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1
同學們:
今天“紅領巾”廣播站的主題是“廉潔文化進校園”。剛開始聽說“廉潔”兩字,同學們一定認為這是大人的事。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同學們我們是祖國未來,“反腐倡廉”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
“廉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我們同學從小就要懂廉潔,講廉潔。廉潔就是責任、節(jié)儉、自律、奉獻、知恥、誠實、惜物、不昧金、不攀比。
自古以來,我們祖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上記載著許許多多的有關廉潔的故事,傳揚著許許多多講廉潔的偉人。像:老一輩革命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等,東漢時期南陽太守羊續(xù)、北宋的包青天包拯、唐朝的著名詩人白居易、明朝的愛國英雄于謙等等,真是舉不勝舉,這些名字我們都耳熟能詳。
今天我就為同學們講三個個關于廉潔的故事:
故事一:羊續(xù)懸魚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xù),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腐,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釘的被子,乘坐的是一輛破舊的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是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xù)關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xù)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xù)。焦儉怕羊續(xù)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xù)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于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后,羊續(xù)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xù)不會要到羊續(xù)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xù)便指著那條枯干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故事二:總理“罷宴”
據網報道介紹,總理到了貴州,在吃飯的問題上,他對自己和隨行人員要求特別的嚴格,謝絕基層同志的宴請。他對個人吃飯有“三條標準”,即:第一,不讓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進食;第二,要求飯菜夠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關于飯菜的質量提出十二個字:“清清淡淡,湯湯水水,熱熱乎乎”。
故事三:周總理廉潔從政
周總理的廉潔從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實實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連續(xù)20多個月沒有下過一場雨,許多群眾不僅缺衣少食,連飲水都十分困難。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來自甘肅的宋平同志匯報了定西的災情。周總理聽完匯報,神色十分嚴峻。他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群眾組織起來,發(fā)展生產,增加收入,改變面貌。后來,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全體會議,周總理在大會上心情沉重地說:“我聽到了甘肅中部地區(qū)群眾生活困難的情況,心里難過,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里的人民。”會后不久,總理便派工作組到甘肅,帶去糧食、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若干年后,當人們看到定西群眾仍穿著當年總理親自布置發(fā)放的棉軍衣時,無不感慨萬千。
同學們,你們聽了這三個小故事一定深有感觸吧。
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史上,不僅有許多有關廉潔的名言,還有許多有關廉潔的詩詞。我國明代的愛國英雄于謙。他一生為官清廉,為后人稱頌。他的一首《石灰吟》為千古傳頌: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不正是廉潔的最好寫照嗎?歷史告訴我們:清正廉潔盛行之日,則國家昌盛;貪腐猩獗之時,則國勢衰微。歷來清官受人頌揚;污吏遭人唾罵。葉圣陶老爺爺告誡我們,好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我們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更要學會廉潔。
古人云: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讓我們時時刻刻以別人為鏡子,讓我們時時刻刻尋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做一個廉潔、正直的人。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廉潔、美好的社會,我們的祖國才能成為一個廉潔之國,更加繁榮富強!
