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其師,信其道,惡其師,疏其道。身為教師應當在教學前準備好一份教案。寫教案能幫助教師全面的講述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和知識點,教案書寫要注意哪些問題?經(jīng)過收集,我們整理了《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請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讀!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1】
三年級是小學科學的.初始年段,對于學生而言,科學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第一單元《植物》又是以觀察活動為主,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的感興趣,如何在學生感興趣的時候讓學生領會和掌握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卻一直是困擾我的一個大問題。這次作為科學骨干教師的我上了一節(jié)《水生植物》對此又多了一些反思。
在這節(jié)課里,我安排了兩個觀察活動,一是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二是觀察水葫蘆的膨大莖。教材上是一個活動,我之所以把它分解成兩個,主要是擔心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老盯著膨大莖而忘記了觀察其他的方面。然而從實際教學過程來看,我的擔心仍然出現(xiàn)了,雖然在第一個活動中學生很認真的觀察了很多地方,但是第二個活動開始后,學生的主要注意點全集中在了膨大莖上,導致后面的交流都在談論膨大莖。在這里我反思,在活動一完成之后就應該來進行交流,在學生交流完成之后再進行第二次觀察活動,再做交流。把第二次交流的重點放在膨大莖的作用上。
這節(jié)課另外一個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在課堂上由于學生年齡小,觀察記錄的動作比較慢,交流的時候表述也不準確,需要大量時間來引導。導致時間上要完成全課內(nèi)容很吃力。這次的課比較趕時間,學生吸收消化的不好,可以將植物之間的比較放在下節(jié)課完成。這節(jié)課主要就是觀察記錄。這樣效果應該好一些。
另外,三年級的學生表述上不夠準確和連貫。通過這節(jié)課,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在活動之后讓學生充分的說,在說的過程中教師引導讓他們知道應該說什么,怎么說?逐步培養(yǎng)學生準確的科學表達。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2】
今天是先集中認字,再朗讀學習。由小蝌蚪找媽媽導入“今天有幾位植物媽媽,她的孩子將要出門旅行,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我們來看看植物媽媽有什么高招”。
然后先讓學生自讀一遍課文,再分自然段抽讀。(太啰嗦了,要去除)集中認字環(huán)節(jié)顯得比較枯燥(沈老師建議這篇課文隨文識字。)這個環(huán)節(jié)組詞花費時間太多,要改進。
在朗讀環(huán)節(jié)時,我又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多了)然后找出有哪些植物媽媽,他們的孩子又指誰。接著讀第一小節(jié),理解“四海為家”(扎zha根)。
從而開始逐個朗讀自然段并分析。因為有表格,所以理解會容易些。(但是表格出示時間太早了,導致很多答案都是僅少數(shù)同學會說,或者是我說的。我覺得可以把表格放在蒲公英之后…)蒲公英自然段先朗讀,再理解降落傘和借助風的力量,然后說話。蒼耳也是先朗讀,再理解帶刺的鎧甲(有人讀錯)和借助動物的力量,最后說話。(小狗句)豌豆也是同樣,但理解的是“啪的一聲”“蹦著跳著”,是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
最后拓展,植物媽媽的辦法有很多很多,還有(資料袋)。
最后仿照課文說話,這個不好,感覺都說不太上來。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3】
《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無論從題目到內(nèi)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題眼就是“辦法”二字,什么辦法?即傳播種子的辦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多讀細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精妙,去探究文章所告訴我們的科學小知識。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所以,我在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了解植物知識、探究大自然的奧秘,把向書本學習和向大自然學習結合起來。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留心身邊的事物、學會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為了不斷激發(fā)學生對種子傳播奧秘的探索興趣即好奇心,運用留心身邊事物、學會仔細觀察的好習慣。親身實踐、身體力行很重要。本文的教學要盡力外延,由內(nèi)而外,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到自然中去觀察發(fā)現(xiàn),或者翻閱書本搜集資料,或者上網(wǎng)查閱等多種渠道了解更多種子傳播的奧秘。
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讀讀課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課前會預先布置學生搜集資料,課中就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交流方式可以是講解圖片也可以用文字直接表達,課堂上無法全部完成的話就留著作為課外作業(yè),把課內(nèi)學習引向生活大課堂,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準備的不錯,課堂預設效果也能基本達到,學生在交流時列舉了以下事例。
(1)蒲公英,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一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2)柳絮,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3)鳳仙花,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后會炸裂,鳳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雖然不是全部學生都做了這項預習,但在課堂交流時卻的確激發(fā)了大家的興趣,大家在看圖聽話的過程中都興致高昂,相信有了好奇心與探索的興趣,本次課結束以后沒有進行觀察與搜集的同學也會主動去嘗試一下的。我希望達到課堂學習雖然結束了,但課外的學習與延伸還在繼續(xù),在學生心中留下的除了語文知識還有好的習慣及主動探究事物的好奇心。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4】
本課教學實際是是一個資料交流的間接學習的課型。我首先展示各種各樣的綠葉,問了一句為什么是綠色的呢,?學生就進行猜想。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已經(jīng)看書,或者在生活中已經(jīng)接觸到相關的知識,于是他們較為輕松的說出,里面有葉綠素。雖然學生知道,我認為還是提問的好,因為有的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
