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課件(篇1)
漁家傲,作為曲調(diào),原是用于佛曲、道曲?!赌芨凝S漫錄》卷二:“南方釋子作“漁父”“撥棹子”“漁家傲”“千秋歲”唱道之辭?!睗O家傲詞牌創(chuàng)調(diào)者當為北宋的范仲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漁家傲初二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漁家傲》教案
1.導入新課
2.解意
(1) 聽范讀,閉眼想象詞中所寫情景——想象畫面之美。
(2)自由誦讀,概括上下闋的主要內(nèi)容。
(3)教師介紹〔衡陽雁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勒: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指平定邊患、建功立業(yè)
〔燕然未勒〕邊患未平、壯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齊讀詩詞。
3、賞句
(1)、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挖掘詞語背后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意境之美
“衡陽雁去無留意\\\',(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用秋天的大雁來表現(xiàn)空間的距離遙遠。雁去的方向是南方,家園、故國,很遙遠,對于這邊塞一點沒有留戀之意,這一點特別使詩人感慨。雁都沒有留戀此地的意思,我卻留在這里。\\\'
四面邊聲連角起\\\',本來似乎應該是:\\\'四面邊角連聲起\\\',但是,那樣一來,第二和第四個字都是仄聲,就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了,不協(xié)調(diào)了。漢語詩歌的語詞順序,可以比較自由的。
要注意\\\'風景異\\\',異者,不同也,就是和其它地方不同和地域特色。首先是與家鄉(xiāng)的距離感。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套話,而是全詩的著眼點。
4 創(chuàng)文————體會感情之濃
想象訓練:用第一人稱描繪下闕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cè)面烘托。
(四)揣摩讀法————準確把握情感
(五)問題探究
1.秋思中的“思”,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假如你是畫家,你將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表達。
(六)拓展延伸 閱讀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比較閱讀:
修改稿:結(jié)合網(wǎng)友們的建議以及再次研讀課文,對此設計做了一些修改,今天上課感覺還不錯。
1. 導入新課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強調(diào)范仲淹家鄉(xiāng)蘇州吳縣。
2.解意
(1) 聽范讀,閉眼想象詞中所寫情景——想象畫面之美。
(2)齊讀,掌握生字詞。
(3)教師介紹〔衡陽雁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勒: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指平定邊患、建功立業(yè)
〔燕然未勒〕邊患未平、壯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齊讀詩詞。
3、賞句
(1)閱讀上闕。思考“塞下秋來風景異” “異”在何處?(要求結(jié)合詞中詩句,發(fā)揮想象回想家鄉(xiāng)秋天的特色)
邊塞延州 家鄉(xiāng)吳縣
“衡陽雁去無留意:寒冷 綠樹成蔭
四面邊聲連角起:特色聲音 鶯歌燕舞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戒備森嚴,戰(zhàn)事吃緊 華燈初上
4 創(chuàng)文————體會感情之濃
詞中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結(jié)合具體的語句分析。
濁酒一杯家萬里 思鄉(xiāng)想家
5、拓展延伸 閱讀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比較閱讀:
《漁家傲》同步練習
1.點明秋天邊塞風景大變的一個詞是 。
2.“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描繪出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王維《使至塞上》的什么詩句?
答:
3.詞作暗含對比,請舉例說明。
答:
4.揭示詞作主旨的一句是 。
5.文化積累:
“衡陽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參考答案:
1.異
2.描繪出了邊塞荒涼而又壯闊的景象。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詞作將大雁南歸“無留意”與戍邊將士們不能不留下來進行對比,潤筆深厚,為下文寫將士們戍邊凄苦埋下了伏筆,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嘗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5.衡陽雁去指大雁向衡陽方向飛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未勒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逗鬂h書》記載有竇憲追擊入侵的單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
《漁家傲》朱服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譯詞》
小雨線線,和風細細,萬家掩映在楊柳青煙里?;▋簩χη橐馍钌睿宦浠ㄕ碀裢?,再不能飛起,怎能回到故枝。多愁無邊無際,溫和的春天呵,將隨東流水而去。
三春美景能有幾?就是將三品官佩,金龜換盡,也留春無計。寄語東陽的酒肆,我要拚卻一醉,酩酊大醉神仙事,一聲嘆,而今一時快樂,化作他年傷心淚。
漁家傲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抓住詞中意象,發(fā)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標:結(jié)合時代背景,品析關鍵詞句,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掌握意象、品詞句、品析詩詞情感的方法;通過拓展閱讀,了解李清照詞作風格及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教學難點:抓住詞中意象,發(fā)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心中有沒有住著一個女神?她是誰?她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師心中也有一個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談女神。)
二、講授新課
(一)作者簡介
這是后人根據(jù)她在詩詞中流露出的神韻,想象著她的美好樣子。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滅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無依。曾跟隨皇帝海上逃難,歷盡風濤之險。
李清照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清麗明快。如:《如夢令》。后期變?yōu)槠鄾霰?。如:《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文學創(chuàng)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稱“易安體”,她位居婉約派之首,她的《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
今天我們來讀她的作品《漁家傲》,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誰來介紹?學生回答。
(二)了解“詞”
詞,又稱長短句,隋唐興起,宋代進入全盛,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每首詞都有一個調(diào)名,稱“詞牌”。詞牌是詞的調(diào)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shù)、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平仄上都有規(guī)定。
(三)誦讀感知
1、讀準字音,讀準停頓,感受詞的音韻美。
2、讀準節(jié)奏和韻律。
3、讀懂詞意。
星河:銀河。
殷勤:情意懇切。報:回答。
嗟:嘆息。
謾: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飛蓬般輕快的船。
(四)細讀入夢
1、注解提示了我們這首詞是記夢之作,那么夢中有什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注意說的時候,盡量添加上修飾語。
總結(jié):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給你的感覺是?(奇特,富有想象力。)這樣的畫面絕不是在人間,像是在仙境。
2、在詞中最能帶給我們夢幻般感覺的句子是哪幾句?你能描繪出來嗎?
①提示:發(fā)揮想象,補充恰當?shù)男揎椪Z,多用四字短語,盡量使用修辭手法。
②小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團團白云,流動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濤,水面上裊裊晨霧緩緩升起,天地之間云霧繚繞。一陣狂風吹來,云霧飄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轉(zhuǎn),河中閃閃的星辰,似乎是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云濤起伏。
小結(jié):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水天相接、茫茫無際。天上的銀河似要轉(zhuǎn)動,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帶給我們?nèi)鐗羧缁冒愕母杏X。
③朗讀,想象美妙仙境。
3、剛才我們在詞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詩詞中叫做意象,它們不但營造意境,還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讀悟夢
合作探究:作者在這首詞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jié)合具體的詞句來分析。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舞”字不僅寫海上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的情景。也是寫天上千姿萬態(tài)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傳達了作者奔波之時的感受。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殷勤”為情意懇切之意,在詞人的夢里天帝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在現(xiàn)實中的帝王
是怎樣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追隨皇上的路線開始逃難。高宗皇帝從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始終沒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qū)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無限失望。)從此句,我們可讀到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路長”、“日暮”用路途遙遠而時光易逝來比喻理想難以實現(xiàn)。也是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jīng)歷。
“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態(tài),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
“謾”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悵:一是懷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無人能會意;二是慨嘆國難當頭,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苦悶。
三、課堂練習
下片哪一句是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我報路長皆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
四、課堂小結(jié)
詞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浪漫仙境,表達了懷才不遇和國難當頭,身逢亂世,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苦悶。但結(jié)尾運用典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雖遭磨難,依然尋覓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語言豪邁,格調(diào)雄奇,是李清照詞作中最為獨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讀李清照的其他詞作。如《一剪梅》《聲聲慢》等。
漁家傲課件(篇3)
教材分析
《漁家傲》是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李清照的文學常識
2.體會作者在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進而感悟詞作主旨;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閱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品味本詞豪放的藝術風格,感受詞人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教學重點
體會詞作所描繪的意境,領會詞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詞作主旨;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閱讀。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猜猜她是誰
她是一位將婉約詞風推向極致的杰出作家,一位人生經(jīng)歷千回百轉(zhuǎn)跌宕起伏的傳奇女性,傳世佳作雖僅有幾十篇,卻擁有“一代詞宗”的美譽……(設計意圖:以猜謎語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李清照軼事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她是中國最有成就的女詞人。清照天生聰明,又出生在書香門第,故年幼即通文藝。二十一歲嫁給胡州太守趙明誠。明誠也能賦詩填詞,夫妻感情甚佳。結(jié)婚不久,明誠出游,清照重陽節(jié)作了《醉花陰》詞寄給明誠。明誠自愧不如,但不肯甘拜下風。于是他三天三夜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作了五十首詞,和清照的詞放在一起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賞玩了半天,說:“只三句絕佳?!泵髡\忙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這正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設計意圖:以清照的才學激發(fā)學生深入了解她的欲望)
二.目標展示
1.反復誦讀,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
三.檢查預習
1.查資料,了解作者經(jīng)歷及本詞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讀準字音。
3.結(jié)合課下注釋通譯全詞。
4.搜集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師生交流
1.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詩文并美,尤長于詞,其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其詞藝術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創(chuàng)新。語言清麗雅潔,明白如畫,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備受打擊,從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歲月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xiàn)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diào),豪放的詞風。
2.初讀——感知詞之美
學習生字:謾(màn)
教師范讀,指導朗讀。
3.細讀——理解詞之意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薄獙懱臁⒃茲?、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薄~人在夢中飛上了天空,見到了天帝,天帝詢問她的去向。上闕表現(xiàn)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友驚人句。”——“路長”“日暮”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爸櫽洋@人語”,流露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之情。
