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反思10篇

字號:


    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會遇見處理文檔的工作,范文的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參考優(yōu)秀的范文可以提升我們的寫作,怎么樣才是一篇有文采的范文?現在,有請閱讀欄目小編推薦的《教學設計反思》,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內容。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ji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zhàn)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找相關資料。
    2、教師:
    了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zhàn)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標題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么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zhàn)爭的史實。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zhàn)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細節(jié)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并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zhàn)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zhàn)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
    ⑴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zhàn)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墒歉浇粠В挥谜f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一只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zhàn)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匆娝拿婵琢耍苣贻p,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fā),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靜靜地?!彼肓诵┦裁??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⑴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著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這里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zhàn)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zhàn)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戰(zhàn)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于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zhàn)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zhàn)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huán)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zhàn)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著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huán)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zhàn)斗情誼的象征。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zhàn)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zhàn)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zhàn)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墻,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zhàn)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断灎T》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yōu)榧t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zhàn)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業(yè)
    教學設計反思【篇2】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重難點
    1、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是重點。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作者
    出示朱自清照片,學生交流課前查找到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認讀生字詞語:
    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3、理解詞語:
    伶伶俐俐、徘徊、頭涔涔淚潸潸。
    4、放錄音朗讀全文,整體再感知:
    聽后說一說:作者在文中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三、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寫在旁邊。
    2、小組交流:
    ⑴把你找出來的句子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再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⑵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不作深入的啟發(fā)和講解,而是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從中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為下一步的重點品讀做好鋪墊。
    四、作業(yè)
    品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品讀重點詞句,重點感悟課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導讀題:
    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現象來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
    2、集中品讀:
    ⑴列舉了如下現象來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伸手遮挽時、躺在床上時、和太陽見面時、掩面嘆息時。
    ⑵感情朗讀,體味時間無時不在匆匆逝去。
    ⑶啟發(f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日子”是怎樣在自己毫不注意時消逝的?
    (聊天、玩耍、看電視等。)
    3、你能仿照這樣的寫法,再寫上幾句嗎?
    4、“我掩面嘆息”是因為什么?
    5、討論:描寫時間的飛逝,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這樣手法有什么好處?
    (擬人,把時間的飛逝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
    6、喜歡這部分嗎?背一背。
    二、聯系實際,感悟課文
    1、請同學們再有感情地讀讀第二、四自然段,然后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想一想,能感受到什么?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點撥:作者從八千多個日日夜夜里感受到什么?我們已經度過了四千多個日日夜夜,你又想到了什么?
    2、朗讀體味時間在匆匆而過,我們要珍惜每一個日日夜夜。
    3、說說你所知道的勸人珍惜時間的詩詞、格言。
    4、喜歡這部分課文嗎?讀一讀,背一背。
    三、再讀
    找出文中的排比、比喻、疑問、反問、設問句式以及照應句和大量的疊詞,體會語言的生動、形象、輕巧、婉轉。
    1、學生找句子,感情朗讀句子。
    2、小結:
    詩人把珍惜時間的道理溶化在自己切身感受中,道理就生動了,文章也委婉感人。
    四、指導積累
    朱自清不愧是偉大的語言大師,他的散文委婉細致,意境清新幽雅,語言質樸而有風采,常給人以啟迪,多讀他的文學作品將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課后請同學們背誦《匆匆》,課外還可以讀讀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五、總結
    的確,日子總是匆匆而過,一去不復返,但只要我們能抓緊時間,努力學習,我們就不會后悔。
    六、作業(yè)
    1、背誦《匆匆》。
    2、讀讀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教學設計反思【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傳說、寸草不生、差不多、攝氏、鋼鐵、莊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較、殺菌、預防”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太陽與人類
    密切關系,激發(fā)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4、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1、講神話故事。(配樂)
    2、質疑:
    這是真的嗎?你了解太陽嗎?你想了解太陽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神奇的大火球。學習課文
    3、板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明確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把不會的多讀幾遍。
    2、邊讀邊認字。
    3、邊讀邊想課文講的什么內容?
    三、認讀生字和詞語
    1、請小老師教讀生字(正音)
    2、指名擴詞。
    3、開火車讀詞卡。
    4、你能不能用其中的一個詞說一句話。(指名)
    5、同位相互測字。
    四、再次讀課文
    1、帶著這些新朋友再讀一讀課文。
    (邊讀邊思考)
    2、指名匯報讀課文。
    (指名讀、互評,男、女生讀)
    3、匯報課文講了哪幾部分內容。
    五、指導寫字
    1、示范易寫錯,難寫的字;如:
    抵、蔬、繁等。
    2、指出多音字:
    差,注音、組詞。
    3、生練寫,師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內容。
    (指名回答)
    2、考考你認識它們嗎?