然后我接著問:是否真的有葉綠素,能夠去掉葉綠素呢?我們來看一個實驗進行看看。這個時候我就進行操作去掉葉綠素的實驗。由于用的水不是很熱,因此這個實驗用了較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中,我和學生只是進行耐心的等待?,F(xiàn)在想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安排其他的活動,或者燒杯里的水用比較熱的現(xiàn)象就會很快的出來。如果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安排什么活動?我想如果這個活動不精彩就會效果比較差,因為演示實驗在進行,部分學生就會被吸引。還是在設計和操作實驗的時候,用熱水,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很快得到滿足。在演示實驗結束之后,我問學生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學生都很好的進行觀察。然后我就是介紹這酒精里的綠色就是葉綠素。這樣講葉綠素和葉綠體。
然后就是進行一個過渡:葉綠素、葉綠體有什么作用呢?我們看完下面的實驗就知道了。當時我們說沒說這句話我現(xiàn)在忘了?,F(xiàn)在想來應該說說。
然后介紹幾個有關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實驗。在介紹完赫爾孟德的柳樹實驗植物,我問:柳樹的體重增加了這樣快,營養(yǎng)是從哪里來的?學生進行思考猜想。經(jīng)過思考,排除,得出是柳樹自己制造的。這個過程現(xiàn)象想來應該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然后進行匯報。
然后介紹普利斯特列的老鼠,植物和陽光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我直接進行介紹,現(xiàn)在想來我首先引入老鼠呼吸需要什么?學生回答之后,我引入這個實驗,學生就會較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這個實驗。
通過介紹以上的實驗,學生知道只能夠自己制造養(yǎng)料和氧氣,為下面的光合作用打下良好的接觸。
書上的漫畫,我沒有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現(xiàn)在想來如果學生在了解實驗之后,我讓學生進行閱讀漫畫,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得出什么是光合作用。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5】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本課訓練學生讀懂句子,把句子連起來了解節(jié)的內(nèi)容。本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以讀為主進行閱讀教學。讀是悟的基礎,沒有很好地讀懂、讀透,悟出的往往有失偏頗,或是一知半解,因此,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以讀為主進行閱讀教學,但要力爭做到讓每位學生明確每次讀書的目的,而不是機械、重復、盲目地讀,體現(xiàn)一定的層次性。用輕聲地自主欣賞性讀和全班自主朗讀后集體交流的形式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特別是對學生不熟悉的課文內(nèi)容,教師盡量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讀通、讀懂,最后讀有所悟。如:蒲公英是如何傳播種子的,而蒲公英大多數(shù)孩子都沒見過,讓他們看一 看,體會一下,會更好的幫助他們體驗課文場景,也會學的更愉快。蒲公英*風傳播種子,蒼耳*動物傳播種子,但又有所不同。蒼耳是掛住動物皮毛;豌豆*彈力來傳播種子。對于這些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驗,在學習中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知道這些植物*什么傳播種子,再理解感悟怎樣傳播種子,從而了解節(jié)的內(nèi)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為今后理解段篇打基礎。 為了幫助理解重難點,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引導,借助一些媒體加深理解。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 初讀課文采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尊重每個學生,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中學習。
2、 鼓勵課外收集信息,調(diào)動學生主動收集的積極性,開闊視野。
3、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產(chǎn)生疑問,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興趣。
4、利用各種媒體激發(fā)興趣,使學生直觀主動地去理解內(nèi)容,促進學習。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6】
《植物媽媽有辦法》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集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于一身,深受師生的喜愛。在備課、試講、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我一向以“如何體現(xiàn)新課標鮮明的人本位思想,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真正促使學生的發(fā)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成長。
首先我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的資料,這是引導學生體驗自我學習的成果,看到學習的成效,產(chǎn)生對自學的心理認同。接下來我提出問題:你覺得這首詩怎樣樣?這個問題指向?qū)W生對全詩的整體的初步感受,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這首詩好美、趣味,于是我順勢引導:“為什么這首詩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采取幻燈演示、動作表演、想像體會、朗讀表達等方式充分調(diào)動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獲得美、趣、樂的過程,然后我又問:“你此刻覺得這首詩怎樣樣?”學生說:“太美了!太趣味了!太好聽了!很動聽?!薄敖o了我們很多知識,我覺得很有意義。”同樣的問題,反映出學生情感體驗的加深、豐富。這時,我繼續(xù)啟發(fā)學生:“你能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表達出來嗎?選一種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自我朗讀全詩?!痹趯W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之后我又加以點撥:“今后拿到喜歡的文章你能夠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去讀,享受閱讀的樂
