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日常工作中,教案課件也是其中一種,每天老師要有責任寫好每份教案課件。?準備教案課件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思考如何更加生動。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詳細介紹“將相和課件”相關(guān)的知識,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向著目標前進吧!
將相和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jù)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理清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在反復(fù)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chǔ)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dǎo)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將相和》這篇課文,大家還記得嗎?(生齊聲回答)課題中的“將”和“相”分別指的誰?“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將”指藺相如,“相”指廉頗,“和”是和好的意思)板書:藺相如廉頗
誰還記得課文寫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哪幾個?
(生作答:三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很好!那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是怎樣的呢? (生作答)當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收拾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我們就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jù)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學習“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1、全班齊讀第二、三部分
讀了課文,誰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內(nèi)的脈絡(luò);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們就按照學習“完璧歸趙”的方法來學習這兩個小故事。
2、合作討論
針對課文中的“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來學習,在文中畫出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言行句子,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抓住相關(guān)語句來體會。
(學生針對有效問題的提出,從文章中找到相關(guān)語句細細體會。目的就是通過重點語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感悟人物的品質(zhì)。)
匯報交流情況
1、同學們一定已經(jīng)注意到經(jīng)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他的職位比廉頗還高。
2、那作為同朝為官、戰(zhàn)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
3、指導(dǎo)朗讀:
數(shù)一數(shù),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你現(xiàn)在就是廉頗,來說說這句話,(抽生讀書)說這話的廉將軍有什么樣的自我感覺?(預(yù)設(shè):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齊讀
再來看第二句:“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先自己試讀。(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tài)度了嗎?(預(yù)設(shè):看不起,不屑一顧,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齊讀
所以他的決定就是:“我碰見他,非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幾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什么樣性格脾氣的廉將軍站在你的面前?(預(yù)設(shè)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書:率性爽直
4、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哪個角度?引導(dǎo)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
小結(jié):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
誰能用剛才學習到的本領(lǐng),來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不是)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藺相如為什么要這么說?(維護國家尊嚴)該怎么讀好這句話?個別讀、齊讀
藺相如說:“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這話其實是在告訴秦王什么?(同歸于盡、舍身救主、不畏權(quán)勢)
綜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較量中,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他靠的是什么?(預(yù)設(shè)交流:面對強敵,藺相如靠的是拳拳愛國之心,過人的謀略和勇氣,靠的是聰明才智、他用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真是個(板書:智勇雙全)的人呀!
2、可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那些不全面評價時卻做了怎樣的事,說出了怎樣的話?預(yù)設(shè)交流:藺相如回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奶A相如對待廉頗的一言一行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他是個怎樣的人?
(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寬宏大量,顧全大局,愛國)板書:顧全大局
3、課文學到這里,你認為廉頗除了是個率性直爽的人外,還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板書:勇于改過。那么誰能來說說將相之間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關(guān)鍵原因是什么?(廉頗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質(zhì)是什么?)
小結(jié):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板書:愛國情懷
好了,同學們,發(fā)生在20xx多年前的這段故事,能夠流傳千古,除了因為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還因為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意義,我讀完以后最大的感觸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附:板書設(shè)計:
35將相和
和好
廉頗
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雙全
勇于改過
顧全大局
愛國情懷
將相和課件【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zhì)。
二、教學重、難點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zhì)。
三、教學準備
課件、《史記》的相關(guān)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暢談名著,揭示課題
1.師生互動
(1)同學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看過不少書吧!誰能說說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
(4)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一個故事《將相和》。
2.課題質(zhì)疑。
3.介紹背景
【設(shè)計理念】:課前談話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打開學生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質(zhì)疑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生字
2.根據(jù)課題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設(shè)計理念】:讓學生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lián)系地看問題的觀念,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
三、再讀課文,找準切入點。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請畫出課文中描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節(jié):“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BR> 3.談?wù)勼w會。
4.理解: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能耐、爬
5.指導(dǎo)朗讀。
【設(shè)計理念】:找準學習切入點,起到上串下連的效果,為研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作好鋪墊。
四、細讀課文,感悟形象
過渡:藺相如到底有沒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張嘴就能當上卿呢?我們一起學習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
2.請同學們自由讀,用“~~~~”和“——”分別劃出描寫人物語言、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體會。
3.討論、交流、整理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導(dǎo)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
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guān)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必須思考成熟;
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
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xiàn)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犧牲的精神。
(2)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
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保C智)
(3)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4)語言: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a.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理解“理直氣壯”,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jīng)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b.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說說你的觀點。
(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tài)?(踏實、坦然、輕松、放心、沉著、輕松、無懼無畏)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說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課文學到這里,藺相如是不是像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只是動動嘴皮子而已嗎?說說你的理由。
生:藺相如不是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他在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使秦國的,藺相如不畏強暴,憑著他的機智勇敢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這是多么不容易??!
