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使用參考范文方面有多少經驗?范文的推出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寫作時可以將很多范文引入文章中,欄目小編就搜索到了一些相關的信息“七年知青歲月有感”,希望你能夠學習和參考,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1
近日,在韓家房村工作之余,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又對比讀了《求是》刊發(fā)的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有感觸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真懂農民、真懂農村!每句話,都把準了脈、指準了方向,我想結合這一段時間農村工作和生活,聊一聊我的部分感受。
貧困戶的苦
來的前兩周,走訪了村里所有貧困戶。扶貧到現在了,剩下的這20來戶基本是難啃的骨頭。貧困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共性問題是家家都有長期患病者,有的甚至是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疊加到一起,沒有任何勞動能力。習近平說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是個別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深以為然?;寄X梗的孤獨老人杜玉堂200元/月低保錢用來吃飯、吃藥,生活異常艱難,窮點不怕,怕有病走訪中,發(fā)現多名村民患有干燥綜合征,我聯系了北大三院風濕免疫科的專家進行了遠程視頻義診,跟村干部著手在村里開辟醫(yī)學知識和醫(yī)療報銷流程等方面的科普專欄。深切感受到貧困戶的苦是心苦,是面對重大疾病、喪失勞動力的無力感和絕望感,雖然有大病醫(yī)療救助,但是獲得救助的比例相對比較小。
鎮(zhèn)村干部的累
我第一次到鎮(zhèn)上報到,看到鎮(zhèn)黨委副書記在整理檔案,我錯以為組織干事;鎮(zhèn)黨委李書記累病,還未痊愈就返回崗位;韓家房村書記兼任三職,既是鄉(xiāng)里的公務員又是兩個村的書記;村主任一邊養(yǎng)著100多頭豬,一邊為村里的事務跑前跑后;村婦女主任從來都是任勞任怨主動入戶做工作,方便那些家里忙或者腿腳不靈便的村民們。大部分鎮(zhèn)村干部積極、誠懇地默默付出、盡職盡責,維系著最直接的干群關系,維護著我們最基層政權的運行和村級自治組織的運轉。鎮(zhèn)村干部的累,正是踏實作風和謀求發(fā)展的行動寫照。習近平說誰的娃誰抱,只有把村當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自己親人,跟鎮(zhèn)村干部一起艱苦奮斗,才能真正融入、學習和錘煉。
村集體的難
走訪村民、與村干部談心過程中得知,村集體除了上級轉移支付,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村干部的工資和村民勞務補貼已經欠了很多年。沒有集體收入,村兩委很多工作開展起來就顯得捉襟見肘,不能為村民提供更多家門口就業(yè)機會,導致外出打工村民增加,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突出,更無法兜底一些沒有自理能力的深度貧困戶。多方聯系河北、義烏、廣東等地的制造業(yè)項目,均因本地缺少產業(yè)基礎導致成本太高,無疾而終。發(fā)展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就業(yè)和發(fā)展,是擺在面前真真切切的現實問題,第一次,我領會了攻堅二字的深刻內涵。
我們共青團作為群團組織,如何在扶貧攻堅中發(fā)揮作用?
8月31日,山西省中央單位駐晉定點幫扶工作座談會召開,各單位介紹了經驗做法。每個中央單位的扶貧因負責領域和資源不同而帶著鮮明的特點。比如:證監(jiān)會扶貧側重于資本市場運作,科協扶貧側重于專家引智,國企扶貧側重于資金投入和內購內銷等等,我們共青團扶貧,有什么呢?
