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小編為您整理了一份關于“信息的特征教案”的詳盡文獻資料,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助益取得更好的成績。老師在正式上課之前需要寫好本學期教學教案課件,每個老師都需要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教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
本節(jié)所講內容為廣東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章第一節(jié)“信息及其特征”。本節(jié)課是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習的開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本課程學習的內容,清楚要求學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確信息的多樣性。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引導學生在討論信息特征的過程中認識到信息應用的價值,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對信息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認識,但對信息的基本特征還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課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小組討論活動等形式來理解以及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避免純理論的講述,把信息這個概念與其特征盡量由淺入深講授,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中理解。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確信息的多種表達形式和信息的多種載體。
1.信息的含義。
1.信息的含義。
1.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份簡介自己的材料??梢院唵谓榻B自己的家庭情況,學習經(jīng)歷,成長過程等等方面,在規(guī)定的2分鐘之內,要在全班學生面前進行演示。因為新學校,新同學之間多數(shù)彼此不熟悉,學生之間正好通過此次機會,增進彼此的了解。學生可以采取以下這些形式整理這份材料:①純書面文字材料;②書面文字輔以簡單圖片材料;③口頭文字說明等。
2.教師課前準備簡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紹的文檔,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組幻燈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動畫,或者錄制一段視頻。
1.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位小組成員在其小組內進行自我簡介,
2.每一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在全班進行自我簡介,
3.教師對每個小組代表的自我簡介進行適當?shù)脑u價,
4.教師在全班播放簡介自己的幻燈片、word文檔或者動畫材料或者已經(jīng)編輯錄制好的視頻材料。
1.剛才我們每個人都進行了簡單的自我的簡介,大家對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學生思考的同時翻閱課本有關信息概念方面的內容:
1.剛才通過每個人所做的自我簡介,初步了解了每個學生,即了解了每個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我們所作的自我簡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1.我們可以憑借一些工具來描述信息,表達信息,存儲信息。例如通過文字、圖片(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等來描述信息,表達信息;通過人腦、書本、光盤、磁帶來記錄信息,存儲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載體依附性:信息可存儲,可傳遞,可轉換。
在我們大家所作的自我簡介中,我們總會對某一些同學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因為我們對每個同學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樣的,即信息的價值性不同。
教師針對本節(jié)主要內容,言簡意賅地做總結。
課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學生的信息表達描述出來。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后,學生填寫教學評價表格。
本節(jié)的內容主要講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從概念入手,學生感覺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交流、討論等形式,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始終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啟發(fā)者和引導者。
(一)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樹立自信,發(fā)揮才能,使他們從感性認識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論淺顯化。
(二)因為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參與學習活動,科學地探究和構建自己的知識與事實。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逐步理解信息技術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有利于養(yǎng)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2】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節(jié)課中大家看到的東北虎、烏賊、金魚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課本、石頭等都是非生物。實際上,我們都能對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斷,但怎樣按科學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區(qū)別,或者說生物到底有哪些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卻不十分明確。我們這節(jié)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生物的特征
(從生活出發(fā),對比現(xiàn)實中存在的生物與非生物,得出結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如豬、狗、牛、羊等,也有許多植物如花、草、樹等,這些生物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巖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書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
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引導深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當我們的手接觸到燙手的火爐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把手縮回來,這是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盤能夠隨太陽光的照射不同而轉動,含羞草被人或動物碰到時,會自動收縮,這又是為什么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分析)
小結 在自然界中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刺激作出有規(guī)律的反應,這就是生物的應激性, 應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對刺激和反應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應的變化,包括溫度、光照、聲音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應是指生物體作出的一些行為或行為的改變。如:有人一下子從門背后跳到你面前,這時你也許會跳起來或尖叫,因為這種出人意料的行為使你作出了吃驚的反應。非生物如巖石,無論你怎樣敲打,都不會做出反應的,所以不具備這種特性。
生物除了具備應激性外,還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長”,什么是生長呢?
討論 現(xiàn)在同學們能不能對“生長”一詞作出解釋?能不能舉出一些生物生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①生長的概念:生物體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生長是發(fā)育的一個特性,生物都能生長和發(fā)育。
②生長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過生長使體形增大,體重增加。如:小象長成一頭大象,體形增大了,體重增加了,就是生長;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淺到滿則不是生長,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
③生物的生長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無限長大的。
母豬生下小豬、母雞下蛋、植物結出種子等都是什么現(xiàn)象?大家能不能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能不能說出它的意義?