生2:藺相如與秦王的較量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沒有大智大勇,沒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頗說的那樣“只靠一張嘴”。
師:是呀!藺相如隨機應(yīng)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來逼迫秦王,置個人生死于不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歸趙。藺相如也堪稱猛將。你們說僅憑一張嘴能做到嗎?藺相如雖然沒有持刀作戰(zhàn),但事實他唇槍舌戰(zhàn),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
5.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yīng)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設(shè)計理念】: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閱讀體驗,體現(xiàn)學生個性化朗讀。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五、總結(jié)寫法
1.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2.抓住人物言行進行重點詞句研讀,品析人物的形象。
【設(shè)計理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放手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作好鋪墊。
六、課外閱讀,豐富積累
課外閱讀《田忌賽馬》和《禪讓的故事》。
【設(shè)計理念】:豐富積累,激發(fā)閱讀興趣。
將相和課件【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美好品質(zhì)。
2、分清每個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3、把三個小故事任選一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教學重點】
1、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
2、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3、品詞析句,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討論交流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媒體設(shè)計】
錄相帶、投影片及相關(guān)的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
通過第一課時和課下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引導(dǎo)學生從整體上聯(lián)系全文評價故事中的人物,適當加入自己的褒貶態(tài)度;然后引導(dǎo)學生精讀課文時,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通過教師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弄清“將相和”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的聯(lián)系;最后總結(jié)全文時,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教學過程〗
一、通過上節(jié)初讀課文,誰愿意告訴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問題?
1、引導(dǎo)學生圍繞從題目、主要內(nèi)容、對人物(廉頗、藺相如、秦王、趙王)個性的褒貶態(tài)度等方面回答,要緊緊抓住課文的敘述、描寫來說,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勵學生說出誰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讓我們大家?guī)椭?BR> 師: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走進“將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認識這些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呢?
二、看錄相(完璧歸趙)
師:你從錄相里能夠看懂哪些內(nèi)容?還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交流,質(zhì)疑問難,發(fā)表見解,鼓勵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生:這段錄象講述了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yīng)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的和秦王斗爭,作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強權(quán)。我從文中“……”看出來。
生:我從“當滿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頗很勇敢。
問:藺相如真的要連頭和璧一起撞碎嗎?可圍繞這幾方面回答:
1、不是的,因為藺相如答應(yīng)趙王,如果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把璧送回來。
2、藺相如在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
3、當秦王還沒有看到和氏璧的時候,就想用15座城來換這塊無價之寶,當他親手拿到這塊璧時又是那樣愛不釋手,所以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他肯定不會讓藺相如用頭去撞的。
教師點撥: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歡和氏璧的心理,才這樣說這樣做的,他很機智、勇敢。(板書)
教師啟發(fā)學生在“完璧歸趙”這節(jié)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重點理解以下兩句話。)
⑴ 投影出示第一個句子:
“藺相如說:……約定了典禮的日期?!睂W生討論交流。
生:當秦王假意答應(yīng)給城后,藺相如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了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璧的事是真是假,說話是否算數(shù)。(機智)
生:藺相如很聰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fā)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參加授璧典禮的人就知道秦國不講信用。在這種場合秦王不敢殺他就把他送回趙國。
生:藺相如真聰明,既保護了自己又使秦國處于被動局面。
⑵ 投影出示第二個句子: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边@里的“客客氣氣”是非常有禮貌嗎?
