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在以下資源中找到跟您所需相關的“九年級化學教案”資料,我們?yōu)槟峁┳钚碌南⒕凑堦P注。教案課件也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老師需要認認真真去寫。?構建出色的教案和課件是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元素的存在,能說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規(guī)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總結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達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元素,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組成,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初步認識在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規(guī)律。
【難點】理解在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規(guī)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圖片導入】課前展示幾張圖片,內(nèi)容為“含氟牙膏”、“高鈣牛奶”、“碘鹽”、“加鐵醬油”等,請同學在觀看圖片的同時說出圖片中物品名稱并思考這里的氟、鈣、碘、鐵表示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元素。
【教師引導】沒錯,經(jīng)過上節(jié)課對原子構成的學習,相信大家對于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經(jīng)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并利用化學方法分析眾多的物質,發(fā)現(xiàn)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就是剛剛大家所說的元素,而元素其實有100多種。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開元素之謎。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內(nèi)容一:認識元素的概念:
【圖片展示】在多媒體上展示雞蛋殼、貝殼和石灰石的圖片,并介紹它們的主要成分均為碳酸鈣,而碳酸鈣是由碳、氧、鈣三中元素組成,同時請學生思考之前學習的哪些物質含有氧元素,它們與碳酸鈣有哪些相同之處。
【學生回答】氧氣、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師引導】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內(nèi)都含有8個質子,即核電荷數(shù)為8,化學上將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為8的所有氧原子統(tǒng)稱為氧元素,同樣的,將質子數(shù)都為1的所有氫原子統(tǒng)稱為氫元素,將質子數(shù)為6的所有碳原子統(tǒng)稱為碳元素。接著請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元素是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內(nèi)容二: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
【播放動畫】向學生展示一段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微觀實驗動畫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動畫中在化學反應前后哪些量沒有發(fā)生改變。
【學生回答】在化學反應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氫元素。
【教師引導】出示硫與氧氣點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的文字表達式以及化學反應式,請同學們再次進行小組討論,思考“在化學反應前后,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發(fā)生變化,原子是否發(fā)生變化,元素是否發(fā)生變化”。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在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發(fā)生變化,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也不變。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教師引導】展示和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讓學生觀察二者結構上的不同。
【學生回答】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同。
【教師總結】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幾千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或離子構成的。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目有關。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總結】請學生以談收獲的方式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作業(yè)】查閱資料,查找在地殼和人體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較。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記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并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jù)原子序數(shù)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
(2)學習運用尋找規(guī)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處理信息。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活動,增強學生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2)體驗觀察和思考是學習化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2.2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元素周期表。
教學過程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nèi)容。
在前一課題中,學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容易與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學時應注意兩者的區(qū)別。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復習提問]水在通電的情況下生成氫氣和氧氣。這個實驗結論說明了什么?
[追問]你還知道哪些物質含有氧元素,并把它們表示出來。
[新課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質很多,可見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課題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元素的知識。
第1課時 元 素
[提問]學習了原子的結構后,我們該如何給元素下一個定義才比較確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nèi)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一、元素
[講解]定義: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nèi)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提問]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nèi)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前面我們有等量關系:核電荷數(shù)=核內(nèi)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那我們可不可以說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呢?
[解答]盡管核外電子數(shù)從數(shù)量上等于核電荷數(shù)和核內(nèi)質子數(shù),但由于核外電子數(shù)在
形成物質時會發(fā)生變化,原子會得到電子或失去電子(下一節(jié)大家就會學到),所以定義元素時不能用核外電子數(shù),只能用核電荷數(shù)或核內(nèi)質子數(shù)。
[提問]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憶]課本P69小注指出:作為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補充]除這種碳原子外,還有質子數(shù)為6而中子數(shù)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指的是核電荷數(shù)相同而核內(nèi)中子數(shù)并不一定相同的一類原子。
[過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們再來看元素有哪些特點。
特點
[講解]由定義可知,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具體說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因為它是一個總稱,所以它的一個特點是: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
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
[補充]既然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質的組成時,只能說該物質由幾種元素組成,而不能說該物質由幾個元素組成。
[活動]請同學們通過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下列變化過程:
水→氫氣+氧氣
氫氣 + 氯氣→氯化氫
并思考: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否發(fā)生變化?元素是否發(fā)生變化?
