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案

字號:

楓橋夜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和熱愛我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古詩意境,體會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對詩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導語: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shù)厝儆嗝麡蛑祝屢蛔聫R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在散發(fā)著怎樣的魅力呢?這節(jié)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
    2、板書課題。
    3、釋題。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過渡語:《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
    1、課件出示古詩內容,聆聽范讀。
    你們也想來讀一讀嗎?
    為了讓你們能讀得更好些,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小建議,待會,同學們先一個人自由地讀讀這首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明白了嗎?
    2、學生朗讀。
    ⑴分男女生朗讀。
    ⑵指名朗讀。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過渡語:古詩雖然短小,但往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要學好古詩,咱們就得細細地去體會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詩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課件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學生試理解“月落”和“烏啼”以及“霜滿天”的意思。
    2、學生根據(jù)句中詞語意思,試說詩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詩。
    4、自由誦讀古詩。
    5、教師配樂吟誦古詩,學生閉眼想象詩文所描繪的畫面。
    6、你覺得詩人此時心情怎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通過學習,我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位詩人,也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同學們,你們想進一步了解了解這位著名的詩人嗎?
    7、介紹作者。
    進一步認識了詩人張繼,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哪位同學能自告奮勇地試試?
    8、指名吟誦古詩,試讀出詩人的感受。
    9、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的話,但通過八種景物,描繪了一幅寧靜、幽暗、寒冷而又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傳達出他濃濃的愁緒,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學們,以后在你們的習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過渡句:同學們,張繼借《楓橋夜泊》抒發(fā)了千古一愁,你們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
    1、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帶有“愁”字的詩句?
    2、你想對這些充滿愁緒的詩人說些什么?
    大家說的真好!
    3、教師小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沉淪,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奮發(fā)。而張繼呢,變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4、全班齊聲背誦詩文,結束本課。
    播放樂曲《平湖秋月》
    師:同學們,最后讓我們在這優(yōu)美的樂曲聲中背誦全詩結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楓橋夜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情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根據(jù)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色和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用本節(jié)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試著自學一首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有關《楓橋夜泊》的圖片、學生課前預習本節(jié)古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fā)興趣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時,被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讓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于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七言絕句。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為千古的旅游勝,這首詩究竟散發(fā)是怎樣的魅力,讓我 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么問題,朗讀后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讀音)
    3、理解課題:
    (1)教師:楓橋在哪里?
    (2)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么?(地點)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教師板畫“楓橋”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么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了什么?(貼卡片“泊”)
    (3)齊讀古詩一二句,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同學說老師板書,并解釋詩中的名詞的意思, (愁眠:懷著旅愁,似睡非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里而得名。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4)再叫同學們上來試著解釋一兩句的意思,老師再講解。(“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了時間是深夜,季節(jié)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讀訓練 :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解釋句中一些名詞(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 ——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分組討論后進行回答)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師再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最后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jīng)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xiāng)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chǎn)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chuàng)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三、出示問題,引發(fā)思考
    1、詩人到底因為什么而愁呢?提問(首先,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 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xiāng)之愁 。
    2、然后,介紹作者,(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孫, 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寶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zhèn)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歷末,入內為檢 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于洪州。后來夫婦俱歿于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chuàng)設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四、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片,(出示楓橋夜泊圖片)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1、詩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里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 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
    六、開闊視野,延伸拓展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并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游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 “白發(fā)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請同學們用本節(jié)學到的分析詩歌的方法嘗試著自己鑒賞這首詩,下節(jié)課把你不理解的詩句、詞語提出來,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楓橋夜泊教案(篇3)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楓橋夜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一.說教材
    《楓橋夜泊》是語文國家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本單元課文旨在通過文本讓學生欣賞、領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象?!稐鳂蛞共础访鑼懥艘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詩人借景抒發(fā)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依據(jù)教學內容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歌;能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2.能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詩眼及意象進行畫面想象,進一步領會詩人感情,從而形成個性的情感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抓住古詩意象,通過吟誦理解詩意,領會詩情。理解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愁”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重視古詩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時空差距,學生處在以直觀感受為主的心理水平。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將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拉近學生與詩人與文本的距離。
