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范本九篇

字號:


    老師每一堂課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學課件,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老師要按照教案課件來實施課堂教學,應該從什么角度去寫教案課件呢?經(jīng)過精挑細選我們?yōu)槟扑]一篇優(yōu)秀的“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文章,來品味此文感受瞬間的驚喜!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圓環(huán)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形與矩形混合圖形的相關計算方法。
    2.學會利用已有的知識,運用數(shù)學思想方法,推導出圓環(huán)面積計算公式,有關于圓形與正方形應用的解答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利用圓和其他已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圓與其他圖形計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學工具
    PPT卡片。
    教學過程
    1復習鞏固上節(jié)知識,導入新課
    2新知探究
    2.1圓環(huán)面積
    一、問題引入
    同學們知道光盤可以用來做什么嗎?誰能來描述一下光盤的外觀。
    回答(略)。
    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做與光盤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
    二、圓環(huán)面積求解
    例2.光盤的銀色部分是一個圓環(huán),內(nèi)圓半徑是50px,外圓半徑是150px。圓環(huán)的面積是多少?
    步驟:
    師:求圓環(huán)面積需要先求什么?
    生:內(nèi)圓和外圓的面積
    師:同學們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師:給出計算過程與結果:
    三、知識應用
    做一做第2題:
    一個圓形環(huán)島的直徑是50m,中間是一個直徑為10m的圓形花壇,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師:這是一道典型的圓環(huán)面積應用題。通過直徑得到半徑,代入圓環(huán)面積公式,很簡單。
    2.2圓與正方形
    一、問題引入
    師:同學們知道蘇州的園林吧。大家有沒有觀察過園林建筑的窗戶?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設計,也有很多很常見的圖形,比如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等等。其中外圓內(nèi)方或者外方內(nèi)圓是一種很常見的設計。
    師:不僅是在園林中,事實上在中國的建筑和其他的設計中都經(jīng)常能見到“外圓內(nèi)方”和“外方內(nèi)圓”,比如這座沈陽的方圓大廈、商標等等。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這種圓形與正方形結合起來構成的圖形。
    二、知識點
    例3:圖中的兩個圓半徑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嗎?
    步驟:
    師:題目中都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左圖圓的半徑=正方形的邊長的一半=1m;右圖圓的面積=正方形對角線的一半=1m
    師:分別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個求正方形比圓多的面積,一個求圓比正方形多的面積。
    師:應該怎么計算呢?
    歸納總結
    如果兩個圓的半徑都是r,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當r=1時,與前面的結果完全一致。
    四、知識應用
    70頁做一做:
    下圖是一面我國唐代外圓內(nèi)方的銅鏡。銅鏡的直徑是600px。外面的圓與內(nèi)部的正方形之間的面積是多少?
    師:同學們用我們剛剛學過的知識來解答一下這道題目吧。
    解:銅鏡的半徑是300px
    2.3隨堂練習
    若還有足夠時間,課堂練習練習十五第5/6/7題。
    (可以邀請同學板書解題過程)
    3小結
    一.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們在已知圓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圓環(huán)和“外圓內(nèi)方”“外方內(nèi)圓”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不是要求同學們記住這些推導出來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學們能過明白推導的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自己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二.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需要去求圓的面積,譬如說:蒙古包做成圓形的是因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積,植物根莖的橫截面是圓形的,也是因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們還可以再舉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裝菜的盤子、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4板書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2】
    一、指導思想:
    初三數(shù)學是以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為指導,按照九年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來實施的,其目的是教書育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此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通過初三數(shù)學的教學,提供參加生產(chǎn)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創(chuàng)新意識、良好個性品質以及初步的唯物主義觀。
    二、基本情況:
    本學期是初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本學期我擔任初三年級三(x)班的數(shù)學教學工作,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課程標準教材?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問題方式都必須不同與以往的教學。因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必須盡可能性的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猜想、發(fā)現(xiàn)的過程。并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重點、難點。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為做好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本計劃。
    三、教學內(nèi)容:
    本學期所教初三數(shù)學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二次函數(shù),第三章旋轉,第四章圓,第五章概率初步。其中旋轉和圓與幾何圖形有關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shù),這兩章是與數(shù)及數(shù)的運用有關的。頻率初步則是與統(tǒng)計有關。
    四、教學目的:
    在新課方面通過講授《旋轉》和《圓》的有關知識,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猜測、證明的過程,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并能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論證、計算、和簡單的作圖。進一步掌握綜合法的證明方法,能證明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關的性質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夠證明其他相關的結論。在《頻率初步》這一章讓學生理解頻率與概率的關頻率與概率系進一步體會概率是描述隨機現(xiàn)象的數(shù)學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shù)》這兩章,讓學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種解法,并能運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數(shù)解決一些數(shù)學問題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體驗數(shù)學結合的數(shù)學方法。同時學會對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運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證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學會推理論證;
    2、探索證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證明的多樣性。
    難點是:
    1、引導學生探索、猜測、證明,體會證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學中滲透如歸納、類比、轉化等數(shù)學思想。
    六、教學措施:
    針對上述情況,我計劃在即將開始的學年教學工作中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新課開始前,用一個周左右的時間簡要復習上學期的所有內(nèi)容,特別是幾何部分。
    2、教學過程中盡量采取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的教育方法。
    3、教學速度以適應大多數(shù)學生為主,盡量兼顧后進生,注重整體推進。
    4、新課教學中涉及到舊知識時,對其作相應的復習回顧。
    5、復習階段多讓學生動腦、動手,通過各種習題、綜合試題和模擬試題的訓練,使學生逐步熟悉各知識點,并能熟練運用。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類比,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運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2、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觀察、類比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意識,并能與他人互相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
    教學難點:化簡比與求比值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比的意義,誰能說說
    1、什么叫比?