在通過同學們討論之后進行講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發(fā)生變化,元素不發(fā)生變化
元素分布: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講解]物質的種類很多,但是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種,這一百多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差別很大。(展示ppt)
總結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其次是鐵。
3、氫、碳、氮等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相對較少。
[講解]了解一下生物細胞中的元素和介紹元素和人體健康的關系(PPT講解)
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元素舉例:“水里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但不能說“水是由二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所組成的”。
原子舉例:“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不能說“一個水分子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總結并板書]元素和原子的區(qū)別在于: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shù);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shù)。
原子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元素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
元素的分類(根據(jù)元素名稱的偏旁特點,我們將元素分成三類。)
稀有氣體元素:“氣”字頭
金屬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講解]元素周期表從橫向和縱向來看:
周期:每一橫行叫一周期,共7個周期。
族:每一縱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共16個族。
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nèi)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講解]原子序數(sh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義及其本身的意義。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3、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現(xiàn)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靈活運用分子的知識。
【教學難點】
1、建立微觀運用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運動的不同。
【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
【教學用品】試管、酒精燈、試管夾、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前提診測: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組成嗎?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過一些時間,蔗糖顆粒消失,水變甜 了是為什么嗎?
目標展示: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3、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目標導學:
問:化學是研究什么?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學科。
談話:通過緒言課和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質的性質分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節(jié)將進入對物質的組成、結構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質由分子構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質則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演示:碘的升華。
讓學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書中所列五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教材在解釋這些現(xiàn)象時作了怎樣的假設?(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是運動的,粒子之間有一定間隙)通過這個假設的粒子引出分子。
為什么當我們把一塊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見了,水有了甜味,當我們經(jīng)過施用氨水的農(nóng)田時,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擴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農(nóng)田,由于氨氣微粒跑到空氣中去,所以很遠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這些微粒在科學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糖分子遇到水就擴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氣可以擴散到空氣中去,可見分子是運動的。
2.分子是有間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體積小于200毫升。
因為構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間有空隙,當這兩種分子混合時,有的分子擠點了空隙,所以混合后體積小于200毫升。
結論: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分子是運動的,分子間是有空隙的。
我們能聞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氣味,卻看不見氨分子,可見分子是微觀粒子,它的體積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一樣,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徑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徑約為4×10-2米,地球直徑大約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這體積,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熱后變成水蒸氣,水分子本質沒有變化,其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
硫分子和氧氣分子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學變化后,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只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并非所以物質的化學性質,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qū)別,物質熱脹冷縮、“三態(tài)”的互變等。
四、純凈物和混合物
演示:鐵粉與硫粉的混合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未混合,混合后,分離后鐵粉與硫粉的顏色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fā)生反應,混合物所有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
練習:下列物質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
(1)空氣(2)冰、水混合物
判斷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從分子看主要看該物質是同種分子,還是多種分子組成,依此可判斷空氣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卻是純凈物。
問:什么叫高純硅?
引導學生閱讀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說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在研究一種物質的性質,都必須取用純凈物,因為一物質里如有雜質,就會影響這種物質固有的某些性質,而且要求物質的純度越高越好。
【小結】
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它的質量很小,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質,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運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區(qū)別純凈物與混合物。
【板書設計】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2.分子是有間隙的,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定間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四、純凈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或幾種不同分子組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
如:空氣、天然水、渾濁的石灰水等。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或同一種分子構成)。
如:氧氣、水、二氧化碳、氧化鎂等。
【作業(yè)布置】P-29 1-4題。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了解常見化肥的種類并能舉例。
2、過程與方法:探究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了解常見化學在使用和貯藏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化學是有用的,同時了解在化學發(fā)展中尚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學重點:探究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實驗準備:碳酸氫銨、硫酸銨、磷礦粉、氯化鉀、熟石灰、水、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試管、藥匙、鐵架臺、酒精燈、鐵片、研缽;火柴。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農(nóng)產(chǎn)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大,提供優(yōu)良的種子和增施化肥已經(jīng)成為農(nóng)作物增產(chǎn)的最有力措施,本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化學肥料的相關知識。
二、出示學習目標(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現(xiàn))
1、了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了解常見化肥的種類并能舉出1——2例。了解農(nóng)藥、化肥的負面影響。
2、探究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了解常見化肥的性質、貯藏和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學習“化肥簡介”部分
1、出示自學指導:閱讀教材,找出黑板上檢測題的答案,在書上相應地方做記號,記號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學檢測題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種元素是什么?
