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巴摹?,即通識各國語文;“館”也就是今天的“學院”。京師同文館是當時的國立外國語學院,也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之一。恭親王奕等人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上闡明了建立京師同文館的意圖:“欲悉各國情景,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在國門被迫打開的時代,清政府應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措施除了興船政,就是辦學校。而京師同文館正是清政府興辦的第一所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
京師同文館建館之后,相繼開設了英文館(1862)、法文館(1863)、俄文館(1863)、德文館(1871)、東文(日文)館(1897)。由于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從1867年開始,又增設了天文、算學、格致(即物理、化學)、醫(yī)學等館。此外,同文館還開設萬國公法課程,教授國際法。這樣同文館共開設三類課程:外語、科學、法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科目或許被視為中國在國際化時代強國的最重要工具。在同文館的110名教師中,有27名外國人,且大部分都是外語教師。這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大學聘請外語專家的歷史。
1898年,北京大學的直接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成立伊始,京師大學堂即開設英、法、德、俄、日5個語種的課程。1900年,京師大學堂暫時停辦。1902年,京師大學堂復學,并隨即合并了京師同文館,次年更名為譯學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兩個最早的前身從此融為一體。
1919年,北京大學廢門改系,組建13個系,其中外國文學系有3個,即英國文學系、法國文學系、德國文學系。1920年,俄國文學系成立,使外國文學系在全校的18個系中占4個。在當時的學科結(jié)構(gòu)中,外國文學系占有較大的比重,說明外國文學學科在北大具有重要的地位。1924年,北京大學決定“添設東方文學系”,但所謂“東方文學系”其實只有日文專業(yè),由周作人擔任系主任。俄文系后來被取消,1931年成立的外國語文學系由英、法。德、日四個語種組成。西南聯(lián)大期間,也一直保持了外國語文學系的建制。
在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以西方語言文學為主體,除有英、法、德、俄等專業(yè)之外,還開設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課程。北大也一直重視東方語言文學的教學,除很早就設有日語專業(yè)外,還于1919年即開始教授梵文課程。但由于條件所限,直到1946年季羨林先生從德國學成歸國后,擁有多個語種的東方語文學系(以下簡稱東語系)才得以成立。建系初期,擁有6位教師的東語系可以教授梵文、阿拉伯文、蒙文、藏文等語言。從那時起,北大乃至中國的東方學科才正式建立并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東方語文學系成立后,原外國語文學系的其余部分更名為西方語文學系。新中國成立后,東語系迅速發(fā)展,教師和學生人數(shù)都有大幅度的增加。1949年6月,南京東方語言??茖W校和中央大學邊政學系的教師并入東語系。到1952年京津高等學校院系調(diào)整前,東語系已有12個招生語種,50名教師,大約500名在校學生,成為北大最大的系。
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時,重新組建西方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學系。其中西方語言文學系包括英、法、德三個語種,共有教師95人,分別來自北大、清華、燕大、輔仁、師大等高校;俄羅斯語言文學系共有教師22人,分別來自北大、清華、燕大等高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則將原有的西藏語、維吾爾語、西南少數(shù)民族語文調(diào)整到中央民族學院,保留蒙、朝、日、越、暹羅、印尼、緬甸、印地、阿拉伯等語言,共有教師42人。
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的三系建制一直延續(xù)到1983年英語系成立;而今天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則是由英語、東語、西語、俄語4系組建而成。
現(xiàn)狀簡介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于1999年6月由英語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學系、西方語言文學系、俄語語言文學系四個系組建而成,現(xiàn)下設英語語言文學系、俄語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德語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語言文學系、阿拉伯語語言文化系、日語語言文化系、南亞學系、東南亞語言文化系、西亞語言文化系、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亞非語言文化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研究所、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中心等15個系所中心;擁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蒙古語、朝鮮語、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印地語、梵巴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等20個本科語種專業(yè)。除招生語種外,學院還擁有拉丁語、馬來語、孟加拉語、中古波斯語(巴列維語)、阿卡德語、蘇美爾語、赫梯語、阿拉米語、藏語等現(xiàn)代和古代語言的教學資源并開設過課程;學院有教師從事古冰島語、古敘利亞語、圣經(jīng)希伯萊語、吐火羅語、格魯吉亞語、于闐語等語言的研究,其中古冰島語和格魯吉亞語計劃近期開設課程。學院開課語言和研究語言的數(shù)量正在穩(wěn)步增加。