生:我覺得很有禮貌,藺相如據(jù)理力爭,秦王有點懼怕他對他很客氣。
生:我覺得不是很有禮貌,秦王很生氣,對他又無可奈何。
三、師結(jié)
秦王本想殺了藺相如,愚弄趙國,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xiàn)在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來了?!巴瓯跉w趙”這件事可見藺相如多么機智、勇敢??!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他立下大功,受到趙王重用,被封為上大夫。幾年之后,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何表現(xiàn)?同學們誰有什么想法告訴大家?
1、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可能說出秦王一定想在澠池之會上報上次沒有得到和氏璧的仇恨。趙王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哨w王還是去了并帶藺相如隨行。
問:秦王為什么讓趙王鼓瑟?
生:秦王想借此侮辱趙王,貶低趙國的地位。
師:藺相如是怎樣做的呢?引導(dǎo)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
生: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趙國的尊嚴,藺相如逼秦王為趙王擊缶。
師:這叫什么辦法?
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老師出示句子:
“您跟我只有五步遠……拼了!”怎樣讀這個句子,才能把藺相如的勇敢精神讀出來。(生氣地說:“……”;怒氣沖沖地說:“……”;怒發(fā)沖冠地說:“……”;咬牙切齒地說:“……”。
3、教師點撥:
最后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缶,藺相如叫人記錄下來。澠池之會這場政治斗爭是打成平局,還是決出勝負?
教師先出示補充缶瑟特點的課件,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生:我看他們是平局,因為……
生:我看趙國占了上風……
教師點撥:同學們回答得很好。的確澠池之會上趙國占了上風,這場斗爭的勝利歸功于誰?
生1:歸功于藺相如,因為……
生2:廉頗也有功勞,……
生3:他倆都有功勞,是廉頗、藺相如的密切配合,才出色完成任務(wù)。
師:文章學到這兒,雙方的斗爭真是太激烈了,你想對藺相如、廉頗說點什么?(鼓勵學生勇敢地暢所欲言)
4、教師過渡:
同學們說的太好了,既注意到藺相如,又考慮到了廉頗。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作針鋒相對的斗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尊嚴。為趙國立下大功,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造成將相不和,引出了文中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四、通過看“負荊請罪”的錄相,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
學生自己能夠知道了什么?有沒有不理解的問題?
1、引導(dǎo)學生對錄象的內(nèi)容進行口述,適當加入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點撥。(性格直爽,知錯就改)(板書)
2、教師引導(dǎo)學生明確:將和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廣的胸襟和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緣于他們的共同的愛國思想,緣于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xiàn)。
3、引入“刎頸之交”一詞意義。
五、想象
“負荊請罪”時廉頗、藺相如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還可以到前面分角色表演。)
例文:廉頗裸著上身,背著荊條,步行向藺相如家走去。
藺相如得知廉頗來了,趕緊到門口迎候。廉頗一見藺相如,撲通一下跪倒,雙手抱拳,滿臉羞愧的說:“藺大人,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小,哪里知道您這樣忍讓我,我實在沒臉見您。請重重責罰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感激萬分了,怎么還來給我賠禮呢?”
廉頗感動老淚縱橫,藺相如快慰地笑了。旁邊的百姓見了,紛紛議論,都說:“趙國有這樣的將和相,是我們的福氣呀!”
六、回顧總結(jié)全文時明確
“完璧歸趙”后,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在“澠池之會”后晉升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造成廉頗不服,產(chǎn)生妒忌,是將相產(chǎn)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聯(lián)系。
七、你想向廉頗藺相如這兩個熠熠生輝的人物學點什么?
