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5篇

字號:


    ?感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心,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而心靈受到震撼時。都會去發(fā)表關于當下那個時候的一些心情感悟,感言可以傳達我們的情感,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寫好一篇感言呢?我們特別為您推薦這篇文章來深入了解“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的知識點,請您花費一點時間來瀏覽本頁!
    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篇1)
    2月25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大禮堂燦若繁星的燈光下,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正在這里隆重舉行。
    雄壯的《向祖國英雄致敬》樂曲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一一頒授獎章、證書、獎牌。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個人獲得者毛相林!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睍鰪V播里傳出了請毛相林上臺領獎的聲音。
    毛相林是第一個上臺領獎的。聽到自己的名字,他心情十分激動,快步走向習近平總書記。
    “你辛苦了!”習近平總書記問候毛相林?!安恍量?”毛相林說。
    這一刻,毛相林百感交集。之前,他因為激動、緊張,腦海一片空白。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聲“你辛苦了”,讓毛相林放松了許多,倍感親切,深感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干部的關心,牽掛農村一線。
    習近平總書記取過獎章掛在毛相林胸前,對他說:“基層干部在第一線最辛苦!”下莊的工作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毛相林心頭暖暖的。他說,自己巴不得馬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下莊的父老鄉(xiāng)親。毛相林覺得習近平總書記這聲“辛苦”,是對自己說的,也是對奮斗的下莊人說的,更是對所有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一線人員努力的肯定。
    “帶領鄉(xiāng)親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通向外界道路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BR>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了下莊修路,還復述了毛相林的話。毛相林說:“聽習近平總書記講出來,就覺得自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是這個理兒,只要堅持不懈,我們就能把路修通!”回味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毛相林又把這段話默念了一遍。
    總結表彰大會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從毛相林身旁路過,微笑著向他走過來說:“加油干,把下莊建設好,發(fā)展好!”毛相林微笑著回答:“謝謝習近平總書記!”
    目送習近平總書記,毛相林覺得渾身充滿了干勁兒,但又感到了肩頭的重擔,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回去一定把下莊的事情干得更好!
    合影時,毛相林坐在了習近平總書記身旁。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問候大家,“同志們辛苦了!”毛相林說,“不辛苦,習近平總書記辛苦了?!贝丝?,他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人。
    人在北京,毛相林的心早就飛回了重慶。他想盡快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和對鄉(xiāng)親們的關心帶回下莊,把內心的感動、喜悅分享給鄉(xiāng)親們。當天晚上在接受了央視采訪之后,他就馬上乘飛機回到了重慶。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我加油干!”毛相林說,此前他一直在思考回到下莊后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現(xiàn)在心頭有了答案,就是要團結下莊人,帶領下莊人,繼續(xù)發(fā)揚下莊精神,做好鄉(xiāng)村振興這篇大文章?!?BR>     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篇2)
    下面是學習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當代愚公毛相林用20年的堅守,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辦法開山劈石,一干就是7年,終于開出一條出山路,再用13年時間,帶領大家打通了致富之路。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2021學習時代楷模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篇3)
    出山的路通了,青壯年走出了下莊。看著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還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歲毛相林留了下來。“我要在這片土地上開拓一條致富路。”
    要致富,僅靠絕壁上2米多寬的機耕道不夠。毛相林又帶領村民把路修到了下莊村小學,延伸到了谷底的后溪河電站,連接起了所有院落。
