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課件(匯編六篇)

字號:

三字經(jīng)課件(篇1)
    1、師簡介《三字經(jīng)》導入課文學習。
    2、新三字經(jīng)講了什么內容呢?
    1、學生在小組內將本課的生字用互讀、互考、組詞、找方法等形式進行交流識記,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闖關的方式讓學生認讀,以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3、選用找朋友的方式為這些字組詞。(加強對字義的理解)
    4、師生互動,共同交流識記方法。如:
    (1)“減一減”、“加一加”、“換一換”
    (2)編謎語、兒歌識記法。
    (3)“形聲”識記法。如“筷”,因為古時候的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頭,下面加上快慢的“快”,合起來就念“筷”,筷子的“筷”。
    1、引導學生分析各個字的結構特點及書寫要領,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母:筆順是母。
    2、教師在田字格中做細致指導。
    3、生練習,師巡視指導。
    1、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好事。
    2、將自己的實際行動在父母協(xié)助下以兒歌、三字經(jīng)、順口溜等形式編出來,一周后全班交流。
    朗讀表演
    1、請大家先根據(jù)文中的注音試著讀一遍課文,然后畫出本課的生字及不懂的地方。
    2、學生可面向全體提出不懂的.地方,也可在小組內提出交流。
    3、教師采用多種形式領讀課文。
    4、學生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練習讀文,做到熟讀成誦。
    5、全班交流朗讀,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6、采用聯(lián)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方式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師做適當引導。
    7、說說課文內容。再用兒歌、快板等形式演出來。
    8。談談自己在家中的表現(xiàn)或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打算。
    三字經(jīng)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別是什么。
    教學重點:
    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別是什么。
    教學難點: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或識字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三字經(jīng)”么?誰來說說你所知道的“三字經(jīng)”?
    2、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段“三字經(jīng)”。
    二、初讀感知
    1、出示課件: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預習,解決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與“梁”的區(qū)別。
    注意“豕”的讀音。
    5、你能試著了解那句話?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山柚鞣N資料。
    6、全班交流。“黍”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釀酒?!豆茏印罚骸笆蛘撸戎勒咭?。”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結著累累果實而下垂的樣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釀酒的'意思。黍即黃米。
    “菽”豆類的總稱。
    “咸”字從戌從口。從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種長柄大斧,口為人口,在這里表示人頭。大斧砍人頭,所以咸的本義為殺戮?!墩f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釋作皆、都、悉、盡之義,這其實也是咸字本義“殺盡”的引申。
    7、讀一讀這些句子??梢栽囍氖肿x。
    三、練習
    1、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試著背誦《三字經(jīng)》。
    2、活動:猜一猜,講一講。
    圖中的漢字分別是:井、炙、獵、射、涉。
    四、總結,布置作業(yè):練習寫字
    板書設計:
    三字經(jīng)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三字經(jīng)課件(篇3)
    教學內容: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教學目標
    1、熟練誦讀《三字經(jīng)》原文。
    2、知道四季變化對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有重要影響,知道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已學語句
    兩人為一組,以相對拍手游戲方式,自由邊拍手邊誦讀已學《三字經(jīng)》語句。
    二、新授感悟
    1、自讀《三字經(jīng)》中從“曰春夏,應乎中。”2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并將這2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
    2、老師朗讀《三字經(jīng)》,請學生一起讀。
    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4、【故事】
    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
    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zhàn),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來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 所以當兩方交戰(zhàn)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
    這是,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后,再繼續(xù)戰(zhàn)斗。
    皇帝使用新發(fā)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zhàn),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
    于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注釋】
    曰:說道,提到。
    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
    運:循環(huán)、運轉。
    不窮:沒有終止的時候。
    南北西東:指四方。
    應:對照、相應。
    中:中央。
    5、教師講解解釋這2句三字經(jīng)的含義。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環(huán)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系。
    小結:四季變化對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有重要影響,同時也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多彩,對于自然我們也要心懷感恩之心。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如果沒有中心,就沒有東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動,方向也跟著改變。
    三、小結,并齊誦一遍句子。
    三字經(jīng)課件(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學習,使幼兒初步理解“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的含義。
    2、培養(yǎng)幼兒大膽、完整講述的能力。
    3、激發(fā)幼兒對經(jīng)典誦讀的興趣。
    活動準備:圖片一幅、打印好的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圖畫引出故事。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有趣的"圖畫,你們想看嗎?老師在投影儀上出示圖片。提問:
    (1)圖片上有誰?這些人是什么時候的人?從哪里看出來的?
    (2)圖片上的老爺爺是誰?
    (3)這幾個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戲呢?
    (4)請你猜一猜,孔子和項橐在說什么呢?
    2、老師講故事,故事中的問題讓幼兒回答后,再接著講。
    小結:孔子雖然知道很多知識,但他還是很愛學習,還向七歲的項橐請教,真是不簡單。我們小朋友更應該認真學習知識,做個有學問的人。
    3、結合《三字經(jīng)》,激發(fā)認字興趣。
    這個故事就藏在我們學過的《三字經(jīng)》里,是哪一段呢?
    出示打印好的紙張,一起讀。老師可稍作解釋。
    幼兒拿出自己的紙,邊指邊讀。從“昔仲尼”讀到“猶苦卓”。
    活動延伸:鼓勵幼兒收集經(jīng)典故事來講給大家聽。
    附故事:
    仲尼師項橐
    孔子是中國的大圣人,他一生勤奮好學,并且十分謙虛,不論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他都虛心向他學習。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币馑际钦f,路上只要有三個人走路,其中必有一個可以當他的.老師。
    傳說有一次,他外出講學,走到一個路口,有幾個孩子正在玩堆沙城的游戲,沙土堆起的一座小城,擋住了去路。孔子下車,問他們:“車來了你們怎么不讓路呢?”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小孩答道:“我只聽說車繞城走,沒聽說城讓車走的道理?!笨鬃右幌裸蹲×?。接著便對這個聰明的孩子發(fā)生了興趣,向他提了不少問題考他,其中有什么山上沒有石頭,什么水中沒有魚,什么樣的門關不上,什么牛不生犢,什么馬不下崽,什么刀上沒有環(huán),什么火沒有煙,什么男人沒妻子,什么女人沒丈夫,什么樹不長枝,什么城沒有使者,什么人沒有孩子……這些問題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甚至家庭倫理道德等諸方面,就是一般成年人也難以回答。誰知項橐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空著的門關不上,泥牛不生犢,木馬不下崽,砍刀沒有環(huán),螢火蟲的火沒有煙,仙人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枯樹不長枝,空城沒有使者,小孩沒有孩子?!?BR>    流利的回答使孔子驚嘆,他連聲說:“了不起!了不起!”于是坐下來和他傾心交談,發(fā)現(xiàn)項橐這個七歲小兒,不但聰明機靈,對一些問題還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于是不恥下問,誠懇地向他學習。以孔子這樣有學問的大圣人能向一個七歲小兒學習,那么作為普通人,當然更應該虛心向所有有知識的人學習。
    三字經(jīng)課件(篇5)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揭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三字經(jīng)》嗎?
