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治中稱,華人生意向外族裔顧客拓展是必然趨勢。圖為鄺治中(左)在發(fā)言。
(美國《世界日報》/檔案照片)
據(jù)美國《世界周刊》報道,近年來全美華埠的老店接連關閉,看似很多店面都難逃“不過三代”的命運。長期關注美國華裔移民社區(qū)的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教授鄺治中(Peter Kwong)認為,這是一個自然現(xiàn)象。
隨著一代代新移民的循環(huán),華埠會一直存在,但要求第二代、第三代居住在這里或是繼承家業(yè),是一種奢求,生意向外族裔顧客拓展是必然趨勢。
鄺治中說,首先要看怎樣定義老店,一種是從開始營業(yè)到現(xiàn)在一直做同樣行業(yè)的老店;另一種則是一家店的老板連續(xù)下來同一家人經營的店面,曼哈頓華埠“永安和”屬于第二種。不過鄺治中認為,永安和所售賣物品的主要對象是外族裔顧客,因此嚴格意義上講,該店所希望保存下來的東西,并不與住在華埠的華裔相關。而近年來,“南華茶室”由年輕老板接手后結合網(wǎng)絡營銷,將茶室生意做得異常紅火,可謂是后生代中的翹楚,值得深思。
鄺治中解釋,1970年前華埠店面的重要性是由其起到連結在美華裔與中國家鄉(xiāng)間關系而決定的,“那時候華裔在華埠店鋪里買東西,與同鄉(xiāng)會有關,比如李氏公所開了一家店后,姓李的同鄉(xiāng)就會去買”。此外,那些店鋪也是朋友間喝茶、會面的場所,有很重要的社會交際意義。再者,由于這些店鋪內設有信箱,就為很多家中無法收到信件的華裔居民提供了一個郵寄地址,從中國寄來的東西可直接在店面中領取,“不只是賣東西,更重要的是這些店還有社會聯(lián)系的價值”。之后,種族隔離的影響越來越小,華裔開始搬到紐約各地去居住,這些店的社會交際功能減弱,也就開始慢慢消退了。
鄺治中說,如今華埠的商店多只以做生意為目的,再根據(jù)顧客對象分為主要面向華裔和主要面向外族裔的店面。他強調,保存華埠的老店面的想法很好,但要分清是為誰服務。再者,保存店面和華裔居民的流失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第二代和第三代華裔離開華埠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和貴族化并沒什么關系。”新移民剛來到美國,由于語言不通、生活不慣等各種困難,開餐館、開店鋪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他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繼續(xù)從事同樣工作的”。
對于華埠店鋪“不過三代”的命運,鄺治中有自己的看法。他不僅認為華裔第二、第三代自身來講不愿意繼續(xù)做上一輩的生意,其實也根本沒有必要繼續(xù)做。“中國人本身來到美國后開店更多事迫于生計,而隨著一代又一代新移民的到來,循環(huán)往復,總有新的人接手之前的生意,所以并不需要自家下一代來接手。”且在消費方面,由于華裔第二、三代基本搬往城郊居住,而該地區(qū)也有十分充足的購物資源,他們就更不會回到華埠來購買商品,“華埠更多成為他們回來看望祖輩、在周末一起聚餐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