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了解“地形圖課件”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同時也分享給你的朋友。針對課本中的核心教學內容,老師們需要獨立設計并完善教案課件。教案的編寫是確保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有力保證。
地形圖課件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jié)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于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fā)生的負效應,對于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理解郊區(qū)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xiàn)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于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tài)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yǎng)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jīng)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xiàn)成果,故直接表現(xiàn)同學們的內心節(jié)約時間。
2.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置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了解知識來源于社會還能培養(yǎng)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郊區(qū)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么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擠,為什么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qū)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qū)化的學習,同時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無
地形圖課件 篇2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huán)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為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巖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后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以及地質災害的防御等內容。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chǎn)關系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huán)境和人地關系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了解地震、火山爆發(f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jiān)測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yǎng)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yǎng)分析知識點內在聯(lián)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yǎng)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tài)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guī)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tài)和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lián)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lián)性分析成為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lián)系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yōu)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jīng)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fā)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有關資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tǒng)。由于條件所限,傳統(tǒng)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xiàn)場觀察、體驗后進行教學。但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頻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guī)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和防御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jié)課可采用綜合運用視頻演示、講授、自學、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于本節(jié)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了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導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xiàn)實生活、生產(chǎn)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xiàn)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頻――加利福尼亞地震發(fā)生后的視頻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fā)性強等基本特點,接著導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xiàn)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舉實例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xiàn)實生活的實例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chǎn)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yǎng)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yǎng)學生
地形圖課件 篇3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教案
【教學重點】
在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辨別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類型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課時】40分鐘 【教學過程】
問:同學們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高峰叫什么?。。(根據(jù)故事提出海拔,相對高度的問題)請同學們翻開書本24頁,找出兩個概念:1.海拔;2.相對高度 [板書]1.4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教師講述]在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不是到處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一樣的呢?當然不是。我國的標準海平面0米是以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平面為起算點的。[板書]1.海拔 2.相對高度
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對高度呢?我們請兩位同學來給大家做個示范、。。。
[教師講述]從上面的示范再套入到真正的山,請看大屏幕(對海平面、海拔(絕對高度)、相對高度進一步解釋)從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單位的,不能用其他單位。(引用錯誤示范提醒學生)
[教師講述]讓我們再回到剛才所講的故事,看看這兩個空分別填什么?
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對高度了。剛才我們是在正面去看這些山體,現(xiàn)在我們換一個角度,我們從山體的上空去觀察和討論山體的地形。[教師講述]請同學們看書本24頁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線和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板書]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教師講述]請同學回答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概念。?;卮鸬梅浅:?,大家看大屏幕這個圖,上面的線全部都是將相同高度的各個點連接起來的等高線,注意,是相同高度的點。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我們從上面看下去就是一圈套一圈的,再把這些等高線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線地形圖。用道具演示山體投影(山頂?shù)母叨炔⒉皇歉摰雀呔€統(tǒng)一高度)[轉承]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如150米,200米。兩條等高線之間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離)多條等高線組成等高線地形圖。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的形狀各式各樣,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師講述]我們先來看怎么樣識別坡度?展示PPT,我們可以知道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越疏坡度越緩,(黑板畫稀疏密集程度不一樣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選擇最佳爬山路線)
[轉承]我們現(xiàn)在看的是比較正規(guī)的一些橢圓和圓形,那么是不是就只有這些地形了呢?很明顯不是的,還有其他等高線形狀各不一樣的地形圖,像我們之前看到的里面就有,那些又是什么呢?我們來探討一下。
下面讓我們來看這些地形部位。(展示PPT解釋各地形部位)通過上面的認識,我們可以得出這些地形部位都有這樣的特點,請看大屏幕(注意山峰和盆地的比較,山脊和山谷的比較)A.閉合圓處是山頂,但是數(shù)值要看清; B.向低凸出是山脊; C.向高凸出為山谷; D.兩峰之間有鞍部; E.等高線重疊是陡崖。
[教師講述]了解了等高線之后,我們今天還有最后一個概念要認識,高山是一直往上發(fā)展的,那么有沒有向下發(fā)展的呢?就像我們的房子一樣,我們來上課要上樓梯,有些人還有地下室。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這個往下發(fā)展的地理事物,叫等深線,剛才已經(jīng)學習了等高線,那么等深線又是怎么樣的?大家看到書本26頁,給大家三十秒的時間,待會告訴我答案。[板書]3.等深線
[教師講述]根據(jù)已有等高線概念解釋等深線。
下面有個活動,大家課后可以回家完成,下節(jié)課我們將分層設色地形圖,請同學們回去好好預習,我們下個星期再來討論,下課!
