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

字號:


    一部好作品的觀后感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觀后感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告訴自己曾經看過,感動過,寫作品名觀后感有標準格式嗎?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一篇題為“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的好文,享受閱讀的同時也別忘了分享這篇文章給身邊的朋友哦!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一】
    看了封神,非常理解這片為什么是現(xiàn)在這樣。
    導演是有追求的,并不想重復之前一昧堆砌特效以耗資多少億為賣點的神話奇幻大片的老路,但因為題材和原著的限制,以及市場的要求,卻又無可奈何的走上堆砌特效以耗資多少億為賣點的神話奇幻大片的老路。
    導演不想拍成《封神傳奇》,不想全片都是姜子牙申公豹斗法,那些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講楊戩哪吒的故事吧,之前已經有好幾部電影了,也很難拍出新意。但又不能把姜子牙楊戩哪吒全扔掉,那一定會被罵這叫什么封神,這和拍西游不拍孫悟空去講李世民的故事有什么區(qū)別。
    所以真的好難,換我來當編劇,我也不知該怎么辦。
    其實我能理解導演以姬發(fā)為主角,但是全片又太多角色太多人要加戲了,導致姬發(fā)怎么看也不象主角,大家的關注點一會兒在紂王,一會兒在姜子牙,一會兒在姬昌,甚至殷郊的戲也比姬發(fā)的更有沖突性更搶眼球。
    所以你如果要寫姬發(fā),你就好好寫姬發(fā),寫陽光下兩個少年的奔跑,姬發(fā)和伯邑考在麥田里打滾,寫姬昌責罰他們毀了麥田,跟他們講糧食才是老百姓的天,土地才是老百姓的神,所以人才要熱愛自己的土地,保衛(wèi)自己的家鄉(xiāng)。
    但姬發(fā)向往成為統(tǒng)一天下的大英雄,成為成湯那樣的天下共主。不喜歡伯邑考的仁德,認為那是軟弱。所以想去朝歌,加入天下聞名的質子團。
    姬昌卻舉起麥穗向著陽光,瞇眼自顧自的說:成湯當年滅夏,是因為夏君殘暴,視人命如草芥,天下才推舉有德的成湯為共主,起兵伐夏。五百年了,商朝又在重復夏的老路,是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姬發(fā)不愛聽姬昌的嘮叨,覺得他話都說不清楚,成天裝的自己能推算未來的樣子。最終他在比箭中勝利,來到朝歌成為質子,和皇子殷郊成為好友。
    之后他跟著紂王東征西討,不知為何天下總有那么多人要反叛。在破冀州城后紂王屠城,說要讓世人看到反叛的下場。姬發(fā)救下蘇妲己,但蘇妲己發(fā)誓要滅商為冀州百姓報仇,之后她利用紂王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成功引發(fā)紂王和王叔比干,姜皇后與其兄東伯候姜桓楚之間的矛盾,并讓姜皇后之子殷郊也與紂王父子反目。
    姬發(fā)早看清這種權力的游戲,紂王早就想除掉比干和姜皇后背后的姜氏家族,還有四大伯侯,好再沒有人可以阻止自己傾盡國力建封神臺,只為向天求得封神,他不滿足成為人間的帝王,還要成為永生不死的神,接受天下人崇拜。
    所以紂王早知道蘇妲己的目的,不過是把她當成工具,將來若引發(fā)民憤,只需說一切都是妖女所為,殺了蘇妲己,自己仍可安坐帝位。
    殷郊要帶質子團發(fā)動兵變,阻止紂王繼續(xù)耗盡國力的造封神臺。姬發(fā)力勸,他知道紂王精明早有準備,質子團內也不和,兵變必敗,但殷郊不聽。
    一場慘烈的兵變后(這里可以拍一場很悲壯的戰(zhàn)爭戲,但千萬不要拍成《滿城盡帶黃金甲》那樣),殷郊被擒,對紂王說事情是自己策劃的,質子團所有人都只是聽自己的號令,自己愿一力承擔,不要連累別人。
    殷郊在紂王面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這時紂王喚出姬發(fā),說姬發(fā)告密有功,從此姬發(fā)才是自己的兒子。殷郊望著姬發(fā),含笑而亡。
    紂王召四伯侯進京,四伯侯雖然進京,但都把長子留在封地,揚言若被殺,四方必反。
    紂王問姬昌說聽聞你能預卜未來,請問大商氣數(shù)。姬昌說不用算,大商必亡,將來必有新的天下共主出現(xiàn),建立一個更文明昌盛的國度,國名大周。
    紂王讓姬發(fā)舉劍逼姬昌改口認罪,姬昌不肯。紂王冷笑,說我也會算命,你必會改口認罪,命將姬昌下獄。