    2、比與除法和分數(shù)有什么關系?
    (生自由發(fā)言)我們以前還學過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還記得嗎?誰來說一說?
    課前準備
    同桌互相說一說:
    1.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是什么?你能舉例說明嗎?
    2.舉例說明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猜測比的基本性質
    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shù)也有“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根據(jù)比與除法和分數(shù)的關系,同學們猜想看看,比有沒有基本性質?如果有,這條基本性質的內(nèi)容是什么?(學生猜測,并相互補充)
    2、驗證猜測: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
    匯報(預設):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小組派代表說明驗證過程,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結論: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做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問: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這句話中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重要?
    相同的數(shù)可以是什么數(shù)?
    不可以是什么數(shù)?
    說一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和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3、比的性質的應用
    ①最簡整數(shù)比
    師:我們在學習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時,利用它化簡分數(shù),約分,通分,其實我們學習比的基本性質也可以用來化簡比,把比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知道什么是最簡整數(shù)比嗎?(生自由發(fā)言)
    結論:最簡整數(shù)比就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shù),而且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shù)是1,這就是最簡整數(shù)比。
    討論:
    怎樣理解“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這個概念?
    小組里議一議。
    師小結:必須是一個比;前項、后項必須是整數(shù),不能是分數(shù)或小數(shù);前項與后項互質。
    ②教學例1: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
    課件出示例題,
    寫出這兩面聯(lián)合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并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課件出示例題的兩面旗的圖,
    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呢?仔細觀察,這兩個比的前項,后項是怎么變化的,存在著怎樣一個變化規(guī)律呢?
    生獨立解決,小組交流匯報方法。
    15∶10
    15 : 10=(15÷5):(10÷5)=3:2
    想:5是15和10的什么數(shù)?為什么要除以5?
    180 : 120=(15÷___):(10÷___)=3:2
    想:除以什么呢?
    這兩個比的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0.75:2 1/6:2/9
    三、鞏固應用,內(nèi)化提高
    1、看誰的眼睛看得準?(根據(jù)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各題)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應用這個性質可以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1).需要怎樣做才能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2).這樣做到底有什么根據(jù)?
    3、歸納化簡比的方法:
    (1)整數(shù)比
    ——比的前后項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最簡比。
    (2)小數(shù)比
    ——比的前后項都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整數(shù)比→最簡比。
    (3)分數(shù)比
    ——比的前后項都乘它們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整數(shù)比→最簡比。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學習了哪些知識?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如何把整數(shù)比、分數(shù)比、小數(shù)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五、課后延伸:
    有一個兩位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和個位上的數(shù)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數(shù)加上2,就和個位上的數(shù)相等。這個兩位數(shù)是多少?
    板書設計
    比的基本性質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做比的基本性質。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4】
    配方法的靈活運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運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
    通過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解題方法,給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運用配方法解決一些具體題目.
    重點
    講清配方法的解題步驟.
    難點
    對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項系數(shù)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數(shù)項移到方程右邊后,兩邊加上的常數(shù)是一次項系數(shù)一半的平方;對于二次項系數(shù)不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項系數(shù)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解下列方程:
    (1)x2-4x+7=0(2)2x2-8x+1=0
    老師點評:我們上一節(jié)課,已經(jīng)學習了如何解左邊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開方降次解方程的轉化問題,那么這兩道題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進行解題.
    解:略.(2)與(1)有何關聯(lián)?
