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07時49分,《英語:英語論文: 元語用意識和模糊限制語[1]》由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英語編輯整理.
摘 要:元語用意識是語言使用者對語言選擇行為的一種自反意識,是說話者意識在話語形式上的語用體現(xiàn)。元語用意識指導人們作出語言形式和語用策略的選擇。模糊限制語是一種典型的元語用意識標示語,四種不同的模糊限制語分別反應(yīng)了發(fā)話人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的認知和心理狀態(tài),構(gòu)成了發(fā)話人的語用策略,并為受話人正確理解話語的語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線索。
關(guān)鍵詞:元語用意識;模糊限制語;語用標記語;語用策略;語言選擇
何謂元語用意識?
在人們的日常言語交際中,說話者對語言表現(xiàn)形式、語言使用策略等的選擇都是在意識的指引下完成的。根據(jù)Verschueren(1999)的語言順應(yīng)理論,語言使用過程是交際者在意識的指導下不斷從可供選擇的語言范圍(variability)中作出可協(xié)商的選擇(negotiability)從而達到順應(yīng)(adaptability)交際需要的動態(tài)過程。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Verschueren認為,如果把語言使用定義為作出語言選擇,考慮發(fā)話人和釋話人兩者心智的中介作用,同時又賦予意識以突出的作用的話,這些都意味著語言使用者或多或少意識到自己在使用語言時正在干什么,即使和其它理據(jù)性程度可能很高的選擇相比,某些選擇幾乎是自動的。這種“自對自的了解”實際上都體現(xiàn)在所做出的全部選擇中。然而,這種了解還體現(xiàn)在語言使用者對這些選擇的自返意識中,這些選擇來自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因而就帶有了一種具體的概念或者交際狀態(tài):而全部語言選擇的過程都意味著某一種程度的意識性,有些選擇公開地反觀自身或反觀其他的選擇。自返性意識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們可以將其看作語言發(fā)展的最早的進化條件之一。而且,其重要性還表現(xiàn)在,從某種程度看來,所有的語言交際都具有自指性。換句話說,語言使用都意味著語用的和元語用的功能發(fā)揮過程間的不斷調(diào)整。(Verschueren, 1999: 187-188)這里Verschueren的話可以理解為話語形式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意識,有些話語形式服務(wù)于一定的語用策略,是說話者的語用手段。而在每一個語用手段的背后都有意識的指揮作用。這種指揮語用手段選擇的意識就是元語用意識。人們利用元語用意識來決定語言選擇策略、形式、過程等,使得最終作出的語言選擇帶有明顯的語用特征。(吳亞欣,2002)人們在交際時或多或少都能對自己使用的言語進行(元)語言的修飾、限制、補充、美化等。所有的言語選擇都有一定程度的語用意識,而某些言語選擇所反射出來的意識更加明顯。(侯國金,2003)正如語言使用中涉及到的其它所有心智過程和心智現(xiàn)象一樣,元語用意識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識突顯度。在元語用意識標記中,有些標記表露出某種自覺程度很高的選擇,而其它標記則并不如此易于提取。
元語用意識在微觀層面表現(xiàn)在語音特征(如語調(diào)、口音)、詞匯特征等的選擇上;在宏觀層面則包括言語行為意識、間接言語行為意識、禮貌言語行為的意識等等。(同上)Verschueren(1999)在其書中也對元語用意識的標記成分作了分類,他把元語用意識標記成分分為三類。首先是Jakobson以及后來的Silverstein都稱為變指成分(shifters)的范疇?!白冎赋煞帧笔撬饕?,諸如人稱代詞和其它指示語、體、時態(tài)語氣、情態(tài)和憑證語(evidentials)。這些成分都必須隨使用語境中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都要求對結(jié)構(gòu)特征和語境特征的匹配過程有自返性意識,但從有效選項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中作出的是一個尚未呈現(xiàn)的或無標記的選擇這一情形要除外。
其次,元語用意識的很多標記語,都歸入到語篇標記語、語用標記語、語篇小品詞或者語用小品詞這類變動不定而且常常是相互重疊的名稱之下了。通常,這些概念用于討論指明話語與周圍語篇的適應(yīng)方式(無論如何、然而、實際上、與此相反等)、命題內(nèi)容的認識和/或施事狀況(如當然、毫無疑問、坦率說、我猜等)或釋話人的參與程度(如你知道)的詞匯標示——經(jīng)常是句子副詞或者是詞語銜接和意思連貫的標記語。對于這一類標記語國內(nèi)學者近幾年研究較多,較有代表的有何自然、冉永平(1999)、侯國金(2003)、吳亞欣(2002,2003)、于國棟(2003)、李健雪(2004)等。
其三,語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的功能發(fā)揮,無論是以韻律標記、語碼轉(zhuǎn)換,還是以反饋信道提示的形式出現(xiàn),盡管“很少受到人們有意識的注意,而且也幾乎未得到任何直接的討論”,卻顯露出對“內(nèi)容與表層風格之間的共現(xiàn)期望”的意識,其大意是說,語境化提示可以作為語境化過程解釋的基礎(chǔ)。
何謂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按Lakoff(1972)的話說,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見何自然、陳新仁,2004:150)模糊限制語可以模糊說話人態(tài)度甚至改變
摘 要:元語用意識是語言使用者對語言選擇行為的一種自反意識,是說話者意識在話語形式上的語用體現(xiàn)。元語用意識指導人們作出語言形式和語用策略的選擇。模糊限制語是一種典型的元語用意識標示語,四種不同的模糊限制語分別反應(yīng)了發(fā)話人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的認知和心理狀態(tài),構(gòu)成了發(fā)話人的語用策略,并為受話人正確理解話語的語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線索。
關(guān)鍵詞:元語用意識;模糊限制語;語用標記語;語用策略;語言選擇
何謂元語用意識?