    姬發(fā)去看望姬昌,表情冷漠,要和姬昌劃清父子界限。姬昌將自己在獄中所著血書交給姬發(fā),說此書是我一生心血,名為《周易》,其實我研究的,不過是推算氣象,以利豐收,但世人卻以為我通鬼神。天下興亡,何需卜卦問神,只要通人心所向,自然知萬世吉兇。
    姬發(fā)說紂王才是我的父親,你何必將此書給我。
    姬昌說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你想成為成湯那樣的天下共主,我?guī)湍恪?BR>    伯邑考為救父入京,想代父頂罪。姬發(fā)痛罵他看似仁義,卻拋下西岐百姓,實為大惡。
    伯邑考說當初比箭,我故意讓你贏了,因為我知道那時的你不配做西岐之主,我也不想去當質子。但我知道你說想去朝歌,其實就是想替我去,因為你知道我這樣軟弱的人,在朝歌無法生存,但你忘了,軟弱的我也帶領不了西岐百姓。能守護西岐,進而守護天下的人,只有你。
    姬發(fā)說你休想說服我謀反,我只效忠紂王。伯邑考說很好,那么殺了我,帶我的頭去見紂王,向他表示你的忠誠和決心。
    姬發(fā)做不到殺伯邑考,伯邑考搖頭說你還是不夠堅強,離天下共主,你還差一點點。
    伯邑考去見紂王后,紂王給姬昌和姬發(fā)送來了奇怪的肉餅,姬昌被迫食子肉后發(fā)瘋,變成了一個瘋老頭。紂王把他鎖在城門邊,讓眾人唾罵。
    封神臺終于建成,紂王在臺上召見姬發(fā)。姬發(fā)帶劍而往。
    紂王披發(fā)坐在臺頂,蘇妲己伏在他膝上。紂王對姬發(fā)說你帶劍而來,是因為你早知道我從來也沒有真的信任過你。
    姬發(fā)說沒錯,你只是讓想天下人都認為我是個出賣父兄的小人,這樣沒有人會跟隨我,我也無法威脅你,你不過是把我和蘇妲已都當成你的玩物。
    紂王大笑說沒錯,你們的這點小把戲怎么騙的了我。我要收天下諸侯兵權,就必除掉姜皇后和四伯侯,與其等他們羽翼豐滿,不如現(xiàn)在就逼反他們。我造封神臺,也是為了征來四方民力,削弱各地諸侯,我為了這個國家殫精竭慮,你們卻當我是暴君。
    姬發(fā)說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么多人的尸骨埋在封神臺下,天下哀號一片,還談什么千秋萬世?
    紂王說凡人果然無法理解神的境界,為了未來的萬世安寧,我征討四方不知殺了多少人,我破城必屠,就是為了消除仇恨。敵人都死光了,哪里來的仇恨?未來的人只會歌頌我的偉業(yè)。不過世人的怨恨的確需要平復,所以我會把你和蘇妲已在廣場上千刀萬剮,告訴百姓全是你們兩個妖女和奸臣做了那么多壞事,而我只是一時糊涂,現(xiàn)在我清醒過來了,還是一代明君。
    姬發(fā)說我以前也認為你是志在四海的大英雄,世人卻只知守著自己腳下的寸土。但我的父兄告訴我,連腳下的寸土和家人都不能守護,又何談天下。我也想做我父親和兄長那樣的英雄,去成就他們夢想中的國度。沒有錯,未來必會有一個偉大強盛的國家,天下歸心,百姓安寧,只是那個國家的名字,叫大周。
    紂王狂笑,說你果然還是姬昌的兒子,你父親連國號都給你起好了,在你出生之時他就開始屯積糧食,打造兵器,真是感天動地。我知道你不會束手就擒,只是想看看你還有什么招數(shù)。
    紂王一揮手,士兵圍來。
    姬發(fā)一笑,說,你自以為英明蓋世,卻不懂算數(shù),你應該看一看《周易》,那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比如人力計算機的原理,又比如高臺搭的太高,而搭臺的工人又滿心怨恨,那么臺一定會塌的。
    這時四面?zhèn)鱽砀杪?,那是無數(shù)工人在低沉歌唱: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天下受苦的人。歌聲匯成宏大巨響,封神臺在這歌聲中顫抖崩塌。
    紂王大喊:”不!我不會死,我是神!“
    蘇妲已猛的抱住紂王,說:”為了我的父兄,為了冀州被屠的三十萬百姓!”,和紂王一起墜下高臺。
    封神臺塌去,卻只有姬發(fā)站的臺階絲毫無損。原來姬昌早就用《周易》為他算好一切,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只有科學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
    無數(shù)百姓看著姬發(fā)站在高臺之上,以為神人,一片片跪倒,向姬發(fā)叩拜。
    姬發(fā)卻一步步走下神臺,來到城門邊,看見瘋顛的父親,還緊緊抱著裝了伯邑考肉餅的食盒。
    姬發(fā)砍斷鎖鏈,抱起姬昌,說:“父親,兄長,我們回家?!?BR>    白馬奔回家鄉(xiāng),一片片麥田無邊無際,農夫們抬頭眺望,向白馬揮手。一個個方陣的士兵已經聚集,整裝待發(fā),那是伯邑考為他準備好的軍隊。巨大的旗幟飄揚,舞著一個大字:“周”。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二】