    二、探索新知
    討論: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驟:
    (1)先將已知方程化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項系數(shù)為1;
    (3)常數(shù)項移到右邊;
    (4)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系數(shù)的一半的平方,使左邊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
    (5)變形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解下列方程:
    (1)2x2+1=3x(2)3x2-6x+4=0(3)(1+x)2+2(1+x)-4=0
    分析: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配方法,因此,我們解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來完成,即配一個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9頁練習2.(3)(4)(5)(6).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應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過配方,利用非負數(shù)的性質判斷代數(shù)式的正負性.在今后學習二次函數(shù),到高中學習二次曲線時,還將經(jīng)常用到.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7頁復習鞏固3.(3)(4).
    補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證:無論x,y取任何實數(shù),多項式x2+y2-2x-4y+16的值總是正數(shù).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5】
    第1課時 解決代數(shù)問題
    1.經(jīng)歷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總結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2.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會根據(jù)傳播問題、百分率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題的具體步驟.
    3.通過實際問題的解答,讓學生認識到對方程的解必須要進行檢驗,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為標準.
    重點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傳播問題、百分率問題.
    難點
    如果理解傳播問題的傳播過程和百分率問題中的增長(降低)過程,找到傳播問題和百分率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一、引入新課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基本步驟有哪些?應注意什么?
    2.科學家在細胞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
    (1)一個細胞一次可分裂成2個,經(jīng)過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個細胞?
    (2)一個細胞一次可分裂成x個,經(jīng)過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個細胞?
    (3)如是一個細胞一次可分裂成2個,分裂后原有細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試問經(jīng)過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個細胞?
    二、教學活動
    活動1:自學教材第19頁探究1,思考教師所提問題.
    有一人患了流感,經(jīng)過兩輪傳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幾個人?
    (1)如何理解“兩輪傳染”?如果設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x個人,第一輪傳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輪傳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
    (2)本題中有哪些數(shù)量關系?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數(shù)量關系選取未知數(shù)并列出方程?
    解答:設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x個人,則依題意第一輪傳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輪有x(1+x)人被傳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題意舍去)
    因此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10個人.
    變式練習:如果按這樣的傳播速度,三輪傳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動2:自學教材第19頁~第20頁探究2,思考老師所提問題.
    兩年前生產(chǎn)1噸甲種藥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產(chǎn)1噸乙種藥品的成本是6000元,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進步,現(xiàn)在生產(chǎn)1噸甲種藥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產(chǎn)1噸乙種藥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種藥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較大?
    (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額與年平均下降率?它們相等嗎?
    (2)若設甲種藥品年平均下降率為x,則一年后,甲種藥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時成本為________元;兩年后,甲種藥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時成本為________元.
    (3)增長率(下降率)公式的歸納:設基準數(shù)為a,增長率為x,則一月(或一年)后產(chǎn)量為a(1±x);
    二月(或二年)后產(chǎn)量為a(1±x)2;
    n月(或n年)后產(chǎn)量為a(1±x)n;
    如果已知n月(n年)后總產(chǎn)量為M,則有下面等式:M=a(1±x)n.
    (4)對甲種藥品而言根據(jù)等量關系列方程為: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小結與作業(yè)布置
    課堂小結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審、設、找、列、解、答.最后要檢驗根是否符合實際.
    2.傳播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傳播源的確定和等量關系的建立.
    3.若平均增長(降低)率為x,增長(或降低)前的基準數(shù)是a,增長(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則有:a(1±x)n=b(常見n=2).
    4.成本下降額較大的藥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較大,成本下降額較小的藥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較小.
    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21-22頁 習題21.3第2-7題.第2課時 解決幾何問題
    1.通過探究,學會分析幾何問題中蘊含的數(shù)量關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幾何問題.
    2.通過探究,使學生認識在幾何問題中可以將圖形進行適當變換,使列方程更容易.
    3.通過實際問題的解答,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對方程的解必須要進行檢驗,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為標準.
    重點
    通過實際圖形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
    難點
    在探究幾何問題的過程中,找出數(shù)量關系,正確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活動1 創(chuàng)設情境
    1.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面積________,長方體的體積公式________.
    2.如圖所示:
    (1)一塊長方形鐵皮的長是10 cm,寬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個邊長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個長方體容器,這個長方體容器的底面積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體積是________.
    (2)一塊長方形鐵皮的長是10 cm,寬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個邊長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個長方體容器,這個長方體容器的底面積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體積是________.
    活動2 自學教材第20頁~第21頁探究3,思考老師所提問題
    要設計一本書的封面,封面長27 cm,寬21
    cm,正中央是一個與整個封面長寬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邊襯所占面積是封面面積的四分之一,上下邊襯等寬,左右邊襯等寬,應如何設計四周邊襯的寬度(精確到0.1
    cm).