    《三字經(jīng)》是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它源于南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它三字一句的韻文非常容易記憶,內容包括傳統(tǒng)教育,歷史、地理、天文,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現(xiàn)在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它是我國古代對孩子進行論理道德教育的書籍,現(xiàn)在被世界兒童運用,你們自豪不?其實上學期要求我們學習的讀讀背背里就有一篇關于論理道德教育的內容,你們還記得嗎?(一起背)(羊跪乳,鴉反哺……德有傷,貽親羞)誰能說說講的是什么意思?
    你們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嗎?這段故事就來源于三字經(jīng)里的“昔孟母,擇鄰處”意思是從前的孟母為了兒子有個能有出息,選擇合適環(huán)境的事。其實你們的父母為了你們能夠成才,給你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們作為兒女,應該感謝父母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條件,更加發(fā)奮讀書。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愛親人、孝敬父母。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段關于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有幫助的《三字經(jīng)》。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經(jīng)》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眱删?。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并將這兩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
    2、學生自主識字,“允、籍”
    3、老師配樂朗讀《三字經(jīng)》。
    4、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男女生接讀、全班齊讀。
    5、師生共同解釋這兩句三字經(jīng)的含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像蘇洵上了年紀,才后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fā)奮讀書,才不至于將來后悔。)
    6、教師讀故事:蘇老泉發(fā)憤讀書
    7、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討論、交流:
    (1)為什么蘇老泉到了27歲還要用功讀書?
    (2)要想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小時候就要怎么樣?
    8、請學生思考問題:
    (1)蘇老泉27歲才用功讀書,你覺得他做得對還是不對?
    (2)試著想一想:年歲大的人還要不要學習新知識?(蘇老泉到了二十七歲才省悟到讀書的重要性。我們年紀輕輕,現(xiàn)在開始用功是絕對來得及的。要認識到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堅實地知識根底,長大以后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3)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發(fā)?(教育對于人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后天教育及時,方法得當,也可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才)
    9、配樂集體齊讀
    10、指導學生背誦
    三、擴展活動:
    《三字經(jīng)》里還有好多關于指導教育學習的內容,老師讓你們自己搜集,你們找了沒有?誰能把你喜歡的《三字經(jīng)》內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繪畫,也可以用完整的話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或者講其中故事也可以。
    三字經(jīng)課件(篇6)
    《三字經(jīng)》中的“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1、初步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理解詩文內容明白只要努力用功讀書,就會取得好成績的道理。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并且在熟讀的基礎上達到背誦。
    3、明白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可以使自己進步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對“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內容及含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小黑板、圖片
    教學流程: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詩文、理解大意
    三、明理品讀
    四、拓展升華
    五、總結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兩篇小故事,請同學們邊聽邊想:這兩個故事講的都是什么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師邊出示圖片邊講述祖瑩吟詩、李泌賦棋的故事)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講的是什么事?你從中知道了什么道理?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跟這兩個故事有關的“三字經(jīng)”。
    (1)教師范讀(教師語速適中,使學生聽清字音)
    (2)學生自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讀準字音)
    (3)指名讀(多種形式:拍手讀,男、女生分讀,小組讀,接龍讀……)
    (1)你讀懂了哪些內容?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講解:賦棋、彼、爾、效等字詞的意思。
    (2)指名講解詩文的意思(學生嘗試講解,教師適時補充)
    (3)教師對詩文意思進行小結: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后來當了秘書監(jiān)著作郎。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你現(xiàn)在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地讀書。
    1、北齊的祖瑩、唐朝的李泌為什么能有這樣的成績?
    2、我們應該向他們倆學習什么?
    3、讓我們再來把這兩句三字經(jīng)有感情的讀一讀(自由讀后齊讀)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齊的祖瑩、唐朝的李泌的故事,希望同學們能效法他們,從小就努力用功地讀書,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jīng)課件(篇7)
    課前活動:
    上課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小游戲。游戲的規(guī)則是當老師說到你身體的某一部位時,你就要用手去指著它,并且大聲地把它說出來。游戲開始!
    師:剛才很多小朋友指得都不錯。老師希望上課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能夠用眼睛看著老師,用耳朵去聽講,管好你們的小嘴巴!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三字經(jīng)》!(出示句子)先聽一段錄音!(播放錄音)
    師:瞧,他讀得多好呀!有小朋友已經(jīng)躍躍欲試了,誰先來讀讀看?
    師:這里有幾個生字,我們來認識它們,跟著老師讀:
    師:這么多的小朋友愿意讀呀!這樣,咱們男女生交叉讀,女生讀紅顏色標注的部分,男生讀藍顏色標注的部分。女生先讀,香九齡――(引讀)
    二、 講解故事。
    其實,這段話蘊藏著兩個小故事呢!先來看第一個故事吧!(配樂,結合動畫敘述黃香溫席的故事。)
    1、師:古時候,有一位叫黃香的小朋友。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與體弱的父親相依為命。他知道父親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非常心疼父親。夏天天熱,每晚他都先把父親的枕席扇涼,以便讓父親安睡。冬天天冷,每晚他都先上床,用體溫把被褥捂熱,以免父親著涼。正因為黃香有此孝心,才使他長大后在做人、求學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師:多懂事的孩子呀,咱們也要向他學習!《三字經(jīng)》里是怎樣寫他的?打開書到第4頁,找找看!
