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5篇)

字號: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篇一
    1、使學生理解正、反歸一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及解題關鍵。
    2、初步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正、反歸一應用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歸一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1、線段圖的畫法
    2、檢驗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
    1、學習例3
    (1)出示圖片(畫有5個書架,下面有一個問號),教師說:“學校想買5個書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錢嗎?想一想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產生疑問或說出需要先知道每個書架多少錢。)
    (2)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圖片(畫有3 個書架,標出一共75元),教師說:“我告訴你買3個書架一共用了75元錢?,F在你能解決了嗎?”
    (3)個人試做,小組交流并匯報小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個書架多少錢?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再求5個一共多少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點撥,并做主要的板書。)
    (4)練習:教科書第107頁“做一做”。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習例4
    (1)出示例4: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2)小組先討論研究,再試著把它完成。
    (3)小組間交流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4)“做一做”中的題目,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并解答完成。
    3、比較例3和例4,你覺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各抒已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小結:“遇到應用題,一定要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來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再解答?!?BR>    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出示圖片(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讓學生獨立解答。
    2、老師用ic卡給家里打電話,時間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錢。想一想,如果打電話時間用了6分,又會用去多少錢呢?(學生獨立思考)
    “老師的ic卡里現在只有3元5角錢了,我必須在幾分內把話講完呢?
    板書設計:
    兩步應用題
    (1)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2)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75÷3=25(元) 75÷3=25(元)
    5個書架多少錢? 200元能買幾個書架?
    25×5=125(元) 200÷25=8(個)
    答:買5個要用不著125元。 答:200元可以買8個書架。
    歸總應用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2頁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五的第1~4題。
    1、使學生初步了解歸總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夠正確地解答這種應用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學習例5(為了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計算,將例題進行了改編)。
    (1)教師說:“小華讀一本書,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學生各抒已見)。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告訴他們:“知道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F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3)小組展開討論,并獨立列式試做。(教師注意巡視,及時發(fā)現學生出現的問題。)
    (4)小組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點撥,小組間相互質疑問難。
    (5)教師根據小組的匯報情況,邊小結邊進行必要的板書:
    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72÷9=8(天)
    (6)讓學生根據分步算式,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2、改編例題,引出題目:(如果小華8天讀完,他每天讀幾頁?)
    (1)學生獨立思考,并試著列式解答出來。
    (2)請一名學生匯報。通過學生之間的質疑問難,教師根據出現的情況,及時進行小結:要求每天讀幾頁?首先知道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遇到問題,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3、比較例題和改編的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相同點:都是先求這本書的總頁數。不同點:例題是求幾天讀完,改編后的問題是求每天讀幾頁。
    4、教科書第112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例5,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做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讓學生認真讀題,獨立完成,并找出兩個小題的異同點。
    2、教師:小林從家往學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學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幾分走到嗎?
    讓學生說一說想法,然后獨立列式解答。
    3、做練習二十五的第3、4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小結
    通過師生交流,突出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板書設計:
    兩步應用題
    (1)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2)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再求每天讀幾頁?
    72÷9=8(天) 72÷8=9(頁)
    答:8天可以讀完。 答:每天讀9頁。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熟記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3、進一步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從一分一秒做起。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情境中感知時間單位“秒”,體驗秒是比時和分小的時間單位,幫助學生建立“1秒”和“幾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準備:錄像、、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初步感知時間單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學們,知道今天有這么多老師和咱一塊上課,高興嗎?同學們還記得20__年12月31日晚上12點59分)嫦娥1號發(fā)射的情景嗎?在這個場景中還藏著一些數學知識呢,想再次來回顧一下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嗎?好,讓我們跟著指揮長一起來為它倒計時加油吧!
    (播放發(fā)射倒計時時刻)師生一起倒計時:10、9、8、7、6、5、4、3、2、1!
    誰找到了藏著的數學知識了?生自由回答。
    師小結:剛才我們每數一個數的時間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種時間單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生舉例。
    師小結:劉翔在奧運會上用12秒91的成績奪得了男子110米欄的冠軍;這是我們過馬路時,常??吹降募t綠燈,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也是用秒來計時的。
    師小結:在生活中用到“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地方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秒”。
    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直觀感受1秒和幾秒。
    (一)觀察鐘面模型,復習舊知。
    師:(出示鐘面)還認識它嗎?請學生來介紹一下時鐘。
    (二)多種感官參與,建立1秒概念(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
    1、認識秒針和1秒。
    師:在鐘面上還有一個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來(秒針)誰來描述哪顆針是秒針呢?(又細又長的那顆)。
    師:那秒針是怎樣計時的呢?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聽,認真看,鐘面上的秒針是怎么走的?(演示:鐘面上,秒針伴著“嘀噠”聲走了幾小格。)生自由回答。
    師:秒針走1小格是多少時間呢?