我們有情懷!在村里,村民都對我們歷屆扶貧干部交口稱贊:我家門前這條路是某某修的;某某常來我們家看望;我家老頭的病是某某幫忙聯系北京的醫(yī)院;我們家大棚是某某找來技術人員給指導的;某某帶領我們村發(fā)展經濟作物我能感覺到村民對團中央扶貧干部的認可,更感覺到對團中央的感情。習近平說:扶貧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撲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眾一起干。這種情懷就是我們扶貧的內生動力,讓歷屆扶貧干部能沉下去、扎到底。
我們有青年!每每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當地的青年,多次跟靈丘團縣委書記和創(chuàng)業(yè)青年們商議和研究,總能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他們既了解本土又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我們經常說,要讓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我卻體會到了想起青年、找到青年、依靠青年的甜頭。
我們有制度!全團實行4+18+41+100制度,在我任職以來的短暫時間里,給予我莫大助力。在了解農產品電商方面,我求助的是去年大調研期間聯系的創(chuàng)業(yè)青年1+100微信群;今年我的4+1基層報到點是小米集團,已經就扶貧工作對接多次,愿意開展多方面的公益項目,對我村農產品進行內購改革后一系列制度落地開花,共青團和青年聯系愈發(fā)緊密和通暢,成為開展扶貧工作的有效抓手。
我們有團團!上周,光華基金會給予我村冬季扶貧物資已經到位。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2
書中敘述,在陜北梁家河要過五個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觀。過關的過程,是自己挑戰(zhàn)和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更是自己升華的過程。這種過程中,必是有一種精神再一直支撐的。在老三屆知青當中,習近平“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眼看著一起來的知青陸陸續(xù)續(xù)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個知青的時候,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學習、工作,一點也沒有彷徨。讀后感·這樣淡定、從容地面對未來,是因為在艱苦歲月里,他已經把心留在了延安,決心無論自己的境遇怎樣,都要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事,不辜負光陰、不辜負自己。就是這樣的心態(tài),這樣的信念,讓他從平凡的起點開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我工作在基層社區(qū),服務最基層的群眾,直接面對的是社區(qū)里的居民、百姓們,和當時身處梁家河的習近平相比,我深知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更需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不忘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讀完這本書,對我干好工作,有了很大啟發(fā)。
相關:《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后感2000字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3
一是心真愛黨,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去下鄉(xiāng)插隊,創(chuàng)造了當年知青三最,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知青,插隊的陜北是全國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他是所有知青中在農村待的長的極少數人之一。而且當時他的父親在洛陽下放,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到了農村,絲毫不減對黨的忠誠,幾次打報告申請入黨,并以實際行動履行著申請書中的承諾。如一位朋友說的: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就是這樣一種現實,他的思想和情緒,處于穩(wěn)定而且刻苦磨煉的時期,處事已然沉穩(wěn)自信。
二是意真為國,從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書中可以看出,當年的陜北插隊,對于青年的習近平而言,在大隊工作就是為國工作,從一個16歲的少年到村里的支部書記,應該說不論從思想上、行動上都已經明顯成熟和自信,對于當年的習近平而言,如何帶領大家改變梁家河村的面貌才是他真正發(fā)自內心想發(fā)干的,于是乎,給中國農科所研究院寫信搞科技種植,到縣制種站學習良種知識,帶領村民打井、組織辦沼氣等等,這一系列的舉措改變了當年的梁家河村,更影響和帶動了周邊的一大批人,正是因為當年最基層的社會實踐。打下了習近平總書記矢志為國扎根基層的厚重之基。
三是情真為民。當年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生最寶貴的財富,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不渝的信念,從他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我們可以知道,更可以看出,我們的領導人,不僅看到他們在臺上作大報告的樣子,也應該知道一點兒他們的酸甜苦辣和內心世界,應該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應有之義,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習近平在艱苦歲月中,從實際出發(fā),從基層做起,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這一理念貫穿始終,他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他做了那么多的實事,源于他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面臨的難題,也源于他平時的思考和觀察,他敢于實踐,敢想敢干,也能干會干,能把想法變成現實,也正因為他在農村待的時間比較長,也當過縣委書記,他關心三農方面的事情比較多,對農村情況很清楚,所以精準扶貧這個國策現在做到了,尤其是強調干部責任到位,真是抓到了關鍵點。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發(fā)展道路有著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認識,就是毫不動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整個實錄中,對于我個人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了正能量,并且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受到了教育,受到了啟發(fā),受到了感染。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4