    《封神一》大講質子部隊,四大伯侯之子加開頭就慘死的蘇護之子蘇全孝,合計就有十組“父子關系”。殷郊與殷壽,殷壽和老爹,殷壽他哥和他爹,伯邑考、雷震子和姬昌,粗略統(tǒng)計,已經有十五組。它們圍繞殺爹與救爹,殺不殺的人性倫理和抉擇展開?;衲У某?,代表了權力的邪惡,田園牧歌的西岐,代表了血緣的正義。不下十場的父子相弒,把觀眾的脊梁骨都看硬了,這套故事似乎發(fā)生在五代十國,任意一個架空王朝都可以,唯獨不一定要發(fā)生在封神世界。從開頭一直排到結尾的血親悲劇,如此直接探底人性最深處的恐怖幽暗,卻完全像流媒體下滑推送的“猜你想看”,無限彈窗,委實不適。
    電影編劇改動導致的最大變化,是妲己成了人人喊打喊殺的弱勢群體,她除了跟殷壽二人世界三溫暖,沒干啥壞事。虛構的父與子故事,姬發(fā)怒氣沖沖,一再認父的低智戲碼,以及勢必會到來的反轉戲碼,導致所有人物都像工具機器人一樣,按部就班演戲。例如,征戰(zhàn)四方、得力能干的殷壽,有隱藏的稱王雄霸心理,狐妖妲己迎合他意,可電影沒有安排任何戲份影射,描述鋪墊(除了太廟的一句話臺詞),一味大抽鞭子地公然演戲。
    除了依靠場景堆疊的硬撞沖突,《封神一》并不在乎父與子的真實情感該如何交流,相處,它放棄塑造姬發(fā)與殷壽的忠孝體系,也放棄閑筆幾句殷郊與殷壽,來來去去,都是再吃幾記奴隸主子的牛鞭。棍棒底下出孝子,父親再愛我一次,這導致《封神一》人物情感動機的兩頭,均指向了空洞,虛假,高炮轟細蚊般,大費周章的家國想象。倘若說,神仙原本可以給權力松松綁,笑看凡人廝殺,《封神一》前所未有的,強化了權力的接棒人紛爭,殷壽所為,無非想著進一步集權,現(xiàn)代人思維。
    當神仙救場,也要追求(錯過)最后一分鐘營救的奇怪場面(尸首分離),《封神一》確實不乏千百人實拍的影視基地大場面,唯獨缺失生活的時間感,它一直在動,動,動,咚咚咚,卻缺乏沉得下來的靜,人物似乎從沒有獨處,花點心理思考,琢磨對白臺詞。少數(shù)的靜,落在了紂王、姜王后和姬昌幾場戲上,借此贊下費翔和真聲演出的李雪健老師(他的啞嗓比《流2》好多了),當你稍回想整部電影,確實是靜的地方,它具有更大的情感力量。相反,聲嘶力竭殺不殺——仿佛在問觀眾意見的場面,看多了,真的太頂。
    時間感的錯亂(這還沒有到神仙打架),不僅體現(xiàn)在伯侯謀亂前后,也體現(xiàn)在當伯邑考仿佛就前后腳,來朝歌贖父,那邊的雷震子已經從小綠娃長成了大飛龍。歸咎其原因,影視基地美學,始終無法真實呈現(xiàn)和還原生活尺度上的日日夜夜,且電影似乎也沒有想過要在人物外型變化上,多做時間的文章,一個個都是套上了面具,就撕不下來。
    至于烏爾善的老毛病,為了炫技大場面,讓申公豹指揮兩頭——對!它還不是一頭,去搞這啊那的。說實話,真的太舍本逐末,南轅北轍了。跑了幾千里路的,大家都累啊。是我,就寧可再看幾分鐘單騎千里的歸家之路。
    插說一句,電影試圖讓哪吒和申公豹來完成搞笑,緩解觀影疲憊的招數(shù),都非常雞肋。電影濫用神仙出場(昆侖仙人一一亮相大概是為了續(xù)集破陣),只為完成物流快遞業(yè)務,真怕他們脫口喊一句SF無憂,JD到家。來來去去,都像害怕觀眾看不到特效組花了錢,而這錢,完全與父子相殺的戲碼不相干。鏡頭懟雷震子的臉懟得再近,再來三遍的水遁去也,又有何用。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三】
    昨天看了《封神》,可以說算是毫無意外也不驚喜的一次觀影?!斗馍瘛酚凶龅牟诲e的點,但這些點在極度混亂的宏大敘事體系之下又顯得只像是偶爾點綴兩下,很是乏力。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出烏爾善試圖去打造一個史詩IP宇宙的野心,但《封神》的人物之多(烏爾善忠于原著的試圖將書中的人物描寫進去)并非很好把控的群像描寫。在這里我們不必去談論原著,原著本身就作為網文界的開山鼻祖存在,其最大的貢獻莫過于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人神之爭的魔幻世界。如若想要在現(xiàn)在取得觀眾的認可,那么改編的工作可不能只是單單地忠于原著這么簡單。
    《封神:第一部》作為一個系列的開篇,確實很難將高潮與大場面戲直接融入,立設定、寫人物才是這種宏大宇宙應該做的。我們無法將《封神》與其它類型的IP作出比較,或許能對標的也只有西方的《指環(huán)王》系列。所以第一部的乏味與平庸我們完全可以以“首作”這一理由對其進行諒解,但我們仔細來看,《封神》最大的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在《指環(huán)王》重映的時候,有許多人將《指環(huán)王》貶為爛片,稱其“乏味至極”,但從劇作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清楚的是《指環(huán)王》始終有一個未曾露面的終極麥格芬存在,且敘事視角一直是對準著麥格芬的覺醒之路的,即魔戒的護送。而《封神》呢?它也有一個麥格芬——封神榜的護送,但是敘事視角呢?“魔戒”系列全篇引入了人、神、獸等族,但它始終沒有脫離最為核心的霍比特人,全片是以此為線索而展開,而不是像封神一樣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展開。
