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造師考試建筑工程實務強化講義(5)

字號:


    2A312000施工技術
    1. 施工測量
    (1)原則:由整體到局部。
    步驟:施工控制網(wǎng)→施工控制點→主軸線→細部放樣
    (2)基本工作:測角、測距、測高差
    (3)測設方法:
    · 直角坐標法
    · 極坐標法
    · 角度前方交會法
    · 距離交會法
    · 方向線交會法
    (4)高程測設
    b=HA+a-HB 即:b+ HB =HA+a
    (5)工程測量儀器
    1)水準儀:望遠鏡、水準器、基座
    精密(DS05, DS1,一、二等水準測量), 普通(DS3,三、四等及一般),DS10
    精度:每千米往、返測得高差中數(shù)的中誤差(mm)
    2)經(jīng)緯儀:照準部、水平度盤、基座
    精密(DJ07, DJ1,DJ2,), 普通(DJ6)
    精度:一測回方向觀測中誤差的秒數(shù)。
    3)全站儀:電子經(jīng)緯儀、光電測距儀、數(shù)據(jù)記錄裝置
    2. 巖土工程分類
    3. 土方填筑與壓實。土方填料的要求
    4. 常見基坑開挖與支護方法
    (1)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開挖”的原則。
    (2)基坑開挖的程序:測量放線→分層開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預留土層等。
    (3)基坑開挖遵循: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
    (4)防止對地基土擾動:人工挖土,15~30cm;機械開挖,15~20cm(鏟運機、推土機)、20~30cm(正鏟、反鏟、拉鏟)
    (5)井點降水,水位降低至坑底500mm以利挖方進行,持續(xù)到基礎施工完成。
    5. 影響填土壓實質量的主要因素:壓實功、土的含水量、每層鋪土厚度。
    6. 基坑驗槽:驗槽方法通常采用觀察法,輔以扦探法,扦探后的孔要用砂灌實。
    觀察法、扦探法、輕型動力觸探。
    7. 基礎工程施工技術
    (1) 磚石基礎,第一層磚的水平灰縫大于20mm,毛石大于30mm時,應用細石混凝土找平,不得用砂漿或在砂漿中摻細磚或碎石處理。
    (2) 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應分別在3h和4h內使用完畢;當氣溫超過30°C,應分別在拌成后2h和3h內使用完畢。
    (3) 磚基礎底標高不同時,應從低處砌起,并由高處想低處搭砌。防潮層位置宜在室內地面標高以下一皮磚處。
    (4) 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全面分層、分段分層、斜面分層。
    養(yǎng)護方法:保溫法、保濕法。
    澆筑完畢后,應在12h內加以覆蓋和澆水。普通硅酸鹽水泥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14d;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等拌制的混凝土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21d。
    (5)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
    1) 選用低水化熱的礦渣水泥,緩凝減水劑;
    2) 保證強度,適當降低水灰比,減少水泥用量;
    3) 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內外溫差(25°C);
    4) 及時覆蓋保溫、保濕材料;
    5) 預埋冷卻水管;
    6) 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
    7) 設置后澆縫;
    8) 二次抹面。
    (6) 混凝土預制樁施工方法:錘擊沉樁法、靜力壓樁法、振動法。
    靜力壓樁采取:分段壓入、逐段接長。
    (7) 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流程:場地平整→樁位放線→開挖漿池、漿溝→護筒埋設→鉆機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漿循環(huán)、清除廢漿、泥渣→第一次清孔→質量驗收→下鋼筋籠和鋼導管→第二次清孔→澆筑水下混凝土→成樁
    8. 影響梁正截面破壞因素:混凝土強度等級、配筋率、截面形式。
    適筋(塑性破壞)、超筋、少筋(脆性破壞)
    斜截面破壞的因素:混凝土強度等級、截面尺寸、荷載形式、箍筋和彎起鋼筋的含量。配箍率。
    斜壓(多)、斜拉(少)、剪壓(適當)
    梁的截面尺寸要滿足:強度、剛度和裂縫要求。
    縱向受力鋼筋布置在受拉區(qū)。
    9. 梁混凝土強度等級≦C20,縱向鋼筋保護層厚度:30mm
    ≥C25, 25mm,且不小于鋼筋直徑d
    10. 單向板:雙向板
    (1)兩邊均布支承,長邊與短邊之比≦2,應按雙向板;
    長邊與短邊之比2-3,宜按雙向板; 短邊受力,長邊布置構造筋
    長邊與短邊之比 ≥3,可按單向板。短邊受力。
    (2)單向板短向布置受力筋,長向布置分布筋。
    (3)雙向板比單向板受力好,板的剛度大。短邊方向彎矩較大,,短邊方向的跨中鋼筋宜放在長邊方向跨中鋼筋的下面。
    連續(xù)梁、板:跨中有正彎矩、支座有負彎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