4.“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薄磉_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舉,奔向飄渺的神山尋求幸福。下闋詞人借回答天帝的問話,抒發(fā)胸臆,感嘆遭逢不幸,渴望尋求幸福。
四.品讀——領略詞之韻
1.從煉字角度賞析詞中“接”“連”。
2.賞析“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4.歸納本詞主旨。
明確:
1.“接”“連”二字將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組合在一起,形成渾茫無際的境界。
2.運用典故,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黑暗的社會。風千萬別停息,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在那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體現(xiàn)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3.雖然她有才華,有理想,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施展,找不到出路。她夢想仙境,表現(xiàn)她對有戰(zhàn)亂、殺戮、欺詐、孤獨的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表現(xiàn)她對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4.這首詞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想象豐富。通過對夢境的描述,抒寫了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五.拓展提升: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夏日絕句》《武陵春》《醉花陰》等詞,教師根據(jù)李清照的人生經(jīng)歷和作品內(nèi)容寫一篇隨筆,讓學生對李清照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教師隨筆:少女的你,無拘無束,游山玩水。父親視你如掌上明珠,隨著你性子,依著你愿望。當你踏遍濟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親責怪的目光里,坐下來,讀書,彈琴,揮毫。才情被點發(fā),詩意被誘引。十六歲那年,秀筆一抖,《如夢令》便流傳千古。
幸福接踵而至,與丈夫志同道合,鑒古玩,品美酒,賞佳景。但金軍的鐵蹄踏碎了你的美夢。曾經(jīng)的舉案齊眉,曾經(jīng)的身后依偎,在那一刻全然傾覆。北宋的江山搖搖欲墜,你淹沒在千萬逃難人流里。你與丈夫辛苦經(jīng)營的古玩,一半被毀,一半跟隨。輾轉(zhuǎn),飄零,丈夫的病軀抵擋不住暑熱的侵蝕,舍你而去,只留下柔弱的你。不再執(zhí)手,不再對視,不再相訴,你的世界坍塌摧毀?!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家破之日亦是國難之時,柔韌中帶著堅毅,你挺起腰身,直面慘烈的世道,徘徊在項羽自刎的烏江邊,回想著千年前那場拼殺,為英雄的末路高唱挽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晚年的你沒有停下追求幸福的腳步。當你看透張汝舟的真面目后,毅然決然地離婚!這無疑是挑戰(zhàn)男人的權威,挑戰(zhàn)整個封建制度。驚世也好,害俗也罷。你決心要為天下不幸的女子樹立榜樣,你如一道閃電,一聲驚雷。告訴世人:世界不該全由男性主宰,天平該向女子傾斜!你顛覆了世俗的世界,你扭轉(zhuǎn)了性別的空間。
你是華麗的詩篇,絢麗;你是天空的白云,渺遠;你是奇異的花朵,芬芳。你散發(fā)著青春、噴發(fā)著激情、彌漫著憂傷的詩篇將永伴世人。您是令后人肅然起敬的巨人,是中國詞壇上永恒的豐碑!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并默寫在作業(yè)本上。
2、延伸作業(yè):課外閱讀李清照的其他詩詞,比較作者不同人生階段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表達的情感。
七.板書設計:
漁家傲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漁家傲課件(篇4)
漁家傲
漁家傲,是用來形容那些生活在漁村的人們,他們骨子里有一種張揚的驕傲,也有一種堅韌的品質(zhì)。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海洋,也離不開船和漁網(wǎng),而他們用勤勞和聰明的雙手把海洋變成了他們的食糧和財富。他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素,卻充滿了美好和意義,他們的生命雖然艱苦危險,卻充滿了自豪和榮耀。
漁家傲,依靠海洋生存,也依靠船和漁網(wǎng)維持生活。他們幾乎每天都要去大海捕魚,不管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他們都毫不畏懼地出海。他們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矩和套路,只有遵照這些規(guī)矩和套路,才能捕到更多的魚。他們用的都是漁網(wǎng),而不是魚鉤,因為漁網(wǎng)可以覆蓋更大的范圍,也更加高效省力。他們的船也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和制造的,能夠適應各種海況和漁業(yè)需要。漁家傲,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打敗了海洋的險惡和不確定性,獲得了收獲和成果。
漁家傲,雖然生活較為貧困,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傳統(tǒng)習俗,如打漁歌、賽龍舟、應時節(jié)等等。這些流傳下來的習俗和文化,不僅代表了漁家傲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也為漁村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和色彩。漁家傲,也有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他們相信神靈保佑,也尊重自然規(guī)律。在危機時刻,他們會緊密團結(jié)起來,互相幫助,共同對抗自然災害。
漁家傲,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堅韌不拔。在海上捕魚,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大自然,也面對著風浪、臺風、海盜等風險。但是漁家傲,不會因此而退縮,他們會更加頑強地生存下去。他們有一種無畏的勇氣,也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在艱難時刻,他們會努力尋找解決辦法,不斷調(diào)整和改進,繼續(xù)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傳統(tǒng)。
漁家傲,是海洋文明的精髓。他們體現(xiàn)了人類對大自然探索和適應的努力,也強調(diào)了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他們的堅韌靈魂和艱苦奮斗,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希望我們能記住漁家傲,珍惜自然資源,不斷開拓進取,讓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實。
漁家傲課件(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背誦本詞。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nèi)涵和優(yōu)美的韻味,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二、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教法:
1、誦讀法2、討論法3提問點撥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想想有哪些詞人的作品是以清麗婉約著稱的,總結(jié);柳永、秦觀、歐陽修、李清照、李煜等,這些作者的詞作是否都一貫秉承宛轉(zhuǎn)柔美的寫作風格呢?顯然并非如此,婉約派詞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偉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賞析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與之以往風格大為不同的詞作《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二)教學新課
1、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誦,要求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標注不懂的字詞,注意語句的節(jié)奏,停頓和感情。
2、學生齊聲朗讀本詞,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讀準節(jié)奏。
3、寫作背景:“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地度過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jù)《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4、結(jié)合課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詞,弄通文義,教師對疑難詞句進行指導
5、這首詞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嗎?(夢)
6、詞人做夢夢見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7、這種景象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請同學讀前面一句兩遍后后感悟(瑰麗雄奇、遼闊壯美、氣勢磅礴)(一片煙波浩渺的海上,天與云與海渾茫難辨,海上的船只顛簸,這種動態(tài)猶如海船舞蹈起來,坐在這樣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轉(zhuǎn)動,作者用天、云濤、星河、千帆這些壯闊的景物構成了一副氣勢雄奇的海天相接圖,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diào)。)
8、在這種迷蒙虛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進入了什么地方呢?我們一起朗讀詞中第二句(仿佛夢魂歸帝所,一縷夢魂仿佛升入了天宮)
9、在天國見到了誰?這個人是什么樣的形象呢?(見到了天帝,他態(tài)度溫和,關心民疾。殷勤問我歸何處雖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了深厚的感情,結(jié)合詞人自身及整個宋朝百姓的遭遇,當世正是靖康之變之后,人間的皇帝徽欽二宗都被金兵擄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難保,更不可能來關心人民的遭遇。此時卻有天帝來親切問話,使詞人感到溫暖。)
10、詞人面對天帝的問話有什么樣的回答呢?大家一起來朗誦詞人的回答,感悟詞人的內(nèi)心(學生齊讀“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感受到詞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過半?yún)s有才不能施展,一個“謾”字將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躍然紙上,而自然也有對當世國家危難的現(xiàn)實不滿)
11、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自身飄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極沉淪了呢?(生答沒有),從哪里可以看到詞人沒有消極沉淪呢?我們一起來讀,學生齊讀“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問,作者在此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學生回答是豪邁的。
12、為什么作者會一轉(zhuǎn)而變?yōu)楹肋~磅礴的詞調(diào)呢?結(jié)合當世的歷史大事件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處一個時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寫此詞的時間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嗎?學生回答岳飛。師說正是岳飛這位民族英雄,在詞人寫作本詞的期間取得了抗金的牛頭山大捷,收復了失地,詞人受到鼓舞,在詞中暗中贊嘆了岳飛,大家可以找出來是哪句嗎?提示岳飛的字為鵬舉,和文中的哪句相照應呢?生答“九萬里風鵬正舉”。
13、大鵬展翅高飛,詞人又怎么表達自己的愿望呢,請同學們一起讀詞中最后一句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學生齊讀這句。教師:作者希望風不要停,這樣就能使大鵬飛的更高更遠,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飛能打敗金兵獲得更大的勝利,從而收復國土,而詞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達一個理想的彼岸,過上理想中的生活。這里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若是詞人是一名男兒,定會和岳飛一道保家衛(wèi)國抗金擒
胡,這在詞人的其他詞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學生齊讀這兩句詩詞,讀出作者視死如歸、捐軀報國的壯烈情懷。
14、作者作為當時的婉約派大詞人,能寫出如此豪邁雄奇的詞作實數(shù)稀有,詞人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見一斑,那么在同時期岳飛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詞作《滿江紅》,抒發(fā)了保家衛(wèi)國及壯志難酬的強烈悲憤情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展示岳飛《滿江紅》,并由學生朗誦。
15、同學們再一起來誦讀一遍《漁家傲》,將詞作的豪邁浪漫之情讀出來
六、教學總結(jié):
本文用豪邁雄奇的筆墨,描繪了夢中海天相接及夢回天宮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懷才不遇的慨嘆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岳飛抗金大捷的贊嘆和對收復失地的期望。
七、板書設計:
漁家傲
漁家傲課件(篇6)
魏復波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diào),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二、教學難點:
清晰地了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三、教學重點:
解讀全詞,了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五、教學道具:普通課件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注釋,通讀全詞;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那么,現(xiàn)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BR>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BR> 3、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R> 4、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BR> 5、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BR>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jīng)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jīng)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么,這樣一首充滿著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積極抵御。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看注釋①中的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ppt展示)
(二)分析全詞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學們知道它是創(chuàng)作于哪個具體的季節(jié)的嗎?
秋天。
很好,你們又是從哪里得知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節(jié)。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xiāng)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會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么,這里“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xiàn)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確的語序又是什么樣的呢?
