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書心得報告(錦集15篇)

字號:


    心得體會一定要寫得深刻,才能打動人心,你是否苦惱于如何去書寫自己內(nèi)心的心得體會?我們給你提供了以下的“讀書心得報告”,歡迎您來到這個網(wǎng)站愿您度過一個愉快的時光!
    讀書心得報告【篇1】
    李杜詩之比較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版次:2003-4-1
    字數(shù):560千字
    isbn: ***
    中國唐代詩歌標志著中國古代詩歌的高峰。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繁盛,題材豐富、風格多變、流派云集、體制齊全,作家作品普遍量多質(zhì)高,據(jù)《全唐詩》收錄,詩歌總計有4.89萬余首,有姓名查證的作者2200多人。
    唐詩成就非常卓著,是在封建政治和經(jīng)濟進一步地發(fā)展加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相對比較開放,文化藝術普遍高漲的催促下,詩人們繼承并且發(fā)揚《詩經(jīng)》、《楚辭》以來的優(yōu)良創(chuàng)作風氣,廣泛地總結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結果。它標志著中國古代的詩歌已進入到完全成熟的狀態(tài)。
    唐詩高峰或奇峰綿延迭起,它使得寫詩吟詩的風氣在一種經(jīng)典化的水平上變的社會化了。這是中國詩學發(fā)展史上劃時代的成就,是中國精神品質(zhì)的新局面。后世景仰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作為高峰中的雙峰,在盛唐算是中國文化史一大奇觀。
    即古人所謂“枕藉騷選,死生李杜”,他們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發(fā)放著光芒。
    這種充滿生機和力量的詩學,體現(xiàn)了盛唐的氣魄和氣魄。換言之,李杜以盛唐的氣度和勇氣改寫或創(chuàng)新了中國詩學。作為封建社會的文人,他們對政治的警覺和對現(xiàn)實的敏感。他們的默契是現(xiàn)實主義的發(fā)展。
    兩位詩壇圣者懷著為國家、為皇帝盡心盡力的遠大抱負,以滿腔的愛國激情,充斥著對國家的那份炙熱情感,使得國家的憂患或強盛、對人民的熱愛及對戰(zhàn)爭的憎惡盡流露于他們的筆下。但終是由于兩位大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家庭背景差異,且生活境遇不曾那么相似,以至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思想雖然是一致的,但在內(nèi)容和風格上是不同的。
    杜甫有兩句廣為人知的詩,一句是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句稱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確,這兩位詩壇泰斗寫詩作詩都有自己的個性。李太白性格奔放,喜浪漫主義,《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等詩篇都是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描寫奇特的情節(jié),塑造非凡的,獨特的性格。
    杜甫則以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主義為主,作為封建時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了《詩經(jīng)》、樂府以來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進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藝術,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國家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各個階級和階層的生活真實,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從而揭露了自開元、天寶以來將近四十年間的那個動亂時代的歷史面貌,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以“三吏”合稱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以“三別”合稱的《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極富現(xiàn)實主義寫實的詩歌。故其作品被后世稱為“詩史”。
    同時,正是由于兩位詩人藝術風格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在內(nèi)容上趨于不同。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充滿了人們的驕傲和反叛精神。正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詩篇末處,憤憤然添加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兩句詩讓李白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把反權貴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李白用剛正的骨氣、反抗的精神,表達了對權貴的不屑和抗爭!再看《行路難》詩歌結尾所說的“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盡管黑暗渾濁的政治現(xiàn)實阻撓著詩人施展才華抱負,但詩人依然執(zhí)著地繼續(xù)探索追求,他相信終有一天要乘長風破萬里浪,高張云帆,直越大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李白的詩歌高聳而崎嶇,藐視權威,真正體現(xiàn)了一個正直詩人的骨氣。
    杜甫詩學,總體上,是一種充滿著歷史憂慮感的詩學。他身懷人道主義和悲天憫人之情。在杜詩中,心靈的直接表達,往往是憂國憂民的激情、對人民疾苦的悲憫和救民的情感。
    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強烈的現(xiàn)實性?!洞和纺耸恰俺谴翰菽旧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家亡國破,景之哀人更悲也?!睹┪轂榍镲L所破歌》詩則是通過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慘狀以及屋漏雨濕苦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寧愿自己受凍亦要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一向為世人所稱道的人道主義胸懷,因而,此詩曾被譽為富于人民性的優(yōu)秀篇章。
    不僅如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詩話》引舒張的話所說,“‘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而雄奇是李太白的絕招?!崩钐讓扅S河,黃河的大小緩急一直是那么隨心所欲,可以是“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可以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也可以是“黃河如絲天際來”(《西岳云臺歌送丘丹子》),可以是“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行》)。總之,“黃河路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在一種心理時空中,任其縱橫伸縮,都顯示出創(chuàng)造主體的非凡魅力和氣象。
    杜甫比李白更腳踏實地,但他也用天地、宇宙、天地、古今、萬里、百年等詞來掩飾他的詩意勇氣。或如清人施補華《山見(同一個字)傭說詩》所云:“‘百年’‘萬里’‘日月’‘乾坤’少陵慣用之字。
    ”他要用乾坤囊括萬象,說是登上岳陽樓所看到的洞庭湖,使得“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他以乾坤來描寫天下紛亂,有道是“妄念胡作逆,乾坤沸嗷嗷”(《送重表侄王淑評事使南?!罚?。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表現(xiàn)了心理時空的無限延伸,具有巨大的內(nèi)涵,也是一個時代精神文化精神探索的體現(xiàn)。
    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少陵詩法如孫、吳,太白詩法如李廣,少陵如節(jié)制之詩?!崩畎仔愿褡杂珊婪牛顾秽笥诟衤梢繇?,在詩體上,他擅長古歌行體,五言七絕,他的《蜀道難》就是這么長短參差。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中的七律尤是他的長處。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含蓄曲折、沉郁頓挫,多于紀實,在安史之亂期間的作品,讀之更使人悲傷。
    綜上,杜甫做詩,心思細膩,構思揣摩,講究聲律對仗、錘字煉句,注重以工力取勝,以節(jié)制為能,顯示大家風度于工整嚴密之中。而,嚴羽用李廣比喻李白,意味著李白詩才氣逼人,神采飛揚,不計較于聲律對仗的約束,以自己之法表現(xiàn)其瀟灑風流。李杜相較,驅(qū)遣詩筆各有擅長,李白舉重若輕,杜甫舉輕若重。
    這種志向、負面報道和志向,一方面是同一個愛國t恤人的青春夢想和官場技能的缺乏所困擾,另一方面是被極端的無序所壓制和打擊,使李杜兩人晚年都徘徊不定,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和精神損失。晚年,他們都從歷史人物身上尋找寄托,調(diào)整精神,保持一些破碎的夢想。擇其大端而言,李白晚年加重了“謝東山情結”,杜甫晚年則是纏繞著“諸葛亮情結”。
    由于有如此深刻的對生命意義的吟味和確認,這兩位詩壇泰斗在晚年郁郁不得志時,都各自以詩高呼自己的生命絕唱,吟唱出自己的祈盼及人生感慨。
    后世景仰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作為高峰中的雙峰,在盛唐算是中國文化史一大奇觀。即古人所謂“枕藉騷選,死生李杜”。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思想雖然是一致的,但在內(nèi)容和風格上是不同的。
    李太白性格奔放,喜浪漫主義,并且充溢在詩歌中人民的自豪感與反抗精神。杜甫則以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主義為主,在杜詩中,心靈的直接表達,往往是憂國憂民的激情、對人民疾苦的悲憫和救民的情感?!白用啦荒転樘字h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這兩位詩壇泰斗在晚年郁郁不得志時,都各自以詩高呼自己的生命絕唱,吟唱出自己的祈盼及人生感慨。在歷史的車輪上,杜甫和李白在盛唐和晚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是個的發(fā)展離不開兩位的詩歌造就。
    詩仙,是那么飄逸;詩圣,是那么真實。兩種不同風格的詩歌在唐代盛傳。
    讀書心得報告【篇2】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20世紀西方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在20年代末,世界面臨經(jīng)濟危機,人們對傳統(tǒng)的市場經(jīng)濟失去信心,于是國家干預成為人們最后的“避難所”。當時,許多經(jīng)濟學家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計劃經(jīng)濟才能保證人們的就業(yè)和社會公平平等,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這樣一個社會主義思潮橫流于世、國家干預和計劃經(jīng)濟崛起的年代,哈耶克作為一名“自由意志論者”,始終堅持只有自由的市場經(jīng)濟才是最完善的經(jīng)濟制度,他認為當時正在追求的計劃經(jīng)濟其無意識后果必然是極權主義。這也就促成了他寫作《通往奴役之路》。
    該書的出版和流行確立了哈耶克在經(jīng)濟、政治哲學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重要地位,并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特別是他書中所揭示的計劃經(jīng)濟對自由的根本危害,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通往奴役之路》全書共十五個章節(jié)。正如書名所說,哈耶克在書中的主要論點是,計劃經(jīng)濟最終將引導人們走上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說,實施社會主義有可能重蹈德國的覆轍。從共產(chǎn)黨與德國國內(nèi)社會主義制度的許多相似之處來看,法西斯和納粹主義德興起不是對前一時期社會主義思潮的反應,而是這些思潮的必然結果??杀氖牵斎藗兘弑M全力自覺地根據(jù)一些崇高的理想締造社會主義社會時,實際上卻是在創(chuàng)造出與人們一直為之奮斗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
    在第一章中,哈耶克論述了作為西方文明基礎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逐漸被人們所拋棄,社會主義開始流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早就忘記了偉大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對集體主義后果的警告,即從一開始,社會主義就直截以共產(chǎn)主義為特征,仍然堅持社會主義。顯然,**意味著沒有自由,所以**性質(zhì)的社會主義必然會威脅自由。
    如果人們必須在當權者處處“計劃”下過日子,事無巨細都要被國家管著,那么即使國家給了人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們依然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
    誒利·阿列維說:“社會主義者信仰兩種截然不同甚至也許相互矛盾的東西:自由和組織。
    ”哈耶克認為,社會主義下的計劃經(jīng)濟即意味著廢除私有企業(yè),廢除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也就是**的計劃機構取代了為利潤而工作的企業(yè)家。那就意味著,在集中計劃下的經(jīng)濟活動是被計劃者進行計劃者由上至下的生產(chǎn)命令,個人作為集體中的一部分,沒有自發(fā)自愿的經(jīng)濟行為,也就是沒有自主進行經(jīng)濟活動的自由。在失去以市場價格體系為基礎的情況下,集中規(guī)劃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并會導致**的集中。
    另一方面,計劃經(jīng)濟熱衷于追求平等,也就是說,無論個人在生產(chǎn)中付出多少,都會得到同樣的報酬,這必然會削弱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直接導致經(jīng)濟效率低下甚至停滯。
    更加糟糕的是,經(jīng)濟的極權必將導致政治的集權。哈耶克斷言:“一切的經(jīng)濟或社會問題將都要變成政治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只取決于誰行使強制之權,誰的意見在一切場合里都占優(yōu)勢。
    ”**一旦負起籌劃整個經(jīng)濟生活的任務,不同的個人和集團都要得到應有地位這一問題,事實上就一定不可避免成為政治的中心問題。當計劃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對經(jīng)濟的控制也會越加集中,這就會造成統(tǒng)制經(jīng)濟必然造成無孔不入的全面壓制。控制經(jīng)濟等于控制生活。權力高度集中,國家領導人的意見代表了群眾的意見,必然導致政治極權主義。
    亞當·斯密曾說:“試圖指導私人以何種方式運用其資本的政治家,是其本人在瞎勞神,而由一個愚蠢和專斷到幻想自己是適于行使這種權力的人來掌握它,是再危險不過的了?!惫苏J為,社會主義是集體主義的一種形式,而所有集體主義的特征是一個為了一個明確的社會目標而精心構筑的社會勞動者組織。
    當人們?yōu)榱诉@個集體的目標奮斗的時候,個人必須完全服從集體,即使當個人與集體利益沖突時,在“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呼聲中,個人也必須屈從于集體。作為以個以多數(shù)決定原則為基礎,同時尊重個人權利的民主國家,它必須與計劃相抵觸。當民主被計體主義的教條所支配時,民主必然被計劃所摧毀。