    沒有一個中心的敘事重心,接下來不管怎么將其聯(lián)系起來,都只能像是拼湊在一起的小品大雜燴。這會使全片在劇作上顯得混亂無比,又會使人在觀感上摸不著頭腦,更重要的一點是人物作為故事的第一要素,在這里完全缺席了。我相信絕對不止我一個人找不出這部電影的主角到底是誰,因為人物在這里面都是平面無比的。姬發(fā)的反抗、紂王在比干掏心后燒毀祖宗、北伯候全程像是發(fā)神經、哪吒楊戩送東西一定要一次回去兩個、姜子牙全程摸魚等等都讓人很難代入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而這也正是烏爾善的野心與電影客觀條件的時長之間碰撞出來的結果。
    只是整部影片整體下來視效做的確實不錯,且有一點讓我很感興趣,那就是這部電影將西方的文本母題——“俄狄浦斯弒父”嫁接到了東方文化之中。這種嫁接在我看完電影后并非覺得不妥,反而覺得饒有趣味。俄狄浦斯王弒父一說,放到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之中,乃為大罪,在影片中我們也看見這也是一直被稱為遭到“天譴”的由來。我們曾經見過二十四孝的故事,也都知道古代對于“孝”這一字眼有多么看重,而烏爾善嫁接了這么一個與古代傳統(tǒng)禮教完全相悖的概念進去,這也使得全片有一種無形且蠻有意思的對抗。
    我們來看弒父者都有誰,首先有紂王,他為自己的野心弒父;其次是幾位質子,他們?yōu)樽约旱纳娑鴱s父,當然這其中可能那個神經全程的北伯候質子也是為了野心;還有就是要弒父的殷郊,但他的弒父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弒父,在發(fā)現(xiàn)紂王的真實面貌后對其失望和拋棄的一種弒父。如果我們不見二三部的劇情,僅討論第一部的劇情,弒父者們(質子團就算北伯候為代表),全死光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在敘事上我們并不會覺得奇怪,紂王昏庸無比,該死;北伯候最后發(fā)神經,也該死;殷郊上了斷頭臺,也該死。這或許是與情節(jié)相對應的,但我們將視角轉向另一位也同樣去弒父的人——姬發(fā)。
    與前幾位不同的是,姬發(fā)并不只是單純地精神/物理弒父,而是精神和物理雙重意義上的弒父選擇。紂王為其心理上的父,而姬昌就是生理上的父。首先我們回到劇作上來看,姬發(fā)該不該死呢?在紂王知道姬發(fā)幫著殷郊藏匿的時候,這還不該死嗎?作為野心如此之大、這么昏庸的紂王,就是不殺他,哪怕紂王知道姬發(fā)已經動了反叛之心,但紂王就是不殺他,因為他又給了姬發(fā)一次弒父的機會,弒殺生理的父,只留下心理上的父,也就是紂王自己。在這里,弒殺生理上的父成為了一種符號,這種符號是完全與西方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內核一致的——個體意志在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但姬發(fā)他沒有弒殺生理上的父,這個符號在他身上發(fā)揮不了任何所指性。
    弒殺生理上的父是一種延續(xù),作為一個符號,其的外延就決定了人物在整個故事中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這個符號的能指性顯現(xiàn)就預示著一個人的結局——ta在封神這個宇宙的二元對立中一定是處于邪惡的那一方,也會處于悲劇的那一方,因為我們都知道紂王復活后是什么樣子,殷郊最后復活后也背叛了自己的師父廣成子(到那時我們還會再見一場弒父大戲)。回到正題,正是因為姬發(fā)打破了這種規(guī)律,這也就預示著姬發(fā)的結局——他打破了原有的天命。原來的天命是什么?是將封神榜交給天下共主,在不是紂王后,姜子牙一心放在殷郊身上,也就是說天下不論如何,都應是殷氏的天下,而姬發(fā)打破了這個符號系統(tǒng),他最終弒殺的是心理上的父。心理與生理上的弒父放在二元層面來看也帶有一種含義——西方文藝母題與中國傳統(tǒng)人倫的對抗。當姬發(fā)選擇了弒殺心理上的父,西方的文藝母題也徹底回歸到了中國的傳統(tǒng)人倫,于是所以“封神”的故事也就由此,正式開始。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四】
