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請閱讀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你編輯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感言是指對一些活動或者事情有感而發(fā)表的文章,每當我們在一些重要的活動或者重要時刻。相信心中有不少的感觸,此時就可以發(fā)表感言,感言會幫助我們?nèi)ケ磉_當下的一些想法。希望以下網(wǎng)頁內(nèi)容能給你幫助!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1
世界上有一種永恒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我們長大成人,愿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逗⒆幽懵齺怼返淖髡啐垜_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
文章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龍應臺作為母親內(nèi)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為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玩“失蹤”變得很麻煩,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媽媽每次都用溫暖的懷抱和愛解決了問題,同時也讓兄弟倆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時欺負弟弟,媽媽要打哥哥,弟弟飛飛卻把整個覆在安安身上,為哥哥求情。兩人相依為命的抱成一團,再抬頭時,媽媽已經(jīng)不見了。我仿佛看見龍應臺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她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
我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把自己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愛,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子和細節(jié)中,給了我無數(shù)的溫暖和啟迪。母親,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我向你們致敬。你陪著自己的兒女度過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隱約間你的青絲已斑白;你送了兒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雙頰已布滿滄桑。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2
龍應臺的書一直是我喜歡的,理由是什么,沒有……可能是因為她的筆法,也可能是她的書真的很吸引人,或者很難說……
孩子,你慢慢來,是朋友推薦的,在此之前,我好想壓根就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一樣,周四在當當下訂單,周五收到書,或許是因為“樂學會”,所以我花了3小時不到,就把這本書看完,當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就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在講什么?散文或記事文?
可是,當我閉上眼睛的時候,書中那一幕幕的場景即刻呈現(xiàn)在我眼前,八個月大的華安,和父母一起旅游,爸爸第一次教華安用英語說bird,華安第一次認識各種各樣的車車,華安第一次認識龍……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種仿佛似跟你說話的語氣,和一個個小故事,描述了一個叫華安的中外混血兒的成長記。
書,其實很薄,內(nèi)容很簡單,可是,當看到如此簡單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時,我卻感覺到了滿滿的愛,一種無處不在的淡,卻又異常香厚的母愛。時間沒有讓這愛停留,反而使她越來越濃厚。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3
利用周末,再次逐字逐句的讀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書中很多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當父母的我們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很多的父母對孩子有著過高的期望,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將自己的未完成的夢想強加于孩子身上,每天讓孩子在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間來回奔波。其實對于每個人,可能留在記憶最深的還是那些快樂玩耍的時光。
只有真正懂愛的母親,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的柔情萬丈,感動著同為母親的我。
不管孩子走得多么慢,回憶起來,孩子都是倏的一瞬間,就長大了、就離開了,漸行漸遠,唯有兒時血濃于水的親情經(jīng)歷與記憶,一輩子,受用不盡,那些溫馨甜蜜的陪伴記憶,成為父母的生命之光。猶記得十八年前的酷夏,初為人母的我,激動之于更多的是忐忑不安,可一轉(zhuǎn)眼,孩子就已離巢,獨自遠行,留給我的只有無盡的回憶與思念。
