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九篇)

字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一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xiàn)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xiàn)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jīng)長大,已經(jīng)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鐘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并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jīng)有了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tài)度后,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于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里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xiàn)??赡?,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fā)生,遺憾也不會產(chǎn)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么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里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二
    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讓我進入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一個世界里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可愛,我喜愛里面的一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在作家沈從文先生的筆下,也淌開了一副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圖畫。這幅vv景致,不僅沉淀了淳樸自然的邊城而又彌 漫著濃郁的愛情詩意。
    vv,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遠的牧歌飄繞著翠翠朦朧的愛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說的主人公,她的觸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猶如河水一般清澈純凈。vv掌水碼頭順順彼年豆蔻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她 ,天保知道翠翠心里愛的是儺送,主動離開卻意外殞命。后來儺送出走離去與爺爺?shù)碾x世使翠翠的夢擊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翠翠何時能拾起拼合?
    邊城的美源自于自然的美。她與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同的魅力,她沒有高聳入云的大樓遮住耀眼的太陽,她只有天空的遼闊;她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和痛苦,她只有讓人放下心來的安然和自得;她沒有使人煩躁不堪的煙塵和噪音,她只有清爽的空氣和鳥鳴;她沒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只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當我們痛苦不堪、失落惆悵時,也許在遼闊、美麗的邊城都能找到回應和解答,總能感到一股強大和解脫,這是心靈寬闊能裝滿人們各種情緒抱怨的邊城所具有的魅力。說實話,讀完《邊城》誰不被這塊神圣的土地所吸引呢?
    書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淳樸、勤儉、友善的女孩,從小就有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心,她的行為與友善使得那里的人都贊嘆不已。特別是她那顆單純的心,就像一塊潔白無暇的玉,她似乎看起來沒有煩惱,整天都與小黃狗相依為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愛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里拒絕、臉上害羞。也許她正是傳統(tǒng)女性的代表吧,總把純潔的愛情掩藏在心底深處。但是在書中她的可愛與無知更使讀者深深喜愛著這個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書中的另一條感情線就是翠翠與她爺爺之間濃厚的孫女之情。老人誠懇、淳樸,在自己的女兒與一個軍人結(jié)為夫婦拋下翠翠和他走后,他沒有任何的怨言,只覺得照顧孫女是他該做的。在現(xiàn)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之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用樣顯得那么狹窄,空氣都能阻擋人心靈的溝通??稍谶叧抢?,老人一個一生為人拉船的卻能架起一座讓整個鄉(xiāng)村心靈拉近的橋。它與我們當今社會不同,它推開了空氣,自己建立心中的橋。我感覺當今社會越繁華,人們之間心靈的距離越遙遠。而在邊城這樣樸素的環(huán)境中,人們之間的心距幾乎為零,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另一個動點,就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就是在夜間:儺送在橋的那頭唱著山歌,而在橋的這頭,美麗善良的翠翠恬靜地睡著了。這種感覺很飄渺、很浪漫。其實他們之間有過幾次心靈的摩擦,但都是因為雙方勇氣的渺小給打敗了。翠翠心中愛著儺送但卻不敢表示,儺送只懂唱情歌加誤會,他們之間的童話愛戀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那么賦有魅力。
    但是,最后的結(jié)尾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說:“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摔破給人看,讓人們永遠記住它?!币苍S,《邊城》的結(jié)尾就是這樣,爺爺那么善良、那么淳樸卻最后在雨中悲慘死去,并且連自己的愿望也沒有實現(xiàn)。儺送那么癡情那么誠懇卻也要遭受河水的襲擊。而翠翠美麗、善良、純真、聰明、大方、孝順卻失去親人的愛與自己渴望的愛情,其實,在這里,翠翠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guān)愛,卻一直得不到實現(xiàn),是那一個社會里某些人的寫照。
    山風,河流,翠竹及繁華的市井碼頭,白河沿岸靜謐悠然的邊城,翠翠的夢傾瀉在字里行間,點染了vv的江清月近,浸潤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竇初開后,堅持地追求愛情。一場愛情的邂逅,改變了諸多人的一生。我們 總是在最不懂愛情的時候,遇到最美的愛情,然后錯過。不僅是翠翠,現(xiàn)代社會的人也同如此。誰不想擁有完美的愛情,可命運的捉弄使兩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畫中人,她的愛情是畫中一道風景?;蜿愴嵱崎L,或淡然清新。 所有心思浮動,沉積畫中。
    《邊城》那淡淡的憂愁,淺淺的思緒,讓我感覺到在緩緩流倘的小河旁,有一個為了完成爺爺?shù)脑竿蛯ふ易约盒腋5?女孩在耐心地等著她的心上人,可是,那個人會來嗎?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三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fā)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jié)簡樸優(yōu)美,vv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xiàn)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xiāng)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結(jié)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催^《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chǎn)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四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zhàn)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qū)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jīng)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guī)規(guī)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于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yè)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guān)系?!?BR>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于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lǐng)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并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jīng)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范。