    2、師: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誰呢?先來認識一下主人公吧!(出示孔融的圖片)他叫孔融!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誰來說說?
    師:聽了剛才的故事,一定有聰明的小朋友能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誰來說?
    師:對呀,孔融讓梨的故事這么長,可古人只用了十二個字就概括了,真神奇呀!(出示句子: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一起來讀!
    師:小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們吃,他對兄弟是多么友愛!
    過渡:在剛才的句子中,我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其次才是學習各種常識。這就是《三字經(jīng)》中所說的――(出示句子: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三、指導背誦。
    過渡:這么好的句子,老師相信小朋友們一定已經(jīng)熟記在心了?,F(xiàn)在,老師就要考考你們了,會的小朋友一起回答!先準備準備,自己讀讀!
    (1) 你能把它們補充完整嗎?
    香九齡,_________。孝于親,_________。
    融四歲,_________。弟于長,_________。
    首孝弟,_________。知某數(shù),_________。
    (2) 這樣,你還會填嗎?
    香九齡,_________。孝于親,_________。
    融四歲,_________。弟于長,_________。
    首孝弟,_________。知某數(shù),_________。
    (3)(出示黃香的圖片)《三字經(jīng)》中是怎樣寫他的?
    (出示孔融的圖片)你能背出和這幅圖有關的句子嗎?
    首孝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師:小朋友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這幾句背下來,真用心!我們一起來背!拍著小手,搖著腦袋。香九齡――(引讀)
    四、課外延伸。
    學了剛才的句子,我們認識了兩位可愛的小朋友黃香和孔融。他們都是孝順父母、團結兄弟姐妹的好孩子。你們身邊也一定有許多這樣的小黃香、小孔融。利用下課時間,去收集他們的故事,下節(jié)課在班上講給同學們聽聽!
    [三字經(jīng)教案]
    三字經(jīng)課件(篇8)
    《三字經(jīng)》,是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當中,《三字經(jīng)》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三字經(jīng)》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度纸?jīng)》早就不僅僅屬于漢民族了,它有滿文、蒙文譯本。《三字經(jīng)》也不再僅僅屬于中國,它的英文、法文譯本也已經(jīng)問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范圍的推廣。
    已經(jīng)有幾百年歷史的《三字經(jīng)》依然有著巨大的生命力。在過去,包括章太炎在內的有識見的學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經(jīng)》的注釋和續(xù)補者。模擬《三字經(jīng)》形式的讀物,如《女三字經(jīng)》、《地理三字經(jīng)》、《醫(yī)學三字經(jīng)》、《西學三字經(jīng)》、《工農(nóng)三字經(jīng)》、《軍人三字經(jīng)》、《佛教三字經(jīng)》、《道教三字經(jīng)》層出不窮,風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新三字經(jīng)》,同樣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三字經(jīng)》全文長達1720字,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chǎn)。
    《三字經(jīng)》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個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并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shù),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shù)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份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jīng)、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jīng)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jīng)》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xiàn)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后讀經(jīng)、子兩類的典籍。經(jīng)部子部書讀過后,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jīng)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jīng)》最后強調學習的態(tài)度和目的??梢哉f,《三字經(jīng)》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注意。
    《三字經(jīng)》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3.通過課程內容學習,理解習慣及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貴在專一和堅持
    1.教學重點:激發(fā)學習興趣,解答為什么要學習國學,國學學什么,學了對生活會有什么影
    2.教學難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人性的理解。啟發(fā)大家思考如何評判哲學思想,如果辯證的看待問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4.詳細講解課程內容,貫穿與內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聽性,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三字經(jīng)》是古代小朋友上學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啟蒙讀物。他一共有1000多個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內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王應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個著名學者,祖籍是河南開封的。[提問:我們班有從河南來的同學嗎?]我們的這位老鄉(xiāng),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為人非常耿直,看不慣官場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來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過著隱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過的非??鞓?。后來他的小孫子們逐漸長大了,他必須要讓他們學習知識,所以他為了教育他的子孫就編寫了一本歌謠,都是三個字一句,很押韻,容易朗讀,內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學、歷史等等。漸漸的,這本書被很多人知道,因為它都是三個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經(jīng)》了。從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經(jīng)作為小朋友上學學的第一門課程,學了它,我們就能知道怎么做個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東西,為什么我們會有輩分,中國最長的河是那條河?在我們沒出生以前中國發(fā)生了什么事?我們從今天開始也要學習它,通過它我們將會了解很多的東西。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從一個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得表現(xiàn),我們就能大致推斷出他將來是是個什么樣子的人。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能不能有出息。這是因為人的理想是一個人奮斗的目標,我們只有對自己的將來有了設想,才有前進的方向。[提問:我們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長大了我們要做什么?] 我們有演員、有科學家、有企業(yè)家,不管我們將來做什么,只要我們現(xiàn)在照著這個目標去做,并一直堅持,就有實現(xiàn)的一天。我們都一定會有一個共同點,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用的人。我們怎么才能做才能讓自己現(xiàn)在是個老師父母和同學都喜歡的好孩子,將來長大了誰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這本《三字經(jīng)》會回答我們。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們的
    3.講解句子,闡釋概念(30‘):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這里就是“剛出生的時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討論: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根據(jù)同學的回答,進一步啟發(fā)思考]
    《三字經(jīng)》人性本善的說法,來自于孟子的思想。
    孟子“性本善”[故事一、鄰居與小孩;故事二、5.12汶川地震時每個人的感受、做法]
    荀子“性本惡”[故事一、嬰兒出生到不懂事之前的一系列表現(xiàn)]