    (1)要設計書本封面的長與寬的比是________,則正中央矩形的長與寬的比是________.
    (2)為什么說上下邊襯寬與左右邊襯寬之比為9∶7?試與同伴交流一下.
    (3)若設上、下邊襯的寬均為9x cm,左、右邊襯的寬均為7x
    cm,則中央矩形的長為________cm,寬為________cm,面積為________cm2.
    (4)根據(jù)等量關系:________,可列方程為:________.
    (5)你能寫出解題過程嗎?(注意對結果是否合理進行檢驗.)
    (6)思考如果設正中央矩形的長與寬分別為9x cm和7x cm,你又怎樣去求上下、左右邊襯的寬?
    活動3 變式練習
    如圖所示,在一個長為50米,寬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個花園,要求花園的面積占整塊面積的75%,等寬且互相垂直的兩條路的面積占25%,求路的寬度.
    答案:路的寬度為5米.
    活動4 課堂小結與作業(yè)布置
    課堂小結
    1.利用已學的特殊圖形的面積(或體積)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shù)學模型,并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弄清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
    2.根據(jù)面積與面積(或體積)之間的等量關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確解方程,最后對所得結果是否合理要進行檢驗.
    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22頁 習題21.3第8,10題.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6】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夏的贊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感受作者對夏的贊美。
    調查導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一季?引入:喜歡夏天的人寥寥無幾,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對夏天有何獨特的感受。
    二、解題。
    的題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師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說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動、感激、感染、感覺、感想、感知、感情、感觸等等)
    三、聽讀課文,掃除字詞。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1、齊讀第一段,問:這是寫夏感中的哪個詞?(感受)夏天的總體感受是什么?(緊張、熱烈、急促)
    2、快速默看課文2—4段,看看這三段各是寫夏感中的那個詞?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歸納:三段分別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據(jù)歸納,板書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韻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說明理由。
    討論歸納:2—4段作者具體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顏色,感受夏天里農(nóng)民緊張的勞動,正好說明了第一段中的三個特點,所以是總分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用筆畫起來。(學生讀畫,然后說說天氣的特點:炎熱或者火熱)
    5、請用你的語氣讀出天氣的變化。(指名讀,教師提示:可按天氣的變化過程把握語氣,先可慢讀,天氣熱起來后就要讀出熱的氣勢)
    6、在炎熱的天氣里,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草,樹,蟬,陽光,遠處的山,天上的云,麥浪)
    7、學生探究:在作者所寫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歡哪句話?為什么?
    學生討論、歸納發(fā)言,教師適當點撥。(可從修辭、關鍵詞、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進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墻”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chǎn)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fā)”,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yōu)美的舞姿,很生動。
    8、挑出中“火紅的太陽……夏天到了”訓練朗讀。
    9、過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熱烈的氣勢,還以顯微鏡的效果觀察了夏天的顏色。提示學生默看課文第三段,找出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么樣的顏色?(是一種金黃的顏色,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10、為了寫這種顏色,作者用了什么寫法?(對比)找出對比的句子,根據(jù)作者對夏天的描寫也仿照它的形式寫一句話。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著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著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讀帶分析(提示學生朗讀的處理:語速要快,語氣要段,要讀出農(nóng)民的緊張的心情)。
    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指名讀后評價,有時間的話應該全體朗讀。讀后說說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
    12、過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熱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農(nóng)民的緊張、繁忙,那么作者對夏天有什么樣的感情?(贊美和喜愛之情)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7】
    1. 不要鉆偏題、怪題、過難題的牛角尖,根據(jù)自己平時做套卷時的感受,多練習以下幾個
    (1)初看沒有思路,但分析后能順利做出的。通過對這類問題的練習,能夠使我們對題目的考點和重點更熟悉,提高建立思路的速度和切入點的準確度,讓我們能在考試中留出更多時間來處理后面難度高、閱讀量大的綜合題。
    (2)自己經(jīng)常出錯的中檔題。中檔題在中考中每年的考查內(nèi)容都差不多,題目位置也相對固定,屬于解決了一個板塊就能得到相應版塊分數(shù)的類型。在中檔題的某個題型經(jīng)常出錯說明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理解不到位。通過練習,多總結這類題目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把不穩(wěn)定的得分變成到手的分數(shù)。中檔題難度一般不會太高,所以對于自己薄弱的中檔題進行突擊練習一般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3)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也應該做一些??嫉念}目類型。比如圓的切線的判定以及與圓相關的線段計算、一次函數(shù)和反比例函數(shù)的綜合、二元一次方程整數(shù)根問題等,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熟練度。
    大部分學生都有錯題本,在復習時看錯題本,鞏固自己的錯誤是不錯的復習方式,但在看錯題時一定要杜絕連題目帶答案一起順著看下來的方式。盡量能夠將答案擋住,自己再嘗試做一遍,如果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再去看答案,并做好標注,過兩天再試做一遍,爭取能在期末考試前將之前的錯題整體過兩到三遍、加深印象。