    哈耶克在制定法律制度時指出,該計劃必須涉及對不同人民的具體需要的有意識的區(qū)別對待,這與法律面前的形式平等是不相容的。
    哈耶克在《保護與自由》一章中認為,計劃經(jīng)濟下的保護也是對自由的威脅。這種計劃保障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免受巨大困難的損失,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工平報酬,即適用于主觀評價的報酬,與個人努力的客觀結果無關,這顯然不符合個人選擇自己工作的自由。
    阿克頓勛爵說:“所有權力都易腐化,絕對的權利則絕對會腐化。”哈耶克是這樣論述為什么最壞者當政的:
    在一個人口眾多、權力龐大、志同道合的群體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往往是少數(shù),他們普遍不認同一個同一的價值體系。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人的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為了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這些統(tǒng)治者往往與最大的群體有相同的意見。此外,只有這樣一個普通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才容易被當局控制。
    而且,為了爬上那最高當權者的位置,很多人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和腳踏實地爭取上級賞識提拔之間選擇前者。
    此外,政治上的**必然導致思想的**。e·h·卡爾曾說:“思想的國有化到處都是與工業(yè)的國有化并駕齊驅(qū)的。
    ”哈耶克是這樣論證的:在**計劃體制下,當權要想每個人都按照統(tǒng)治者的目標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強迫他們,而是通過宣傳讓人們相信這個統(tǒng)治者的目標就是他們自己的目標。為了達到這種宣傳效果,當局將利用一切可以宣傳的**,每天把這些思想灌輸給人們,然后把所有其他思想從干擾中隔離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這種單一思想的影響下,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相信統(tǒng)治者的思想是正確的。
    當權力控制了思想之后,真理也就滅亡了。
    在討論納粹主義的社會主義根源時,哈耶克認為國家社會主義思潮得支撐主要來自社會主義陣營。指導德國最后一代統(tǒng)治者的理論不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而是反對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自由主義、國際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作為自由主義的十字軍,與國家社會主義聯(lián)合起來反對自由主義。
    此外,民族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前輩(費希特、洛博圖、拉薩爾等)也被公認為社會主義的先輩。所以哈耶克認為,國家社會主義只是一種社會主義。
    在該書哈耶克指出極權主義者時,不是集中在那些明顯的代表人物,他更大程度上關心的是,那些比較不極端的、但是其觀念是有隱蔽危險的人。例如,今天不知名的19世紀人物卡爾·洛博特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從卡爾寫的《二十年的危機》與《和平的條件》中揭露卡爾所設計出的未來社會性質(zhì)似乎是以極權主義為模型的,而且卡爾教授宣稱的“19世紀人們在思想上通常將‘社會’和‘國家’區(qū)分開,而我們卻再也不能在這種區(qū)分中找到多少意義”,這正是納粹的首要極權主義理論家卡爾·施密特教授的學說。
    此外,哈耶克還指出,社會極權主義的驅(qū)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既得利益集團,即有組織資本和有組織勞動。這兩個集團通過對工業(yè)壟斷組織的共同和經(jīng)常協(xié)調(diào)的支持來實現(xiàn)其目標。如果他們繼續(xù)下去,他們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極權主義。
    哈耶克展望的是一個有效地限制國家對個人的權力的國家機構,認為這將是對和平的一個最好保障,而在國家范圍內(nèi)指導經(jīng)濟活動會產(chǎn)生比在國內(nèi)范圍還要大的政治難題。
    從全書來看,哈耶克從多種角度闡述了計劃經(jīng)濟的弊病,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概念上,他混淆了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極權主義和納粹主義,這與歷史事實背道而馳。此外,哈耶克還大加批評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奴役和被奴役的社會,在這一方面,我們要帶著批判的態(tài)度的去閱讀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讀書心得報告【篇3】
    研究生助教培訓報告
    201年月日,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助教培訓班,由于忘記了所選的選修模塊,我索性參加了三個選修模塊,雖然上了一整天的培訓十分疲憊,但也收獲了許多。在授課老師與我的溝通過程中,我的助教任務主要為修改作業(yè)與復核成績,雖然沒有課堂教學與實驗任務,但參加了幾位主講老師的課后,許多內(nèi)容讓我受益匪淺,也引人深思。
    第一堂課電氣學院的霍炬老師給我們講了助教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助教,我們不能再單純地把自己當學生,我們要承擔起作為助教的責任和義務,霍炬老師在課上將其通俗的形容為“靠譜”,我認為是很準確的,無論是學習或工作,大家喜歡的、信任的往往是靠譜的人,只有靠譜的助教才能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老師才能放心將任務交于他,同學們才能自發(fā)地認同、信任他。因此我們不能再為所欲為,而是要對工作負責,對老師同學們負責。而作為助教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充當老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在管理學院劉寶巍老師口中,溝通不僅僅是語言的交互,而是將心比心,注重溝通效率,積極聆聽,換位思考,關注細節(jié)等,這些不僅是對助教工作,對我們將來的生活工作也是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再如外國語學院的黃芙蓉老師,她很好地為我們展示了如何上好一節(jié)討論課,討論課作為老師,你要時刻注意引導論點的走向,把握同學的發(fā)言情況,適時切入以引導討論課的的方向,而又不打消同學的積極性,這就需要劉老師所說的溝通技巧,課上黃老師展示了時興的互動課堂,通過在ppt中發(fā)彈幕和投票的互動方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同時給了幾個討論課的例子讓大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由于我的主要助教任務是批改作業(yè),所以徐樂老師的課是我著重關注的,在不參與課堂授課的情況下,作業(yè)、報告和試卷是我作為助教與同學最直接的交流手段,通過批改作業(yè)、報告和試卷可以了解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薄弱點,也是我僅有的可以反饋給授課老師的信息。對于批改作業(yè),可歸結為三個過程,第一,準備階段,正如徐樂老師所言“對于習題式作業(yè)應該保證每一道題都至少做過一遍”這是必須的,熟悉教材和作業(yè)題是批改習題作業(yè)的基礎,只有親自做過一遍,才能知道明白知識點和解題過程,才能對同學的作業(yè)進行批改,對其答案和解題過程給出建設性意見;第二是最主要的一環(huán),作業(yè)批改階段,對于同學們的作業(yè)認真仔細地進行評判和給出成績,如徐樂老師所言,不能簡單地評判對錯,要對其解題過程進行審閱,找出并指出其錯誤點,對其作業(yè)的整體情況給出一定的評語。如開班儀式上的學長所說,評語再好,學生看的還是你給的成績,給成績是不能畏首畏尾,也不能太過隨意,要有理有據(jù),當學生找你是你有自己的站得住腳的根據(jù)。另外對于抄襲的情況,在我看來,不能太過主觀,我認為判斷抄襲需要謹慎,課上徐樂老師舉的一個例子:某一位同學解題過程略顯跳躍,而且沒有任何草稿繪圖痕跡,如此便可判定抄襲。如我寫作業(yè)的習慣,就是將我的解題思路在草稿紙上解出后,在抄寫到作業(yè)本上,所以我的作業(yè)本就如徐老師講的一般,如果我的作業(yè)交到徐老師手上,估計會被判為抄襲吧。這里并不是說徐老師的不是,而是在我看來,抄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我不僅要對老師負責,更是要對同學負責,評判抄襲應該慎之又慎。如學長所說,當你無法判斷時,應該跟任課教師溝通,而不能隨意下結論;第三,就是總結部分,在對同學的作業(yè)批改完成后,反饋給老師的不僅是作業(yè)成績單,也是作業(yè)整體情況的評價,易錯知識點的總結等對授課的建設性意見。而試卷成績復核也是,雖然改卷的不是我們,但也要熟悉評分細則,仔細復查,合分,畢竟是考試成績,是同學們最關心的。
    我的報告僅僅能夠簡單說明老師們給我們帶來的幫助有多的巨大,其中具體的收益真的是無法用言語說明,真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助教本身就是個鍛煉人的事,在與老師、同學們的交流溝通過程中,它能潛移默化地提升我們的意志、溝通能力、社交表達等各方面。
    我保證盡到我作為助教老師的責任和義務,我會根據(jù)要求認真地批改每一次的作業(yè),積極地跟老師同學們進行溝通,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完成老師下達的各項任務,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通過各種手段,及時地掌握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并跟授課老師反映。
    以上是我對于這一期研究生助教培訓的報告,希望老師能夠給予批評和指正。
    報告人:
    讀書心得報告【篇4】
    子夜--殖民地化的現(xiàn)代中國都市
    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宏,浙江省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1920年,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活動,是我們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1921年與鄭振鐸、周作人等發(fā)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接編、改革了《小說月報》 。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此開始。直至30年代,成為我國左翼文壇上的代表作家。
    《子夜》是他的代表作。主要作品還有《蝕》 《林家鋪子》 《霜葉紅于二月花》等等。
    關于《子夜》:
    30年代初,國民黨蔣介石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根據(jù)地先后發(fā)動了五次軍事“圍剿”,同時,在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藝和進步文藝發(fā)動了曠古未有的圍攻。就在這樣黑暗年代里,在這種法西斯白色恐怖的文化氛圍中,1933年1月,茅盾的長篇巨著《子夜》問世了。它以其思想藝術上的輝煌成就,展示了20實績30年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動的真實成就,在中國文壇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
    《子夜》出版后,作者曾自我反省道:我的原定計劃比現(xiàn)在寫成的還要大許多。例如農(nóng)村的經(jīng)濟情形,小市民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1930年的《儒林外史》,——我本來都打算連鎖到現(xiàn)在這本書的總結構之內(nèi);又如書中已經(jīng)描寫到的幾個小結構,本也打算還要發(fā)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為今夏的酷熱損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馬馬虎虎割棄了,因而就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寫了。
    內(nèi)容概要:
    小說中的故事發(fā)生在近代中國最黑暗的時代。作者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描繪了殖民地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圖景。它以民族工業(yè)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一開始,趙伯韜吸引吳蓀甫投資國債,吳蓀甫與其他資本家成立信托公司,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導致與趙伯韜發(fā)生沖突。
    趙伯韜依外國金融資本為后臺,到處與吳蓀甫作戰(zhàn)。此外,軍閥混戰(zhàn)、農(nóng)村破產(chǎn)、工廠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和他的同伙拼命掙扎,但他們并沒有改變徹底失敗的命運。這場悲劇表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和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yè)是永遠不會發(fā)展的。
    印象深刻的部分:
    《子夜》為我們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大大小小90多個人物,光是各種類型的資本家就有
    七、八個。此部分專注于印象深刻的各類人物。
    吳老太爺:保守、清凈了一輩子的鄉(xiāng)下老地主,打算投奔上海以避匪患,卻于剛到上海那日就一命嗚呼。大半輩子的時間將自己“囚禁”在書房里,黃綾套子的《太上感應篇》幾乎是不離手的。
    老太爺無法適應大城市的燈紅酒綠,無法理解那些女人們的潮流打扮,更無法接受他的一對金童玉女受到**的樣子。在眾人包圍,幾乎窒息的空氣中睡去。這似乎有點諷刺,逃難卻成了更快一步進入墳墓。
    吳蓀甫:故事開始時“絲廠老板吳蓀甫四十多歲,醬紫色的臉上,長著許多小疤,濃眉圓眼。他身材魁梧,舉止威嚴”。
    他憑借著游歷歐美所得的見識,雄厚的資本,過人的膽略、智謀和手腕,企圖實現(xiàn)他的幻想: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一個強大的工業(yè)王國。
    他的雄心和頹喪、強悍和恐懼、剛毅和猶豫的性格特征,都深深鏤刻著階級的、時代的特點。然而他生不逢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就在組織益中信托公司吞并8個廠的同時,他還規(guī)定了這個公司的業(yè)務之一是做“公債套利”的活動。雖然他也估計了失敗的可能性,但他的性格和事業(yè)不會讓他退卻,更不會讓他當場逃走。他說:
    “我們只有硬著頭皮干到哪里是哪里了!我們好比推車子上山去,只能進,不能退!”最后竟不惜孤注一擲,將自己的全部產(chǎn)業(yè)連同住宅都做了賭注,終于完全破產(chǎn)。
    最可笑的是,甚至在那八個場都準備盤給日本及英國的在華企業(yè),吳蓀甫還要充英雄好漢,自我解嘲地說:“能進能退,不失為英雄!而且事情壞在戰(zhàn)事延長,不是我們辦企業(yè)的手腕不行!
    ”吳蓀甫的剛愎自用,在那個時代正是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在危難關頭掙扎的一種曲折表現(xiàn)。
    趙伯韜:趙伯韜一出現(xiàn)在小說中,就站在主動的立場上。吳蓀甫想吞食8個小廠,他就略施小計進行阻撓;吳蓀甫在金融上兜不轉,他就暗中****沒有到期的定期存戶到他的公司提取存款,故意拆他的臺;在公債上,吳蓀甫大概做了六七百萬元,他就堅決和其作對,揚言“吳蓀甫會打算,就可惜還有我趙伯韜要故意同他開玩笑,等他爬到半路就扯住他的腿!
