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通用

字號:


    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意識到教案對于課堂和教學的重要性。寫教案的重要依據是教科書要求。怎么完成一版好的教案?下面,我們?yōu)槟阃扑]了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1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說明文,我個人不太喜歡這類文章,覺得讀起來沒有意思。但在教學這課時,我卻發(fā)現學生對這類課文非常感興趣,學起來熱情很高。因為自己對教學這篇課文沒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備課時認真觀看了教參后附帶的光盤,從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沒有把它上成科普課,而是上了一節(jié)很有語文味的課,我想這也是學生熱情高漲的原因之一吧。
    教學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呼風喚雨的意思,并通過題目找出課文的中心句,然后圍繞中心句進行討論從哪里看出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教學這兩段以學生的讀、說等實踐活動為主,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說說農耕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是什么樣的本領,猜想一下古時候的人們還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說說在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變成了現實。
    最后,讓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由的暢想、交流:在新的世紀里,科學技術還會創(chuàng)造怎樣的奇跡?還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學生在自由交流中激發(fā)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2
    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爬山虎的腳》第一教時教學預案
    崔張龍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過程預設】:
    一、揭題,感知
    0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0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的話。
    二、初學,梳理
    0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0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并交流疊的書寫特點。
    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0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后,一定會對爬山虎產生新的感受。)
    0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0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08、葉圣陶爺爺是如何經過自己長期細致地觀察,通過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寫,來介紹爬山虎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0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隨機討論: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隨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里?)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2、閱讀了上面這些恰切真實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作者葉圣陶爺爺產生了油然的敬意,為什么呢?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yè),延伸
    15、作業(yè):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梢栽谧约抑車⒕用裥^(qū)、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五、板書預設
    爬山虎的腳
    嫩紅嫩綠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
    一順朝下鋪得均勻
    教后反思
    一堂課下來,感覺良好,教學進程和學情呈現與預設基本一致,整堂課充分體現了簡約而不簡單,淺顯而不淺薄的教學風格。
    就課的點而言,從虎的書寫筆順和疊的書寫結構等,在課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實,扎實而有效。
    從課的線而言,從圖片欣賞到文本閱讀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課完滿連貫,一氣呵成,使學生在沒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圍中,量力而習,獲得語文。
    從課的面而言,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動,有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有有聲的讀,有無聲的思,使課堂場景和語文場景融會貫通,聯勢推進。
    唯一遺憾的是,也許由于作者對課文結構的故意布排,在葉、腳、爬三塊內容的描寫中,后兩塊內容文句交互,沒有明顯的邊緣痕跡,所以在梳理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學生思維受阻,險些進入冰河時代。早知如此,這一個微格棄之也不可惜,因為一課一得,足矣!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3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臺灣同胞的真情奉獻
    教學難點:感受海峽兩地人民的人間真情.
    教學過程:
    一、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fā)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
    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
    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動著我們?你覺得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復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
    師:你可以讀一段,也可以讀幾句話,只要是令你感動的,讓你心中有所觸動的。
    朗讀: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朗讀:針頭向皮膚刺去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這段中有一個詞語突如其來,你們怎樣理解?
    朗讀: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終于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朗讀:在這場災難中期待著他的骨髓。
    三、深入閱讀文本,整合教學資源,深刻體會海峽兩地人民的人間真情
    教學設想:在小錢會感激誰?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文本,在心靈中與課
    文中的人物對話,理解人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深刻體會給予是快樂的。
    師: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后,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
    給于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
    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讀讀課文,設身處地
    地想一想。
    生:(讀課文,思考,討論)
    師:是啊,小錢患的是嚴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醫(yī)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對捐獻骨
    髓懷有恐懼心理,害怕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其實這是所有的醫(yī)學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捐獻骨髓對
    于人體健康沒有影響;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有很多人沒有捐獻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
    大陸的中華骨髓庫中的庫存量只有4萬多份,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庫存23萬份,而我國的白血病患
    者有400多萬,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獻骨髓。而這位臺灣青年就是這樣一位志愿捐獻骨髓的先行者,
    小錢應該感謝他,我們也應該感謝他!但是,小錢感謝那位青年,僅僅是因為他志愿捐獻骨髓嗎?
    再仔細地讀讀課文,看看還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說看文如看山,從不同的角度讀課文
    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師:他靜靜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極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么呢?讓我們用心去貼近
    這位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會想些什么。聽到了就寫下來。
    師:小錢還應該感激誰?(出示李博士畫像,并介紹)
    這位李博士就是臺灣的骨髓移植專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樣令人尊敬,他主持創(chuàng)辦了臺灣慈濟骨髓
    捐獻中心,征集到23萬分骨髓樣本,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救助了眾多的白血病患者,讓我
    們記住這位可敬的老人?。ǔ鍪纠钫啦┦康恼掌┳屛覀冊谏钋榈刈x讀這段話。
    師: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
    ,只有到香港中轉。盡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
    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三、小練筆.
