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積累:《論語-微子篇》(二)

字號:


    《論語●微子篇》閱讀題
    一、逸民①: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②,行中慮③,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④,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18.8)
    【注釋】①逸民:隱逸的人。②言中倫:言語合乎倫理。中(zhònɡ),符合,合乎。③行中慮:行為合乎理智。④放言:不談世事。
    (1)下面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伯夷和叔齊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沒自己的身份。
    B、孔子認為柳下惠和少連降低自己的意志,辱沒自己的身份,可是他們言語合乎倫理,行為合乎理智。
    C、孔子認為虞仲和夷逸避世隱居,不談政事,潔身自愛,離開官位是逃避現(xiàn)實,是不可取的。
    D、文段反映了孔子遇事態(tài)度、政治思想以及“禮”的主張。
    (2)結(jié)合上面的選段,分析下面選段反映的孔子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4.10)
    【注釋】①適(dí):專主,主張。②莫:不肯。③比(bì):接近;靠攏。
    二、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18)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19.13)
    (1)下面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做官要多聽、多看,有把握的才說、才做,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錯誤、減少后悔。
    B、謹言慎行“寡尤”“寡悔”是孔子為官從政的觀點之一。
    C、子夏認為,官做得好要繼續(xù)學習,學習優(yōu)秀也應該去做官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D、孔子認為學了三年,還不想著做官,這樣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2)結(jié)合上面語段的內(nèi)容,說說孔子在下面語段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3.5)
    三、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論語》中經(jīng)常拿屋舍廳堂來比喻一個人的學問造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貢就把孔子的學問比作數(shù)仞之高墻,而孔子也曾稱子路的學問已經(jīng)入門,但還未達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煉成語____________。
    (2)子貢的說法發(fā)人深省,按照他的說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孫武叔的話宜于何處?請做評價。
    四、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1)、子貢用“□□”比喻意在說明自己遠遠比不上孔子,認為孔子的道德高過是不能超越“□□”。如果有人想詆毀仲尼,就顯其“□□□”。
    (2)、從中表現(xiàn)了子貢對孔子怎樣的態(tài)度?請作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