2)列舉常見的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各2~3種。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話說出農(nóng)藥進入人體的1-2條途徑。
3、學生自學。
4、小組交流(主要是針對上述四個自學檢測題交流)。
5、學生匯報自學結果,根據(jù)情況點拔(學生能解決的由學生自己解決)。
1)化肥的種類可以從化學式來確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鉀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鉀中的兩種或三種的叫肥。一般說來,磷肥的名稱中有一個“磷”字,鉀肥的名稱中有一個“鉀”字,氮肥的名稱有什么規(guī)律呢?
2)一方面,化學肥料及農(nóng)藥促進農(nóng)作物增產(chǎn),體現(xiàn)了化學科學的價值,另一方面,從化肥農(nóng)藥的不合理使用帶來的危害,我們也看出科學發(fā)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學習“化肥的簡易鑒別”
1、出示自學指導2:閱讀教材第80頁到81頁,了解實驗的步驟和方法(3分鐘),
2、出示自學檢測題2:
1)怎樣從3種化肥中區(qū)分出磷肥?
2)怎樣區(qū)分氮肥和鉀肥?
3)銨態(tài)氮肥有什么化學性質?我能寫出熟石灰與硫酸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使用和貯藏應注意什么呢?
4)某農(nóng)科所現(xiàn)有碳酸氫銨、硫酸銨、硫酸鉀、磷礦粉、氯化鉀,因某種原因,造成標簽模糊,無法看清,你能幫忙區(qū)分開來嗎?
3、出示實驗指導:
學生1:以硫酸銨、碳酸氫銨、磷礦粉、氯化鉀為代表觀察氮、磷、鉀肥的顏色、狀態(tài)、和溶解性。
學生2:以硫酸銨為代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進行,以便節(jié)約時間。
學生3:以氯化鉀為代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進行,以便節(jié)約時間。
其余學生:觀察現(xiàn)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檢測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可以討論交流。
4、學生實驗,回答檢測題2,先獨立做,后交流。
5、針對自學檢測題點拔。若有多余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做實驗檢驗硫酸銨和氯化銨,還可以看第82頁本課題小結中的表。
五、課堂訓練
1.硝酸鉀、硫酸鉀、磷酸銨中屬于復合肥料的是和;它們所含的營養(yǎng)元素分別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學肥料有、、、。為了促進農(nóng)作物的生長,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應施肥,如:;某農(nóng)作物的葉子發(fā)黃,生長發(fā)育遲緩,應施用肥,如;要增強農(nóng)作物的抗病蟲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葉子發(fā)黃,且出現(xiàn)倒伏現(xiàn)象。請你幫他參謀一下,建議他購買的化肥是()
A.硫酸銨B.硝酸鉀C.磷酸鈣D.氯化鉀
4.下列化肥中,從外觀即可與其他化肥相區(qū)別的是()
A.硫酸鉀B.硝酸銨C.磷礦粉D.氯化鉀
5.銨態(tài)氮肥的檢驗方法是;使用銨態(tài)氮肥時要注意。
6.根據(jù)下表中左欄所列化肥的性質,從下列使用注意事項中選擇合適的項(可選多項),將基序號填入表的右欄中。
a.貯存和運輸時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曬;施用后要蓋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與堿性物質混放或混用。
c.不能與易燃物質混在一起;結塊時,不要用鐵錘砸碎。
d.不宜長期使用。
九年級化學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
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2、結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3、通過驗證通風不暢環(huán)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qū)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
增強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4、在分析空氣組成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
二、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huán)境中空氣的成分。
三、教學內(nèi)容分析:
空氣的成分對于學生來說,不是陌生的內(nèi)容,空氣污染對于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jīng)常見聞的,而采用科學的方法測定空氣的組成,自己親手做實驗來比較通風不暢的環(huán)境與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的空氣的質量,會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當學生真正認識了空氣的成分,了解了空氣中各種成分的重要用途,他們自然就會把空氣當成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來對待。
四、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三年級的學生認識能力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他們的認識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對于空氣成分的認識,已不在滿足于小學自然課上“知道空氣是物質,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空氣可供給人和動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燒、空氣污染的危害嚴重”等常識,他們將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空氣,要思考空氣的成份是怎樣測定出來的?空氣中的這些成份是哪里來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會導致空氣成分的改變?空氣成分改變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
