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社會心理學)

字號:


    (初試)
    (科目:824社會心理學)
    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學位入學考試社會心理學科目考試內容包括社會心理學總論、社會化、個體社會心理學、群體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要求考生系統(tǒng)掌握本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多項選擇題: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簡答題: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綜合題: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四)試卷樣題
    1、單選題
    (  )是最早研究歸因理論的學者,他非常關心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
    A.維納B.E.瓊斯C.凱利D.海德
    【分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社會心理學歸因理論理解和掌握。海德是最早研究歸因理論的學者。故本題選D。
    2、多選題
    社會心理學的三大直接理論來源。
    A.德國的民族心理學
    B.法國的群眾心理學
    C.英國的本能心理學
    D.美國的大眾心理學
    【分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社會心理學最初形態(tài)的掌握。故本題選ABC。
    3、簡答題
    簡述服從與從眾、眾從的關系。
    【分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社會心理學相符行為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此題是以個比較基礎的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社會心理學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服從與從眾、眾從之間既有共同點,又相互區(qū)別。(1)它們都屬于個人在群體中的相符行為,在群體行為中有時可能交織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2)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服從是被迫的,即對行政命令、群體規(guī)范或權威意志的服從,是無條件的,不管是理解還是不理解,都是服從。從眾或眾從不是對群體規(guī)范的服從,而是對社會輿論或群體壓力的隨從。從眾或眾從也可能是一種違反心愿的服從,但它不是執(zhí)行群體的明文規(guī)定或權威人物的命令,而是為了消除群眾壓力,求的心理上的平衡。
    4、綜合題
    闡述態(tài)度的功能。
    【答案要點】
    (1)態(tài)度的認知功能;(2)態(tài)度的情緒功能:(3)態(tài)度的動機功能。
    【分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態(tài)度理解和掌握情況。
    三、考查范圍
    一、社會心理學的性質、對象和任務
    (一)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1、社會心理學是一門邊緣學科
    2、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傳統(tǒng)的觀點;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條主干;社會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兩大支柱。
    3、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社會學家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在理論與方法論上彼此相通;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共同的研究課題,但各有側重。
    4、社會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關系
    5、社會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關系
    (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及其分析
    西方社會心理學界定義;我國學者的定義。
    以動物為被試的研究:借鑒《心理學家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與分類
    1、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個體水平的研究;群體水平的研究;大眾水平的研究
    2、社會心理學的分類
    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比較社會心理學。
    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社會心理學的專門方法論與原則
    1、社會心理學方法論原則
    心理學方法論原則;社會學方法論原則;比較文化的方法論原則。
    2、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學原則
    研究必須無損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研究結果中涉及被研究者個人的資料必須保密;謹慎選擇研究策略。
    (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
    1、實驗研究法:實驗室實驗;自然實驗;模擬實驗。
    2、調查研究法:問卷調查;現(xiàn)場觀察
    3、檔案研究法
    4、心理測驗法
    5、相關研究法
    (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進程
    1、充分重視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