    (指名讀詞卡)
    3、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這一課,一同去看看每天都陪在我們身邊的太陽公公。
    4、板題、讀題。
    二、學習課文
    1、“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課文吧!”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指名說讀課文的要求)
    2、讀完課文你一回味無窮。那就在讓我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勾劃,課文中介紹了太陽的哪些特點呢?
    3、找到你的答案后在四人小組交流一下。先在小組中合作讀一讀課文,再交流你的學習成果。
    4、生匯報:
    板:太陽遠、大、熱和與我們的關系。
    (兩部分內容)
    5、“課文介紹了太陽這么多的知識,選擇你最喜歡的部分好好的讀一讀,并在旁邊寫寫你認為有什么好處。
    6、生匯報,并相應的指導朗讀課文。
    7、你一定對它還有其他的了解,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指名匯報搜集的資料)
    8、同位相互交流資料。
    三、朗讀、拓展
    1、通過學習課文我們了解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太陽。選擇你最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
    2、指名讀,互評。師引讀。
    3、“你能試著將自己喜歡的部分,以講故事的方式或者以解說的方式來介紹給大家呢?”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內容)
    4、同位相互講,指名講,全班參加評價。
    四、談感受、背課文
    1、“太陽如此美麗、如此重要,想一想如果我們將要失去它我們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聯系生活、環(huán)境談談你的看法。
    2、“是呀!你們說的真好?!笨傊痪湓挕皼]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BR>    (引入最后一段)
    3、起讀最后一段。
    (配樂)
    4、自己試著背一背,指名背。
    (配樂)
    5、小結。
    教學設計反思【篇4】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布置學生去搜集關于“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2、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系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難點
    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悟
    1、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首歌,春天在哪里,你們會唱嗎,請聽歌曲。
    我們去朱自清這位詩人,散文名作家的《春》中去尋找春吧?
    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展現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著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飄蕩。用最貼近的心去感知作者的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
    找出分幅描繪春天的語段。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2、感知內容:
    ⑴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⑵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并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畫面,打亂次序。)
    屏幕上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
    勾勒輪廓:(板書或投影)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春風圖──風唱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那你能接著春天在哪里這首歌名說說春在哪里嗎?請用春在因為的句式描述。
    二、研讀與賞析
    1、潛心精讀:
    問題,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fā)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請用春在因為的句式描述。
    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用得好,“鉆”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巴低档亍睂懗隽瞬唤浺忾g,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巴低档亍币p讀,將“鉆”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后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是一種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后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鑒賞、朗讀。
    你還能說說春雷嗎,還能說說春鳥嗎?
    2、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終于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
    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了其中,表現出向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這篇就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去朗讀全文。展示寫法:情景交融:情由景而生,景為情所注,使用這種手法的文章,常常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贊美。
    三、體驗與反思
    1、面對著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么?
    2、能運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常識來詮釋春的美妙嗎?
    (學生討論后,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
    引導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拓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延伸: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搜集的關于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五、作業(yè)
    1、整理所收集的關于春的詩文。
    2、練習:一、三。
    3、語文作業(yè)本。
    4、背誦。
    六、教學反思
    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春的氣息,在讓學生用歌曲來唱的時候,學生還不是很大膽地唱出來,可以用一些春的詩句來彌補這些興趣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反思【篇5】
    教學目的
    1、讀順古詩文字,讀懂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蘊涵的情感,進行有感情地誦讀訓練。
    2、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感悟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置疑解疑能力、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畫意入題,激發(fā)興趣
    1、談話:
    同學們喜歡春天嗎?回憶一下自己在春天里都有哪些活動?你當時的心情怎樣?能說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2、學生交談。
    3、談話:
    老師這里有一幅關于春天的畫,請大家按一定順序看看圖上都畫了些什么?并說說看了畫面之后你有什么感覺?
