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移民的幸福生活

字號:

   “雖然時代變了,電力風車越來越普及,但我還是喜歡我自己的老式風車。看那風葉隨風轉(zhuǎn)動,像一幅流動的畫;聽磨坊里碾石徐徐滾動,像一首旋律。這一切都讓我很陶醉。”

    荷蘭人揚·沛恩阿波(下文簡稱老揚)的家在荷蘭和德國交界處的一個小鎮(zhèn)。他是磨坊主,自己有一座名叫“希望”的風車。雖然荷蘭以風車之國著稱,但目前還在運轉(zhuǎn)的風力風車,卻也只剩下了三十余座。
    

    風車靠著風力帶動碾石,碾磨各種谷物雜糧。除了磨面,老揚和太太一起在風車下開了個小店,還舉辦各種跟烘烤有關(guān)的講座、培訓(xùn)班,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織中忙碌著。
    

    “這座風車是1850年建成的,從1852年起就到了我們沛恩阿波家族的手中,到我這兒已經(jīng)是第五代了。想當年,我父親曾經(jīng)在這里開面包坊,他的兩個兄弟一個種田,一個管理磨坊,三位一體。”
    “我為什么沒有子承父業(yè)繼續(xù)開面包坊?因為我不喜歡那樣的生活。那時候開面包坊跟現(xiàn)在可不一樣,每天你都得在深夜兩三點起床,披星戴月,苦干苦熬;到了晚上,當別人全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閑聊時,你又得早早上床休息。別說社交了,就連正常的家庭生活到你這兒都得打個折扣。”
    

    “還記得小時候過圣誕節(jié),當別人舉家歡樂時,我們卻在路上奔忙,騎著自行車分頭給人家送新鮮的面包。那樣的日子我實在不想過一輩子。我是一個喜歡大自然、喜歡晚睡晚起的人,很不適合面包師這一行,所以,在1975年我選擇繼承了伯父的磨坊。我們家族的面包坊和農(nóng)場因為后繼無人而消失了。”
    “我一周大概磨六千公斤糧食,除了賣給工廠和面包坊外,還在自己的店里零售。我們碾磨的谷物以荷蘭、德國和法國種植的為多,其中質(zhì)量最好的要數(shù)德國和法國的,因為那里陽光比荷蘭充足,有利于谷物的生長。”
    

    老揚的店里賣各種糧食、烘烤用具和他自己配制和烤制的各種面包、蛋糕等的混合粉和其它配料。另外,他還開設(shè)了各種學習班和講座,給愛好者講授烘烤面食和裝飾喜慶蛋糕的要點。在他這兒工作的有成年人,也有打零工的中學生。
    “我的顧客群里有老年人,也有年輕的家庭。要知道,買的面包再好,也不如自己烤的好吃,再說從烤箱里彌漫出來的香氣會充盈整座房子,很誘人的。”
    “干我這一行的,質(zhì)量最關(guān)鍵。我很高興有這么多熱心的顧客來光顧我們的小店。他們心直口快,有什么滿意或者不滿意的地方,都會馬上告訴我。那些大客戶就不同了:只有不滿意時才有反饋,如果你好,那你就什么也聽不到。”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干了三十多年了,但我還干得特起勁兒呢。除了工作,我最愿意到大自然里去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我和太太很喜歡到遙遠的國家去度假,去看外面的世界。我們已經(jīng)去過美洲和非洲不少國家,還想去南亞看看。中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國度,但說不定什么時候我們也會去一趟呢。另外,我每天都看看新聞、讀讀報紙和專業(yè)書刊什么的。”
    “因為人總要吃飯,而且經(jīng)濟危機讓很多人縮減開支、減少外出就餐,所以我這些能在家里豐富生活的貨反倒更受歡迎了。對未來我還有新的打算:我們很想在周圍的空地上自己種點糧食,也想成立一個糕點烘烤學校和一個烹飪學校。另外,給小孩子過生日會提供慶祝場所、帶他們在這里自己烘烤和裝飾蛋糕,這也是一個很看好的市場。總之以后的路還長著呢,我感覺越走越有勁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