1、學藺相如愛祖國,顧大局,識大體。
2、學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勇敢地挺身而出。
3、學廉頗勇于改正錯誤。
4、在學習和生活中,時刻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成為二十一世紀合格的接班人。
5、如果我和同學間有了矛盾,也要向藺相如那樣寬容忍讓,向廉頗那樣勇于改正錯誤。
八、布置課下作業(yè)
先由小組討論,然后選代表說出本組想做什么作業(yè)。學生可能說出:
1、想把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2、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抄一抄。
3、想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將相和課件【篇4】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務(wù)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f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jié)。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guān)系。
【預(yù)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jié)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yù)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yè)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lián)系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fā)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jié)構(gòu)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fā)生的事,學習時還應(yīng)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dǎo)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nèi)容和邏輯關(guān)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ji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3、討論:從三層內(nèi)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jié)。
①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zhì)。
③設(shè)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與全文有什么關(guān)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jié),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yè)
繼續(xù)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jié)束時的設(shè)疑問題。
將相和課件【篇5】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shè)想。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戰(zhàn)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jīng)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zhì),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來說說教法與學法。
鑒于《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luò)和主題都很清晰,結(jié)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yīng)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shè)計?!边@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xùn)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節(jié);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zhuǎn)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為跳板,了解中國的“和”文化。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采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著重來談?wù)勎业木唧w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二大環(huán)節(jié),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為了在教學伊始就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我用前面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導(dǎo)入課文,先讓學生談?wù)勛x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jié)合,我布置了閱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著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在充分朗讀之后,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著重檢查指導(dǎo)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jié)構(gòu),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shè)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yīng)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說: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著,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xùn)練。
二、走進《將相和》
以矛盾沖突為切入點,即抓住“和”字組織教學。
《將相和》的題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將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學時,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問,揭示矛盾,直奔中心?!皩⑾酁槭裁床缓汀币粏?,把學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從頭學起的老框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頗對藺相如的錯誤評價上。課件出示廉頗的話,然后質(zhì)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自然導(dǎo)入第一、二個故事的學習,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前兩個故事的學習帶上了問題,有了明確的目的性。然后再通過一、二個故事的讀議把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樹立起來,廉頗的錯誤說法不批自倒。
將相和課件【篇6】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謂國寶,是世所罕見的珍貴文物,由此,本課在教學時,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yǎng)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chǎn)品質(zhì),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領(lǐng)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因課文內(nèi)容年代久遠,內(nèi)在聯(lián)系復(fù)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guān)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由于諸多原因,學生接觸文物機會幾乎沒有,對保護文物的意識也較淡薄。加強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是本課滲秀法制教育的重點。
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
2、掌握“趙國、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廉頗、推辭、削弱”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zhì);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2、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yǎng)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一)本課的重點是指導(dǎo)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zhì)。
(二)本文的難點是領(lǐng)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 法:情境教學、以讀助講、
學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將相和》有關(guān)資料及相關(guān)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掌握“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削弱”等詞語。
2、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前因后果。
3 、初步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dǎo)入,板書課題。
出示和氏璧圖片,講關(guān)于它的故事。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文物”這個詞,并讓學生自由說說身邊出現(xiàn)過或聽說過的文物,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yǎng)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