小結 ①這些都是繁殖現(xiàn)象。所謂繁殖是指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過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義在于生物通過繁殖能保持生命的連續(xù)性,增加生物的數(shù)量。②蜻蜓點水、太陽花結出許多種子等都是繁殖現(xiàn)象。
①小象長成大象,幼苗長成大樹,在這些過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養(yǎng)料,消耗能量,這些都是新陳代謝現(xiàn)象,新陳代謝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貫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標志,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qū)別。
②生物的應激性、生長、繁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③生物在新陳代謝中要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多彩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fā)現(xiàn)或歸納出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對信息技術強烈的求知欲,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tài)度。二、教學重點:信息與人類的關系;信息特征的認識。三、教學難點:信息的含義。多媒體電腦網(wǎng)絡教室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學習,并通過排出現(xiàn)象、探討分析、歸納總結的過程獲取知識。 ??? 談話引入信息技術的概念:??? 通過舉例讓學生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課件演示)??? 1、載體依附性??? (1)信息不能獨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載體;??? (2)同一個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體。??? (3)載體形式多種多樣,如:印刷型、機器型、聲像型、網(wǎng)絡型等。??? (4)載體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儲、可傳遞、可轉換特點。 ??? 2.信息的價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給人們物質需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① 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進物質、能量的生產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們利用,才有價值。???? 3.信息的時效性???? (1) 信息的時效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長或短)。???? (2)信息的時效性必須與價值性聯(lián)系在一起。???? 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資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時利用。??? (3)信息共享不會丟失、改變。課業(yè):課后完成p4頁的實踐,舉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類別、用途、有效期、存儲形式(載體)。并且要(可與鄰桌)與相互評價一下你對信息的描述是否準確,分類、有效期、存儲形式說明的是否正確,總后綜合評價一下你這次實踐的表現(xiàn)是優(yōu)、良、中,還是差。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作為高中信息技術必修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堂課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續(xù)章節(jié)的學習,關系到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的興趣。上好本課就要仔細研究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與所選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本節(jié)是基礎性理論知識,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后續(xù)內容打下基礎。設計這一課時,目的在于讓學生知道現(xiàn)今是信息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性格漸趨穩(wěn)重,邏輯思維趨于嚴密,對信息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使用經(jīng)驗,但對相關概念缺乏系統(tǒng)提煉和深入理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義,理解并能辨別信息的基本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接觀察、案例分析,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判斷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信息對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求知欲;樹立主動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并提煉其中與信息相關的內容,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方式。
五、教學過程
1、教學導入
教師活動:通過幻燈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無處不在,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導入新課:從今天起,我們將共同學習一門有關信息和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科,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中會受益匪淺。也希望同學們通過對這門知識的學習,都能成為信息社會的小主人。
板書:“無處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
學生活動:聽講、認真觀察。
設計意圖:提出本課學習的內容,引起學生興趣。
2、新課講授
教師活動:出示電子板書。
(1)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個人信息。
(2)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信息?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你能總結出信息的概念嗎?
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互相傳遞消息,而傳遞的這些內容就是信息。深件展示:信息的正確概念。
師生反復朗讀。
設計意圖: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信息傳遞不同方式的認知,讓學生能夠自主說出不同方式傳遞的內容為信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交流研討
教師指導學生分成四組,從不同渠道尋找政治信息、經(jīng)濟信息、文化信息及娛樂信息;指導學生按小組向全班匯報收集的信息。
學生活動:分組收集信息。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
4、自主學習
師問:請同學們想一想,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獲取信息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傳遞出去的?