五、實驗用品:
酒精燈、注射器、玻璃管(內(nèi)有細銅絲)、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學過程:
一、認識空氣的組成
(引言)空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空氣的“海洋”里,離開了空氣,一切生命就無法生存。那么你認識空氣嗎?你覺得空氣是單一成分的物質還是多一成分的物質呢?你知道空氣中含有那些物質?請你結合生活經(jīng)驗用事實進行說明
1、教師組織學生們的研究討論和發(fā)言,隨著學生們的表述,板書出空氣中含有的物質。
學生積極、熱切地通過多種形式來表述自己對空氣的認識。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經(jīng)驗之間、在日常生活與科學知識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通過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運用、改造來學習新知識。
2、教師總結學生們的表述并提出新問題:今天我們的認識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怎樣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呢?
[活動天地]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思路:
如何將密閉容器中的氧氣消耗掉而有不產(chǎn)生新的氣體?如何測得消耗掉氧氣的體積?
然后再給學生講清該實驗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操作要領,最后再把學生的思維擴出去:你還能設計那些實驗?(這個問題可留做課外作業(yè),學生們進行研究性學習)
學生討論并表述觀點,在明確實驗思路及原理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注意操作要領,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1/5。
3、教師引導學生以具體的物質如氧氣、空氣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
學生在感受空氣成分的基礎上認識到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而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物質為純凈物。
學生初次接觸物質分類的知識,對混合物、純凈物的認識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師可多列舉一些學生容易辨析的物質讓學生進行判斷。
二、關注空氣質量:
1、[實驗探究]通風不暢環(huán)境中的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qū)別
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
●采集氣體樣品的方法
●讓學生學會檢驗二氧化碳
●初步學習通過對比實驗獲得結論的方法。
學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書上的方法課前采集操場上空氣樣品,課上采集教室內(nèi)空氣樣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性質進行對比實驗,通過觀察到現(xiàn)象的不同而親身感受到通風不暢環(huán)境中的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qū)別,增強環(huán)保意識。
通過驗證通風不暢環(huán)境中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氣體,讓學生增強環(huán)境意識。
因此,教師發(fā)動學生課后盡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環(huán)境中空氣樣品進行對照實驗,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真實感受。
2、[活動天地]認識空氣質量日報
這一活動可采用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使學生明確空氣質量日報的內(nèi)容,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空氣的指量。
學生自學,認識空氣質量日報。
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堅決不要代替;學生自學能學會的問題,教師堅決不講。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組織學生自學,多與社會聯(lián)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處處離不開化學。
學生自學,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談自己對空氣是一種重要資源的認識,談對空氣發(fā)現(xiàn)史的感受。
課堂小結:
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和“通風不暢環(huán)境中的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qū)別”兩個探究實驗,你覺得要研究一個未知問題大致要經(jīng)過那些步驟?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解釋與論證——討論與交流——得出結論。
學生學習科學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經(jīng)歷科學活動,在此基礎上,再對活動過程進行歸納,就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