    ”他為了自己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最后趙伯韜也終于把吳蓀甫徹底擊敗。但是論本事和智慧,他都比不上吳蓀甫,但他卻凌駕于吳蓀甫和一切企業(yè)家之上,他目空一切,為所欲為。這是因為他是帝國主義豢養(yǎng)的一條忠實的走狗。
    他得到了美國金融資本家的支持,與封建軍閥、官僚和政客關系密切。趙本山在生活中的淫穢和無恥,與他在公債和金融市場上的驕傲和貪婪無異,是他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屠維岳:他是吳蓀甫十分可靠、得力的助手。他的偽善的面孔,果斷的作風、見機行事的本領和陰險毒辣的手段,對于補充和豐富吳蓀甫的形象,在更深層次上展現(xiàn)吳蓀甫的性格特征,都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他聰明能干,倔強自信,辦事果敢;他雖然也想讓吳蓀甫器重他的才干,但不愿學莫干丞那班人以謙卑的奴性去博取吳蓀甫的歡心。屠維岳對付工人罷工,不是簡單地擺出一副猙獰的面孔,動輒打罵工人,而是擅于玩弄“和平解決”的陰謀,采用“反間計”,來騙取工人的信任,平息工潮。他懂得怎樣利用工人的激憤情緒,把它引導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來;他知道怎樣破壞工人的團結,削弱工人運動的力量;他還善于消除走狗內(nèi)部的派系斗爭,使他手下的嘍啰都聽從于他的指揮。
    林佩瑤:她是一個傷心的小奶奶,不能得到愛。她丈夫不給她溫暖,她也不關心丈夫的事業(yè)。她手中的一本書《少年維特之煩惱》和一朵枯萎了的白玫瑰,是她五年前愛情生活的紀念,也是她現(xiàn)在的寂寞的心靈的慰藉。
    她與雷參謀這對昔日的戀人也在老太爺?shù)膯识Y上,在公館里重逢,抑或是最后一面,二人舊情復熾,卻也只能回歸現(xiàn)實,無可奈何。
    作者從書中傳遞的信息:
    小說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初城市民族工業(yè)在各種力量沖擊下的衰落和破產(chǎn)。它提出的問題市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命運和出路。吳蓀甫的形象不僅反映了各個時期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總體性質(zhì),而且反映了在大革命失敗特別是世界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沖擊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一些特點。時代的特色是異常鮮明的。
    它揭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刻剖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正確闡釋了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本質(zhì)。
    讀后感:
    這部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1930年5月至7月。作者選擇了一些重要事件作為小說的背景。在表現(xiàn)主要人物吳蓀甫在三條戰(zhàn)線上拼死命突圍、掙扎時,作者選取了上海這個“十里洋場”的大都市,而且通過絲廠去聯(lián)系城市和鄉(xiāng)村,形成了一個環(huán)繞著眾多人物并促使他們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顯然,作者想要描寫的上海,主要的不是一個花花綠綠、醉生夢死的上海;在作者筆下,上海市一個“冒險家的樂園”,上海是一個殖民地化的國際買辦市場。
    在這個大都市里,人們到處可以看到投機、榨取、賭博、行賄、造謠、欺騙、**、暗算、陷害、耍流氓……企業(yè)家辦工廠,投機家做公債賭博,男女之間談情說愛,甚至于妓女**,相互之間都在緊張地搏斗著,好像個個都在從事冒險家的職業(yè)。人際關系被虛偽、冷酷的金錢關系籠罩著,各自在施展冒險家的本領和手段,為了追獲金錢而快樂,而痛苦,而不顧廉恥。
    在《子夜》里,真不知有多少人物,被卷進了這個“冒險家的樂園”里!在這個“樂園”里,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這不是人們所期許的結果,但卻是必然的結果,不是常人所能改變的結果。這是一本很寫實、很有內(nèi)涵的文學作品,只可惜今時今日才去翻看,真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慶幸的是,還是選擇了這本反應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史詩”!
    讀書心得報告【篇5】
    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變——孫、方二人的戀愛是一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的喜??;他們二人結縭后的經(jīng)歷,卻以美滿始而破裂終,令人扼腕嘆息。他們是未辦結婚手續(xù)先行**共枕的。雙宿雙飛之初,經(jīng)歷過一段同“蜜月”這個詞兒頗為相稱的甜蜜異常的時光。
    書中這句“為了飛機票,他們在桂林一住十幾天,快樂得不像人在過日子,倒像日子溜過了他們兩個人”:可以想見二人新婚燕爾、熱情如火的情狀。但是好景難常,蜜月還未過完,二人之間就發(fā)生了磕碰。
    婚后磕碰的次數(shù)似乎更多了一些。孫柔嘉頗懂得“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二人“盡力各拉一頭,繩子迸直欲斷的時候,她就湊上幾步,這繩子又松軟下來”。
    事實上,方鴻漸也懂得這“一張一弛”之道??梢哉f,只要沒有異己因素的侵入,他們顯然會在這個一張一弛、一弛一張的良性循環(huán)中安度婚后的歲月,直到兒孫繞膝,白頭偕老。
    二人婚變的原因:盡管夫妻兩工資上出現(xiàn)陰陽倒掛,方鴻漸的父親也認為兒子坍盡了天下丈夫的臺,為兒子將無以振乾綱而嘆息。但孫柔嘉并未因為這個稍有瞧不起方鴻漸的表示。
    她很明白這種倒掛不是丈夫比她無能,而是時運不佳。而李媽對孫茹嘉的過分偏愛,也使她成為家庭中一個非常不穩(wěn)定的因素。孫柔嘉知道李媽對待夫妻不一樣后,總是給李媽忠告甚至警告,這充分說明孫柔嘉尊重方鴻漸在家庭中的地位,珍惜他們的感情。
    必須承認,她是個相當賢惠的妻子。然后未曾料到的劇變——報館負責人向敵偽勢力投降,報紙面臨變質(zhì)。方出于民族主義,毅然以辭職表示了自己堅定的立場。
    帶著趙辛楣動員他到重慶工作的信,他離開上海趕往重慶。
    然而,使婚姻不可逆轉的人為因素是姑姑的粗**預。姑太太是一個典型的女性霸權主義者,一種強烈的統(tǒng)治欲的暴力干預。她不僅在自己家里建立起了絕對的權威,也成為孫家的最高權威,孫家的事大半要由她把關定向。
    孫燕姿和***婚后回到上海,將霸權主義擴展到小家庭,為孫燕姿確立了家族統(tǒng)治的權威。她千方百計在精神上摧殘方鴻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感到自己萬事不如妻子而自卑。這一招很靈驗:
    “鴻漸每次見她一面,自卑心理就像戰(zhàn)時物價又高漲一次。”方鴻漸深知姑太太和李媽的破壞,但是孫柔嘉又不忍丈夫的遠去,就聽信姑太太的建議,其實這是一個死結,姑太太破壞他們婚姻的死結。兩夫妻就在這個問題上鬧得不可開解以致最后的破裂。
    作者想傳達的信息:
    方鴻漸和孫柔嘉在短期關系上有那么多坎坷,足以反映在封建家庭。丈夫的權力高于一切。妻子根本沒有獨立的人格地位,一切都服從丈夫的權威,所以自然不會有坎坷。但在開放的新型家庭中,女性具有獨立意識,自然不會服從男性,碰撞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二人的破裂,其實是姑太太逼方鴻漸出圍城的,而不是他自愿沖出圍城的。他的婚姻悲劇不是人生悲劇和性格悲劇,而是與他的愛國行為有關。方鴻漸在報館負責人投敵附逆的關頭,斷然以辭職的行動表現(xiàn)了他不肯與敵偽勢力同流合污的崇高氣節(jié),是了不起的愛國主義行動。
    方鴻漸的愛國主義行動,理應得到家庭成員同仇敵愾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除了他老爹給了支持之外,他得到的是埋怨、諷刺乃至打擊。首先,孫柔嘉的不理解,更嚴重的是,姑姑的粗**涉,使得婚姻悲劇無法避免。我姑姑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對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愛國行為的打擊。
    她的這一行動,不能僅僅歸結為她的女性霸權主義,更是同她國家民族意識的極其淡薄相聯(lián)系。
    個人最喜歡的部分:
    方、趙在三鹿大學的教學部分,對知識分子進行了深刻的刻畫。每一個角色都各有特點而又不顯虛假。錢鐘書揭露了他們的通?。?BR>    愛面子,虛榮,酸腐……關于愛面子,書中反映這一點的內(nèi)容,可謂太多太多。大家對戰(zhàn)前闊綽經(jīng)歷的“追憶”就是一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知識分子的酸腐氣味。
    三閭大學中知識分子的“酸”味,最多地體現(xiàn)在互相的勾心斗角之中。這種勾心斗角很有特點。譬如孫柔嘉與范懿之間,雖然互相的反感彼此心知肚明,但是兩人在面子上依然很友善,有時甚至情同姐妹。
    這種“友善”并非做給旁人看的,因為無此必要。面子上的工夫總是要做足的,但是兩個暗地里對對方的攻擊與誹謗是不遺余力的。除了這些通病以外,他們又各有特點,比如說韓學愈貌似謙恭,實則陰險;高松年圓滑虛偽;李梅亭卑劣狡詐……一座大學里面,搞得派系分立,烏煙瘴氣。
    這很難說與這群人的種種病癥無關。
    對本書的觀感:
    方鴻漸固有的弱點:軟弱、虛榮、優(yōu)柔寡斷,使他陷入旋渦,無法及時擺脫,最終受苦受難。再者,方鴻漸本身的一些“劣跡”:
    假文憑,和鮑小姐鬼混等等,也是他身邊的一堵墻,讓他無法自拔。作者在文章中兩次提到過“圍城”。一次是通過蘇小姐說出來的: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鴻漸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示的圍城現(xiàn)象主要是婚姻和職業(yè),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問題。方鴻漸不斷進進出出,似乎說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一種盲目性。這也帶給人些許對人生的茫然。
    還有其他的“圍城”:人的性格是圍城,人的經(jīng)歷也是圍城……這一堵堵城墻將一個人牢牢地圍住,制約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使他演繹出一幕幕的悲喜劇。
    讀書心得報告【篇6】
    jane eyre by charlotte bronte
    (book report)
    as we all know, jane eyrewas charlotte bronte’s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was also a milestone works in english literature.after i was published in 1847, it arouse a blow to english litrature.
    although it had caused some critics ,it also received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 charlotte bronte was born in yorkshire, england on april 21, 1816. charlotte’s father was a poor pastor in her hometown, and her mother was a quite housewife.
    she was the third of the children. her two sisters, emily and anne, were also the famous authors. so they were commonly called “the three sisters of bronte” on literature history in england.
    when charlotte was very young , charlotte’s mother died of cancer. because of her father’s tiny incomes, she lived a hard and unfortunate life when she was young . but soon her sisters and her were sent to cowan bridge, a school which her health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was permanently affected because of the outbreak of tuberculosis, charlotte was brought home, and then charlotte read a lot of books in her father’s book-room and began to try to writ something creatively on the literature.
    when she was fifteen years old, she left her hometown and returned to school for study .and then several years later, she became a teacher at the school. then she left the school and become a private governess , and at the same time, wrote some literatures.
    due to the deaths of her sisters, left her feeling dejected and emotionally isolated. in 1855, she died of pneumonia, while pregnant..jane eyre was not her first book but her first published masterpiece.
    我們都知道,《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性作品。這同樣是一個里程碑作品在英國文學。我是1847年出版的,它對英國文學造成了打擊。
    雖然它引起了一些批評家,它還獲得了公眾的流行。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約克郡,英格蘭在1816年4月21日。夏洛特的父親是她家鄉(xiāng)一個貧窮的牧師,她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
    她是第三個孩子。她的兩個妹妹,埃米莉和安妮,是著名的作家。所以他們一般都被稱為“勃朗特三姐妹的”在英國文學史上。
    夏洛特很小的時候,她的母親死于癌癥。因為她父親收入微薄,她過著艱苦的生活。她年輕時不快樂。但很快她的姐妹和她文橋被送到一所學校體育發(fā)展自己的健康和永久的影響,因為突發(fā)的肺結核,夏綠蒂被送回了家,然后夏洛特讀了很多書在她父親的book-room并開始試著去寫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文獻。
    15歲時,她離開家鄉(xiāng)回到學校。然后幾年后,她成為了一名老師在學校。然后她離開學校,成為一個私人家教,與此同時,寫了一些文獻。
    由于死亡她的姐妹,離開她沮喪的感覺和情感上的孤立。1855年,她死于肺炎,在懷孕期間?!逗啇邸肥撬牡谝槐緯?但她不是第一次出版的杰作。
    jane eyre told us the story that jane eyre was raised by her cruel, wealthy aunt, mrs. reed. her uncle had passed away.
    at lowood, jane met a young girl named helen burns who shared a lot with her and became her best friend. a massive typhus epidemic sweeps lowood, and helen died of it.. after a group of more sympathetic gentlemen takes brocklehurst’s place,.
    jane spends eight more years at lowood, six as a student and two as a teacher. then she accepts a governess position at a manor called thornfieldwhich’s employer is a dark, impassioned man named rochester, jane found herself falling in love with him. on the wedding day , jane found that rochester already had a wife, bertha .
    rochester does not deny this, but he explains that bertha had been already mad. knowing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her to be with rochester, jane left thornfield sadly.without food and money, jane was forced to sleep outdoors and beg for food.
    at last, three kind hearted people took her in. their names are mary, diana, and st. john and jane quickly became friends with them.
    they found jane a job teaching at a school in morton. one day a news said that her uncle, john eyre, has died and left her a large roperty. then she found that her uncle was also their uncle.
    jane immediately decides to share her property with her three new cousins.st. john decided to travel to india, and he asked jane as his wife.
    she refused to marry her cousin because she did not love him at all. finally she found the man who she really loved so much was rochester.jane immediately went back to thornfield and found that it hadbeen burned to the ground by his mad wife who lost her life in the fire.
    rochester saved the servants but lost his eyesight and one of his hands.at ferndean, rochester and jane finally got marri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rochester regained sight in one eye and was able to behold their first son at his birth.
    then they lived a happy life forever. 《簡愛》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故事,把她《簡愛》是殘酷的,富有的阿姨,里德夫人。她的叔叔就去世了。
    羅瓦德,簡遇到了一個叫海倫的小女孩,她被燒死了很多,有時和她在一起,成為她最好的朋友。一個巨大的傷寒疫情掃羅沃德,海倫死于它. .