父母,肩負著孩子成長的重任,完全放手也不行,管太多也不行,必須小心翼翼,必須不斷學習,才能找到你與孩子之間相處的那個點、那個度。雖然不管父母怎樣做,孩子都會長大,但孩子怎樣長大,卻是完全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父母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能夠保持冷靜、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蹲下身子,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可。這些道理,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懂,可是真的要做到,卻很難,多數(shù)時間是血壓升高并伴隨河東獅吼,很難靜心靜氣的和孩子溝通、交流。
陪伴,是最溫馨甜蜜的回憶,陪伴兒子讀書學習,送他學游泳、練武術、打羽毛球,幫助他養(yǎng)蠶、養(yǎng)蝌蚪、養(yǎng)金魚,周末全家一起打羽毛球,節(jié)假日一起出游,一起參觀各種展覽。工作之余的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孩子,雖然花費很多時間,現(xiàn)在想想,值得!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有效期”只有18年,錯過就不再有。
小學、初中、高中整整12年,兒子的每個成長腳步,每一個成長煩惱,我都有參與。離巢的半年,雖然身體得以解放,但多了一份牽掛?,F(xiàn)在回想,真的很慶幸自己之前的歲月陪伴在兒子身邊。
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而是教會孩子擔當?shù)耐瑫r,如何勇敢堅強的去愛這個世界,指引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工作兼顧生活,當母親不易,當一個合格母親更不易,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付出后,轉(zhuǎn)頭回望,與孩子摯友般的關系變成了最好的報答,同時我的性格也從剛開始的粗暴易怒變得恬靜賢淑,跟隨孩子二次成長,成就了現(xiàn)在自己喜歡的樣子。
家庭:就應該有愛,就應該是愛的港灣。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4
愛馬兩三歲時我寫過一篇關于睡眠的博客,結(jié)尾我說,這篇文章只是寫下來,但是對于很多方法我也很迷茫,現(xiàn)在覺得對的未必以后也覺得對,因為育兒方法的對錯是需要時間來證明的,有的可能十幾年后才能見分曉。
如今隨著(愛馬的)妹妹的成長,我越來越后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她一歲半時又開始反復,睡著后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fā)現(xiàn)沒人理之后只好再哭著睡著,而我就固執(zhí)地在黑暗中盼她快點睡著,麻痹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就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這種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最后聽我媽媽的勸,讓愛馬的床緊挨著我的大床,她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回想20xx年時中外流行的育兒理念是多么扭曲的:從出生起就不讓多抱孩子也不讓搖晃,怕孩子從此依賴大人的懷抱,否則不肯入睡。喂奶要三個小時喂一次,導致大部分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看見寶寶剛喂了一個小時就餓了,便以為是自己的奶水不夠而開始加奶粉。殊不知母乳極易消化,純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一個多小時喂一次很正常。還有月子里訓練定時把尿,偶爾把到了就以為孩子學會了,其實孩子兩歲左右括約肌才發(fā)育好,才懂得控制大小便,過早的把尿訓練既對嬰兒的脊椎不好,又容易造成孩子尿頻……各種規(guī)矩無疑是在制造軍事化管理的標準寶寶!
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國著名皇室育兒師的書,當時極為流行,書里嚴格規(guī)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階段的吃奶、睡覺、作息時間,并要求哪怕早上六點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斷拉開窗簾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媽媽面無表情,不許說話,不許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觸,以防孩子興奮。作者言之鑿鑿地說,任何孩子只要嚴格按照她的方法訓練,基本上都可以在滿月時就睡整覺!多么可笑的目標??!只要是一個人,總有一天會睡整覺的,自己親生的寶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時候擁抱他、安撫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長的一生不值得嗎?
現(xiàn)在的(愛馬的)妹妹,未經(jīng)任何訓練,哭就抱,餓就喂,滿一歲就已自然睡整覺了,也不吃夜奶。想來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寫給正在糾結(jié)或未來會為各種養(yǎng)育問題著急,或者總在跟別人的孩子比的媽媽,放松自己,也放過孩子,在心里對自己說:“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5
龍應臺雖不是幼兒教育專家。但其作品《孩子你慢慢來》值得幼兒教育工作者閱讀?!昂⒆幽懵齺怼焙x非常深刻:教育要遵從天性,欣賞孩子慢慢成長……閱讀之余,我們不免思考: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追求太多,讓孩子負擔太重?