地形圖課件 篇4
等高線教案
一、【教學構思】
地圖及等高線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知識,主要包括等高線的基本特征及其應用,高考題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變式圖出現(xiàn),講解過程重點講一般規(guī)律去推理特殊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1.區(qū)分絕對高度(海拔)和相對高度,并能熟練讀出海拔,計算相對高度。
2.了解等高線,能夠在等高線圖上,根據(jù)等高線的形狀、疏密正確判讀地形名稱和坡陡程度,識別山谷、山脊、山頂和懸崖。
3.學會等高線地形圖中的高度計算:兩地間氣溫差、某地形區(qū)的相對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對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及計算問題。學會繪制等高線地形剖面圖。難點:運用等高線進行選線、選點、選面等人類實際活動。
四、【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講練結合
五、【教具學具】:多媒體,地圖冊
六、【課時安排】3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圖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學生回答)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形圖的一種——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而且在實際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戰(zhàn)爭,水庫選址,公路,鐵路的線路選擇。
一、等高線地形圖
(1)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的區(qū)別
1、海拔高度:即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我國的海拔是高出黃海海平面的距離。
珠穆朗瑪峰 8844.43(中尼邊境)。死海(陸地最低點,-415米,約旦與巴勒斯坦邊界)。
2、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
1、同線等高
2、同圖等距
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
4、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陡緩
5、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但在陡崖峭壁處重合
6、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直線,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標出示坡線)
7、等高線地形圖中,山脊線稱為分水線,山谷線稱為集水線。(右手上標出山谷線與山脊線,并演示說明它們?yōu)楹伪环Q為分水線和集水線)
二、等高線地形圖的計算問題
1、計算兩地間的氣溫差
2、估算某地形區(qū)的相對高度
3、坡度的計算
如何計算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根據(jù)等高線的特性即標高為海拔、同線等高、等高距全圖一致等,判斷該地形區(qū)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糎低;
相對高度:H相=H大- H?。?BR> 注:地形區(qū)最高處注記高程為H高,最低處注記高程為H低,等高距為d。
崖頂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對高度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線有n條,等高距為d。(1)計算:tan a=h/L h為兩點相對高度,可有兩點等高線求出;
L為兩點間距離,可有圖中比例尺與兩點圖上距離求出。(2)比例尺大小與坡度大小規(guī)律: 等高距、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緩 等高線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緩
(三)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演示動畫 動畫演示等高線(高度相同的所有點的連線)地形圖的形成(2)游戲:以手為山地,在手上畫等高線。小組合作,探究,畫出圖并展示。運用地形圖進行對比,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等高線如何來表示各種地形
如圖:
山頂:閉合等高線,數(shù)值從四周向中心逐漸升高 盆地: 閉合等高線,數(shù)值從四周向中心逐漸降低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是兩個山頂之間的最低處,兩個山谷之間的最高處 山脊:等高線的凸出部分指向數(shù)值較低處,中間高于兩側 山谷:等高線的凸出部分指向數(shù)值較高處,中間低于兩側 坡度陡,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等高線稀疏。陡崖:等高線重疊
四、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①選“點”:氣象觀側站、療養(yǎng)院。
②選“線”:交通線(公路、鐵路)、引水線、輸油管線。
③選“面”:水庫匯水面積及壩址,開辟梯田,工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1)水庫、壩址的選擇:應建在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處 ①庫區(qū):在河谷、山谷地區(qū)或在“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
理由:庫容大;集水區(qū)域的面積大 ②壩址:峽谷地段。
理由:工程量少,投資少。
(1)圖示區(qū)域內最大高差可能為()A.50 m B.55 m C.60 m D.65 m(2)圖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圖示區(qū)域內擬建一座小型水庫,設計壩高約13 m。若僅考慮地形因素,最適宜建壩處的壩頂長度約()A.15 m B.40 m C.65 m D.90 m
(2)港口碼頭的位置:
應建在等高線稀疏、等深線密集的海灣地區(qū),即陸域平坦、水域闊深的避風港灣
右為某海灣附近等高線、等深線圖,該區(qū)域的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和東南風。讀圖判斷:甲、乙、丙、丁四個地點,最適宜建港口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引水線路:
路線盡可能短,避免通過山脊等障礙,并盡量利用地勢使水自流
五、如何繪制地形剖面圖
(1)確定剖面線。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jù)題目要求,在要作剖面圖的兩點之間作一直線,作為等高線地形圖的剖面線。上圖中上半部為等高線地形圖,圖中陰影部分是海洋。AB橫線是要切開地表的剖面線。