    2、慎重選擇研究課題
    3、詳細制定研究計劃
    設定控制條件;確定研究對象的范圍與人數(shù);確定研究步驟;明確收集材料的指標。
    (四)撰寫研究報告
    1、撰寫研究報告的方法
    題目;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分析;結論建議;參考文獻。
    2、撰寫要點
    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應著重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討論與分析客觀實在
    三、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展望
    (一)社會心理學的早期孕育
    (二)社會心理學的初創(chuàng)
    1、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標志;2、社會心理學的三大直接理論來源: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英國的本能心理學。
    (三)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確立
    1、社會心理學的早期實驗與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創(chuàng)立
    2、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
    (四)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
    1、美國社會心理學
    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哲學基礎;采用現(xiàn)代最新技術;心理學化的研究傾向;忽略普遍理論的研究。
    2、歐洲社會心理學
    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重視理論研究。
    3、中國社會心理學
    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中國臺灣的社會心理學;中國香港的社會心理學。
    (五)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新趨勢
    1、對實證主義的反叛,后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興起
    2、對學科霸權的反叛,本土社會心理學的興起
    四、社會化
    (一)社會化概述
    1、社會化的定義及其分析
    社會化的定義;社會化定義的分析。
    2、社會化的內容
    基本社會生活技能社會化;行為規(guī)范社會化;社會角色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民族社會化。
    3、社會化的類型
    早期社會化;預期社會化;發(fā)展社會化;反向社會化;再社會化。
    4、社會化的特點:貫穿終生;雙向互動;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二)影響社會化的因素
    1、遺傳素質
    2、社會文化
    3、家庭:家庭背景;家庭結構;家庭氛圍;教養(yǎng)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4、學校:教育內容和教科書;教師;教學組織。
    5、同輩群體
    6、大眾傳媒
    (三)社會化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論。
    2、認知發(fā)展理論
    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
    3、社會學習里理論
    4、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理論
    五、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概述
    1、自我意識的定義
    2、自我意識的結構
    3、自我意識的功能:自我意識的組織功能;自我意識的管理功能。
    (二)自我意識的特征
    1、自我意識的獨特性
    自我意識的文化差異;自我意識的個體差異。
    2、自我意識的矛盾性
    主我與客我之間的矛盾;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矛盾。
    (三)自我意識的心理成分
    1、自我認知:自我認知的積極偏向及其意義;自我認知的形成途徑
    2、自我體驗:自尊;控制感和無助感;成功感與失敗感;自豪感與羞恥感;內疚。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內涵與外延;自我控制的功能;自我控制的機制;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展;影響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四)自我意識的相關理論
    1、奧爾波特的自我發(fā)展理論
    生理的自我;社會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2、米德的符號互動論的自我觀點
    3、利西娜的自我意識交往發(fā)生觀
    4、格根的社會建構論的自我觀點
    六、性別角色差異心理
    (一)性別角色概述
    1、性別角色的定義及其分析
    2、性別角色的特點
    功能分化與定型;文化制約性;相對穩(wěn)定性;多樣性。
    (二)性別角色差異的研究
    1、以生理性別為重要被試變量的研究
    能力方面的差異;人格方面的差異;社會行為。
    2、男性化、女性化及雙性化研究
    作為連續(xù)變量的兩性特征;作為獨立維度的兩性特征。
    (二)性別角色的獲得與分化
    1、性別角色獲得的生物學因素
    遺傳基因;性激素;大腦。
    2、性別角色分化的社會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家庭;學校;大眾傳媒
    (四)性別角色的相關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的兩性觀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論;埃里克森的內部空間觀。
    2、社會學習理論
