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見用法

字號:


    “之”是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用法復雜。在此本文對“之”字的用法作簡要的歸納。
    一、用作代詞,在句中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我們”。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之:代“我”。
    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他們)”“她(她們)”。
    如:“遂使之行成于吳。”(《勾踐滅吳》)之:代大夫文種。
    3.近指代詞,可譯為“這”。
    如:“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之:這樣的。
    4.代事。
    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5.代物。
    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勸學》)之:代木。
    6.代軍隊。
    如:“子犯請擊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秦軍。
    二、結構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1.賓語的標志。用于賓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不譯。
    如:“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之:可譯為“的”。
    2.賓語前置的標志。為了強調賓語,有時借助“之”把賓語從動詞后提到動詞的前面。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之”把動詞“有”的賓語“何厭”提前到了動詞前。
    3.定語后置的標志。通常情況下,古代漢語中定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中的一樣,用在中心語之前,但為了強調定語有時將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后,有時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用“之”連接。翻譯時應將后置了的定語調整到中心語之前。與“之”有聯系的定語后置格式有兩種。
    ①“中心語+之+定語”的格式。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利”“強”分別作中心語“爪牙”“筋骨”的定語。
    ②“中心語+之+后置定語+者”的格式。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千里”作“馬”的定語。
    4.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第二個“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煞忠韵氯N情況。
    ①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