    (投影出示插圖)
    4、學生交流。
    5、談話:
    清朝詩人高鼎在有一年的春天親眼目睹了這一畫面,并且有感而發(fā)作了一首詩,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習的《村居》。
    (板書課題)
    6、齊讀課題,解題。
    二、初讀古詩,感知文字
    1、請同學們看著畫面,聽老師范讀古詩,注意邊聽邊想,談談自己聽后的感受。
    2、學生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準確,并畫出生字多讀幾遍,然后在小組內檢查生字和古詩朗讀。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檢查古詩朗讀情況并正音。
    三、嘗試釋疑,讀懂內容
    1、這首古詩的內容比較淺顯,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
    2、學生回答。
    3、下面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古詩,充分利用手上的資料,看看弄懂了哪些詞句的意思,并把小組同學學習中共同的難點找出來,全班共同解決。
    4、學生小組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5、交流學習結果:
    ⑴拂:做動作幫助理解。
    醉:聯系生活經驗(喝醉酒的樣子)幫助理解。
    ⑵結合插圖及生活經驗理解句意。
    6、讓學生結合插圖說說詩句的意思。其他同學談聽后感受。
    (鼓勵學生結合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
    四、品味詩句,朗讀悟情
    1、朗讀前兩句。
    抓住“醉”字,對照圖畫,聯系往年見過的春日美景體會那種陶醉的感覺,然后將這種感覺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指名讀。
    3、朗讀后兩句:
    談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和當時的的心情,帶著這種愉快的心情去讀這兩句詩。
    自由練讀。
    指名讀。
    4、反復練習朗讀:
    指名讀。
    生生、師生比賽讀。
    五、合理想象,還原意境
    1、播放音樂,教師根據詩意進行語言描述,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展開想象。
    2、說說剛才你在自己的腦海中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何感受?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創(chuàng)新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面對著這迷人的景色,如果你是一位詩人,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學生回答)
    4、那就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面對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來吟詩一首吧。
    學生起立,倒背雙手,面對畫面吟誦古詩。
    六、課外延伸,深化拓展
    1、如果你是一位畫家,學完這首古詩后,你最想干什么?
    (鼓勵學生畫出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和感受,并融入自己獨特的想象)
    2、古人特別喜歡贊美春天,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春天的優(yōu)美詩歌。請同學們課下每人搜集兩首,練習朗讀,準備舉行“春天,我愛你”古詩朗誦會。
    教學設計反思【篇6】
    創(chuàng)意說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閱讀這篇文章,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里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讀課文,思考
    這是一支什么樣的蠟燭?作者共寫了幾處?課文中哪一句話意味深長?
    三、師生共議
    是老婦人珍藏45年的結婚紅喜燭,意義不一般。
    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2、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3、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4、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5、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6、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齊讀,體會用意。
    蠟燭的深意:
    1、象征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們之間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勝利……
    四、如果文中沒有“蠟燭”,能否表達出這么多的意思
    五、再讀課文,提出你思考的的問題
    六、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xié)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zhàn)的南保協(xié)定。貝爾格萊德戰(zhàn)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qū)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tǒng)一的作戰(zhàn)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七、課文擴讀材料
    勇氣
    D.C.狄斯尼
    (選文略)
    使用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guī)??涨暗恼x戰(zhàn)爭。戰(zhàn)爭使億萬人民處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然而真正強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間蘊藏著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正如毛澤東所說:“戰(zhàn)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zhàn)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迸c課文相似的是,《勇氣》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處于被侵略國的人民與解放人員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兩種勇氣”“兩次收留”,為學生嘗試“歸類品味”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為這種學法的“試驗田”。
    教學設計反思【篇7】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自學文中生字和新詞。
    2、理解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懂得作者這樣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據。
    (重難點)
    3、激發(fā)想象,合理敘寫一個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發(fā)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體會“稀奇”
    1、今天我們學習《琥珀》一課,板書課題,兩個都是形聲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見這種東西是珍寶。
    2、字典里怎么解釋?黃褐色透明體,是古代松柏樹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裝飾品。
    3、這種東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預設:
    時間。松脂球形成后,過了“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由于陸地下沉,海水上漲,森林被水淹沒了,松脂球被淹沒在泥沙下面?!坝质菐浊赀^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庇社晷纬蓵r間的久遠,我們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數量。“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棵老松樹上?!边@里作者用“成千上萬”形容多,“兩只小蟲”形容少,對比描寫,突出了“這是很少見的”。由于這樣的琥珀極少極少,從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霸谀菈K透明的琥珀里,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還可以想象它們當時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樣掙扎,因為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huán)?!边@里描寫了琥珀的形狀,一切都保持著上萬年以前那一時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見是稀罕之物。
    價值。課文最后一段,科學家推測“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比藗冇纱诉€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殼的運動及地層年代。這樣看來,這塊琥珀的科學價值極其珍貴,從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讀懂想象,敘述“形成”。
    1、課文中所寫的是怎樣的一塊琥珀?課文里的句子。劃出。
    2、從發(fā)現的這塊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過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這些內容,你能說說這樣想象的依據嗎?
    a)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b)一個夏天,太陽暖暖地照著。
    c)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d)樹林里長著許多高大的松樹。
    e)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小結;作者通過想象,記敘了一塊里面包裹著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蒼蠅的琥珀的形成過程。但我們可以發(fā)現這想象是有根據的,是根據科學推測出來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讀讀課文,想想在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中還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4、根據上面的這些推測,說說作者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的?