    不知何年,第一次在電影院看貼片預告的時候,是很期待的,雷震子的形象和聞太師的火麒麟令我印象深刻,于是今天的這場點映也是沒放過,帶著一點兒小期待看完了……
    拋棄所有給這部電影打上的標榜“令人自豪”的標簽,來說說鄙人的觀感。在我看來,屬于是那種不爛,但是也夸不出來的。先從開頭說,雪花飄落,凜冬將至,慢慢升格的死人堆鏡頭,緊接著是冰雪城墻的仰拍和軍隊陣列的俯拍鏡頭,強烈的權游即視感,全片最大場面,視覺效果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但是也暴露的幾個基本問題:剛開始的音效雖然很震,但是很亂很刺耳,極其嘈雜。青年演員的情緒投入太差,臺詞設計有紕漏,再配上話劇式的口音,聽起來很端很出戲。一開始不太習慣費翔的口音,但是到后面幾段口號,喊出來之后感覺就好多了(殷郊及眾質子的嘶吼同理)。
    然后就是中間的劇情部分,可能是由于原著的文本過多,這一部作為后面大戰(zhàn)的前題鋪墊,在以共主易位為主線之下講述父權制的解構與重建,整體故事劇情講的很散,重點沒有突出。節(jié)奏也有問題,時快時慢,四大諸侯非常兒戲的策反那段插進來極其突兀(場景做的也是假的要死),突然給守株待兔的姬發(fā)一個特寫鏡頭,非常取巧的設計,完全服務于下一段的“質子弒父”。大部分角色,包括后面謀反抵抗,反轉毫無鋪墊,皆淪為工具人,戲份最足,刻畫最充分的殷壽(也導致姜子牙的旁線無法融入),也是在父權制裹挾下建立新的權力王朝,重復的弒父,自己弒父,引導質子弒父……和蘇妲己之間的合作關系,加之被迷惑后牽引出來的野心,殺心以及權利系統(tǒng)自身的向內壓迫。
    然后最直觀要說的就是特效了,可以看出來場景搭的很好很用心,服化道也很用心,與電影的整體色調很搭。但是特效太沒有質感了,一眼CG感(例如深林里的背景和掉下來的木樁以及結尾的懸崖河流),雷震子那如同“傳奇”游戲一般的建模和那雷電特效,太雷人了。各大尊者以及姜子牙領榜那段更是堪稱災難,被框在彩虹泡泡的白衣天尊和昆侖山的透明棧橋,簡直毫無想象力…
    電影的戰(zhàn)爭戲份同樣拍的毫無表現(xiàn)力,尤其是結尾的那場大戰(zhàn),除了疊人頭之外,看起來就像是幾場組合在一起的單人格斗,場面很分裂。
    演員可能是唯一讓我有感到驚喜的地方了,黃渤演繹的那份幽默感我很喜歡,袁泉被假魅惑的眼神變化好厲害,費翔那呼之欲出的胸肌和極具男人味的帥臉,比妲己還媚。李雪健老師的聲音在電影中感覺要比預告里聽的舒服的多…手術完還是多保養(yǎng)。
    雖然說了這么多我眼里感覺到的不足,但還是想看第二部的。尤其是看完結尾三個彩蛋,四大天王,火麒麟,三眼聞太師的登場,真的很想看到把特效做好,把大場面拍好,把故事講好,把臺詞設計好,把演員調教好的封神·第二部。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五】
    在看《封神》之前,我的預期其實并不高。畢竟,“封神”的故事已經拍了太多,影視劇動畫層出不窮,再拍,難有新意。
    抱著這樣的心情,我在看完《封神1》之后,總體來說:超出預期,看到誠意。優(yōu)點缺點都有,但有一件事可以先確定——絕對不是爛片。因為有一個人,那就是導演烏爾善。
    這里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和花絮,先給大家先講一下這部電影的優(yōu)點。
    這部作品,是肉眼可見地能看到劇組的誠意。
    錢花在哪,都是有跡可循的。
    6000-8000人的劇組,2年的拍攝時間,國內第一部演員全體訓練馬術的作品,就為了可以真實拍攝騎兵沖殺的場面。
    此前烏爾善導演就曾在《畫皮2》中試著將個體融入戰(zhàn)爭大場面中。
    片中騎馬射箭幾個高難度動作,均為實拍。在電影開拍之前,拿出半年的時間,全體主要角色早起體能訓練,尤其是年輕的“質子”們,展現(xiàn)出殷商勇士的氣質和肌肉。這些訓練在幕后花絮都可以查看,幾個新人男演員,是真的又帥又有型,胸肌最少C罩杯起步,這也引出群里女觀眾統(tǒng)一口徑聲稱:這才是真正的小鮮肉。
    說到美色,那當然得說中國最著名的狐貍精蘇妲己。沒看之前還是有些擔憂,但看完之后,立刻就懂了海選的含金量。15000封簡歷,1000+面試,20多女演員一起訓練幾個月。最終選出了娜然出演妲己。
    長相側臉像范冰冰、正臉像周迅。野獸爬行、舞蹈等等表演,令人驚艷,將人與獸的特點完美融合。從昨天點映到現(xiàn)在,沒看到妲己差評?;蛟S會有人覺得,這版妲己過于硬朗野性,少了些許狐媚。但烏爾善這部封神的理念,就是去掉妲己“紅顏禍水”的概念。也就是說,狐貍精沒有魅惑商王殷壽,女人不為歷史背鍋。是殷壽和妲己一拍即合,狼狽為奸,雙向奔赴。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應該是故意選擇了去“媚”。
    美術、服化道、視聽
    這部作品的美術概念設計、動作設計、概念圖設計,都有認真考察制作。