    1、師: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也許,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永
    遠不會見面,這并不重要,因為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
    代傳下去.
    2、生:齊讀.
    3、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么請用筆寫下來
    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
    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
    ,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y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我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通過反復讀文,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多種對話,在引導學生挖掘
    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多角度的開拓學生的認識空間、審美空間、情感空間,從而激活學生的閱讀思
    維,實現語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教學:
    我先讓學生找找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隨后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自主研讀、自我感悟。學生以
    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為研讀點,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在學生交流之中,教師又以一個引導者
    、參與者的身份,為學生展現地震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手術的情景,從詞、句中體會不同人物的心
    理,從而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會課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鳴。在研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
    行換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體會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師激情導語下,層層遞進的有
    感情朗讀成為學生情感的抒發(fā),內心真實的表達。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
    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
    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
    就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了床上,此時他的內心是極不平靜的,
    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小錢得救了,一年后小錢和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會說些什么等,并注
    意了讀說結合,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后,抒發(fā)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
    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
    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后,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教師最后的配
    樂結束語,升華了主題,引發(fā)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出來
    ,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于本節(jié)課有些環(huán)節(jié)無法預知所以在處
    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
    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4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編了不少外國的文學作品?!督o予是快樂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這些文章不僅有很強的人文性,而且在謀篇布局上也很有特點。我有幸在縣名師展示活動中聽到過天寧小學的吳老師上過此課。
    在聽了名師的課后再來上我自己的課,可從中借鑒。與她相比我明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課的一點感受。
    《給予是快樂的》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保羅在圣誕節(jié)前夜,用哥哥送給他的一輛新轎車,載著一位小男孩和他腳有殘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保羅從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
    課文在記敘事情的過程中,作者較多地記敘了保羅和小男孩的對話,以及保羅的心理活動。文章內涵的意思就在這些句子中:
    1、辦公室前,保羅聽了小男孩的話:天哪!我希望以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個這樣的哥哥。但是聽了小男孩接下去講的一句話,卻十分驚訝。
    小男孩說:我希望我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這話的意思講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羅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想錯了。保羅很驚訝,非常佩服他的志氣。
    2、當小男孩請求保羅把車子開到家門前時,保羅認為他是想在鄰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著車對弟弟說了一段話,保羅此時才知道,原來小男孩只是想讓他的弟弟看看保羅的車,對他的弟弟說,將來長大了也送一輛車給弟弟。
    理解小男孩說的這幾段話,是整個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只有理解了這段話,才能知道保羅錯在哪里,才能正確地理解什么叫給予。
    小男孩對弟弟說這段話,不僅僅是一定要像保羅的哥哥那樣,送一輛新車給弟弟,而是啟發(fā)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氣,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會有幸福。
    3、保羅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夜晚。
    我發(fā)現吳李英老師的課就是緊緊圍繞這寫句子展開的,在讓學生理解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其中的感情。我上課時,也模仿吳老師的教學過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許是教學經驗的差距吧,也許是對課堂的駕御能力的差距吧,我們四⑵班的同學在體會這幾句話的意思時就是無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課時的內容上了兩個課時而且效果還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多反思,多總結,多學習。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5
    新教材中《迷人的張家界》這一課描述的是新開發(fā)的風景區(qū)張家界的迷人風貌和豐富物產。但是課例是根據幾位作家的名作精選而成的,文章確實把張家界的迷人描述的淋漓盡致,可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太大:語言風格不同,讀起來有些繞嘴;無形中增大了課例與學生的距離。為了讓張家界的風光更迷人,為了讓課例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我精心設計了一堂語文實踐活動課,讓《迷人的張家界》真正迷住了學生。