    孔子“性無善無惡”[剛出生時,每個人都像潔白的麻,沒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隨著后天的影響,逐漸才有了善惡,就像把麻放進不同顏色的染缸,會染出不同顏色的布。故事一、曹操兒子們的故事]
    通過最后一個故事,引出,同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huán)境,即使是親兄弟,在天性上也有著極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決定,無法改變,人人一樣,那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呢?我們的祖先難當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嗎?接下我們,我們看看三字經(jīng)是如何解釋這個現(xiàn)象的
    性相近,習相遠。“近”接近,類似;“習”習染,長期在某種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的習慣;
    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來差別不大,但是因為后天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變得越來越大了。
    [故事一、周處殺龍的故事]
    [故事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沒有好的生活環(huán)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證我們想好的方向發(fā)展呢?我們看看《三字經(jīng)》怎么說
    茍不教,性乃遷?!捌垺奔偃纾绻?“教”學習,受教育,管教;“乃”就會;“遷”變化
    [故事一、上學的孩子和做乞丐的孩子]
    [故事二、偷黃瓜的賊]
    教之道,貴以專?!敖獭苯逃?,學習;“貴”重要的,好的方面;“?!睂R?BR>    [故事一、弈秋學棋]
    [故事二、唐伯虎學畫]
    學任何一樣東西都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學習也是一樣。要想學習好,除了專心之外,還需要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什么我們不再家里學些,學校為什么不和菜市場放在一起?這都是為了有更利于學習的環(huán)境。有了好環(huán)境,我們才有成長的土壤。古人認識到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了嗎?我們來看看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昔”以前,古時候;“擇”選擇;“機杼”織布的梭子。
    母親是每個人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古時候女人不識字,現(xiàn)在,我們的母親也一般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對孩子道德的養(yǎng)成,對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人格的塑造,母親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父親是一家之主,從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親的責任。我們來看看,父親在教育中的作用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傲x方”做人應該遵守的規(guī)矩法度。家教
    [故事一、竇燕山的故事、五子登科的來歷]
    4.復習(3'):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善還是惡,我們都有完全一樣的開始。后天的生活環(huán)境,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專心程度,使我們漸漸差別越來越大。有人經(jīng)過努力成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編成了大家都不喜歡的人。我們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專心學習,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聽父母的話。
    1、 回顧三字經(jīng)前四句內容,提問的方式。
    1) 上節(jié)課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2) 上節(jié)課大家學習到了什么?
    1)提問,我們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一般是誰?父親應該對教育孩子負什么責任?在孩子的成長之中,父親起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呢?
    教育當然是父母的職責,但是人終究要走進社會,要離開父母,進入學校去接受更完備的教育。不嚴格地進行教育,是老師的過錯。
    2) 講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請老師教育孩子的問題(此處略)。問一下學生知道朱元璋嗎有的學生聽過電視評書明朝那些事,對朱元璋的故事表示出了興趣。有的學生聽過電視評書明朝那些事,對朱元璋的故事表示出了興趣。
    1、講解三字經(jīng)第一段9~12句內容,重點是從孝悌教育孩子們心懷感恩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向大家推銷這種鼓勵模式}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們都沒有帶上次的課本,也沒有背誦。于是我寫了幾個重點字的讀音和填字,感覺掌握的一般。有1個孩子還是掌握得挺好的。積極性也挺高的
    今天我們繼續(xù)來探討怎么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好人,陽光的人。
    3.提問:請同學分享每周父母花多長時間陪你們?(如果,假設你的爸媽很少陪你,你會有什么想法呢?)我們看看古代的一個同齡人是怎么做的。
    備注:這兩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學們都已經(jīng)知道了,如果是這樣,就請一個同學上前面講,其他人補充。[愛的鼓勵]
    4.提問:
    為什么他們會這么做?是什么在驅使他們?父母,兄長為你做過什么?(善,恩)
    實施時,是由我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思考和跟著我的語音提示回憶父母是怎么無私的關愛我們的。然后請大家來分享。有的孩子真的有所悟,而有的不但配合,還總是睜眼。不過,我覺得當時助教體會得更深,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6.深講黃香和孔融兩個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們如何去感恩?【討論:可以請助教幫助】黃香和孔融都是后來成為大官的人,可是人們記住的不是他們成為大官,而是他們兒時的這些故事。這是因為“感恩”自古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內核,使我們最先要做到的。
    聯(lián)想:學無止境——(數(shù)學教育的發(fā)展)——科技興國:請同學們?yōu)榱死硐牒煤脤W習各科文化知識。
    可以讓助教也參與討論,并且回答問題,這樣對活躍氣氛開闊眼界,引導學生思考都有幫助。學生向你做鬼臉的時候,是他們希望得到你的關注的時候,你可以給他們一個眼神,也可以委婉批評,還可以視而不見,都要依據(jù)學生的性格類型而定。
    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識, 感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博大精深,以及浩瀚星空帶給人們的無窮想象
    1.教學重點: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我們要尊重自然,認識自然,以自然為師
    2.教學難點:如何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傳達給學生
    2.結合句子,講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闡釋“天人合一”
    3.介紹我國古代“四象二十八星宿”的知識,介紹和星宿有關的詩文,如“南箕北斗”、“牛郎織女”、《西游記》里的“昴日星君”,古詩“迢迢牽牛星”等
    導入:通過前面的內容,《三字經(jīng)》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教和學貴在專一和堅持,并且勸大家要從小開始學,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學起,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古時候的孩子具體要學哪些知識。為了便于當時孩子們的記述,《三字經(jīng)》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以后,接著用數(shù)字往下串著講。第一個數(shù)字講“ 三”?!叭耪撸斓厝?。三光者,日月星。”這里頭的“三才”和“三光”,都是傳統(tǒng)中國極其重要的文化概念。
    誦讀新句子(3'):
    三才者天地人:“才”在這里就是“最基本的東西”,這一句意思是:古人以為構成生命現(xiàn)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晝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萬物藉以生長的地理條件和各種物產(chǎn);「人」是萬物之靈,要順天地化育萬物。
    “三才”這個概念,來自于周易的說卦。《易經(jīng)》里講,“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注:“易”是什么呢?古時候圣人在創(chuàng)制易的時候,就是要用它來說明自然界最基本的的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古人確定天的道理是陰和陽,地的道理是剛和柔,人的道理是仁和義,這個就叫“三才?!?從這一句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書“天人合一”),現(xiàn)在,隨著科技智能的發(fā)展,人類逐漸喪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越來越盛,從而遭受自然的懲罰,因此“天人合一”在現(xiàn)代仍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對應著“三才”,我國古代還有“三大”(板書:“三大”)一說,請大家猜猜是什么?(答案:天大,地大,人大);
    【討論】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嗎?