學院共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在學院所屬的12系2所中,除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只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世界文學研究所只招收碩士研究生、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中心只招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外,其他各系均招收本科、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的學生。學院現(xiàn)有在校學生1200余名,其中本科生800余名,碩士研究生近300名,博士研究生近200名。
學院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和印度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國家重點學科;亞非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學院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以及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南亞語種群、東西亞語種群等4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學院主辦有《國外文學》、《南亞研究》(合辦)、《語言學研究》、《東方研究》和《日本語言文化研究》等學術(shù)刊物,其中《國外文學》和《南亞研究》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還設有28個虛體研究機構(gòu)和學術(shù)團體,即歐美文學研究中心、東方學研究院、、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英語教育研究所、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新西蘭研究中心、法語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西班牙語研究中心、巴西研究中心、俄羅斯文化研究所、伊朗文化研究所、印度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泰國研究所、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所、蒙古學研究中心、南亞文化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朝鮮(韓國)文化研究所、東南亞研究所、印尼-馬來文化研究所、梵文貝葉經(jīng)和佛教文獻研究所、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中世紀研究中心、古代東方文明研究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外國戲劇和電影研究所等。
學院的師資力量雄厚。目前,全院共有228名教師,其中教授55名,副教授94名,講師76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25人,占教師總數(shù)的55%。行政工作人員共32人。在教師中,申丹教授是全國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唯一的長江特聘教授;胡壯麟、劉安武教授是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謝秩榮是北京大學卡布斯蘇丹阿拉伯研究講席教授。教師隊伍高度地多元化,有一大批從世界各地的名校學成歸國的博士;外籍教師的數(shù)量也不斷增加。
學院擁有先進的同聲傳譯教室;衛(wèi)星電視接收系統(tǒng)能夠接收16個語種的25套電視節(jié)目。北京大學圖書館外國語學院分館擁有21個語種的21萬余冊藏書,其中外文圖書約165000冊,中文圖書約28000冊;外文報刊315種,中文報刊133種。為了保存本院教師和院友的科研成果和充實館藏,外國語學院圖書分館建立了“院友著作文庫”,已收藏有專著、譯著、論文集等2207冊。音像室收集了近20個語種共7000多盤錄音帶、錄像帶和光盤以及學院舉行的各類學術(shù)講座、報告和會議的視頻資料。
教師隊伍
在本學科的歷史上,曾匯聚了我國最優(yōu)秀的一批外國語言文學學者,可謂群星薈萃、大師云集。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前,在本學科工作過的知名學者包括:陳衡哲、陳逵、陳欽仁、陳源、辜鴻銘、顧孟余、胡適、蒯淑平、梁實秋、梁宗岱、林語堂、羅昌、羅念生、錢稻孫、孫大雨、王文顯、溫源寧、徐志摩、徐祖正、燕卜遜、楊蔭慶、楊震文、楊宗翰、葉公超、郁達夫、張欣海、周作人等。在西南聯(lián)大時期,還有陳嘉、柳無忌、錢鐘書、吳宓等學者。新中國成立后仍在北大工作的老一輩學者包括:卞之琳、曹靖華、陳占元、馮至、季羨林、金克木、李賦寧、馬堅、潘家洵、田德望、聞家泗、吳達元、楊業(yè)治、楊周翰、俞大銦、趙蘿蕤、趙詔熊、朱光潛等。
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師資隊伍進一步加強和壯大。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1993年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1998年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后,本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教學科研團隊的實力得到增強。
經(jīng)過不斷建設,我院的師資隊伍具有較強的教學和研究實力。目前,在全院228名教師中,有55名教授(博士生導師42人),占24%;94名副教授(博士生導師1人),占41%;76名講師,占33%;3名助教,占1%。50歲以下的教授已占教授總數(shù)的40%;45歲以下的副教授已占副教授總數(shù)的65%。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25人,占教師總數(shù)的55%。有行政工作人員32人。英語系已經(jīng)實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取消固定博導身份,擁有博士學位的正式教師均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