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2
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污,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jié),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保簿褪侵v,他家里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边@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吧0税僦?,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余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白拥芤率常杂杏囵垺?,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fā)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后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jié)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后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xiàn)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于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里也無多余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父清 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于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背⑺计湟簧鸀楣偾辶w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并“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fā)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由于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仆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后,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后,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么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里翻出了一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笨蓻]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后解釋道:“這是我節(jié)余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后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后,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睍x武帝又問:“為什么?”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愿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zhèn)東將軍。
鄭板橋巧宴貪吃知府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BR> 這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做山東濰縣知縣時,送給巡撫的一幅畫竹上的四句詩,真摯地寫出了他關心人民疾苦的虔誠愿望。言出行隨,他當知縣幾十年,從不中飽私囊,巴結賄賂上司。真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傳說,他在范縣當知縣時,有一年初夏,知府來巡視,這位知府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對吃有一肚子的學問,也非常講究,不管到什么地方,吃什么都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
這一天,司廚問鄭板橋拿什么菜招待知府,鄭板橋揮筆寫下了“四菜一湯”——“四菜”是“青龍臥沙灘,白皮顏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鵝蛋”。一湯是“門泊東吳萬里船”。鄭板橋還面授機宜,令其報給知府。
知府看過呈上來的菜單,滿心歡喜,認為盡管樣數不多,可都是沒有品嘗過的新鮮佳肴,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飯端上來以后,知府卻眉頭緊皺,臉上“晴轉陰”,原來“青龍臥沙灘”是麻汁黃瓜,“白皮顏又煽”是酸醋澆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蔥拌豆腐,“油酥天鵝蛋”是油炸黃豆粒,“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碗雞蛋湯,上面還漂著半個蛋殼。
他看了半天,無法下筷,鄭板橋卻在一邊連連相讓,弄得知府不好發(fā)作,只得作罷。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縣。他上任時,一不坐轎,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騎著一頭騾子,帶著書童海安,悄悄地進了淳安縣界,沿著茶園小溪一條小路向前走去。
再說茶園小溪,有個姓馮的大財主,方圓十來里都是他的田莊,他又是淳安縣衙馮縣丞的結拜兄弟,平日仗勢欺人,當地百姓背后罵他“馮剝皮”,到縣城里去,都不敢打他家門前經過。
這天,馮剝皮正和馮縣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聽到門外吵鬧,就繃著一副木板臉皮走了出來。只見七八個家人跟一個騎騾的窮秀才爭吵,馮剝皮站在臺階上大聲罵道:“呸!哪里來的瞎眼烏鴉,竟敢在大爺門前吵鬧!”立即吩咐打手:“快把這個野種拉下來,騾子沒收!”
打手們一擁而上,不由分說,就將海瑞從騾背上推下來,把騾子牽走了。海老爺見他們白天打劫,肚皮都氣炸了,跑上前去問:“你做事講不講理?為何無故搶我的騾子?”馮剝皮冷笑一聲:“咦,你這還不懂?你的騾子從我家路上經過,當然得沒收!”海老爺也大笑一聲:“自從盤古開天地,大路一萬八,小路三萬六,哪一條不是老百姓走出來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據,這條路是你家的,拿出憑據來看看!”馮剝皮被問得無話可答,把木板臉皮一放,喝道:“來人啦!掌嘴!”一聲吆喝,就有四五個打手擁上來要綁海瑞。
海老爺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說:“慢來!我一不偷,二不搶,你憑什么綁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憑什么掌我的嘴?”馮剝皮笑道:“好哇,你以為我無法治你嗎?來人,快請縣丞兄出來!”這時,馮縣丞正在中堂喝得暈頭轉向,吃得滿嘴掛油,一聽有請,連忙理理衣衫,搖搖擺擺地走了出來,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膽,敢在這里吵鬧,打攪本縣吃酒?來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 連人帶物被拽進中堂。馮縣丞喝道:“馮爺的房子在這里,屋前的路就是馮爺的。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該牽走你的騾。你喧鬧不休,擾亂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來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們奪下 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腳打開一看,只見里面整整齊齊放著知縣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驚,馮縣丞看了,也嚇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想: “這窮秀才哪來的官服?聽說最近朝廷要補個知縣來,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這時,海瑞從懷里掏出吏部文書和印信,亮在馮縣丞的面前。馮縣丞和馮剝皮一見,“撲通”跪倒在地上,連連磕頭:“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后來,海老爺把馮縣丞革個職,狠狠打了馮剝皮40大板。茶園一帶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說:“海老爺沒上任就給老百姓出了怨氣,真是海青天哪!”
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3
近日,六(4)班開展別開生面的“廉潔文化十二個一”活動,即:每周班隊課前3分鐘播放一則以“敬廉崇潔”、“廉潔修身”為主題的廣播;學唱一首廉政歌曲;編一首廉潔童謠;開展“小眼睛盯大眼睛”活動,當好家長的廉潔監(jiān)督員;每月開展一次“廉潔文化”手抄報評比活動;每天講一個廉潔故事,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發(fā)送一份“家庭助廉”倡議書;開展一次“廉潔文化”格言警句征集活動。在全班開展主題為“節(jié)儉廉潔”的征文評選和格言警句征集活動,體現(xiàn)廉政文化的親和力。“八個一”活動的開展,將廉潔文化有機地滲透到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和家長進一步加深了對校園廉潔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廉潔意識,提高了廣大師生明辨是非、抵制腐敗的能力,構筑了校園反腐倡廉的防線,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順利開展。
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4
男:采擷一屢陽光,編織七彩童年。
女:留住一陣春風,播撒希望明天。
男:付出一份真情,打造愛的世界。
女: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中午好!紅領巾廣播站又與大家見面啦!