    雨果的一句詩:“世界上最遼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可以比天地更廣闊,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遠大,那么【提問】你的遠大志向是什么呢?
    總結:“天人合一”另一重含義是告訴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我們要努力探索自然,認識自然,以自然為師,在自己的內心建設一個和天地一樣廣闊豐富的世界
    【提問】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光有什么作用?)人會“發(fā)光”嗎?
    這兩句講的是自然界的情況。具體到人類社會,有沒有可以用“三”打頭來講非常重要的內容呢?有。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什么叫“綱”?“綱”實際上最早的意思是漁網(wǎng)上面那根最粗的繩子。打魚的網(wǎng)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繩子,下面串著一根根網(wǎng)眼線。拎著這根繩子一撒,網(wǎng)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網(wǎng)給收回來了。這個是“綱”。“三綱”就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環(huán)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系。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環(huán)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系。
    【提問】:四個季節(jié)分別有什么特點?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
    總結:四季變化對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有重要影響,同時也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多彩,對于自然我們也要心懷感恩之心(與上節(jié)課的“感恩”主題相呼應)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如果沒有中心,就沒有東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動,方向也跟著改變。
    齊誦古詩“迢迢牽牛星”
    5. 復習(3'):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三”這個數(shù)字具有特殊的含義。從天地自然到社會家庭,在《三字經(jīng)》中,一個“三”字,就像一根絲線,串起了許多知識和思想的珍珠,而這樣一根傳統(tǒng)文化的項鏈,至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從“三”開始,我們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中“三才”“三大”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還從“三光”學習了一點古代天文學知識,知道咱們的祖先以星官的方式認識星星,并通過二十八星宿來記錄日月,行星的運動變化
    附件:
    第一節(jié)課:
    第二節(jié)課:
    第一節(jié)課:
    1.復習前兩節(jié)課的內容,了解孩子們對上次課內容的掌握情況(10分鐘)
    2.導入:講完“三”和“四”,自然要接著講“五”和“六”
    先掃除生字:請學生指出生字,老師把讀音標注在黑板上,解釋字義,此課生字比較多,要多讀幾遍,便于記憶
    然后朗讀:第一遍請1個學生上臺領讀;第二遍集體誦讀;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起源于非常樸素的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古人用來五行的觀念來解釋變幻無窮的一切事物,對傳統(tǒng)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影響非常大,現(xiàn)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設計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五常:為人處世方面五種最重要的東西:仁指仁愛,義指得體,禮指合乎規(guī)范,智指明辨是非,信指專一守信。智和信要以仁、義、禮為前提,才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品質,所以說“不容紊”。這五種品質現(xiàn)在仍然重要嗎?(可以請孩子們聯(lián)系實際生活講一講)
    六谷:人們種植的幾種糧食作物:稻:即大米;梁:高粱,小米(粟);菽:大豆;黍:黃米(粘的);稷:黃米(不粘的);麥:大麥,小麥;人們常說的“五谷”是更早的提法,沒有包括稻,因為很古的時候北方?jīng)]有稻子?,F(xiàn)在,除了黃米,其他幾種作物仍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六畜:我們的祖先早在遠古時期,根據(jù)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對動物世界的認識程度,先后把馬、牛、羊、雞、狗和豬進行飼養(yǎng)馴化,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逐漸成為家畜?!居懻摗苛蟮淖饔梅謩e是什么?現(xiàn)在,馬的作用已經(jīng)減弱,其他幾樣還是很重要哦。
    內容小結:這幾句介紹了組成萬物和為人處世的五種重要的東西,以及人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六種重要主食和家畜。
    故事梗概:東漢人朱暉很講信義,朋友張堪生前曾囑托他照顧張的妻兒,張堪死后,朱暉就恪守承諾,年復一年地資助張堪的妻兒,并把太守獎勵給他兒子當官的機會給了更具才能的張堪的兒子。
    回顧五行,五常,六谷,六畜的概念,強調其重要性;
    說明我們要像朱暉那樣,為人誠信,重視承諾,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集體誦讀一遍新授的句子。
    然后朗讀:第一遍請1個學生上臺領讀;第二遍集體誦讀;
    七情:喜悅,憤怒,哀傷,恐懼,喜愛,憎惡,欲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七種情感,要正確對待。請學生上臺表演這種情緒,并說一說感受到這七種情緒的事情;
    八音: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一種分類法,按照制成樂器的材料為分類標準,始于周朝。匏:葫蘆制作的吹奏樂器,比如笙;土:陶土制作的樂器,比如塤;革:皮革制作的樂器,比如鼓;木:木頭制作的打擊樂器,比如木魚;石,玉石制作的打擊樂器,比如磬;絲:通過絲弦發(fā)聲的演奏樂器,比如琴,瑟;竹:竹制樂器,如笛子,簫
    [吹牛皮的來歷]牛皮與八音有關,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的本意是講的事不搭調,是否夸大事實倒在其次。
    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關系;古時候,一個人如果犯了罪,可能要株連九族
    4.欣賞一個千古傳誦的故事:伯牙斷琴(板書:俞伯牙,鐘子期,知音,春秋戰(zhàn)國,楚國)(10分鐘)
    導入:《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發(fā)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傳說《流水》一曲是由春秋時期的音樂家伯牙創(chuàng)作的。
    回顧七情,八音,九族的概念,強調要正確對待各種情感,音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要記住伯牙斷琴這個動人的故事
    二、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2、引導學生體會其中含義,受到儒學經(jīng)典熏陶,弘揚民族文化。
    3、樹立學生團隊意識,紀律意識、合作意識、互助意識。
    4、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領會文中所要求的道德禮義。
    5、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了解社會。
