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課件范文9篇

字號: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1】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了解背景(導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筑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shù)匕傩诊嬎畣栴}。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了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qū)π路ǔ钟胁煌庖?,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wǎng)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jiān)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游》。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jié)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蘇軾夜游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游呢?(了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游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游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么呢?說說你的根據(jù)。
    2、理解“閑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jié)課堂
    1、根據(jù)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jié)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 體會作者的復雜心境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fā)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jié)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cè)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jié)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nèi)心的幾經(jīng)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鋵嵲趯Α伴e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jù)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nèi)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huán)節(jié)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nèi)心)
    五、 小結(jié)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布置作業(yè)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fā)揮聯(lián)想,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xiàn)代文。老師給出范文。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3】
    一、說教材
    本文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文中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閑適心情,也從字里行間透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出一種參禪向佛的寧靜心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nèi)心感慨。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tài)”,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tài)”,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結(jié)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連用兩個疑問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概括整個社會,從而強調(diào)閑人少這個中心。教學重點:理解“閑人”的含義;賞析本文優(yōu)美的意蘊。教學難點:感受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說教法
    三字教學法:讀、品、悟。讀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聲正字,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第二層面,以聲斷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個句子的意思;第三層面,以聲達意,通過朗誦進入文章語境,理解文章內(nèi)涵,走進作者,真正走進文本;第四層面,以聲傳情,在理解文章內(nèi)涵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語音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聽眾。品從以下方面開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閑”字,通過理解這個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閑、賦閑、失意。二、品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贅述。三、品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品修辭手法,品表達效果,品意義內(nèi)涵,詳情如前文。
    三、說學法
    初二年級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針對于這種情況,采用以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一、字詞交給學生,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孩子學會自主探究,小組交流。二、語句共同賞析,句子理解難于字詞理解,讓學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發(fā)現(xiàn)和閱讀體會,先由學生自評自解,老師側(cè)面幫扶,積極引導。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項融歸納和領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這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挑戰(zhàn),老師設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四、學法明確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2分鐘)創(chuàng)設情境:投影出示幾張月夜圖片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由古人頌月佳作說起,由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1、小組合作,結(jié)合課文注釋把握文意。
    2、通過反復誦讀賞析本文優(yōu)美的意蘊。
    3、理解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
    明確學習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課堂上學什么,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初讀感知(7分鐘)
    1、聽讀課文⑴注意朗讀節(jié)奏。⑵記住作家和體裁。
    2、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4、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自然,體會作者感情。
    (四)再讀明義(9分鐘)
    1、自主學習,組內(nèi)交流。2、學生質(zhì)疑,班級交流。
    3、重點檢查,夯實基礎。4、對照譯文,再讀課文。
    (五)品讀悟情(23分鐘)
    1、欣賞閑景
    2、理解閑人
    3、體會閑情
    (六)誦讀回味(2分鐘)要求體會并能模仿范本的妙處。聲音要達意傳情,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七)總結(jié)升華(1分鐘)
    蘇軾以他卓越的才華、豁達的心胸、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書寫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個“閑人”,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欣賞一路的美景。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通過品讀,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請打開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游戲,放松放松: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么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gòu)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gòu)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戶”;這個字是:“閑”(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閑――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里,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閑――情緒安適。
    板書:
    閑
    身 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閑”的兩個境界?,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閑”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才,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F(xiàn)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jié)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nèi)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閑”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為什么?
    預測,明確:閑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閑人”。他的“閑”體現(xiàn)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閑人”。他的“閑”體現(xiàn)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提示:1.行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為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為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閑。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閑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說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說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閑。
    B.小結(jié):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閑”而早睡,“閑”而看月,“閑”而尋友,“閑”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jīng)到達了“閑”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閑”字里,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復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為樂者(郁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于中庭(閑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BR>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里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山Y(jié)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nèi)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么特點?(或怎么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jié):這就是“閑”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并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后,師結(jié):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為什么,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熏陶下,受儒家經(jīng)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qū)π路ǔ钟胁煌庖?被羅織罪名,投入監(jiān)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队洺刑焖乱褂巍肥翘K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為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么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閑適灑脫,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說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游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jié),提升感受。
    1.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讓我們感受到了“閑”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游中收獲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閑賜予他的。
    他恬淡閑適之心地并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于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BR>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BR>    ……
    懷一顆閑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欲不熏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布置作業(yè):(略)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 反復朗讀課文,熟讀成誦。在讀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聯(lián)系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結(jié)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diào),或表現(xiàn)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積累文言詞匯,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寢( )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jié)合注釋,翻譯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fā)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jié)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jié)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板書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竹影搖曳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練含蓄、饒有趣味的語言。
    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方法:自讀、講讀、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蘇軾是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伤朴诮饷?,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清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爆F(xiàn)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閱讀主場
    (一)學習小組組織對課文的閱讀。(查工具書或參考書,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二)抽兩三個學生朗誦,檢查學習小組組織閱讀的效果。如有問題,請學生糾正或老師訂正。
    (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好的譯文安排在組上、班上交流。教師指導中提醒學生注意下列詞句:
    念無與樂者(想,考慮)(……的人)
    懷民亦未寢(睡覺)
    相與步于中庭(相約一起)(散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不過)(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光景的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問題討論。
    怎么看待“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慨嘆?