    花絮有提到,導演組設置了3種統(tǒng)一的美術風格,每一個特效場景都會思考它背后的美學邏輯。
    服化道極為仔細,給我的感覺就是華美,壯闊,且細節(jié)滿滿??赐曛?,有人在群里聊起申公豹的指甲做了漸變流光的美甲,然后另一個馬上說是磨砂的。其實申公豹在第一部的戲份并不多,但劇組的認真必然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會放過。同時,楊戩衣服上的道家符文也極為精細,不是簡單的素衣白褂。
    再說視聽,很有想法。這里是一個關鍵點,觀眾關注最多的就是:奇幻大片,我不關心別的,就關心視聽效果。那我可以負責的、客觀的給出評價:看的IMAX最中間的座位,視覺效果非常滿意。少數(shù)幾個地方略違和,總體讓人驚艷。所以,我非常期待續(xù)集,可以看真正的神話大片特效。
    再說聲音。開場冀州之戰(zhàn),弓箭破空刺耳鳴叫,一上來就給觀眾一個下馬威。導演就是告訴你們,這是真的戰(zhàn)場,立刻讓你身臨其境。當然,那個時代的弓箭也好投石機也好,其實是沒有這種力量的,可能導演做了夸大性的藝術處理,我覺得有這種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是非常值得認可的。
    然后,到了劇情和演技。
    劇情最大的改動,是引入“質子”。
    八百路諸侯,送質子入朝歌做人質,諸侯叛亂,先殺質子。主角姬發(fā)也是質子之一,且認賊作父,把殷壽當英雄崇拜。開局,蘇護冀州叛亂,質子勸降,蘇護不降,殷壽賜死質子。質子怕死,殷壽過去PUA,說你爸爸不要你了,我才是你爸爸:乖聽話,自裁吧。
    質子死后,殷壽又對其他幾百質子說,看到沒,你們的兄弟死了,我們要為他報仇。
    這個地方我就覺得——這個殷壽也太能PUA洗腦了,后面肯定君子劍。果不其然,殷壽遇到狐貍精妲己,兩個人一拍即合。弒兄殺父,奪取王位,直接上演了“哈姆雷特”“麥克白”。殷壽上位,比干占卜問天,天碎龜甲,風云變幻,降下天譴。
    殷壽表示,我愿意自x祭天,平息天怒。實際上,假仁假義,想辦法先穩(wěn)住大局。而天真的王子殷郊,上前要求殷壽傳位,他愿意替父王去死。此時姜皇后面部微表情,意識到殷郊說錯話了?;实壑灰钪惶欤硬徽撊魏卫碛?,都不敢說“傳位”二字。姜皇后這一秒的表情層次很豐富,給演員點贊
    第一部的主要故事,就是王子殷郊和姬發(fā),一步步識破紂王殷壽的腹黑、以及妲己狐貍精原型。而殷壽也如麥克白,自己謀反后看誰都像反賊,逼著四大諸侯的兒子親手殺死生父,這一段戲是全篇重點,張力十足?!澳悴粴⒏?,父就會殺你?!币痪湓挼榔屏松裨?、家庭、心理學的精髓。
    如果大家還記得,我曾經用神話心理學的視角,解讀過《新神榜:楊戩》。全天下的神話本質都一樣:殺父,殺暴君,俄狄浦斯,探險,打破權力循環(huán)。如此改編,加強了戲劇張力,也拉長了鋪墊,介紹了主要人物和背景。對于現(xiàn)代的觀眾,尤其是海外的市場來說,這種改編讓其有更大的市場上升空間。類似張藝謀的《影》也有類似的手法。但畢竟《封神》這是中國式神話,太過于現(xiàn)代化的對白,和引入大量西方的戲劇,可能有些直白過度。
    中西方文化和戲劇的風格,還是應該有差異的。
    西方喜歡建立高大的城堡,四邊低而中間高,利用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的宏大不可忽視的奇觀,來達到震懾作用,代表武力的強大不可侵犯,讓人崇拜跪服,這也與歐洲的地形和歷史相關。
    東方喜歡建立宮殿,多是四邊高而中間低,深宮高墻壓迫而神秘,利用的是一種高深莫測的虛空感,引起人們內心的警惕和恐懼,下意識想要與權力保持距離,玄冥之中不可琢磨。
    進入城堡后,心態(tài)立刻發(fā)生變化,從城堡內看出去,一切變得渺小可憐,自己宛如權力的一部分,猶如一根陰莖插入了金發(fā)公主的身體,騎士成為了權力象征的一部分。
    進入深宮后,膽囊瞬間緊縮起來,因為踏上一片虛空之地,伴君如虎如履薄冰,一切威不可測不可描述的規(guī)則都在左右著最珍貴的人頭和性命,稍有不慎便株連九族。從深宮中心看出去,只有層層疊疊的屋檐和高墻,與世隔絕,無路可退,猶如被切掉了xx的太監(jiān),除了向玄妙的權力臣服,淪為一個奴隸,別無去路。
    也許導演想象的殷商,是一個尚武的、華麗的、游牧的民族。而到了周,才是農耕文明取代了游牧文明,權力才開始內斂。又或者,導演就是要用現(xiàn)代的方法去打通觀眾的思路。
    因為原著實在太龐大,一部電影信息量有限,一部作品既要有改編和表達,又要權衡諸多因素。國產巨作能有這樣的取舍,已經很不容易了。
    綜上所述,這部電影是一部國產佳作巨作,誠意十足,扎實可觀。導演做了一些個人表達和浪漫化的表現(xiàn),既符合電影工業(yè)化的高標準,又做到了中國神話故事面向世界的表現(xiàn)。絕不是爛片,我非常期待第二部、第三部。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六】
