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09時57分,《英語學習:英語論文:淺析時政文本翻譯中的文化自主意識[1]》由出國留學網liuxue86.com英語編輯整理.
論文關鍵詞:時政翻譯;多元化;文化意識;實戲范式
論文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民主平等和文化多元共融共存等呼聲愈加高漲的情形下,翻譯工作者在時政翻譯實戲中應建立文化自主意識,體現(xiàn)中國個性特質的制度文化、價值觀及文化傳承。
世界文化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人類的共性)結合的產物,二者的關系是個性與共性的辯證關系,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個性之中,并通過民族個性體現(xiàn)出來;文化的民族個性則又不同程度地蘊涵著人類共性。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譯活動本身既要關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又要強調民族文化的傳承、強調民族文化個性。翻譯活動以價值建構和意義闡釋為其終極關懷,與“文化性格”在一般意義上并非相悖,而是有機結合的??缥幕g活動既要關懷外在的、表層的、語言規(guī)范的機制方面,更要關懷內在的、深層的、文化精神的方面,全球化環(huán)境下翻譯的內外要素和機制需要我們做到:以開放、多元文化平等對話的態(tài)度,在尊重他者文化個性的同時也應堅持自己文化的個性。論文論文參考網
一、時政文本翻譯的文化自主意識視野
時政文本翻譯就廣義概念而言其內容、文化性質、體裁和翻譯目的應屬應用翻譯范疇。應用翻譯,又稱實用翻譯,是指一種實用性文本的翻譯。方夢之先生曾指出:“法國翻譯理論家Jean Delisle在她所著的《翻譯的闡釋》一書中有Prag-matic translation一說,作為翻譯方法可譯為‘語用翻譯’;就翻譯客體而言,則是‘實用翻譯’。她對‘實用翻譯’的定義是:以傳達信息為根本目的,運用語用學的原則來翻譯實用性文本。它特別區(qū)別于傳達有較強情感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文學翻譯?!彼^信息,除了敘述層面的信息外,時政翻譯還應體現(xiàn)言者的個性文化、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所以這種信息傳遞的翻譯活動不僅僅是用中立、中性的信息傳遞的思辨觀和方法論指導其交際活動,還應有意識地張揚言者的立場、態(tài)度和文化價值觀等情感趨向。
時政翻譯體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文本,一是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的政策文件,二是國家黨政領導人的重要報告,按紐馬克的說法,屬“表達型文本”中“官方文告”類型,它們“包括黨政領導人的講話,條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學和哲學以及學術方面的權威著作”等。從內容和目的功能上看,時政文本具有嚴整肅正和權威性,反映的是該國的制度文化和價值體系。
對于時政文本跨文化翻譯的方法論許多學者都曾有過高論:這類文本大都帶有十分外顯的“文化印記”和“權威”性和“個性印記”,這種權威出自于作者的顯赫地位。由于“表述型”功能文本的“核心”是“言者的思想”,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民族文化成分構成了“表述型文本”的“表達”要素。對于這類文本“表述型”要素的翻譯,紐馬克建議用“語義翻譯”的手法盡可能地使用貼近原語的句法、語義結構將原語語境意義準確表達出來,以彰顯文本“個性”。由于這類體裁大多涉及國家大政方針、基本政策,涉及到政治影響和國家形象,也反映出說話人的政治態(tài)度和語言風格,因而翻譯時務必緊跟原文語義、作者思想,決不可隨意更改或發(fā)揮,強加人譯者個人行為和觀點。程鎮(zhèn)球先生就一直認為,對于這一類文本的翻譯,“首先,要緊扣原文,不得任意增刪”,“緊扣原文,有時原文的詞序也要很好注意,不要輕易顛倒,避免犯政治性錯誤”,“緊扣原文,甚至一些小零件也不應放過”。因為,“政治文章上用詞嚴格”,“要仔細衡量用詞的政治含義和影響”。
不難看出,二位先生對時政文本翻譯的思考和方法論的倡導,關懷的都是言者的語言組合和語言個性的內部因素。因而,翻譯界長期以來一直倡導翻譯時政文本要特別中規(guī)中矩,切不可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揮或篡改。時政文本其獨特的個性,不僅是語言層面譴詞造句的問題,而且體現(xiàn)的是言者的個性制度文化和價值觀的精神層面的問題。漢語文本從語言層面上看,既有漢語的傳統(tǒng)表達風格,如大量反映中國獨特國情的習語、俗語,以及個人的語言習慣和表達風格等等,同時這些富有中國特色制度文化的表達形式又體現(xiàn)了我國精神文化的傳承和時下價值觀的趨向。
功能主義的翻譯目的論的出現(xiàn)反映了翻譯視野的轉向和拓寬,即由原先占主導地位的側重語言形式和文本中心的翻譯理論轉向走出語言文本的藩籬,更加注重文本以外的功能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翻譯觀。這種轉向得益于交際理論,行為理論,話語語言學,語篇學說以及文學研究中趨向與接受理論的一系列研究活動。以Hans Vermeer為首的一些學者諸如Margret Ammann,Hans Honig等積極倡導翻譯目的論的實踐觀,認為:翻譯不是簡單的語碼轉換,而應該視為人類活動的一種具體形式。與人類其他行為一樣,翻譯亦有其目的,且翻譯的目的必須在翻譯開始前就應確定。概括地講,目的論對翻譯
