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詞在很多時候也讓很多導游頭疼過吧,如果你當過導游,那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導游詞吧。一篇完整的導游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只有不斷地完善和修改,我們才能把導游詞變成自己的東西,您知道這個導游詞應該要怎么下筆嗎?如果您對“南京中山陵導游詞”感到好奇請閱讀以下精心準備的資料,以下內(nèi)容僅供參考請大家仔細閱讀!
南京中山陵導游詞 篇1
中山陵親愛的朋友們,來到歷史文化名城,一定要去看看該地區(qū)最著名、最有特色的景點。到了南京,如果不去中山陵,只能看到南京的一半。雖然南京號稱:“六朝古都”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等,但中山陵無疑是最具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名勝之一。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人民——主革命的先驅(qū)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朋友稱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使用了"中山橋"他的別名,所以他在中國被尊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象山縣翠橫村。他野心不大,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讀書。畢業(yè)后在廣州澳門行醫(yī)。后來棄醫(yī)從政,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了中國同盟會,被選為并提出了“驅(qū)逐滿洲、恢復中國、建立人民國家、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理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總統(tǒng),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從那以后,我經(jīng)歷了“袁世凱竊國”第二次革命民族保護運動保護法運動”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總統(tǒng)。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把舊的三民主義發(fā)展成新的三民主義,并“提出:聯(lián)俄共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同年11月,應馮玉祥邀請,北上商討國家計劃,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操勞過度而死。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視野開闊,氣候壯麗,是修建陵墓的好地方。你可能會問;孫先生生于廣東,死于北京。他一生都在為革命奔走。他為什么選擇南京作為他的安息地?
據(jù)說早在1912年孫先生就任臨時會長時,靈谷寺僧就曾向他推薦過這首曲子。平川前,清逸后”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了南北和平統(tǒng)一,毅然辭去總統(tǒng)職務。四月初的一天,他和胡、等人在明陵打獵,來到現(xiàn)在陵墓所在的地方休息。孫先生環(huán)顧左右,對左右說,以后我死了,我要向百姓要這塊地安葬(再過一天我死了,我要向百姓討一塊地安頓我的尸體)。當然,紫金山風水的氣勢不是孫先生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問:“我死后,可以葬在南京紫金山腳下。因為南京是臨時政府成立的地方,所以我不忘辛亥革命。"所以,雖然孫先生在南京呆的時間不長,但南京對孫先生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選擇南京紫金山作為墓地,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南京中山陵導游詞 篇2
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如從碑亭數(shù)起則有290級臺階。建筑師為避單調(diào),將這392級臺階分作10段,每段1個平臺,總計有大小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向上看時一望到頂,石階連綿不斷,不見平臺;而各位現(xiàn)在朝下看時,卻反而不見臺階,只見平臺了。這392級的數(shù)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千二百萬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現(xiàn)在大家面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當年呂彥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絕癥而逝,常令后人發(fā)出"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嘆。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長30米,闊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wèi)。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全用香港花崗巖砌成。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這是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導思想。居中的"民生"門相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入祭堂。祭堂內(nèi)部以云南產(chǎn)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nèi)有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墻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diào),均為中國傳統(tǒng)孝色。而鑲嵌彩色玻璃的內(nèi)窗,在陽光照射下卻顯出另一番西洋風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風格,正與孫先生融貫中西的精神氣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闊2。1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6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 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fā)聵"和"討袁護國"。
經(jīng)過祭堂來到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chǎn)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huán)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tǒng)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民黨黨徽圖案。室內(nèi)圓形,鋪以大理石,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紅色大理石貼面。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圍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桿。壙內(nèi)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臥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臥像下5米左右處。為什么祭堂內(nèi)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而這里卻改穿中山裝了呢?原來當年民黨內(nèi)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介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xiàn)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究竟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一位來這里的游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jīng)磨難。1925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時,他的遺體經(jīng)過防腐處理,暫時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為孫先生的遺體壓住了他的風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遺體。后經(jīng)愛國將領張學良派兵保護,遺體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氣侵蝕。1929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6月1日運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完畢后,即用水泥將靈柩澆入壙中。墓穴用花崗巖墊底,四周建隔墻,紫銅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墊,棺上有一層密封著的水晶透明板。當年公祭時,站在石壙邊,扶欄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遺容??箲?zhàn)爆發(fā)后,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zhàn)爭后期,蔣介又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民黨左派的極力勸阻,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廣場兩側后壁有一道門,通向墓堡公園。中為墓室寶頂,呈覆鐘形。墓堡后墻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xiàn)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安全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筑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筑設施。包括藏經(jīng)樓、音樂臺、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們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頂?shù)牟坶w,是一位臺灣同胞捐資興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27周年時落成。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斗,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勛,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shù)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里憑吊拜謁。在兩岸統(tǒng)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xiàn)狀,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著祖國統(tǒng)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
謝謝大家!
南京中山陵導游詞 篇3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shù)刈钣忻麣狻⒆罹咛厣木包c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盡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nèi)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學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yè)后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yī)。后來他棄醫(yī)從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qū)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后,經(jīng)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tǒng)。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于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于各地,為什么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jù)說,早在1912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tǒng)一,毅然辭去總統(tǒng)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xiàn)陵墓所在地休息。
孫先生環(huán)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后,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盡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并不長,但南京對于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