    小蒼蠅停在大松樹上
    蜘蛛靠近小蒼蠅
    松脂滴落包住兩只小蟲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沒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學的說明,作者還進行了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記敘,使一篇科學文充滿了情趣。你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
    6、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假想這塊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過程:
    約摸一萬年前的一個炎熱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樹上,已經滲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黃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綠翅膀的小蒼蠅飛來了,四處亂竄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無助地扇動翅膀試圖逃離,這情景恰被一只饑餓的蜘蛛看見了,心中竊喜:送到嘴邊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個溫柔的陷阱,老松樹黃色的淚滴會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絲并順著降落到蒼蠅身邊從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門關。松脂繼續(xù)滴落,積成了一個松脂球,從而將兩個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陸沉水淹、泥沙掩埋的變遷,從而成為了一塊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賞琥珀,推測情景
    1、出示琥珀圖,學生仔細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塊琥珀。
    2、每一塊琥珀都在訴說一個久遠的故事。
    (四)閱讀鏈接,布置作業(yè)
    1、在中國古代,琥珀曾被稱作“虎魄”、“獸魄”、“育沛”、“頓牟”、“江珠”、“遺玉”等等。早期的文獻多將琥珀寫成“虎魄”,謂“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蛘J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淚,或是老虎臨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寶石,唐人段成式《酉陽雜言》中則說:“龍血入地為虎魄?!边@些奇異的傳說,蘊含著中國古人對琥珀這種神秘物質的揣測和追尋,暗示人們琥珀有趨吉避兇、鎮(zhèn)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詩人韋應物曾寫到:“曾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猶可覿?!保ā坝]”讀dí,是見或相見的意思。)李白也曾寫下“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的名句,說明當時人們對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廣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貴重的藥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琥珀可以“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蘭琥珀博物館如同玉代表著中國的寶石文化一樣,自古以來在歐洲,琥珀就被視為吉祥物,她溫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觀,或許是大自然賜予人們最珍貴的禮物,而琥珀又被稱做“北方的黃金”。格但斯克是世界最大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館”。琥珀博物館集中了波蘭的琥珀藝術珍品,這些“波羅的海黃金”在燈光的照射下異常美麗。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飾盒,盒身用淡黃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蓋上鑲嵌著深褐色雞蛋大小的琥珀,中間還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蟲;一個高約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塊琥珀雕琢打磨而成,連琥珀內固化的雜質和昆蟲也被巧妙地變成了女子身上的飾物和孔雀的翎毛;最大的藏品則是用琥珀做的一張圓桌。
    3、作業(yè)布置
    將這節(jié)課的所學告訴你的父母。
    教學反思:
    《琥珀》是人教版六下總復習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從一塊琥珀的發(fā)現,推測到一萬年前的故事和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使我們進一步增加了有關化石的科學知識。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記敘,又有科學的說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課文。
    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先描述了松脂球的形成;再講述松脂球變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琥珀的發(fā)現。漁民確認了它是琥珀,并且說“這是很少見的”。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寫了琥珀的形態(tài),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和它的價值。全段共4句話,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層層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斷。
    對于畢業(yè)班的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的閱讀理解并不算難,如何在這樣一篇科學小品課堂中積累語言有效交流、培養(yǎng)想象和創(chuàng)新,提高寫作能力、激發(fā)探索興趣是我教學設計中思考的問題。
    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課文,體會稀奇;讀懂想象,敘述形成;欣賞琥珀,推測想象;閱讀鏈接,布置作業(yè)這樣四個方面。一二環(huán)節(jié)的著眼點在文本,重點是使學生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和形成的必備條件,并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三四環(huán)節(jié)是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在理解科學文章中想象的合理科學后,推想琥珀形成的過程,這既是對文本的學習檢測,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學中,我覺得處理得較為妥當的方面有三,一是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二是注重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檢測,三是基于文本地讀寫練筆的真實有效。同時覺得可以改進的是課堂評價語言的節(jié)奏和效度。
    蘇軾有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請山外者指點迷津。
    教學設計反思【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練習口頭表達。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你們學過很多古詩了,能想想哪些是寫春天的嗎?
