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的感悟模板3篇

字號:


    感言就是指那些能夠表達自己感想感受的文章話語,當我們結(jié)束一段旅程或者經(jīng)歷一些事的時候。都需要我們?nèi)ケ磉_一些最真摯的感言,感言是幫助我們表達最真實的情感的一種工具。編輯花時間專門編輯了在人間的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人間的感悟【篇1】
    無論是讀書,還是觀影,都是人生很私密的時刻。至少對我是如此。當我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一定是在無人處,和書形成一對一的關(guān)系。當我觀看一部期待已久的電影時,我也一定會找個絕對私人的空間和時間,完整無缺地享受這個過程,而且,一定要關(guān)門閉戶,光線調(diào)暗,與電影形成單打獨斗的關(guān)系。
    如此這般,才算真正讀過了,看過了,才覺得身心舒暢,解渴了,也過癮了。偶有特殊情況,比如,聽人朗誦一本書,和朋友們到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如果覺得此書好,此電影好,就一定會到無人處再讀一遍,再看一遍。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我讀過,看過之后,卻一定會想要與人分享??上?,身邊卻一定缺少那么一個能夠在地理和心理上都契合的人與之酣暢淋漓地交流。這種令人遺憾之致,沮喪之致的窘迫,一直到認識了王樽,讀到了他的電影筆記之后,才算得到有效的緩解。
    有很長一段時間,王樽的系列電影筆記成為我的觀影指南,類似一本本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旧鲜撬墓P端談到了哪一電影,我就在第一時間里去搜羅這部電影,然后,在第一時間里看完。一再如此,樂此不彼,盡享其中類似私家菜的誘人的色,香,味。
    私底下,我把王樽尊為觀影之道上的老大。在他的文字的引領(lǐng)之下,我有機會知道和欣賞到了很多好電影。并心生感激。覺得這位觀影老大,不僅足夠資深,還足夠慷慨。試問,有多少人會把自己最私密的身體快感,最私密的讀書和觀影的心理上的共振,出賣給小伙伴的呢。
    即使他有心出賣,又有多少人是具備了足夠的耐力和才華,積數(shù)十年之功,把文字經(jīng)營得如鮮果般活色生香,如美玉般玲瓏剔透的呢?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因為,他首先要在眾人之先,以人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看了盡可能多的,近乎無限的,且每日每時都在擴張的,數(shù)量浩淼的電影。而且,他還要有過目不忘,起承轉(zhuǎn)合,左右逢源的童子功。
    他圈里的一位好朋友如此地看重和推崇他:王樽的溫文爾雅和詩情才氣遠近聞名,無論是新朋還是老友,他任何時候都是謙和的,他是上一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讀書人。如此詼諧生動的描述,不是混了十年二十年的狐朋狗友,是形容不出來的。當一個文人真心評說另一個文人是“一個讀書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作是一個有高度和溫度的贊美,是一個文人對另一個文人的人格,修為,以及品位的肯定。當然,也或多或少地心有戚戚的意思。
    然而,王樽在一鼓作氣出版了5本電影筆記之后,大概有8年的時候,不見他的新書。就在喜歡他,期待他的讀者,不解其意,心生焦慮的時候,今年的春天,萬物生長,繁花滿枝時分,他的《人間煙火》也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
    我在意亂情迷下打開了書的第一頁,三天后,在氣定神閑的狀態(tài)里合上了《人間煙火》。幾天后,我又把書前后左右地回味了一遍。這份從容和淡定,是他通過他的文字傳遞給我的。比較他之前的文字,他的文章已經(jīng)修成了類似太極的功夫和底蘊,開合有序,內(nèi)外雙修,中正安舒,剛?cè)嵯酀?,行云流水,連綿不斷。
    在《天地何以不仁》里,王樽意在評論美國導演薩姆派金帕1971年的驚悚電影《稻草狗》,以及1999年澳大利亞和南非電影人根據(jù)南非作家?guī)烨械墨@諾貝爾文學大獎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恥》。他卻筆鋒犀利,蕩起浩大的漣漪,拿老子的《道德經(jīng)》來起勢。他說,稻草狗的概念由來已久,老子在他的名作《道德經(jīng)》里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就是草,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也就是稻草狗。我最初看到老子那段名言,首先的反應是忍俊不禁,將萬物視為稻草狗,這是何等的大度何等的幽默,也只有萬能的造物主才有如此恢弘的宇宙觀。