課件展示:過去,在信息技術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獲取信息,這樣獲取的信息要受到時間、空間、感官靈敏度的諸多限制。現(xiàn)在,通過書籍、電話、廣播、電視等,我們可以間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網(wǎng)的廣泛使用,使我們獲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跟隨教師思考)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教師總結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身邊有哪些事情,是因為獲取了準確信息而成功的?是啊,沒有信息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以使我們能夠更準確及時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
6、拓展訓練
用投影顯示諸葛亮“空城計”,學生思考信息具有的特征。
學生活動:小組探究,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答案,提出信息的可偽性特征。
六、課后追思
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再僅僅是學科技能的傳授者,更是引導學生應用信息研究問題的引路人。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注重激發(fā)和增強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研究的興趣。在今后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我將更加注意分層次教學有關的研究探索。教學不可能是完美的藝術,而是不斷改進的藝術,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與學,今后要更加注意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取自《信息技術基礎》上??萍冀逃霭嫔绺咭槐匦藿滩?,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第一課時。這節(jié)共設置了兩部分內容:一、什么是信息;二、信息的主要特征。從認識信息的含義作為出發(fā)點,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節(jié)課是信息技術基礎的起始篇,也是以后章節(jié)學習的基礎。但是,這些知識內容往往又都比較枯燥抽象,容易引起學生厭學,因此在初始階段如何采用得當?shù)慕虒W方法,讓學生在掌握信息與信息特征的基礎上,同時產生對信息技術學習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欲,是本節(jié)教學中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本課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第一課,作為高一新生,他們信息技術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另外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沒有相關操作內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識介紹與現(xiàn)實事例的判別。所以,教學中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注意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案例,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案例分析,從而促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養(yǎng)成。
三、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 知識與技能:
(1)、能夠結合生活當中的信息實例,從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傳播過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義。
(2)、能舉例說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當中發(fā)現(xiàn)并準確把握有價值的信息;
(2)、通過分組活動形成與他人協(xié)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任務驅動體驗信息對生活與學習的重要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學習、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對信息技術強烈的求知欲,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tài)度。
本節(jié)是高中的第一節(jié)課,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對本課程的學法不甚了解,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式對今后整個課程內容的學習具有開啟含義。由于本節(jié)課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由教師來講,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以合作學習、交流討論為主,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感受信息形態(tài)及應用,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并自我構建信息的基本特征。這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的習慣。
六、教學過程:
在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情景的創(chuàng)設,導入新課。
首先用投影顯示“生存實驗”:某海軍陸戰(zhàn)隊在原始森林進行為時一個月左右的生存實驗,具體要求如下:第一,每個隊員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隨身只能帶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過二公斤;第二,隊員都是由飛機空降到半徑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要求在一個月時間內從森林里走出來。問題:隊員帶哪三件物品最合適?請同學們4人一組組合成探究小組,在1分半鐘內給出一個可能的答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激烈的討論,然后抽選三個小組進行課堂提問。答案會很多,五花八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而學生在教師分析答案的同時也會不斷的提出新的方案,通過不斷的分析、引導,最后得出一個較為理想的答案:鋼刀、火石、指南針,而它們所對應的分別是獲取物質、能量和信息。
此時學生初步得出結論:人類要在世界上生存與發(fā)展,就要獲取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對于物質和能量學生能夠理解,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它又為何能并列為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呢?帶著這些疑問,就很自然的導入新課,進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
2、通過活動,認識信息。
帶著滿腹的疑問,學生已經(jīng)迫不及待想要認識一下信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信息?那么是不是只有現(xiàn)代人類社會才存在信息?此時給學生安排兩個小活動:
活動一:古詩詞是記載歷史時期當時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生產活動的文化經(jīng)典。讓我們在古詩詞中探尋古人的信息活動。
首先教師舉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其中的信息為:烽火、家書。然后學生思考、討論、課堂提問,要求學生舉例并指出詩詞句中信息的所在。
首先教師舉例:蜜蜂跳八字舞,蜜蜂的舞蹈所透漏出的是蜜源的所在。然后學生思考、討論、課堂提問,要求學生舉例并指出自然界現(xiàn)象所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
通過念古詩詞、講大自然、聽小故事,讓學生在汲取與分享智慧的氛圍當中去領悟“信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以及“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專家學者對于“信息”的不同定義,結合之前的引入和活動對信息的含義從以下方面進行梳理:信源、傳遞(載體)、信宿。
3、拓展訓練,協(xié)同探究。
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事先準備一些關于描述信息的各個特征的例子,使信息的特征更直觀、更具說服力:
(5)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詩詞直白易懂,多為反復修改、推敲而成。