    2.體驗學習教學法。本課重點是抓住古詩意象,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將讓學生把古詩還原成圖畫,在想象的過程中完成個性的領悟。
    3.提示點撥法。點撥學習思路,激發(fā)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思考。點撥學習重難點,本課難點是理解詩人的“愁”及詩文傳遞出來的清幽凄冷的意境,這時我將提示詩人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
    4.評價激勵法。本課教學我講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放的閱讀思維空間,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標準答案,都給予認可與鼓勵,這也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
    三.說學法
    教學相長。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有三個:
    1.誦讀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jù)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流程設計:
    談話導入:我們從“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詩人眼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體會到元稹對秋菊的獨愛之情。江南秋夜,橋畔孤舟,常年的羈旅生涯,使詩人張繼對水鄉(xiāng)靜謐幽美的景色有著更深的感受,頓時綿綿詩意流注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1.讀,讀出語感。
    先聽老師范讀,給學生一個初體驗。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音、注釋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聽錄音跟讀,檢查自己誦讀時在字音上是否正確。因為已學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絕句,學生已做過劃分七言絕句節(jié)奏的練習,所以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jié)奏,然后請個別學生誦讀,大家評議節(jié)奏劃分是否正確。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誦,誦出情感。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回歸文本,請學生認真誦讀全詩,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詩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要學生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將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根據(jù)圖畫采用個別讀、分組讀、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換位邊讀邊思考:看到這些畫面,聽到這些聲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學生融入到詩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體驗,接著請學生找出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在學生找到“愁”字后,我順勢介紹“愁”就是本詩的詩眼,并板書“愁”,突出重點。圍繞詩眼,拋磚引玉,“詩人為什么愁”,激發(fā)學生興趣,進而把學生帶入背景的學習中: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xiāng)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怡然自樂的游客,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詩中的“愁”。接著讓學生繼續(xù)誦讀,從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憂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讓學生領會詩的格律美,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順勢激發(fā)學生吟詩的興趣。(播放教學過程視頻)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詩,一人畫詩,把詩中的意象在畫中展現(xiàn)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樂自然融合。學生在吟詩中感受古詩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畫中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愁”,緊接著,抓住“月落”、“江楓”、“漁火”這三個意象進行重點指導,力求通過點來突破面,以詞的理解來融匯整首詩的感情,突破難點?!霸侣洹痹诋嬅嬷?,不好表現(xiàn),我會點撥學生想象已學的古詩中寫月亮的一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再問學生“張繼一直守著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郁、孤獨、傷感。在給圖畫用色的時候,主要有“江楓”和“漁火”兩個畫面,受到插圖和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學生畫楓樹有的會用紅色,我不急于否定學生,而是順著學生的意思,請他談一談這樣用色的原因。對于用紅色的,我會說“楓樹在秋天是火紅的??墒牵藭r月亮已經(jīng)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能從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經(jīng)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點撥“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在學生理解詩人很孤獨甚至凄涼后,我將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詩人凄凄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閉著眼睛想象畫面,再次吟唱詩歌。
    4.品,品出好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意象的傳情達意之效,我選擇了本詩其中一個意象—鐘聲進行拓展。一邊播放“鐘聲”,一邊提示:寂寥中飄來陣陣夜半鐘聲,渾厚深沉,悠揚不息,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古剎鐘聲,給楓橋夜景注入了歷史的內涵,雋永含蓄,耐人尋味,使詩的意境得以升華。遠離家鄉(xiāng)的惆悵,科舉落榜的失意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這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讓蘇州名揚天下,讓楓橋成為當?shù)厝儆嗝麡蛑祝尯剿鲁闪酥型庥稳讼蛲膭俚亍?BR>    鐘聲,是古詩的一個獨特意象,把鐘聲寫進古詩的還有:(看幻燈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枺嗌姜殮w遠。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fā)對華簪。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用“讀”、“誦”、“吟”、“品”四步驟學習其中一首,在這種橫向的拓展延伸中,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古詩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楓橋夜泊》說課稿一等獎
    五.說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少了冗長單調的解詞析句,但超綱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過吟誦表現(xiàn)之,同時感受到漢語的聲韻之美。課堂氣氛活躍,我教得很輕松,孩子們也學得輕松。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播放教學效果視頻)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古詩中的內容用圖畫展現(xiàn)出來也是學生對古詩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當然,在本設計中,有些問題還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學生對“漁火”這一意象缺乏現(xiàn)實了解,所以在根據(jù)古詩作畫的環(huán)節(jié)里,體會漁火傳達的思想感情有難度,以致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實現(xiàn)。這啟發(fā)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做些知識鋪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后,說課在教學實踐前。存在結構錯亂的問題,這樣的反思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進的作用。
    楓橋夜泊教案(篇4)
    【課型】精品賞讀
    【課時】一課時
    【教材解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蘇城外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滿懷旅愁的客子,因此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四句詩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抒發(fā)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詩義;
    【教學重點】
    引導探究、賞析詩人之愁;
    【教學難點】
    引導探究愁之心結所在;
    【教學準備】
    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鋪墊情感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shù)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fā)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感知,積累情感
    讀通詩文:
    1、重點字詞正音:泊、愁;
    2、朗讀匯報與指導;
    明了詩義: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想象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聽朗讀,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聽配樂朗誦,閉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畫面;
    3、朗誦詩文,邊讀邊想象;
    小結:大家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
    三、詩歌研讀,品悟情感
    體會情愁:
    1、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愁)
    2、試用詩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邊,不肯出來見人。
    3、學生匯報;
    探究愁因:
    1、質疑:詩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讓他憂心忡忡?