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并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于工作永遠的渴望。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shù)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于現(xiàn)代政治所培養(yǎng)的窄狹病態(tài)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huán)境,也并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
    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后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huán)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
    《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么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五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于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淀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zhuǎn)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布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贝浯?,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愿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著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盡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閑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xiàn)于渡口等……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六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著茶峒小鎮(zhèn)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著平淡而又閑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擺渡的依然來回于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著……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fā)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guān)系的秘密。這個屬于她的秘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著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個轉(zhuǎn)變都充滿著變數(shù),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就好似那屬于翠翠的愛情,最后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后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著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彌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只船只,是他歸來的標志,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并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jīng)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后,生活還要繼續(xù)向前。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七
    沈從文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diào),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表現(xiàn)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小說藝術(shù)的主要特點?!哆叧恰穭?chuàng)作于上個世紀30年代,沈從文選擇自己的家鄉(xiāng)湖南西部小鎮(zhèn)鳳凰城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虛構(gòu)了一個充滿湘西特色,美好純真卻又凄婉哀怨的愛情故事。這部小說自問世以來,就成了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如果僅僅從故事的角度講,沈從文無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懸念,也沒有可以營造驚心動魄的故事氛圍,更沒有概念化的圖解人物,他只是采用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敘事結(jié)構(gòu),用散文化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小鎮(zhèn)里兩個青年人之間純真朦朧的情感,講述了一個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的愛情悲劇。沈從文的高明之處是,這篇小說不僅抒寫永恒的愛情主題,還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了湘西地方的風景美和人性美,用詩意的筆法展示給筆者湘西世界田園牧歌式的和諧的生命形態(tài)。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特殊的眼光,如果拿他僅僅當做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lǐng)會個中真趣。沈從文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本文試從人性方面來分析《邊城》的“人性美”。
    對人性的謳歌與表現(xiàn),是沈從文在創(chuàng)作中一以貫之的審美理想,他在《邊城》題詞中說:“對于農(nóng)民與士兵,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暖,這點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看出?!睂P下人物,無論是地主,紳士,還是農(nóng)民,士兵,小業(yè)主等各類勞動者,都著力表現(xiàn)他們真、善、美的人性。
    (一)真
    《邊城》中人人真誠淳樸,沒有壓迫和欺詐,是一個讓人可以消除戒備的世界,主要人物如翠翠、二老、老擺渡、船總順順、大老等自不必說,鄉(xiāng)鄰、過渡人、賣肉者、軍士,甚至妓,連一個賣皮紙的過渡人身上,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們無不淳樸、善良、重情輕利,過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生活。終日擺渡于兩岸之間的老船夫仿佛是青山綠水間的鐘擺,在逝水流連中印證著自己的日見蒼老。他經(jīng)歷的生命中所能承受的喜悅和不能承受的痛苦就像沉淀在河底的泥沙,都被淡淡的遺忘了。老船夫忠于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要給,他還要追著退回去,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鄉(xiāng)親。如第一節(jié)的第四段寫到:“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去那里活下去。”第六節(jié)中,老船夫執(zhí)意不肯收船錢,而過渡人卻非把錢送給老人不可,實在不得不把錢收回,卻在上岸后,又全部撒到船艙里,可見他并非做做樣子而已。老船夫更有意思,派了翠翠和黃狗追上這人,硬是把錢強迫地塞到那人手心。當老船夫去賣肉時,屠戶切好肉給他,還不收錢,可他卻事先算好價錢,猛地擲到人家錢筒里。這些人,都真誠得十分可愛。