    一群紳士需要更多的同情布羅克赫斯特先生。簡花了八年多的勞渥德、六作為一名學生和兩個當老師。后來她接受了老師桑菲爾德的職位,莊園的老板是一個名叫羅切斯特的黑暗而熱情的人,簡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他。
    婚禮那天,簡發(fā)現(xiàn)羅切斯特有一個妻子,伯莎。羅切斯特并不否認,但他解釋說伯莎瘋了。知道它是無法與羅徹斯特,簡離開桑菲爾德悲傷。
    沒有食物和錢,簡被迫睡在戶外乞討食物。最后,三個好人收留了她。他們的名字叫瑪麗,戴安娜,摩根很快就和約翰和簡成了朋友。他們發(fā)現(xiàn)簡工作在一個學校教學莫頓。
    一天,有消息說她的叔叔約翰·愛去世了,留給她一大筆財產(chǎn)。然后她發(fā)現(xiàn)她的叔叔也被他們的叔叔。簡立刻決定與她和她的三個新表妹同住
    st財產(chǎn)。約翰決定前往印度,他問簡給他為妻。她拒絕嫁給她的表親,因為她不喜歡他。
    她終于發(fā)現(xiàn)她真正愛的人有多少是羅切斯特。簡立刻回到桑菲爾德,發(fā)現(xiàn)它被哈比燒了。他失去了妻子的生命,在火中燒了。羅切斯特救了他的仆人,也救了他失明時的手。
    在費恩登,羅切斯特和簡終于結婚了。在故事的結尾,羅切斯特恢復了一只眼睛視力,而且也能看見他們第一個孩子在他的誕生。
    然后他們永遠過著幸福的生活。
    after reading the novel,the image in the story may catch our attention. for instance,the fire image appeared in the story for dozens of times in different chapters.but no matter where it was put, it had symbolic meanings in some chapters, it was the symbol of warmth and happiness ,while in other place it was the symbol of humanity and friendship, sometimes it even represented destrutive power.
    in the story, the fire image impressed us a lot while reading it,we could say fire is a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forcus of the social and family life.thus, fi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rame of the novel. at the,fire was the symbol of warmth and happy family life .
    jane eyre who was a strongwilled woman, tried her best to fight for her own happiness and love as well as freedom,for example “now,let me leave you an instant to make a good fire?” , in this sentance we can see that rochester saw the magic power of “fire” in love ang this became a critical element to promote their.thus, life was impartable from the fire,once the fire died out,thewould be disappearing.
    fire existed everywhere in this great novel ,when jane and helen were invited to dinner by mr.temple,the fire also pl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janeeager to win the friendship of the others and it could make her felt warm and comfortable.trough reading the novel ,it was easy to know that the love between jane and rochester was not **ooth because true love should stand the test of fire .
    facing rochester’s prpose,jane on the top of the sky and it seemed that her spirit was lifted.but this feeling just last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s the news that rochester had got a wife almost drove jane mad.the fire of love was set up but put out .
    but the fire set up again years later as the love between them had never fade away. 讀完這本小說,鏡子里的影像故事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例如,火災圖像在故事的不同章節(jié)中出現(xiàn)了幾十次。
    但不管放在哪里,在某些章節(jié)里都是象征性的,是溫暖和幸福的象征,在其他地方,它是人性和友誼的象征,有時甚至是破壞力的象征。在故事中,火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閱讀時,我們會說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ㄋ沟纳鐣图彝ド畹南笳鳌R虼?火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框架的小說。
    一場火災中的溫暖和幸福象征著家庭生活?!逗啇邸肥钦吹呐?盡其所能地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和愛以及自由,例如“現(xiàn)在,讓我給你一個瞬間成為一個好火焚燒嗎?”,在這個出來,我們可以看出,羅切斯特見的強大魔力的“火”這成了愛和關鍵要素,來促進他們。
    因此,生命是可以從火中獲得的,火一旦熄滅,它就會消失。
    在這部偉大的小說中,火無處不在。當簡和海倫被邀請與模板先生共進晚餐時,火在簡和其他人的友誼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讓她感到溫暖和舒適。讀這本小說,很容易知道簡和羅切斯特之間的愛情并不順利,因為真愛應該經(jīng)得起考驗。
    面對羅切斯特的prpose,簡放在最上面的天空,看來她的精神是解除。但那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因為羅切斯特娶了妻子的消息幾乎把簡逼瘋了。愛情之火成立但熄滅。
    但又放火年后他們之間的愛從來沒有消失。
    people alwaysthe beautiful aspect of the fire ,but they never knew that fire was a terrible thing . it bring us happinessbut it also could give us disaster.in the novel,rochester’mad wife set s fire and lost her life .
    rochester also lost his property and eyesight in order to save her wife’life.that is to say .this fire destroyed life ,fortune and health.
    in all, we an see that fire had two opposite aspects.on the one hand ,it made the world warm ,harmonious,wonderful. but on the other hand , it can destroy life ,fortune and health.
    in addition, jane’s personalityfire, she was kind hearted and sentimental and she also hadcharacter. thus , it was this kind of “fire” that made her independent nd happy again. it was easy to see that throughout the story.
    jane eyre behaved strong-minded enough toher love and brave enough to seek her own independence. these are all the reflections of fire in her deep heart. though lived in a cruel society and suffered from abuse, she never gave up, because the fire was always on in her heart which prevented her from giving into the convention.
    讀書心得報告【篇7】
    書之開章,梁啟超曰:“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之人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
    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xiāng)愿;誹謗天下,未必不為偉人?!?BR>    針對同時代人對李鴻章的貶損,梁啟超運用客觀事實,客觀、現(xiàn)實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梁啟超十分欣賞李鴻章的才識:“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對李鴻章所犯的錯誤和自身的不足,梁啟超也尖銳地指出:“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
    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道,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yǎng)國民實力、置其國于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筆者并沒有責怪李鴻章當時的許多責任,而是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待李鴻章。梁啟超在文中客觀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會之中,每為其社會數(shù)千年之思想***困,而不能自拔。
    …然則其時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BR>    綜觀李鴻章,得益于淮軍失意于淮軍。咸豐、同治間,受曾國藩之托,回鄉(xiāng)建立有別于八旗而效仿湘軍的淮軍,作為李鴻章得意的淮軍,在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的軍事行動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也由此為李鴻章奠定了其飛黃騰達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淮軍在朝鮮的失敗,在東北的望風披靡,以及所傾力打造的北洋水師(其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亦屬淮系)在黃海大黃溝的戰(zhàn)敗,在威海的全軍覆沒,使得李鴻章的聲譽掃地,四十年所經(jīng)營的淮軍、二十年所傾力打造的北洋艦隊就此潰崩瓦解,李鴻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開始走向末路。
    其二,濫觴于外交亦身敗于外交。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進行傳教,而兩種文化的沖突,以及固有保守守舊的思維,使得這些沖突變得尖銳復雜,由于滿清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無知,對西方的文化以及政體了解甚少。正因為如此,在處理許多外交事物時,自以為是的處理滿族**的方式往往導致許多沖突。從鴉片戰(zhàn)爭時期處理外交事物的角度看,清朝朝庭**大多不熟悉什么是外交。
    同治九年(1871年),天津教案爆發(fā)。身為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接案處理此事。然而,處理的結果讓法方和國人皆不滿意,李鴻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隸總督。
    梁啟超評述道:“是為李鴻章當外交沖要之濫觴,使同治九年八月也?!币驗橛性谏虾Ec洋人打交道的經(jīng)驗,李鴻章在天津教案的處理上有了個雙方滿意的結果,從此李鴻章善于外交的解決糾紛的聲譽大起,從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國的重要外交國事基本受其操縱。
    但是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失利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清**都任命當時最善外交的李鴻章出面解決,雖然簽署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確保大清江山的暫時穩(wěn)定,但是屈辱的協(xié)議使得大清帝國割地賠償而顏面皆失,作為議和大臣的李鴻章自然難以逃脫國人的責難以及歷史給他的垢恥。
    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沙皇**與大清的條約還沒有談妥(此協(xié)約為李鴻章出訪**根承慈禧太后默許,為抗衡日本出賣東三省的權利求得沙俄的保護而與**的達成的秘密協(xié)議,),**公使還到李鴻章的病榻前,逼請李鴻章簽署畫押《中俄秘約》。如此的外交結局,不得不叫人感嘆“成也蕭何,敗亦蕭何”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中,就時人議論李鴻章是權臣,而論溯歷史上的權臣事跡。梁公曰:“溯夫春秋戰(zhàn)國之間,魯國三桓,晉國六卿,齊之陳田,為千古權臣之巨魁。
    ”,并將歷史上的權臣歸納為四類。
    第一類為“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命可移,而猶鞠躬狼狽,無有誨心,是以歸公儒術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貴族柄權之風衰,故非貴族不敢有異志也。”,如張奐、皇甫規(guī)等。
    第二類則“竊大位,以武功而為權臣者”,如曹操、司馬懿、桓溫、劉浴、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宇文泰等。第三類“起于布衣,無所憑籍,而以才學結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舉國聽命,權傾一時”,如霍光、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等,第四類“巧言令色,獻媚人生,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的秦趙高,漢十常侍,唐李林甫,宋蔡京秦檜、明劉瑾、魏忠賢等。
    權臣中,人們影響最深的莫過于曹操了,而能貫穿著權臣風格并能延續(xù)其精髓的則莫過于司馬懿父子。由“司馬師之心,路人皆知?!毖堇[出另一個有趣的成語“司馬家風”。
    (“司馬家風”又叫“典午家風”,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對“司馬家風“和”典午家風“的解釋,“午肖馬,典者司也,故舊稱司馬為典午”,所以兩個成語是相同的意思,只是“典午家風”是從“司馬家風”延續(xù)而來的。),司馬家風的另一個變種的成語是“典午家風”,而“典午家風”的繼承卻并非是諳知此道的漢人,而是鮮卑化的漢人高歡以及鮮卑族的宇文泰之后人。
    讀書心得報告【篇8】
    生命若向日葵般濃烈燦爛
    ——讀《渴望生活· 梵高傳》有感
    ***孔惠明2011級英語(師范)1班
    最初從初中的美術課本上知道梵高。仿佛梵高就是那盆燦爛的向日葵,向日葵便是梵高。簡單的以為,一幅畫便能代表一個畫家的風格、特點,能夠彰顯畫家的視角,對生活的看法。
    殊不知,梵高最初的畫作是如此拙劣,陰暗,亦不知,那看似燦爛的畫作的背后其實是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麥田帶來的“瘋狂”狀態(tài)。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總是很難全面客觀,往往因為一件事或某一種情感,造成誤解或偏見。然而,誰能說他能對一件事做到絕對公正,誰能真正看透一件事的真相?