女:今天我們節(jié)目主題是“廉潔文化進校園”說起廉潔,會有很多同學要說,那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是學生,不需要廉潔,俗話說得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反腐廉政要從我們抓起。
男:“廉潔”是我們中華民族美德傳統(tǒng)之一。使我們從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真正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親愛的同學們,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本妥屛覀円黄饛拿恳患∈伦銎穑詣諏嵉膽B(tài)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學習、社會中去中去!
女:自古以來,有關廉潔的故事,傳揚許許多多廉潔偉人,像老一輩革命先烈毛澤東,周恩來等。還有東漢時期南陽太守羊續(xù)。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等。他們的名字我們耳熟能詳,他們的故事更是激勵我們一大又一代人。
男: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分享三個有關廉潔的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女:同學們,你們聽了這三個小故事一定和我一樣感觸很多吧。古往今來。歷史告訴我們,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葉圣陶爺爺告誡我們,好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因為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更要學會廉潔。
男:“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肩負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我們的責任任重而道遠。作為學生究竟如何清廉呢?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攀比,更不要所謂的名牌,要充實自我,踏實做好每一件事,不要亂扔雜物,時時要有儉樸的意識,處處要有美化的環(huán)境。這就是我們盡本分能夠做到的。
女:古人云: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讓我們時時刻刻以別人為鏡子,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讓我們從小做一個廉潔,正直的人。
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去小惡而從善,積小善而成大德,只有這樣廉政之花,才會在我們的校園開花、結果。
女:同學們,今天的播音到從結束下周三再見。
男:下周三再見。
同學們:
今天“紅領巾”廣播站的主題是“廉潔文化進校園”。剛開始聽說“廉潔”兩字,同學們一定認為這是大人的事。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同學們我們是祖國未來,“反腐倡廉”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
“廉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我們同學從小就要懂廉潔,講廉潔。廉潔就是責任、節(jié)儉、自律、奉獻、知恥、誠實、惜物、不昧金、不攀比。
自古以來,我們祖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上記載著許許多多的有關廉潔的故事,傳揚著許許多多講廉潔的偉人。像:老一輩革命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等,東漢時期南陽太守羊續(xù)、北宋的包青天包拯、唐朝的著名詩人白居易、明朝的愛國英雄于謙等等,真是舉不勝舉,這些名字我們都耳熟能詳。
今天我就為同學們講三個個關于廉潔的故事:
故事一:羊續(xù)懸魚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xù),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腐,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釘的被子,乘坐的是一輛破舊的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是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xù)關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xù)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xù)。焦儉怕羊續(xù)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xù)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于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后,羊續(xù)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xù)不會要到羊續(xù)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xù)便指著那條枯干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故事二:總理“罷宴”
據網報道介紹,總理到了貴州,在吃飯的問題上,他對自己和隨行人員要求特別的嚴格,謝絕基層同志的宴請。他對個人吃飯有“三條標準”,即:第一,不讓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進食;第二,要求飯菜夠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關于飯菜的質量提出十二個字:“清清淡淡,湯湯水水,熱熱乎乎”。
故事三:周總理廉潔從政
周總理的廉潔從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實實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連續(xù)20多個月沒有下過一場雨,許多群眾不僅缺衣少食,連飲水都十分困難。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來自甘肅的宋平同志匯報了定西的災情。周總理聽完匯報,神色十分嚴峻。他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群眾組織起來,發(fā)展生產,增加收入,改變面貌。后來,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全體會議,周總理在大會上心情沉重地說:“我聽到了甘肅中部地區(qū)群眾生活困難的情況,心里難過,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里的人民。”會后不久,總理便派工作組到甘肅,帶去糧食、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若干年后,當人們看到定西群眾仍穿著當年總理親自布置發(fā)放的棉軍衣時,無不感慨萬千。
同學們,你們聽了這三個小故事一定深有感觸吧。
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史上,不僅有許多有關廉潔的名言,還有許多有關廉潔的詩詞。我國明代的愛國英雄于謙。他一生為官清廉,為后人稱頌。他的一首《石灰吟》為千古傳頌: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不正是廉潔的最好寫照嗎?歷史告訴我們:清正廉潔盛行之日,則國家昌盛;貪腐猩獗之時,則國勢衰微。歷來清官受人頌揚;污吏遭人唾罵。葉圣陶老爺爺告誡我們,好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我們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更要學會廉潔。
古人云: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讓我們時時刻刻以別人為鏡子,讓我們時時刻刻尋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做一個廉潔、正直的人。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廉潔、美好的社會,我們的祖國才能成為一個廉潔之國,更加繁榮富強!