    請你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一篇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課題。
    3、這首詩是高鼎寫的,這是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寫下的一首詩,所以題目是《村居》。
    二、圖文結合、初知大意
    1、出示課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草兒萌芽,柳樹被風輕拂,孩子們正在放風箏)
    2、這首古詩寫的就是這美麗的景色。請大家自己去讀讀吧。
    三、學習生字
    1、正字音:
    注意“趁”是翹舌音,前鼻音,“紙”是翹舌音。
    2、指導書寫: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寫得短而傾斜。
    紙:右邊是“氏”不要加一點,易和“低”字相混。
    3、學生自由練習,老師巡視指導。
    4、出示要求認讀的四個字:
    開火車讀。
    四、感情朗讀,了解詩意
    1、學習一、二句:
    ①指名讀第一句:
    其他同學想想這句詩寫了些什么?
    ②指名說,老師補充:
    二月,青草茁壯的成長,黃鶯飛來飛去
    ③齊讀第一句,指導停頓:
    草長/鶯飛/二月天,
    ④春天的鄉(xiāng)村還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們繼續(xù)讀。
    ⑤全班讀第二句。
    ⑥看課件師配音說:
    看,河堤上的楊柳,在茫茫的卷煙中像喝醉了一樣吹拂搖蕩著。
    ⑦誰再來看著課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學生看課件自由說。
    ⑧這么讓人如癡如醉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好?
    ⑨指名反復讀。老師指導:
    河堤/楊柳/醉/春煙。
    ⑩全班齊讀一二句。
    2、學習三、四句:
    ①指名讀。
    ②老師解釋:
    “紙鳶”就是指風箏。
    ③四人一小組去讀這兩句,讀完后互相討論:
    讀了這兩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④指名朗讀。老師相機指導。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⑤男女比賽讀。
    ⑥小組派代表說說,讀了這兩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詩練說
    1、自由背誦。
    2、小組比賽背誦。
    3、我們學完了這首古詩,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請你說給同桌聽。
    4、指名上臺說。
    5、小結:
    詩人短短的幾句詩就寫出了鄉(xiāng)村春天的美麗景色。他寫得好,你們也說得很好。
    教學設計反思【篇9】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
    2、積累課文特色語言,了解課文布局謀篇、人物刻畫、環(huán)境描寫等方面的表達特點。
    3、認識6個生字,學會本課新詞、生字詞,了解課文內容。
    學習重點
    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和學習老支書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各地遭受洪災的文字、圖片或音像資料,了解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傷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題
    1、以前我們學過一篇《跨過海峽兩岸的生命橋》,課文寫的是什么?
    2、板書:橋,這又是一座什么樣的橋呢?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根據故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給課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導撤離5~13;橋塌殉職14~23;祭奠英靈24~27)
    三、感受情勢危急
    1、通過初讀,同學們大致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那個特殊的黎明,和村民們一起感受災害突然降臨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寫自然環(huán)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讀一讀,比一比,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匯報交流談體會:
    ⑴黎明……像潑,像倒。
    ⑵山洪咆哮著,像……
    ⑶近一米高的洪水……跳舞了。
    ⑷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⑸水漸漸竄上來,放肆……
    ①這幾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②從前后幾句描寫的情況看,水位在不斷上升,災情在不斷加劇,形勢越來越緊張、嚴峻。
    (相機指導朗讀這幾句話,讀出形勢的緊張突變。)
    ③這些句子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多采用擬人或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像受驚的野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獰笑”“放肆”等詞句讓我們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無忌憚,洪水就是魔鬼猛獸,突出了情況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
    (師相機板書:情勢危急)
    ④這些句子,語言都非常簡潔,精練,如,“像潑。像倒。”
    4、想象體驗:
    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時驚慌失措的樣子嗎?(引導學生想像體驗情勢危急)
    三、比較中體會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當一百多號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橋擁去時,有一位老漢早已站在了木橋前。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群眾和這位老漢在生死攸關之際是怎樣做的。
    2、學生默讀課文,劃出相關句子,品味。
    3、交流匯報。
    教師相機引導板書:
    群眾老漢
    驚慌不說話、盯、像一座山
    瘋了似的沙啞、喊
    跌跌撞撞冷冷
    亂哄哄
    排隊、依次過橋
    4、從中你體會到老漢一個是怎樣的人?
