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3篇(實用)

字號: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歷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篇一
    本課主要介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內容:造紙術的發(fā)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兩漢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這些科技成就運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又對經濟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學習本課有助于理解我國統一國家政權建立的歷史意義。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在紙張沒有發(fā)明前人們都把文字寫在哪里?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講解四個標題
    1、造紙術的發(fā)明
    2、張仲景與華佗
    3、歷史巨著《史記》
    4、道教與佛教
    四、練習
    五、課后活動
    六、知識拓展
    七、總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
    初一歷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西漢時期的科學技術醫(yī)學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司馬遷和《史記》,佛教和道教。
    2.通過引導學會閱讀歷史校本教材、觀察漢代造紙示意圖,了解造紙的工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3.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堅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學習重點】
    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
    【學習難點】
    歷史巨著《史記》的地位及影響。
    【新課講授】
    情景導入
    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本、所用的練習本、閱讀的各種報刊、雜志等都離不開“紙”。“紙”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紙是怎樣發(fā)明的嗎?
    知識模塊一 造紙術的發(fā)明
    閱讀課本p67~68內容,完成第1~2題。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是什么時期的什么紙?誰在什么時候改進了造紙術?這種紙有什么特點?造紙術改進的意義是什么?
    西漢早期的麻紙。
    東漢,蔡倫,特點:原料容易找到,價格便宜,易于推廣。
    意義: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2.紙發(fā)明之前,中國人寫字曾經用過哪些書寫材料?和紙相比這些書寫材料有哪些不足之處?
    書寫材料:龜甲或獸骨、青銅器、竹木簡、帛等。
    成本高、貴重不方便攜帶、不易推廣等缺點;
    知識模塊二 張仲景與華佗
    自主閱讀課本p69內容,完成第3題。
    3.華佗和張仲景有哪些主要的醫(yī)學成就?
    華佗:擅長外科手術,制成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編創(chuàng)“五禽戲”。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后世尊稱他為“醫(yī)圣”。
    知識模塊三 歷史巨著《史記》
    閱讀課本p70內容,完成第4~5題。
    4.簡述《史記》的作者、內容、地位。
    作者:司馬遷。
    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史事。
    地位: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史記》一書?對照司馬遷忍辱寫《史記》的事例,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漢武帝時文化得到發(fā)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條件;
    (2)司馬遷的父親曾任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馬遷個人因素,他閱讀了大量史書,也到過很多地方進行游歷,且刻苦寫作,忍辱負重。
    態(tài)度:我們應該勇敢面對,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逃避。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知識模塊四 道教和佛教
    閱讀課本p71內容,完成第6題。
    6.道教和佛教為什么能夠被當時的人民接受?又對后來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道教:1.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寄托
    2.張角創(chuàng)立的太平道和張陵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在教義和傳播方式上相同,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佛教:宣揚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傳播。 影響: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初一歷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篇三
    知識與技能:1.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fā)展的情況。
    2.概括造紙術的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
    造紙術的發(fā)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初
    步認識生產力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等形式,掌握兩漢時期科技與
    文化的新成就,認識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fā)
    展的重大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了解造紙術、“麻沸散”、《傷寒雜病論》及農業(yè)生產進步、
    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繁榮的主要史實,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增強民族自豪感;初步認識重大發(fā)明對社會經濟的巨大促進作用。
    【教學重難點】1、造紙術的改進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
    2、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導學過程】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yè)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科技與文化的新成就,商業(yè)和都市的新氣象。
    【自主預習】
    一.造紙術的發(fā)明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1甘肅天水漢墓出土了張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蔡侯紙”。
    二.張仲景和華佗對醫(yī)學上有哪些貢獻?
    1.華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這是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他還創(chuàng)制醫(yī)療體操,名為“五禽戲”。
    2.東漢時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世尊稱張仲景為“醫(yī)圣”。
    三.歷史巨著《史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史記》敘述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兩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
    2.東漢明帝時興建起佛寺,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