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俗話說,不預習不上課,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說。編寫教案的要素要詳略得當,對教案詳略要正確理解,今天出國留學網編輯整理了《長城》教學反思范文,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1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了解長城氣魄雄偉的特點,激發(fā)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難點是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那么現在,我就結合著自己預先設定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課堂實際的效果,學生的所得進行如下反思:
1、整個教學的設計思路清晰,起到了較好的提綱挈領作用。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發(fā)現評價長城的那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不斷重復出現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下午的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tài)兩個部分入手,運用了地圖和圖片,同時也理解了“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含義。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路的寬,垛子、了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講解太多,學生比較被動。我想,如果能讓學生上課前自己查閱有關于長城的資料,情況可能不一樣了。
4、第三段的教學我主要想讓學生通過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巨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教學的時候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一句最受感動的話,找出來后談談為什么被感動,我原先設計從石頭的重(每塊有兩三千斤),從工具的落后(只能靠肩膀和手),從山勢的陡峭中體會修建長城的艱難,但是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很好抓住學生語言中的機會,加以強調。好在后來出現一段擴展的資料倒是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結晶。
5、課文的開頭以國家元首對長城的題詞切入,結尾以學生的題詞收尾,前后呼應。我從可以贊嘆長城氣魄雄偉,贊嘆創(chuàng)造長城的偉大人民,抒發(fā)作為中國人的自豪這三方面引導學生。學生的題詞都不錯,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學生交流后的效果就會更好。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2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yè)。整節(jié)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系,重要的是,課堂上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fā)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1、2自然段,再教學3、4自然段這個思路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發(fā)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學生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游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這也是今后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yǎng)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訓練重點是師生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jié)課欠缺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導致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jié)。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此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fā)現與學生有聯系的共鳴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并重。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3
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依次學習了課文的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遠看長城氣魄雄偉,初讀了解了長城“長”的特點,然后結合文中的插圖,學生不僅理解了“蜿蜒盤旋”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發(fā)現了長城“曲折”的特點。通過個人讀、男生讀、齊讀等形式讀出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讓學生通過讀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特點。然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參考書上第二幅圖,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并想像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臺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城的設計巧妙,特別在軍事防御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初步領略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不易,通過與現實生活的比照和朗讀去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設情景“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么?”讓學生由衷認識到“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抓最后一個自然段,提煉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這種處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思考。不過,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興趣濃厚,朗讀充分,感情充沛,特別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發(fā)自內心對長城的贊嘆和歌頌。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4
《長城》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
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边@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后,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后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我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于是我采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托,在這個依托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講的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5
《游八達嶺長城》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21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通過記敘“我”跟著媽媽游覽八達嶺長城時的所見所聞,介紹了八達嶺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長城在古代的作用,抒發(fā)了對長城的贊美之情。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做了一定的準備,上網搜集了一些長城的圖片和有關長城的課外資料。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遇到了很多問題,但還是有一些收獲的。