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2
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污,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jié),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保簿褪侵v,他家里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边@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吧0税僦?,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余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白拥芤率常杂杏囵垺?,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fā)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后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jié)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后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xiàn)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于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里也無多余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父清 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于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背⑺计湟簧鸀楣偾辶w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并“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fā)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由于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仆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后,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后,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么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里翻出了一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笨蓻]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后解釋道:“這是我節(jié)余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后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后,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睍x武帝又問:“為什么?”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愿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zhèn)東將軍。
鄭板橋巧宴貪吃知府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BR> 這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做山東濰縣知縣時,送給巡撫的一幅畫竹上的四句詩,真摯地寫出了他關心人民疾苦的虔誠愿望。言出行隨,他當知縣幾十年,從不中飽私囊,巴結賄賂上司。真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傳說,他在范縣當知縣時,有一年初夏,知府來巡視,這位知府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對吃有一肚子的學問,也非常講究,不管到什么地方,吃什么都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
這一天,司廚問鄭板橋拿什么菜招待知府,鄭板橋揮筆寫下了“四菜一湯”——“四菜”是“青龍臥沙灘,白皮顏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鵝蛋”。一湯是“門泊東吳萬里船”。鄭板橋還面授機宜,令其報給知府。
知府看過呈上來的菜單,滿心歡喜,認為盡管樣數不多,可都是沒有品嘗過的新鮮佳肴,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飯端上來以后,知府卻眉頭緊皺,臉上“晴轉陰”,原來“青龍臥沙灘”是麻汁黃瓜,“白皮顏又煽”是酸醋澆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蔥拌豆腐,“油酥天鵝蛋”是油炸黃豆粒,“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碗雞蛋湯,上面還漂著半個蛋殼。
他看了半天,無法下筷,鄭板橋卻在一邊連連相讓,弄得知府不好發(fā)作,只得作罷。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縣。他上任時,一不坐轎,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騎著一頭騾子,帶著書童海安,悄悄地進了淳安縣界,沿著茶園小溪一條小路向前走去。
再說茶園小溪,有個姓馮的大財主,方圓十來里都是他的田莊,他又是淳安縣衙馮縣丞的結拜兄弟,平日仗勢欺人,當地百姓背后罵他“馮剝皮”,到縣城里去,都不敢打他家門前經過。
這天,馮剝皮正和馮縣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聽到門外吵鬧,就繃著一副木板臉皮走了出來。只見七八個家人跟一個騎騾的窮秀才爭吵,馮剝皮站在臺階上大聲罵道:“呸!哪里來的瞎眼烏鴉,竟敢在大爺門前吵鬧!”立即吩咐打手:“快把這個野種拉下來,騾子沒收!”