    五、教學重點:
    本節(jié)課以將人與人相處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十各優(yōu)良品德教授給學生為宗旨,力圖使其在得到教育后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此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懂得十義,學會十義,發(fā)揚十義。
    六、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深刻地記住十義的概念以及發(fā)揚十義的重大意義。
    七、教學過程:
    建立“我的團長我的團” 師生關系。以民主選舉形式任命其中一名同學為“副官” ,幫助教師(團長)管理學生紀律。整體課程貫穿軍隊制度(包括戰(zhàn)友互助、先舉手再發(fā)言、合作精神、獎勵制度等)。將“十義”與軍紀相融合,鼓勵學生自主完成教學任務。
    上一堂課講了“五?!保釂枌W生:是哪“五?!?(仁義禮智信)由此引入“義”的概念。今天的課程是對“仁義禮智信” 中“義”的一個分解教授。本節(jié)里古人提出的“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準則,乃至今日這些準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保證。
    讓學生熟悉課件內容,確認不熟悉的字詞,由教師更正。確認學生完全掌握生字詞后進入跟讀階段。
    跟讀完畢,學生已基本掌握教學內容及發(fā)音。進入講義階段。
    五倫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古代,現(xiàn)代是團長與兵的關系),五種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系,前面三種是家庭關系,后面兩種是社會關系,這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脫離的最基本的關系。五倫之中每一倫都是一體兩面,五對十面就是十義,也就是十條義理的意思。(太極的淵源)先從第一句講起。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
    “父子”字面意思理解為父親和兒子,延伸的意思即是父母子女,也就是家庭關系,父子一體為一太極,占一個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遺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同樣,子女要感父母之恩,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的再造。父子雙方都能知恩報恩,果報就是父慈子孝,這是自然的。(插入母親救嬰兒的故事,震撼學生;插入動物界愛子女、子女反哺的小故事,豐富學生自然知識。)
    夫婦即是夫妻,夫婦之間是一體為一太極,占一個從字,兩人不背逆謂之從,也就是《論語》里面說的“夫唱婦隨,婦唱夫隨”。如果夫妻之間沒有原則性分歧,丈夫倡導的妻子一定要擁護,妻子倡導的丈夫也同樣要擁護,特別是當著第三者(當著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對外,有分歧、有意見回去再討論。但當著外人夫妻之間不能拆臺,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則。夫妻本是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著外人貶低自己的配偶,別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處處維護自己配偶的榮譽,別人一定尊敬你。
    兄弟之間是一體為一太極,原則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可以舉學生中的例子)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能兄友弟恭,長惠幼序,兄弟之間自然就會和睦友愛,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歡喜。法昭禪師有詩:“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少,能得幾時為弟兄”?漢朝田真兄弟三人因分家生隙,財產(chǎn)遂均分三份,堂前一株紫荊樹也要鋸成三段。當日天晚決定次日動手,哪知當天夜里紫荊樹就死了。次日三兄弟見之大驚,痛悔人不如物,決定不分家了,那棵樹又活了。(還可以引入雙胞胎的心電感應等故事)
    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朋友之間是一體為一太極,原則是“朋誼友信”,朋友之道講究信與誼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誠信有義,才是真朋友。但是朋友相處切記要知止,要恰到好處,要保持距離。距離才能產(chǎn)生美,所以孔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朋友之間是一體,是指理體而言,不是在事項上兩個人穿一條褲子都嫌肥,物極必反,這就快臭了?,F(xiàn)代社會是工商時代,凡事都是利字當頭,無利不早起。這是交易之道,與交友之道有天壤之別。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你交的朋友講直話、能原諒人、知識淵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異、個性軟弱、專門說你愛聽的話,就是損友。
    講述一個半朋友的故事。一個父親教育自己的兒子如何交朋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的廣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BR>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BR>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里。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xiàn)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了這個并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里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fā)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那個父親的臨終告誡,不僅僅讓他兒子,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交友的真理:你可以廣交朋友,也不妨對朋友用心善待,但絕不可以苛求朋友給你同樣的回報。善待朋友是一件純粹的快樂的事,其意義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報,快樂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時隱伏。畢竟你待他人好和他人待你好是兩碼事,就像給予和被給予是兩碼事一樣。你的善只能感染或者淡化別人的惡,但不要奢望根治。當然,偶爾你也會遇到像你一樣善待你的人,你該慶幸那是你的福氣,但絕不要認定這是一個常理。因為人生只有一個半朋友。
    做游戲:請兩位關系要好的同學上臺,一名同學閉上眼睛,另一名同學引導其穿過過道。讓學生體會培養(yǎng)之間信任的感覺。
    君臣之間是一體也為一太極,原則是“君敬臣忠”,做領導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屬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敬在內心,忠在行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語沒用。你假裝為老板干活兒,老板就假裝給你發(fā)薪水,反過來也一樣。孟子在《離婁篇》中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天理本就是一報環(huán)一報的。
    講述紀曉嵐與乾隆的有趣之事。
    講述軍隊里的服從命令的道理。
    五倫十義,就是做人的十條大道,也是支撐一個人命運的十根柱子。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輪豎立起來了才能運轉。不明道、不行道,一輩子演了十個角色全部都演砸了,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運會是什么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本課程講義結束,帶領學生朗讀數(shù)遍。
