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七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一
    丁愛華
    我們在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首詩、一部劇本時,往往對作家、作品產(chǎn)生一些看法和見解,自然地進行一番評價,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文學評論。隨著高考作文對文體分類的重新界定,論述類文章越來越受青睞,即便在高考作文的命題中不直接考查文學評論,我們只要熟諳這種文體的寫作,也能借助文體不限這一要求利用這種文體在高考獲勝。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這種文體呢?
    一、仔細閱讀作品,把握評論對象
    這是寫好文學評論的基礎,因為只有細致地閱讀作品,才可能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對評論對象有準確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或評論的中心,否則只能是泛泛而談。閱讀一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1)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2)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fā)現(xiàn)特色(或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形成觀點;(3)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zhì)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做評點,隨時記錄。
    二、確定評論中心,進行客觀評價
    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并確定評論的中心,這里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qū)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于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于藝術意境、感情抒發(fā)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chuàng)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fā)來確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chuàng)新,評出新水平。要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而作品中什么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么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什么是自己對于作品的真知灼見,什么是拾人牙慧的舊調(diào)重彈、老生常談;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這些都必須通過自己的細心甄別才行。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二
    進入3月,全國各高校陸續(xù)發(fā)布自主招生簡章。在刊xxx文的“大軍”里,近期卻突然出現(xiàn)了一批“新兵”——高三考生。北青報記者發(fā)現(xiàn),90所自招試點高校已發(fā)布的招生章程里,有近半的大學將“在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或論文”列為自主招生報名資格條件之一。論文買賣市場“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買省級刊物版面,甚至還雇人代筆。這塊自主招生的“敲門磚”,淪為奇特的論文買賣產(chǎn)業(yè)鏈一環(huán)。(3月26日《北京青年報》)
    現(xiàn)在,不僅是大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各種評職稱的論文有造假的情況,連高中生都涉及其中,還形成了所謂的“黑色產(chǎn)業(yè)鏈”,可謂是觸目驚心。高中生論文造假的通病無非是想走捷徑,投機取巧式地增加自身競爭的砝碼,把“敲門磚”搞好,卻真真丟了道德,還褻瀆了公平正義。
    這種情況能得以普遍存在,首先,是規(guī)定的設置主體,也就是高校方面出了問題。既讓自主招生有漏洞可尋,又沒有果斷有效地制止高中學生和家長“鉆空子”行為的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和家長進行論文造假的“現(xiàn)實成本”偏低,且沒有過多牽絆,再輔之他們對于升學的急切追求,甚至帶有一些盲目和過激的成分,這條論文造假的產(chǎn)業(yè)鏈自然會是越來越黑。
    面對高中生論文造假的現(xiàn)實,高校里的相關招辦人員介紹,提交相關材料之后會有專家評審組對論文及其內(nèi)容進行審查,杜絕投機取巧。也就是說,高校開出的方子是“嚴審”。但是,要想真正制止高中生論文造假的亂象,就一定不能止于高校“嚴審”,這與其說是“淺嘗輒止”,不如說是“無關痛癢”。
    怎么說呢?這樣的“嚴審”并杜絕不了論文造假的現(xiàn)實需求,因為自主招生的一些自身漏洞仍存在著。而且,所謂“嚴審”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還有待商榷,其現(xiàn)實效果也無法保證。還有,“嚴審”之外就戛然而止,沒有配套的懲戒措施,這樣的“嚴審”沒有震懾性,也很難增加論文造假的現(xiàn)實成本,這樣,促使學生和家長止步自然是空談。
    既然大多數(shù)高校的自主招生的報名條件有“論文”這一項,再加上論文某種程度上也確實能說明學生的能力,因此,不必過于苛責這條規(guī)定本身。但同時,高校也應該看到現(xiàn)在論文造假亂象叢生的現(xiàn)實。所以,為了對規(guī)定負責,對學生和學校負責,如何避免規(guī)定在實踐中不走樣?進而增加其自身“含金量”?就需要高校進一步明晰。
    比如,進一步推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弱化論文等某單一指標的重要程度,而且要把這一情況最大程度讓學生和家長知曉;形成對論文的一整套評析程序,專家審核之后,查重、答辯等形式都可以嘗試;一旦發(fā)現(xiàn)論文造假,進行嚴罰,不僅僅要與自主招生的成敗相關聯(lián),甚至可以觸及考生的“根本”,形成一種現(xiàn)實威懾,讓他們真正不敢造假等等。
    不過,高校要想有所為,這些措施要想推行下去,還得正視并處理一個“大障礙”。那就是一些核心期刊、學術刊物從以知識論英雄的陣地變成通過賣版面牟利,被金錢過度侵染的功利化產(chǎn)物的現(xiàn)狀。這一障礙不除,發(fā)表論文的現(xiàn)實土壤就不干凈,以論文為一個評價指標的初衷就會變味,再怎么去規(guī)范自主招生,也難逃“不公平”的評判。所以,對期刊和刊物的規(guī)范與整頓,還有嚴格的監(jiān)管也必須提上來。
    總之,就是要把拼論文背后的“拼錢”實質(zhì)回歸到“拼學生實力”的實質(zhì)。當然,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和家長良性的“拼實力”,把興趣和愛好引入,凈化學術之風,讓考學更真實、公平。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三
    謝謝邀請!