    那么,知道真相是否真的如此重要就成了另一個問題?;蛟S,各持己見更好。人本身是情緒的動物,情緒帶有色彩,產(chǎn)生的觀點亦是多樣,這樣的世界或許才沒有那么單調(diào)。
    《渴望生活· 梵高傳》是歐文·斯通基于對梵高的信件和其生活地的四處走訪所寫的傳記。大多話語也是直接引用梵高信件里的原話,不愿去談論其中的絕對真實性,至少在閱畢此書,我感受到了一個畫家真實生動的一生,就像一顆璀璨的星從天邊升起最終又回歸地平線。
    “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文森特·梵高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驚嘆于他對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不管當時的處境多么艱難。而他的潦倒、貧苦,均是個人擔當?shù)淖灾鬟x擇。實實上,他有一個好家庭。他可以隨時做一個誠實的畫家,繼承豐厚的遺產(chǎn),過著安定體面得生活。
    回去的路是那么的寬敞明亮,他的選擇依然是,不要回去——不要回到羨慕的境地,不要回到舒適的日子,只要繼續(xù)畫畫,在貧困中畫畫,在痛苦中畫畫,在孤獨中畫畫,然后死去。對他來說,雖然苦難是痛苦和無法忍受的,至于精神崩潰,那遠不是敵人在追求自己的過程中,心中涌動的激情和喜悅。他選擇了對于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并單純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度過一生。
    起初,這只是一種對藝術的向往和純粹的熱愛。這個初衷從未改變。梵高從未放棄藝術要關注現(xiàn)實、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的信念。起初,他在一個灰黑色背景的煤礦里布道,開始探索自己的藝術。
    那是從傳統(tǒng)美術的角度來說似乎糟透了的透視和拙劣的筆法,卻能直擊物體的本質(zhì)和靈魂,讓人能深深地體會到那隱藏在他每一筆每一劃之間的感情和那在油畫中燃燒的激情。提奧(梵高的弟弟)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他沒有立刻讓梵高到藝術家的集結地巴黎,而是讓梵高獨自在艱苦困難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摸索,也許正是提奧的這一舉動,使得梵高自始至終保持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同時亦保留著他的初心——用純真的心看待世界。
    “即便我認為你是空前絕后最偉大的畫家,我也不會幫你。如果饑餓和痛苦能殺死一個人,他就不值得拯救。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家是那樣一種人,無論上帝還是魔鬼都不能摧毀他們,除非他們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出他們想要創(chuàng)作的一切作品”
    ——韋森布魯赫
    “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里的火熄滅掉,而是要讓它始終不斷的燃燒。... 你知道這是一個誠實的人保存藝術最必要的東西嗎!然而并不是誰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實與誠摯的感情。
    ”——文森特·梵高
    梵高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那段時間的他仿佛就像熊熊燃燒的烈火,在畫布上涂抹一副又一副色彩濃烈鮮艷的作品,不知疲倦,仿佛是本能在驅(qū)使他完成某種使命,肉體的衰敗已經(jīng)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主宰了他的一切,他全力以赴的創(chuàng)作,仿佛要耗盡他所有的精力。最終,精神再頂不住如此瘋狂的舉動,以“割耳事件”為契機,讓全力奔跑的梵高突然停了下來。在療養(yǎng)院,他繼續(xù)通過鐵柵欄創(chuàng)作,過著一種反復、瘋狂繪畫又反復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再沒有想畫的東西了,仿佛是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而不能繼續(xù)畫畫這件事卻讓他生不如死。 “……梵高走進麥穗兒搖擺的麥田深處,將槍彈打入腹部,槍聲在灑滿夕陽的大片麥田上空回蕩……第二天早上,在提奧的看守中,畫家梵高安靜的離開了人世……”
    “我總是全力以赴地畫畫,因為我的最大愿望是創(chuàng)造美的作品。”
    “在我的生活與繪畫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這樣的笨人,卻不能沒有比我偉大的某種東西,它是我的生命——創(chuàng)造的力量?!?BR>    ——文森特·梵高
    終其一生,梵高僅售出一幅畫——《紅色葡萄園》。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卻在生時沒有得到認可。雖然他希望自己的畫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但他不斷進步的真正動力更多的是來自他無限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樣他才能全力以赴
    能夠棄物質(zhì)而不顧。即使沒有物質(zhì)獎勵,也沒有名氣的報圍。同時,他還要在貧困和精神疾病中掙扎。為了追求更好的作品,他受到本能的驅(qū)使。這或許是他的經(jīng)歷里讓人感動和欽佩的重要因素。
    有多少人能真正把財富和名譽放在一邊,真正追求內(nèi)心的沖動?亨利福西隆在論述凡高時說道:“他是他時代中最熱情和最抒情的畫家。
    ... 對他來說,一切都有表現(xiàn)力、緊迫感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種驚人的詩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種神秘的升華,他希望將它捕捉。這一切對他意味著是一個充滿狂熱和甜蜜的謎,他希望他的藝術能將其吞沒一切的熱情傳達給人類” 。
    (奧夫沙羅夫編《凡高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第95頁)
    他只是歷史上的一個小人物。他臉色平平,下巴尖,不討人喜歡。他偏執(zhí)孤獨,嗓門粗大,舉止無禮,招人厭煩。他被小孩子稱作紅頭發(fā)的傻瓜,被大人稱作三十歲的白癡。
    但是,他卻擁有對生命最純粹的視角,對追求藝術最誠摯的執(zhí)著。如今,人們對梵高可以說是贊不絕口,他是著名的后印象派畫家,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xiàn)主義。其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于全球最著名、廣為人知與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這是后人對于曾經(jīng)的巨星的解讀,崇拜和景仰。而有多少人曾去在意過此星初升時的種種境況?對于其靈魂深處的世界又有幾人能解?
    畫作背后的瘋狂又有誰能真正明白? 若是偶遇其畫作,不禁激起了心底一份感動,不妨翻開此書,走進梵高的世界,窺探一番……
    讀書心得報告【篇9】
    讀了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首先浮現(xiàn)在我腦海里的詞語就是“夢想”。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畢業(yè)后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是一件非常現(xiàn)實的事情,但在我18年的意識中,職業(yè)對我來說就像夢想一樣。
    我記得三年級那年暑假,我上了一門英語課。在第一節(jié)課上,老師用英語問我們長大后要做什么。班里大多都是和我同年或者比我小的學生,他們有的人說要當醫(yī)生,有的人說要當編程員,而輪到我回答的時候,我只是一臉迷茫地說“我不知道”。而如果現(xiàn)在,我再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想我的答案應該會和三年前的一樣,依然是“不知道”。
    “每個人眼前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認為這個目標是偉大的,那他實際上也是偉大的,因為神決不會使世人完全沒有引導,神總是輕聲而堅定地作啟示?!?BR>    如果有人現(xiàn)在問我:“你有夢想么?”我一定會無比堅定地回答:
    “有!”而且我的夢想就是我的信仰。在高一的時候我在網(wǎng)上看了一個貼子“反映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一組圖片”,看完以后我已淚流滿面,也許是從那一刻開始,那個夢想在我心中悄然發(fā)芽。
    那組圖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張,一張是大學生在夜總會里紙醉金迷的情景,一張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孩子在城市的角落里撿著垃圾桶邊的剩飯吃,而旁邊有一行字:“我不是在影響市容,只是我餓了?!?BR>    我很想去改變。
    我真的很希望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過上我現(xiàn)在的生活,能夠上一所設備齊全的學校,一天吃三頓飯,穿上漂亮的衣服。
    我很想有那么一天,我在搭公交車的時候可以隨意地把手機拿出來不用擔心有“第三只手”;我很想有那么一天,我走在路上遇到有人問路時,我不用警惕地屏住呼吸害怕被騙。
    我很想去改變,這個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的時代,這個腐敗風行、學術流弊的時代。
    然而很多時候我會覺得是不是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了?我可以么?我是否太過于理想主義?這是否只是空想呢?
    但我也記得有人曾經(jīng)說過,夢想應該足夠大,不能在生活的過程中消失。
    因此我在選擇職業(yè)方面非常慎重,以至于我到現(xiàn)在對自己以后的就業(yè)方向還沒有絲毫概念。于我而言,職業(yè)是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的橋梁。然而關于現(xiàn)實與夢想的矛盾,我不只掙扎過一次。
    我曾在第一次班導師見面會時向我們班的班導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想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是我也想賺很多很多錢,過很舒服自在的生活。但是,我知道在當今社會,兩者是矛盾的,那我該怎么辦呢?
    ”班導師對我說:“其實這二者是不矛盾的。有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你只要做好了你該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但其實我對這個回答并不滿意。高三時,我一直想讀新聞系,做一名記者,發(fā)出那些被時代潮流淹沒的聲音。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讀經(jīng)濟。很多親戚說,當他們知道我想讀經(jīng)濟的時候,我將來會賺很多錢。
    可是讀經(jīng)濟真的是我想要的么?
    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寫道:“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足以炫耀的職業(yè),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yè),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我們就將怨天尤人?!?BR>    我記得曾看到過一條微博是問:“如果不考慮現(xiàn)實因素,大家想從事什么職業(yè)?”然后很多人都轉發(fā)了這條微博并說出了他們想做的工作。
    如今,現(xiàn)實的土壤太復雜,無法綻放我們純潔的夢想。于是專業(yè)有了熱門冷門之分,我們羨慕德國、美國的大學生,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y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勇敢地去夢想,自由地實現(xiàn)夢想的人,是幸福的。
    可惜我們很多人與這種幸福無緣。
    當我的許多小學同學都出來工作了,而我還在大學里尋找知識的寶藏時,我不禁想起了我和他們之間的區(qū)別?職業(yè)無分貴賤,那么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還要讀大學甚至讀研究生呢?這個答案,我想可能許要一年或四年的時間才能找到。
    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是在埋頭讀書,拼命考出一個很好的成績讓老師、父母稱贊,然后一步一步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這一切看似順理成章,讓我的許多同學羨慕,但于我而言只是盲目地按照大多數(shù)人的路線行走。然而在關于日后職業(yè)的選擇問題,我不想再如此麻木。
    以前我的所謂夢想都被一個個分數(shù)與排名所量化,而如今,追求“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我很想把我那自以為崇高的夢想灌溉于我的職業(yè)之上。
    我很敬佩閭丘露薇,在戰(zhàn)火紛飛的國度寫下自己用生命換來的新聞;我很欣賞白巖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勇敢地發(fā)出自己尖銳的聲音;我很羨慕陳魯豫,能夠與如此多名人面對面,傾聽他們的故事??释袼麄円粯?,渴望用自己的筆發(fā)出內(nèi)心的聲音。只是我的心一直在猶豫。記者的職業(yè)會不會太難?
    高三的時候,我們非常富有,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仿佛在高考成績公布、錄取通知書到達的那一刻就被宣布了前方的路是“通行”抑或“禁行”。我們班的班長,她的夢想是當老師。我記得她在講臺上演講時說:
    “我熱愛這個講臺,我渴望看著臺下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班里的同學都被她的熱忱所動容,可是最終她沒有選擇讀師范,而是選擇了讀經(jīng)濟,意味著她與老師這份職業(yè)無緣。而我的室友每次聽到央視新聞,都指著音響說:
    “十年后,你會在那里聽到我的聲音?!笨墒撬母呖挤謹?shù)不足以讓她上中國傳媒大學,她最后選擇了讀師范學校,打算以后當一名地理老師。高考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它可以瞬間讓你跟你那美麗而羞澀的夢道別,可我又偏偏無比憎恨這種夢想屈服于現(xiàn)實的感覺。
    可是一個朋友跟我說:“夢想并沒有碎,只是上帝要讓我們走遠點?!睕]錯,只要夢想足夠堅定,任何事物都無法打碎。
    而對于在社會與自我這二者的矛盾中,馬克思又做出了這樣的回答:“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和沖突的,必須消除一種利益;人性本身就是這樣:
    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努力,才能使自己完美?!?BR>    這個周末,我跟著中大登山隊去爬了中珠的后山。在爬山和下山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太累了,不能再動了。我以為我做不到,但者是會有人伸出手來幫我,或者在我爬不動的時候用背包推我上去。他們是那么的慷慨,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想沒有他們,我無法完成這有意義的攀登。這個社會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世界上充滿了善惡的斗爭,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很多人會選擇與惡作斗爭,壓制那些不好的因素。
    但我更喜歡歌頌美與善,發(fā)展善的力量。的確,我覺得這個世界不夠美好,甚至很殘忍??珊薜母呖甲尯芏嗳嗽趬糁兄畬m駐足??膳碌默F(xiàn)實讓很多人無法選擇自己真正想學的專業(yè),這被認為是一個冷門專業(yè)。我們有太多的遺憾。
    但正是這個糟糕的世界讓我有動力去戰(zhàn)斗,讓它變得更好。我想無論我將來選擇什么職業(yè),我都會盡力堅持自己原來的理想。也許我無法成為一名記者,但是我依然會用筆記錄下世間的美好,并讓更多人看到、感受到;也許我這一生無法實現(xiàn)我渴望改變的一切,但我會努力,讓同時代的人過上和我一樣幸福的生活,讓我的下一代免受我們這一代的遺憾。
    正如馬克思在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所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我應該感到幸運,在我彷徨之時讀了馬克思的這篇文章,仿佛心中得到了一個簡單而有力的答案。也許十年后,我會讀馬克思的文章和我現(xiàn)在正在寫的讀書報告。我不知道我再想什么。我只希望,到那時候,沒有悔不當初,只有如愿以償。
    讀書心得報告【篇10】
    一、活動目的:讀書不斷讓我們保持著思想的進步,在多媒體的廣泛應用的今天,PPT已成為我們展示思想的良好媒介。在此背景下,舉辦讀書報告暨PPT制作大賽,不僅可以讓同學們交流讀書心得,也可以激發(fā)同學們制作PPT的熱情,全面提高同學們的綜合能力。
    六、活動組織單位:第xx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主辦,由班委會承辦
    八、活動的開展:
    7、彭書記作總結,并對獲獎個人進行頒獎。
    (二)前期準備:
    1、各小組成員將將11月份讀書內(nèi)容做成PPT形式。
    2、11月27——30日期間為小組內(nèi)部評比,各小組選出兩名最優(yōu)者代表小組參加班級競賽。
    3、各小組長于11月30日(本周五)晚7點將小組兩名代表的名單以短信形式發(fā)至王朝明(電話)。
    4、參賽學員提前半小時到場,將PPT整理到電腦桌面。
    2、讀書報告內(nèi)容≤3分;
    PPT制作水平≤3分;
    主講人講演表現(xiàn)≤2分;
    現(xiàn)場氣氛≤1分;
    時間把握≤1分;(每人7分鐘為標準時間,7分30秒時,計時員舉黃牌示意,8分鐘時,舉紅牌示意,并無條件結束講演;準備時間不計入內(nèi))
    3、每位評委根據(jù)評分內(nèi)容給每位選手一個綜合得分(可以保留一位小數(shù))。
    讀書心得報告【篇11】
    1、閱讀篇名
    《國家與革命》
    2、簡要背景
    這本書是列寧在革命前夕(1917年8月至9月)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系統(tǒng)闡述。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的日益發(fā)展,對農(nóng)民和工人越來越嚴重的剝削和壓迫,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資產(chǎn)階級內(nèi)部的黑暗與勾結,各種矛盾激增,推動了階級斗爭的爆發(fā),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促使無產(chǎn)階級革命條件變得越發(fā)成熟。
    我們都知道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因此必須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國家問題,事實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對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隨之誕生,比較系統(tǒng)的描述了馬克思主義對待國家問題的著作。
    3、主要內(nèi)容
    第一章:階級社會和國家。這部分內(nèi)容考察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的基本概念,談到這個學說被人忽略忘記或者遭到機會主義者的歪曲誤解的各方面。
    該書引用恩格斯對歷史的分析總結,清晰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歷史作用及其意義的基本思想。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筆者理解如果階級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條件可以解決,國家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只有當矛盾激化到?jīng)]有辦法解決的程度,國家就油然產(chǎn)生,作為一種力量,把這種對立的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內(nèi)。
    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開始受到來自兩個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家認為國家是階級調(diào)和的機關以及“考茨基主義”對結論的抹殺。隨之列寧提到了國家的那個 “力量”,是從社會中產(chǎn)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擁有監(jiān)獄等的特殊武裝隊伍。但是什么讓他們凌駕于社會之上呢?