    這兩部電影的主人公都是飽讀詩書,卻在現(xiàn)實生活里無能為力,自身不保的“喪家犬”,是一條“芻狗”。但王樽在評說中巧妙地轉(zhuǎn)引了思想家薩義德的話說:知識分子需要流亡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質(zhì)疑任何權(quán)威。電影《稻草狗》里的教授,面對無止境的暴虐,沒有更多的選擇,他的一再退讓,懦弱,息事寧人的“仁”,帶來的結(jié)果不是和平,而是更大的“不仁”。保衛(wèi)自己和自己的房子,成為教授的最后的防線,也是使他變得剛強勇猛的原動力。在文章的最后,王樽這樣來收尾:我們之所以最終成為“芻狗”,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天地不仁”,而是我們自己的不仁,或者說是自己慫恿了他人的不仁。
    生活中的王樽也是一條“芻狗”嗎?好像是的。他自己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文章里也都談到過一些,說自己的不合時宜,和“笨拙”。似乎他的經(jīng)歷頗為曲折,也相當?shù)貜碗s,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地。是大時代的云朵下,加之個人性格的推波助瀾,形成了所謂命運的東西嗎?不得而知。
    但是,讀他的文章,不知道為什么,我總覺得最適合他的,應該是行吟詩人的身份。這或許也是他自己心許的職業(yè)。有一點自由,也有一點理想的浪漫色彩,又足與現(xiàn)實繁復的生活保持一定的審美的距離。而“行吟詩人”其實只是一種美譽,往深了說,往淺了說,不也就是老子所言的一條“芻狗”,不也就是孔子自詡的一條“喪家犬”嗎。
    在王樽新書《人間煙火》里,壓軸的一篇文章,是《當我們談?wù)撾娪皶r,我們談些什么》。他如是說:當我們談?wù)撾娪皶r,就是談?wù)撋畹慕?jīng)驗。電影本身就是生活,觀眾從銀幕上所觀看和體味到的即是生活的鏡像。如果電影不是生活,那么生活是什么呢?
    有意思的是,我讀王樽的文字,也經(jīng)常地發(fā)生一種錯覺。就是每當王樽把房間里的燈光調(diào)暗,窗簾關(guān)上,全神貫注點開遙控器的剎那,他的身份瞬間出現(xiàn)了逆轉(zhuǎn),他坐到了顯示器的里面,恍若走進了一面鏡子里,反過來窺探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其實,此岸和彼岸,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轉(zhuǎn)身而已,誰能說得清,分得清,又有什么必要去分清呢?觀影之道上的老大王樽,他是一只能夠憑借自己的文字,自由出入多緯度的蝴蝶,一會兒在電影的夢境里,一會兒又坐到了朋友的書房里。每當他和你面對面喝茶聊天,眼神迷離的時候,他的魂魄或許已經(jīng)飛到九天云外了。假如誰想親近他,就只有讀他的書,和他一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求索。電影是迷人的,生活也是迷人的。但愿認真生活的人們啊,你們什么都不要錯過。
    在人間的感悟【篇2】
    《在人間》的作者是前蘇聯(lián)的高爾基,這本書寫了阿廖莎流落到人間的生活經(jīng)歷。
    流落到人間阿廖莎在一家鞋店工作,挑柴、燒飯、洗衣樣樣活都干。他在辛苦勞動的同時,也不忘記讀書。有時候他為了讀書影響了工作,因此經(jīng)常遭到主人的毒打,但是他為了讀書卻毫不在意。讀了《在人間》這本書,我被書中的主人公阿廖莎刻苦讀書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忍受著主人的毒打,卻從不放棄讀書,一直渴望讀書,追求著自己大學的夢想。這時,我的耳邊回響出了一句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的話:“讀書就是生命”。從這句話中我看到讀書是多么的重要。高爾基倡議人們?nèi)プx書,從書中獲取知識與力量。可是在我們身邊有些人卻沒有想到去讀書,沒有花時間去讀書,沒有看到書可以給我們知識和力量,把美好的時光白白浪費,這是多么可惜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我們要向阿廖莎學習,從小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書,使我開啟智慧的大門,書,使我從幼稚走向成熟。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在書的海洋中遨游。
    在人間的感悟【篇3】