首先在導入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我注意了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伴隨著董文華優(yōu)美的歌聲,學生的心情放松了不少,避免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我還注意了以談話方式導入課文,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導入,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到意外,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想當一回好漢。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設計是比較完整的。讓學生了解八達嶺長城的雄偉壯觀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在理解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向學生明確“雄偉”這個詞是描寫長城的,要想更好的理解這個詞,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長城什么樣。然后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畫出相關語句?!案吒叩某菈ㄔ谏缴?,起伏彎曲,伸向遠方?!薄ⅰ伴L城全長一萬多里,所以叫萬里長城。我們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薄俺菈ι厦婧軐挘懿⑴排芪辶ヱR?!睂W生在談對這些句子的理解情況時,我并沒有停留在答案正確上,而是讓孩子結合具體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在學習這些句子的過程中,我還注意了使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長城全長一萬多里,所以叫萬里長城。我們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边@句話時,我就將“一萬多里”變?yōu)榱恕?0000多里”,并繼續(xù)換成了學生學過的“米”,讓學生通過這些具體數字,感受長城的長。在學習“城墻上面很寬,能并排跑五六匹馬?!?這句話時,我不僅抓住“并排”、“跑”這些詞語,還讓六個學生手拉手站起來,讓學生對長城的寬有形象具體的認識。學習完這3句話以后,我并沒有急于出示結果,而是讓學生將3句話讀一讀,聯系起來想一想長城什么樣,讓學生由分散又回到整體,向學生滲透應該聯系起來看課文?!芭ⅰ笔侵懈吣昙壱囵B(yǎng)學生的重要能力。在重點句的教學中,我還注意帶著學生批注,讓學生將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加上著重號,并將理解的內容“長”、“高”、“寬”寫在書上,向學生滲透批注應該寫哪些內容,這種做法對于高年級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讓我感到很不足。首先,這堂課的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濃厚。出現這種情況,與教師的語言渲染不夠到位,方法選擇不是很恰當有很大關系。例如:在開始時,教師讓學生用書中的一個詞概括長城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學生感到很茫然,他們根本不清楚什么叫第一印象。再有,老師讓學生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學生是否明白什么是相關語句,我也有一定的疑問了。再有這篇課文當中“偉大”也是一個重點詞,需要突出,而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沒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長城的作用,學生對長城的偉大體會不夠。
學習過這篇課文以后,我有一個疑惑“烽火臺是否在長城之上”,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幫助解決這個疑惑。同時也希望老師們在教學中注意這個問題。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6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找奇跡,感受長城的長。
首先請學生通讀全文,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后,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具體寫長的句子是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以及詞語如“一萬三千里”,然后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自然而然地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對長城的長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二、找奇跡,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于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我用多媒體出示長城近景圖,然后采用導游形式小組介紹,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托,在這個依托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跡,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這一點是最難處理的地方,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再次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同學重量,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的贊美的詩或聯。學生這樣寫道:長城東起山海關,高大堅固保家園。勞動人民多智慧,雄偉氣魄世人贊。
反思這節(jié)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一、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
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上。
二、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
我們討論到長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光輝燦爛的遺產,有一個學生說,我們應該感謝秦始皇,是他讓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導學生從勞動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覺得自己的引導有點膚淺。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還比較大,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了,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7
《長城》這篇課文,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同學到過長城,我認為學習這篇課文并不難,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回憶攀登長城的情景,并把有價值的圖片和資料帶到課堂。果然,同學們帶來了照片、紀念品等。看到這些豐富的資料,我引導學生談自己眼中的長城和自己了解的長城。沒想到學生懂的還真多。王喣陽談到了長城的歷史,起于秦始皇,而后歷代修筑,現保存較好的多為明代長城;劉喆林講了長城的歷史故事;袁金樞展示了很多有關長城的圖片……
同學們有了這些體會,理解課文內容就輕松多了。教學中我抓住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依次學習了課文的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遠看長城氣魄雄偉,初讀了解了長城“長”的特點,然后結合文中的插圖和展示同學們搜集的圖片,學生不僅理解了“蜿蜒盤旋”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發(fā)現了長城“曲折”的特點。
通過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等形式讀出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讓學生通過讀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然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并想像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城的設計巧妙,特別在軍事防御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初步領略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8
《長城》這篇課文,是新課標四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第十七課,課文一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二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三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yè),整節(jié)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
從先教學一、二自然段,再教學三、四自然段這個路子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發(fā)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這也是今后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yǎng)的地方。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9
在上本課的生字新詞時,進行字音、字形的強調,我進行重要的再強調。然后,我 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學生一起讀一讀。總體下來,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掌握。
在上本課時, 我反反復復看教材參考。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 理解全文,體會長城的雄偉壯觀,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贊嘆,鍛煉學生的頑強意志。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以及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教師出示長城的圖片,供學生欣賞,加深感受。激發(fā)學生對長城的贊嘆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從而加深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師適當地進行引導,并創(chuàng)設情景,熏陶感染,使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在突破文章的難點上,主要通過資料的搜集以及語句朗讀來實現。特別是對長城的象征意義的理解上,引導學生通過圖片的展示以及想象,讓學生在反饋中,逐步認識長城是中華 民族的象征,是中華人們堅強不屈、雄偉氣勢的象征。
反思這課,收獲還不少,其中也有些地方講得含糊,學生還不很明白。以后我要多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使每課都得以成功。
《長城》教學反思范文 篇10
內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比~老先生的話十分明確地闡明了什么是略讀和略讀的作用。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那么,略讀課文教學的目的及意義何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展示它應有的風采呢?