習近平作為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勞動,當時的政治身份是不好的,但老區(qū)人民沒有因此而嫌棄他,而是關心幫助愛護,可能是出于對毛主席的敬仰和愛戴,也處于他們淳樸的人生境界,愛人,愛世界,世界才會愛你,樸實的梁家河人不會預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就是與他們朝夕相處七年的習近平。村里人都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好后生”,現在聽來可能覺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想想當時的情形,墻倒眾人推,而這些樸實的農民用淳樸的心接納了習近平總書記,這對于一個長期處于被誤解被壓抑的孩子的心靈來說是多么可貴。1973年那里的農民積極擁護支持這個連共產黨都不是的年輕干部領導的整隊工作,圓滿完成任務,這是習近平第一次從事政治工作,再后來擔任梁家河村書記,老百姓也是積極支持他的工作,這樣的知遇之恩也堅定了習近平以后為群眾做實事的信念,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精致。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5
最近《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備受青年喜愛,我作為其中一名讀者也認真的學習與拜讀,該書即是一部青蔥少年的成長史,又是一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奮斗史,還是一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從政史。書中以鮮活生動的人物故事,帶讀者穿越回陜北下鄉(xiāng)的七年時光,與年輕時期的總書記一起過“五關”,一起成長轉變、堅定理想、保持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感受“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中錘煉出的‘敢于吃苦、樂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懷和品格”,書中尊重廣大讀者的熱切期盼,把19篇訪談稿分為“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全面敘述不滿16歲的總書記從少年的猶豫彷徨時期,一點一滴成長成熟,有了人生目標,轉變?yōu)橐粋€充滿信心,愿意全身心投入到群眾奉獻工作中的有為青年。身邊的朋友紛紛表示: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青年立志的標尺、人生航行的方向,讓人不知不覺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發(fā)、受到感染、受到召喚。使讀者覺得可親可敬可信可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年的插隊生涯中,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fā)芽的,以至于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他。可以說這段插隊的經歷是永生難忘的,在他現在的一些治國方針中可以看出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我們要像習近平總書記學習,雖然我們現在沒有上山下鄉(xiāng)了,但是可以盡自己的努力做好當前的事情,認真學習,努力工作,扎實干事創(chuàng)業(yè),做一個有思想,能吃苦;有理想,敢拼搏;有擔當,肯奉獻的有志青年。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6
主席的青春指引我奮斗的方向——《七年知青歲月》讀書感想1500字:
這本書是我還在部隊服役時閱讀的,至今還對我產生著深遠影響。記得當時在部隊生活節(jié)奏之快,訓練強度之大,環(huán)境之嚴肅讓我難以適應,差點出現思想問題。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惡劣艱苦環(huán)境下,依舊堅定的思想信念,刻苦磨煉、敢為人先的大氣概。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給我勇氣,讓我直面困難;給我動力,激勵了我成長;給我信心,哪怕人生再多風浪。
《七年知青歲月》主要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陜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這本書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立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是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范本,更是我們公安隊伍提高本領、強化擔當、表率作為的行動標榜。
讀這本書,對當時別人哭著,而習近平總書記是笑著踏上陜北的火車、考大學受阻但卻從來不驕不躁、即使入黨不順利,依舊堅持反復申請、以堅定意志過“五關”……等等太多的細節(jié)觸動不已。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以下三個方面。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7
近日,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該書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書中生動的故事詳實的細節(jié)記錄了總書記的家國情懷、理想追求、蘊含著信仰、真理和人格的力量。這使我深受啟發(fā)。
有追求。做為黨建工作人員,如果對基層黨建知識學不深、學不透,是無法開展工作的,對基層的情況不了解,在工作中會有很大的弊端,如果有學習的盡頭,有工作的方法??梢藻懺炷愕男闹呛托闹?,如果不學習,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它可以成為摧毀你的借口,究竟如何,關鍵看你的人生態(tài)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毀滅。如果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華,就會處處怨天尤人。
愛學習。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通過自學,集中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每天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學習,從中汲取歷史智慧,文學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繽紛的人生。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底蘊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常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與他注重學習、讀書有關,與他“厚積薄發(fā)”的積累有關。