    (臨危不懼、臨危不亂、堅定果斷、先人后己、無私無畏……)
    5、指導有表情朗讀老漢說的兩句話:
    (要讀得干脆、有力,節(jié)奏快,采用個別讀、分角色讀、評讀等方式。)
    四、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朗讀課文。
    2、寫一段話,用上環(huán)境描寫的手法。
    第二課時
    一、復習聽寫,回顧前文
    1、聽寫詞語:
    咆哮、驚醒、獰笑、擁戴、亂哄哄、沙啞、依次。
    2、說說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二、思辯“矛盾”之舉
    1、是的,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老支書有著崇高的人格魅力(板書: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無情,但人間有愛。當情況越來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們的腰際時,又發(fā)生了什么?請同學們用心默讀第三大段。
    2、生自學,說一說段的主要內容。
    3、出示學習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4、讀議結合,交流匯報,提升認識:
    ⑴談體會。要求邊談體會,邊用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例如:
    生:從“沖、揪、罵”這幾個動詞可以看出老漢對小伙子很兇。
    師:你能不能把老漢很兇的態(tài)度讀出來?
    生表情朗讀第15自然段,學生展開評議,并在議讀、感情朗讀中理解、感悟。
    ⑵學生發(fā)現矛盾與疑惑:
    ①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難關頭又“吼”又“推”,這是矛盾一,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這是矛盾二,為什么?
    (沖、揪、罵、兇)(師相機板書:老漢小伙子)(吼、用、力、推)
    5、學習第四大段,解開難解之迷:
    ⑴老漢和小伙子的言談舉止是多么充滿矛盾,令人費解!請同學們讀最后4個自然段,老師相信你在頃刻間會明白許多許多……
    ⑵生默讀,談感想。師相機點撥: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這個結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讓人震驚了。老漢太偉大了……)
    6、反復詠嘆,感受親情:
    ⑴當你明白老漢和小伙子原來是父子關系時,再回過頭來看看父子在木橋前的情景,你們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⑵引誦第三大段。
    同學們,讓我們把“兒子”這個充滿血緣、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章中去,再一起來深情地朗誦第三段,我們就更能理解這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了。(教師引讀:“老漢是村支書,他一心想挽救群眾的性命,他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自己的兒子,罵道──”后邊為學生接讀,把幾個“小伙子”都換讀成“兒子”。)
    ⑶想象:老漢似乎要對兒子喊什么?(板書:喊)
    ⑷此時的老漢又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認為,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回答,并有選擇地請生上臺板書關鍵詞,如“父愛如山”等。)
    師小結:是的,做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忠于職守,他是無愧的;做為一個父親,他和天下父母一樣舐犢情深。在生死關頭,老漢做出的重大抉擇,表現出的大愛讓我們?yōu)橹畡尤荨K纳砩铣錆M著崇高的人格魅力,閃耀著燦爛的人性光輝。
    三、總結全文,探究“橋”的含義
    課文中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漢的形象,為什么卻用“橋”為題?
    四、歸納全文的表達特點
    這篇課文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表達上很有特點,你談談自己的感受?
    板書
    構思:設置懸念(以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語言:洗練簡短(來渲染緊張的氣氛)
    表達:運用擬人、比喻(增強表現力)
    教學設計反思【篇10】
    一、朗讀感悟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
    2、看插圖練讀第一次對話。
    3、感悟第二次對話:
    ⑴通過學習第二次對話,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
    ⑵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⑶圍繞這個問題自由讀課文,想想再回答。
    ⑷用“因為……所以……”談談自己的理解。
    ⑸帶學生體驗:走出教室,說說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紙卷成紙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⑹四人小組再讀第二次對話。(一人引讀,兩人對話,一人擔任評委。)
    朗讀提示:
    “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讀出不相信的語氣)
    “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讀出勸告的語氣)
    4、感悟第三次對話:
    ⑴自由讀第三次對話,邊讀邊想:小鳥和青蛙都是笑著說的,他倆的笑各有什么含義?
    ⑵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討論上面的問題。
    ⑶朗讀對話,讀出適當的語氣。
    朗讀提示: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tài);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tài)度。
    二、擴展活動
    小組合作,續(xù)編第四次對話: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
    1、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續(xù)編第四次對話,并分角色讀一讀。
    2、全班交流續(xù)編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