    生: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
    板書:秒針走一小格是1秒
    2、體驗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過渡: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長呢?我們靜靜的來感受一下1秒有多長。
    (1)(鐘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嗎?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一次要想一個辦法在心里記一記1秒有多長。
    (2)說一說,你是怎么記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腳、說2個字、點一下頭)
    (3)你感覺1秒怎么樣?(學生發(fā)表意見。)
    師小結:1秒的確很短,秒是比時和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三)互動體驗,感受幾秒,加深對1秒的認識。
    1、體驗10秒。
    師:我們來做個游戲,請你閉上眼睛,來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長。當你覺得到10秒了就睜開眼睛,悄悄的舉起你的小手,記住你看到的是幾秒鐘。
    學生活動,然后反饋。
    2、感受15秒。
    師:還想做這個游戲嗎?提高一下難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針要從12走到幾呢?
    學生活動。
    師:看來同學們的感覺是越來越準了。
    3、游戲活動
    師:這個游戲有意思嗎?現在同桌兩人,自己定時間來感受,一個同學看鐘面,另一個同學感受,交換進行。互相幫助,調整好節(jié)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四)體驗探索,發(fā)現1分=60秒。
    師:剛才小朋友們表現得很好,鼓勵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師要送一個禮物給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樂來輕松一下,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這段音樂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樂“梁?!?。)
    師:這段音樂有多少秒?
    師:這段音樂究竟有多少秒,讓我們伴著秒針的走動,再次來欣賞一下這段音樂。不過這一次,請你仔細觀察秒針走動時,分針有什么變化?(再次播放這段60秒的音樂,畫面顯示秒針從12開始走一圈,分針走1小格)
    師:秒針走了多少秒?這段音樂是多少秒呢?
    生:秒針走了一圈,分針走了1小格。
    師:秒針走一圈是多少時間呢?分針走了1小格呢?
    生: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走了1小格是1分鐘。
    師:我知道這段音樂是60秒,現在又說是1分鐘。到底是1分鐘還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書:1分=60秒
    課堂小結:讓我們回憶一下,剛才我們認識了時間單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長,還知道了1分=60秒。
    三、練習、感受,加深認識
    如果給你10秒,你覺得能干什么?學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們來做個小實驗。這里我給大家準備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題,還有半張空白的紙。大家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件事來作實驗。
    四、課堂小結
    10秒我們有這么多收獲,那如果只給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學生交流。你們認為1秒干不了什么?是這樣嗎?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小結:汽車1秒能行20米,火車1秒能行30米;飛機1秒能飛行250米;地球1秒大約能自轉4100米;衛(wèi)星1秒約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這短短的1秒,在一些國際比賽中,往往成敗就在這短短的1秒之內,(出示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視頻)這是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精彩畫面,冠亞軍之間相差連1秒都不到。
    難怪人們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就是時間的價值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生自由說。祝賀大家今天收獲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們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時間的主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了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匯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學生匯自己的體重。
    ②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說說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復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jié)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篇四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49~51的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個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猜是什么節(jié)目,在什么時刻播出。
    2、呈現新聞聯播片頭視頻,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初步揭題。
    3、出示電視節(jié)目預報表,讓學生嘗試著說說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組研究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討論喜歡哪種記時法。
    2、比較兩種記時法的相同點,初步了解轉換方法。
    三、互換
    1、學習把24時記時法轉換成12時記時法。
    2、學習把12時記時法轉換成24時記時法。
    四、強化零時
    1、出示直線,指出用這條直線表示時間,要求在直線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時刻。
    2、討論一天的時間從幾時開始。
    3、小組討論關于0時的幾個問題。
    五、回顧與質疑
    1、回顧上述學習過程,讓學生談談收獲。
    2、引導學生進一步質疑。
    六、應用
    1、討論銀行營業(yè)時間。
    2、討論火車票上的發(fā)車時間,以及去火車站的時間。
    七、游戲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時刻。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篇五
    一、基礎知識的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集體在練習本上完成,并展示訂正。
    2.4+3.4=5.3-4.6=35.2-7.8=2.8+6.2=
    教師強調:計算時要把小數點對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也就對齊了。
    2、學生打開教材第98頁看第1題,要求學生先說一說題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學生在計算時可以口算,也可以用豎式計算。
    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
    1、引導學生看第98頁的第2題。讓學生讀題,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問題。①《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②各買1本書,10元錢夠不夠?
    2、引導學生看第99頁的第7題。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師:那么小麗要從兒童樂園到光明街,車票要多少錢呢?為什么?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讓學生小組合作,一人當售票員,其他學生當乘客,做乘車游戲,目的是讓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練習。
    (1)小明從7歲到10歲,體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連線。
    5.3+2.78.6
    3.6-2.11.5
    12.6+4.78
    15.9-7.317.3
    2、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13.5-9.230.7-1.817.6+14.745.3+16.9
    3、下圖是某年“十一“期間北京主要景點接待游人統(tǒng)計統(tǒng)計圖。
    看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你能解答嗎?
    五、思維訓練
    1、日記本8.1元一個,文具盒5.1元一個,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買以上三種文具,付20元夠嗎?
    2、用1、2、3、4寫出大于3的三位小數和小于2的三位小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