辦實事。要時刻銘記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只有心里想著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群眾時時刻刻會把我們記在心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棘手的問題,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要為群眾辦實事,就要先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了解當地實際情況。我作為一名基層黨建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qū)群眾生活的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只要是村民需要的,我們都要去想去辦。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我們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強調“要把人民作為我們力量的源泉”。
要把豐富人生經歷與工作經歷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之路,決定了他完全能夠回答好、解決好“當代中國之問”。究其原因,一是感情最深。總書記當年“與群眾坐在一條凳子上”,“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這種與人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生活經歷,使人民始終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偉力。二是國情最清。習近平總書記從政經歷遍及黨政軍各個領域,歷經村、縣、地、市、省、直轄市,直至中央,每個層級都歷經幾年,基層是什么樣,群眾在怎么想,事業(yè)該怎么干他心中清清楚楚。三是積淀最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學習和閱讀不是在象牙塔里進行的,而是在廣闊的天地中,與學習“無字天書”同步進行的。正是經過一步步豐富而長期的實踐鍛煉,厚植了他治國理政的根基。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8
在剛剛結束的黨的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告,大會的主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安煌跣?、牢記使命”是新時期黨對全體黨員的要求,也是黨在新時期的工作方針。在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過程中,深深感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與群眾坐在一條凳子上”“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的經歷中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梁家河的“三個最”中,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牢記使命,克服農村生活的“四大關”,努力融入群眾、植根群眾、造福群眾,充分發(fā)揮一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七年知青生活,決定了習近平總書記完全能夠回答好、解決好“當代中國之問”,為成為“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的黨的領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一是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民同甘苦共患難,在他人生最艱苦的時期,陜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七年的知青歲月,培養(yǎng)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斷的深厚感情——從心底里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幫助老漢拉車、幫群眾找豬、為救治受傷村民而急壞了……這些都是青年習近平為民情懷的自然流露??倳洀牟恢O世事的“知青”到自稱“是個普通農民”“是黃土地的兒子”,體現的是思想深處對農村和農民感情的深刻變化,證明已經完全融入了人民群眾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國的大地之中。為群眾、為基層做些實事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牢記于心的使命,即使放棄難能可貴的高考機會,也始志不渝。這一段雖苦尤甘,憂戚與共的生活經歷,使人民始終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偉力。
二是對國情有著清楚的了解和判斷。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形成的最重要,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陜北地區(qū)鍛煉,親眼目堵了“漫無際涯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坡,進入眼簾的盡是”窮鄉(xiāng)僻壤“,親身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艱苦,“老百姓只能吃糠窩窩”,住人畜混雜的窯洞……,在七年的崢嶸歲月中,扎根農村,深入基層,使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群眾有了最直觀、最深入的了解,基層是什么樣、群眾在怎么想、事業(yè)該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進一步堅定了他帶領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決心。
三是思想和閱歷積淀了最厚實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愛讀書、善讀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tài),而且一直堅持,廣泛涉獵了歷史、政治、哲學、文學、外交、傳統(tǒng)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用梁家河老鄉(xiāng)的話說,“近平讀書有‘書癮’”,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不僅愛讀書,而且善讀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勞動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從實踐中求真知,指出“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fā)掉,得到真正的知識”。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學習、閱讀不是在象牙塔里進行的,而是在廣闊天地中,與學習“無字之書”同步進行的,這正如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期在湖南開展農村調查的經歷一樣,能夠實現最為厚實的積累。這些積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執(zhí)政歲月中,與新的實踐進一步結合,產生了改變中國、影響世界、指引未來的重大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光榮使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習近平總書記薪火相傳的信仰、百折不撓的磨礪、腳踏實地的奮斗、人民為本的初心中,我們堅信這樣一位領袖所凝練的思想、所開創(chuàng)的理論,必定能引領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9