(2)確定比例尺。一般來說,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圖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時除外);垂直比例尺應視圖中地形的起伏狀況而定,一般來說,為了使剖面圖所表達的地形起伏更加明顯,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適當放大,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幾倍,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勢起伏狀況。
(3)建立剖面圖坐標系。
①確定剖面圖的水平基線。因為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一般保持與原圖一致,因而剖面圖的水平基線與剖面線長度相等。
②確定坐標縱軸的高程??v軸的高程應根據(jù)垂直比例尺確定,但圖上高程的間距要與等高線地形圖的等高距相等,標出各高程的數(shù)值,并通過各高程點作平行于剖面圖基線的高程線。
③找出等高線地形圖中剖面線與等高線的交點,量出各點之間的距離,并把它們轉繪到剖面圖基線的相應位置上。
④通過轉繪到剖面圖基線上的各點作垂線,標出各垂線與相應高程線的交點。
⑤把各交點用一條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并在曲線內畫上陰影部分,以更加清楚地顯示剖面的起伏狀況。
⑥在剖面圖的下方,標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擦去垂線的痕跡,一幅完美的剖面圖就完成了。
通視問題
(1)若坡面等高線高處密、低處疏表示凹形坡(坡向下凹),反之則為凸形坡(坡向上拱);站在地勢高處向低處看,凸形坡視線常被阻擋,通視狀況較差。
(2)利用地形剖面圖可以很好地了解實際地點的通視情況。
如下圖,從A點觀察,C點到D點的山坡以及B山北坡 通視情況良好,而陰影區(qū)表示不可通視的地區(qū)。
八、【板書設計】
一、等高線地形圖
1.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的區(qū)別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3.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
二、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1.計算兩地間的氣溫差
2.估算某地形區(qū)的相對高度 3.坡度的計算
三、地形剖面圖的畫法
九、【布置作業(yè)】
讀某河流上游水庫大壩的位置圖和剖面圖及其河流水量變化圖(1)圖中的水庫大壩選擇的地
形條件 這樣選
擇的理由是。
(2)大壩的設計與建設需考慮 的自然條件是(3)按照圖中的大壩設計(若
圖距為0.8㎝),壩長和
壩高(壩頂?shù)綁蔚椎南鄬Ω叨龋┓謩e大約是、(4)在圖中繪出水庫淹沒的最大范圍
(5)判斷在E、F、G三個地點中,能目測到鐵路上經(jīng)過H處火車車輛的是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經(jīng)圖中的鐵路從山區(qū)外運的物產(chǎn)主要有茶葉、柑橘、毛竹等,該地所在的
省區(qū)簡稱是A、魯 B、浙 C、青D、吉
(1)峽谷 建壩工程量小,同時上游又有較廣的集水區(qū)域(2)流域內的降水量及其季節(jié)分配狀況;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壩址所在地的地質條件(3)72m 50--100m(5)G 因為G地到H點之間沒有地形障礙,可以清晰地觀察(9)B 某山區(qū)一所學校,擬組織學生對附近公路邊交通流量進行調查。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在E、F、G三個地點中能目測到公路上過H處的車輛是___點。(2)試用地形剖面圖解釋你所做判斷,并作簡要說明。圖畫在下面的框內。
? 圖4示意某小區(qū)域地形。圖中等高距為100米,瀑布的落差為72米。據(jù)此完成10~11題。
10.Q地的海拔可能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橋梁附近河岸與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十、【教學反饋】
地形圖課件 篇5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tǒng)而言本節(jié)是具有強烈后續(xù)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如果就章節(jié)聯(lián)系而言,本節(jié)承上啟下,所以本節(jié)是本模塊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jié)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chǎn)、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本節(jié)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后聯(lián)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本節(jié)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節(jié)課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zhàn)性。
(教師過渡:根據(jù)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結合《指導意見》,我把本節(jié)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2、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最后,運用適當?shù)姆椒ê褪侄?,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一節(jié)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chǎn)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jù)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為)
3、說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難點: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
4、說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渡:那么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說教法及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jù)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以此為出發(fā)點,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jié)教學設計時采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jù),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說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yǎng)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說教學程序
