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級下冊生物北師大版教案及反思模板(5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八年級下冊生物北師大版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于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后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復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后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并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并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并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布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后,嘗試提出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qū)別嗎?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么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 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么?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于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于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并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并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后,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系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經驗,啟發(fā)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系,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復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系?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jié)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么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huán)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區(qū)別?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qū)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并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并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后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jié)內容,并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
    課后實踐
    課后測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活動,并給予評價。
    八年級下冊生物北師大版教案及反思篇二
    《植物怎樣“喝水”》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莖輸送水分,并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知識:經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學會周密思考。
    情感:體會到植物也和人一樣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領,意識到搞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體驗合作交流的落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莖輸送水分。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教具準備:植物的根、小量筒、紅水、食用鹽、小刀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探究
    一、導入問題:
    1、同學們,我們校園里種了很多花草、樹木、工人師傅經常給它們澆水??墒?,我發(fā)現(xiàn)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里,是是怎么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們見過的根是什么樣的嗎?
    3、學生匯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學們說的樣子呢?還有沒有其他特點,老師這里準備了很多新采集的植物的根,現(xiàn)在分發(fā)給大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植物的根是一樣的嗎?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書上表格里。
    2、分發(fā)材料,分組觀察記錄。
    3、匯報與交流。
    4、歸納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樣的,有的根主根粗,側根細(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細差不多(叫須根)。根也有共同點:根都很長、很多,根的尖端長有許多白色絨毛(叫根毛)。
    5、提問:
    (1)根很多、很長,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處?
    (2)根毛壁薄,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處?
    6、從根的特點上看,根具備“喝水”條件,但根長在土壤里,我們看不見,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設計實驗
    1、怎樣設計實驗才能證明根能“喝水”呢?
    2、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你為什么這樣設計?
    (2)哪一種方法既科學又簡單?
    (3)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
    (4)選擇什么樣的內器裝水便于觀察?
    (5)怎樣知道試管內的水有沒有減少?
    (6)怎樣才能防止水不從其他地方散發(fā)(蒸發(fā))掉?
    (7)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讓我們能看見水是否進入植物體內?
    4、各小組領取實驗材料,并制作實驗裝置。
    5、預測一下:試管里的水將會怎樣變化?可能會看到哪些現(xiàn)象?
    四、課外探究
    因為短時間內現(xiàn)象不明顯,所以請大家把裝置放在教室窗臺上,定時觀察,并認真做好記錄。下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證明
    一、 引入問題。
    1、 上節(jié)課,同學們做的實驗結果什么樣的?
    2、 學生匯報和交流(邊展示邊說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莖、葉脈里都有紅水)
    3、 這些現(xiàn)象能證明什么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輸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學生作出推測。
    二、觀察探究
    1、你認為莖可能有什么樣的構造?
    2、學生猜測
    3、莖里面到底有沒有大家推測的構造呢?下一步該怎么辦?
    4、學生匯報與交流。
    5、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種切法:橫切和縱切。
    6、學生分小組活動:切開莖,并仔細觀察。
    7、討論:這些構造可能有什么作用?
    三、歸納小結:
    1、根據(jù)我們的研究,討論總結: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2、匯報和交流。
    3、將獲得的結論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4、給自己涂“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需要“喝水”。需要營養(yǎng),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想一想:我們以后該怎樣對待校園里的花草樹木?
    八年級下冊生物北師大版教案及反思篇三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第二節(jié)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jié)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yǎng)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fā)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fā)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fā)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huán)。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shù)耐緩?BR>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jié)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jié)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xiàn)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
    八年級下冊生物北師大版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jié),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jù)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jié)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后續(xù)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后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征。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fā)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后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復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么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xù),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后續(xù)教學打下了鋪墊。
    五、說板書
    本節(jié)課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最后由多媒體課件展出。《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新 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基于課改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目 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節(jié)是在前一節(jié)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對我們身邊的生物進行實地調查。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xù)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jié)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三、教學規(guī)劃
    _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培養(yǎng)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明確調查的目的后,小組進行實地調查,最后進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_ 教學策略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調查課。在調查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調查?怎樣開展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針對調查的目的小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范圍、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然后小組分頭進行調查、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_教學重點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yǎng)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八年級下冊生物北師大版教案及反思篇五
    生物的特征
    教師寄語:有生命,就精彩!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 2.區(qū)別生物和非生物 3.說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觀察、區(qū)別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征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儀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時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后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yún)^(qū)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于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借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事實就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獲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么?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xiàn)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于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征
    (1)小貓長成大貓屬于 。
    (2)貓生小貓屬于 。
    (3)貓生貓,鼠生鼠屬于 。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xiàn)象屬于 。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現(xiàn)象屬于 。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xiàn)象中的物體屬于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fā)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ㄇ宄块_放,傍晚關閉,這種現(xiàn)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營養(yǎng)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xiàn)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發(fā)育
    4.下列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
    a、實驗法 b、觀察法 c、調查法 d、分類法
    6.請說出元代散曲名家馬致遠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請將左右兩列中相關聯(lián)的內容用線段連接起來。
    動物取食 應激性
    鯨噴出水柱 營養(yǎng)
    向日葵朝向太陽 繁殖
    植物開花結果 生長
    人體排汗 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 遺傳
    子女與母親相似 呼吸
    七、學習感悟
    參考答案 第一節(jié) 生物的特征
    一、課前預習:肉眼 放大鏡 顯微鏡 照相機 測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營養(yǎng) ②進行呼吸 ③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④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⑤ 生長 ⑥繁殖
    2.(1)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植物或別的食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yǎng)物質。但是,無論是植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還是動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都是來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簡單的物質,它們都是一樣的。
    (2)氧氣 二氧化碳
    (3)動物和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如出汗、呼出氣體、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4)獅子發(fā)現(xiàn)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fā)現(xiàn)敵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合攏。說明了生物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 蘑菇能從小到大;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幼苗不斷長大;小雞破殼而出。說明了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體長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創(chuàng)新
    1.(1)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有細胞構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4)生物體都能適應環(huán)境,也能影響環(huán)境。
    6.(1)生物能生長 (2)生物能繁殖 (3)生物能遺傳 (4)生物能變異 (5)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五、達標測試
    1.d 2.c 3.d 4.b 5、c
    6. 曲中的生物有:老樹、昏鴉、瘦馬、人 ;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夕陽、天涯
    7、 動物取食 ———— 營養(yǎng)
    鯨噴出水柱 ———— 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陽 ———— 應激性
    植物開花結果 ———— 繁殖
    人體排汗 ———— 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 ———— 生長
    子女與母親相似 ———— 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