    天保兄弟在愛情受到挫折時所表現(xiàn)的手足情也充分體現(xiàn)了“真”。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天保與二兒子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翠翠,“這種事情在茶峒人并不稀奇,茶峒人的俗話說:‘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有的’”,他們是兄弟倆,在愛情上有強烈的沖突,依照常理,必有一方受到傷害,但“兄弟倆在這方面是不至于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他們不吵不鬧、不動干戈,分別通過托媒搭橋和唱歌傳情向翠翠求婚,展開公平的競爭,他們之所以沒有兄弟反目,并非因為對翠翠的愛不深,而是不愿傷害了兄弟同胞手足之情。
    而船總順順則集中表現(xiàn)的鄰里之間的互愛也是十分真誠的。他“大方灑脫” “歡喜交朋結(jié)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只失事破產(chǎn)的船家,過路退伍士兵,游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shù)呢澙泛褪拦?,少了奸佞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xiāng)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shù)娜柿x之心,多了一種鄉(xiāng)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xiāng)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義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yè)、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后,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并重新?lián)撈鹆死洗虻闹厝?,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這里沒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里沒有勾心斗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小說《邊城》正是通過“鄰里之愛”來展示這塊凈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xiàn)作者拒絕“現(xiàn)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二) 善
    沈從文表達了他對善的理解。他認為,文學應具有“把生命引導向一個更崇高的理想上去發(fā)展” 的功能。他說:“一個好的文學作品,照例會使人覺得在真美感覺以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說的‘向善’,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屬于社會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這個:讀者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
    小說正是通過老船夫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現(xiàn)親子之愛的人情美。他是“邊城”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擺渡來往過客,并以此為天職,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質(zhì)樸憨厚,不僅拒收過客錢財,且慷慨大方善待鄉(xiāng)親,常請人喝酒,頗受尊重。因此,“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劃船人的一點敬意”。他在暴風雨之夜離世后,許多人都主動地前來幫忙。
    老船夫?qū)O女翠翠的、關(guān)愛,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善”。他是一位慈祥仁愛,為孫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爺爺。翠翠出生便沒有父親,繼而失去了母親,要撫養(yǎng)大一個無父無母的幼兒,且讓她健康、快樂地成長必須付出多少心血是可以想象的。孫女長大后,他以苦命的女兒為鑒,最大的心愿是讓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愛情,讓翠翠自主婚姻,他自覺垂老,唯一丟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便在垂暮生命歷程上迫切的為此事操勞。見天保對翠翠有意,他也認為天?!笆莻€有出息的人,為人又正值,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天保正式向他提親,不料翠翠不答應陡增了煩惱,他依然不放棄,努力了解翠翠的內(nèi)心世界。知道翠翠和儺送一見鐘情,他又為孫女與儺送聯(lián)姻奔波。因天保之死,船總內(nèi)心悲哀,且此事多少與翠翠有關(guān),船總便讓老船夫受了冷遇,他怕翠翠傷了自尊,獨自忍氣吞聲,終因年老憂愁在當晚暴風雨中猝然離世。
    作者對老船夫的刻畫,是通過他待旁人,待孫女的態(tài)度和行動來表現(xiàn)的。對鄰居、朋友、熟人,他真誠、慷慨;對待過渡客人,也為他們想得周到,細致,給他們備煙茶,常用的治發(fā)痧肚痛之類的藥物;對待孫女,猶為竭盡所能,為翠翠的終身幸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還在努力,且拋開了作為女方家長的矜持,作者通過這些表現(xiàn)了一位平凡老人充滿人情美、倫理美的寬廣胸襟。作者正是通過老船夫的對子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斗、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三)美
    美與善在沈從文的文學觀中是統(tǒng)一的,也是不可分離的。但與傳統(tǒng)觀念中的美與善的依附關(guān)系不同,美與善在沈從文這里是鼎足而立,并且是相互規(guī)約的,對于善的超現(xiàn)實目的的理解,就決定了沈從文所追求的審美形式必定是抽象的。因為一種超越性的美必定指向美的形式。善與美在沈從文這里須臾不可分割,或者可以說它們本來是同一的,“在有生中我發(fā)現(xiàn)了‘美’,那本身形與線即代表一種最高的德性。在沈從文這里,美與善統(tǒng)一于一種最高境界的生命形式。在這樣的境界里,美與善是互相包含的。正因為如此,在沈從文對生命的信仰,對自然的崇拜這種至善中就包含了審美的人生形式,而這種由具象而抽象的美又體現(xiàn)了沈從文的一種人文關(guān)懷,若沒有這種美而使善居于人學觀念的中心,或者弱化這種美的含量,沈從文就與主流的文以載道的作家沒有什么不同。前者追求的是抽象之美,后者的“美”是具體的伴隨著事實與意義,而有意味的形式則是次要的?!雹萃瑫r,美的指向又必須是善的,必須給人的精神以提升。沈從文與“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個人化的唯美主義作家在藝術(shù)的動機上存在著差距,但在藝術(shù)的效果上他們之間并沒有本質(zhì)的不同。因為即使是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作家,其作品同樣可以對讀者的人生進行改造和升華。
    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她“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直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原守清貧,樂于助人,體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勤勞、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這種祥和而又古樸的小屋里,從爺爺那里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東西,弘揚了本該弘揚的內(nèi)容,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著做渡船人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來便有了青春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著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吞咽這著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人生苦酒。
