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后梁詩人韓偓的《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
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賞析
這首詩寫于唐亡后不久的公元910年(后梁開平四年)。詩題中的沙縣、龍溪縣、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內(nèi)。詩中所描寫的“千村萬落如寒食”的凄涼景象,就是作者從沙縣到龍溪縣的沿路所見。
杜甫的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的是安史之亂時國家殘破的景象。這首詩的立意與此相類,不過他寫的不是“國破”,而是“村破”,寫的是泉州軍浩劫農(nóng)村造成人煙絕滅的荒涼蕭瑟景象。過去有人評注杜甫上述兩句詩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認為詩的可貴之處,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像杜詩這樣只說“有”什么,不說“無”什么,確實使詩含蓄蘊藉,藝術(shù)手法高明。而韓偓這首詩同時寫“有”又寫“無”,以“有”襯“無”,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沿路看到的村莊“有鳴鴉”,“無雞犬”;能“見”到的是“花”,“不見”的是“人煙”。這樣,一“有”,一“無”,一“見”,一“不見”,就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荒涼破敗的慘景,描繪成一幅具體形象的藝術(shù)畫面,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襯托是一種有效的藝術(shù)手法。以丑襯美,美者更美;以動襯靜,靜者更靜;同樣,以“有”襯“無”,也可以使“無”更顯得一無所有,如果說,讀者從杜詩可以看出含蓄之美,那么,從韓詩則可以看出襯托之妙。古代不少詩人喜用“自”、“空”二字,常把這兩個字用在同一聯(lián)的上下句形成對仗。例如“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何遜《行經(jīng)孫氏陵》),“過春花自落,竟曉月空明”(許渾《旅夜懷遠客》),“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韓詩也用了這兩個字,可是用法獨特,另具一種韻味。他似乎覺得用一個“自”字份量還不夠,所以在首句一連用了兩個“自”字。他又并不把“自”與“空”對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個“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這兩個“自”字,和“不見人煙空見花”的“空”字,兩相呼應,呈現(xiàn)出當時農(nóng)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滅,無人問津,空空蕩蕩,一派荒廢。這樣,既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悲慘景象展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把詩人對泉州軍暴行的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達了出來。薛雪在《一瓢詩話》中稱贊杜甫善用“自”字,他在列舉了杜詩“村村自花柳”等一連串運用“自”字的詩句之后說:“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表n偓這首詩中的“自”字、“空”字,能令人感受到詩人的“感時傷事之情”并且寓情于景,含蓄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