【主題詞】審視略讀教學策略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略讀課文教學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眾多原因,便出現了兩種傾向,要么與精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么區(qū)別,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要么就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讀課文教學的目的及意義何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展示它應有的風采呢?下面結合北京市課改實驗教材語文第八冊第12課《北京的長城》,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談幾點我的粗淺認識。
(一)擺正其地位,重新審視“略讀”。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略讀課文一般都排在本單元的最后,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讓略讀課文發(fā)揮總結與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雖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組成,它們相對獨立但又互有關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教學中不能彼此孤立,應該瞻前顧后,有機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就應該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讀?《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提出有關略讀的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闭n文內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長見識,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師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訓練學生略讀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學生在?;蛩兆叱鲂V螅瑸榱诵枰c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其他的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適用的。使學生在這方面打定根基,養(yǎng)成習慣,全在于語文課的略讀教學。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據“粗放、應用、自主”三原則,制定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1、教學目標求“簡”。
過高、過全、過細的目標導致教學結果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蔽覀円舐宰x課文中將目標精簡,抓住重點,展現閱讀的增量,將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精讀課文,從精讀課文中提煉,從而準確制定教學目標。例如教學略讀課文《北京的長城》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了這一單元所學的課文。從總結中學生知道:這一單元以寫景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進行描述。接著根據學生的信息,我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把它的目標定位在:(1)課文講了北京的哪兩處有特色的長城?(2)它們各有什么特點,找到相應的語句畫下來。(3)作者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把這一特點寫清楚的?這樣一來,學生完全可以在這幾個問題的引領下自主學習課文。
2、教學流程求“粗”。
略讀課的設計應以大板塊、大框架的設計為主,避免精讀課的線性設計,教學流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出整塊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根據不同的文體我們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質疑求解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例如在教學《北京的長城》時我便選擇重點閱讀式。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后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播放課件引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預習檢測,粗知大意。
四、圍繞“自學提示”,小組合作,深入學習。
五、匯報交流,學法實踐。
六、總結提升,拓展交流:搜集有關長城的影像及資料,召開交流會。
3、教學方法求“放”。
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當是教略,學要豐;教略,而學不略。傳統(tǒng)的略讀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教師布置,學生完成。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別人給予的,他沒有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學習能力。順應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應放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形成潛在的以及可見的學習能力。但這“放”也是有尺度的。
(1)舍得放手,自讀自悟時間要“足”。
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應該強調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適當給予點撥指導,從而真正把讀書時間交還給學生。
(2)亦扶亦放,語文實踐重“法”。
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它不只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略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授之以法,循法而學,將精讀教學中習得的閱讀方法應用于略讀中。例如在教學這一課時,問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引導學生學習了“司馬臺長城”的特點,而“八達嶺長城”的特點放手讓學生來大膽的交流,談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引導學生尋找準確文本的著力點,使教學重點難點突出、集中,又把學生請到了舞臺中間,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于閱讀實踐,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3)放中有引,精處需“雕琢”。
雖然說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有效性就降低了。葉圣陶先生說過:“略讀的略字,一半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只須提綱挈領,不必纖悉不遺,所以叫略;一半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但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會隨機肆應,所以叫做略?!敝皇鞘芙虒W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讀課文中的重點、精彩之處,教師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如當學生說到長城“險”的特點時,我緊接著問:“你是從哪看出來的?”學生肯定會找到這樣的句子。“天梯高達100米,傾斜度為85度,幾乎垂直最窄處只能容腳。”或是“天梯細如線,薄如刃,陡如立?!本o接著我又追問:“輕聲地讀讀,給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學生會很快的讀一讀,不難發(fā)現列數字、打比方的寫作方法的精妙之處。
4、課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蹦軌蜃灾鳘毩㈤喿x,是略讀課文教學的一個主要目的?;诖耍诼宰x課文教學中應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外聯,根據不同課文主題,進行有效的拓展閱讀。因此在這節(jié)課后,我為學學生提供了《慕田峪觀云?!返奈谋举Y料,這次可真正是學生用課上的所學來自己閱讀了。
而閱讀教學還不可丟的是積累。積累是理解和表達的橋梁,略讀課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教學略讀課文,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大量貯存語言信息,積累語言材料。如我在教后的每一課作業(yè)中都設置“句詞小天地”的項目。
(三)更加注重評價
恰到好處的評價會對課堂和學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不但要善于對學生進行評價,特別是學生學習方法的評價,如果點撥的妙,不但使學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還會使學生大大增強自學的興趣。同時,教師更要善于引導學生評價文章的成敗得失,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賞析水平。所以說,略讀課文的教學,評價不但不能略,還應更加科學系統(tǒng)地引入和運用評價體系。
總而言之,“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略讀教學充分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因此在略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這樣,利用略讀課文就可以實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利用略讀課文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體;利用略讀課文才能有希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性,展示略讀課文的風采。
小編精心推薦:
長城的故事 | 關于長城的資料 | 長城手抄報 | 關于長城的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