    隨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國家成為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同時也消除了考茨基的反應。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改為機會主義的把戲的本質(zhì),列寧講到國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無產(chǎn)階級國家代替資產(chǎn)階級國家必須通過暴力革命,任何國家的消亡都是通過“自行消亡”。
    第二章:講述1848——1851年的經(jīng)驗,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關于國家問題的言論,引用了《哲學的貧困》和《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話語,可以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即“無產(chǎn)階級**”以及給國家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即“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chǎn)階級”。這一理論與他所有關于無產(chǎn)階級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的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產(chǎn)階級需要國家,需要這樣一個專門的反資產(chǎn)階級的暴力組織,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不事先摧毀資產(chǎn)階級為自己建立的國家機器,就不可能建立這樣的組織!現(xiàn)實事務的變化過程迫使革命提出了摧毀和消滅國家機器而不是改進國家機器的任務。列寧接著引用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總結1848-1851年革命時的一段論述,來說明馬克思這時已明確作出了必須打碎資產(chǎn)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但以什么東西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這個問題當時還沒有解決。
    第三章:馬克思1871巴黎公社的經(jīng)驗分析。馬克思在《法蘭西內(nèi)戰(zhàn)》一書中對公社的經(jīng)驗做過分析,從其中的摘錄內(nèi)容我們可以得出上一節(jié)所提出問題的答案,即公社用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的,似乎僅僅是更完全的民主。
    馬克思寫到“公社不應該是議會式,而應該是同時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機關”……他把從舊社會誕生新社會的過程,從前者變化到后者的過渡形式,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來研究,以無產(chǎn)階級群眾運動的實際經(jīng)驗為基礎,努力從經(jīng)驗中取得實際教訓。馬克思主張集中制,關于“消滅國家政權——寄生蟲”的觀點卻被機會主義者同蒲魯東的聯(lián)邦制混為一談,列寧繼續(xù)引用馬克思有關這個問題的言論進行了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歪曲的批判。堅信公社是一種政治形式,可以而且應該用來取代破碎的國家機器。
    第四章:恩格斯的補充說明。恩格斯不止一次地談到公社的經(jīng)驗,解釋了馬克思的分析和結論,所以列寧在這里單獨作了一章,專門討論這些解釋。
    首先提到“住宅問題”引出了“社會民主主義”學說把馬克思主義在消滅國家的問題上對無**主義的態(tài)度完全扭曲,從而值得提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同無**主義者的一次論戰(zhàn)。恩格斯給倍倍爾的信里批判了格達綱領草案,并特別談到國家問題,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論斷:“公社已經(jīng)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
    ”雖然倍倍爾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們的目的》這本小冊子中有一些關于國家的完全不正確的議論,使得德國社會民主黨仍頑固地重復國家問題的機會主義議論,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時代》上發(fā)表的愛爾福特綱領草案批判,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會主義黨在國家結構問題上的機會主義觀點。在這一章的最后,我們提到了恩格斯的民主消滅論。消滅國家就是消滅民主,消滅國家也是消滅民主。國家屬于上層建筑,它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它的滅亡也必然有其經(jīng)濟基礎,所以問題是國家滅亡的經(jīng)濟基礎是什么?
    第五章:分析國家消亡的經(jīng)濟基礎。列寧先對比了恩格斯與馬克思寫過的兩封信,引出了兩者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對于國家和國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繼而談到馬克思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nèi)容最豐富的發(fā)展論去考察資本主義即將崩潰的問題和未來共產(chǎn)主義的未來發(fā)展問題,解答這些問題只能依靠確切證明了的科學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闡述的內(nèi)容從資本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過渡的特別時期。
    馬克思沒有陷入空想,冷靜的考察分析,把剛剛從資本主義脫胎出來的在各方面還帶著舊社會的痕跡的共產(chǎn)主義稱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這時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須要有完全的共產(chǎn)主義即達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也就是說國家完全消亡的經(jīng)濟基礎是共產(chǎn)主義的高度發(fā)展。
    第六章:馬克思主義被機會主義者庸俗化。由于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對國家的態(tài)度問題上采取了有利于機會主義回避躲閃的態(tài)度,結果就產(chǎn)生了歪曲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現(xiàn)象,列寧在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和考茨基來說的。
    總結上述分析,《國家與革命》既是基于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先后順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經(jīng)驗歷史先后順序的考察,這種論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讀者展示了這些革命家如何通過分析歷史革命經(jīng)驗來形成、發(fā)展無產(chǎn)階級國家學說的。在《國家與革命》的這些章節(jié)中,列寧所闡述的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也包含對歪曲、抹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的嚴厲批判,同時也是列寧在新的歷史革命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fā)展。
    4、典型觀點
    一。列寧極力掩蓋國家階級性質(zhì)對資產(chǎn)階級和機會主義者的謬誤,總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清楚地揭示了國家的階級性質(zhì)。
    2。列寧充分發(fā)揮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精髓,充分論證了無產(chǎn)階級**的必要性。
    三。列寧揭示了無產(chǎn)階級**與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的一致性。
    四。列寧還從理論上**發(fā)展了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的規(guī)律,主義到無產(chǎn)階級**職能的多樣性,并集中在國家滅亡的經(jīng)濟基礎上。
    5、評論體會
    學習《國家與革命》,有助于我們認識國家的本質(zhì),進一步加深對無產(chǎn)階級**性質(zhì)和任務的理解,自覺地堅持無產(chǎn)階級**;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一方面要看到社會主義是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共產(chǎn)主義的第一階段,它的實現(xiàn)具有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們還有看到,社會主義是帶有舊痕跡的不完全的共產(chǎn)主義,因此,我們要發(fā)展社會主義,搞好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還認識到國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確的設想和構思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客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國家觀,借鑒歷史長河的豐富經(jīng)驗,結合自身的國情,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最積極的、最適合的國家道路的選擇與開辟。
    讀書心得報告【篇12】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作者是路遙,他出生于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做過許多工作,遇到過許多挫折,但最終當上了著名作家,譜寫了那個時代,以及那一代人的青春。
    孫少安與田潤葉是這本書里的兩個主角。他們兩個人離感情那么近,卻離婚姻那么遠,終究也沒個結果?!澳菚r我們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樹梢鳥在叫,不知怎樣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一齊吃飯要,一齊睡覺,一齊穿著開襠褲在廣闊的天地里無憂無慮地亂跳,亂跑,唱著婉轉的信天游。他們上了同一所小學,同一所高小。之后,潤葉在省城上了中學,少安卻因為家境貧苦自愿回家務農(nóng)。他明白,這是他的職責,是他要走的路…他們兩個人的差距愈來愈大。距離愈來愈遠。長大成人后,潤葉成了教師,少安成了農(nóng)村社員一隊隊長。潤葉與少安也互相看望,只是,沒有小時候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了。直到田潤葉的二媽堅持促成她與李向前的婚事。潤葉這才明白,他一向都愛著少安,他卻不明白。
    潤葉向少安證明心意后,少安一時沒反應過來竟有些挪不開步子。他不明白,潤葉是不是那個他放在心尖兒上的人,他只明白,他與潤葉不可能。那個時代的婚姻,不只是需要感情那么簡單。若是他給不了她幸福,不能把她當做寶一樣捧,他便不能娶她。于是,他開始冷落潤葉。潤葉堅持,卻無濟于事。
    最終,潤葉還是沒能擺脫與李向前結婚的結局,盡管她不愿。少安也與山西姑娘秀蓮結為連理,生活看似安寧。
    在這世上,或許注定,有些我們最初的追逐,不能陪我們到底。把那斷舊事放在心底即可。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孫少平是孫少安的弟弟,他敢于打破舊思想,舊牢籠,不限于農(nóng)村這一方小天地。起初,因家境貧窮,在學校受人冷眼也只能吃得起兩個黑面膜。何曾想到有個叫郝紅眉的女孩和他一樣,每一天避開人群最終兩個領自我的食物?;蛟S是他們對自我內(nèi)心一方小小自尊的維護,他與郝紅眉的關系微妙起來,他從心底喜歡上了這個女孩。誰料郝紅眉是個無比現(xiàn)實的主兒,在與孫少平傳緋聞后依然離開了他尋到了家境優(yōu)裕的新歡。孫少平陷入了悲傷,或許,他對郝紅眉,只是對遭遇相似的人的同情與悲憫。
    在他萎靡時,又遇到了田曉霞,那個改變他人生的女子。他們一齊討論國家大事,一齊閱報,一齊看書,倒也長了不少見識。
    之后的之后,孫少安聽從小學同學張根民的提議,用牲口拉磚,一天能夠賺三四千。孫少安與家人商量后接下了這筆生意。之后野心促使他建了磚廠,開得越來越紅火。誰料天災人禍降臨到他身上,他破了產(chǎn)。這仿佛晴天霹靂,但好在他們熬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他們也曾想過放棄,但一家人的生計迫使他從頭開始,成了一名頗有名氣的農(nóng)民企業(yè)家。
    孫少平的結局就不是那么盡人意了。他畢業(yè)后做了教師,之后去黃原城闖蕩,遇見了田曉霞。在他做煤炭工人的時候,田曉霞一向支持著他。他們在麻雀山的草地上對著璀璨的星空暢談自我的夢想,念著親切的《白輪船》;他們在古塔山的樹叢里擁抱并親吻;他們在南山的另一塊草地上手拉著手,確定了自我的心意…她愛他,他也愛她。他原以為會一向這樣生活下去,直到-田曉霞在一次抗洪中因救人失去了自我的生命…
    孫少平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那個天真爛漫的笑臉,再也不會出此刻他眼前,他還記得杜梨樹之約。第二年夏天,他滿懷期待地來到古塔山杜梨樹下,卻沒能如愿…
    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感情,不一樣于孫少安與秀蓮,也不一樣于田潤生與郝紅眉。他們更像知己,卻高出知己。
    她愛他,忠貞不已。他愛她,矢志不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路遙的筆下,刻畫了幾個不畏挫折,不屈不撓的青年主人公。他們敢愛敢恨,不懼命運,闖蕩出了自我的一片天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
    路遙的筆,已經(jīng)停駐。他們的故事,沒有結束…
    夜那么長,月光那么涼。他們的身影,宛如我心頭的白月光。
    我明白,這月光,此經(jīng)多年,盡不能忘。
    讀書心得報告【篇13】
    《俄狄浦斯王》描寫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么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底比斯國王對這個預言感到震驚,下令把孩子遺棄在山上。
    但是有個牧羊人發(fā)現(xiàn)了這個嬰兒,并把他送給鄰國的國王當兒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當他長大后,他做了許多英雄事跡,并贏得了王后愛卡斯特作為他的妻子。后來,當全國瘟疫蔓延時,他知道他多年前殺死的一個旅行者是他的父親,現(xiàn)在他正和自己的母親睡覺。
    俄狄浦斯王感到羞愧和憤怒。他閉上眼睛,離開底比斯,走上了流浪之路。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可以說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正如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俄狄浦斯就像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舞者,在反抗命運和逃避命運中被命運所追逐著,這個帶著傳奇色彩的英雄無可奈何地走向祭壇。
    本書作者索??死账辜认嘈派窈兔\的無上威力,又要求人們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雅典三大悲劇作家之一。其中,《俄狄浦斯王》是索??死账沟膭∽髦凶罹哒鸷沉Φ囊徊?。
    《俄狄浦斯王》是一本我非常喜愛的書,古希臘悲劇往往被人們稱為“命運悲劇”。所謂“命運悲劇”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運對抗,其結局則是他無法逃脫命運的羅網(wǎng)而歸于毀滅。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是一部反映這種命運悲劇的經(jīng)典之作。俄狄浦斯在劇中的悲劇是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命運。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我想就這方面來揭開英雄從王位走向祭壇的根源。
    首先,我覺得這是潛意識支配的悲劇。