    2、介紹有關背景;
    金榜題名對當時讀書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試榜上無名,名落孫山;
    品悟愁緒:
    1、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xiāng),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
    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他會想;
    烏鴉叫聲凄慘,他會想;
    看著河邊孤單的楓樹在風中瑟瑟發(fā)抖,他會想;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一明一暗,他會想;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沉重而幽長,聲聲叩擊在詩人的心上,他會想;
    2、有感情地朗讀
    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吹搅税桑@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四、再品情愁,抒發(fā)情感
    1、讀《楓橋夜泊》;(附1)
    2、交流聽后感;
    3、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夜?
    4、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五、課堂拓展,升華情感
    一個平凡的夜,因詩人的多情而流傳千古,讓無數(shù)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徹肺腑。古往今來,寫“夜”佳作不計數(shù),但真正能與本詩相媲美的卻并不多,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讀一讀,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詩美在何處。
    附1:
    楓橋夜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長了灰黃的臉,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風,穿過沉沉夜色,穿過無言楓林,驚醒了巢中寒鴉的殘夢。它“呱呱”大叫幾聲,那聲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讓江面也泛起層層漣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無數(shù)晶瑩的淚珠,淚雨紛飛,讓船頭的漁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潤的眼里搖曳,搖曳。霜霧趁機襲來,彌漫成無邊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濃,花香十里,碩果遍地……茅檐前,書聲不斷,墨香四溢,有人正對軒窗,或凝神誦讀,或奮筆疾書……油燈下,白發(fā)親娘正穿針引線,趕制冬衣,腳邊,調皮的大黃狗趴在地上,不時搖著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無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夢,楓橋睜大驚恐的雙眼向漁舟求助,漁舟一搖,一晃,只顧哀嘆自個兒漂泊不定的命運。楓樹伸長瘦削的雙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無措,滿臉全是對明天的迷茫?!斑恕恕?,……”寒山寺的鐘聲,沉重而幽長,從遠山傳來,卻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蕩,回蕩,回蕩在失落的樹林,回蕩在無助的楓橋,回蕩在落寞的吳江,回蕩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涼。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楓橋夜泊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是北師大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我們去旅行》的拓展閱讀《古詩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詩人張繼創(chuàng)作的一首名垂千古、萬口傳播的行旅詩。本詩通過詩人在江南游歷,夜泊楓橋時,對眼前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景象的描繪,真切自然地抒發(fā)了他跨越時空的羈旅之愁。教材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讀詩悟詩中,體會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熏陶,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許多不同內容的古詩,如《夜雨寄北》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chuàng)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境,品味詩韻。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梁。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采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借助多媒體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詩意課堂
    上課伊始,我以《古詩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過師生回顧古詩表達的情感,以及誦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來營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濃郁氛圍,既而導入新課,然后,板題,解題。這樣以詩引詩,進行師生對話,架起師生文本間情感的第一座橋梁,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初讀詩文,感知詩意——繪“江南秋夜圖”
    語文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而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我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逐句講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把握。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力求突出一個“讀”字和一個“悟”,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第二步通過范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后一步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合作者的作用,幫助他們用自己認為最優(yōu)美的語言把簡單的景象:月亮、烏鴉、霜花、楓林、漁船、鐘聲、客船……進行想象描述,并提煉整理出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六個意象;最后讓學生自由大聲反復朗讀,感悟這些詞語,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當學生的動情點被激活時,我隨即小節(jié)導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凄清悠遠的江南秋夜圖吧,把詞語的意韻融入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品讀詩文,體會情感——賞“江南秋夜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預設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無眠
    在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為學生的品讀鋪設意境,從而引導學生讀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然后用“以詩引詩”、“以詩悟詩”、“師生接詩”的方法反復朗讀詩句,著重體會“愁”的滋味。
    這樣在誦讀中讓詩意打動學生,讓詩人的情懷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生發(fā)的游子愁、思鄉(xiāng)愁、憂患愁、失意愁等種種情感體驗,達到學生與詩人情感的融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對詩人張繼續(xù)來說注定是一個因各種“愁”而難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想通過拓展學生思維,編織一個跨越時空的情感磁場,讓學生從多維空間品味詩歌傳遞的人文情懷。
    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個人的生活體驗,發(fā)揮想象,學生可能會說出今天晚上詩人的母親、妻子、孩子都在思念著詩人;我就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情感及時整理,挖掘學生已擁有的詩句,來豐富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將無眠的詩人思念著遠方親人,遠方親人也牽掛著遠行的詩人,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詩人的孤獨、寂寞與無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這樣導入這一步的:正當詩人輾轉反側之際,寒山寺悠遠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節(jié)奏地響了起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禪意的鐘聲,一聲一聲撞擊在詩人的心坎。此時,愁緒滿胸的張繼又會有怎樣的懷想呢?