    做題時,我們心中要對相應題目所對應的考點有所了解,比如填空題中如果出現(xiàn)幾何問題,主要是對圖形基本性質和面積的考察,而很少考到全等三角形的證明(尺規(guī)作圖寫依據(jù)除外),所以我們在填空題中看到幾何問題,就不用從全等方面找突破口,而是更多地注重圖形的基本性質。比如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等。
    很多同學在復習時不喜歡動筆,覺得自己看明白了就行,但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不去實際操作只是看一遍題目,對題目解法和思路的印象其實是很低的。而且在計算過程中還能鍛煉我們的計算能力,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性。許多同學在寫證明題時很不熟練,邏輯不順暢,也是由于平時對書寫的不重視,應該趁著期末考試前的時間,多練練書寫。
    數(shù)學解題中往往會用到很多公式和結論,比如兩點間距離公式、中點坐標公式、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二次函數(shù)頂點坐標公式、扇形面積公式等,對這些公式還不熟練的同學,一定要在考試之前認真復習鞏固這些公式,做到熟練掌握。另外,對于直線的平移、對稱的規(guī)律、二次函數(shù)圖像的平移和翻折等的做法也要爛熟于心。
    期末考試中除了選擇、填空之外、還有一些直接寫出結論的題目,這些題目我們在解決時都可以利用圖像或一些特殊的值和位置、得到正確的結果,而不用按部就班的證明和運算。在做的時候要膽大加心細。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8】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學教案最新5篇
    九年級數(shù)學老師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與數(shù)學的關系,讓數(shù)學噴射出繽紛的色彩。所有的九年級數(shù)學老師都必須知道如何寫九年級數(shù)學教案,你也來寫一篇和我們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案1
    配方法
    教學內(nèi)容
    運用直接開平方法,即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目標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提出問題,列出缺一次項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解出這個方程,然后知識遷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難點關鍵
    1.重點:運用開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領會降次──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2.難點與關鍵:通過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解形如x2=n,知識遷移到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各題
    問題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問題1:根據(jù)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問題2:目前我們都學過哪些方程?二元怎樣轉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轉化成一次?怎樣降次?以前學過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們已經(jīng)講了x2=9,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直接開平方得x=±3,如果x換元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開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學生分組討論)
    老師點評:回答是肯定的,把2t+1變?yōu)樯厦娴膞,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兩根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個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轉化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開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兩根x1=-3+,x2=-3-
    例2.市政府計劃2年內(nèi)將人均住房面積由現(xiàn)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
    分析:設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積就應該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積就應該是10(1+x)+10(1+x)x=10(1+x)2
    解:設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為x,
    則:10(1+x)2=14.4
    (1+x)2=1.44
    直接開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兩根是x1=0.2=20%,x2=-2.2
    因為每年人均住房面積的增長率應為正的,因此,x2=-2.2應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應為20%.
    (學生小結)老師引導提問:解一元二次方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共同特點: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把這種思想稱為“降次轉化思想”.
    三、鞏固練習
    教材 練習.
    四、應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營業(yè)額為1萬元,第一季度總營業(yè)額為3.31萬元,求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是多少?
    分析:設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為x,那么二月份的營業(yè)額就應該是(1+x),三月份的營業(yè)額是在二月份的基礎上再增長的,應是(1+x)2.
    解:設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為x.
    那么1+(1+x)+(1+x)2=3.31
    把(1+x)當成一個數(shù),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為x1=10%,x2=-3.1
    因為增長率為正數(shù),
    所以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為10%.
    五、歸納小結
    本節(jié)課應掌握: 由應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轉化為應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達到降次轉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業(yè)
    1.教材 復習鞏固1、2.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案2
    垂直于弦的直徑
    理解垂徑定理并靈活運用垂徑定理及圓的概念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通過復合圖形的折疊方法得出猜想垂徑定理,并輔以邏輯證明加予理解.
    重點
    垂徑定理及其運用.
    難點
    探索并證明垂徑定理及利用垂徑定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一、復習引入
    ①在一個平面內(nèi),線段OA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周,另一個端點所形成的圖形叫做圓.固定的端點O叫做圓心,線段OA叫做半徑.以點O為圓心的圓,記作“⊙O”,讀作“圓O”.