    人間系列三之《人間溫柔》,買這本書大概是覺得自己跟“溫柔”二字不沾邊,那就買一本溫柔的書,試試看能不能讓自己稍微“溫柔”一點吧。
    不記得是哪位摯友跟我說過,她覺得“溫柔”是一種難得的品質(zhì),所以她非常欣賞身邊溫柔的朋友。年少時,我覺得電視里那些敢愛敢恨的江湖人士很酷,于是自己慢慢地就變成那樣的人;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性格有些時候會成為傷人的利刃,所以就想學著稍微“溫柔”一些。我對溫柔的理解大概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并一直愛著這個世界。
    書中記錄了31個小故事,這對于記性差的我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因為不用去記各種復雜的人名和她們之間的關(guān)系。印象較深的有《路上的時光》、《我們的耳朵曾經(jīng)錯過一些什么》和《我愿意去讀懂你》三個故事。
    《路上的時光》中,作者喜歡在旅途中讀書,火車、高鐵上都曾是她的閱覽室,在這個車上幾乎都是“低頭族”(低頭玩手機的意思)的今天,這簡直就像是毛主席當年“在鬧市中讀書”一樣,需要極強的定力和信念。作者還會在乘車的途中,發(fā)現(xiàn)和記錄她看到的各種人與事,,沒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可感受不到那些故事中的樂與悲。剛剛看完易烊千璽的vlog,里面講到他在北京很長一段時間了,每天都是坐地鐵和公交,但大家都戴著口罩各自玩手機,他一次都沒有被認出來過。所以,在路上多抬起頭看看周圍的世界吧,它遠比手機上那些文字、視頻要更精彩。
    《我們的耳朵曾經(jīng)錯過一些什么》里面,作者的聽覺格外敏感,也正是因為這份敏感,他才能對夜間掉下的龍眼聲、鬧市中的叫賣聲等常見的聲音,產(chǎn)生一些特殊的共鳴和見解。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且浮躁的年代,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樣認為,反正我認為自己這個年紀挺浮躁的。我們總想要追求詩和遠方,覺得眼前都是茍且,但是作者能從茍且中發(fā)現(xiàn)詩。那些隨處可見的小商小販,那些無意聽到的聲音,背后都有它自己的美好。我初中時特別喜歡吃一個街口攤上的麻辣燙,那里的老板娘總是笑臉盈盈的,每次去不用我說就知道我想吃什么,還會多放很多酸蘿卜,以至于我現(xiàn)在都快24歲了,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還是會往那里跑。老板娘的兒子會幫忙收錢、擦桌子和串丸子,雖然偶爾會跟媽媽頂頂嘴,但總體還是個挺可愛的孩子;老板娘的丈夫話不多,但是也會在旁邊幫忙一起煮面、下單收錢等,一家人就這樣互相幫襯,我想老板娘的笑聲和底氣有一部分是來自家庭和睦吧。
    《我愿意去讀懂你》則講的是一個“幼稚”的父親和女兒(作者)的故事。作者在被工作折騰得不行的時候,發(fā)了一條朋友圈“一個上午累成狗”,幾分鐘后就收到了父親的電話問候,電話打完后還發(fā)來了“不要把自己和狗相提并論,你是狗,你爸是什么?”,諸如此類的事情發(fā)生了一次又一次,就算是選擇性地屏蔽了父親,父親也能從各種細節(jié)中,找到教育女兒的點。直到有一次兩父女坐在家里吃飯時,作者才跟父親解釋“老爸,我們這代人的表達方式,不是你想的那樣嚴肅”,父親臉都紅了,想了很久才說“你什么事都不跟爸說,爸只能自己想辦法去了解”。作者的母親去世得早,父親一個人拉扯孩子,這些年來學會用QQ、微博、微信,但是這些軟件里的關(guān)注只有女兒一個人,每次都收集很多天氣預報、養(yǎng)生訊息、疾病預防等文章給作者,可作者都是幾個字就應付過去了。經(jīng)過談話后,作者上網(wǎng)整理了網(wǎng)絡(luò)用語的解釋,給父親發(fā)了過去,父親想要讀懂自己,那自己也愿意認真地去讀懂父親。看這篇文章時,我的母親正在整理冬天的被褥,準備存放好來年再用,我的父親還在外做事未歸家。小時候我特別不喜歡跟別人提起我的家庭,老來得我的父親和總是很兇的母親,總讓我覺得沒面子,小學時同學指著老遠在排隊給我報名的父親,問我那是不是我爺爺,我回答了“是”?,F(xiàn)在想想,那時的唐柳真是個混賬東西。這幾年我盡力教會父母使用智能手機,母親學得很快,微信轉(zhuǎn)賬啥的都會了,甚至還迷上了刷抖音。父親雖然沒有母親玩得那么順暢,但是基本的打電話接電話,還有微信視頻都會了,我很開心自己能像小時候她們教我那樣教會他們,也很欣慰他們終于跟這個時代離得更近了。
    本來年前就該讀完的書,硬是拖到了現(xiàn)在,寫完這篇讀后感,心里的焦灼感終于消失了。希望這一年能擺脫這該死的拖延癥,做一個更加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