    上周末就看了《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的點映,實在是對這部電影有太多期待。整體感受是非常好的,炫酷震撼的試聽效果、飽滿的人物,對親情人倫的贊頌,與“西岐三萬里”的歸鄉(xiāng)主題,著實拍成了東方的“奧德賽”。其中,對這部電影的藝術特色和故事性是我最想聊的地方。
    神話史詩的大銀幕首獻,挺成功
    《封神演義》一直是個自帶流量的故事。對于電影觀眾來說,大家太想看到這個故事被拍成電影了,但原著人物之多、故事的復雜性都讓這個期待一直被擱置,偶有一些單個角色向的故事出現(xiàn),但少有將整個故事一下搬上銀幕的嘗試,當然這一操作也有難度,畢竟很難把那個天馬行空的神話世界徹底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直到烏爾善導演幾乎用了十年的時間才把第一部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拍攝和制作周期之長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148分鐘看下來對觀眾來說其實挺不容易的,看完后個人認為《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在四個要素上做到了極致:
    -價值觀取向的“正確”
    討論價值觀確實有點“掃興”,但畢竟故事是以前的故事,觀眾是現(xiàn)代的觀眾,不適合的價值取向必然會傷害到電影本身。商王殷壽和九尾狐這對CP,在電影中改編得十分絲滑,殷壽不再是一個昏淫無度的暴君,電影更多凸顯其宏大的野心、欲望,被九尾狐附身的妲己剛好是理解他、幫助他的那個“女人”,兩人互相利用、彼此成全,又“勾結”出一些感情,這和現(xiàn)代人不樂于僅僅沉溺情愛的取向有一致性。
    除此之外,片方在啟用演員上也頗為正確,“質子團”的荷爾蒙氣息隔著屏幕都溢了出來,跳舞那一段更是震撼;商王殷壽的欲望、心機、殘忍,被費翔演繹得淋漓盡致;李雪健飾演的西伯侯姬昌,有種老戲骨來撐場子的霸氣感,將家國情懷與個體親情的表達做到極致。
    過往,《封神演義》在彼時的創(chuàng)作內核有一些“宿命論”的意味,是比較過度的客觀主義,強調了一切皆為天意安排,這顯然與我們此時強調個人價值、個體力量的時代不同。所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就將個體的成長歷程放在了第一位。姬發(fā)的成長變化這條主線,從信奉成湯人的天命到揭竿起義,故事上把人物弧光完整化了,呈現(xiàn)的價值觀念也更現(xiàn)代(故事中的殷郊也是,只是結局不同)。即便是反派商王殷壽,在得知自己的朝代“壽數(shù)已盡”時,仍然試圖“逆天改命”,從另一個角度把個體能動性放大了。
    -人物的著重表達
    相較于《封神演義》眼花繚亂的神魔登場,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148分鐘中的人物表達沒有一點是浪費的,登場角色和重點橋段都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比較經典的橋段如:比干的“菜無心能活,人無心得死”在電影中并沒有出現(xiàn),仔細想也確實合理,比干的角色重點在于推進商王殷壽和九尾狐這對CP的關系更進一步,同時促進正面角色們的覺醒,至于比干的個人向故事快進也無妨,同時本片整體走的是“人化”的故事,并非神話的情節(jié),所以這一“人化”處理也恰到好處。再比如姜王后的作用亦是如此(可憐我袁泉打醬油了),也省去了挖眼酷刑的橋段。還有姜子牙、哪吒、楊戩,大多數(shù)改編自《封神演義》的故事常常以此三人為主視點,而本片則把其改編成“搞笑天團”,也為一部商業(yè)大片增加了輕松詼諧的意味,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幾部作品埋下伏筆。
    -沿襲原著的“奇”
    這一點主要通過視覺和聽覺效果實現(xiàn)?!斗馍裱萘x》最好看之一便是奇思妙想的神怪造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這一點。雷震子——生肉翅可飛,巨大的體型似能遮天,故事結尾帶著西伯侯回到西岐,畫面頗有一種報恩還鄉(xiāng)之感。申公豹——鬼面黑袍,邪術加身,人物性格同樣也和原著描述相似——“話說申公豹趕上子牙,打一開天珠來,正中子牙后心。子牙坐不住四不相,滾下鞍鞽?!边@是他全書中唯一一次的成功戰(zhàn)績,逗x又鬼魅的形象影視化改編得很成功。當然,這種外化表達的成功離不開服化道的用心,大家可以在豆瓣里的電影花絮中找到團隊對于道具場景制作的過程。
    故事性——完整并滿懷期待