    ②連接圓上任意兩點的線段叫做弦,如圖線段AC,AB;
    ③經(jīng)過圓心的弦叫做直徑,如圖線段AB;
    ④圓上任意兩點間的部分叫做圓弧,簡稱弧,以A,C為端點的弧記作“︵AC”,讀作“圓弧AC”或“弧AC”.大于半圓的弧(如圖所示︵ABC)叫做優(yōu)弧,小于半圓的弧(如圖所示︵AC或︵BC)叫做劣弧.
    ⑤圓的任意一條直徑的兩個端點把圓分成兩條弧,每一條弧都叫做半圓.
    ⑥圓是軸對稱圖形,其對稱軸是任意一條過圓心的直線.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請同學按要求完成下題:
    如圖,AB是⊙O的一條弦,作直徑CD,使CD⊥AB,垂足為M.
    (1)如圖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其對稱軸是什么?
    (2)你能發(fā)現(xiàn)圖中有哪些等量關系?說一說你理由.
    (老師點評)(1)是軸對稱圖形,其對稱軸是CD.
    (2)AM=BM,︵AC=︵BC,︵AD=︵BD,即直徑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AB及︵ADB.
    這樣,我們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徑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下面我們用邏輯思維給它證明一下:
    已知:直徑CD、弦AB,且CD⊥AB垂足為M.
    求證:AM=BM,︵AC=︵BC,︵AD=︵BD.
    分析:要證AM=BM,只要證AM,BM構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因此,只要連接OA,OB或AC,BC即可.
    證明:如圖,連接OA,OB,則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Rt△OAM≌Rt△OBM,
    ∴AM=BM,
    ∴點A和點B關于CD對稱,
    ∵⊙O關于直徑CD對稱,
    ∴當圓沿著直線CD對折時,點A與點B重合,︵AC與︵BC重合,︵AD與︵BD重合.
    ∴︵AC=︵BC,︵AD=︵BD.
    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得到結論:
    平分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本題的證明作為課后練習)
    例1 有一石拱橋的橋拱是圓弧形,如圖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寬AB=60 m,水面到拱頂距離CD=18 m,當洪水泛濫時,水面寬MN=32 m時是否需要采取緊急措施?請說明理由.
    分析:要求當洪水到來時,水面寬MN=32 m是否需要采取緊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長,因此只要求半徑R,然后運用幾何代數(shù)解求R.
    解:不需要采取緊急措施,
    設OA=R,在Rt△AOC中,AC=30,CD=18,
    R2=302+(R-18)2,
    R2=900+R2-36R+324,
    解得R=34(m),
    連接OM,設DE=x,在Rt△MOE中,ME=16,
    342=162+(34-x)2,
    162+342-68x+x2=342,x2-68x+256=0,
    解得x1=4,x2=64(不合題意,舍去),
    ∴DE=4,
    ∴不需采取緊急措施.
    三、課堂小結(學生歸納,老師點評)
    垂徑定理及其推論以及它們的應用.
    四、作業(yè)布置
    1.垂徑定理推論的證明.
    2.教材第89,90頁 習題第8,9,10題.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案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運算法則,會用它進行簡單的二次根式的除法運算。
    2、使學生了解兩個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個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學生會將分母中含有一個二次根式的式子進行分母有理化。
    4、經(jīng)歷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運算法則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l 上一節(jié)課,我們采取什么方法來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
    問題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則呢?
    問題2 兩個二次根式相除,怎樣進行呢?
    二、加強合作,探索規(guī)律
    讓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這是我們研究抽象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請同學們參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的研究,分組討論兩個二次根式相除,會有什么結論,并提出你的見解,然后其他小組同學補充,歸納為:
    提問:
    1、a和b有沒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圍是什么?
    2、= (a≥0,b>0)成立嗎?為什么?請舉例。
    三、范例
    例1、計算。
    教學要求:(1)對于(1)可由教師解答示范;(2)對于(2)可由學生自己計算。
    提問:
    1、除了課本中的解答外,是否還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請給出另外解法。
    2、哪種方法更簡便?