     林清玄的書法與他的散文一樣美,我也這樣的認為。
     林清玄的書法有五種特點:
     1/有點博大精深,醒世恒言的格調(diào),欣賞他的作品有著清新脫俗而且意如流水,幽幽而順暢。
    2/字體特別秀氣,典雅,欣賞她的作品修心 修德 養(yǎng)善。欣賞他的作品可以使人性情溫和而且閉目養(yǎng)神。
     3/字跡有點遁入空門的感覺,脫離習俗而入一種境界超越自我。欣賞他的作品可以使人超脫超越時空,甚至有點看破紅塵之感覺。
    4/他的書法很有品味人生的感覺,神思而入游走于境界而且有點古韻古律玄幻奇妙之感覺。
     5/他的書法有著散文的灑脫而且從結構上特別順暢,有點春天的枝丫在春雨的滋潤下特別有韻味。
    好了就回答到這吧,送上快樂每一天!
    感謝這位朋友的邀請,對于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林清玄,一提到這個人,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每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大概都知道林清玄這個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兩百多本著作,被稱為現(xiàn)代的“八大家”之一!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清秀和雅致同時又給人以希望和動力,我覺得這是他的散文最精彩的地方,讀了他的散文你就想去走走,想去做一點什么事。
    有人說林清玄的書法和他的散文一樣美,這是真的嗎?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林清玄的書法作品:
    這是林清玄的書法作品,
    可以看出,林清玄似乎在追求一種禪意,也沒有刻意去在意書法的法度,這就和他的散文是一樣的,不著痕跡,但是卻很美!
    從林清玄的書法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種意境,而不是規(guī)則,這就如同他的散文一樣,沒有刻意去雕琢文字,就用最樸實的話語,但是讀起來卻口齒生香,我想他的書法也是這樣一種味道!