學生分析它們分別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讓學生每4人為一組,選擇兩至三項作為研究題目,從生活、經(jīng)濟、戰(zhàn)爭等多領域中搜集與題目有關的典型例子,通過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種特征。學生帶著問題上網(wǎng)學習,各學習小組內部可進行相互討論,以最快的速度從網(wǎng)上收集資料加工取舍解決問題。完成報告表(1)。
好事傳千里。例如:一條精彩的祝福短信,從一部手機中傳送到成千上百部手機上。
……
……
……
……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引導思路,讓學生對照問題主動上網(wǎng)求知,引發(fā)學生多思,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學生展示,測試反饋。
在完成上環(huán)節(jié)的拓展訓練后,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組與組之間在展示中互補,在互補中汲取更多的知識。
每組選派學生以報告表(1)的形式展示收集到的的例子,邊演示邊講解分析自己搜集的例子,以及所描述的是信息的什么特征。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指導和補充,充分體現(xiàn)民主意識,不要恥笑或蔑視那些“愚蠢的錯誤”,而要寬容“幼稚”,鼓勵申辯;還要體現(xiàn)專業(yè)風范,以理服人。
通過展示交流,可以檢測反饋所學知識,學生可即時了解練習結果的正誤并找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糾正,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分析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學習評價。
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要求學生在課后搜集身邊的、生活中的常見的例子。引導學生關注:人們是如何利用信息為生活、生產服務的。
今天,我們共同參與了一系列的信息活動,感受到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信息。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信息一詞雖抽象卻又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身邊,一幅圖片,一個動作,一個數(shù)字都透露著這樣或那樣的信息。它總是從發(fā)出方那里借助一定的載體進行傳遞來到接收方。各個小組還積極協(xié)作共同捕捉了信息的基本特征:依附性、可處理性、共享性、傳遞性、時效性、價值相對性和真?zhèn)涡缘取?BR>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往往就是先機、是財富,要想準確把握有價值的信息,作時代的先行者,我們就要學會把握信息以及各種信息處理技術,而我們今后的課程就是為這一切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的說課結束了,請各位領導評委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6】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了信息的重要性、有關信息的幾種定義、信息的載體和形態(tài)以及信息的特征等內容。
由于本節(jié)教材敘述性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使用投影儀或黑板,投影或書寫一些標題和綱要性的內容,用來強調要學習掌握“信息”這個概念,可以從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定義、信息的載體和形態(tài)以及信息的特征等方面進行。
為了加深學生對信息的載體、信息的特征的理解,同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中的例子,來說明信息和信息的載體、信息的特征。
本節(jié)的重點是通過一些生活學習中的例子來說明信息的特征。
“古代人們點燃的烽火是信息嗎?點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載體,它里面包含的意義即有外敵入侵,這才是信息?!苯滩闹械倪@段話,既指出了信息與信息的載體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說明了信息和信息的載體不是同一個概念。本節(jié)的難點是要能明確區(qū)分信息和信息的載體,并能舉例來說明。
<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7】
1.通過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后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和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參與對實物的觀察和比較,進行表達交流,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魚和玩具魚(紅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倉鼠、手掰模型、機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課件。
校園環(huán)境照片播放。
提問:為什么說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生物呢?
學生判斷圖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貼近學生的材料――校園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興趣。
比較小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學的語言歸納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請把你歸納的結果寫在紙上。
看哪個小組概括得準確、全面、效率又高。
分組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生物的特征。
通過實物,讓學生通過比較和歸納,概況出生物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概況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能力。
引導學生分小組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生物學術語進行表達)。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1.分小組展示。
2.傾聽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問題。
3.總結生物的基本特征。
給學生以展示自己的舞臺,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生物專業(yè)術語表述,體現(xiàn)了學科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讓學生自己總結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記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1.珊瑚和仙人球都會長大,但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僅憑長大這一條能不能判斷該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據(jù)哪些特征來判斷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思考、討論。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辯論),應用本節(jié)知識解決問題。
讓學生對于學到的知識真正學會運用,而不是僅僅停留。記憶的層面。
練習題、鞏固本節(jié)知識。
進一步應用本節(jié)知識解決問題。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內容包括
①無處不在的信息;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節(jié)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體驗信息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強化學生對信息基本特征的內化體驗,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別信息、運用信息的信息素養(yǎng),為學生可持續(xù)學習信息技術奠定良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作為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一方面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參與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使用信息技術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概念性知識了解不多,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抽象思維能力、概念內化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此節(jié)中學信息技術啟蒙課,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以及對本課程的學習方法了解不多,所以這一節(jié)課對學生學法指導將對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學習有開啟意義。