    20xx年,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后,毛相林爭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這條絕壁天路終于變成了3米多寬的“四好農村路”。
    有了路,還要有產業(yè)。下莊有田地800畝,過去都是種植水稻、玉米、紅薯、土豆、小麥等傳統(tǒng)農作物。毛相林說,“只填飽肚子不夠,還要錢包鼓起才行?!?BR>    聽說漆樹值錢,毛相林帶領幾個青壯年從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大木漆樹,培育出2萬余株漆樹苗,沒想到當年夏天全熱死了。
    見其他村種桑養(yǎng)蠶賺了錢,他又號召村民跟著學,結果桑樹長得不錯,蠶子卻死了個精光……
    為此,毛相林主動在村民大會上作了檢討,也明白了“不能蠻干,得相信科學”。
    20xx年,他請來市、縣兩級的農業(yè)專家,對下莊的海拔、土壤、氣候、陽光等進行全面考察分析,最后確定發(fā)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脫貧產業(yè)。
    很快,下莊發(fā)展了650畝紐荷爾柑橘。但樹種了3年,只開花不結果,蟲害還嚴重。毛相林又請來奉節(jié)的柑橘專家把脈問診,并讓兒子自費到奉節(jié)學習柑橘種植技術,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管護。
    去年,下莊的柑橘實現(xiàn)了初掛果,當年柑橘銷售收入近20萬元。
    除了柑橘,下莊還發(fā)展了200畝西瓜、150畝脆桃。毛相林又牽頭成立了柑橘專業(yè)合作社,探索發(fā)展集體經濟。
    下莊曾是全鄉(xiāng)最窮的村,20xx年卻在全縣率先實現(xiàn)整村脫貧。20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余元,高于全鄉(xiāng)平均水平。毛相林帶領著下莊人,再次“啃”出了一條“脫貧路”。
    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篇4)
    什么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的回答是:開山鑿壁、修通天路,帶頭引路、拔除窮根,讓下莊村人過上好日子。
    這個有著43年工作經歷、29年黨齡的黨員,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培育“三色”經濟,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志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鄉(xiāng)親們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過上富裕文明生活。他用苦干實干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書寫下愚公精神的當代傳奇。2020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將初心融進靈魂,絕壁摳出向生天路
    毛相林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黨員就要以身作則,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要帶頭。”
    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
    下莊村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徑1.3公里,井口直徑不到10公里。過去,全村4個社、96戶人家就住在“井底”,連接外界的唯一一條“路”,是近70度坡度的山體上三個大臺階和108道“之”字拐。村民們去巫山縣城,要經由逼仄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到1997年時,全村397人中有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
    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和封閉的雙手,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水果成熟了卻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藥材無法銷售出去,只能用來燒火;豬羊趕不出山,不能變成現(xiàn)錢;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沒救了;山外的姑娘打死也不往山里嫁……
    難道下莊村人注定與世隔絕?注定只能當“井底之蛙”?注定生活在這“天坑”之下,子子孫孫窮下去?1997年7月,剛剛當上村支書一年多的毛相林坐在下莊村的“井口”之上,望著四周海拔1000多米的群山,眼淚奪眶而出。路,已經到了不能不修的時候了,沒有路,他們就是最后的下莊村人!
    然而那時,下莊村的路還沒有列入全縣規(guī)劃,一無錢、二無機械,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嗎?毛相林回想著自己當年入黨時寫下的話,“我用什么為人民辦事?忠于黨又能為黨做些什么?”來自內心深處的發(fā)問讓他下定了決心: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摳也要為子孫后代摳出一條路來!面對村民的質疑和反對,他激昂地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這句話激蕩起村民們向貧窮閉塞宣戰(zhàn)的決心和勇氣。
    山一樣的艱難,終難敵山一樣的意志。缺乏勞動力,毛相林就號召在家勞力全都上工地,還給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寫勸回信;沒有資金,他帶頭賣豬賣糧,四方借款籌措……1997年冬,下莊村人在絕壁之上打響了向命運抗爭的第一炮。那一天,隨著此起彼伏的炮聲響起,很多人激動地哭了,這是幾代人改天換命的愿望!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下莊人修路,無異于上青天。沒有工具,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土專家”放紅繩,在半山腰蕩著“秋千”勘測地形;村民腰系長繩,懸在空中鉆炮眼,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用手挖,用腳蹬,硬是摳出了一條通向外界的向生天路。圖為下莊村修路村民正在作業(yè)。 三峽融媒體中心記者 駱勇/攝