    這兩幅書法作品應該能集中體現(xiàn)林清玄的書法水平,特別是第一幅,字美,意境更美,第二幅作品顯得清秀,有人說林清玄的散文是心靈雞湯,但是我覺得這么美的心靈雞湯也是很少的,因此,我覺得林清玄的書法確實和他的散文一樣具有美感!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四
    寫作能力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zhì)之一。
    寫作是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是對生活的思考和表達。寫作是情感的交流方式,是有效學習的方法。
    當心有所動、靈感襲來時,我們應將其傾注于筆端、訴諸于文字。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寫好作文呢?首先作文源自于生活,而生活又無處不在。
    我們也許并沒有崇高偉大的、有意義的生活,但我們有有意思的生活。我們有最單純的眼睛,有最有活力的心靈和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雙手。
    其實我們一直在生活里。因此寫一篇好的作文,必須要學會放眼生活。
    放眼生活是一種高姿態(tài),只有對生活多一份留意,多一個思考,多一種欣賞,便會覺得生活是這樣的多姿多彩。其實靈感不僅來自回憶、來自書本,還可以來自生活,來自生活中的每一句話,每一份感動,來自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其次是一種認知態(tài)度。
    我們在寫作文時,不要看成是今后成為作家的起點,更不要看成是一項任務,而應該把寫作文作為一種與人溝通、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去看待。其實當我們寫好一篇作文時,實際上也就學會了一種很好的與人溝通的方式,學會了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有人會說很難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其實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不可能也不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一個對周圍事物不仔細觀察的人,當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要想寫好作文,我們就要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不斷的觀察生活,練就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才能夠敏銳地從生活中捕捉美,只有這樣,才能從生活中積累作文的素材,使自己的文章生動。
    對于寫作,每個人的目的都有所不同。有的人是為了把文字轉(zhuǎn)變?yōu)橛袃r值的東西;有的人是為了享受寫作的樂趣;有的人只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沒有目的,可是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將是一種俗氣。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五
    新聞評論的概念
    新聞評論,是新聞機構所發(fā)表的言論的總稱。新聞和評論一實一虛,如同鳥之雙翼,構成報紙的兩大文體。它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fā)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tài)度的新聞體裁。以與新聞結緣為前提,舉凡各類具有新聞價值的論說文,不拘長短,不論署名與否,均可稱為新聞評論。
    2.新聞評論的特點
    (1)與其他言論一樣,由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準確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獨特的見解吸引讀者而取勝。
    (3)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廣大群眾說話。
    3.新聞評論的種類
    目前,我國對新聞評論的分類,有這樣幾種情況:
    (1)按評論對象的內(nèi)容分類,有政治評論、軍事評論、經(jīng)濟評論、社會評論、文教評論、國際評論。
    (2)按評論的性質(zhì)功用分類,有解說型評論、鼓舞型評論、批評型評論、論戰(zhàn)型評論等。
    (3)按評論寫作論述的角度分類,有立論性評論、駁論性評論、闡述性評論、解釋性評論、提示性評論。
    4.新聞評論的寫作
    第一,要注重針對性。對人們普遍關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問題,以及兩個文明建設中人們迫切需要回答和解決的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具體的科學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給予說明、回答和指導。
    第二,論點要新鮮。就一篇評論而言,論點是觀點。是靈魂。論點不新鮮,或者和報紙上發(fā)表過的相雷同,讀者看了開頭就興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論據(jù)要有典型性,具有說服力。評論的論據(jù),就是用來闡明論點的新聞事實和有關材料。論據(jù),既是論點的依據(jù),又是評論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因此,精心挑選作為論據(jù)的新聞事實,至關重要。
    第四,說理要有深度。寫評論,要在說理上下功夫。一篇評論,說理有無深度,往往關系到它的成敗。
    此外,評論寫作還要注意寫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話套話,力求有點文采,使讀者愛看。
    5.常見新聞評論簡介與實例
    (1)社論
    代表報紙對重大問題發(fā)表意見的最重要的評論形式。黨的機關報的重要社論,代表著同級黨委說話,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各級黨的機關報,經(jīng)常借助社論的形式,對所屬黨委管轄范圍內(nèi)的重大問題,發(fā)表指導性的意見,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論是報紙的重型評論,還常用于表示歡迎、紀念、慶祝之類的場合。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六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τ谠u價他人來說,也同樣適用,即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判斷。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用微博、微信等傳播載體分享自己的生活,使之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然而由此所帶來的結果卻讓人喜憂參半。有人愿意對于這種分享傾盡贊美之詞,但也不乏以惡語相向的尖酸刻薄之人。對于被評論者,他人之言既不可以偏廢,但也不能完全相信,以致被誤導。故此,要唯心,唯己之心來作出取舍判斷。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闭缥赫鞯膭裰G一樣,他人的議論有如一面光亮的明鏡,常常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從而明白自己的短見與偏執(zhí)?!芭杂^者清”,可以說評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更加全面,深入地看待同一件事物。當然,評論是一把雙刃劍,在指出問題的同時,往往也會刺痛你的心靈。當我們太過在意外界的看法后,往往會在這些片面的,甚至是尖刻的評判中迷失自我。史鐵生在“人生最輕狂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如果他只是以為聽信別人對他的不相信與偏見,那么也許他真的會如外界所評論的那樣:成為一個只能走在輪椅上的殘疾人。但在那最艱苦的歲月中,他選擇去相信母親的話,去傾聽合歡樹葉的沙沙聲……最終他擺脫了肉體的束縛而站上了智慧的高臺,用筆來書寫靈魂的深刻。他人的評論不可不聽,卻也不可全信。應學會用心來進行取舍明辨,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
    面對個人的評論時,人們往往還是能夠做出取舍,判斷對與錯??墒钱斣u論由個人層面上升到了社會層面時,我們是否又能在人云亦云之中保持一份理性的思考?所謂三人成虎,日益嚴重的這種評論的社會風氣已經(jīng)漸漸讓我們失去了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而生出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困惑。所以,唯心不僅是擁有取舍的明辨、善變,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堅守自己的行為標準與道德底線。
    紀伯倫曾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比藗兂鲇谙嗷シ窒?、交流的善意而開發(fā)了這些社交軟件,如今卻成為了一些人傳播謠言甚至是發(fā)泄人性黑暗一面的平臺和工具。作為被評論者,我們要取舍、要堅守;同樣在作為評論者的時候,我們也要秉持正義,這不僅是對他人的負責,更是慎獨精神的要求和體現(xiàn)。
    “一個人的意義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東西?!敝灰覀兠恳粋€人都能夠唯心地接受評論,做出評論,相信一定會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所謂唯心,即從己之心,也有為他人之心之義也。
    臺灣作家的好書推薦篇七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
    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
    (《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fā)未來的禮物”。
    “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
    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設性的)評論”。
    (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xiàn)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準。
    文學評論的標準有政治標準、思想標準、歷史標準、社會標準、藝術標準、美學標準等等。
    用不同的標準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們應該用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所謂美學標準,指的是藝術規(guī)律和美的原則。
    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yōu)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
    當一部作品經(jīng)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
    (《關于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nèi)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
    這里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
    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xiàn)實的人的思考。
    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