三、設計思路
及時鞏固知識,即學即練,提高課堂實效。
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從情景看到、聽到、感到……
信息可偽性
在《泰坦尼克號》的“聲、光、影”及故事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并通過自己身邊的信息感受信息無處不在。
播放《泰坦尼克號》主題歌;
欣賞《泰坦尼克號》電影剪輯。
知識升華
課堂練習
課外思考
課堂小結
依托學習材料探究體驗,讓學生獨立思考,以小組探究活動為基礎、組間交流為升華、游戲表演來展示、教師總結評價來拓展的方式組織教學,并把知識遷移應用到生活實際。
回歸情景,以情景中最典型的例子為出發(fā)點,全面分析落實知識細節(jié)。并以此對探究活動進一步總結和擴展。
以學生情感體驗為核心,檢驗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仍然緊扣情景,進行深層挖掘。通過情景衍生出的生存模擬實驗游戲,激發(fā)學習興趣,留給學生課后更多的思考空間,留下懸念。
信息共享性
信息時效性
價值相對性
載體依附性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形成對信息的感性認識,并能列舉身邊的信息實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舉例說明。
過程與方法:體驗信息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甄別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養(yǎng)成積極主動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tài)度。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信息基本特征及應用;
難點:信息的載體依附性。
六、教學方法
以創(chuàng)設《泰坦尼克號》情景為出發(fā)點,通過學生容易理解又樂于思考的問題層層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學手段突破重點,分解難點。再以學生身邊熟知的、感興趣的信息實例來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七、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導入新課
1、讓學生欣賞《泰坦尼克號》電影剪輯。
注:(電影剪輯時長1分7秒,包括5個鏡頭:①豪華的泰坦尼克號在大海上行駛的壯觀場景②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的鏡頭③用煙花發(fā)出求救信號的畫面④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過程⑤救援人員在飄滿遇難者尸體的大海上搜救)
根據(jù)情境提出問題:
①我看到、聽到、感到……(什么),知道了、獲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在欣賞歌曲和電影時,看到、聽到、感受到……(什么)
③知道了、獲得了、了解到……(什么)
④如果泰坦尼克號事件發(fā)生在現(xiàn)在,會有這樣慘重的損失嗎?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師:指導學生欣賞《泰坦尼克號》電影剪輯,引導學生對情境問題進行思索和討論。
學生:學生觀看影片,思考后以辯論形式和小組成員探討,提出自己的見解,感悟信息及其信息重要性。
設計意圖:選擇電影《泰坦尼克號》導入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在電影的“聲、光、影”效果和故事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2、找找我們身邊的信息
我找到了
教師:指導學生找身邊的信息,讓學生體驗信息無處不在。
學生:積極思考,從身邊找信息,感受信息就在我們身邊。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身邊找信息,感受我們身邊的信息和信息對我們的重要作用。
(二)學習探究
認識信息的基本特征
注:此部分依托學習材料(學習探究、活動展示和學習小結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探究體驗,讓學生獨立思考,以小組探究活動為基礎、組間交流為升華、游戲表演來展示、教師總結評價來拓展的方式組織教學,并把知識遷移應用到生活實際。
1.信息載體依附性
學習探究:根據(jù)學習材料探究信息、載體及其表現(xiàn)形式。
活動展示:請用幾種不同的載體表達“我現(xiàn)在好心情”這一信息。
學習小結:信息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總是以某種形式(如聲音、符號、文字、圖片、視頻等)表現(xiàn)出來,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這就是信息的載體依附性。
2.信息共享性
學習探究:根據(jù)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動展示:傳紙(信息)游戲
學習小結:信息的交換是雙方都享有被交換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復使用,這就是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時效性
學習探究:根據(jù)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時效性。
活動展示:“如果……那么……”(情境設置)游戲。
學習小結:信息的效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會漸漸失去效用,這就是信息時效性。
4.信息的價值相對性
學習探究:根據(jù)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價值相對性。
活動展示:“信息”大家看
學習小結:對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價值是不同的(取決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對信息的理解、認識和利用能力),這就是信息價值相對性。
5.信息可偽性
學習探究:根據(jù)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可偽性。
活動展示:信息猜猜猜。
學習小結:信息常常因為某些原因形(變)成“偽信息”,這就是信息可偽性。
教師:對學生分組,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并時實解答學生在探究學習及交流活動中的各種疑問,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和參與體驗。
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參與體驗和感受。
設計意圖:依托學習材料探究體驗,讓學生獨立思考,以小組探究活動為基礎、組間交流為升華、游戲表演來展示、教師總結評價來拓展的方式組織教學,并把知識遷移應用到生活實際。
(三)課堂小結
教師:回歸《泰坦尼克號》情境,以典型實例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
學生:積極回顧探究體驗過程,結合情境,梳理知識疑點、難點,強化知識體驗。
設計意圖:回歸《泰坦尼克號》情境,鞏固探究成果,梳理知識和拓展應用。
1、無處不在的信息對人類非常重要;物質、能源和信息是構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載體依附性
②共享性
③時效性
④價值相對性
⑤可偽性
信息實例
歸納特征
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發(fā)生危險后用煙花發(fā)出求救信號
信息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總是以某種形式(如聲音、符號、文字、圖片、視頻等)表現(xiàn)出來,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
載體依附性
信息的交換是雙方都享有被交換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復使用,不會損耗和消失。
共享性
信息的效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會漸漸失去效用。
時效性
對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價值是不同的。
價值相對性
信息常常因為某些原因形(變)成“偽信息”。
可偽性
(四)課堂練習
情境: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樹
一年冬天,父親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樹鋸倒了。到了春天,令他驚愕的是,樹干周圍發(fā)出了新芽。他說:“我以為它肯定死了,冬天里樹葉都落光了。但現(xiàn)在我看到主根處依然保存著旺盛的生命力?!备赣H叮囑全家:“別忘了這個重要的教訓: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樹,不要在惡劣時做出消極的決定。因為這會扼殺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點生機,它也會綻出新芽,最終成為大樹。
1.你從故事中到哪些信息(你感受到什么……)?