    然而,在絕壁上開出一條天路,遠比想象的更加艱難。沒有工具,毛相林和村民們就腰系長繩,用大錘、鋼釬、簸箕等簡單的農具懸在空中鉆炮眼;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他們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將炸開的缺口作為“立足之地”,用手挖,用腳蹬;高山絕壁沒有人家,他們就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為早日修通絕壁路,毛相林最長一次在工地駐扎了3個月沒回家。他說,我是修路發(fā)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險的活必須帶頭。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毛相林帶領著下莊村人,在懸崖上艱難地一寸一寸向前推進。
    修路是危險的,犧牲隨時可能發(fā)生。1999年8月,26歲的村民沈慶富被峭壁上落下的石頭砸中頭部,掉下懸崖犧牲了;同年9月,36歲的村民黃會元被一方巨石砸到300多米的深溝里。兩個月里接連犧牲兩條鮮活的生命,路還要繼續(xù)修嗎?還會不會有人犧牲?在黃會元的靈堂前,壓力與愧疚讓內心一直無比堅定的毛相林第一次產生了動搖。
    就在全村人陷入悲痛,陷入對修路的掙扎與彷徨時,黃會元72歲的老父親站了出來,當著全村男女老少的面,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這個地方這么苦寒,我們數(shù)十代的人受了這么多年的辛苦,哪怕我兒子黃會元死了,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們公路就修通了,就擺脫這個貧困了……”老人的話擲地有聲,震撼著每一個下莊人的心。毛相林含淚問村民:“同意繼續(xù)修公路的,請舉手!”一聲聲響徹天地的“修”,一雙雙高高舉起的手,讓毛相林渾身又充滿了力量。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就帶著村民們,又一次向大山發(fā)起了挑戰(zhàn),再沒有退縮。
    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愚公精神,是戰(zhàn)勝困難最堅強的力量。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決心和毅力,帶領村民終于在幾乎垂直的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下莊村人終于能夠走出“天坑”,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xiàn)實。路通的那天,毛相林找來一輛車,把這條路從頭走到尾。全村男女老少,自發(fā)形成隊伍,跟著他走。走到終點時,毛相林大聲對著鄉(xiāng)親、對著群山說:“今天我們終于把這條路修通了,我們沒有辜負死去的兄弟們?!蹦翘?,村民們笑了,他卻哭得像個孩子。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這就是共產黨員應有的樣子。毛相林帶領下莊村人用堅強的心撞擊堅硬的巖石,用血肉之軀刨出向生天路,彰顯了共產黨人把理想信念時時處處體現(xiàn)為行動力量的政治品格和先鋒形象,成為飄揚在大巴山深處一面鮮紅的旗幟。
    把使命扛在肩上,窮村率先脫貧摘帽
    路通了,生存之路有了,但發(fā)展中的無形之山如何開鑿,又再次壓在了毛相林的心上。
    “最偏遠的村莊、最貧困的群眾、最吊角的農戶”,這就是下莊村脫貧之難的寫照。戴著貧困村帽子的下莊村讓身為黨員干部的毛相林難受又自責。他明白,要脫貧致富,除了修路還得發(fā)展產業(yè),打通村民的致富路,困難絲毫不亞于在絕壁上劈山開石。為了擺脫貧困,他又一次帶領全村群眾“開山鑿壁”,向大山發(fā)起了“挑戰(zhàn)”。
    如今的下莊村,依托下莊村精神和下莊獨特地理、氣候條件,打造鄉(xiāng)村旅游,建設集生態(tài)田園觀光、民俗節(jié)慶活動、鄉(xiāng)村文創(chuàng)、戶外運動拓展、鄉(xiāng)村康養(yǎng)旅居功能于一體的具有三峽山村特色的休閑度假勝地,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文明富裕幸福路。圖為下莊村新貌。 重慶市委宣傳部供圖
    脫貧之路注定是艱難而曲折的。聽說漆樹值錢,他帶領村民培育出2萬余株漆樹苗,沒想到當年夏天全熱死了;見其他村種桑養(yǎng)蠶賺了錢,他又號召村民跟著學,結果桑樹長得不錯,蠶子卻死了個精光……他還在村里養(yǎng)過山羊,結果也失敗了。一次次失敗,讓當初那些甘愿將命交出來隨他一起在絕壁上修路的群眾意見很大,毛相林也明白了“不能蠻干,得相信科學”的道理,并主動在村民大會上作了檢討。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擺脫貧困,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毛相林暗暗發(fā)誓,一定要讓下莊村走出一條產業(yè)脫貧的新路子。有一次,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這次,他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可喜的是,種西瓜成功了。在他的帶動下,下莊村終于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yè)。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14年,他請來市縣農業(yè)專家對下莊村的海拔、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等進行深入全面考察分析,最后確定發(fā)展紐荷爾柑橘、桃、西瓜三大脫貧產業(yè)。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毛相林和村干部一起,到產業(yè)發(fā)展較好的地方討教學習,摸清銷路,還買來書一點點研究,一塊地一塊地走,一戶一戶上門教。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每年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他還結合下莊村實際,制定了“瓜果為主、多種經營”的發(fā)展模式,鼓勵村民種芝麻、種小麥,配套開榨坊和加工廠。如今,650畝柑橘套種了小麥、紅苕、土豆,150畝桃園套種了西瓜,全部按照綠色食品標準進行種植。