    學生邊議邊說,互相交流,他們可能會說出“鐘聲讓夜晚顯得更加凄涼”“鐘聲使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緒更加強烈”等,這時我適時點撥:這鐘聲給詩人以震撼、也給詩人以安慰。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這鐘聲一樣悠遠、綿長。
    這樣在讀讀、議議、想想、說說中,學生對詩人所抒發(fā)的濃厚情懷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樣滾滾而來。
    最后,我設計師生共同感情朗讀古詩、升華情感的環(huán)節(jié)。隨著多媒體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漸次再現(xiàn)的畫面,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楓橋夜泊》。讓這幅江南秋夜圖牢牢地定格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七、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板書我突出一個“愁”,以“愁”搭建起詩人、學生、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梁。板書設計如下:
    楓橋夜泊
    無眠——愁眠——不眠
    羈旅之愁
    楓橋夜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古詩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寫法。
    3、感受并領悟古詩的意象和意境,體驗詩人的愁眠之情。
    教學過程:
    一、啟:夜半鐘聲越千年。
    1、陳小其 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封塵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去煙。
    誰知道無眠的意思?給無眠找一個近義詞。(失眠、愁眠、難眠、不眠)、
    教師啟發(fā),把難以入眠合成兩個字,把難以入睡合成兩個字,把不能入睡合成兩個字。
    大白話就是睡不著覺,再讀這一句。
    是誰在敲打我的無眠?這鐘聲是從哪兒來的
    2、200多年前,王士楨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指名讀后點評。這是古詩,要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
    這是哪里的鐘聲?沒錯,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奇怪的是作者為了聽寒山寺的鐘聲,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這鐘聲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啟 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這是哪里的鐘聲?更讓人奇怪的是,高啟只要聽到鐘聲,就會想到一個人,他是誰?張繼何許人也?
    4、800多年前,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從詩中可以看到,陸游曾經(jīng)到過哪里,聽到過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聽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詩人還會怎么想?
    師生對句: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是鐘聲,所以在陳小其的筆下有這樣的鐘聲,(生讀)200多年前的王士楨有這樣的鐘聲(生讀)…………
    5、質疑
    問題來了,你的腦海里冒出什么問題。
    為什么不同的詩人都會寫到寒山寺的鐘聲?
    為什么四句詩中都提到了鐘聲?是啊,寒山寺旁邊有那么多景物,為什么詩人只關注到了鐘聲。
    為什么這鐘聲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其實所有的問題都和一首詩有關,都和一個人有關,這首詩就叫楓橋夜泊,這個人就是張繼
    二、承:張繼臥聽寒山鐘
    1、通讀《楓橋夜泊》
    (1)、學生自由讀,要求:反復讀這首詩,把這首詩讀通順,讀清爽。
    (2)、指名讀
    正音后再批名讀,要求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
    評:送你四個字:聲情并茂。他不僅嘴巴在讀,用表情在讀,用整個身體在讀。
    (3)、師生對讀,學生讀前四字,老師讀后三字。
    反過來師生對讀,有了剛才老師的范讀,學生能學著老師剛才的讀調讀后三字。
    船為什么要讀得這么長?
    (4)、學生讀整首詩
    2、整體感受詩歌的情緒
    讀詩不但要讀出味道,更要去體會詩給帶給我們的那種情緒,那種感覺。
    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感受、感覺和情緒嗎?你會選哪個詞?