2.這些信息體現(xiàn)了信息的哪些基本特征?
教師: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幫助。
學生:積極思考,感受情境故事情感內涵,結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應用。
設計意圖:以學生情感體驗為核心,檢驗知識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饋教學效果。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9】
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性,體會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的5個特征,并能舉例說明;培養(yǎng)學生通過直接觀察法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所用教材是新綱要云南實驗教材《信息技術》,新編教材總體上更適用,更符合初中學生的心智發(fā)展,設計上也較為靈活,給教師上課以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新綱要云南實驗教材初中信息技術第一課《信息及其特征》是一節(jié)講授課、理論課,主要介紹豐富多彩的信息,讓學生認識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書本上是一些純文字、純理論的知識,雖然有許多例子,但敘述性內容較多,學生一般沒有耐心去認真讀、去理解它。這是一節(jié)探究課,目的是探究新教材怎樣上才能與學生發(fā)展融為一體,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要加強化學生的活動,通過一些互動的活動,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讓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一起討論、感受、體會,不僅要學習知識內容,而且要提高對信息的認識水平。
師:從今天開始由我與大家一起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我們用的教材主要是從我們的日常事務工作的需求出發(fā),按照事務完成的流程引領同學們學習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過程,并把動手實踐的廣闊空間留給同學們,讓大家在探索、應用中學習到一套完整的原則與技術。
為了更好的讓大家認識到信息技術課與以往的計算機課的不同,我們現(xiàn)在先進行以下幾個討論。
師:進入本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學習、運用電腦的經(jīng)歷,同時也鍛煉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氣。大家針對以下幾個問題先思考片刻。
(1)你玩過電腦游戲嗎?覺得玩游戲感覺如何?是否影響到你其他課的學習了?
(2)家里有電腦嗎?你上過網(wǎng)嗎?在哪兒上的?進過網(wǎng)吧沒有?你對網(wǎng)吧有什么認識?
師:誰自告奮勇,請舉手示意!如何不舉手,我可就隨機邀請了?。?BR> 師:談的非常好,很坦誠,以后希望能注意克制自己,多一些時間去學習。
師: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都在說我們正處于什么社會?什么時代?
師:今天,我們處在信息社會,可以通過種種方法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例如報紙、廣播、電視及計算機網(wǎng)絡等等,信息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的生活?,F(xiàn)在,我們就一起去從幾個討論看一下這些變化吧!
師:在新時代人們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開始變化了?,F(xiàn)在考慮以下兩個成語補充題目。大家討論一下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我不需要具體答案,只要方法。
師:我就知道有人會這樣回答,呵呵,看清了再說!再說我只要方法,即你如何去尋找答案。
生2:第一個可以查“天”!把以“天”開頭的成語找一找。
師:在信息時代,我們用模糊查詢,這種思維與傳統(tǒng)是不很相同的。比如我們可以使用通配符代替這個不知道的字,讓它去模糊查找。只要我們在google網(wǎng)站上輸入“*屯*聚成語”,一下就可以搜出來了。包括解釋、典故等信息。
師:我們再討論一下,信息時代的人們閱讀的方法與傳統(tǒng)有何不同。比如閱讀一篇文章,遇到生字和一些不知道的典故怎么辦?又比如,我們讀新聞時想了解相關的新聞,怎么辦?現(xiàn)在讓我們語文課代表的同桌來回答!
師:如果我們需要太多的,甚至要一些太珍貴的,太難找的資料怎么辦?
師:看過《哈利波特》了吧?他的魔法書多好,用魔棒一點,里面就出現(xiàn)了相關的影像介紹,這樣的書現(xiàn)在也很多,那就是光盤圖書,比如大百科全書光盤。信息時代閱讀的最關鍵的一個思維方式就是“超鏈接”。比如,新浪網(wǎng)站上從“體育”鏈到“NBA”再鏈到“姚明在NBA的最新表現(xiàn)”……超鏈接就像很多條鏈子把各種信息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跳轉,有選擇地閱讀。
師:大家說得好!信息技術正在繼續(xù)發(fā)展,你們要好好學習,在不遠的將來我相信你們能夠實現(xiàn)魔棒這樣的超鏈接。
師:我們已經(jīng)處在信息時代,每個人要對信息的認知、表達要有充分的認識,能夠正確地辨別、分析、描述信息,做到這一點,必須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為什么呢?