    發(fā)展產業(yè)的同時,毛相林注重打響下莊村勞務品牌。他努力爭取鄉(xiāng)里和縣級有關部門支持,讓村民參加技能培訓,并專門組織外出務工村民座談,叮囑他們要遵紀守法、吃苦耐勞。下莊村的外出務工人員,由于能吃苦、愿干活,漸漸贏得了好口碑,別的村找不到的活兒,他們能找到,還能賺到錢。10年來,下莊村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勞務收入200余萬元。
    在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柑橘)“三色”經濟的推動下,下莊村人的腰包鼓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2015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xiàn)整村脫貧,2020年,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784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多元的40多倍。
    誰說平凡的人不能創(chuàng)造奇跡?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毛相林拿出共產黨人“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把使命扛在肩上,向貧困挑戰(zhàn)、同命運斗爭,在前進的路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
    把群眾裝進心里,一顆心凝聚百顆心
    “心里要想著群眾,只有這樣,群眾才會跟著干?!边@是毛相林常說的話。擔任村干部的40多年里,毛相林始終保持著質樸為民的黨員情懷,心里總是裝著下莊村的父老鄉(xiāng)親。
    1997年,下莊村人剛決定自己修路時,既缺錢又缺物。沒有錢,修路就是一句空話。為盡快啟動修路測量工作,毛相林拿出自己給母親攢下的700元養(yǎng)老錢作為第一筆修路資金。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東拼西湊,籌集了4000元,請了專業(yè)測量師完成公路測量。為籌集修路物資,他還挪用了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并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1萬多元。2015年至2018年,他先后3次無償讓出自家建房用地,供村里修建公共設施。擔任村干部數(shù)十年,他從未占用集體一分一厘。近年來村里建設項目逐漸增多,但他從不插手干預、謀取私利。
    2017年,時逢毛相林的母親八十大壽,鄉(xiāng)親們紛紛勸他大辦一場,他不僅謝絕了鄉(xiāng)親們的好意,還在母親生日前一周將她送到村外親戚家“躲生”。他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群眾都在看著我,我如果不帶頭,啷個剎得住辦‘無事酒’的歪風嘛!”在他的示范和勸導下,全村黨員干部帶頭簽訂拒辦“無事酒”承諾書,堅決抵制大操大辦、整治婚喪陋俗、破除封建迷信,令下莊村民風為之一新。
    他幫助因病致貧的村民陳正香一家養(yǎng)了毛豬和雞仔,還種植了柑橘,一年后陳正香家順利脫貧;他為因病陷入困境的村民劉時瓊家爭取到低保補助,經濟條件一好轉,劉時瓊就主動申請退出低保,并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帶著家人上門悉心照料生活難以自理的孤寡老人,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帶動形成了孝老敬老的良好風氣;他深知下莊村的未來在孩子們身上,每逢村小期中、期末考試,都會去監(jiān)考,并給孩子們講述祖輩們的修路故事,教育孩子們不怕困難、自立自強……
    一個好干部,總是會把群眾當親人,胸膛里時刻跳動著一顆“勿忘人民”的心,毛相林就是這樣的好干部。他用真心和奉獻,把為民情懷寫進了群眾心里,贏得了群眾的熱愛和信賴。
    將奮斗進行到底,繪出最美幸福圖景
    下莊村公路通了,村民們腰包鼓了,已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舊閑不下來。他相信,下莊村人的步伐不會止于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于脫貧路,還要走好鄉(xiāng)村振興的路,他愿當一輩子筑“路”人,將下莊的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下莊村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發(fā)展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成了毛相林的新夢想。2018年,毛相林向縣、鄉(xiāng)兩級爭取到下莊的鄉(xiāng)村振興開發(fā)項目:依托下莊村精神和下莊獨特地理、氣候條件,打造鄉(xiāng)村旅游,建設集生態(tài)田園觀光、民俗節(jié)慶活動、鄉(xiāng)村文創(chuàng)、戶外運動拓展、鄉(xiāng)村康養(yǎng)旅居功能于一體的具有三峽山村特色的休閑度假勝地。
