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課件(分享5篇)

字號:

出塞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lián)系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了邊塞詩的名篇——王之渙的《涼州詞》,誰來背誦?
    我們一起背誦《涼州詞》。
    師是啊,邊塞,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茫茫戈壁、荒涼孤寂。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來到西域游歷,看到了邊塞的風光,見證了邊塞的金戈鐵馬,于是,他揮筆寫下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位詩人就是27歲的王昌齡。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點擊課件,板書課題出塞,齊讀課題。)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詩歌讀通順。
    師好,誰來讀一讀《出塞》。請你,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而且要盡可能地讀出詩的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配樂《涼州曲》朗讀)
    (預設明月,邊關,師板書)(講解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的寫法,秦漢時期的明月照著秦漢時期的邊關)
    師夜深了,一輪明月照耀著清冷荒涼的的邊關,提起這明月,我們就會想起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描寫明月的詩句,請看——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師大詩人李白這樣寫明月——
    大詩人杜甫這樣寫明月——
    詩人白居易這樣寫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這樣寫明月——
    大家一定能夠發(fā)現(xiàn),詩人筆下的明月與什么聯(lián)系在一起?
    5、師是啊,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守衛(wèi)邊關的將士們把思鄉(xiāng)之苦,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這一輪皎皎的明月上。他們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嗎?他們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嗎?(不能)所以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萬里長征人未還。(生齊讀)
    6、師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時光穿越千年,不變的是什么?(明月,邊關)
    出塞課件【篇2】
    一、復習導入,引出課題
    1、唐詩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xiàn)在看看這幾句古詩,試著填一填,把這幾句補充完整。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_______________。
    林暗草驚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
    2、這幾句詩有什么特點呢?
    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
    3、解釋邊塞詩的含義
    我們把這種描寫邊塞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要仔細地讀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生字讀得字正腔圓。
    2、學習本課生字詞。
    三、解詩題,知作者
    1、【解詩題】請同學們聯(lián)系詩文,想一想詩的題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
    【塞】:邊關要塞。 【出塞】:到邊疆戍守邊關。
    2、【知作者】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充分的預習可使你在課堂上學得更輕松,關于王昌齡,關于這首詩,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師這里有一些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四、明詩意、悟詩境
    1、【明詩意】請同學邊讀邊思考,借助課本上的注釋幫助理解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補充知識點:龍城飛將李廣是稀罕的名將,匈奴畏懼,稱之為飛將軍。司馬遷曾評價他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R>    學習提示:在概括詩意的時候,可以將注釋帶入詩中思考,書中注釋如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朝名將李廣。這里泛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教】令,使。
    【陰山】位于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例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意】只要還有像飛將軍李廣那樣的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就不會允許外地越過陰山。
    2、讀一讀這句詩,說一說:這兩句詩僅僅是在表達詩人和士兵在思念飛將軍李廣?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廣一樣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來帶領他們保家衛(wèi)國,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
    (希望名將在,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3、請你根據(jù)老師的提示,想一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是什么?
    【還】回家
    【長征】長途出征
    【關】邊關
    【詩意】這里依舊是從秦漢時期延續(xù)至今的明月和邊關,長期在外出征、御守邊關的將士至今未回家。
    4、【悟詩境】為什么作者要寫“秦時明月”?聯(lián)系一下,我們之前學的古詩中,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保家衛(wèi)國。在邊關的孤獨寂寞。)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
    1、聯(lián)系詩人寫詩的地方,想象一下這句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寧靜的夜晚,偏遠的邊關,清冷的月光,戍邊的將士,這是一幅多么孤寂、蕭瑟的畫面?。。?BR>    2、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首詩,結合詩文,你從中體會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希望名將在,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戰(zhàn)爭結束,回到家鄉(xiāng)。)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在邊關嗎的孤獨寂寞,思念家鄉(xiāng)。)
    3、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情感,再來讀一讀《出塞》,并劃分出節(jié)奏。
    4、按照劃分的節(jié)奏,帶著感情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出塞課件【篇3】
    王昌齡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xiàn)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zhàn),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這里指匈奴的軍隊。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
    度:越過。
    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南部。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萬里出征的將士呵仍未歸還。
    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
    決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與多數(shù)邊塞詩盡力描寫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險惡不同,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zhàn)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shù)次反侵略戰(zhàn)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簡評: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ノ囊娏x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木蘭詩》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人是想告訴我們雄、雌兩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所以叫人難以辨別。詩歌短小精悍,故時常以此互文見義法來表達。萬里長征人未還,指歷代封建君主們好大喜功,勞師遠征,曠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拋尸萬里荒塞,與故鄉(xiāng)親人永遠訣別。這既是歷史的事實,又是唐代的現(xiàn)實。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在對歷史滄桑的慨嘆中,體現(xiàn)著詩人對于時空永恒,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悲??;而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蘊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zhàn)爭啊,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xiāng),暴尸邊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于是,詩的結尾唱出了千古征人們的一個共同心愿:希望戍邊將帥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兵,早日打敗入侵的敵人,讓士兵們回鄉(xiāng)與家人團聚。這種最起碼的愿望中卻體現(xiàn)著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性深思,凝聚著無數(shù)征人對和平的渴望,對家人的思念,也譴責了那些懦弱無能的領兵將帥。唐人詩歌中時而以秦漢代指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做婉言諷喻。這首詩歌的側重點依然落實在現(xiàn)實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詩歌中的用典。詩歌語言樸實平淡,絕少雕飾,但由于這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歷史憂思結撰而成的詩歌語言,故全詩自然通脫,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全詩體制短小,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思考:
    這首詩里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胡馬指什么?陰山又代指什么?教是什么意思?注意:它為什么讀,不讀。
    出塞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景?,F(xiàn)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zhàn)爭場景。學生在觀看錄像后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后,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zhàn)爭場面,并且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從而為學生學習與創(chuàng)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感知環(huán)境。]
    二、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借助工具書、課文的注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著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匯報交流:
    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匯報,訴說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采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fā)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究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凄涼悲愴的戰(zhàn)爭生活。其實,有許多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你收集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
    4、全班交流匯報,注意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讀詩談體會、合作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不同的形式匯報。
    5、小結:讀了這么多首邊塞詩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結束授課
    1、師:網(wǎng)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xiàn)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番。
    2、演示課件,結束授課。
    【板書】 出塞
    明 月
    邊 關 家
    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
    (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頻繁、生死慘烈)
    4、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jiāo。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guī)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jù)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
    4、師范讀。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四、作業(yè):誦讀
    第二課時
    一、賞析
    1、第一句:浮現(xiàn)(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
    (說明邊塞上的戰(zhàn)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誰?(征人)
    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引讀: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7、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qū)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
    (3)作者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
    二、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戰(zhàn)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學生齊誦全詩。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現(xiàn)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
    四、背默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