    這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荒茏园?,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師生一起朗誦課文,再次感受課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閑適。
    三、閱讀尾聲
    (一)師生合作研究“探究練習一、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課堂背誦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向家長朗誦課文,并把課文的大意講給家長聽。抓住結(jié)尾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蘇軾談心,就自己的認識看法寫一段文字。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7】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通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閑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 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shù)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shù)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tài)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jié)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 齊讀,讀出韻味。
    三、借助注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 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于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xiàn)出東坡夜游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xiàn)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說,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么,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態(tài)。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著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nèi)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為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閑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閑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么“閑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jīng)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薄叭ツ陽|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閑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shù)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著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后,師生共讀課文,根據(jù)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四、生展示背誦成果。
    五、作業(yè)布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8】
    【課程標準】
    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
    【評價設計】
    1、通過對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讀,落實學生文言文誦讀能力的積累。
    2、通過對品讀、分析重點詞語、句子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通過三個設問檢測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情況,落實情感目標。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寫的一篇小短文,意蘊豐厚,字字有玄機。本設計試圖引導學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點詞語敲擊文本,以期走進蘇軾細膩豐富的心靈,感悟蘇軾空明的心境,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境界。本設計不強調(diào)課前的自主預習,讓學生對文本保持適度的陌生感,圍繞真實問題閱讀文本,用自己的思維實實在在地一點點掘進文本,走近蘇軾。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瀾,掌握幾個重點文言詞語。
    2、解讀“樂”“閑”兩字的豐富內(nèi)涵,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品讀關鍵詞、句,走進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樂”和“閑”的內(nèi)涵;
    難點:對“念無與為樂者”中“樂”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蘇軾,做好解讀文本的相關鋪墊。
    1、請學生談自己對蘇軾的了解。
    2、引導學生關注課下注釋1,同時補充相關資料,初步感受蘇軾的生活態(tài)度。
    (PPT補充:蘇軾被貶的有關資料及《臨江仙》(上闋):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請學生齊讀并談談對詞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點文言詞語。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教師從能否讀準字音、讀通句讀、讀懂文意三個方面檢查朗讀情況。
    1、指名不同層次學生朗讀,檢查能否讀準、讀通。
    ①引導理解三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用不加標點的課文檢查學生節(jié)奏把握情況。
    2、檢查學生能否讀懂文意。
    ①請學生嘗試用一個主謂短語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②檢查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引導學生注意詞語間的聯(lián)系。(PPT出示:重點詞語:欣然、戶、念、遂至、寢、步、蓋)
    (PPT出示:句子大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念無與為樂者)
    引導學生注意兩句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生成下一步教學的基礎性資源。
    三、理解蘇軾,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樂”之內(nèi)涵。
    通過設問一學習文章記敘部分:
    我認為,這里的“為樂”,不僅僅是課下所注釋的“交談取樂”,還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不知道同學們意見如何?請同學們依據(jù)文本討論對這個“樂”字的理解,有理有據(jù)的陳述你的觀點。
    學生通過交流、探討體會:“樂”之多重含義,這份快樂藏在“欣然”“遂”“亦”“步”四個字眼里。
    齊讀記敘部分,體會蘇軾的這份賞月之樂,分享之樂,讀出幾個關鍵字所傳達的快樂。
    (二)探“閑人”心境。
    1、通過設問二學習寫景部分,感悟景物寫法及特點:
    我認為作者在這句話中漏了一個主語:“月色”。我補出來了,同學們認為是補出來好還是不補好呢?
    (PPT出示: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想象體驗: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感嘆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齊讀(背)寫景句:讀出一份發(fā)現(xiàn)的快樂,讀出一種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過設問三學習議論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認為蘇老夫子這兩問實在太絕對。昨夜無月,我校即無竹柏嘛。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追問:“閑人”如何理解?
    齊讀(背)議論部分,讀出作者內(nèi)心的感慨,一點自嘲,一點自賞。
    追問:哪個詞透露了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呢?
    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就是說,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瑣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靈,窮者奔波于生計,滿臉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腸滿腦肥。只有從種種生活的瑣碎中超脫自己,才能擁有空明之心。
    齊讀(背)全文,體會蘇軾的心境。
    四、總結(jié)歸納文章內(nèi)涵,深化認識。
    蘇軾確實是擁有生活藝術、生活能力的人,不僅能于敲門不應之時倚杖聽江聲,更能于貶謫之境遇看見如水月色。這有賴于他豁達超脫的人生境界。這才是更重要的財富。
    最后還是把蘇東坡的這句話送給大家:
    (PPT出示: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閑題》)
    愿同學們在未來的歲月里,也能耳聰目明,擁有閑情雅致,做江山風月之主人。
    齊背全文。
    五、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為樂——賞月之樂,分享之樂,心有靈犀之樂
    閑人——閑情雅致,自嘲、自賞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篇9】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讀成誦。2、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環(huán)境,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點難點]:1、重點:聯(lián)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課時數(shù)]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聞名的思想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記式的散文,大都選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味,或表現(xiàn)一片情懷。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純真寫景,實則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jīng)歷。那么我們事前猜測,本文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如何的?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擱淺。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傳譯理解:通過傳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補充解釋:欣然:高興地遂:于是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但:只是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
    參考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脫衣準備安睡,看見月色射進門來,很高興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圍沒有什么人能夠一起領略月夜樂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落里溜達。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積滿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種水草交錯縱橫,那是竹子和柏樹影子??!哪天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處所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沒能清閑的人像我們倆罷了。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間去寺廟游玩?(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闡揚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那邊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文章的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緒?("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情懷,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結(jié):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