(1)、理論依據(jù)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轉移的過程,而應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下,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而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建構生成新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故本節(jié)課采用激疑導趣――設疑導讀――啟思樂動――概括升華的四個過程,引導學生從感性――理性――實踐――感性的思維轉換過程,完成教學。
(2)、具體教學過程
【激疑導趣】(課堂時間:分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圖表教學
預期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導入并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設疑導讀】
【啟思樂動】
請同學們按照課前要求分組入座,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個探究任務。
探究一(課前通過學案預習完成一部分,課堂時間:分鐘):有關概念性質等問題
探究二(課堂時間:分鐘)設置第一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在上課后第5分鐘到第20分鐘之間,這一段應該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第一個教學高潮,以便利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特點,順利的完成教學重點,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探究(課堂時間:分鐘)設置第二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于中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并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此時便圍繞教學難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第二個教學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希望能夠再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教學手段:小組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整個課堂時間安排:根據(jù)各個學校一節(jié)課不同的時間長度,根據(jù)學生在課堂活動時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shù)脑跁r間分配上靈活點、機動點。
【概括升華】
學生在我“知識小結”完成后,老師再出示板書以參考。
板書:
教學手段: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自主構建知識網(wǎng)絡。
四、說反饋練習設計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設置幾道有梯度的常規(guī)性練習,如配套作業(yè)本;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個半開放性題目,布置給學生小組作為課后研究性練習。
五、小結
本節(jié)的課堂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
。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系,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地形圖課件 篇6
1.讀某地區(qū)年等太陽輻射量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描述圖示區(qū)域年太陽輻射量的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原因。(10分)
(2)近日德國多家媒體披露了一項宏大的能源項目,德國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業(yè)將聯(lián)手在圖示地區(qū)建設一個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太陽能發(fā)電站,以向歐洲提供電能。試分析在此建設太陽能發(fā)電站的優(yōu)勢條件。(6分)
(3)該地區(qū)城市中人們通過觀測得出結論,城市的降水多于郊區(qū),這對城市與郊區(qū)的太陽輻射量有何影響說明原因。(4分)
【答案】
(1)分布規(guī)律:自南向北遞增。
原因:南部地區(qū)(受赤道低壓控制)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陰雨天氣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較少;自南向北,氣候逐漸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晴朗天氣增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減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增多。
(2)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單位面積獲得能量多;靠近歐洲,市場需求量大。
(3)城市的太陽輻射量要低于郊區(qū)。原因:城市的陰雨天比郊區(qū)多。
【解析】
試題分析:
(1)根據(jù)圖中的等值線總結規(guī)律。讀圖可知,圖中等值線自南向北數(shù)值越來越大,且基本與緯線平行。影響太陽能強弱因素有緯度、天氣、晝夜長短等。南部地區(qū)氣候濕潤,降水多,大氣削弱作用強,太陽輻射少,北部地區(qū)降水少,晴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多。
(2)建設太陽能發(fā)電站的優(yōu)勢條件主要從工業(yè)區(qū)位因素角度分析,工業(yè)區(qū)位因素分析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jīng)濟因素。包括能源、市場等。該區(qū)域太陽能能源豐富;從社會經(jīng)濟因素看,靠近歐洲,經(jīng)濟發(fā)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市場廣闊。
(3)城市太陽能輻射比周圍弱的原因從城市熱島效應、空氣塵埃等方面分析。由于城市溫度較郊區(qū)高,且多塵埃(凝結核豐富),氣流上升,多降水。
考點:等值線分布規(guī)律及原因工業(yè)區(qū)位因素城市熱島效應
讀某值線圖,圖中數(shù)值a
1.若該圖為我國某地等溫線分布圖,則影響其彎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緯度位置
B.沿岸暖流
C.地形因素
D.夏季風影響
2.若該圖為等高線圖,且等高距為l00米,則①坡的朝向為()
A.西北
B.西南
C.東北
D.東南
3.若該圖為等高線圖,且該地區(qū)為我國東南某地區(qū),則()
A.①處坡度小于②處
B.①處山坡降水較多
C.②處為山脊
D.③處山坡比①處山坡馬尾松長得好
4.若該圖為我國某地等壓線圖,則:()
A.①處吹偏南風
B.②處易出現(xiàn)鋒面
C.③處降水較多
D.該地區(qū)天氣晴朗
【答案】
1、C
2、D
3、B
4、B
【解析】
試題分析:
1.若該圖為我國某地等溫線分布圖,圖中數(shù)值a
2.若該圖為等高線圖,且等高距為l00米,圖中數(shù)值a
13.若該圖為等高線圖,圖中數(shù)值a