    古希臘的傳奇英雄俄狄浦斯的故事,因為悲劇藝術家索??死账沟膽騽 抖淼移炙埂范蔀椤肮畔ED最偉大的悲劇”,弗洛伊德則將俄狄浦斯這個名字推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了一個如今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無論是在心理學、文學還是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社會科學領域都為人們所熟知的名字,“俄狄浦斯情結”也成為了一個多學科使用的術語。
    據(jù)說,俄狄浦斯的故事反映了每個孩子自己的無意識愿望:“弒父娶母”或者是“弒母嫁父”,即每個孩子都對異性的父親或者母親懷有一種特殊的柔情,并對同性的母親或者父親有敵意,希望自己能取代他們的位置成為父親或者母親的妻子或丈夫。早期生活階段的印象“在個人成長方面還是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尤其是給后來發(fā)生的任何精神失調(diào)埋下了心理傾向”。
    兒童并不像維多利亞人們所說的是“天真爛漫的兒童”,早期生活經(jīng)驗決定了**的神經(jīng)病癥狀,焦慮等神經(jīng)癥狀植根于幼兒被壓抑的性幻想,夢是一種被壓抑愿望的偽裝的滿足,“激發(fā)夢的愿望和夢中證實的愿望滿足都**于童年”,俄狄浦斯的命運之所以感動我們,是因為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命運,俄狄浦斯弒父娶母不過是我們童年愿望的滿足。這種愿望長期得不到滿足受壓抑就形成了“俄狄浦斯情結”,它是心理病癥的成因,也是理解宗教和道德進化的關鍵。
    如果將俄狄浦斯神話帶入現(xiàn)實生活,在俄狄浦斯情結的控制下,俄狄浦斯會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殺死父親,娶到母親,這會增加他的悲劇感。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罪,但在各種巧合的影響下,俄狄浦斯無限地夸大了它。這種無可奈何的潛意識我們可以歸結為“命運”一詞,命運之為命運,就在于它是不可逃避的,逃避命運不過是在驗證命運,逃得越快,命運的羅網(wǎng)就收的越緊,生命就成了困獸之斗。
    其次,這又是一種性格缺陷的悲劇。
    俄狄浦斯命中注定會殺父娶母,他竭力逃脫這不幸的命運,但是最終還是無法逃脫。那么,什么是命運?“命運”就是某種超越人之外的而人對之又不可抗拒和無法解釋的主宰人的神秘力量。
    這種神秘的力量被稱為上帝,它在地球上也有表現(xiàn):先知,他的預言是先知。悲劇的命運誕生了,但俄狄浦斯不可能一直坐在那里等待命運的出現(xiàn)。由此可見,他的悲劇是命運,但他畢竟需要一些東西來幫助他完成使命,這就是性格,也就是性格決定命運。
    在俄狄浦斯無意中得到了神諭“你將會殺父娶母”的情況下,他毅然拋棄了王子的身份,遠離自己的父母,“不是說我會殺父娶母嗎?我就走得遠遠的,看我還怎么殺我的父親,娶我的母親”,他處于一種對命運不屈服的意志下,然而這種抗爭也顯示出一種逃避的,凸顯的是隱藏于他的內(nèi)心深處的畏懼和懦弱。當牧羊人告訴俄狄浦斯王他的父母已經(jīng)駕崩的消息。
    俄狄浦斯非常痛苦,他成了孤兒。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痛苦中有一點喜悅,因為如果波盧死死了,俄狄浦斯就再也不會殺死他的父親了。怎么會有人殺了死者。他也將不會和他的母親**,人怎么和死人**呢。俄狄浦斯一想到神諭居然落空了,心情頓時豁然開朗。
    俄狄浦斯的自私自利在他的逃亡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聽到父母去世的消息,他的喜悅完全抹去了他的孝心。他長期流浪,沒有考慮父母的安全,只是為了個人私利。即使為了抵抗神諭,他也可能暗中祈求父母早日死去。只要不是自己殺了父母,他就放心了。
    俄狄浦斯在到達忒拜城之前,他與路過的老者搶路的故事并非出于“無心”將其殺害的情節(jié),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俄狄浦斯的性格中那份傲慢和沖動。他武斷、猜疑、缺乏**的理智、剛愎自用、傲慢、自高自大,這些在他與先知、克瑞翁、伊俄卡斯忒和牧人的沖突中全部暴露出來了。對盲先知,他破口大罵:
    “你哦厚顏無恥,出口傷人。你逃得了懲罰嗎?”而且還以咒罵威脅。
    對克瑞翁,他動輒要流放甚至要殺死他。俄狄浦斯骨子里流淌的是貴族的虛榮與傲慢,內(nèi)心看不起平民百姓,視人命如草芥,殺人之后還心安理得的認為只是正當防衛(wèi),不以為意。自力更生地位優(yōu)越,凡事要堅強,即使在這樣的細節(jié)上也要爭自己的面子。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悲劇就是嘗試描寫一個性情善良但并非完美的人物形象的覆滅,而他的不幸是由其可悲的缺點所導致的?!倍淼移炙剐愿裰械陌谅Ⅳ斆?、沖動、武斷等共同構筑了他的人生悲劇。俄狄浦斯在掙扎的過程中,慢慢陷入了一個更大的陷阱,離不開神諭,但反抗已成為推動悲劇發(fā)展的原動力,并驗證了神諭的殘酷性。
    然后,這還是一種社會風俗的悲劇。
    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環(huán)境更有可能改變或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從俄狄浦斯成長過程:因為腳有殘疾而倍受寵愛,養(yǎng)成自高自大任性妄為的個性;對血統(tǒng)的敏感使他產(chǎn)生極大的自卑;成年后一直陷于殺父娶母的命運的恐懼不安中,在孤身流浪中因生活巨變而生出仇恨世界的心理;無知和缺乏愛心使得他不尊重世界和生命;隨后因為猜對謎語而一躍坐上忒拜城國王,身處權力之巔峰,到這里,他從開始一個人格不健全不完整的人變成一個人格不健全不完整的王。
    這樣的人危害較小,但這樣的國王所造成的危害是相當大的。在權力的地位上,他失去了作為一個純粹的人的更多的品質(zhì),更多的時候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特拜城的皇權。在權位上,他性格中的傲慢、剛愎自用、頑固等壞的性格從往日壓抑狀態(tài)獲得最大限度的釋放和生長,并形成了他性格的主體。
    社會塑造了他的性格,為他的悲劇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幾乎可以說,社會是他悲劇的根源。他在三岔口殺父是錯殺,還不知其人是自己親生父親,所以在那里也還稱不上的人間大悲劇。只有在后來娶了王后,“是不清潔的母親的兒子……我父親的共同播種的人”,到這才釀**間慘劇。
    娶母要比殺父艱難百倍,只有社會才能幫他完成“娶母”。女王答應嫁給殺死獅身人面像的英雄,這成了悲劇的關鍵。我們猜想一下,給什么不可以,一定要以身相許?
    如果這個英雄也是女兒身又當怎么辦?是個男兒身,那么他的出生是否低賤?國王剛死,政局不穩(wěn),政局中的陰謀家不會搗亂?
    民眾的意見是不是也需要考慮進去?新的王是不是有能力統(tǒng)治國家?有很多問題,但最終俄狄浦斯殺死了他的父親并娶了他的母親。由此可見,他殺父娶母不僅是命運、性格、社會因素的缺失,更是他的悲劇。
    社會因素在其悲劇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中途只要有一環(huán)受損,“娶母”就不能實現(xiàn),他也不會落到刺瞎雙眼,逐離城邦的悲慘結局。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逃不開社會這個糾纏的牢。社會可以成位偉大的英雄。正如一個英雄身處動蕩的時代,同樣的社會也會腐蝕一個偉大的靈魂。正是這個社會使俄狄浦斯成功。同時,也正是社會潮流抹殺了俄狄浦斯,使他進入了殺父娶母的命運。
    俄狄浦斯是當是個人和社會的悲劇。
    就我而言,俄狄浦斯是一個極端矛盾的結合體。在他的行動中,他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英雄的勇氣和智慧,也體現(xiàn)了他的局限和弱點。他的一切,在對與錯、對與惡的搖擺中,走出了一個深沉而不成熟的性格。然而,這并不是說,俄狄浦斯的所作所為會改變結局,因為在故事的背景和永恒的什諭中,任何個人的掙扎都顯得蒼白無力。
    因此,故事的基調(diào)早已定調(diào),但個體在斗爭中的光輝與黑暗,在其不同的行動中,折射出人性的偉大與懦弱。正是俄狄浦斯的反叛和不可抗劇的命運,激化了悲劇的味道,喚起了后人無盡的同情和遺憾。
    悲劇是以部以主人公與現(xiàn)實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及其悲劇結局為基本內(nèi)容的作品。它的主角大多是人們理想和愿望的代表。悲劇以悲劇的結局揭示了人生的罪惡。
    看完這篇文章,我意識到人生可能要經(jīng)歷太多的悲劇,才能成長成熟。正是在這種不滿足的美中,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感受。人活在世上總想那么自由瀟灑,卻總是有這些那些的牽絆和束縛,但我相信只要像俄狄浦斯那樣曾那么用心地跳過一支舞,用心去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去勇敢的做自己,人生依舊無憾。
    讀書心得報告【篇14】
    沉思靈魂
    作者:馬可·奧勒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為《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說它甜美、憂郁和高貴。有人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它的高貴,也許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郁,也許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閱讀心得
    有人說人之所以不同于野獸,是因為人們學會了思考,而野獸更具有本能。于野生動物不同,人類思考生命,探索自我,研究存在的意義。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進化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人類世界——一個復雜而壯麗的世界。
    無數(shù)的例子告訴我們,只有學會反省自己的人,才能擺脫平庸,成為明星史上耀眼的明星。
    從古至今,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后人留下了許多著作,記錄了他們的思想,傳播了他們的精神,引導后人去理解、去模仿、去超越。而《沉思錄》無疑就是眾多閃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許,有人會說,寫作《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早已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他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適合現(xiàn)代社會,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看重這本書。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自古以來,我們總能從不同的偉人身上找到共通點。靠運氣完全成功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堅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強大的實踐精神、善良的內(nèi)心種種種種美好的品質(zhì),都值得我們學習。通俗的說,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的精神,但我們自己也要有主見,一味的照搬書本是萬萬不行的。
    首先了解著書者的思想,繼而從中借鑒我們需要或者認為一定要堅守的思想品質(zhì),正是一位合格的讀者應當做到的事。當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僅僅只是閱讀一遍就可以的,反復的理解閱讀才更有助益,否則半本《論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幫助趙普治天下的。
    《沉思錄》的第一卷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一卷中,馬可.奧勒留敘述了很多他從他人身上學到的優(yōu)良的習慣和美好的品質(zhì)。
    可以說,生活中有很多甚至是相當復雜的小細節(jié)——比如,他從拉斯蒂克斯那里學會了用簡單的風格寫作。他善于看到他們的優(yōu)勢,并愿意學習這些優(yōu)勢,使他們成為他的閃光點。在第一卷,你可以找到交友的經(jīng)驗,閱讀方法,寬宏大量,友好,簡單,謙虛,良好的思維等。
    看過第一卷,不由得就會想起《論語》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句話。雖然我們很多中國人都能流利地背誦這句話,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實踐這句話——更多的人會選擇關注別人的缺點,而不是別人的優(yōu)點。就這方面來說,顯然馬可.
    奧勒留這位古人比我們現(xiàn)代人做的更好。就我來說,馬可.奧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僅僅是關注他人的優(yōu)點,并且學習它們,而是他在關注他人優(yōu)點的同時不會單純模仿他人的行為。
    他有一個更好的選擇——思考這種行為背后的特質(zhì)并加以實施。一般來說,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確實有助于人的成長,但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的東西。舉一個比較中國化的例子:
    酒肉和尚。一般來說,吃肉和尚比較煩人,因為在傳統(tǒng)觀念中,和尚應該遵守規(guī)章制度,保持身心清潔,所以吃肉是違反和尚的規(guī)矩的。然而,在中國對于酒肉和尚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葷這一戒律也沒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懷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說,我是這種說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應當是精神和靈魂上的,不必太過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樸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幫助人們摒除俗世,避免被萬丈紅塵所擾,但太過在意也會成為一種執(zhí)念。
    因此,我們在向他人學習時,不僅要模仿他人的行為模式,還要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看清楚的能力,所以適當?shù)哪7乱彩墙^對必要的。我們所要做的不只是滿足于模仿。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馬可.
    奧勒留身上學到很多。
    至于哲學,我的研究并不深入。事實上,有時我很難理解哲學圣人的作品,所以我必須逐字逐句地思考同一句話甚至同一個詞,反復思考,才能理解他們偉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顏的說,在整篇《沉思錄》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夠讀懂一些皮毛,就整體印象來說,看完《沉思錄》,覺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國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點。馬可.
    奧勒留是斯多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亞派哲學主要是一種倫理學,其目的在于為倫理學建立一種唯理的基礎,它把宇宙論和倫理學融為一體,認為宇宙是一個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體,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變而來,并趨向一個目的。人則是宇宙體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個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宇宙,他的本性是與萬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應該同宇宙的目的相協(xié)調(diào)而行動,力圖在神圣的目的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以求達到最大限度的完善。因此,他必須讓自己的靈魂變得清晰,讓理性支配他,就像它支配世界一樣。
    在《沉思錄》中,馬可.奧勒留的確描述了很多條他思索的有關自身和宇宙關系的內(nèi)容。所以,斯多亞派對人們的要求是:
    遵從自然而生活,或者說,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兩層意義),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說邏各斯(在某些方面類似于中國的"道"),或者說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說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馬可.奧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事實上,身為一名帝國皇帝,他無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馬可.