師:那么信息需要依附于什么來傳遞(它的載體是什么)?它是通過什么表現(xiàn)的(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
要求:一個同學上講臺猜,當教師給出內容后,臺下的同學不允許講話,舉手經(jīng)教師同意后站起來比劃,一人只準比劃一次,動作不能重復。
:信息的傳遞不僅可以通過聲音,還有很多種形式(文字、圖片、視頻以及肢體語言)
A.早晨鬧鐘響了,它傳遞的信息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傳遞的?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
B.晚上看課表,準備第二天的書籍,它傳遞的信息是什么?它的載體是什么?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
:信息的交換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換的信息。
提示:蘋果代表的是物質,交換之后不會再生,每個人手里就沒有原來的了,而思想代表的是是信息,交換之后會多加,可以同時存在。
現(xiàn)場找實物作比喻。
1.師:從前,有兩家人是鄰居,王家賣油、張家賣日歷。王家媳婦每次賣油時都會偷偷省下一錢油,到年底時,就積攢了一罐油,再賣掉它,就有了過年的錢。而張家媳婦看在眼里十分羨慕,也學王家媳婦的樣子,每個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歷,可等到年底卻沒換到錢?為什么?
2.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質,而日歷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漸漸失去效用。
3.舉例讓學生討論回答:
交通地圖、中獎兌獎、天氣預報。
可偽性:孫臏“減灶退敵”、諸葛亮“空城計”、虛假廣告、中獎的短信、銀行自動取款機上的溫馨提示。
師:剛才我們親眼看的圖片都可以欺騙我們的眼睛,造成視覺上的差異,大家都很快樂,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你們被虛假的信息欺騙了,還會快樂嗎?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偽信息,會使我們的財物受到損失,精神受到傷害,要提高我們的警惕意識,學會自我防范、自我保護的方法。
:真實而準確的信息可以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決策,從而實現(xiàn)信息的價值。而不真實的信息,不但不能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決策,反而可能會帶來嚴重的錯誤,其價值可能為負。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學習了它的五個重要特征。
我們可以看到信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信息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如何獲得真實的信息、如何充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信息技術課中不斷學習和提高。
由于本節(jié)課并不想給學生非??茖W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學策略比較活潑、寬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識傳授方式,學習更加民主化,活動更加主動。對開拓學生的思維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處。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0】
一、教學課題:
信息的特征
二、教學課時:
1課時
三、教學環(huán)境:
多媒體教室、投影儀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載體依附性、時效性、共享性、價值性,并能舉例說明;培養(yǎng)學生通過直接觀察法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fā)現(xiàn)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2)利用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等,由學生自己講述,鍛煉表達能力,實現(xiàn)知識共享,拓展知識面,豐富文化內涵。
(3)通過布置課后的學習和實踐,鼓勵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同時又為后面章節(jié)做好準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整合知識,歸納分析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勇于展示個人風采的勇氣。讓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學習、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對信息技術強烈的求知欲,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tài)度。
五、教學重點:
掌握信息的特征
六、教學難點: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需要學生從實際應用例子中探討信息的基本特征,從中體會并關注如何有效地進行信息活動。
七、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指導式探究法、問答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八、教學思路:
認真仔細篩選學生感興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將科學知識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讓學生在探討、快樂中理解信息的特征。
九、教學過程:
信息的定義
信息(Information),廣義的說,就是人類的一切生存活動和自然存在所轉達出來的信號和消息。信息同物質、能源一樣,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三大基本資源之一。
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應?,F(xiàn)實世界是一個充滿信息的世界,信息的內容是千差萬別的,有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的客觀事物,如物體的形狀、顏色等信息;有的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如商品的價格、氣味、各種理論等信息。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1】
一、教學內容分析和設計
第一節(jié)《信息及其特征》教學內容,基本上是知識與概念介紹,由于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由教師來講,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準備列舉出現(xiàn)象,讓學生進行探討,然后加以歸納和總結從而獲得知識。這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學對象分析
按照人的成長認知規(guī)律,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開始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對于“信息”這一事物的認識,可以讓他們從大量存在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并歸納出他們應該獲得的知識。老師在此過程中起引導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多彩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fā)現(xiàn)或歸納出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作用,激發(fā)他們對信息技術強烈的求知欲,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點
信息與人類的關系;信息的特征。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演示法、討論法、指導式探究法等。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模擬,激情導入(信息與人類關系)
1、教師活動:用投影顯示某海軍陸戰(zhàn)隊在原始森林進行為時一個月左右的生存實驗
具體要求如下:第一,每個隊員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隨身只能帶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過2公斤;第二,隊員都是由飛機空降到半徑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要求在一個月時間內從森林里走出來。問題:隊員帶哪三件物品合適?請同學自由討論,在2分鐘內給出一個可能的答案。
學生:可能給出的答案為筆記本電腦、鋼槍、水;水、餅干、指南針;打火機、水、刀……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最后得出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鋼刀、火石、指南針。
經(jīng)過討論分析后,學生初步得出人類要在世界上生存與發(fā)展需要獲取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結論。對于物質和能量學生能理解,但對于信息與人類的關系,學生很難理解那么深。
2、教師活動:趁熱打鐵,推出“感覺剝奪實驗”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教材“感覺剝奪實驗”案例。教師結合以上兩個案例,給出結論:
信息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與基本需求。
(二)信息定義
教師活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認為哪些屬于信息?