4.若該圖為我國某地等壓線圖,圖中數(shù)值a
【考點定位】影響等溫線分布的因素,等高線圖判讀,坡向、陰坡、陽坡的特點。常見天氣系統(tǒng)及特征。
【名師點睛】同緯度地區(qū),影響等溫線彎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沿海地區(qū)有洋流影響,夏季風影響,凸出方向與風向應一致。山谷地形谷地北側是陽坡,谷地南側是陰坡。我國降水主要受夏季東南風影響,谷地北側是迎風坡,降水多。低壓槽處易形成鋒面。
地形圖課件 篇7
一、說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圖的判讀》是在學習了地圖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現(xiàn)實的問題: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勢,豐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現(xiàn)在一張平面地圖上。這也就涉及到本節(jié)內容中等高線知識。從而使學生具備了較系統(tǒng)的基礎地理知識為以后學習地形,等值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奠定基礎。
本節(jié)教材內容簡略,可塑性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本節(jié)課概念多、難度大、大多數(shù)知識都是學生未接觸的,課堂上,給學生應有的思維、參與、當堂消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
2、學情分析:
初一新生對新課程總是好奇的,依據(jù)其心理年齡特點,具有模仿性強,活潑好動,注意力在20—25分鐘集中,感性思維強的優(yōu)勢。但其空間想象剛起步,學習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維和分析問題不夠精確。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底和坡度陡緩;了解繪制等高線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態(tài)。
(2)過程與方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出遇到的地理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閱讀“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等高線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tài)示意”三圖;動手制作山體模型;學生繪制等高線。
(3)情感與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培植科學探究意識和方法,培養(yǎng)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等高線形態(tài)與坡度陡緩、識別山體部位。
(2)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與山脊,學生易混淆。估算海拔。
5、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演示法,動手操作法,問題探究法,比較法,講練結合法。
二、說教法選用
1、“海拔和相對高度”。通過提問:為什么樓房河人說西岱頂?shù)母叨葹?00多米?而我們卻說西岱頂?shù)母叨葹?544米?從一座山為什么有兩個不同的高度?體現(xiàn)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的理念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
2、等高線。由海拔引出等高線,通過視屏(演示法)讓學生體會等高線制作過程及原理,繪完等高線后重疊成山地模型。并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動手制作山體模型,來增強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認識(動手操作法)。
3、判讀坡度的陡緩與估算海拔。
通過(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4、識別山體部位。
多媒體演示以及山體模型(演示),經(jīng)過(講練結合法)完成目標。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動手根據(jù)等高線制作山體模型,對照山地模型和五種山地地形形態(tài),比較和歸納“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形態(tài)的特征,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識別坡度的陡緩,問題探究,講練結合等。這些都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難點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我們家鄉(xiāng)著名景點西岱頂去旅游(播放西岱頂自認風光視頻)。剛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西岱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狀態(tài)呢?那么,我們又怎樣把這高低起伏的狀態(tài)在平面圖上反應出來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課件出示想一想,七年級劉濤同學從老師那里知道西岱頂?shù)闹鞣迨?544米。可是劉濤暑假和同學到西岱頂去旅游,樓房河小學的袁寧卻告訴他,在他們那里看到的西岱頂主峰只有800多米。這下劉濤就不明白了:同樣是一座山,為什么有兩個不同的高度?你能不能幫助劉濤解答這個問題?設置懸疑,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海拔和相對高度
(1)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海拔與相對高度的不同(課件出示課本圖1。34地面高度的計算)
(2)教師講解概念。
(3)回歸解決生活地理問題:西岱頂?shù)膬蓚€高度分別是什么高度?
三、等高線地形圖
根據(jù)海拔承轉到等高線地形圖
(1)演示等高線地形圖制作動畫,由學生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原理以及什么是等高線。并由此引出等深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2)動手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制作山體模型。
(3)問題探究:
估算海拔,講授估算海拔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通過選擇容易上山的路線認識等高線的特點,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系。
在山體模型上指認山體部位的基礎上,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判讀五種山地形態(tài),比較和歸納出五種等高線形態(tài)的特征,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信息。
五、小結與作業(yè)小結由學生談收獲(更容易反饋學習信息),作業(yè)由學生自行設計(不同層次有不同要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