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變樣了的中餐館

字號:

   在墨西哥邊境城市墨西卡利,隨便走進一家中餐館,服務員首先端上來的肯定不是茶,而是墨西哥飲食中不可缺少的檸檬塊、辣椒醬和玉米片。四下張望,墨西哥食客正往炸排骨上擠檸檬汁,隨后又淋上一勺鮮紅色的酸甜汁,吃得津津有味。如今,當?shù)厝艘呀?jīng)把這樣的中餐視作傳統(tǒng)的墨西卡利美食,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界之隔的美國加州,當?shù)厝私吁喽恋闹胁宛^里,熱銷的都是甜酸雞、西蘭花牛肉等在中國不為大家所熟知的菜品,等付完賬,還會奉上一顆簽語餅做點心,這已成中餐館的標配。
    美洲這些所謂的中餐,與我們在國內(nèi)日常所見大相徑庭,難怪“不正宗”成了很多海外中國游客脫口而出的評價,甚至有人認為這種食物“辱沒”了中餐的名聲。但很少有人仔細琢磨:為什么會有這些“不正宗”的飲食出現(xiàn)?遷就外國人的口味而被當?shù)赝苍S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
    西蘭花牛肉也許國人并不熟悉,但芥藍炒牛柳絕不陌生;至于甜酸雞,則脫胎于傳統(tǒng)粵菜咕咾肉。紐約唐人街的華裔還曾在《紐約時報》上談起“美式中餐”:“一個在這兒土生土長的朋友告訴我,她的祖父來這兒吃飯,就是因為這里的食物讓他想起剛到美國時吃的東西。”
    從19世紀中期開始,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工程,吸引了大批中國勞工出洋。在萬里之外艱苦地勞動,故鄉(xiāng)的滋味自然可想不可及。但他們依然想辦法用有限的食材和廚藝一解鄉(xiāng)愁,西蘭花代替當?shù)刭I不到的芥藍,檸檬汁當做醋用……或許這就是所謂“不正宗”中餐的始祖——盡可能還原本色,也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新。
    至于墨西卡利的中餐館,則與1882年的美國《排華法案》息息相關。當時,很多華人被迫南下來到墨西哥,成為農(nóng)場、鐵礦以及鐵路線的勞工。他們?yōu)槟鞲缃鞒隽司薮筘暙I,也扎根成為這片土地的居民,自然而然,中餐也就此生根發(fā)芽。而僥幸得以留在美國的華人,則是利用了《排華法案》的例外條款:餐飲業(yè)者不在驅逐之列,經(jīng)營中餐館從此成為在美華人的主業(yè)之一。
    如今,不但墨西卡利人早已將中餐當做本地美食,其鄰居美國更有超過5萬家中餐館,比麥當勞、肯德基分店的總和還多,每天有無數(shù)人都在享受著中餐。這種獨特于本土的中餐口味和文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當?shù)厝说纳?。大概鮮有人知道,麥當勞巨無霸的理念原是最早期的創(chuàng)新式中餐“雜碎”衍生而來,甚至美國飲食文化中的外賣、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開放式廚房以及圣誕節(jié)外食等特色,都是早期中國餐館的創(chuàng)舉。
    盡管以今天國人的眼光看,這些漂洋過海的中餐口味“并不正宗”,但它們早已成為海外民眾對中國的重要認知內(nèi)容之一,恰恰也是一百多年來華人移民去國懷鄉(xiāng)、艱辛奮斗和最終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融入當?shù)厣畹臍v史寫照。
    不正宗,也許會帶來口味的不適,但背后的鄉(xiāng)愁,則是永恒不變的滋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