“雁去衡陽”這里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F(xiàn)象,可是,在這里,詞人卻用了“無留意”,為什么呢?同學們想一想,大雁南飛是自然界的常態(tài),而這里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這是運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這從側(cè)面反映出邊塞環(huán)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zhàn)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BR>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里所出現(xiàn)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本注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
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戰(zhàn)爭的混雜聲音在安靜、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夠經(jīng)常聽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才會出現(xiàn)的,由此可見當時戰(zhàn)爭的緊張程度。
C、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邊城。
同學們想象一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長煙與日落同時升起,這種情景與我們學過的哪一句詩相類似呢?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R> 二者無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風景,詞人又為何用了“孤城閉”這三個格調(diào)與之相反的詞呢?我們想一想,戰(zhàn)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此時的形勢是緊張而又不利的,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tài)。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xiàn)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huán)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這里,詞人借酒消愁,請同學們注意一下,這杯酒是“濁”的,“濁”與“清”相反,混亂渾濁的意思??梢姶藭r詞人心情紊亂,連所喝的酒都是渾濁的。
B、其次,“一杯”與“萬里”,兩個數(shù)量詞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xiāng)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在這種有家無法歸的情況之下,詞人的所見所聞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凄切。
B、對于“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xiàn)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于冷色調(diào)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后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A、這樣凄涼的夜晚,詞人睡不著,心愁滿緒,連白發(fā)都發(fā)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里僅僅是將軍頭發(fā)發(fā)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出戍邊將士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jié)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tǒng)領全局,借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fā)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五、拓展學習
1、知識積累:關于“典故”的知識:
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2、中考習題拓展訓練:
題型一:描繪畫面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致?試加以描述。
解題思路:
抓景物,描特點,用散文化的語言。(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再現(xiàn)畫面。)
題型二:煉字品析
“長煙落日孤城閉”中的“孤”字用的比較好,好在什么地方?
解題思路:
(1)明確該字在句中的特殊的含義,寫出了什么特點。
(2)體悟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當堂練習(見ppt)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漁家傲》。
(2)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將《漁家傲》改寫成150字左右的小散文。
(3)預習《江城子》和《破陣子》
漁家傲課件(篇7)
漁家傲秋思乃是一首古風詩歌,它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它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山水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人情世態(tài)的感悟。本篇文章將圍繞著這首詩歌進行分析和闡釋。
首先,漁家傲秋思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自然山水之美。詩歌中,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了秋天山水的美麗之處,從而觸動了讀者的心靈。如:“云銷雨霽、萬物靄然,節(jié)令調(diào)和,氣爽光明”,將秋日山水的光與色、陰與陽、寒與暖、空與實統(tǒng)統(tǒng)展示人們眼前。詩人所言的秋日美景,在一片現(xiàn)世的色彩中蘊藏了極富內(nèi)涵的審美情趣,使人們不僅感受到了自然山水的美,還能在這種感覺的基礎上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共生的關系。因為只有對自然深深的感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山水美的含義。
其次,漁家傲秋思表現(xiàn)出人情世態(tài)之美。在詩歌中,作者表達了對于世事沉浮的感慨。如:“百年促現(xiàn)日,鳥道逐洪流,徜徉今古間,萬物隨風游”,表達了流年似水,時間匆匆,生命短暫的思考。同時,通過詩中“野蔓亂架石,武威抗霜奇”的描述,表現(xiàn)出人類在自然界中逐漸成長的旅程。這種旅程充滿意外,但也充滿勇氣和信仰。人與自然的交織關系在此得到了凸顯。在面對自然的殘酷,人們需不斷發(fā)揮自身的力量,通過艱苦奮斗來適應自然的變化。
總體來講, 漁家傲秋思這首詩,從山水自然之,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為人們提供了一場心靈的感受。通過深入地挖掘和思考這首詩,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漁家傲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步驟:
【了文體,曉背景】
1、自學關于詞的簡介的微課,初步了解詞的基本知識。
2、教師介紹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創(chuàng)作背景。
明確: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心中,范仲淹不僅是這樣寫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曾經(jīng)三次上書,三次被貶,始終不該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風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宋朝,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他的詞作漁家傲秋思,就寫于這一次的遠征之中。
【讀詞文,明詞意】
1、看配樂范讀,確準字音及斷句,自己大聲吟讀。
2、舉行吟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并進行分析點評。
3、展開想象,在小組內(nèi)交流,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形式。
明確: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zhèn)鱽響?zhàn)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yè)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fā),流下傷心眼淚。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鑒賞詞的上闋與下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明確:
1、品詞的上闋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萬兵馬,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三川口戰(zhàn)役,目標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擊戰(zhàn)術,攻下了延州北邊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將李士彬。隨后又擊敗了為延州解圍的宋將范雍,圍攻延州七天七夜,這時,不期而至的大雪紛紛而降,李元昊因糧草難以為繼無奈撤軍,延州的險些失守,震動了朝野,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江山社稷的關鍵時刻,范仲淹主動請纓,以時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鎮(zhèn)此軍事要塞,當時西夏初立,氣焰熾盛,鋒芒正銳,而宋朝西部邊塞一線,支離破碎,人心渙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對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到來之后,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迅速改變了邊軍腐敗的局面,軍心為之一振,邊民們都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在日夜加緊訓練,整肅軍隊的同時,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邊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邊塞防線,又使延州大批流亡無著的羌漢民眾相繼歸業(yè),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備戰(zhàn)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嶺山北麓,沿河之濱,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稱為范公井,而且還在嘉嶺山頂,修建了瞭望臺,在石壁上鑿刻了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幾個大字,以示鎮(zhèn)守邊關的雄心,這一系列鞏固邊防之措施,快速扭轉(zhuǎn)了戰(zhàn)爭頹喪的局勢。
整個上闋主要是寫景,景物總體的特點是“異”,“異”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內(nèi)陸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作者的所在地,當時的延州,是西北邊地,是防御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秋來點明了季節(jié),風景異概括的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nèi)陸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候鳥,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飛向南方過冬。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一書就有這種記載,“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風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此時更是觸景生情,塞外的氣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奮力飛去,毫無留戀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難通,無法傳遞消息,所以一到秋天,邊境就是一片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是指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風聲,雨聲,人聲,馬嘶,種。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悲涼,凄婉,四面回蕩。
“千嶂里”描繪出延州處在層層山嶺環(huán)抱之中的畫面,長煙落日,就使人聯(lián)想到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xiàn)了塞外雄奇壯闊的風光,
“孤城閉”三個字,立刻讓人感受到這種在充滿了肅殺之氣戰(zhàn)地前沿,戒備森嚴,隱隱流露出邊境的緊張氣氛。
2、品詞的下闋
詞的下闋主要是抒情,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以笛聲來渲染出征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蒼涼的邊塞,對戍守的將士來說,真是欲留不忍,欲歸不能,而沉浸在思鄉(xiāng)的悲哀之中,
“濁酒一杯家萬里“,時近黃昏,城門早已緊閉,白發(fā)老將喝著濁酒,真是凄清孤寂,沒有身臨其境的人,真是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這里的一杯與萬里,緊密的相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作者內(nèi)心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為邊鎮(zhèn)的守將,又怎么能只眷戀于家人鄉(xiāng)親,而忘記國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位邊鎮(zhèn)守將戰(zhàn)功未立,敵人未滅,何以報國,所以又流露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這里詞人以借古書懷的手法,引用東漢將領竇憲追擊北單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兩漢時代與匈奴長期交戰(zhàn),衛(wèi)青霍去病相聚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公元89年夏天,竇憲、耿秉率大軍和北單于在稽洛山展開戰(zhàn)斗,大勝敵軍。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獲敗軍不計其數(shù),之后,竇憲登上燕然山,受命中護軍班固刻石記功,由于國難家仇交織縈繞,作者是徹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耳聽得羌笛悠揚,眼見霜落滿地,更使人感到悲壯而又蒼涼,這種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復雜心情。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在濃郁的抑憤中,表達了將士們的沉重心聲,北宋的戍邊將士,終年累月轉(zhuǎn)戰(zhàn)在荒漠的邊疆,戰(zhàn)爭之殘忍,生活之艱辛,使將軍平添白發(fā),士卒熱淚縱橫,讀了以后真讓人,蒼涼悲壯,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聲望及文學造詣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時候,家境清貧但勤奮好學,當秀才的時候,就常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有一次被貶了之后,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并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愿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靈烏賦》,回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nóng)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這也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繼續(xù),但他對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間,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后樂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赴潁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長逝,范仲淹死訊傳開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的為他建祠畫像,人們來到祠堂,象死去親人一樣的痛哭哀悼。
據(jù)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在戍邊期間,寫下了一組漁家傲的詞,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來開頭,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幾首都散失了,只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留傳了下來,這首詞開闊了詞的境界,是詞風上的一大變化,我們知道,詞從五代后唐以來,追求旖麗香艷,表現(xiàn)范圍十分的狹窄,而范仲淹的漁家傲擺脫了舊有詞風的束縛,繼承了唐朝邊塞詩派雄渾豪放的傳統(tǒng),把描寫范圍擴展到了邊塞的戰(zhàn)斗生活,為北宋詞壇孕育了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詞派打下了基礎。
漁家傲課件(篇9)
一、課前預習布置:
1、標注不認識及讀不準的字音;
2、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將詩歌翻譯寫在書上;
3、讀熟并背誦,課堂要默寫檢測。
二、課前準備:
1、上課前5分鐘:所有同學拿出聽默本,默寫《漁家傲·秋思》,并叫兩位同學在黑板上默寫,要求字跡認真,書寫工整。
2、老師巡查默寫情況,了解每個同學完成背誦作業(yè)的程度,并對優(yōu)秀學生及時提出表揚,默寫完成的同學可以照著書本自行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寫完成后,檢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詩詞是否有錯,發(fā)現(xiàn)錯誤后自行上臺用紅色粉筆改出。
3、完成默寫后,全班準確齊讀一遍,注意正確字音和字形。
三、新課講授:
1、請一位同學來解讀題目《漁家傲·秋思》。
生:“漁家傲”是詞牌名,規(guī)定詞的形式,包括字數(shù)、句數(shù)和押韻,“秋思”是題目,揭示詩歌主要內(nèi)容,點明這首詩是寫秋天的思念的。
師: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讀的很到位,可見老師平常講課時他聽得很認真,筆記做得很詳細,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并請不知道的同學將筆記記下來。
2、題目聯(lián)系拓展:
師:自古“女子多傷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詩詞里寫了許許多多關于“秋”的詩句,提到“秋思”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是被譽為“秋思之祖”的誰的什么詩?還有一首歌詠秋天的“另類之作”是誰的什么詩?