    愁、
    憂愁、
    愁眠、
    神秘: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幻 好一個傳神的幻、
    朦朧 月朦朧,鳥朦朧
    3、品讀詩歌的意象
    (1)你讀李白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會有朦朧的感覺嗎?你讀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保銜须鼥V的感覺嗎?你讀白居易的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肝有朦朧的感覺嗎?為什么楓橋夜泊會帶給你幻、愁、朦朧呢
    (2)再讀這首詩,這首詩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情緒,在這個地方做一做記號。
    你們記下的不僅是符號,因為符號的背后是你們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
    這個晚上,張繼睡了沒有,睡著了沒有,何以見得?詩中的哪個詞在直接了當告訴了你張繼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來。再說愁眠的近義詞,反復讀這個詞,
    a: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詩人在這個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們按詩中寫的順序一件一件說。把這些詞劃下來。
    月落
    b:江楓:你們看到江楓了,你們看到的只是江楓兩個字。
    學生閉上眼睛,師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風瑟瑟地吹過,你看,那江邊一株兩株一排一片那是楓樹,那是楓林,仔細地看,你看到了嗎?睜開眼,說說你的眼前出現(xiàn)的關于楓樹的畫面,有一幅畫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為愁眠,詩人發(fā)現(xiàn)了江楓
    c:愁眠啊愁眠,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漁火:找一個詞來形容江中的漁火(微微的,暗,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
    d:面對著暗淡的、微微的、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漁火,詩人睡不著覺了,因為愁眠,詩人的耳邊突然響起了什么?
    烏啼:
    e:鐘聲:那是在夜半的時候,那是從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鐘聲。(補充板書)
    f:還是因為愁眠,詩人的感覺然發(fā)生了變化,詩中的三個字告訴了我們(霜滿天)補充板書
    你們看到過霜滿天嗎?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滿天呢,只能是滿地,張繼寫錯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這是作者的一種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細膩啊,她告訴我們作者看到霜滿的跟什么有關系(作者的心情)霜滿天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冷的感覺。
    張繼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生:可能是因為他懷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誣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現(xiàn)在我們誰也不清楚是因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們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氣滿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轉:月落鐘聲對愁眠
    1、這景層層包圍著誰,伴隨著誰,用張繼的話說,這是江楓漁火對愁眠,注意到這個對字了嗎?
    因為這個對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視了。知道這個對的意思嗎?出示選擇題。你選第幾種意思。
    (1)對付
    (2)面向 張繼面向著什么?
    (4)使兩人東西互相配合、接觸。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萬物都陪著我一塊兒愁眠,仿佛天地之間只寫著一個字“愁”
    2、師配樂朗誦
    配樂齊讀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學生入情入境。
    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悠悠傳來,就在客船之上,張繼輾轉反側,這四個字不是從他口中出來,而是從他的心底緩緩流淌出來。再指導朗讀
    3、月亮落下去了,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烏鴉也消失了,擦去烏鴉
    那滿天的霜氣也只是用心感覺到的,擦去霜滿天
    那江邊的楓樹也只能看到一個輪廓,擦去江楓
    那漁火似有似無,若隱若現(xiàn),擦去漁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間似乎沒有什么可能相對的了。就在這個時候,你聽(放鐘聲)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寒山寺的鐘聲穿過楓林貼著水面來到了客船之上,那聲音那樣真切地傳到了張繼的耳邊。那聲音仿佛在對張繼說,此時此刻,你就是鐘聲,你來到客船之上,你來到張繼的耳邊,款款地,深情地對他說
    出示: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
    學生練習寫話,
    5、交流寫話
    寫多寫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筆的時候你有一種感覺,你有話想對張繼說,其實不是鐘聲,而是你的心聲。
    鐘聲悠悠傳來,鐘聲終將消失,隨著鐘聲的消失,張繼的憂愁也終將消失。
    6、古今中我寫愁的詩舉不勝舉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你一定發(fā)現(xiàn),詩人的愁都和一種景物聯(lián)系在一起。
    你想過嗎?要是這個晚上沒有月亮,這滿腹的愁又將托付給誰呢?再讀詩句。
    從此,在中國詩人的詩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思的景物,這也是張繼這首詩的獨特魅力。
    所以從張繼開始,這鐘聲……
    再讀開篇寫寒山寺鐘聲的詩句
    7、融合生活語境
    這就是經(jīng)典,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師和大家一起品讀了寒山寺的鐘聲,想象一下,十年過去了,你終于有機會到蘇州去了,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那就楓橋,你來到橋上,你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那是誰,突然想到了一首詩,那是誰,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個姓王的老師的老師曾經(jīng)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張繼的詩。齊讀這首詩
    雖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覺得張繼并不陌生,這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詩意語文,追尋審美化的實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