教育需要耐心等待 《孩子你慢慢來》開篇記錄了作者因買花而等待花店里的小男孩學扎蝴蝶結(jié)的一幕:老婦人把“我”要的二十支桃紅色的玫瑰從桶里取出,交給小孫兒,轉(zhuǎn)身去找錢。小孫兒大概只有五歲。他很慎重、很歡喜地接過花束。抽出一根草繩綁花?;ㄖμ?,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jié),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jié)還是打不起來。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jié)――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男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那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就是教育。小男孩此時最需要的教育就是耐心等待。我們敬佩這樣的教育,敬佩作者舍得花時間,敬佩她是幫助小男孩的高手。她沒有焦躁,沒有催促,沒有想辦法替代。她相信,只要給予時間,小男孩就能扎出世界上最美的蝴蝶結(jié)。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也體會到,孩子有能力并有興趣做的事,如果教師還去幫助或指導,也許對孩子是一種干擾,不合適的幫助和指導不僅會阻礙孩子的發(fā)展,還會導致教師身心疲憊。教育本應是輕松的,我們要學會等一等,要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只要放大我們的耐心,定能收獲孩子的成長。
教育需要平等對話
日記“一只老鼠”記錄了作者和兒子安安關于作業(yè)要不要重寫的對話,最終安安的“心聲”征服了作者。實現(xiàn)了平等對話。媽媽要求重寫作業(yè),安安不滿的情緒爆發(fā)了,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吶喊:“為什么我要多寫一行?你總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么好,我有時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權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半晌,媽媽擱下手中的紙,用手背抹了抹安安的眼淚,嘆了口氣,說:“好吧!就一只老鼠。你去玩吧!”……
孩子的心聲,震撼了作者,也震撼了讀者。想一想,在我們習慣于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時,孩子多少次接受了不平等的教育。教師要求孩子復述故事時情節(jié)要完整。畫畫時畫面要整潔,做操時動作要有力,做手工時動作要仔細……每一項都有標準,對所謂做得不好、不認真的孩子,教師總是要求他重做,甚至重做N次……這是以教育的名義在侵犯孩子的權利。教育需要平等對話,只有平等對話才能認識幼兒不同于成人的一面,才能保證不侵犯孩子的權利。平等對話首先要讓孩子把心里話說出來,還包括接受孩子的“無理取鬧”。作者說她不愿意敷衍這小小的人兒,因為她覺得這不及草高的小小的人兒是個獨立而莊嚴的生命,她尊重。其實教師更該如此。
教育要透過表象反思 莊稼長不好,農(nóng)民從不埋怨莊稼,而是反思自己的選種、澆水、施肥等工作做得好不好,找出問題所在。與農(nóng)民相比,我們更需要反思,我們面對的是具有豐富思想、處于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人,稍有不察就會對孩子犯錯。如果作者沒有對孩子的觀察反思就沒有其作品《孩子你慢慢來》,請聽她反思后的經(jīng)典語言:“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孩子,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人對這個世界已經(jīng)掠奪無度,您不覺得保留一點天機、一點對自然的驚訝,比較美好嗎?”作者對孩子游戲“殺人”的觀察反思可謂是教育的經(jīng)典案例,日記中寫道:作者看見安安突然松開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只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里發(fā)出“砰砰”的槍聲,然后滿意地說:“死了!”作者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里:小紅帽的故事中“砰”一聲,獵人開槍把野狼打死了。所有童話里的狼都受到歧視,不是給燒焦了,就是被羊媽媽剪開肚皮,或是被獵人打死。作者反思著:《白雪公主》中有各種殺人方法,用刀子砍,用絲帶勒……然后,作者把《阿里巴巴》和《白雪公主》移到書架最高一格,并挑選合適的書籍給安安講述。遵循教育規(guī)律,規(guī)律在哪里?孩子是環(huán)境的影子,影子又是什么樣的?生命的成長有階段性,孩子處于哪一階段?一切都在觀察反思中。反思是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反思才能捕捉到孩子傳達的各種信息,從而了解孩子正在想什么、做什么,身心正渴望怎樣的幫助和支持。
《孩子你慢慢來》展現(xiàn)了教育的輕松和諧,讓人感嘆教育的最美境界竟是這樣的簡單、實在、形象、溫暖?!昂⒆幽懵齺怼辈粏问菍⒆诱f的。也是對教育者說的,讓我們做一個愿意等待的教師,耐心地欣賞孩子慢慢成長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6
龍應臺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簡單樸實,正不是有那種華麗詞句的無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華麗卻總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說作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歌頌母愛,我不敢否認,卻更加愿意相信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筆尖流露,淤積于心,終日似有所懷,醞釀三番而瀉于行墨,遂成錦繡,作者寫時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詞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筆之所成,自然流暢,沉浸在回憶之中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便寫出來了。這也是可貴之處,如詩一樣,任然之氣是詩之靈魂,我雖不會寫詩卻在看詩上有些功夫,其實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詩,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應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樂思岳陽,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再如年年歲歲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來,好詩總是揮灑自如的,讀此書便會沉浸在故事中,隨著作者的心情波動而動,安安種種可笑可愛的行為仿佛自己見證了一般,這種故事的帶入性使讀者很享受這篇文章,并且是很自然的,沒有什么讀者請看,看官細思之類的話,正是文章高妙之處。