生:被譽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另類之作”的是唐代劉禹錫的《秋詞》。
師: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夠及時聯(lián)想到我們所學過的詩詞使知識融會貫通起來,那我們?nèi)w同學都能夠背誦這兩首詩嗎?(學生背誦)
3、作者介紹:
師:這首詞的作者范仲淹我們并不陌生,八年級下冊曾學過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廣為傳頌的句子是?
生:《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師:那我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回顧一下關于作者的相關知識。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岳陽樓記》字逸飛,號文正,謚號“文正”傳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師:非常清晰準確,對于古代作者,我們需要記住朝代,文學史地位,代表作及字號。
4、詩歌大意理解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生讀后)課前老師已經(jīng)讓大家將詩歌翻譯寫在了書上,現(xiàn)在請大家結(jié)合課下注釋及譯文理解詩歌內(nèi)容,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鐘后全班交流。
(3分鐘后)請大家提出你對詩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無人舉手)大家可要抓住機會提問哦,如果沒有人舉手,就意味著你們都理解了,沒有問題,那老師就要提問你們了,要是被我問住了,你們可是要領罰的呦,所以抓緊時機趕緊問?
生:“衡陽雁去無留意”為什么“雁去無留意”?
師:有沒有同學能幫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陽的大雁向南方飛去,沒有一點逗留的意思,這說明邊塞天氣極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會。
師:回答得真棒,這里說明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氣候極寒。
生:“濁酒一杯家萬里”中的“濁”我覺得可以改為“斟酌”的“酌”,因為,這個“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幾杯”,在這里應該是“喝酒”
師:這個問題有新意,有沒有同學能夠解釋一下?(無人舉手)我們這位同學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學生,他的問題將同學們都問住了,那么老師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來聽聽看是否認可?古代的“濁酒”就是米酒,用米發(fā)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見過,比較渾濁,所以形象的稱之為“濁酒”最主要的是濁酒是老百姓們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見和普通的酒,在這里戍守邊塞的。都是平民百姓,遠離家鄉(xiāng)在外征戰(zhàn),所以喝“濁酒”來聊以慰籍思鄉(xiāng)之情。
生:“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個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誰?
師:有沒有那位同學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漢時期的大將軍竇憲,他率領部下抗擊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塊大石上記功而返。用來比喻建功立業(yè)。
師:此處應該給他響起掌聲(生鼓掌),他的知識面很廣,可見平時是個愛看書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滿地”怎么理解?
師:這一句誰能夠幫他解釋?
生:“羌管”是邊塞特有的樂器,“悠悠”是指聲音凄涼,“霜滿地”是說秋天地上有霜。
師:解釋得很詳盡精確,我覺得這里的“霜”除了點明了季節(jié)是秋季之外,是不是還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灑滿邊關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認同嗎?(生點頭)
生:“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怎么翻譯更合適呢?
師:這個問題暗含了此句中的`一個修辭,哪位同學能夠準確地翻譯一下呢?
生:這句用了互文修辭,應翻譯為將士們都已生出了白發(fā),留下了思鄉(xiāng)的眼淚。
師:真棒,翻譯得很準確,那么生出了白發(fā)說明了什么,這“淚”緣何而起又為誰而落呢?
生:白發(fā)說明戰(zhàn)爭時間之長,說明他們想家卻不能回而發(fā)愁,愁白了頭。
師:說得真好,這白發(fā)因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久而生,古詩中有“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可見戰(zhàn)事持續(xù)時間長,為有家不能回而發(fā)愁,也為何時能打敗敵軍,怎樣擊退敵人而愁,更為不知何時才能歸家而愁!
生:眼淚因思念家鄉(xiāng)而起為自己而流。
師:如果沒有戰(zhàn)爭,會不會有離別,會不會有思念,所以這眼淚因戰(zhàn)爭而起,為國為家為己而流!
師總結(jié):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這首詞的大意我們梳理完了,下面我就這首詩提一些問題,檢測一下大家是否已經(jīng)全部理解。
5、詩文分析:
師:這首詞中有一個字總體概括了作者所見邊塞景物的特點,是哪個字?
生:“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
師:這“異”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這“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現(xiàn)在“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飛了,說明天氣很冷,入冬很快。
師:有沒有相關的詩句可以佐證呢?我們學過的一首描寫邊塞雪景的詩歌。
生:“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生:這“異”還表現(xiàn)在“四面邊聲連角起”邊塞特有的聲音,有風吼,馬嘶,號角,戰(zhàn)鼓等等形成特有的邊聲。
師:說的真好?!爱悺痹凇斑吢暋?BR> 生:“異”還表現(xiàn)在“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門早早的就關閉了。
師:城門關的早說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嗎?
生:戰(zhàn)事緊張,戒備森嚴。
師:大家說的真好,將這首短短數(shù)字的詞,解讀出這么豐富的內(nèi)涵。那么詞的上片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生:寫邊塞的景。
師:這景有何特點?
生:渲染荒涼凄清,蕭瑟的氣氛
師:說得真好,那詞的下片主要寫什么?、
生:抒情,抒發(fā)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
師:僅僅只有思鄉(xiāng)嗎?想家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沒辦法回家
師:這種為了國家舍棄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愛國之情和無奈之情。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棒,這首詩就是作者借描寫邊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寫來抒發(fā)將士們舍家衛(wèi)國思鄉(xiāng)卻不得歸的無奈之情。這首詩就在我們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讀完了。
漁家傲課件(篇10)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誦,熟讀成誦,感受詞的風格和韻律特點,進而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及其流派。
2.品讀辨讀,理解詞的意境和情感,進而認識中國士大夫的品格。(重點和難點)
教學流程:
一、讀夢——誦讀詩詞,把握節(jié)奏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讀順,教師巡視指導。請將讀不準、讀不懂的字詞提出來。
(2)點名學生朗讀,要求把握節(jié)奏,學生互評。教師指導,出示節(jié)奏劃分。學生再齊讀。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將詞作變換成律詩,比較異同,體會韻律。(詞,長短句錯落,節(jié)奏富于變化。)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天帝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聽范讀,齊聲朗讀。
主問題:這首詞詞牌名是《漁家傲》,沒有題目,你能否給這首詞加個題目?說說理由。詞寫什么?寫實還是寫虛?(引出“夢”)?!稘O家傲》在《花庵詞選》中題做《記夢》。
二、繪夢——描繪意象,進入意境
追問1:詞人李清照在詞中都夢見了什么景象?默讀找出來后,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觸動你的畫面。
(天接云濤、星河流轉(zhuǎn)、千帆亂舞、天人對語、鵬飛高舉、吹取三山)
①鋪敘:描寫細膩,詞義生動,意境渾厚。
“接”“連”“轉(zhuǎn)”“舞”:天幕四垂、波濤洶涌、云霧彌漫——渾然無際(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殷勤”:溫和、關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鵬(莊子語)、三山(神話傳說)(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鵬,乘萬里風高飛遠舉,叫風不要停止,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轉(zhuǎn)表達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問2:請再讀課文,夢中哪兩句詞提及到沉重殘酷的的人生現(xiàn)實?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追問:哪兩個字耐人尋味?(嗟謾)能否替換成“言”和“尚”字?“嗟”字傳達出來的是對日暮途遠的嘆息,是對自己人生歷程的嘆息,是李清照歷經(jīng)國破家亡的顛沛流離之苦的嘆息,是自己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的嘆息。而“謾”字則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包含兩層意思:一則感慨自己空有才華,但畢竟是個弱女子;二則正值戰(zhàn)亂年代,國難當頭,詩詞文章又有何用?