    例2、化簡:(要求分母不帶根號)
    說明:二次根式的化簡要求滿足以下兩條:
    (1)被開方數(shù)的因數(shù)是整數(shù),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說“被開方數(shù)不含分母”。
    (2)被開方數(shù)中不含能開得盡的因數(shù)或因式,也就是說“被開方數(shù)的每一個因數(shù)或因式的指數(shù)都小于2”。
    把一個二次根式化簡的具體方法是:化去根號下的分母;并把被開方數(shù)中能開得盡方的因數(shù)或因式用它的算術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號外面。
    四、做一做
    化簡:
    教學要點:(1)叫兩位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做完練習進行評價、(2)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課堂練習
    P12 練習1、(3)、(4)
    六、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則,即= (a≥0,b>0),并利用它進行計算和化簡?;喴龅健氨婚_方數(shù)不含分母”和“被開方數(shù)的每一個因數(shù)或因式的指數(shù)都小于2”。具體辦法是:化去根號下的分母;并把被開方數(shù)中能開得盡方的因數(shù)或因式用它的算術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號外面、化簡的具體方法可用于計算。
    七、作業(yè)
    P14頁習題22.2 2(3)、3(3)
    教學后記: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案4
    配方法的靈活運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運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
    通過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解題方法,給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運用配方法解決一些具體題目.
    重點
    講清配方法的解題步驟.
    難點
    對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項系數(shù)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數(shù)項移到方程右邊后,兩邊加上的常數(shù)是一次項系數(shù)一半的平方;對于二次項系數(shù)不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項系數(shù)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師點評:我們上一節(jié)課,已經(jīng)學習了如何解左邊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開方降次解方程的轉化問題,那么這兩道題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進行解題.
    解:略. (2)與(1)有何關聯(lián)?
    二、探索新知
    討論: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驟:
    (1)先將已知方程化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項系數(shù)為1;
    (3)常數(shù)項移到右邊;
    (4)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系數(shù)的一半的平方,使左邊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
    (5)變形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配方法,因此,我們解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來完成,即配一個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9頁 練習2.(3)(4)(5)(6).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應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過配方,利用非負數(shù)的性質判斷代數(shù)式的正負性.在今后學習二次函數(shù),到高中學習二次曲線時,還將經(jīng)常用到.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7頁 復習鞏固3.(3)(4).
    補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證:無論x,y取任何實數(shù),多項式x2+y2-2x-4y+16的值總是正數(shù).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教案5
    圓
    經(jīng)歷圓的概念的形成過程,理解圓、弧、弦等與圓有關的概念,了解等圓、等弧的概念.
    重點
    經(jīng)歷形成圓的概念的過程,理解圓及其有關概念.
    難點
    理解圓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和圓的集合性定義.
    活動1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1.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給我們以圓的形象的物體.
    2.提出問題:我們看到的物體給我們什么樣的形象?
    活動2 動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沒有圓規(guī)的情況下,讓學生用鉛筆和細線畫一個圓.
    教師巡視,展示學生的作品,提出問題:我們畫的圓的位置和大小一樣嗎?畫的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由什么決定?
    教師強調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個端點決定,大小由固定端點到鉛筆尖的細線的長度決定.
    1.從以上圓的形成過程,總結概念:在一個平面內(nèi),線段OA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周,另一個端點所形成的圖形叫做圓.固定的端點O叫做圓心,線段OA叫做半徑.以點O為圓心的圓,記作“⊙O”,讀作“圓O”.
    2.小組討論下面的兩個問題:
    問題1:圓上各點到定點(圓心O)的距離有什么規(guī)律?
    問題2: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又有什么特點?
    3.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點評總結,形成新概念.
    (1)圓上各點到定點(圓心O)的距離都等于定長(半徑r);
    (2)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都在同一個圓上.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圓的新概念:圓心為O,半徑為r的圓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點O的距離等于定長r的點的集合.(一個圖形看成是滿足條件的點的集合,必須符合兩點:在圖形上的每個點,都滿足這個條件;滿足這個條件的每個點,都在這個圖形上.)
    活動3 學以致用,鞏固概念
    1.教材第81頁 練習第1題.
    2.教材第80頁 例1.
    多媒體展示例1,引導學生分析要證明四個點在同一圓上,實際是要證明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即四個點到O的距離相等.
    活動4 自學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學教材第80頁例1后面的內(nèi)容,判斷下列問題正確與否:
    (1)直徑是弦,弦是直徑;半圓是弧,弧是半圓.
    (2)圓上任意兩點間的線段叫做弧.
    (3)在同圓中,半徑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4)長度相等的兩條弧是等弧.(教師強調:長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須是在同圓或等圓中的弧.)
    (5)大于半圓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圓的弧是優(yōu)弧.
    2.指出圖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動5 達標檢測,反饋新知
    教材第81頁 練習第2,3題.
    活動6 課堂小結,作業(yè)布置
    課堂小結
    1.圓、弦、弧、等圓、等弧的概念.要特別注意“直徑和弦”“弧和半圓”以及“同圓、等圓”這些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等圓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夠完全重合”這一前提條件下的,它將作為今后判斷兩圓或兩弧相等的依據(jù).