在人們的日常言語交際中,說話者對語言表現(xiàn)形式、語言使用策略等的選擇都是在意識的指引下完成的。根據(jù)Verschueren(1999)的語言順應(yīng)理論,語言使用過程是交際者在意識的指導下不斷從可供選擇的語言范圍(variability)中作出可協(xié)商的選擇(negotiability)從而達到順應(yīng)(adaptability)交際需要的動態(tài)過程。論文論文參考網(wǎng)Verschueren認為,如果把語言使用定義為作出語言選擇,考慮發(fā)話人和釋話人兩者心智的中介作用,同時又賦予意識以突出的作用的話,這些都意味著語言使用者或多或少意識到自己在使用語言時正在干什么,即使和其它理據(jù)性程度可能很高的選擇相比,某些選擇幾乎是自動的。這種“自對自的了解”實際上都體現(xiàn)在所做出的全部選擇中。然而,這種了解還體現(xiàn)在語言使用者對這些選擇的自返意識中,這些選擇來自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因而就帶有了一種具體的概念或者交際狀態(tài):而全部語言選擇的過程都意味著某一種程度的意識性,有些選擇公開地反觀自身或反觀其他的選擇。自返性意識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們可以將其看作語言發(fā)展的最早的進化條件之一。而且,其重要性還表現(xiàn)在,從某種程度看來,所有的語言交際都具有自指性。換句話說,語言使用都意味著語用的和元語用的功能發(fā)揮過程間的不斷調(diào)整。(Verschueren, 1999: 187-188)這里Verschueren的話可以理解為話語形式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意識,有些話語形式服務(wù)于一定的語用策略,是說話者的語用手段。而在每一個語用手段的背后都有意識的指揮作用。這種指揮語用手段選擇的意識就是元語用意識。人們利用元語用意識來決定語言選擇策略、形式、過程等,使得最終作出的語言選擇帶有明顯的語用特征。(吳亞欣,2002)人們在交際時或多或少都能對自己使用的言語進行(元)語言的修飾、限制、補充、美化等。所有的言語選擇都有一定程度的語用意識,而某些言語選擇所反射出來的意識更加明顯。(侯國金,2003)正如語言使用中涉及到的其它所有心智過程和心智現(xiàn)象一樣,元語用意識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識突顯度。在元語用意識標記中,有些標記表露出某種自覺程度很高的選擇,而其它標記則并不如此易于提取。
元語用意識在微觀層面表現(xiàn)在語音特征(如語調(diào)、口音)、詞匯特征等的選擇上;在宏觀層面則包括言語行為意識、間接言語行為意識、禮貌言語行為的意識等等。(同上)Verschueren(1999)在其書中也對元語用意識的標記成分作了分類,他把元語用意識標記成分分為三類。首先是Jakobson以及后來的Silverstein都稱為變指成分(shifters)的范疇?!白冎赋煞帧笔撬饕?,諸如人稱代詞和其它指示語、體、時態(tài)語氣、情態(tài)和憑證語(evidentials)。這些成分都必須隨使用語境中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都要求對結(jié)構(gòu)特征和語境特征的匹配過程有自返性意識,但從有效選項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中作出的是一個尚未呈現(xiàn)的或無標記的選擇這一情形要除外。
其次,元語用意識的很多標記語,都歸入到語篇標記語、語用標記語、語篇小品詞或者語用小品詞這類變動不定而且常常是相互重疊的名稱之下了。通常,這些概念用于討論指明話語與周圍語篇的適應(yīng)方式(無論如何、然而、實際上、與此相反等)、命題內(nèi)容的認識和/或施事狀況(如當然、毫無疑問、坦率說、我猜等)或釋話人的參與程度(如你知道)的詞匯標示——經(jīng)常是句子副詞或者是詞語銜接和意思連貫的標記語。對于這一類標記語國內(nèi)學者近幾年研究較多,較有代表的有何自然、冉永平(1999)、侯國金(2003)、吳亞欣(2002,2003)、于國棟(2003)、李健雪(2004)等。
其三,語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的功能發(fā)揮,無論是以韻律標記、語碼轉(zhuǎn)換,還是以反饋信道提示的形式出現(xiàn),盡管“很少受到人們有意識的注意,而且也幾乎未得到任何直接的討論”,卻顯露出對“內(nèi)容與表層風格之間的共現(xiàn)期望”的意識,其大意是說,語境化提示可以作為語境化過程解釋的基礎(chǔ)。
何謂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按Lakoff(1972)的話說,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見何自然、陳新仁,2004:150)模糊限制語可以模糊說話人態(tài)度甚至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