    后來翠翠遇到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青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fā)。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么時”、她會臉紅,在內(nèi)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的在心中扎下根后,她那少女的純情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了。兩年后的端午節(jié)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真好?!币灾猎诳磩澊瑫r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的婚事時,一向沉穩(wěn)的翠翠的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答應。后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上У氖撬恢肋@月下唱歌的年輕后生即使自己愛著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xiāng)。老船夫也在暴風雨夜逝世了。翠翠忍受著親人的離去之痛、愛人的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企盼心上人的歸來。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jīng)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xiāng)下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的傳統(tǒng)美德,作者著重表現(xiàn)了他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在作者的筆下,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qū)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樸、善良,儺送是個童稚無欺的鄉(xiāng)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在這人杰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輕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么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xiàn)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結(jié)語
    在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重視反映社會矛盾及階級斗爭題材的年代,很多作家都不理解沈從文的這種“逃避”社會風云變幻的寫法。而沈先生論及自己這樣安排的原因時解釋說,他要表現(xiàn)一種“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魅力即在于它的讓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的質(zhì)樸,和如青山綠水般的風土人情。它使我們這些習慣于喧囂吵鬧,淡泊人情的都市人看到了久別的人間真情,翠翠與祖父的親情,二老、大老對翠翠的感情,翠翠對二老美好單純的愛情,無不給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人們久違的感覺。
    文學作品有兩種,一種是借助文學表現(xiàn)社會的復雜變化,一是表現(xiàn)單純個人對世界的感悟,是作者本人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哆叧恰匪鶎懙哪欠N生活雖然是作家的虛構(gòu),但是他用抒情式的筆調(diào)譜寫了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園牧曲,永遠以它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無形地激勵著一切善良的人們對美和愛的渴求。這就是沈從文對其精神家園的守望。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八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nóng)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里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于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向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fā)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BR>    農(nóng)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淀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動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zhèn)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很多年前的戰(zhàn)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zhàn)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zhuǎn)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jié)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云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只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xù)。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象那里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墒悄莻€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凄涼樸素,憂傷結(jié)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jié)畫中。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象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邊城讀后感100字 邊城讀后感字篇九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著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并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里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jié)選部分來,除了有種和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了一份更深的體會———發(fā)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著悲劇性的結(jié)局,可那結(jié)局未嘗不是凄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nèi)鄉(xiāng)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癡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nèi)心深處對美的寄托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于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了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xiàn)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了平靜內(nèi)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于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么強大的心靈?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多么純凈的塵世凈土?
    聯(lián)系今日,無數(shù)人生活在欲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quán)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著如何穩(wěn)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斗角,他們心中沒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nèi)心渾濁,全身充滿著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對美的追求??v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于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