    2.證明幾點在同一圓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業(yè)布置
    1.以定點O為圓心,作半徑等于2厘米的圓.
    2.如圖,在Rt△ABC和Rt△ABD中,∠C=90°,∠D=90°,點O是AB的中點.
    求證:A,B,C,D四個點在以點O為圓心的同一圓上.
    答案:1.略;2.證明OA=OB=OC=OD即可.
    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9】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語文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網(wǎng)]的語文素養(yǎng)為核心任務。語文素養(yǎng)不僅表現(xiàn)為較強的識字和寫字能力、閱讀與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xiàn)為綜合運用語文素養(yǎng)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語文教學提倡學生開展獨立閱讀、自主閱讀、研究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fā)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既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發(fā)展學生個性品質、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網(w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
    二、教學背景分析:
    這一課是我從教以來上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之前我?guī)缀鯖]接觸過語文教學,經(jīng)過聽課以及和學生近兩周的接觸,我對五(7)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有些了解。這些學生是在吉老師的教導下成長起來的,相對普通五年級學生,他們有更強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我對語文教學極其生疏,不懂該怎樣鉆研教材;不懂該怎樣用教材去教學生;更不懂該怎樣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吉老師的常態(tài)課都上得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學生的思維活躍、語言細膩精致,不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和實踐是很難達到那樣的水平的,這就更使我緊張。我只是聽了吉老師幾節(jié)課,就斗膽教吉老師的學生,心里揣揣不安,但不管多困難,總要邁出第一步,哪怕失敗,也是寶貴的。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出自法國博物家布豐之筆,文章用詞凝練,用比喻、擬人等方法對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動、搭窩、生育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精當?shù)慕榻B,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松鼠的喜愛。教學中要著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抓住文章重點詞句,分析得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松鼠的,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量的語言積累,比較善于對課文文本進行分析,有能力很好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寫作意圖,體會作者情感。
    (三)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嘗試著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分析文中的重點句子和段落,使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通過分析課文,激發(fā)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通過背誦文章中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做一些語言積累。
    1、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是哪幾個方面寫松鼠的。
    (2)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和對文章重點詞句進行分析,了解怎樣運用文字表達情感。
    (二)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生讀第一段并畫出描寫松鼠漂亮的句子。
    生自由讀自己畫的描寫松鼠漂亮的句子和重點詞。
    生齊讀描寫松鼠漂亮的句子并分析。
    生用自己的話理解矯健、輕快、敏捷、機警等詞語。
    生自由讀。分析課文中的詞句是怎樣表達作者對小松鼠的喜愛的。
    生用課文中的話說說自己喜歡松鼠的理由。
    九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10】
    配方法
    教學內(nèi)容
    運用直接開平方法,即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目標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提出問題,列出缺一次項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解出這個方程,然后知識遷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難點關鍵
    1.重點:運用開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領會降次──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2.難點與關鍵:通過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解形如x2=n,知識遷移到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各題
    問題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問題1:根據(jù)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問題2:目前我們都學過哪些方程?二元怎樣轉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轉化成一次?怎樣降次?以前學過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們已經(jīng)講了x2=9,根據(jù)平方根的意義,直接開平方得x=±3,如果x換元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開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學生分組討論)
    老師點評:回答是肯定的,把2t+1變?yōu)樯厦娴膞,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兩根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個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轉化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開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兩根x1=-3+,x2=-3-
    例2.市政府計劃2年內(nèi)將人均住房面積由現(xiàn)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
    分析:設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積就應該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積就應該是10(1+x)+10(1+x)x=10(1+x)2
    解:設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為x,
    則:10(1+x)2=14.4
    (1+x)2=1.44
    直接開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兩根是x1=0.2=20%,x2=-2.2
    因為每年人均住房面積的增長率應為正的,因此,x2=-2.2應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應為20%.
    (學生小結)老師引導提問:解一元二次方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共同特點: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把這種思想稱為“降次轉化思想”.
    三、鞏固練習
    教材 練習.
    四、應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營業(yè)額為1萬元,第一季度總營業(yè)額為3.31萬元,求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是多少?
    分析:設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為x,那么二月份的營業(yè)額就應該是(1+x),三月份的營業(yè)額是在二月份的基礎上再增長的,應是(1+x)2.
    解:設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為x.
    那么1+(1+x)+(1+x)2=3.31
    把(1+x)當成一個數(shù),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為x1=10%,x2=-3.1
    因為增長率為正數(shù),
    所以該公司二、三月份營業(yè)額平均增長率為10%.
    五、歸納小結
    本節(jié)課應掌握: 由應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轉化為應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達到降次轉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業(yè)
    1.教材 復習鞏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