【設(shè)計意圖:以故事導(dǎo)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對《文物保護法》的簡介,樹立學生保護文物意識,完成在學科中滲秀法制教育的目標?!?BR>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戰(zhàn)國地圖,介紹背景:“將相和”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tǒng)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設(shè)計意圖:教師介紹時代背景,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更好的學習課文?!?BR>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的。)
【設(shè)計意圖:緊扣“和”字,既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提問的能力,又教會學生抓住課題閱讀文章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大膽猜測,三個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緊緊圍繞“和”這一關(guān)鍵詞?!?BR> 三、檢查預(yù)習,掌握字詞
(1)課件出示要檢查的生字,讓學生讀,并積累該課詞語,學生大聲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可以讓其他的學生解答,學生說不出來的教師可以解答。重點理解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兩個詞。
【設(shè)計意圖:學習語文就是積累和運用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既使學生積累了詞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BR> 四、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出示閱讀提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設(shè)計意圖:“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和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基礎(chǔ)。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訓(xùn)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為下面的感情朗讀以及對話的展開奠定了基礎(chǔ)?!?BR> 五、交流自學情況,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設(shè)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guān)系。
由題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qū)е滤麄兊氖Ш?又是什么原因?qū)е滤麄冄詺w于好的呢?學生討論完成填空:
出示課件,學生補白:
因為藺相如( )立了功,被封為( ),他又在( )立了功,被封為( ),廉頗認為他( )而爬到了自己頭上,所以將相( ),后來,廉頗知道,藺相如避著,為的是( ),所以,廉頗( ),將相( )。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設(shè)計意圖:閱讀教學要以“整體感知”為主,切忌將課文肢解。為了避免將三個看似“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將學生的視覺拉向課題中的“和”字,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這就把矛盾的焦點指向了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的“嘴”上??纯刺A相如是怎樣憑著一張嘴官拜上卿的。這就將三件事有機的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主線.】
六、拓展延伸,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對祖國歷史上發(fā)生許多故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祖先真的很偉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請同學們下去收集資料,了解一下我國有哪些珍貴的文物。同時,回去認真讀一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了解一下,做為一名小學生,應(yīng)該怎么樣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
七、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抄寫字詞
3、收集文物資料,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設(shè)計意圖:這兩項作業(yè)不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而且為下一課時做好了準備?!?BR> 將相和課件【篇7】
一、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nèi)容。
(3)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務(wù)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把握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表演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與理解。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識大局和大將軍廉頗知錯認錯等優(yōu)秀品質(zhì)。
(2)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f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jié)。
二、重難點:
(1)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guān)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三、教學方法:
自瀆感悟,討論交流。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發(fā)預(yù)習內(nèi)容)
一、激趣導(dǎo)入,板書課題
課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資料。
二、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1)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2)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清脈絡(luò),概括段意。
(1)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nèi)容。
(2)討論交流。
4、明晰每個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導(dǎo)入新課
1、書課題后提問:通過上節(jié)課的預(yù)習,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藺相如從一介布衣升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廉頗對此很不服氣,那么,他是怎么說的?
請快速從課文中找出這段話。誰來讀一讀?
2、我廉頗功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你從這句話中都讀明白了些什么?
(2)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3、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會鬧僵,為了能使將相和,你現(xiàn)在的`任務(wù)是勸勸正在氣頭上的廉頗。愿意承擔這個重任嗎?
二、解析“完璧歸趙”
(一)自讀故事,感悟人物特點。
1、大家先讀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看看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為了使你的勸說詞更具說服力,老師建議你把藺相如與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較,看看在秦趙兩國圍繞和氏璧發(fā)生的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樣說怎樣做的,而藺相如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把有關(guān)句子勾畫下來,讀一讀,通過比較你或許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體會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通過和這些人物的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藺相如的哪些過人之處,依據(jù)是什么?
(二)集體交流,深化認識。
1、藺相如與趙王及文武大臣對比,你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2、點撥要點:
(1)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
a、為什么非常著急?
b、生體會秦趙雙方實力差距。
c、想象一下趙王能急成什么樣,誰能用自己學過的詞語形容一下?
(2)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BR> a、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
b、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讀一讀這句話,想想強調(diào)哪些詞,才能讀出這種胸有成竹的從容。己先練一練。指名讀。
3、教師小結(jié)。
4、藺相如與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1)生闡述結(jié)論,師追問:課文中哪些描寫表現(xiàn)出了這一點,要言之有據(jù)呀!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點撥。要點:
A、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a、理直氣壯”什么意思?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
b、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
c、誰來讀一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B、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這句話中有一處細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藺相如不僅膽大而且心細,發(fā)現(xiàn)了嗎?