打手們一擁而上,不由分說,就將海瑞從騾背上推下來,把騾子牽走了。海老爺見他們白天打劫,肚皮都氣炸了,跑上前去問:“你做事講不講理?為何無故搶我的騾子?”馮剝皮冷笑一聲:“咦,你這還不懂?你的騾子從我家路上經過,當然得沒收!”海老爺也大笑一聲:“自從盤古開天地,大路一萬八,小路三萬六,哪一條不是老百姓走出來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據,這條路是你家的,拿出憑據來看看!”馮剝皮被問得無話可答,把木板臉皮一放,喝道:“來人啦!掌嘴!”一聲吆喝,就有四五個打手擁上來要綁海瑞。
海老爺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說:“慢來!我一不偷,二不搶,你憑什么綁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憑什么掌我的嘴?”馮剝皮笑道:“好哇,你以為我無法治你嗎?來人,快請縣丞兄出來!”這時,馮縣丞正在中堂喝得暈頭轉向,吃得滿嘴掛油,一聽有請,連忙理理衣衫,搖搖擺擺地走了出來,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膽,敢在這里吵鬧,打攪本縣吃酒?來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 連人帶物被拽進中堂。馮縣丞喝道:“馮爺的房子在這里,屋前的路就是馮爺的。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該牽走你的騾。你喧鬧不休,擾亂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來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們奪下 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腳打開一看,只見里面整整齊齊放著知縣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驚,馮縣丞看了,也嚇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想: “這窮秀才哪來的官服?聽說最近朝廷要補個知縣來,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這時,海瑞從懷里掏出吏部文書和印信,亮在馮縣丞的面前。馮縣丞和馮剝皮一見,“撲通”跪倒在地上,連連磕頭:“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后來,海老爺把馮縣丞革個職,狠狠打了馮剝皮40大板。茶園一帶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說:“海老爺沒上任就給老百姓出了怨氣,真是海青天哪!”
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3
近日,六(4)班開展別開生面的“廉潔文化十二個一”活動,即:每周班隊課前3分鐘播放一則以“敬廉崇潔”、“廉潔修身”為主題的廣播;學唱一首廉政歌曲;編一首廉潔童謠;開展“小眼睛盯大眼睛”活動,當好家長的廉潔監(jiān)督員;每月開展一次“廉潔文化”手抄報評比活動;每天講一個廉潔故事,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發(fā)送一份“家庭助廉”倡議書;開展一次“廉潔文化”格言警句征集活動。在全班開展主題為“節(jié)儉廉潔”的征文評選和格言警句征集活動,體現(xiàn)廉政文化的親和力。“八個一”活動的開展,將廉潔文化有機地滲透到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和家長進一步加深了對校園廉潔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廉潔意識,提高了廣大師生明辨是非、抵制腐敗的能力,構筑了校園反腐倡廉的防線,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順利開展。
廉潔文化廣播稿 篇4
男:采擷一屢陽光,編織七彩童年。
女:留住一陣春風,播撒希望明天。
男:付出一份真情,打造愛的世界。
女: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中午好!紅領巾廣播站又與大家見面啦!
女:今天我們節(jié)目主題是“廉潔文化進校園”說起廉潔,會有很多同學要說,那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是學生,不需要廉潔,俗話說得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反腐廉政要從我們抓起。
男:“廉潔”是我們中華民族美德傳統(tǒng)之一。使我們從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真正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親愛的同學們,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本妥屛覀円黄饛拿恳患∈伦銎穑詣諏嵉膽B(tài)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學習、社會中去中去!
女:自古以來,有關廉潔的故事,傳揚許許多多廉潔偉人,像老一輩革命先烈毛澤東,周恩來等。還有東漢時期南陽太守羊續(xù)。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等。他們的名字我們耳熟能詳,他們的故事更是激勵我們一大又一代人。
男: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分享三個有關廉潔的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女:同學們,你們聽了這三個小故事一定和我一樣感觸很多吧。古往今來。歷史告訴我們,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葉圣陶爺爺告誡我們,好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因為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更要學會廉潔。
男:“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肩負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我們的責任任重而道遠。作為學生究竟如何清廉呢?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攀比,更不要所謂的名牌,要充實自我,踏實做好每一件事,不要亂扔雜物,時時要有儉樸的意識,處處要有美化的環(huán)境。這就是我們盡本分能夠做到的。
女:古人云: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讓我們時時刻刻以別人為鏡子,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讓我們從小做一個廉潔,正直的人。
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去小惡而從善,積小善而成大德,只有這樣廉政之花,才會在我們的校園開花、結果。
女:同學們,今天的播音到從結束下周三再見。
男:下周三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