    1、知道“經(jīng)子通——居上世”的準確理解,每個字的確切解釋;
    2、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知道“三皇”來歷,“炎黃子孫”的概念;
    3、引導學生認知華夏子孫的歸屬感,民族榮辱的共同感。
    3,講解新句:經(jīng)子通,讀諸史。舉例說明,讀書做人做事循序漸進的道理。(5分鐘)
    4,考世系,知始終。講解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性。(5分鐘)
    5,自羲農(nóng),至黃帝。這里將是全課的重點,將引入伏羲,神農(nóng)和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偉大人物。
    6,號三皇,居上世??偨Y上古時代的三位偉大的傳說人物和“世系”沿襲,請學生思考:民族榮譽感,榮辱與共的親身感觸,找?guī)讉€學生體驗式發(fā)言。最后誦讀本課所學句子。(10分鐘)
    教授三字經(jīng)“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稱三王”,講述上古賢王的事跡,讓同學們了解禪讓制,德政盛世,體會儒家對政治的理想狀態(tài)。
    2.讓同學們選舉一個班長,在選舉班長的過程中,讓同學們列舉自己的優(yōu)點,能夠擔當班長的理由。引出堯舜的故事和禪讓制。
    3.講堯禮賢下士和考驗舜并最終讓位于舜的故事,以及舜在逆境中表現(xiàn)出的仁慈與孝義。讓同學對比大家對事務的觀點對家人的態(tài)度與圣人所傳達的處世之道的差距。并著重強調孝道與仁慈。
    4.繼續(xù)講大禹治水,商湯伐夏和周文武王伐紂的故事,大禹因公廢私、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但是大禹也是禪讓制的終結,歷史進入世襲制。講述夏桀商紂的故事對比賢王的處世之道。
    可以將商都洛陽鄭州東周都成西安西周都城洛陽和同學們的家鄉(xiāng)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同學共鳴便于記憶;
    同時,有些同學可能聽過封神演義,試著讓同學講述這段故事的梗概。
    5.游戲:寫幾個簡單的甲骨文,讓同學們猜,勁兒引出夏商周的文化概述。
    6.再回到班長的選舉,改為列舉他人的優(yōu)點,最終認為誰更適合擔當?shù)穆毼?,鞏固同學們對任人為賢的認識。
    1.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2.了解中國古代史的傳承,樹立民族意識、愛國意識。
    3.讓學生記住各個朝代的基本信息、重要人物及相關文化知識。
    對這一階段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記憶,道理的領會。
    對于朝代更替以及眾多事件和人物的記憶。
    強調背誦的任務,告訴學生會在第二節(jié)課的末尾進行背誦小擂臺游戲。
    規(guī)則如下:全班同學分為兩組(數(shù)量均等),游戲時每組選擇2到3名同學參與背誦。背誦內容為這兩課時的內容。比賽結束后背誦較好的組隊獲得表揚。如無意外,背誦小擂臺將成為長期使用的教學內容,所以會制作比賽結果表,每節(jié)課獲得勝利的同學將得到小紅花一枚,并貼在比賽結果表上。(1’)
    上回說到三皇開創(chuàng)文明,兩帝施行禪讓,夏禹治水、商湯滅桀,周王滅紂。
    歷史的車輪不斷的前進,今兒我們繼續(xù)指點江山,再回過頭看看那繁榮的夏商周三代歷史。
    講授: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墮。逞干戈,尚游說。
    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下第一頁課件。選擇兩名學生領讀兩遍新內容,讓學生熟悉字詞讀音及字面意思。(2’)
    這一段是對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擴展。我們怎么看待這三個朝代的更替呢。
    一邊做板書演示一邊引導學生回憶此三代的傳承,利用小規(guī)律幫助孩子記住這四句的內容。(5’)
    周朝處穿插姜子牙釣魚的故事(如學生知道可請學生講解)。
    話說姜子牙(姜尚)渭河邊釣魚,但他的魚鉤卻是筆直的,上面沒有魚餌,還釣在離地三尺高的地方。其實他不是真的在釣魚,而是在釣王侯。這一天天朗氣清,姜子牙又在江邊垂釣。慢慢地他的名聲就傳到稽昌耳中,稽昌派兵去請,姜公不理?;峙晒賳T去請,姜公不理。稽昌覺得必是賢人,便帶了禮物、換洗后來到江邊見姜公。姜公很高興,但又提了個要求,要求周文王稽昌親自來拉自己坐的車。周文王二話不說拉起就走,走到800步的時候實在走不動了,姜公便說:大王一向敬仰賢德,能夠放下尊駕,那我姜公保你王朝8,這便有了800年的周朝史。姜公為周公出謀劃策,建設國家,幫助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滅了商紂。(2’)
    由周朝的逐漸衰弱引入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三字經(jīng)課件(篇9)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誦讀,讀出節(jié)奏感。
    2.初步了解三字經(jīng)。
    二、教學內容:《三字經(jīng)》全文
    三、所用學時:兩周
    四、教學用具:教學用音頻播放工具
    五、教學過程
    1、導入:你知道古時候,孩子上學學的是那本書嗎? 《三字經(jīng)》相關背景介紹。《三字經(jīng)》是古代小朋友上學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啟蒙讀物。他一共有1000多個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內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王應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個著名學者,祖籍是河南開封的。[提問:我們班有從河南來的同學嗎?]我們的這位老鄉(xiāng),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為人非常耿直,看不慣官場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來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過著隱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過的非常快樂。后來他的小孫子們逐漸長大了,他必須要讓他們學習知識,所以他為了教育他的子孫就編寫了一本歌謠,都是三個字一句,很押韻,容易朗讀,內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學、歷史等等。漸漸的,這本書被很
    多人知道,因為它都是三個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經(jīng)》了。從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經(jīng)作為小朋友上學學的第一門課程,學了它,我們就能知道怎么做個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東西,為什么我們會有輩分,中國最長的河是那條河?在我們沒出生以前中國發(fā)生了什么事?我們從今天開始也要學習它,通過它我們將會了解很多的東西。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從一個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得表現(xiàn),我們就能大致推斷出他將來是是個什么樣子的人。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能不能有出息。這是因為人的理想是一個人奮斗的目標,我們只有對自己的將來有了設想,才有前進的方向。[提問:我們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長大了我們要做什么?] 我們有演員、有科學家、有企業(yè)家,不管我們將來做什么,只要我們現(xiàn)在照著這個目標去做,并一直堅持,就有實現(xiàn)的一天。我們都一定會有一個共同點,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用的人。我們怎么才能做才能讓自己現(xiàn)在是個老師父母和同學都喜歡的好孩子,將來長大了誰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這本《三字經(jīng)》會回答我們。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的`?