一篇結(jié)束,發(fā)現(xiàn)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種作者要傳達的哲學深思在言語之中了,比如《龍》,比如《神話.迷信.信仰》這里的作者思考只是點到為之,卻給了讀者一個線頭,指不定能憑著它從水里釣出什么大魚。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個東西放交匯的產(chǎn)物正如華安《放手》中說的那樣:她對我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又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讀書恰似知人,作者對自由,對尊重的需求和似隱實現(xiàn)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思維在書中也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是兩種教育理論的綜合,又是兩種對人生的態(tài)度碰撞,愛與放手該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遠在不停的奔跑,卻也需要??空?,我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分離的,不似夫妻,愛要結(jié)合靠近,愛孩子便教會他獨立,自由??墒呛芏嗳俗霾坏?,華安文中: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這句話不能說是對母親教育獨裁的悔恨,只能說是自己懂的了一層人生,也只有站起來的人才知道何為站。
我一向認為那些說出高深莫測的話的人并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說白話的人說的話才更應該重視,那種白話是微言大義,而作者便是通過這些白話告訴著一位母親和孩子生活的哲學。讀此書的意義也就在于知道這哲學,這種哲學我也是說不出來的,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書外,離開作者的記憶,我看這書封面上的圖畫,便有了一種寂寞,書的最后華飛寫文章都十五歲了,你長大,我也老了,這世間的緣分總是喜歡制造遺憾的,以前只是4感覺花開了,又落去,每一個季節(jié)輪回都令人驚喜,現(xiàn)在自己也將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親友都難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龍應臺女士的《目送》,更添悲傷,時間是慢不下來的,但怎可辜負,所以不必求時光慢,你慢下來,用慢觀快,快者也慢了,再說這世上的花開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連夏天晚上的茶也涼的慢,不妨,欄桿旁的風真的又溫柔又輕慢。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7
第一次翻閱《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沒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只是單純地從一個教師的視角去翻閱這本書。而那時候,吸引我去看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這本書并不厚,另一個便是封面的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BR> 在沒有自己的孩子前,這本書我并沒有完完整整地去閱讀,書中講到安安出生至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我只能去想象那種畫面,甚至會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樣子,但確實也是記不起自己那個年紀發(fā)生過的那些事。而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與了書中描寫到某些事情達成“共識”,從而我又重拾此書,繼續(xù)翻閱……
書中每一篇小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對孩子的愛描寫得淋漓盡致,看著書腦海里似乎就不由浮現(xiàn)他們一家其樂融融的場景。從孩子的出生開始,作者龍應臺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已會咿呀做聲了,并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游,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為“在他往后成長的歲月里,他會見到無數(shù)的人間丑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這便作者龍應臺教育藝術:慢與愛。
在日常孩子的教育中,家長們總是催促著孩子“快、快、快”,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保持著沖刺狀態(tài),我亦是如此。
我的孩子是一位讀中班的男孩子,名字叫圳圳。在我心目中認為男孩應該具備果斷、堅決的品質(zhì),而圳圳目前的情況卻和我心目中男孩的樣子相距甚遠,因此我有時候顯得非常急迫,甚至有些不耐煩。有一次,我與他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尋找秋天的色彩,于是我?guī)チ艘黄〔藞@,菜園里有玉米、南瓜、油菜、花菜……我對圳圳說:“你快去找一下菜園里秋天的顏色,再挑一種你最喜歡的顏色?!臂谯谌杠S地跑進了菜園,我在后頭跟著。圳圳一會兒蹲在油菜地旁摸摸油菜葉,一會兒去挖挖土,時不時還叫著“媽媽,你來看呀!”而我顯得有些不耐煩并催促他:“你快去找呀,不如就去看南瓜吧!”圳圳似乎對玉米更感興趣,而當時我也不顧問他的意見,扯起他的衣袖便到了南瓜藤下,拍了照完成了記錄紙便又扯著圳圳回了家。
圳圳剛進入菜園的時候,可以看出來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他對這一片菜園充滿著好奇,在他叫我來看的時候,是想與我分享他的發(fā)現(xiàn),而我卻沒有給他正面的回應,反而催促他,甚至強行決定讓他去看南瓜。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其實我應該比普通人更明白成人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導的作用,而不是主導的作用,可是在很多時候,急切地想讓孩子直擊重點,無形中就讓孩子變成了讓成人“牽著走”的結(jié)果,而“牽著走”的路線和速度是成人想要給孩子的,而非孩子自己決定的。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充滿著太多的未知與變數(shù)。我們是應該尊重一下孩子,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了,畢竟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我們作父母、作老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雖然,打破慣性思維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但“孩子你慢慢來”希望成為我們的口號。