3.析夢——領悟主旨、認識詞人及其詞風的變化
(1)比較閱讀李清照婉約詞《點絳唇》,認識不同詞風
點絳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婉約派詞風即婉轉(zhuǎn)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cè)重兒女風情,結(jié)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zhuǎn)和諧,語言圓潤清麗。豪放詞特點創(chuàng)作視野廣闊,氣象恢弘雄放,語詞宏博,用典較多。
(2)詞風為什么發(fā)生變化?詞風變化和人生經(jīng)歷情感變遷的關系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是個待字閨中的少女時,羞澀調(diào)皮,聰敏率性。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
后與趙明誠結(jié)為夫妻,詞風高山流水、琴瑟和鳴,一絲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減字木蘭花》
歲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誣陷,受牢獄之災,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ㄒ姟堵暵暵罚┙鹑四舷?,國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懷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體認著共同的時代悲哀。(《漁家傲》)
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而《漁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國文人都有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辛棄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約派詞人,在國家危難之中也會抒發(fā)出豪放的情懷。這就是中國文人“士”的靈魂。
漁家傲課件(篇11)
(一)、導入新課: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新的邊塞詩;范仲淹的《漁家傲》
(二),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zhàn)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三),品讀《漁家傲》:
1、注意聽范讀:點評好在哪里?節(jié)奏感情意境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zhì)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看看注釋處理好字音節(jié)奏感情)
個人表現(xiàn)讀:(學生品評:發(fā)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四),賞析《漁家傲》:
1、賞析上闋:
賞析:詞的上闋,展現(xiàn)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引導學生想象進行口頭筆頭訓練,互相補充]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xiàn):[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視覺上悲涼]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diào)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聽覺上的震撼]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zhàn)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伴]”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wèi)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zhàn)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2、賞析下闋: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fā)鄉(xiāng)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nèi)缃裨鯓影??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jié)進入人的內(nèi)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yè)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愁,白發(fā)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3、課文小結(jié):
這首詞在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fā)的基調(diào),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xiāng)之愁,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漁家傲,作為曲調(diào),原是用于佛曲、道曲?!赌芨凝S漫錄》卷二:“南方釋子作“漁父”“撥棹子”“漁家傲”“千秋歲”唱道之辭?!睗O家傲詞牌創(chuàng)調(diào)者當為北宋的范仲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漁家傲初二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漁家傲》教案
1.導入新課
2.解意
(1) 聽范讀,閉眼想象詞中所寫情景——想象畫面之美。
(2)自由誦讀,概括上下闋的主要內(nèi)容。
(3)教師介紹〔衡陽雁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勒: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指平定邊患、建功立業(yè)
〔燕然未勒〕邊患未平、壯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齊讀詩詞。
3、賞句
(1)、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挖掘詞語背后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意境之美
“衡陽雁去無留意\\\',(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用秋天的大雁來表現(xiàn)空間的距離遙遠。雁去的方向是南方,家園、故國,很遙遠,對于這邊塞一點沒有留戀之意,這一點特別使詩人感慨。雁都沒有留戀此地的意思,我卻留在這里。\\\'
四面邊聲連角起\\\',本來似乎應該是:\\\'四面邊角連聲起\\\',但是,那樣一來,第二和第四個字都是仄聲,就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了,不協(xié)調(diào)了。漢語詩歌的語詞順序,可以比較自由的。
要注意\\\'風景異\\\',異者,不同也,就是和其它地方不同和地域特色。首先是與家鄉(xiāng)的距離感。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套話,而是全詩的著眼點。
4 創(chuàng)文————體會感情之濃
想象訓練:用第一人稱描繪下闕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cè)面烘托。
(四)揣摩讀法————準確把握情感
(五)問題探究
1.秋思中的“思”,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假如你是畫家,你將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表達。
(六)拓展延伸 閱讀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比較閱讀:
修改稿:結(jié)合網(wǎng)友們的建議以及再次研讀課文,對此設計做了一些修改,今天上課感覺還不錯。
1. 導入新課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強調(diào)范仲淹家鄉(xiāng)蘇州吳縣。
2.解意
(1) 聽范讀,閉眼想象詞中所寫情景——想象畫面之美。
(2)齊讀,掌握生字詞。
(3)教師介紹〔衡陽雁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勒: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指平定邊患、建功立業(yè)
〔燕然未勒〕邊患未平、壯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齊讀詩詞。
3、賞句
(1)閱讀上闕。思考“塞下秋來風景異” “異”在何處?(要求結(jié)合詞中詩句,發(fā)揮想象回想家鄉(xiāng)秋天的特色)
邊塞延州 家鄉(xiāng)吳縣
“衡陽雁去無留意:寒冷 綠樹成蔭
四面邊聲連角起:特色聲音 鶯歌燕舞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戒備森嚴,戰(zhàn)事吃緊 華燈初上
4 創(chuàng)文————體會感情之濃
詞中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結(jié)合具體的語句分析。
濁酒一杯家萬里 思鄉(xiāng)想家
5、拓展延伸 閱讀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比較閱讀:
《漁家傲》同步練習
1.點明秋天邊塞風景大變的一個詞是 。
2.“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描繪出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王維《使至塞上》的什么詩句?
答:
3.詞作暗含對比,請舉例說明。
答:
4.揭示詞作主旨的一句是 。
5.文化積累:
“衡陽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參考答案:
1.異
2.描繪出了邊塞荒涼而又壯闊的景象。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詞作將大雁南歸“無留意”與戍邊將士們不能不留下來進行對比,潤筆深厚,為下文寫將士們戍邊凄苦埋下了伏筆,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嘗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5.衡陽雁去指大雁向衡陽方向飛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未勒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逗鬂h書》記載有竇憲追擊入侵的單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
《漁家傲》原文及翻譯
《漁家傲》朱服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譯詞》
小雨線線,和風細細,萬家掩映在楊柳青煙里?;▋簩χη橐馍钌睿宦浠ㄕ碀裢?,再不能飛起,怎能回到故枝。多愁無邊無際,溫和的春天呵,將隨東流水而去。
三春美景能有幾?就是將三品官佩,金龜換盡,也留春無計。寄語東陽的酒肆,我要拚卻一醉,酩酊大醉神仙事,一聲嘆,而今一時快樂,化作他年傷心淚。
漁家傲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抓住詞中意象,發(fā)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標:結(jié)合時代背景,品析關鍵詞句,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掌握意象、品詞句、品析詩詞情感的方法;通過拓展閱讀,了解李清照詞作風格及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詞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教學難點:抓住詞中意象,發(fā)揮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心中有沒有住著一個女神?她是誰?她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師心中也有一個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談女神。)
二、講授新課
(一)作者簡介
這是后人根據(jù)她在詩詞中流露出的神韻,想象著她的美好樣子。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滅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無依。曾跟隨皇帝海上逃難,歷盡風濤之險。
李清照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清麗明快。如:《如夢令》。后期變?yōu)槠鄾霰?。如:《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文學創(chuàng)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稱“易安體”,她位居婉約派之首,她的《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
今天我們來讀她的作品《漁家傲》,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誰來介紹?學生回答。
(二)了解“詞”
詞,又稱長短句,隋唐興起,宋代進入全盛,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每首詞都有一個調(diào)名,稱“詞牌”。詞牌是詞的調(diào)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shù)、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平仄上都有規(guī)定。
(三)誦讀感知
1、讀準字音,讀準停頓,感受詞的音韻美。
2、讀準節(jié)奏和韻律。
3、讀懂詞意。
星河:銀河。
殷勤:情意懇切。報:回答。
嗟:嘆息。
謾: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飛蓬般輕快的船。
(四)細讀入夢
1、注解提示了我們這首詞是記夢之作,那么夢中有什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注意說的時候,盡量添加上修飾語。
總結(jié):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給你的感覺是?(奇特,富有想象力。)這樣的畫面絕不是在人間,像是在仙境。
2、在詞中最能帶給我們夢幻般感覺的句子是哪幾句?你能描繪出來嗎?
①提示:發(fā)揮想象,補充恰當?shù)男揎椪Z,多用四字短語,盡量使用修辭手法。
②小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團團白云,流動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濤,水面上裊裊晨霧緩緩升起,天地之間云霧繚繞。一陣狂風吹來,云霧飄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轉(zhuǎn),河中閃閃的星辰,似乎是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云濤起伏。
小結(jié):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水天相接、茫茫無際。天上的銀河似要轉(zhuǎn)動,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帶給我們?nèi)鐗羧缁冒愕母杏X。
③朗讀,想象美妙仙境。
3、剛才我們在詞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詩詞中叫做意象,它們不但營造意境,還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讀悟夢
合作探究:作者在這首詞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jié)合具體的詞句來分析。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舞”字不僅寫海上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的情景。也是寫天上千姿萬態(tài)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傳達了作者奔波之時的感受。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殷勤”為情意懇切之意,在詞人的夢里天帝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在現(xiàn)實中的帝王
是怎樣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追隨皇上的路線開始逃難。高宗皇帝從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始終沒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qū)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無限失望。)從此句,我們可讀到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路長”、“日暮”用路途遙遠而時光易逝來比喻理想難以實現(xiàn)。也是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jīng)歷。
“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態(tài),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
“謾”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悵:一是懷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無人能會意;二是慨嘆國難當頭,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苦悶。
三、課堂練習
下片哪一句是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我報路長皆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
四、課堂小結(jié)
詞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浪漫仙境,表達了懷才不遇和國難當頭,身逢亂世,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苦悶。但結(jié)尾運用典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雖遭磨難,依然尋覓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語言豪邁,格調(diào)雄奇,是李清照詞作中最為獨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讀李清照的其他詞作。如《一剪梅》《聲聲慢》等。
漁家傲課件(篇3)
教材分析
《漁家傲》是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李清照的文學常識
2.體會作者在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進而感悟詞作主旨;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閱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品味本詞豪放的藝術風格,感受詞人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教學重點
體會詞作所描繪的意境,領會詞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詞作主旨;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閱讀。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猜猜她是誰