生1:校園里鈴聲響,可以告訴我們信息:上課或下課。
生2: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告訴我們信息:紅燈停、綠燈行。
生3:從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上可以獲得很多信息,如學習資料、娛樂、新聞報道等。
教師活動: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信息不僅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同樣可以在我們身體內部找到它的影子。如醫(yī)生通過聽診器來感知我們的身體內部的變化以確定病因。因此,可以說信息是用文字、數(shù)字、符號、圖像、圖形、聲音、情景、狀態(tài)等方式傳播的內容。更確切地說,信息是事物運動狀態(tài)及其狀態(tài)變化的方式,人們通過信息來認識事物和周圍的世界。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師:古長城上將士點燃的烽火是信息嗎?
生:是。
師:其實點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載體,它里面包含的意義即有外敵入侵,這才是信息。從而引出信息與信息載體之間的關系,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載體不是同一個概念。例如:書中記載的內容屬于信息,書就是信息的載體。老師講課的聲音依附于空氣,喜怒哀樂的表情依附于我們的臉而存在。因此,信息需要用載體來表示和傳播。
載體依附性
(1)信息不能獨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載體。
(2)同―個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體。
(3)載體形式多種多樣,如:印刷型、機器型、聲像型、網(wǎng)絡型等。
(4)載體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儲、可傳遞、可轉換的特點。
2、信息的價值性
教師活動:用投影顯示朝鮮戰(zhàn)爭前,美國蘭德咨詢公司向美國國防部推銷一份秘密報告,其主題詞只有7個字,要價150萬美元。美國國防部認為是敲詐,不予理睬,結果“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之后,國防部才想起那份報告,要來一看,追悔莫急。問題:那7個字是什么?
學生活動:猜測答案。
教師活動:給出答案:“中國將出兵朝鮮”。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價值性。
(1)信息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①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進物質、能量的生產和使用(舉例:商場上某種產品供不應求,而生產廠家知道信息后他們會增加產量,說明信息可以促進物質、能量的生產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們利用,才有價值。
3、信息的時效性
生:(討論)信息的價值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嗎?
師:(舉例)人們常說今天的報紙總比昨日的報紙好賣,說明過時的信息沒人感興趣。
生:(疑問)書本中的科學知識會隨時間的流失而變得貶值嗎?
師:如果是理論知識幾乎不會貶值,但如果是技術知識同樣會隨時間而變化,但所花的時間會比一般的信息長很多。大屏幕顯示信息的時效性的特點:
(1)信息的時效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或長或短)。
(2)信息的時效性必須與價值性聯(lián)系在一起。
4、信息的共享性
師:昨天晚上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結果今天同學們都帶了雨傘。說明氣象信息被同學們都接收了。引導學生討論歸納信息共享性的特點:
(1)信息資源可以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時利用。
(3)信息可以無損使用,公平分享。
(三)拓展訓練:信息的其他特征
教師投影顯示題目,請學生小組探究,回答問題,再點評答案。
1、諸葛亮“空城計”、“增兵減灶”→信息的可偽性特征。
2、盲人摸象→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征。
(四)課程總結,學生實踐
學生活動:完成P4頁的實踐,舉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類別、用途、有效期、存儲形式(載體),并且要與小組內其他成員相互評價一下你對信息的描述是否準確。分類、有效期、存儲形式說明的是否正確,最后綜合評價一下你這次實踐的表現(xiàn)是優(yōu)、良、中,還是差,填入評價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