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國的華人也熱衷團購

字號:


     

    

    各類網(wǎng)絡平臺都能見到團購熱潮,且年齡層漸廣,生機蓬勃。(美國《世界日報》/林亞歆 攝)
    

    
  一般超市很少看到的和田玉棗、巨峰葡萄都有機會成為團購主流。(美國《世界日報》/林亞歆 攝)

    中國僑網(wǎng)10月17日電 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親友號召團購,以量制價求物美價廉,已非新鮮事。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團購品項也在逐漸擴張,從超級優(yōu)惠價商品,到一般銷售管道難買到的稀貨,都能在各式團購渠道上找到。不管是新疆和田玉棗、珍珠番石榴,或解饞的柳州螺螄粉,還是漁船到港直送上門的頂級黑鱈、野生大蟹、餐廳等級的高檔和牛,都只要“跟個團”,遠在美國,也能輕松購得,成桌上佳肴。
    搶美食 方便又劃算
    

    “我最喜歡團購的商品是各種美食,及一些日韓小物。”團購愛好者、在舊金山南灣從事金融業(yè)的王美玲,幾年前開始與同學、朋友接觸團購,現(xiàn)在是團購的重度愛好者。她介紹,自己多團購不同店家或家庭廚房的料理,平常工作繁忙,現(xiàn)成料理經(jīng)簡單處理就能解決一餐,方便又劃算。“而且我喜歡吃牛肉面,常想試試不同的口味,有些餐廳很遠或者根本沒有店面,不團購很難吃到。”
    

    另外,王美玲也指出,一般上班族朝九晚五,買菜要等下班或者周末,生鮮食材不是品項不齊,就是欠缺新鮮,“不是想買什么就能買到”。反觀團購,任何時間都能下單,取貨時間也很彈性。且部分平臺有評價機制,團友也互相推薦,“我大都鎖定有口碑的商家或產(chǎn)品,質量有保障。”
    

    曾在網(wǎng)絡上團購農(nóng)場直送水果的迪安薩小區(qū)學院學生陳雅婷也說,不僅質量更新鮮,團購還可買到特殊品種的水果,像是超市很少供貨的中國臺灣番石榴、蓮霧。她說,特殊品種雖然價格不算便宜、貨源又少,但常被廣大網(wǎng)友瘋搶,要一直守在計算機前準備,否則很難搶得到。
    

    經(jīng)營團購粉絲平臺約四年的李宛軒表示,除各種商品、服務及料理,越來越多的團購平臺專賣由產(chǎn)地直送的現(xiàn)采水果,及直送到港海鮮,不僅食材質量佳可媲美餐廳,價格也更劃算。
    

    目前各類網(wǎng)絡平臺都能見到團購熱潮,且各年齡層都有,生氣蓬勃,從日韓美妝品,到平常難以找到通路的養(yǎng)生補品等,都有人團購。尤其一些銷貨點原本就少,或只以團購方式販賣的商品,求貨無門的消費者只能團購方式購買。
    

    在北美30個州有超過2000個提貨點的社交團購平臺“Weee!”的創(chuàng)辦人劉民表示,團購是由消費者主導的購物模式,“也就是說,消費者需要、喜歡什么,平臺就會有人‘開團’甚至帶動實體店面進貨潮。”他舉例,有團友在南加超市看到販賣冰糖葫蘆,便在朋友群中邀人團購,后來商品紅到北加,在平臺上架,“最初都是上架三分鐘賣光,每周賣出4500支以上,后來北加也有部份華人超市進貨成為常置商品。”
    

    重口碑 社群來營銷
    

    早期從事電子商務的劉民指出,最初投入團購平臺創(chuàng)業(yè),就是因為社群軟件中有許多朋友拉群組邀團購,于是希望打造一個結合社群的團購平臺。他表示,過去消費者購物多半到傳統(tǒng)零售商買架上商品,網(wǎng)購開始也是通過網(wǎng)絡搜尋,相對較被動。近年的購物趨勢漸漸轉為口碑營銷,特別是透過朋友圈號召的團購,所以“Weee!”的口號是“左鄰右里一起買”。因為有親友推薦,消費者對新商品嘗試意愿高,特別容易在“非正規(guī)品”或新產(chǎn)品銷售上突圍,尤其是超市無法購得的商品,例如:特殊生鮮食材、日韓雜貨、網(wǎng)紅零食等,最易成為團購主流。
    

    他舉例,網(wǎng)上火紅的新疆和田玉棗,平臺一個晚上可以賣掉1500袋;美國超市很少見到、華人超市常斷貨的巨峰葡萄,僅在灣區(qū)每周就能賣出1000盒,“這類商品幾乎都是秒殺,上架時,甚至還有團友設鬧鐘搶標,上線人數(shù)可能達到平時的四至五倍,連內(nèi)部員工都搶不到。”
    

    此外,在高檔食材的通路上,除非到餐廳去吃,不然很多食材一般消費者不容易買到。從事海鮮貿(mào)易的Jimmy指出,餐廳量大且要求高,幾乎買斷所有一等貨,“這就是為什么在餐廳吃到的鄧金斯蟹都比超市賣的更肥。”一些比較特殊的品種,如生鮮帝王蟹、蜘蛛蟹、熊本生蠔、斑點蝦等食材,靠一般途徑幾乎有錢也買不到。
    

    喜愛海鮮、負責家中食材采買的林志士表示,有些團購不僅低溫配送,取貨點也用保溫裝置存貨,讓海鮮真正新鮮,給家人吃美味、宴客有面子,對他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