她是一位將婉約詞風推向極致的杰出作家,一位人生經(jīng)歷千回百轉(zhuǎn)跌宕起伏的傳奇女性,傳世佳作雖僅有幾十篇,卻擁有“一代詞宗”的美譽……(設計意圖:以猜謎語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李清照軼事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她是中國最有成就的女詞人。清照天生聰明,又出生在書香門第,故年幼即通文藝。二十一歲嫁給胡州太守趙明誠。明誠也能賦詩填詞,夫妻感情甚佳。結(jié)婚不久,明誠出游,清照重陽節(jié)作了《醉花陰》詞寄給明誠。明誠自愧不如,但不肯甘拜下風。于是他三天三夜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作了五十首詞,和清照的詞放在一起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賞玩了半天,說:“只三句絕佳?!泵髡\忙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這正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設計意圖:以清照的才學激發(fā)學生深入了解她的欲望)
二.目標展示
1.反復誦讀,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
三.檢查預習
1.查資料,了解作者經(jīng)歷及本詞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讀準字音。
3.結(jié)合課下注釋通譯全詞。
4.搜集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師生交流
1.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詩文并美,尤長于詞,其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其詞藝術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創(chuàng)新。語言清麗雅潔,明白如畫,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備受打擊,從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歲月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xiàn)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diào),豪放的詞風。
2.初讀——感知詞之美
學習生字:謾(màn)
教師范讀,指導朗讀。
3.細讀——理解詞之意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薄獙懱臁⒃茲?、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薄~人在夢中飛上了天空,見到了天帝,天帝詢問她的去向。上闕表現(xiàn)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友驚人句。”——“路長”“日暮”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爸櫽洋@人語”,流露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之情。
4.“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薄磉_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舉,奔向飄渺的神山尋求幸福。下闋詞人借回答天帝的問話,抒發(fā)胸臆,感嘆遭逢不幸,渴望尋求幸福。
四.品讀——領略詞之韻
1.從煉字角度賞析詞中“接”“連”。
2.賞析“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4.歸納本詞主旨。
明確:
1.“接”“連”二字將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組合在一起,形成渾茫無際的境界。
2.運用典故,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黑暗的社會。風千萬別停息,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在那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體現(xiàn)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3.雖然她有才華,有理想,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施展,找不到出路。她夢想仙境,表現(xiàn)她對有戰(zhàn)亂、殺戮、欺詐、孤獨的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表現(xiàn)她對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4.這首詞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想象豐富。通過對夢境的描述,抒寫了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五.拓展提升: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夏日絕句》《武陵春》《醉花陰》等詞,教師根據(jù)李清照的人生經(jīng)歷和作品內(nèi)容寫一篇隨筆,讓學生對李清照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教師隨筆:少女的你,無拘無束,游山玩水。父親視你如掌上明珠,隨著你性子,依著你愿望。當你踏遍濟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親責怪的目光里,坐下來,讀書,彈琴,揮毫。才情被點發(fā),詩意被誘引。十六歲那年,秀筆一抖,《如夢令》便流傳千古。
幸福接踵而至,與丈夫志同道合,鑒古玩,品美酒,賞佳景。但金軍的鐵蹄踏碎了你的美夢。曾經(jīng)的舉案齊眉,曾經(jīng)的身后依偎,在那一刻全然傾覆。北宋的江山搖搖欲墜,你淹沒在千萬逃難人流里。你與丈夫辛苦經(jīng)營的古玩,一半被毀,一半跟隨。輾轉(zhuǎn),飄零,丈夫的病軀抵擋不住暑熱的侵蝕,舍你而去,只留下柔弱的你。不再執(zhí)手,不再對視,不再相訴,你的世界坍塌摧毀?!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家破之日亦是國難之時,柔韌中帶著堅毅,你挺起腰身,直面慘烈的世道,徘徊在項羽自刎的烏江邊,回想著千年前那場拼殺,為英雄的末路高唱挽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晚年的你沒有停下追求幸福的腳步。當你看透張汝舟的真面目后,毅然決然地離婚!這無疑是挑戰(zhàn)男人的權威,挑戰(zhàn)整個封建制度。驚世也好,害俗也罷。你決心要為天下不幸的女子樹立榜樣,你如一道閃電,一聲驚雷。告訴世人:世界不該全由男性主宰,天平該向女子傾斜!你顛覆了世俗的世界,你扭轉(zhuǎn)了性別的空間。
你是華麗的詩篇,絢麗;你是天空的白云,渺遠;你是奇異的花朵,芬芳。你散發(fā)著青春、噴發(fā)著激情、彌漫著憂傷的詩篇將永伴世人。您是令后人肅然起敬的巨人,是中國詞壇上永恒的豐碑!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并默寫在作業(yè)本上。
2、延伸作業(yè):課外閱讀李清照的其他詩詞,比較作者不同人生階段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表達的情感。
七.板書設計:
漁家傲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漁家傲課件(篇4)
漁家傲
漁家傲,是用來形容那些生活在漁村的人們,他們骨子里有一種張揚的驕傲,也有一種堅韌的品質(zhì)。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海洋,也離不開船和漁網(wǎng),而他們用勤勞和聰明的雙手把海洋變成了他們的食糧和財富。他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素,卻充滿了美好和意義,他們的生命雖然艱苦危險,卻充滿了自豪和榮耀。
漁家傲,依靠海洋生存,也依靠船和漁網(wǎng)維持生活。他們幾乎每天都要去大海捕魚,不管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他們都毫不畏懼地出海。他們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矩和套路,只有遵照這些規(guī)矩和套路,才能捕到更多的魚。他們用的都是漁網(wǎng),而不是魚鉤,因為漁網(wǎng)可以覆蓋更大的范圍,也更加高效省力。他們的船也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和制造的,能夠適應各種海況和漁業(yè)需要。漁家傲,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打敗了海洋的險惡和不確定性,獲得了收獲和成果。
漁家傲,雖然生活較為貧困,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傳統(tǒng)習俗,如打漁歌、賽龍舟、應時節(jié)等等。這些流傳下來的習俗和文化,不僅代表了漁家傲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也為漁村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和色彩。漁家傲,也有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他們相信神靈保佑,也尊重自然規(guī)律。在危機時刻,他們會緊密團結(jié)起來,互相幫助,共同對抗自然災害。
漁家傲,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堅韌不拔。在海上捕魚,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大自然,也面對著風浪、臺風、海盜等風險。但是漁家傲,不會因此而退縮,他們會更加頑強地生存下去。他們有一種無畏的勇氣,也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在艱難時刻,他們會努力尋找解決辦法,不斷調(diào)整和改進,繼續(xù)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傳統(tǒng)。
漁家傲,是海洋文明的精髓。他們體現(xiàn)了人類對大自然探索和適應的努力,也強調(diào)了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他們的堅韌靈魂和艱苦奮斗,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希望我們能記住漁家傲,珍惜自然資源,不斷開拓進取,讓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實。
漁家傲課件(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背誦本詞。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nèi)涵和優(yōu)美的韻味,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二、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教法:
1、誦讀法2、討論法3提問點撥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想想有哪些詞人的作品是以清麗婉約著稱的,總結(jié);柳永、秦觀、歐陽修、李清照、李煜等,這些作者的詞作是否都一貫秉承宛轉(zhuǎn)柔美的寫作風格呢?顯然并非如此,婉約派詞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偉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賞析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與之以往風格大為不同的詞作《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二)教學新課
1、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誦,要求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標注不懂的字詞,注意語句的節(jié)奏,停頓和感情。
2、學生齊聲朗讀本詞,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讀準節(jié)奏。
3、寫作背景:“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地度過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jù)《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4、結(jié)合課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詞,弄通文義,教師對疑難詞句進行指導
5、這首詞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嗎?(夢)
6、詞人做夢夢見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
7、這種景象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請同學讀前面一句兩遍后后感悟(瑰麗雄奇、遼闊壯美、氣勢磅礴)(一片煙波浩渺的海上,天與云與海渾茫難辨,海上的船只顛簸,這種動態(tài)猶如海船舞蹈起來,坐在這樣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轉(zhuǎn)動,作者用天、云濤、星河、千帆這些壯闊的景物構成了一副氣勢雄奇的海天相接圖,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diào)。)
8、在這種迷蒙虛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進入了什么地方呢?我們一起朗讀詞中第二句(仿佛夢魂歸帝所,一縷夢魂仿佛升入了天宮)
9、在天國見到了誰?這個人是什么樣的形象呢?(見到了天帝,他態(tài)度溫和,關心民疾。殷勤問我歸何處雖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了深厚的感情,結(jié)合詞人自身及整個宋朝百姓的遭遇,當世正是靖康之變之后,人間的皇帝徽欽二宗都被金兵擄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難保,更不可能來關心人民的遭遇。此時卻有天帝來親切問話,使詞人感到溫暖。)
10、詞人面對天帝的問話有什么樣的回答呢?大家一起來朗誦詞人的回答,感悟詞人的內(nèi)心(學生齊讀“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感受到詞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過半?yún)s有才不能施展,一個“謾”字將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躍然紙上,而自然也有對當世國家危難的現(xiàn)實不滿)
11、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自身飄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極沉淪了呢?(生答沒有),從哪里可以看到詞人沒有消極沉淪呢?我們一起來讀,學生齊讀“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問,作者在此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學生回答是豪邁的。
12、為什么作者會一轉(zhuǎn)而變?yōu)楹肋~磅礴的詞調(diào)呢?結(jié)合當世的歷史大事件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處一個時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寫此詞的時間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嗎?學生回答岳飛。師說正是岳飛這位民族英雄,在詞人寫作本詞的期間取得了抗金的牛頭山大捷,收復了失地,詞人受到鼓舞,在詞中暗中贊嘆了岳飛,大家可以找出來是哪句嗎?提示岳飛的字為鵬舉,和文中的哪句相照應呢?生答“九萬里風鵬正舉”。
13、大鵬展翅高飛,詞人又怎么表達自己的愿望呢,請同學們一起讀詞中最后一句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學生齊讀這句。教師:作者希望風不要停,這樣就能使大鵬飛的更高更遠,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飛能打敗金兵獲得更大的勝利,從而收復國土,而詞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達一個理想的彼岸,過上理想中的生活。這里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若是詞人是一名男兒,定會和岳飛一道保家衛(wèi)國抗金擒
胡,這在詞人的其他詞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學生齊讀這兩句詩詞,讀出作者視死如歸、捐軀報國的壯烈情懷。
14、作者作為當時的婉約派大詞人,能寫出如此豪邁雄奇的詞作實數(shù)稀有,詞人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見一斑,那么在同時期岳飛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詞作《滿江紅》,抒發(fā)了保家衛(wèi)國及壯志難酬的強烈悲憤情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展示岳飛《滿江紅》,并由學生朗誦。
15、同學們再一起來誦讀一遍《漁家傲》,將詞作的豪邁浪漫之情讀出來
六、教學總結(jié):
本文用豪邁雄奇的筆墨,描繪了夢中海天相接及夢回天宮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懷才不遇的慨嘆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岳飛抗金大捷的贊嘆和對收復失地的期望。
七、板書設計:
漁家傲
漁家傲課件(篇6)
魏復波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diào),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二、教學難點:
清晰地了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三、教學重點:
解讀全詞,了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五、教學道具:普通課件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注釋,通讀全詞;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那么,現(xiàn)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BR>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BR> 3、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R> 4、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BR> 5、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BR>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jīng)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jīng)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么,這樣一首充滿著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積極抵御。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看注釋①中的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ppt展示)
(二)分析全詞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學們知道它是創(chuàng)作于哪個具體的季節(jié)的嗎?
秋天。
很好,你們又是從哪里得知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節(jié)。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xiāng)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會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么,這里“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xiàn)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確的語序又是什么樣的呢?