    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zhàn)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nèi)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銳減,貧困加深、經(jīng)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里,特別是在后十年里,他很少在羅馬呆過,而是在帝國的邊境或省級兵營。
    《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這一本書可以說是他畢生思想智慧的結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運并不順遂,但在《沉思錄》中,我們?nèi)钥梢钥吹剿渲兴N涵的那種胸襟博大的世界主義,那種有關自然法和天賦人權、眾生平等的學說,就算越過了漫長的時代,對近現(xiàn)代的社會政治理論及實踐仍然產(chǎn)生著影響。
    然而,《沉思錄》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說是完全真確的。斯多葛哲學家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沒有激情和欲望、平靜和哲理的生活。他們不認為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意切都是**的。他們認為痛苦和不安只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見,可以被內(nèi)心消除。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分;另一方面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
    我們一方面看到斯多亞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huán)境的差別而造成同一種純凈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這種精神的相當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于零,因為它本質(zhì)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為的因素。雖然我們都承認馬可·奧勒留的思想境界確實很高,但他的思想并沒有幫助他鞏固古羅馬帝國的力量,阻止大帝國的衰落。
    有時偉大的思想可以改變現(xiàn)實,但有時,僅僅因為現(xiàn)實需要,一些思想可以現(xiàn)實偉大。任何思想,都不應該脫離了現(xiàn)實而存在。在斯多葛哲學中,有一種令人感動的道德人格的提升,但也有一種令人沮喪的放棄斗爭和進一步超越。
    它也許永遠不失為一條退路,但對于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來說,走這條路也許還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因此,就現(xiàn)實條件來說,在更為快節(jié)奏、注重效率的現(xiàn)代世界,《沉思錄》能夠幫助我們浮躁的心淡定下來,使我們更為冷靜的對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們這個年紀的青年,大可不必學習其中比較消極的思想,在我們這個年紀,永遠都是最有資格說“我要一搏”的!我們可以欣賞“靈魂是一渦流,命運之謎不可解,名聲并非根據(jù)明智的判斷。一言以蔽之,一切屬于身體的都是激流,一切屬于靈魂的都是夢想,生命是戰(zhàn)爭,是過路人的寄居,而身后的名聲很快就掉進了健忘的河流。
    ”但是,請不要過于在意,在這個年紀,無所顧忌的去闖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許,當一切波濤都歸于平靜的海灣,當歲月的痕跡爬上我們的臉頰,我們可以再沏一壺熱茶,靜坐于午后的陽光下,翻開《沉思錄》,靜賞書中落花,與馬可.奧勒留再一次相約書中,到時候,我們或許更能理解當年的羅馬皇帝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沉思。
    讀書心得報告【篇15】
    哈工大
    數(shù)學類·(咨詢電話: 045186414208 045186414209)
    ------------------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開設了計算數(shù)學專業(yè)。1985年,在原有的計算數(shù)學專業(yè)與力學專業(yè)的基礎上,組建了數(shù)學力學系,1987年正式建立了數(shù)學系。1977年開始招收數(shù)學師資班學員。1998年,根據(jù)教育部統(tǒng)一部署,哈工大數(shù)學系設置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本科專業(yè)。
    數(shù)學系擁有1個數(shù)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基礎數(shù)學博士點,1個碩士學位數(shù)學一級學科授權點(包括基礎數(shù)學、計算數(shù)學、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應用數(shù)學、運籌學與控制論),2個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基礎數(shù)學、應用數(shù)學),2個黑龍江省重點本科專業(yè)(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哈工大數(shù)學系是七個“全國工科數(shù)學課程教學基地”之一。
    經(jīng)過數(shù)學系全體教師的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數(shù)學系建立健全了若干監(jiān)督和獎懲機制,使得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已形成了群體優(yōu)勢。數(shù)學系現(xiàn)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在職教師71人,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25名,博士生導師20名,國家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次,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4人榮獲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有7人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學帶頭人。教師的博士化率達到80%。
    畢業(yè)生有10余人在國際上有重要學術影響,4人擔任國內(nèi)高校校長,40余人任院長或系主任。4人獲得校優(yōu)秀博士論文,1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數(shù)學系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與俄、美、日等多個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數(shù)學系嚴格執(zhí)行教育部和學校關于“教授上講臺”的有關規(guī)定,十分重視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的提高,要求全系教授(包括博士生導師)每年都要為本科生講課。在教學管理及教學安排中,為教授上講臺創(chuàng)造條件,使數(shù)學系的名教授能在繁忙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工作的同時能夠完成本科生教學工作。
    知名學者
    吳從炘教授:
    男 1935年7月生于上海
    1955年于東北人民大學(后改名吉林大學)畢業(yè)。同年分配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任助教,1962年破格提升為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評為博士生導師并建立基礎數(shù)學博士點。他是第一批全國優(yōu)秀教師(1989)和第二批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01),也是航空航天部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1990)。
    主要研究領域是泛函分析與模糊數(shù)學。自1959年以來已在國內(nèi)一級刊物和國際刊物發(fā)表論文140多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錄,另在國內(nèi)外出版著作和譯著12本。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科研成果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資助。他曾長期擔任中國數(shù)學會泛函空間組負責人(1979-2003)和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模糊數(shù)學與模糊系統(tǒng)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3-1998)、主任委員(1999-2002),現(xiàn)為名譽主任委員且仍任《模糊系統(tǒng)與數(shù)學》副主編,《Sci.Math.Japonicae》(日)、《J.Fuzzy Math.》(美)、《Advance Fuzzy Math.》(印)和《數(shù)學研究》編委。他還曾出訪美、加、波、匈、日、印、新加坡、香港、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
    他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過各種課程近20門,已培養(yǎng)出博士40多人(含3位外國博士)、碩士70余人,現(xiàn)仍有11名博士生在校學習。他從1985-2000年還曾任全國工科院校應用數(shù)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全國高校計算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教學指導組成員。
    張傳義教授:
    男 博士,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泛函分析和應用調(diào)和分析。近年來,在國際數(shù)學界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函數(shù),即偽概周期函數(shù),引起廣泛興趣和積極參與。由國際著名出版公司Kluwer及我國的Science Press聯(lián)合出版一部英文專著:“Almost Periodic Type Functions and Ergodicity”。最近幾年發(fā)表在J.Four.Anal.Appl., IEEE.Trans.nt.,J.Math.Anal.Appl., 等國際著名數(shù)學雜志上的文章不僅檔次很高,而且有相當?shù)挠绊憽+@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nèi)的多種基金的資助。在教學上常年堅持為本科生上課,主編了兩部本科生教材。獲哈工大首屆教學名師獎。
    魏俊杰教授:
    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tǒng)。近十余年來主要研究泛函微分方程的分支理論及應用。在Chaos, Physica D, J.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nlinear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Bifurcation and Chaos, Nonlinear Dynamics, 數(shù)學學報, 數(shù)學年刊 等國內(nèi)外著名雜志上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 其中有30余篇被SCI檢索。其研究結果受到國內(nèi)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有的論文被80多篇SCI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引用。曾多次到美國, 加拿大, 西班牙等國家進行學術訪問,與一些國際同行有比較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
    現(xiàn)在主持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個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為主要參加者之一的項目有一項曾獲得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兩項曾獲得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最近以自己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 泛函微分方程的分支理論及應用”獲2006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薛小平教授:
    男 1963年4月生,博士,博士生導師。
    1982-1986,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數(shù)學系本科;1986-199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數(shù)學系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留校任教,1992年評為副教授,1997年評為教授,2002年評為博士生導師。美國《數(shù)學評論》評論員,中國數(shù)學會理事,黑龍江省數(shù)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泛函分析、模糊數(shù)學、微分包含、神經(jīng)網(wǎng)絡。已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被SCI檢索20余篇。出版專著2部。作為負責人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2次(二等三等各一次)。
    多年來,我系的培養(yǎng)目標一直是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掌握數(shù)學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運用數(shù)學知識,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在科技、教育和經(jīng)濟部門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或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fā)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針對數(shù)學系的學生學科背景的具體情況,我們不但注重專業(yè)課,還認真做好學生職場核心競爭力尤其注重外語的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其中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和書寫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我系根據(jù)學校的部署,在專業(yè)學習階段保證外語學習不斷線。這幾年四、六級的外語通過率顯著提高。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數(shù)學實驗中心”提供一個房間,成立“學生科技活動室”。此活動由理學院學生會負責。學生可以在其中自己動腦筋開展科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理學院團委提出,努力完善“學生科技與社會實踐活動”這一大系統(tǒng),以就業(yè)為主線,注重學生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的全面提高。數(shù)學系各小班團支部積極響應院團委的號召,每年寒暑假都要號召班級同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假期,同學深入到企業(yè)、礦區(qū)、農(nóng)村去積極開展調(diào)查和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加強了他們對社會的了解也鍛煉了能力。開學初各小班積極組織社會實踐總結活動,交流經(jīng)驗和體會,為下一次的實踐活動打基礎。
    為了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夠培養(yǎng)較好的外語能力和計算機能力,在數(shù)學系的教學計劃中,外語課和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都在學時上有所體現(xiàn)。學生會也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如在大
    一、大二期間,班級組織外語晨讀活動。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每屆學生都有參加輔修雙學位的,比例大約在10%左右。把好畢業(yè)答辯關,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課題的理解深度,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對課題研究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尤其是在2004年,本科生的畢業(yè)論文無論在版面格式上,還是在論文內(nèi)容上都有了質(zhì)的飛躍。
    課外活動多點開花,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為了改變我系理工科專業(yè)人文素質(zhì)欠缺培養(yǎng)的局面,理學院團委大膽創(chuàng)新,一改以往理學院學生不能承辦大型活動的局面,我系學生先后參與組織了“澳門回歸一條街”、校慶“賞泉品月”聯(lián)歡晚會、理學院每年的院慶晚會、“同心杯”運動會、2001年5月慶祝建黨八十周年接力長跑活動、2001年9月“支持北京申辦奧運,迎建黨八十周年”健身接力晨跑、2001年11月4日組織全?!俺滦恰毖葜v比賽、2001年12月4日舉辦中興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之校園情景劇大賽、2004年3月9日—4月2日,誠信素質(zhì)教育月、2004年3月22日—4月18日,建院十周年院慶系列活動、2005年數(shù)學系迎新年晚會等大型活動,在校內(nèi)外產(chǎn)生良好反響,進一步拓寬了工作領域,為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zhì)與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數(shù)學系的兩個本科專業(yè)每年面共向全國招收新生約80名。數(shù)學系的五個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每年面向全國共招收新生約80名。
    數(shù)學系數(shù)學實驗中心使用面積420平方米、配備190臺品牌微機、4臺部門級服務器、中央空調(diào)和換氣系統(tǒng)。實驗室設備先進、完好率高,環(huán)境雅靜舒適。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學生隨時刷卡上機,上機實驗課安排和學生的實驗上機情況,均由微機管理;實驗室每周7×14小時開放,并為學生提供多種編程和數(shù)學工具軟件,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用機,滿足了教學需要。
    數(shù)學系本科招生按數(shù)學類(包含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信息與計算科學2個專業(yè))招生,一年以后再根據(jù)學生意愿和學習成績分專業(yè)。
    數(shù)學系原則上從2011年開始招收的學生全部按“本-碩”連讀方式培養(yǎng),對優(yōu)秀學生實施“本-碩-博”連讀方式培養(yǎng)。
    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專業(yè)以培養(yǎng)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理論的科研、教學人才為主,同時注意培養(yǎng)具有寬厚的數(shù)學基礎、熟練的計算機應用和開發(fā)技能、較強的外語能力,能運用數(shù)學理論、方法解決工程中實際問題的理工結合型人才。
    專業(yè)教學重視數(shù)學基礎理論與方法的掌握,強調(diào)數(shù)學對其他學科的應用,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
    主干課程有數(shù)學分析、高等代數(shù)、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實變函數(shù)、泛函分析、復變函數(shù)、拓撲學、抽象代數(shù)、微分幾何、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數(shù)值分析、數(shù)據(jù)庫、匯編語言、數(shù)據(jù)結構、數(shù)學模型等。
    畢業(yè)生除攻讀碩士研究生外,適合到科研、工程、經(jīng)濟、金融、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計算機應用、軟件設計、信息管理、經(jīng)濟動態(tài)分析等工作。
    信息與計算科學
    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應用數(shù)學理論進行科學計算、軟件開發(fā)、網(wǎng)絡設計、系統(tǒng)控制、風險評估、統(tǒng)計決策、編碼等方面數(shù)學應用型人才。
    該專業(yè)的數(shù)學基礎理論教學基本與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專業(yè)相同。但注重對學生的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原理、數(shù)值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教育和建立實際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的訓練。
    主干課程有數(shù)學分析、高等代數(shù)、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實變函數(shù)、數(shù)值分析、偏微分方程數(shù)值解、匯編語言、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結構、信息科學基礎、數(shù)字信號處理、圖形學、小波分析等。
    畢業(yè)生除攻讀碩士研究生外,也可投身到科研、開發(fā)、生產(chǎn)、設計、管理等領域工作。
    (咨詢電話: 86414208、86414209)
    數(shù)學實驗中心
    數(shù)學系首任系主任吳從炘教授
    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張傳義教授在授課
    學科帶頭人薛小平教授在進行學術交流
    教學名師王勇教授在授課
    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游宏教授在授課
    莫斯科大學數(shù)學系與哈工大數(shù)學系學術交流
    國外數(shù)學家來系講學
    師生共同研討數(shù)學問題
    數(shù)學系同學參加拔河比賽
    數(shù)學系學生參加同心杯趣味運動會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