    下莊村美好的明天勾勒出來了,但下莊村的振興,絕不能僅憑幾個村干部的一腔熱情。毛相林深知,振興需要人才,特別是需要有知識、有見地、有干勁兒的年輕人。每年過年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家,毛相林都挨家挨戶上門向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村的變化、描繪下莊村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家鄉(xiāng)的振興盡心出力。沒回來的,他就一個一個地打電話爭取。在他的努力下,返鄉(xiāng)村民越來越多,目前已有近一半的外出務工村民選擇了回鄉(xiāng)從業(yè)。從這條路走出去的年輕后輩,正在接棒家鄉(xiāng)的振興事業(yè)——29歲的毛連長回到村里做電商,叫賣柑橘、西瓜等土貨;27歲的彭淦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學生,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教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正在參與旅游環(huán)線建設……
    為激勵年輕一代繼續(xù)奮斗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xù)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村老一輩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2020年4月,下莊人事跡陳列室在村文化廣場邊建成,廣場上還立起了一座“下莊筑路英雄譜”,上面刻著108位當年不懼艱險鑿出“天路”的村民姓名。今天,下莊村的精神已融入基層黨建,融入鄉(xiāng)風文明建設,極大地激發(fā)了群眾參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中國反貧困斗爭的世界奇跡。這樣的奇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勤勤懇懇干出來的。從鑿通出山之路、探索脫貧之路、謀劃振興之路,到鋪就通向幸福的文明之路,毛相林在一次次“開山鑿壁”中,詮釋了一名基層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如今,毛相林和下莊村脫貧致富的事業(yè)還在繼續(xù),毛相林們所承載的“時代之光”,也必將照亮新的奮進之路!
    毛相林事跡個人感悟(篇5)
    “山到高處你是峰,路的盡頭是家園?!?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入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1997年,毛相林帶領鄉(xiāng)親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用了整整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隨后,毛相林又帶領村民們搞產業(yè),一步步脫貧致富。他以20年的執(zhí)著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群眾身邊的好干部?!?BR>    “天路”源自人定勝天的信念。沒有路就沒有出路,毛相林立志改變村莊的命運,他做出了驚人的決定,要為下莊村修一條通往山外的路。懸崖絕壁幾乎無處立足,在這里修路就好比愚公移山。他對心存質疑的群眾說道:“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為了動員村民,毛相林帶頭賣豬賣糧,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又求母親拿出攢了一輩子的養(yǎng)老金700塊。在他的帶動下,每家每戶擠出10塊錢,籌集了近4000元的啟動資金。1997年臘月初八,毛相林一聲令下,下莊人正式在絕壁上開始修路。正是靠著毛相林這種人力戰(zhàn)勝自然的“愚公”精神,才讓下莊村打響了改變命運的“第一炮”。
    “天路”來自開天辟地的奮斗。修路的艱險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99年秋兩名村民被落石砸中摔下了萬丈深淵。毛相林說:那一刻我喊話問老百姓還修不修了,可以說男男女女舉雙手,喊出來“修”!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村民們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沒有炮眼兒放繩鑿,沒有挖機用雙手挖,用大錘鋼釬等簡單的農牧工具開鑿希望。下莊村人修路的決心,讓社會各界為之動容,源源不斷的物資被送到了下莊。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帶領下莊人,硬是憑著決心和毅力,在陡峭的崖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七年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毛相林為我們詮釋了黨員干部的堅持和擔當。
    “天路”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修好以后,毛相林帶領鄉(xiāng)親們學會了種臍橙、種西瓜。村里成立了專業(yè)合作社,收獲的果實通過這條天路源源不斷運往山外,每年帶來上百萬的收入。2005年以來,他培育“三色”經濟,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志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鄉(xiāng)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后面貌,過上了富裕文明生活。2015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xiàn)整村脫貧,2019年下莊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一萬兩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如今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然閑不下來,帶領村民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對于下莊村的未來,他還有更大的夢想,讓每一個農戶都開上農家樂。戰(zhàn)鼓聲促,沖鋒號急,正是因為有成千上萬的毛相林一樣的扶貧干部堅守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線上,脫貧攻堅工作才能取得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