“雁去衡陽”這里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F(xiàn)象,可是,在這里,詞人卻用了“無留意”,為什么呢?同學們想一想,大雁南飛是自然界的常態(tài),而這里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這是運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這從側(cè)面反映出邊塞環(huán)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zhàn)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BR>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里所出現(xiàn)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本注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
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戰(zhàn)爭的混雜聲音在安靜、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夠經(jīng)常聽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才會出現(xiàn)的,由此可見當時戰(zhàn)爭的緊張程度。
C、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邊城。
同學們想象一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長煙與日落同時升起,這種情景與我們學過的哪一句詩相類似呢?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R> 二者無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風景,詞人又為何用了“孤城閉”這三個格調(diào)與之相反的詞呢?我們想一想,戰(zhàn)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此時的形勢是緊張而又不利的,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tài)。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xiàn)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huán)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這里,詞人借酒消愁,請同學們注意一下,這杯酒是“濁”的,“濁”與“清”相反,混亂渾濁的意思??梢姶藭r詞人心情紊亂,連所喝的酒都是渾濁的。
B、其次,“一杯”與“萬里”,兩個數(shù)量詞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xiāng)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在這種有家無法歸的情況之下,詞人的所見所聞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凄切。
B、對于“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xiàn)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于冷色調(diào)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后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A、這樣凄涼的夜晚,詞人睡不著,心愁滿緒,連白發(fā)都發(fā)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里僅僅是將軍頭發(fā)發(fā)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出戍邊將士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jié)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tǒng)領全局,借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fā)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五、拓展學習
1、知識積累:關于“典故”的知識:
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2、中考習題拓展訓練:
題型一:描繪畫面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致?試加以描述。
解題思路:
抓景物,描特點,用散文化的語言。(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再現(xiàn)畫面。)
題型二:煉字品析
“長煙落日孤城閉”中的“孤”字用的比較好,好在什么地方?
解題思路:
(1)明確該字在句中的特殊的含義,寫出了什么特點。
(2)體悟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當堂練習(見ppt)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漁家傲》。
(2)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將《漁家傲》改寫成150字左右的小散文。
(3)預習《江城子》和《破陣子》
漁家傲課件(篇7)
漁家傲秋思乃是一首古風詩歌,它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它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山水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人情世態(tài)的感悟。本篇文章將圍繞著這首詩歌進行分析和闡釋。
首先,漁家傲秋思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自然山水之美。詩歌中,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了秋天山水的美麗之處,從而觸動了讀者的心靈。如:“云銷雨霽、萬物靄然,節(jié)令調(diào)和,氣爽光明”,將秋日山水的光與色、陰與陽、寒與暖、空與實統(tǒng)統(tǒng)展示人們眼前。詩人所言的秋日美景,在一片現(xiàn)世的色彩中蘊藏了極富內(nèi)涵的審美情趣,使人們不僅感受到了自然山水的美,還能在這種感覺的基礎上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共生的關系。因為只有對自然深深的感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山水美的含義。
其次,漁家傲秋思表現(xiàn)出人情世態(tài)之美。在詩歌中,作者表達了對于世事沉浮的感慨。如:“百年促現(xiàn)日,鳥道逐洪流,徜徉今古間,萬物隨風游”,表達了流年似水,時間匆匆,生命短暫的思考。同時,通過詩中“野蔓亂架石,武威抗霜奇”的描述,表現(xiàn)出人類在自然界中逐漸成長的旅程。這種旅程充滿意外,但也充滿勇氣和信仰。人與自然的交織關系在此得到了凸顯。在面對自然的殘酷,人們需不斷發(fā)揮自身的力量,通過艱苦奮斗來適應自然的變化。
總體來講, 漁家傲秋思這首詩,從山水自然之,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為人們提供了一場心靈的感受。通過深入地挖掘和思考這首詩,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漁家傲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步驟:
【了文體,曉背景】
1、自學關于詞的簡介的微課,初步了解詞的基本知識。
2、教師介紹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創(chuàng)作背景。
明確: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心中,范仲淹不僅是這樣寫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曾經(jīng)三次上書,三次被貶,始終不該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風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宋朝,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他的詞作漁家傲秋思,就寫于這一次的遠征之中。
【讀詞文,明詞意】
1、看配樂范讀,確準字音及斷句,自己大聲吟讀。
2、舉行吟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并進行分析點評。
3、展開想象,在小組內(nèi)交流,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形式。
明確: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zhèn)鱽響?zhàn)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yè)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fā),流下傷心眼淚。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鑒賞詞的上闋與下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明確:
1、品詞的上闋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萬兵馬,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三川口戰(zhàn)役,目標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擊戰(zhàn)術,攻下了延州北邊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將李士彬。隨后又擊敗了為延州解圍的宋將范雍,圍攻延州七天七夜,這時,不期而至的大雪紛紛而降,李元昊因糧草難以為繼無奈撤軍,延州的險些失守,震動了朝野,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江山社稷的關鍵時刻,范仲淹主動請纓,以時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鎮(zhèn)此軍事要塞,當時西夏初立,氣焰熾盛,鋒芒正銳,而宋朝西部邊塞一線,支離破碎,人心渙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對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到來之后,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迅速改變了邊軍腐敗的局面,軍心為之一振,邊民們都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在日夜加緊訓練,整肅軍隊的同時,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邊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邊塞防線,又使延州大批流亡無著的羌漢民眾相繼歸業(yè),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備戰(zhàn)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嶺山北麓,沿河之濱,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稱為范公井,而且還在嘉嶺山頂,修建了瞭望臺,在石壁上鑿刻了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幾個大字,以示鎮(zhèn)守邊關的雄心,這一系列鞏固邊防之措施,快速扭轉(zhuǎn)了戰(zhàn)爭頹喪的局勢。
整個上闋主要是寫景,景物總體的特點是“異”,“異”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內(nèi)陸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作者的所在地,當時的延州,是西北邊地,是防御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秋來點明了季節(jié),風景異概括的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nèi)陸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候鳥,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飛向南方過冬。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一書就有這種記載,“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風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此時更是觸景生情,塞外的氣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奮力飛去,毫無留戀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難通,無法傳遞消息,所以一到秋天,邊境就是一片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是指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風聲,雨聲,人聲,馬嘶,種。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悲涼,凄婉,四面回蕩。
“千嶂里”描繪出延州處在層層山嶺環(huán)抱之中的畫面,長煙落日,就使人聯(lián)想到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xiàn)了塞外雄奇壯闊的風光,
“孤城閉”三個字,立刻讓人感受到這種在充滿了肅殺之氣戰(zhàn)地前沿,戒備森嚴,隱隱流露出邊境的緊張氣氛。
2、品詞的下闋
詞的下闋主要是抒情,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以笛聲來渲染出征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蒼涼的邊塞,對戍守的將士來說,真是欲留不忍,欲歸不能,而沉浸在思鄉(xiāng)的悲哀之中,
“濁酒一杯家萬里“,時近黃昏,城門早已緊閉,白發(fā)老將喝著濁酒,真是凄清孤寂,沒有身臨其境的人,真是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這里的一杯與萬里,緊密的相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作者內(nèi)心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為邊鎮(zhèn)的守將,又怎么能只眷戀于家人鄉(xiāng)親,而忘記國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位邊鎮(zhèn)守將戰(zhàn)功未立,敵人未滅,何以報國,所以又流露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這里詞人以借古書懷的手法,引用東漢將領竇憲追擊北單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兩漢時代與匈奴長期交戰(zhàn),衛(wèi)青霍去病相聚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公元89年夏天,竇憲、耿秉率大軍和北單于在稽洛山展開戰(zhàn)斗,大勝敵軍。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獲敗軍不計其數(shù),之后,竇憲登上燕然山,受命中護軍班固刻石記功,由于國難家仇交織縈繞,作者是徹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耳聽得羌笛悠揚,眼見霜落滿地,更使人感到悲壯而又蒼涼,這種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復雜心情。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在濃郁的抑憤中,表達了將士們的沉重心聲,北宋的戍邊將士,終年累月轉(zhuǎn)戰(zhàn)在荒漠的邊疆,戰(zhàn)爭之殘忍,生活之艱辛,使將軍平添白發(fā),士卒熱淚縱橫,讀了以后真讓人,蒼涼悲壯,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聲望及文學造詣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時候,家境清貧但勤奮好學,當秀才的時候,就常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有一次被貶了之后,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并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愿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靈烏賦》,回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nóng)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這也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繼續(xù),但他對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間,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后樂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赴潁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長逝,范仲淹死訊傳開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的為他建祠畫像,人們來到祠堂,象死去親人一樣的痛哭哀悼。
據(jù)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在戍邊期間,寫下了一組漁家傲的詞,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來開頭,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幾首都散失了,只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留傳了下來,這首詞開闊了詞的境界,是詞風上的一大變化,我們知道,詞從五代后唐以來,追求旖麗香艷,表現(xiàn)范圍十分的狹窄,而范仲淹的漁家傲擺脫了舊有詞風的束縛,繼承了唐朝邊塞詩派雄渾豪放的傳統(tǒng),把描寫范圍擴展到了邊塞的戰(zhàn)斗生活,為北宋詞壇孕育了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詞派打下了基礎。
漁家傲課件(篇9)
一、課前預習布置:
1、標注不認識及讀不準的字音;
2、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將詩歌翻譯寫在書上;
3、讀熟并背誦,課堂要默寫檢測。
二、課前準備:
1、上課前5分鐘:所有同學拿出聽默本,默寫《漁家傲·秋思》,并叫兩位同學在黑板上默寫,要求字跡認真,書寫工整。
2、老師巡查默寫情況,了解每個同學完成背誦作業(yè)的程度,并對優(yōu)秀學生及時提出表揚,默寫完成的同學可以照著書本自行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寫完成后,檢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詩詞是否有錯,發(fā)現(xiàn)錯誤后自行上臺用紅色粉筆改出。
3、完成默寫后,全班準確齊讀一遍,注意正確字音和字形。
三、新課講授:
1、請一位同學來解讀題目《漁家傲·秋思》。
生:“漁家傲”是詞牌名,規(guī)定詞的形式,包括字數(shù)、句數(shù)和押韻,“秋思”是題目,揭示詩歌主要內(nèi)容,點明這首詩是寫秋天的思念的。
師: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讀的很到位,可見老師平常講課時他聽得很認真,筆記做得很詳細,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并請不知道的同學將筆記記下來。
2、題目聯(lián)系拓展:
師:自古“女子多傷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詩詞里寫了許許多多關于“秋”的詩句,提到“秋思”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是被譽為“秋思之祖”的誰的什么詩?還有一首歌詠秋天的“另類之作”是誰的什么詩?