    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文學作品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形式的優(yōu)劣好壞影響著內(nèi)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
    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
    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里、相依相存的。
    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fā)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創(chuàng)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
    創(chuàng)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
    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
    所謂歷史標準,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chǎn)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
    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
    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考察。
    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
    用歷史標準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chǎn)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xiàn)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xiàn)實感。
    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創(chuàng)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zhì)如何等等。
    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
    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是統(tǒng)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
    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
    如果把批評標準表述為“美學——歷史”標準,就更貼切。
    文學評論的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于文學評論來說,是占有材料、調(diào)查研究的過程。
    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閱讀范圍。
    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
    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
    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jù)。
    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鉆得透一點,深到能產(chǎn)生真知灼見為止。
    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
    xxx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后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tài)度’”,為了“在讀了之后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么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
    《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xxx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fā)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
    對于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
    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
    2.閱讀方法。
    一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
    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
    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fā)現(xiàn)特色(或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形成觀點。
    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zhì)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
    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
    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
    如金圣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
    還要通過閱讀培養(yǎng)復述節(jié)錄作品內(nèi)容的能力。
    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nèi)容,以作評論的依據(jù)。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并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
    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旱谝环N,為評而評,無的放矢。
    評論者隨便拿一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jīng)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
    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
    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chuàng)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于一般、平庸、膚淺。
    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后塵,拾人牙慧。
    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準作品。
    應該選擇什么人的哪一作品,這是有標準的。
    標準就是:
    (1)作品的價值。
    一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么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
    (《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jù)。
    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
    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
    (2)現(xiàn)實的需要。
    現(xiàn)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yè)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凡是現(xiàn)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
    選作品要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
    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
    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
    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qū)別對待。
    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
    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于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
    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于藝術意境、感情抒發(fā)等方面。
    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chuàng)新。
    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fā)來確立。
    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chuàng)新,評出新水平。
    對一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jié)安排,是評某一細節(jié),還是評全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
    培養(yǎng)“眼力”,可以采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
    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
    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
    (《關于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
    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范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
    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罚梢源_定一個范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
    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
    二是甄別。
    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么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么是自己對于作品的真知灼見,什么是拾人牙慧的舊調(diào)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
    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