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xiàng)脊軒志

字號:


    原文:
    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眩蛇啥?;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dāng)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譯文:
    項(xiàng)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室內(nèi)面積僅一丈見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間百年老屋,灰塵和泥土常從屋頂上漏下來,(尤其是)下雨時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動桌子,環(huán)顧四周沒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門朝北開,不能得到陽光照射,太陽一過中午,屋里就暗了下來。我稍微加以修補(bǔ),使屋頂不再漏雨。室前就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jīng)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來。(在庭前)又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舊時的欄桿,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來的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dú)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庭前階下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在農(nóng)歷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墻上,月光下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fēng)吹來,花影搖動,煞是可愛。
    可是我在這里居住,喜悅的感受多,悲愴的感受也多。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院內(nèi)外小門多了,隔墻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nèi)棲宿。庭中開始用籬笆隔開,后來又用墻隔開,變動過好幾次了。家里有一個老媽媽,曾經(jīng)在這里住過。這位老媽媽,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軒的西邊和內(nèi)室相連,母親曾經(jīng)到軒中來。老媽媽時常對我說:“這地方,是你母親曾經(jīng)站過的。”老媽媽還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呱呱地哭著;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嗎?想吃東西嗎?’我從門外一一向你母親回答。”(老媽媽)話未說完,我(感動地)哭了,老媽媽也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我從童年起就在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見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這里?真象個女孩子呀?”臨走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讀書人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辈灰粫?,拿了一個象牙做的手板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時用的,日后你應(yīng)當(dāng)用它!”回憶往日的這些事,好象昨天剛發(fā)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場。
    賞析
    《項(xiàng)脊軒志》:一代讀書人的哀嘆!
    《項(xiàng)脊軒志》是歸有光的代表作品之一。游國恩先生在評價歸有光散文特色時說:“他把生活瑣事引到載道的古文中來,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聯(lián)系,因而也寫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薄俄?xiàng)脊軒志》真情為文,不事雕琢,真實(shí)地表現(xiàn)了作者當(dāng)時的生活和心理。文章著重記述與項(xiàng)脊軒有關(guān)的家庭瑣事,表達(dá)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歸有光畢竟是讀書人,在對他自己的書齋的描寫中,在動人的親情中,我們不難讀到他在人生路上對功名的詠嘆,不難體會到一代讀書人追求功名的心理歷程。
    歸有光的一生執(zhí)著于科舉,然而仕途坎坷,7歲入學(xué),9歲學(xué)習(xí)寫文章,14歲應(yīng)童子試,20歲以童子試第一名補(bǔ)蘇州府學(xué)生員。35歲鄉(xiāng)試中舉,以后8次會試都落選,60歲才考中進(jìn)士,66歲病死于任上??梢哉f他一生都在為功名忙碌。
    《項(xiàng)脊軒志》是作者兩個時期所寫。前一部分寫于19歲,后一部分寫于32歲。在作品細(xì)膩的描寫中,我們能讀到他從少年到中年時期追求功名時的心境。
    19歲時歸有光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更是憧憬?!鞍倌昀衔荩瑝m泥滲漉,雨澤下注”,條件雖然艱苦,然而對未來的希望讓他苦中有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一個充滿激情奮發(fā)向上的讀書郎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為之心潮澎湃?!懊髟掳雺Γ鹩鞍唏g,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分明是此時歸有光心情的真實(shí)寫照。“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十五歲的歸有光剛剛完成童子試,“少年心思當(dāng)拿云”,少年得志,自然心情舒暢,躊躇滿志。有人認(rèn)為唐宋派作家是“道家學(xué)”的代言人。對歸有光來說:“讀書明道,知書達(dá)理”,道德自然是讀書的目的之一。這在《項(xiàng)脊軒志》中也有體現(xiàn),從對諸父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皦ν恰?,“往往”表現(xiàn)出歸有光對諸父的不滿。歸氏先人曾為大官而在昆山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可是,到了歸有光這一代,家道已衰,分崩離析。歸有光對兄弟“日趨于離”非常痛心。在其《家譜記》中曾感慨“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xué)者;率十人而學(xué),無一人知禮義者”。在歸有光心中,不讀書、不知禮義是歸氏衰落的重要原因。作為歸家長子,讀書興家,又何嘗不是其愿望呢?在親情的描寫中也無時不與自己的讀書生活聯(lián)系起來。歸有光對母親的感情特別深,母親對其學(xué)業(yè)更是重視?!断儒侣浴吩浀溃骸坝泄馄邭q,與從兄有嘉入學(xué),每陰風(fēng)細(xì)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蹦赣H望子成龍可見一斑。對歸有光寄予希望的還有其祖母,“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殷切希望,怎能不讓歸有光事后想起而“長號不自禁”?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蓋有神護(hù)者”更是此時歸有光心態(tài)的自然流露。神佑有光,自然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笆袂迨氐ぱ?,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之中,方揚(yáng)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這一段是作者的議論,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將自己與歷史偉人相比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遠(yuǎn)處在“敗屋之中”的志愿。一年后歸有光以童子試第一名補(bǔ)蘇州府學(xué)生員與其此時的心志不無關(guān)系。可以說前一部分,是歸有光最自信的時期,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更多的是希望和充滿希望的喜悅。
    然而十三年過去了,歸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與妻子共讀的歲月,不禁潸然淚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難以言說的痛?!拔崞匏?,室壞不修”,“臥病無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這不僅僅是對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難就的痛苦。此時,再望見“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想起昔日新婚宴爾、憑幾共讀的歲月,該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說是至悲。功名難就,上對不起祖母母親,下對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沒有完成家族中興的大任,此時面對當(dāng)年躊躇滿志的文字,我們可以想見歸有光在對親人的思念中又憑添了多少痛苦!
    “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從孟浩然等唐代詩人的試圖走“終南捷徑”到柳永“奉旨填詞”到“范進(jìn)中舉”,科舉制度一直困擾著中國讀書人。《項(xiàng)脊軒志》中,歸有光少年時的希望與中年時的悲傷,心理上形成的強(qiáng)烈的反差,是一代讀書人心理歷程的真實(shí)再現(xiàn),更是一代讀書人面對功名的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