    3、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兩性觀
    科爾伯格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性別圖式理論。
    4、社會學理論
    5、社會認知理論
    6、其他性別角色發(fā)展理論
    社會結構假說;群體社會化理論。
    七、社會認知
    (一)社會認知概述
    1、社會認知的定義及其分析
    社會認知的定義;社會認知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2、對他人情緒、情感的認知
    對他人情緒、情感認知的線索——非言語信息;表情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習得的;情緒的認知與判斷受主觀因素所制約;非言信息是判別情緒-情感狀態(tài)的依據之一。
    3、對他人性格的認知
    4、對人際關系的認知
    (二)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1、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個人好惡的評價;信息本身對印象形成的影響。
    2、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涵義;印象管理的策略。
    (三)社會認知的偏見
    1、偏見的特征
    個人偏見;社會偏見
    (四)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
    1、歸因的定義及其分析
    2、歸因理論
    海德的理論;維納的理論;凱利的理論。
    3、歸因偏差
    觀察者與行為者的歸因是不一致的;涉及個人利益與否導致歸因不一致;歸因過程中的擬人化錯誤。
    4、歸因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五)內隱社會認知
    1、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
    傳統(tǒng)的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基于反應時的內隱聯(lián)想測驗。
    2、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的主要領域
    內隱刻板印象研究;內隱自尊研究;內隱社會態(tài)度的研究;內隱攻擊性的研究。
    八、社會態(tài)度
    (一)社會態(tài)度概述
    1、態(tài)度的定義及其分析
    態(tài)度的定義;態(tài)度決定于價值。
    2、態(tài)度的功能
    態(tài)度的認知功能;態(tài)度的情緒功能;態(tài)度的動機功能;高成就者的態(tài)度典范。
    3、態(tài)度與行為的關系
    早期態(tài)度與行為關系的研究;態(tài)度與行為關系的分析。
    (二)社會態(tài)度的結構
    1、社會態(tài)度的多層次結構模型
    社會定勢諸層次;各個層次的社會定勢對個體的調節(jié)作用;知情意三因素在社會定勢的最高層次中的地位。
    2、雙重態(tài)度模型
    雙重態(tài)度模型的基本觀點;雙重態(tài)度的類型。
    (三)社會態(tài)度的形成與轉變
    1、社會態(tài)度的形成過程
    順從(服從)階段;同化階段;內化階段
    2、社會態(tài)度轉變的策略:通過宣傳說服改變態(tài)度;通過行為改變態(tài)度;通過群體規(guī)范改變態(tài)度。
    3、影響社會態(tài)度轉變的因素: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心理抗拒理論。
    4、社會態(tài)度形成與轉變的理論:態(tài)度的強化理論;態(tài)度的認知理論。
    (四)社會態(tài)度的測定
    1、自我評定法:總加量表法;社會距離量表;語義量表。
    2、投射法:主題統(tǒng)覺測驗;造句測驗。
    3、行為反應測量:距離測量;生理反應法。
    九、社會動機
    (一)社會動機概述
    1、社會動機:定義;特性與功能
    2、動機與活動效率
    3、動機由需要所激發(fā):個體有生理需要也有心理需要;需要缺乏而激發(fā)動機
    4、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界定;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的關系;影響內部動機的因素
    (二)親和動機
    1、親和動機的解釋
    2、親和動機的研究
    (三)成就動機
    1、成就動機概述:定義;成就動機的個別差異。
    2、高成就動機者的共同特征
    3、成就動機與社會經濟發(fā)展
    4、成就動機的培養(yǎng):獨立性的早期教育有利于成就動機的培養(yǎng);自我要求是成就動機培養(yǎng)的前提。
    (四)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
    1、馬斯洛理論的基本思想
    2、馬斯洛的層次需要論:五種基本需要;需要時有層次的;人的行為由優(yōu)勢需要決定;五種基本需要是人類的共性。
    3、馬斯洛論自我實現(xiàn)者的個體特性
    4、簡短地評價:馬斯洛理論有其基本合理的一面;馬斯洛理論的局限性。
    (三)挫折
    1、挫折:挫折是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
    2、挫折產生的原因:外部原因;內部原因。
    3、挫折反應的個別差異
    4、挫折后的行為表現(xiàn):積極的心理自我防衛(wèi)形式;消極的心理自我防衛(wèi)形式;妥協(xié)的心理自我防衛(wèi)形式。
    (一)相符行為
    (一)從眾
    1、從眾概述:從眾定義及其分析;從眾與順從;反從眾與獨立。
    2、從眾行為的影響方式:群體規(guī)范影響;信息影響。
    3、有關從眾現(xiàn)象的實驗研究:謝里夫的研究;阿希的研究;重復阿希的研究。
    4、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群體因素;個體因素。
    5、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行為對個人從眾的影響
    “反從眾者”的作用;群體成員態(tài)度改變對個人從眾的影響;群體行為與個人行為的差距。
    6、研究從眾行為的意義
    (二)眾從