習近平在梁家河大隊時,因為敢說、敢做、敢擔當,被推舉為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提到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說如果村民覺得他有錯,請村民指出來,他一定會改;如果他說的沒錯,那么就要求村民不打折扣的執(zhí)行。從建沼氣池到挖水井再到打壩地等,都體現出他敢做敢當的作風。在梁家河大隊的時候許多工作在當時都是創(chuàng)新型的,如建沼氣池,是技術創(chuàng)新,辦鐵業(yè)社、縫紉社及代銷店,是就業(yè)方式創(chuàng)新和管理創(chuàng)新。在沒有代銷店前,以前村里人買東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需要一天時間來回,既浪費時間,又沒有效率。代銷店營業(yè)后村里先統(tǒng)一去采購,村民再各取所需,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更方便村民。這些創(chuàng)新都是他通過讀書,然后知行合一轉化為自己的力量。
習近平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從實踐起步。”日常生活中,除了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外,要勤于讀書。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的“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我們90后站在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加應當“堅定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風流人物”。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國有企業(yè)員工應有的貢獻。
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10
通篇感觸最深的就是沒有一個人不說“近平從不放棄學習,從不放棄讀書和思考,喜歡寫東西,講的實在”?!霸诹杭液硬尻?年間,沒書可看了他就四處借書,哪怕要走十幾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隨身帶著書,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飯的點滴空閑讀;晚上則點起煤油燈挑燈夜讀。
”總書記讀書十分注重方法,“他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說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币环矫妫匆槐緯鴷r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同時尋找相關書籍作為佐證,從不同側面了解分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形成獨到見解和觀點,經過反復論證、消化吸收后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倳浻蒙眢w力行告訴我們“時間是海綿里的水”,學習方法要辯證高效融會貫通。
更體現在他在梁家河、文安驛公社的實踐工作中,講道理人信服;做思想會鼓動;開展農村工作學以致用,有方法,而且能科學高效,那是農村的“現代企業(yè)管理”,為總書記三輪摩托換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而拍案叫絕,那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啊!讀書使人進步,作為企業(yè)管理者的一員,常常倡導“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員工”,但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做到,常常工作忙為借口,碎片化的時間不會利用,喜歡簡介快餐文化,工作淺嘗輒止,絕對是“梁家河的老農民”,保守僵化不變通。
可以說總書記給我們樹立了在逆境中學習的楷模,用行動教會了我們讀書的方法。讓我理解了怎樣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如何“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更喚醒我少時對知識的渴求,激發(fā)了我學習的熱情。
通篇感慨最多的就是總書記在困境中實現精神的升華,作為年齡最小、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真是不容易不簡單:身負“黑幫子弟”的屈辱,面對300人口龍入淺灘的窮山溝,艱難困苦的“過四關,”八份入團十份入黨申請書的忠誠,不搞形式主義的為民辦事,高效辦事,執(zhí)著辦事!真正做到“只有窯洞里的一盞煤油燈閃著亮光”!理解《戰(zhàn)爭論》中的“慧眼”所指,總書記就是在有限的空間里,扎根農村,做黃土地的兒子,走父輩的革命道路,實踐歷史的宏偉背景,做到了《孟子》中天降大任的要求,實現了《禮記.大學》中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推己及人,之所以喜歡這本樸實無華的書,之所以對總書記人格魅力的喜歡,是因為常常自詡我們這一代是“吃過農村生活的苦,享過改革開放的福,勇立時代發(fā)展的潮頭,悟透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兩相對照,我們的認識還遠遠在路上。
從小長在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供銷社,挑擔、打井、磨面掙工分,集體修水利,沼氣池,派飯派宿,煤油燈、工余常常讀書的青年,拉嗓子的粗糧。讀書時朝圣過延安,喜歡書中親切的陜西口音,交往過延安朋友。仿佛就在昨天,歷歷在目;更有地主成分靠學習和寫作改變命運的表哥做身邊榜樣。改革開放成就就了萬千家庭的幸福,高考、知識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命運。我們就是黨領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受益者。所有這些,離不開總書記在比我們更加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接地氣、解國情、近人民,知甘苦”,見微知著,心系天下,有了報告中真情實意的“振興鄉(xiāng)村戰(zhàn)略”。再回到自己身上,大局意識不夠,很長時間“思想關”沒過,外部環(huán)境、社會風氣左右自己的觀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看作現實中得“梁家河”??倳浀木窬辰?,總書記的農村實踐,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是黨的宗旨的最好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