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你的父母都是在加拿大以外出生的加拿大公民,而你在2009年以前已滿28歲,你的加拿大國籍可能被取消了。
36歲的白蒂.芬克自認是個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她雖然出生在墨西哥,但兩個月大時就隨父母回到了加拿大,在曼尼托巴省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長大、上學(xué)、結(jié)婚,目前生活在BC省。
但是今年早些時候她遞交了更新護照的申請表格后,加拿大公民移民部通知她說,她早已不再是加拿大公民了。
同在曼省長大的莫妮卡.弗里森則是在30歲時驚聞自己已經(jīng)失去加拿大國籍的。該省另一位弗里森女士稍微幸運一點,在27歲時聽說自己如不重新申請,將在年滿28周歲時失去加拿大國籍。
她從六歲起就生活在加拿大,但也不得不重新走一遍申請移民的程序。
加通社記者Geordon Omand報道說,這三個互不相識的加拿大人的共同之處是她們和各自的父母都出生在國外,她們的出生日期都在1977年2月15日到1981年4月16日之間。
根據(jù)一項制定于70年代的加拿大法律,如果兩代人均在國外出生,那么第二代在年滿28歲以前必須重新申請加拿大國籍,否則國籍會被自動取消。
移民部長有權(quán)特批國籍。
對2009年以前滿28歲的人來說,這項法律仍然有效
這項法律在2009年被保守黨政府廢除。
但是,在那一年以前已經(jīng)滿28歲的人仍然按原來的法律辦理。這就讓事情變得有些復(fù)雜,再加上信息溝通不暢,就造成這些人對自己已經(jīng)不是加拿大公民一事茫然不知,直到有一天需要出示這個身份,例如更新護照。
多倫多大學(xué)法學(xué)院教授麥克林在接受加通社采訪時表示,這項法律的初衷是防止加拿大國籍被一些出生和生活在國外、和加拿大聯(lián)系越來越少的人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
她認為至少從理論上說,要求出生在國外的第二代用申請國籍的方式證明自己和這個國家的聯(lián)系不能算不公平。問題出在政府不能提前找出這些人并及時通知他們。
加拿大移民部發(fā)言人說,這批人到底有多少,目前沒有準確的數(shù)字。維多利亞大學(xué)法學(xué)教授加洛韋估計他們的人數(shù)可能有數(shù)百甚至上千,其中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是無國籍之人了。
移民部長有權(quán)力在特殊情況下特批國籍。范克寫了信,但沒有獲得回音。莫妮卡.弗里森則獲得了特批。
戰(zhàn)爭新娘。Keystone/Getty Images
其他喪失加拿大國籍的情況
國籍問題過去也曾發(fā)生在其他群體身上,例如二戰(zhàn)期間嫁給加拿大軍人的歐洲"戰(zhàn)爭新娘",以及出生在海外的加拿大軍人的孩子。加拿大政府通常都糾正了錯誤,恢復(fù)或批準了他們的國籍。
加通社報道的另一案例來自新斯科舍省的吉姆.麥克萊倫。他出生在美國,母親是加拿大公民,父親是美國人。
1947年以前,加拿大"外嫁女"生在國外的孩子一律沒有加拿大國籍,而麥克萊倫出生于1945年,正好屬于這一類。
他一直生活在美國,沒有加拿大國籍對他的生活影響不大。但是2005年,他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來到加拿大長住。為了避免麻煩,他從來不去醫(yī)院看病。
2015年加拿大國籍法修訂后,他終于有望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但是這時他的肺癌已到晚期,并轉(zhuǎn)移到腦部。
他說,他沒有享受過一天加拿大醫(yī)療保險。他的生命已到盡頭,但是希望他的例子能夠讓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信守"A Canadian is a Canadian is a Canadian"的諾言。
36歲的白蒂.芬克自認是個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她雖然出生在墨西哥,但兩個月大時就隨父母回到了加拿大,在曼尼托巴省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長大、上學(xué)、結(jié)婚,目前生活在BC省。
但是今年早些時候她遞交了更新護照的申請表格后,加拿大公民移民部通知她說,她早已不再是加拿大公民了。
同在曼省長大的莫妮卡.弗里森則是在30歲時驚聞自己已經(jīng)失去加拿大國籍的。該省另一位弗里森女士稍微幸運一點,在27歲時聽說自己如不重新申請,將在年滿28周歲時失去加拿大國籍。
她從六歲起就生活在加拿大,但也不得不重新走一遍申請移民的程序。
加通社記者Geordon Omand報道說,這三個互不相識的加拿大人的共同之處是她們和各自的父母都出生在國外,她們的出生日期都在1977年2月15日到1981年4月16日之間。
根據(jù)一項制定于70年代的加拿大法律,如果兩代人均在國外出生,那么第二代在年滿28歲以前必須重新申請加拿大國籍,否則國籍會被自動取消。
移民部長有權(quán)特批國籍。
對2009年以前滿28歲的人來說,這項法律仍然有效
這項法律在2009年被保守黨政府廢除。
但是,在那一年以前已經(jīng)滿28歲的人仍然按原來的法律辦理。這就讓事情變得有些復(fù)雜,再加上信息溝通不暢,就造成這些人對自己已經(jīng)不是加拿大公民一事茫然不知,直到有一天需要出示這個身份,例如更新護照。
多倫多大學(xué)法學(xué)院教授麥克林在接受加通社采訪時表示,這項法律的初衷是防止加拿大國籍被一些出生和生活在國外、和加拿大聯(lián)系越來越少的人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
她認為至少從理論上說,要求出生在國外的第二代用申請國籍的方式證明自己和這個國家的聯(lián)系不能算不公平。問題出在政府不能提前找出這些人并及時通知他們。
加拿大移民部發(fā)言人說,這批人到底有多少,目前沒有準確的數(shù)字。維多利亞大學(xué)法學(xué)教授加洛韋估計他們的人數(shù)可能有數(shù)百甚至上千,其中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是無國籍之人了。
移民部長有權(quán)力在特殊情況下特批國籍。范克寫了信,但沒有獲得回音。莫妮卡.弗里森則獲得了特批。
戰(zhàn)爭新娘。Keystone/Getty Images
其他喪失加拿大國籍的情況
國籍問題過去也曾發(fā)生在其他群體身上,例如二戰(zhàn)期間嫁給加拿大軍人的歐洲"戰(zhàn)爭新娘",以及出生在海外的加拿大軍人的孩子。加拿大政府通常都糾正了錯誤,恢復(fù)或批準了他們的國籍。
加通社報道的另一案例來自新斯科舍省的吉姆.麥克萊倫。他出生在美國,母親是加拿大公民,父親是美國人。
1947年以前,加拿大"外嫁女"生在國外的孩子一律沒有加拿大國籍,而麥克萊倫出生于1945年,正好屬于這一類。
他一直生活在美國,沒有加拿大國籍對他的生活影響不大。但是2005年,他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來到加拿大長住。為了避免麻煩,他從來不去醫(yī)院看病。
2015年加拿大國籍法修訂后,他終于有望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但是這時他的肺癌已到晚期,并轉(zhuǎn)移到腦部。
他說,他沒有享受過一天加拿大醫(yī)療保險。他的生命已到盡頭,但是希望他的例子能夠讓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信守"A Canadian is a Canadian is a Canadian"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