(3)體會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襯作用。
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a、王老師有個疑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主人公是藺相如,大家來看這個重點段,一共三百來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來寫秦王,作者這樣寫秦王,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呀?
b、認為這樣安排不合適的請舉手,認為這樣安排挺好的請舉手。好,真理愈辯愈明,我們開一個小型辯論會,請大家各抒己見。
c、學生討論。
d、這樣的描寫故事中還有嗎?讀一讀,你有什么感悟?
5、讀完這個故事,了解了藺相如,你會怎么勸廉頗呢?誰來說說?
三、解析“澠池會見”
1、從一介布衣升為上大夫,不久,他在澠池會上又立新功。那么這一次是不是如廉頗所言:“沒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呢?”
2、見時廉頗并不在現(xiàn)場,你能不能給他講一講當時都發(fā)生了什么?為了讓大家更能入戲,請你從“趙王、趙王侍從、趙國大臣”這三個角色中選擇一個,以這個角色的口吻給廉頗講講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幫他分析分析藺相如在這一事件中表現(xiàn)出了哪些過人之處。
學生根據(jù)發(fā)言提綱準備發(fā)言,師巡視。集體交流。
3、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為什么?
4、自己學過的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
四、小結(jié)全課
課,通過同學們自己的閱讀,感悟,探究,我們深刻體會到藺相如兩次為趙國立下大功,絕不僅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張嘴后面是拳拳的愛國忠心,是超過常人的智慧和膽識。聰明的廉頗在冷靜下來以后定然會明白這一點,接著還會發(fā)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下課。
第三課時(展示課)
一、復(fù)習檢查,導(dǎo)入新課
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了解到藺相如的哪些過人之處?
二、講授新課
(一)學習“負荊請罪”
1、個故事,勾畫語句,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顧全大局。
2、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3、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后人傳為美談,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4、作,交流。
(二)理清課文條理。
結(jié)構(gòu)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是怎樣的, 它們與全文的關(guān)系又是怎樣的?以小組為單位表演其中一則小故事。
三、總結(jié)提升,課后延伸了課文,請你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去閱讀有關(guān)的書籍,了解一下后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nèi)。那么趙國為什么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板書設(shè)計:
將(廉頗) 相(藺相如)
百戰(zhàn)百勝 完壁歸趙 機智勇敢
勇于改過 澠池之會 不怕犧牲
不和
負荊請罪
和
以國家利益為重
將相和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能自主識字,讀準字音“澠、荊、卿”,并能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負荊請罪、能耐、聲色俱厲”等詞語。
2、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并能領(lǐng)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3、品讀重點語句,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智勇雙全及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心。
教學過程:
一、由簡介《史記》引入,了解課文由三個故事組成,體會三者間的關(guān)系。理解“負荊請罪”的含義,了解廉頗、藺相如的身份。
1、文學有部偉大著作《史記》,其中有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今天學習的課文——《將相和》。
2、“將”指誰?“相”指誰?(廉頗、藺相如)。(板書)
3、“藺”字怎么寫,還記得嗎?
4、這篇課文由三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一個是《完璧歸趙》,一個是《澠池會見》,一個是《負荊請罪》。(板書)
5、通過對《完璧歸趙》的復(fù)習,初步了解藺相如的品質(zhì)。
(1)在三年級學過《完璧歸趙》,你們一定對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個詞形容。
板書:有勇有謀
6、(讀準“澠”mian)澠池是地名,在秦國境內(nèi)。
7、結(jié)合圖片從字面上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了解兩人的身份。
(1)今天我們要學一個新的成語。(負荊請罪)
“荊”是后鼻音,誰能讀準?(jing)指名讀。齊讀。
(2)出示圖片:這幅圖畫的就是“負荊請罪”的內(nèi)容,你能借助圖說說“負荊請罪”的意思嗎?