    2、錄音范讀,學生傾聽。
    3、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4、粗略講解
    5、指名領讀。
    六、總結: 1、組織學生誦讀。
    2、學任何一樣東西都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學習也是一樣。要想學習好,除了專心之外,還需要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什么我們不再家里學習,學校為什么不和菜市場放在一起?這都是為了有更利于學習的環(huán)境。有了好環(huán)境,我們才有成長的土壤。
    七、作業(yè):
    課后摘錄并背誦《三字經(jīng)》
    三字經(jīng)課件(篇10)
    主題:探究三字經(jīng)的教育意義
    引言: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經(jīng)典教材之一,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的教育教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之一,它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在現(xiàn)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本文主要從對三字經(jīng)的解讀出發(fā),探究其教育意義。
    一、三字經(jīng)的概述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封建時期兒童教育領域流行的課本之一,因為它由千古名家王懿榮所作,用三字來表述儒家的典型教育思想而得名。它旨在通過聲韻悅耳的文筆和簡潔明了的句式,引導兒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指導他們的行為和言談舉止。
    二、三字經(jīng)的教育意義
    1.領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三字經(jīng)蘊含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教育人們要尊重老師、尊重父母,提倡孝道、仁愛和勤奮。它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仍是一份很好的參照。在這個信息爆炸、價值觀扭曲的社會背景下,三字經(jīng)的教育意義就顯得更加珍貴。
    2.培養(yǎng)人的感悟力和思考力:三字經(jīng)短小精悍,每個字都含義深厚,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它能夠啟發(fā)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進一步提高感受力與思考能力,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人文素養(yǎng)。
    3.促進兒童的思維發(fā)展:三字經(jīng)從幼兒的視角出發(fā),盡可能地將道理簡潔、明了地闡述,幫助兒童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要領,并導人進入高層次思維的境界。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簡短的話語中,涵蓋了人性的本質,指引孩子們的思考領域。
    4.傳遞正能量價值觀:正義、和平、公正、道德都是三字經(jīng)所倡導和推崇的價值觀,讓人們感受到萬物互生,互相關聯(lián)的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
    三、結語
    三字經(jīng)中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是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通過對三字經(jīng)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它真正的核心是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智慧,志在培養(yǎng)和引導兒童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兒童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促成社會大眾更深刻地領悟中華文化的價值觀,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三字經(jīng)課件(篇11)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2、引導學生體會含義,受到儒學經(jīng)典熏陶,弘楊民族文化。
    二、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
    三、教學難點
    體會原文的含義,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子女成才的深刻意義。
    四、教學準備
    《三字經(jīng)》故事,原文釋義。
    五、教學模式
    三個版塊:(一)故事激趣 (二)誦讀感悟(三) 拓展升華。
    六、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
    同學們,你們聽過《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故事嗎? 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老師講一講呢?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過渡新授:這個故事,就來自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三字經(jīng)》,讓我們一起來讀 一讀原文。
    (二)、誦讀感悟
    1.朗讀原文,讀通讀順。
    (1)師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注意不認識字的發(fā)音,尤其是平翹舌的讀音。
    (2)學生自由讀,要求: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要求:及時正音,把原文讀通順讀流利。
    (4)指讀,隨時正音。
    (5)小組比賽讀??茨慕M讀得又準確又流利。
    (6)開火車讀,看哪列火車看的又快又準。
    2、誦讀原文,讀出節(jié)奏韻律。
    (1)讀古文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你們想聽一聽嗎?(放《三字經(jīng)》的朗讀磁帶。)
    (2)試著自己讀一讀。
    (3)指讀一生評一師評。(評價中引導學生進一步讀出節(jié)奏韻律。)
    (4)拍手打節(jié)奏,齊聲背誦。
    3、質疑釋義。
    (1)同學們,真聰明!那這章《三字經(jīng)》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讀的過程中,你讀懂 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匯報中質疑中,體會原文的含義。
    (3)你們想知道《竇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嗎?那就聽老師來講一講吧!
    (4)小結,可見,好的教育方法,對我們的成長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華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媽媽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歡他們的做法嗎?說說理由。 (啟示思維,當你長時間看電視時,當你早上不愛起床時,當你和小朋友生氣時,當你……你的爸爸媽媽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媽媽此時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對他說什么? 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會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三字經(jīng)課件(篇12)
    授課基本內容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授課目標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應該怎么做
    2、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重點)
    3、能使學生們換個角度看待科學教學目的:
    4、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本句三字經(jīng)
    5、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了解同學之間互相謙讓可以增進團結,講謙讓是一種美德。
    教具準備: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誦讀《三字經(jīng)》嗎?為什么喜歡?不喜歡又因為什么?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好嗎?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肯定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引導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了解《三字經(jīng)》中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師簡介《三字經(jīng)》,板書:言簡意賅,內容豐富。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已學語句舉例驗證。)
    二、復習已學語句
    1、2人為一組,以相對拍手游戲方式,自由邊拍手邊誦讀已學《三字經(jīng)》語句。
    2、全班隨音樂傳球誦讀《三字經(jīng)》。游戲規(guī)則:每人誦讀一句(6個字),接過球后,起立大聲誦讀,然后再轉身傳球。
    3、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游戲中誤讀的。情況發(fā)現(xiàn)、研討、糾正、強化。
    4、總結: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自然更豐富。
    三、揭示揭題: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古代的孩子講謙讓的故事,請小朋友們邊聽邊想: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學文釋義
    1、講解:(東漢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才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然后提問:(出示圖片)
    ⑴圖中誰是孔融?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來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卻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為什么要給自己選一個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讓給了哥哥和弟弟,這說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時講謙讓,爸爸的表情怎樣?(課件展示插圖)爸爸看到孔融這樣做,心里會怎樣想?他會怎樣夸獎孔融?
    ⑹誰能學學爸爸的語氣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揚,心里會怎樣想?
    ⑻孔融這樣做,他的哥哥會怎樣想?弟弟呢?他們以后也會怎樣做呢?
    2、小結: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在好處和方便面前不搶先,能讓人,他不僅受到了全家人的稱贊,也受到了世人的贊揚。所以,千百年來,“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孔融也成為了小朋友學習的好榜樣。
    3、那么,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什么呢?
    四、學文曉理:
    (一)、自讀
    生借助拼音自讀一遍
    五、新授
    1、出示新授語句: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2、學生試讀,教師引導學生正音
    3、老師朗讀三字經(jīng),請學生一起讀。
    4、老師解釋語譯部分。
    5、指導學生朗讀經(jīng)文,背誦經(jīng)文
    6、故事情景再現(xiàn):學生表演。
    六、擴展活動:
    學習兒歌《謙讓歌》
    《謙讓歌》
    好兒童,要謙讓,
    好處、方便,我不搶,
    要學孔融把梨讓,
    不搶先,能讓人,
    先別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七、總結
    (1)朗讀今日所學。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對父母、對家里的長輩、對老師。也可以用完整的話說向老師和同學們說說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