    一.預習激情、引導實踐、拉近距離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讀好書,讀出張家界的迷人,讀出幾位作家的不同描述風格。我在預習時沒有像以往那樣讓學生去預習,而是在初讀的基礎上激發(fā)情感,引導學生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張家界,拉近與課例和張家界的距離。首先我把自己收集來的有關張家界的精彩片段整理幾個積件,在學生初讀時展示給他們:在他們的贊嘆和驚嘆中,我趕忙拋磚引玉這些只是張家界小小的一部分美景和點滴的知識,那里還有更迷人的美景和傳說等待你去欣賞,去發(fā)現呢?。ㄕ埬阋匀魏涡问桨涯闶占挠嘘P張家界的資料展現給大家:可以辦個圖片展;可以開個有關張家界神話傳說的故事會;可以開個有關張家界風景區(qū)的新聞發(fā)布會;也可以去了解張家界的形成原因,從科學的角度給大家講述你的新發(fā)現)。有了目標和動力孩子們熱情高漲,紛紛走書店,串親朋,找圖書,扒資料看到一篇閱讀課例引起孩子們這么大熱情的關注我更激動:幫這個解決點問題,給那個出謀劃策。(我深深體會到語文實踐活動帶給我們的決不是解決問題本身,而更在于整個過程給學生一個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語文學習少有的激情。)當看到一張張張家界的圖片放在展臺,當你聽著一個個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當你發(fā)現在備課時自己都沒發(fā)現的有關張家界的相關知識,當你欣賞到學生少有的自信和熱情,我高興地知道張家界的已經離他們很近了。
    二.學會朗讀學會欣賞學會運用
    孩子們對張家界有了較深的了解,我引導學生回到課例中再讀課文就有了扎實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學生一起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學會朗讀、學會欣賞、學會運用。因為學生對張家界有了認識,所以在學會朗讀這一步中有了感情基礎。為了不讓學生們感到又像以往那樣學課文,我建議大家以組為單位開展讀書比賽。教師不參與評比,只是提供朗讀比賽的層次目標:熟讀三無既無錯字、無丟字、無添字;朗讀三有既有感情、有聲調變化、有快慢節(jié)奏。
    通過朗讀比賽,學生學會了這一課的朗讀,也在比賽的實踐中掌握了讀書的基本要求,這無疑又是語文實踐帶給孩子們的收獲。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繼續(xù)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全文中你認為哪個段落最迷人?(讀讀這一段,談談它的迷人之處在哪里?)文中各段描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從描述角度、方法運用和用詞造句等方面談。)這樣通過談論、比較學生對張家界的了解加深了,對課例的迷人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為了進一步體現課例的例子的作用,我結合當前旅游熱的現狀,作為一個實踐性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引導他們把學到的東西大膽運用與實踐:你也做一個小導游,寫寫你對張家界的了解,把它的迷人展現給大家(在班內開展一次爭做小導游比賽)。假如你要說服你的全家去張家界旅游,請你設計一個旅游計劃,把旅游的路線、旅游的景點介紹給你的家人。
    這樣整篇課文的學習始終貫穿在實踐中,張家界的迷人,《迷人的張家界》都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的感受到、體會到。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深刻感受到語文的學習根本來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領悟語文學習的真正目的不是背課文,寫作文,而是通過它的學習去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它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7個生字。
    2.感受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增強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3.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感受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
    你們喜歡旅游嗎?你都到過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聽說過張家界,知道它在哪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迷人的張家界》這篇課文,跟隨著作者一起來領略這迷人的自然風光。
    板書:迷人的張家界
    提問:從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
    ①檢查生字詞的預習
    讀生字組詞:絮、劈、纖、杉、皆、錦、怡。
    學生互相提示易錯的地方
    絮:注意讀音
    區(qū)分錦、棉、綿
    提出不懂的詞語,互相講解。
    ②快速閱讀全文,找出文中與課題相照應的句子。
    (這次來張家界,我才真正領略了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張家界,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
    板書:仙境般迷人人間仙境
    這種寫法稱作什么?(首尾呼應)
    ③文章是什么結構?(總分總)怎樣分述?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張家界的迷人景色。
    板書:山奇、水秀、物豐
    3.引導學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課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山峰?說說你快的方法。
    小結: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內容,承上啟下,提示了張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間生存的珍貴動植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4.品讀交流,有感情地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①品讀奇山部分自由讀2-4自然段,把你喜歡的部分找出來,與同學交流
    A.重重疊疊的山峰一首優(yōu)美的詩。寫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態(tài),美妙神奇。(總寫)(反復讀,讀出贊嘆的語氣,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聲調高低或語速成的快慢區(qū)別)
    B.金鞭巖高出峰林之上'神鷹護金鞭'。(邊讀邊想象)
    C.我們來到在等待著出征的號令。既寫出了山峰像將軍一樣威武,又給人一種動感。(個別讀)要讀出氣勢。
    小結。
    ②品讀秀水部分
    清澈見底,纖塵不染的碧水中安謐靜美的享受。
    寫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靜美。(指導朗讀)
    ③品讀物豐部分
    總結文章的表達方法:
    A.總分總的結構
    B.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5.情境再現
    ①播放介紹張家界的VCD,感受張家界的迷人。
    ②有感情地朗讀你喜歡的段落
    6.課外延伸作業(yè):
    (1)查閱有關張家界的資料
    (2)學習本課的方法,以導游的身份介紹學校。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6
    《電腦住宅》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于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臺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坂村健。課文表現了電腦的神奇和它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適,使我們體會到迅猛發(fā)展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追求。
    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里的電腦有什么功能?是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或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子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 語文教師工作計劃 | 語文老師工作計劃 | 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