(3)指圖:圖上的這位赤身背著帶刺的枝條的人是趙國的將軍廉頗,他是一員武將。他出生入死,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真可謂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將軍。(板書:英勇善戰(zhàn))
(4)加上人名、身份說說“負荊請罪”的意思。 (大將軍廉頗背著帶刺的荊條向宰相藺相如請罪。)
二、初讀課文,梳理脈絡(luò),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guān)系。
1、讀課文思考:這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1)、廉頗負荊請罪的原因是什么?讀讀課文,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
出示:
出示: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卿”qing正音)
(2)、引讀:引起他們不和的原因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澠池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
3、師歸納小結(jié):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講敘了言和的過程。
三、品讀重點語句,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智勇雙全及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心。
(一)從廉頗的語言著手,了解廉頗不服氣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點。
1、結(jié)合屏幕上的兩句句子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氣)
2、課文如何把廉頗的不服氣表現(xiàn)出來的?找到相關(guān)句子。出示第10節(jié)。
這段話是通過語言寫出了廉頗的不服氣。讀一讀,思考廉頗講了幾句話,表達了幾層意思?在書上作分層記號。(三層)
(1)指名交流。
(2)引讀:他先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再說——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最后說——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3、再讀,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三層意思。
(1)第一層的意思是:廉頗認為自己功勞大。
2從句中哪些詞中看出他功勞大?
理解“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這就是“戰(zhàn)功赫赫”)
2這句夸贊的話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讀一讀,讀出什么味道?
2出示詞卡:居功自傲(自認為有功勞而感到驕傲)
(2)他認為藺相如沒能耐。 (換詞:沒本領(lǐng))
(3)廉頗要讓藺相如下不了臺。
板書:為難
(4)誰能連起來把廉頗這段話的意思說給別人聽?
4、請你再讀讀這段話,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
小結(jié):課文就是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男生齊讀。
(二)學習《澠池之會》,抓住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通過品讀描寫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他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精神。
1、面對他的挑釁,藺相如怎么做?找到課文中的有關(guān)句子讀一讀。
(1)出示:這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他就請病假不上朝。
(2)課文又寫了有一次藺相如路上偶遇廉頗的做法——指名交流
出示: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就趕緊叫車夫往回趕。
2、你們發(fā)現(xiàn)藺相如怎么做?板書:避讓
3、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寫出感受。
4、澠池會上,秦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占趙王的便宜,羞辱趙王。讀一讀澠池之會的內(nèi)容,說說面對什么情況,藺相如怎么說。
(1)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并叫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說——
出示:
“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BR> 出示:瑟、缶的圖片
你們看,瑟是一種彈弦樂器,而缶是一種瓦器,用以盛酒漿。
(2)秦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藺相如忽的站了起來,聲色俱厲地說——
出示:“你我現(xiàn)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yīng),我跟你拼了!”
(出示詞卡:聲色俱厲)解釋: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再讀。
5、這就是藺相如在澠池之會的表現(xiàn)。從藺相如的語言中,你認為藺相如到底有沒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現(xiàn)在哪里?同桌交流。
2有智慧。(和秦王針鋒相對,讓秦王擊缶,使他在言語間占不了便宜。)
2有勇氣。(藺相如雖然沒有在戰(zhàn)場上與敵人刀光劍影地相拼,但是憑著智慧和勇氣,與敵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捍衛(wèi)趙國的尊嚴,怎么說沒能耐呢?)
小結(jié):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而是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如果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說:——(你真有能耐!)
(三)繼續(xù)學習“負荊請罪”這個故事,通過品讀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關(guān)鍵語句,體會藺相如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zhì)和政治遠見,同時感受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1、這么有能耐的藺相如是怎樣對待廉頗的.為難的?師引讀:廉頗要為難藺相如的話傳到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就——。藺相如對廉頗的挑釁是——避讓。(生答)
師;藺相如為什么避讓廉頗?是真的怕他?默讀課文,藺相如是怎么說的?