趣?!边@樣做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對一首詩的關注升華到對閱讀樂趣的體會,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學即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自我說明白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又出示了椰子靠海水流動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推測椰子傳播種子的方法,最終出示了四幅圖讓學生推測傳播方法。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閱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本事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煉。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7】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從題目到內(nèi)容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了解植物的知識,探究大自然的奧秘。
低年級的孩子在識字寫字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說話練習,在聽張莉老師分析《黃山奇石》一課時,她說了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老師的語言很重要,它決定著孩子的思維方向,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如果問的方法不對,就有可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死胡同,使學生無話可說。所以老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藝術。張老師的話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我反思了自己自己的課堂,發(fā)現(xiàn)自己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的語言缺乏引導性,不能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每當問到一個拓展性的問題,學生都呆呆的無話可說。開始我以為是學生思維不活躍,后來反思自己,應該是我的問題問得不夠科學、清晰。所以在設計《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我就努力完善自己的課堂語言,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充分發(fā)揮。如,在學習課文“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fā)?!痹诟兄蝺?nèi)容的意思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你就是蒲公英媽媽的孩子,你會怎樣出發(fā),去尋找自己的家?學生的表達和表演是多彩的,有的學生張開雙臂做飛翔狀,有的孩子做降落傘樣一個接著一個地和媽媽告別,等等。這樣,讓學生自由地去創(chuàng)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相結合,利用知識經(jīng)驗進行再加工與再創(chuàng)造。這樣,幫助學生更樂于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兒歌的含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這節(jié)課,我抓住了學生的質(zhì)疑,深化了對仔細觀察大自然好習慣的教育。借此機會,我把課文學習與用心看周圍的事物之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明白: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結合到學生的現(xiàn)實中,就是要注意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去感受生活。既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又水到渠成地使學生深受啟示。
《植物是“活”的嗎》教學反思【篇8】
《植物的莖》這節(jié)課有個典型的實驗:課前將一株植物浸在滴有紅色墨水的瓶子中,放在陽光下幾個小時,在課堂上讓學生切開植物的莖,發(fā)現(xiàn)莖內(nèi)液體是紅色,從而推想莖的作用。之前的教學我采用過這種方法,但發(fā)現(xiàn)了缺點:
1、課前教師做的實驗學生不得而見,他們沒有經(jīng)歷、目睹過這個過程,即使切開后發(fā)現(xiàn)了莖內(nèi)有紅色的液體,他們也不會有太大的驚喜。
2、由于要在課前做這個實驗,時間上對教師的要求很高,一定得提前半天,還得在陽光下曬一段時間,所以不好操作。
3、由于本級部有6個班,上完一輪課要2到3天,如果要做6次實驗時間上很難完成,如果一次實驗多用一些植物,后來的班級觀察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我想能否另辟蹊徑,找到更合適的教學方法,在能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我也能偷點懶呢。下面是我設計這節(jié)課時的幾點想法。
一、一株實體植物
我?guī)Я艘恢昊也?,一株很大的灰菜,最粗的莖直徑有1厘米多。一上課就出示它進行復習:根和葉各有什么作用?然后讓學生猜測在葉和根中間的莖可能有什么作用?學生看到一株完整的實體植物,無論是復習還是進行猜測,都很顯性化、直觀化,很容易讓學生打開話匣子、敞開思路??茖W老師一定不能怕麻煩,能帶實體的不要帶模擬的,沒有實體的也要有模擬的。讓學生實實在在的看到一個和所學知識有直接關聯(lián)的物體,非常重要。
二、類比推理和知識遷移
植物的莖是怎樣輸送水分和養(yǎng)分的,內(nèi)部的通路是什么樣子的,對于學生來講,是個“暗箱”,難以看到。但學生已經(jīng)猜想到莖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輸送、運輸養(yǎng)分和水分,這和我們生活中熟知的馬路的作用非常相似。我們可以用類比的方法,讓學生先觀察馬路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功能,再遷移到植物的莖上,推想里面輸送養(yǎng)料和水分的通路是什么樣子的。從課堂上的實際效果來看,還是令人滿意的。
三、顯微鏡的適時出現(xiàn)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誹不發(fā)。在學生對植物的莖內(nèi)部的通路進行了大膽的推想以后,他們非常期待證實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此時,適時地出示顯微鏡,讓學生細致觀察顯微鏡下植物莖內(nèi)部的構造。學生的猜想得到了證實,水到渠成。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得到了落實??芍^雙贏!
四、人文教育的探索和嘗試
科學課中怎樣進行人文教育,既要適時又要適度,我一直在摸索中。本課是《植物的生活》這一單元的最后一課,通過這幾課的學習,學生對根、莖、葉這三個植物主要器官的作用有了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認識。它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團結合作,構成了完美的植物體。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去賞識它、贊美它、學習它。所以,我主要設計:如果你把它看做一個人的話,你想對他說什么?你想怎么贊美他?由于火候正好,孩子們說的真是那么回事。
俗話說:孩子看著自己的好。古詩云: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對于自己的課,難免也會這樣。還請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非常歡迎!非常感謝!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