書中所蘊含的愛的感覺,就像春季的氣息,慢慢飄到我的心房,讓人放松沉靜。讓教育“慢”下來,讓孩子“慢慢”來,我們需要的就是等待著他們。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8
昨天下午,治療回家,躺在床上,翻看新買的書,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天氣依舊持續(xù)悶熱,我的孩子,在一邊因為吃藥又哭又鬧。幾乎每天一次,都因為吃藥。和他姥姥戰(zhàn)斗。沒有個把小時的時間,他是絕對不會輕松的吃了那些藥物的。實際上,現(xiàn)在小孩子的藥,已經(jīng)口感上好多了。都是橘子味,水果味的。一般都是沖劑。連頭孢也做成了沖劑,即便如此,我兒子還是不買賬,最怕的就是吃藥。一看你動藥瓶子就喊上了。我不吃藥,我不吃藥。想起我們那個時候,生病了,吃藥沒這么困難,那時候都是大藥片。四環(huán)素、紅霉素。弄碎一閉眼就吃進去了。
書里記錄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那么細膩,還有那些非常可愛的照片,無論是選景、用色還是構圖,都很唯美,而有意境。在這點上,應該學習一下,歲月需要留下的,不僅僅是當時的容貌和神態(tài),一并還應該留下場景,讓人一看,會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當時是什么情況,此外,我作為母親,卻沒有一張從別的角度照的我和兒子的合影。真想剛生兒子的時候,好朋友說的。你怎么只顧給兒子照相。里面都沒有你。甚至,那個時候的錄像,有他姥姥。也經(jīng)常是半個身子的。這些以后看來,都是會讓人感到遺憾。
下面這個照片,是去軍博照的,當時兒子看到飛機,非常幸福,在里面跑來跑去。這樣拍下來。感覺還不錯。比呆呆直立的照片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9
龍應臺是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等一些較有影響力,最近,剛剛讀完《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感觸頗多。
《孩子你慢慢來》寫到“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么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nèi)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yǎng)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么呢?”對龍應臺而言做一個母親作為一個女人一生當中的重量是何等的重!
書中以第三人稱來敘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讀者一起來打量這對母子的生活常態(tài),你看不到一個母親面對著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細碎。華安在玩耍在淘氣中認識這個世界,媽媽在做家務在趕稿子在給孩子念書在生氣,那些文字最樸實、最細膩、也最簡潔地還原了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說教,只是干凈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眾,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jīng)意間遺失的細節(jié)。它們渺小、無謂,它們太習以為常,太容易被遺忘,可它們就這么漂漂亮亮地給留了下來,寫了下來,一篇篇,一幕幕,長長短短,晶瑩剔透,甚至不要求情節(jié)完整,只要納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緒傳達出來,就行了。
拜讀此書以后,我才深深感受到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嘆,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與生命的本質(zhì)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字里行間不單單是傳統(tǒng)的母職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書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句子充滿了愛,體現(xiàn)出龍應臺十分愛自己的孩子,因為龍應臺以一種母親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兒子華安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懂得了母愛和做母親的辛苦。作為大多數(shù)母親都對待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這一點使孩子發(fā)生了叛逆心理,而在這本書中龍應臺和兩個孩子相處十分融洽。作為孩子都有幾個無知的要求,比如說要媽媽很溫和、要媽媽不打人不罵人、要媽媽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這些要求并不過分,但要做到卻很難,而龍應臺全做到了。此書還告訴大多數(shù)母親,如何做最優(yōu)秀,最討孩子歡心的母親。做一個孩子忠實的觀眾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時刻牽頭引領,只能望向他蹣跚的背影而已。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平等對待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像龍應臺一樣盡職的好母親,滿足孩子們那些無知的要求吧,因為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將此書獻給已做母親或即將做母親的您一起分享!體驗做母親的那份喜悅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10