論文關鍵詞:時政翻譯;多元化;文化意識;實戲范式
論文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民主平等和文化多元共融共存等呼聲愈加高漲的情形下,翻譯工作者在時政翻譯實戲中應建立文化自主意識,體現(xiàn)中國個性特質的制度文化、價值觀及文化傳承。
世界文化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人類的共性)結合的產物,二者的關系是個性與共性的辯證關系,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個性之中,并通過民族個性體現(xiàn)出來;文化的民族個性則又不同程度地蘊涵著人類共性。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譯活動本身既要關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又要強調民族文化的傳承、強調民族文化個性。翻譯活動以價值建構和意義闡釋為其終極關懷,與“文化性格”在一般意義上并非相悖,而是有機結合的??缥幕g活動既要關懷外在的、表層的、語言規(guī)范的機制方面,更要關懷內在的、深層的、文化精神的方面,全球化環(huán)境下翻譯的內外要素和機制需要我們做到:以開放、多元文化平等對話的態(tài)度,在尊重他者文化個性的同時也應堅持自己文化的個性。論文論文參考網
一、時政文本翻譯的文化自主意識視野
時政文本翻譯就廣義概念而言其內容、文化性質、體裁和翻譯目的應屬應用翻譯范疇。應用翻譯,又稱實用翻譯,是指一種實用性文本的翻譯。方夢之先生曾指出:“法國翻譯理論家Jean Delisle在她所著的《翻譯的闡釋》一書中有Prag-matic translation一說,作為翻譯方法可譯為‘語用翻譯’;就翻譯客體而言,則是‘實用翻譯’。她對‘實用翻譯’的定義是:以傳達信息為根本目的,運用語用學的原則來翻譯實用性文本。它特別區(qū)別于傳達有較強情感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文學翻譯?!彼^信息,除了敘述層面的信息外,時政翻譯還應體現(xiàn)言者的個性文化、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所以這種信息傳遞的翻譯活動不僅僅是用中立、中性的信息傳遞的思辨觀和方法論指導其交際活動,還應有意識地張揚言者的立場、態(tài)度和文化價值觀等情感趨向。
時政翻譯體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文本,一是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的政策文件,二是國家黨政領導人的重要報告,按紐馬克的說法,屬“表達型文本”中“官方文告”類型,它們“包括黨政領導人的講話,條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學和哲學以及學術方面的權威著作”等。從內容和目的功能上看,時政文本具有嚴整肅正和權威性,反映的是該國的制度文化和價值體系。
對于時政文本跨文化翻譯的方法論許多學者都曾有過高論:這類文本大都帶有十分外顯的“文化印記”和“權威”性和“個性印記”,這種權威出自于作者的顯赫地位。由于“表述型”功能文本的“核心”是“言者的思想”,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民族文化成分構成了“表述型文本”的“表達”要素。對于這類文本“表述型”要素的翻譯,紐馬克建議用“語義翻譯”的手法盡可能地使用貼近原語的句法、語義結構將原語語境意義準確表達出來,以彰顯文本“個性”。由于這類體裁大多涉及國家大政方針、基本政策,涉及到政治影響和國家形象,也反映出說話人的政治態(tài)度和語言風格,因而翻譯時務必緊跟原文語義、作者思想,決不可隨意更改或發(fā)揮,強加人譯者個人行為和觀點。程鎮(zhèn)球先生就一直認為,對于這一類文本的翻譯,“首先,要緊扣原文,不得任意增刪”,“緊扣原文,有時原文的詞序也要很好注意,不要輕易顛倒,避免犯政治性錯誤”,“緊扣原文,甚至一些小零件也不應放過”。因為,“政治文章上用詞嚴格”,“要仔細衡量用詞的政治含義和影響”。
不難看出,二位先生對時政文本翻譯的思考和方法論的倡導,關懷的都是言者的語言組合和語言個性的內部因素。因而,翻譯界長期以來一直倡導翻譯時政文本要特別中規(guī)中矩,切不可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揮或篡改。時政文本其獨特的個性,不僅是語言層面譴詞造句的問題,而且體現(xiàn)的是言者的個性制度文化和價值觀的精神層面的問題。漢語文本從語言層面上看,既有漢語的傳統(tǒng)表達風格,如大量反映中國獨特國情的習語、俗語,以及個人的語言習慣和表達風格等等,同時這些富有中國特色制度文化的表達形式又體現(xiàn)了我國精神文化的傳承和時下價值觀的趨向。
功能主義的翻譯目的論的出現(xiàn)反映了翻譯視野的轉向和拓寬,即由原先占主導地位的側重語言形式和文本中心的翻譯理論轉向走出語言文本的藩籬,更加注重文本以外的功能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翻譯觀。這種轉向得益于交際理論,行為理論,話語語言學,語篇學說以及文學研究中趨向與接受理論的一系列研究活動。以Hans Vermeer為首的一些學者諸如Margret Ammann,Hans Honig等積極倡導翻譯目的論的實踐觀,認為:翻譯不是簡單的語碼轉換,而應該視為人類活動的一種具體形式。與人類其他行為一樣,翻譯亦有其目的,且翻譯的目的必須在翻譯開始前就應確定。概括地講,目的論對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