    1、眾從概述:眾從定義以及研究的開端;有關眾從現(xiàn)象的實驗研究。
    2、眾從行為產生的條件:少數(shù)派成員內部的特征;多數(shù)派成員內部的關系。
    3.研究眾從行為的意義
    (三)服從
    1、服從的概述
    服從的定義及其分析;群體規(guī)范的服從研究;有關不服從的情況;服從與從眾、眾從的關系。
    2、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實驗的基本過程;米爾格拉姆對服從問題的進一步研究;簡述米爾格拉姆實驗。
    3、研究服從行為的意義
    (四)順從
    1、順從的概述:順從定義及其分析;順從行為與其他相符行為之比較。
    2、順從的策略
    3、影響順從的因素
    十一、人際交往
    (一)人際交往概述
    1、人際交往的定義及其分析
    人際交往的定義;人際交往的特點;人際交往的心理功能。
    2、人際交往的條件
    交往雙方運用的符號系統(tǒng)必須是雙方共同理解的;交往中的信息傳遞盡量少受外界干擾;信息接受者要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3、人際交往的形式
    正式交往與非正式交往;單向交往與雙向交往;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口頭交往與書面交往。
    (二)人際交往的過程
    1、人際交往的起點——動機分析
    自我呈現(xiàn)論;社會交換論;社會實在論
    2、人際交往過程的分析
    信息溝通的要素及模式;信息轉換過程;人際交往相互作用的分析。
    (三)人際交往的工具
    1、人際交往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
    口頭語言;書面語言。
    2、人際交往的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
    視-動符號系統(tǒng);時-空符號系統(tǒng);目光接觸系統(tǒng);輔助言語系統(tǒng)。
    (四)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1、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干擾
    2、接受者的過濾作用
    交往雙方文化、社會、心理上的差異
    (五)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概述;2、人際吸引人際關系的測定
    十二、利他與侵犯
    (一)利他行為
    1、利他行為概述;2、利他行為理論;3、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4、緊急情況下的冷漠行為
    (二)侵犯行為
    1、侵犯行為概述;2、侵犯行為的理論;3、影響侵犯行為的因素;4、侵犯行為的控制
    十三、群體心理
    (一)群體行為的分類
    1、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2、大型群體與小型群體
    3、其他的劃分
    (二)群體規(guī)范
    1、群體規(guī)范的定義及其分析;2、群體規(guī)范的形成;3、群體規(guī)范的壓力;
    4、群體規(guī)范的作用
    (三)群體的凝聚力
    1、凝聚力的定義及其分析;2、群體凝聚力產生的條件;3、凝聚力的作用
    (四)群體對個體的影響
    1、社會主助長作用與社會惰化作用
    2、群體活動人數(shù)對個體活動效率的影響
    3、群體討論與決議對個體的影響
    (五)領導心理
    1、領導的概述;2、領導的功能;3、領導方式;4、領導人的品質
    十四、大眾心理的連鎖反應
    (一)流行
    1、流行的概述;2、流行的社會因素;3、流行的心理因素
    (二)暗示
    1、暗示的概述;2、暗示的方式;3、影響暗示效果的因素;4、暗示的意義
    (三)輿論
    1、輿論的概述;2、輿論的形成;3、輿論的作用;4、輿論的研究
    (四)流言
    1、流言的概述;2、流言產生與傳播的主客觀因素;3、流言傳播的影響
    十五、應用社會心理學概述
    (一)應用社會心理學產生的動因
    1、外因——社會科技文化背景;2、內因——社會心理學內部的直接動力
    (二)應用社會心理學產生的原型啟發(fā)
    1、應用社會心理學必須研究改善生活質量的問題
    2、在應用社會心理學中,知識構成的目的在于預測
    3、在應用社會心理學中,知識運用和干預需主動思考和精心策劃
    4、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三個基本元素須通過中介環(huán)節(jié)融為一個有序系統(tǒng)
    5、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三個基本元素同負反饋回路相聯(lián)系
    (三)應用社會心理學產生的過程
    1、應用社會心理學產生的雙循環(huán)機制;
    2、應用社會心理學產生的途徑
    (四)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特點
    1、系統(tǒng)性;
    2、獨特性;
    3、應用性;
    4、時空性
    (五)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結構與分類
    1、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三維結構
    2、顯態(tài)應用社會心理學的分類
    3、潛態(tài)應用社會心理學的顯性化
    十六、主要社會心理學應用學科
    (一)管理心理學
    1、管理心理學概述
    2、管理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二)犯罪心理學
    1、犯罪心理學概述
    (三)咨詢心理學
    1、咨詢心理學概述
    2、心理咨詢的內容、形式及范圍
    (四)健康心理學
    1、健康心理學概述
    2、健康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五)社區(qū)心理衛(wèi)生
    1、社區(qū)心理學概述
    2、社區(qū)心理衛(wèi)生服務
    主要參考書
    時蓉華主編:《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修訂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