生:被譽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另類之作”的是唐代劉禹錫的《秋詞》。
師: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夠及時聯(lián)想到我們所學過的詩詞使知識融會貫通起來,那我們?nèi)w同學都能夠背誦這兩首詩嗎?(學生背誦)
3、作者介紹:
師:這首詞的作者范仲淹我們并不陌生,八年級下冊曾學過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廣為傳頌的句子是?
生:《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師:那我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回顧一下關于作者的相關知識。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岳陽樓記》字逸飛,號文正,謚號“文正”傳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師:非常清晰準確,對于古代作者,我們需要記住朝代,文學史地位,代表作及字號。
4、詩歌大意理解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生讀后)課前老師已經(jīng)讓大家將詩歌翻譯寫在了書上,現(xiàn)在請大家結(jié)合課下注釋及譯文理解詩歌內(nèi)容,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鐘后全班交流。
(3分鐘后)請大家提出你對詩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無人舉手)大家可要抓住機會提問哦,如果沒有人舉手,就意味著你們都理解了,沒有問題,那老師就要提問你們了,要是被我問住了,你們可是要領罰的呦,所以抓緊時機趕緊問?
生:“衡陽雁去無留意”為什么“雁去無留意”?
師:有沒有同學能幫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陽的大雁向南方飛去,沒有一點逗留的意思,這說明邊塞天氣極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會。
師:回答得真棒,這里說明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氣候極寒。
生:“濁酒一杯家萬里”中的“濁”我覺得可以改為“斟酌”的“酌”,因為,這個“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幾杯”,在這里應該是“喝酒”
師:這個問題有新意,有沒有同學能夠解釋一下?(無人舉手)我們這位同學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學生,他的問題將同學們都問住了,那么老師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來聽聽看是否認可?古代的“濁酒”就是米酒,用米發(fā)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見過,比較渾濁,所以形象的稱之為“濁酒”最主要的是濁酒是老百姓們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見和普通的酒,在這里戍守邊塞的。都是平民百姓,遠離家鄉(xiāng)在外征戰(zhàn),所以喝“濁酒”來聊以慰籍思鄉(xiāng)之情。
生:“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個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誰?
師:有沒有那位同學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漢時期的大將軍竇憲,他率領部下抗擊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塊大石上記功而返。用來比喻建功立業(yè)。
師:此處應該給他響起掌聲(生鼓掌),他的知識面很廣,可見平時是個愛看書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滿地”怎么理解?
師:這一句誰能夠幫他解釋?
生:“羌管”是邊塞特有的樂器,“悠悠”是指聲音凄涼,“霜滿地”是說秋天地上有霜。
師:解釋得很詳盡精確,我覺得這里的“霜”除了點明了季節(jié)是秋季之外,是不是還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灑滿邊關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認同嗎?(生點頭)
生:“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怎么翻譯更合適呢?
師:這個問題暗含了此句中的`一個修辭,哪位同學能夠準確地翻譯一下呢?
生:這句用了互文修辭,應翻譯為將士們都已生出了白發(fā),留下了思鄉(xiāng)的眼淚。
師:真棒,翻譯得很準確,那么生出了白發(fā)說明了什么,這“淚”緣何而起又為誰而落呢?
生:白發(fā)說明戰(zhàn)爭時間之長,說明他們想家卻不能回而發(fā)愁,愁白了頭。
師:說得真好,這白發(fā)因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久而生,古詩中有“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可見戰(zhàn)事持續(xù)時間長,為有家不能回而發(fā)愁,也為何時能打敗敵軍,怎樣擊退敵人而愁,更為不知何時才能歸家而愁!
生:眼淚因思念家鄉(xiāng)而起為自己而流。
師:如果沒有戰(zhàn)爭,會不會有離別,會不會有思念,所以這眼淚因戰(zhàn)爭而起,為國為家為己而流!
師總結(jié):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這首詞的大意我們梳理完了,下面我就這首詩提一些問題,檢測一下大家是否已經(jīng)全部理解。
5、詩文分析:
師:這首詞中有一個字總體概括了作者所見邊塞景物的特點,是哪個字?
生:“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
師:這“異”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這“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現(xiàn)在“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飛了,說明天氣很冷,入冬很快。
師:有沒有相關的詩句可以佐證呢?我們學過的一首描寫邊塞雪景的詩歌。
生:“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生:這“異”還表現(xiàn)在“四面邊聲連角起”邊塞特有的聲音,有風吼,馬嘶,號角,戰(zhàn)鼓等等形成特有的邊聲。
師:說的真好?!爱悺痹凇斑吢暋?BR> 生:“異”還表現(xiàn)在“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門早早的就關閉了。
師:城門關的早說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嗎?
生:戰(zhàn)事緊張,戒備森嚴。
師:大家說的真好,將這首短短數(shù)字的詞,解讀出這么豐富的內(nèi)涵。那么詞的上片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生:寫邊塞的景。
師:這景有何特點?
生:渲染荒涼凄清,蕭瑟的氣氛
師:說得真好,那詞的下片主要寫什么?、
生:抒情,抒發(fā)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
師:僅僅只有思鄉(xiāng)嗎?想家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沒辦法回家
師:這種為了國家舍棄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愛國之情和無奈之情。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棒,這首詩就是作者借描寫邊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寫來抒發(fā)將士們舍家衛(wèi)國思鄉(xiāng)卻不得歸的無奈之情。這首詩就在我們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讀完了。
漁家傲課件(篇10)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誦,熟讀成誦,感受詞的風格和韻律特點,進而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及其流派。
2.品讀辨讀,理解詞的意境和情感,進而認識中國士大夫的品格。(重點和難點)
教學流程:
一、讀夢——誦讀詩詞,把握節(jié)奏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讀順,教師巡視指導。請將讀不準、讀不懂的字詞提出來。
(2)點名學生朗讀,要求把握節(jié)奏,學生互評。教師指導,出示節(jié)奏劃分。學生再齊讀。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將詞作變換成律詩,比較異同,體會韻律。(詞,長短句錯落,節(jié)奏富于變化。)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天帝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聽范讀,齊聲朗讀。
主問題:這首詞詞牌名是《漁家傲》,沒有題目,你能否給這首詞加個題目?說說理由。詞寫什么?寫實還是寫虛?(引出“夢”)?!稘O家傲》在《花庵詞選》中題做《記夢》。
二、繪夢——描繪意象,進入意境
追問1:詞人李清照在詞中都夢見了什么景象?默讀找出來后,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觸動你的畫面。
(天接云濤、星河流轉(zhuǎn)、千帆亂舞、天人對語、鵬飛高舉、吹取三山)
①鋪敘:描寫細膩,詞義生動,意境渾厚。
“接”“連”“轉(zhuǎn)”“舞”:天幕四垂、波濤洶涌、云霧彌漫——渾然無際(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殷勤”:溫和、關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鵬(莊子語)、三山(神話傳說)(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鵬,乘萬里風高飛遠舉,叫風不要停止,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轉(zhuǎn)表達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問2:請再讀課文,夢中哪兩句詞提及到沉重殘酷的的人生現(xiàn)實?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追問:哪兩個字耐人尋味?(嗟謾)能否替換成“言”和“尚”字?“嗟”字傳達出來的是對日暮途遠的嘆息,是對自己人生歷程的嘆息,是李清照歷經(jīng)國破家亡的顛沛流離之苦的嘆息,是自己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的嘆息。而“謾”字則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包含兩層意思:一則感慨自己空有才華,但畢竟是個弱女子;二則正值戰(zhàn)亂年代,國難當頭,詩詞文章又有何用?
3.析夢——領悟主旨、認識詞人及其詞風的變化
(1)比較閱讀李清照婉約詞《點絳唇》,認識不同詞風
點絳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婉約派詞風即婉轉(zhuǎn)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cè)重兒女風情,結(jié)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zhuǎn)和諧,語言圓潤清麗。豪放詞特點創(chuàng)作視野廣闊,氣象恢弘雄放,語詞宏博,用典較多。
(2)詞風為什么發(fā)生變化?詞風變化和人生經(jīng)歷情感變遷的關系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是個待字閨中的少女時,羞澀調(diào)皮,聰敏率性。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
后與趙明誠結(jié)為夫妻,詞風高山流水、琴瑟和鳴,一絲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減字木蘭花》
歲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誣陷,受牢獄之災,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ㄒ姟堵暵暵罚┙鹑四舷?,國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懷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體認著共同的時代悲哀。(《漁家傲》)
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而《漁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國文人都有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辛棄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約派詞人,在國家危難之中也會抒發(fā)出豪放的情懷。這就是中國文人“士”的靈魂。
漁家傲課件(篇11)
(一)、導入新課: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新的邊塞詩;范仲淹的《漁家傲》
(二),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zhàn)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三),品讀《漁家傲》:
1、注意聽范讀:點評好在哪里?節(jié)奏感情意境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zhì)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看看注釋處理好字音節(jié)奏感情)
個人表現(xiàn)讀:(學生品評:發(fā)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四),賞析《漁家傲》:
1、賞析上闋:
賞析:詞的上闋,展現(xiàn)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引導學生想象進行口頭筆頭訓練,互相補充]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xiàn):[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視覺上悲涼]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diào)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聽覺上的震撼]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zhàn)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伴]”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wèi)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zhàn)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2、賞析下闋: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fā)鄉(xiāng)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nèi)缃裨鯓影??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jié)進入人的內(nèi)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yè)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愁,白發(fā)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3、課文小結(jié):
這首詞在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fā)的基調(diào),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xiāng)之愁,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