    《劇本》一書里提過,關于電影故事,最經典的原理依然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它可以看成是一部手把手教會人們如何解決講故事難題的書。簡言之,電影故事可以遵從其“三段論”的說法:開端、發(fā)展、結尾。這個看似及其簡單的理論,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部電影是否能講好故事的標準之一。細細地拆解,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橋段、對白都可以用“開端、發(fā)展、結尾”來衡量,再對其進行細化,比較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在應該開端/發(fā)展/結尾的時候發(fā)生”。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做好了前兩個。
    在故事開始,商王殷壽帶領質子團攻打“造反”的蘇護家族,蘇全忠被教唆自殺,商王殷壽執(zhí)意將蘇護家族團滅,凸顯其殘暴的同時,引出重要人物殷郊和姬發(fā)及質子團,也留下了九尾狐的故事線,完成定調和主角的介紹。之后慶功宴上,故事被上好了“定時鎖”,即商王殷壽密謀為王觸動天威,他要開始找到永生為王的辦法(他的欲望),后面的故事都將由這一“定時鎖”而展開。當欲望無法繼續(xù)的時候便是大決戰(zhàn)的時刻。之后商王殷壽與九尾狐合謀的一段,更像是一種表述,表示電影要繼續(xù)進入到故事急轉彎的中段。
    發(fā)展部分,故事的視點主要落在了姬發(fā)身上,他的個人成長結合了故事的波折,從絕對相信商王,歷經“為國犧牲家人”、“被生父打動”、“得知商王內心的真相”等諸多橋段后完成覺醒,同時巧合地遇到了“搞笑三人組”,完成正派聯(lián)盟開始“組團”的任務。大的低潮也就是西伯侯被趕回西岐,他個人被欺辱,正派聯(lián)盟看似無力回天的部分,從而為反擊、結尾做鋪墊。
    最后的結尾也是影片相對沒有那么完美的部分,即姬發(fā)覺醒,返回西歧與父王相見,此處就該是結尾,大家都知道下一部就是他們要揭竿起義建立正派聯(lián)盟。最后申公豹和姬發(fā)團隊的那場大戰(zhàn),較之前的故事部分就顯得沒那么緊湊。“魂穿石獅子”的創(chuàng)意反而顯得申公豹技能點錯了地方,這場大戰(zhàn)的緊張程度松了下來(所有人都知道姬發(fā)一定會逃出去)。但主創(chuàng)團隊也是足夠聰明,結尾的部分把商王殷壽“寫死”,為其復活做足準備(也是彩蛋之一),同樣以彩蛋的形式交代了聞太師、魔家四將、鄧嬋玉等角色即將登場,做了一些第二部電影開端要做的工作,吊足了觀眾胃口。除此之外,第二部的視點落在哪更是引人好奇,個人猜測仍以姬發(fā)為主,而朝歌這邊則是商王殷壽(復活版)派聞太師出征西岐,到第三部再把視點打得更散,西岐連接昆侖眾人劍指朝歌,實現(xiàn)一個神仙大亂斗的效果,期待值確實拉滿了。
    不論從任何維度上講,《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可以說是國產電影里程碑式的國民神話史詩大片,即便積壓了幾年,仍能以絕對出色的視聽效果和更現(xiàn)代化的故事取向冒頭。希望這個片子的票房能高一些,這樣我們也能更快看到后面兩部作品。
    電影《封神第一部》觀后感【篇七】
    期待了很久的《封神》,終于在上映第一天看到了!片名《朝歌風云》就已經說明是講人間的風起云涌,是在為封神三部曲的后兩部做鋪墊。
    這部《封神》的陣容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了!除了一些主旋律電影,應該很少有電影能撬得動如此龐大的演員陣容了吧。豆瓣上看演職人員表,很多只是一個鏡頭、或者沒有臺詞的配角都明確的標出了角色名和演員名,非常用心了。唯一遺憾的是袁泉飾演的姜皇后早早的就下線了,心痛啊。
    場面和特效真的宏大且震撼!據(jù)說《封神》投入了30億,特效水平果然不一般。城墻垮塌的場景有層次感,騎馬飛躍火場的場景仿佛身臨其境,昆侖仙境的場景神秘而又縹緲,就連龍的形象仿佛都有仙氣在身上。
    故事跟我們之前看過的《封神榜》《封神演義》做了些改編,在尊重傳說的基礎上增加了合理性,可見四位編劇功力了得。比如比干主動剖出七竅玲瓏心讓妲己現(xiàn)原形,比如封神榜的使用,比如一些人物關系和相遇的契機。
    片中的各種細節(jié)處理也是非常到位,如商王殷壽在朝堂上,身后的幾位宮女雖然只作為背景且都低著頭,但她們表現(xiàn)出的害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非常靈動!
    期待封神三部曲的二、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