龍應臺的大名早有聽說,最近的關注源于朋友圈里看到的她在大學的演講,主旨大約是講和“人文素養(yǎng)”有關,尤其是作為一個政客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她也倡導每個人都應該多讀點“文哲史”方面的書;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講,也談中國夢,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并希望下一代的中國人不再有恐懼,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作為一個獨立學者和“馬政府”的前文化部長,我有理由相信龍應臺顯然是一個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和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帶有鮮明的現(xiàn)實批判主義的文化人。讀到龍應臺,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大跌眼睛,這是一個霸氣的,有強烈批判主義的作者嗎?就像書的扉頁所介紹的那樣:“作為華人世界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著萬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嘆,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這本書是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展現(xiàn)出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仁愛,也再次讓我覺得不管一個外表再強悍的女漢子,作為母親,她也唯有柔軟。
這本書并不厚,或許是因為我尚沒有孩子的緣故,卻讀得比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后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種畫面感,如嬰兒般的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書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嬰兒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測,去想象。讀此書我似乎也有種在努力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小多由奶奶帶大,母親也并非如龍應臺那般有文化,或因為兒時記憶斷線的緣故,我已記不起什么蝴蝶結(jié),也想不起多少兒時的故事,還有什么洋娃娃,但這已不重要,因為我依然健康快樂的長大,依然具有獨立人格,依然愛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每個人的故事,龍應臺筆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從小接觸到三四種語言,可以聽一個有文化的媽媽講各種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態(tài)和媽媽對話。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里,這個媽媽既聰明嚴厲,又有一個母親柔情般的呵護,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內(nèi)的每位家長也都盡自己所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了我們。
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人,柔情背后依然免不了龍應臺對社會,家庭的思考,關于婚姻她說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擇;婚姻幸福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消減”。這些,她又如何對一個兩歲半的小孩去解釋?我最新的領悟是婚姻與家庭本無所謂完美,所謂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時,雙方能用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去溝通面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尋找共通點;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賞中讓彼此成長。如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學會欣賞,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心得 篇11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每讀一遍,它都給我?guī)硇碌母惺芎托撵`的沖擊,這本書有太多的內(nèi)涵!每讀一遍我都仿佛與作者龍應臺女士共同溫習了一遍做母親的感受,一邊咀嚼著她的育兒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感受著內(nèi)心的美好憧憬,一邊回味我與女兒一同成長的快樂,以及在教育工作中和學生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我和女兒也走過龍應臺女士所走過的路,也有著或多或少相同的感受和經(jīng)歷:每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帶給這個世界的歡樂都是相同的,孩子用他(她)那清純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的新奇,用柔嫩的小手觸摸這個世界的靈魂,他(她)是懷著怎樣大的好奇心?。∥覀冞@些先于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父母、師長,在享受嬰孩帶給我們的無限溫馨與歡樂之余,更應該主動地,心甘情愿的做他(她)們的引路人,來幫助他(她)們認識這個大千世界的同時,保護他(她)們稚嫩的心靈!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紐約華爾街的證劵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坐在斜陽淺淺的臺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從從容容把那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边@樣的幾句話為我勾勒出了一幅充滿母性光輝的、美麗的朦朧畫。母性的光芒閃耀在她的臉上,有著深深的震懾力,因為愛來自心底!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自己,在家里,多少次因為時間的關系,督促女兒:“快點,抓緊時間!”在學校課堂上,為了下一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催促學生們:“快一點,抓緊時間!”
我曾有幾次對孩子說:“別著急,孩子,你慢慢來!”的語言呢?
像龍應臺一樣告訴孩子——“孩子,你慢慢來”那樣,媽媽們、老師們慢慢來吧!
如此的“慢慢來”與速度無關,而是一種淡定和從容、理性和豐富、真實和真誠;在慢慢中期待,在慢慢中教誨,在慢慢中踐行我們愛的教育,這就是母親們和老師們的天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