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4、從這里你們讀懂了什么?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才這樣委屈自己,這就叫——板書:顧全大局
5、出示: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那里。他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地位,不顧國家利益,真是不應(yīng)該。
“不應(yīng)該”什么?(為了地位,不顧國家利益。)
6、引讀。
師:廉頗知道自己不顧國家利益,覺得自己真是罪人,——(讀)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可見他能——板書:知錯就改,(請罪態(tài)度相當誠懇)藺相如見廉頗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熱情”一詞可見他不計前嫌)從此以后,——兩人結(jié)為知己,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7、想象說話: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這件事傳到趙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廉頗的屬下或藺相如的屬下看到大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想說什么?請你任意選擇一個角色說一說。自由準備──同桌互說──指名說。
8、同學們,一位功勛卓著,叱咤風云的老將軍,他能夠脫下戰(zhàn)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9、從《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fā)?(不能只顧個人利益,要以國家利益為重。)
10、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四、總結(jié)。
板書: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英勇善戰(zhàn))廉頗藺相如(有勇有謀)
為難知錯就改避讓顧全大局
負荊請罪
將相和課件【篇9】
一、復(fù)習舊知,提出問題。
1、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jié)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jīng)“不和”,為什么“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么?(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lǐng)。)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著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 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么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愿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 趙王接到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為什么如此著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yīng),又怕他派兵來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為什么而著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并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為借口,發(fā)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群臣無策,趙王左右為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 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么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這段話里,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xiàn)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為什么。
⑵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①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fā)兵進攻制造機會。)
② “愿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shè)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 句式訓(xùn)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dǎo):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么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1、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朗讀訓(xùn)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贊嘆”
2、看來,這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也愛不釋手??伤麉s“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是因為他太專注于欣賞寶物了嗎?這種情況藺相如料到了嗎?
所以在藺相如看來,秦王(引說)“果然”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可知秦王并無誠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惡斗。那么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3、總結(jié)學法,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請同學們用剛才學第6自然段,先聽課文錄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后抓關(guān)鍵詞句,最后悟思想品質(zhì)(板書:聽、看、抓、悟)的方法自學課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wù)勀銈兊陌l(fā)現(xiàn),完成表格。
⑴ 聽第8~9自然段錄音
⑵ 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學生反饋,教師點撥
⑴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知道秦王沒有交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點給您看。”
① 這塊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真的有“小毛病”嗎?
藺相如這么說是為了什么?(板書:設(shè)計取回)
② 朗讀訓(xùn)練:藺相如設(shè)計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該怎么說秦王才會相信呢?
指名讀——齊讀
③ 秦王聽藺相如這么一說,果然中計,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一連串的動詞“捧、退、靠、站”充分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敏捷。
⑵ 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① 理解“理直氣壯”
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引導(dǎo)學生說出秦王理屈,而藺相如已經(jīng)看清了秦王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氣壯地揭穿騙局。
那藺相如對秦王說這番話的時候,除了“理直氣壯”之外,還包含了怎樣的情緒呢?(怒氣沖沖、人璧共存亡的膽量、大義凜然)
② 朗讀訓(xùn)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指名讀——分組賽讀——齊讀
③ 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這時,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為什么?
原因: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為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絕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和氏璧被撞碎,這也是藺相如的機智之處。
果然,秦王中計(引讀: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⑶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句式訓(xùn)練:這是一句間接轉(zhuǎn)述句,我們一起來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話(生齊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肯交出來?!?
藺相如要秦王舉行“隆重的典禮”,目的是什么?
① 造聲勢,讓其他五國都知道秦王欲向趙國交城換璧;
② 拖時間,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時安全地送回趙國。
⑷ 秦王萬般無奈,只好答應(yīng)了藺相如的要求。而藺相如回到賓館之后,還是覺得秦王絕沒有誠意拿城換璧,于是(引讀)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板書:完璧歸趙)
此處,可以看出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趙國,可能會有怎樣的后果?
此時,情況危急,秦王隨時可以給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風度,大大方方,他的膽識實在是讓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自由練說——指名說
③ 歸納:藺相如對秦王說,假如你有誠意的話就先交城,我們趙國也會馬上把和氏璧送過來,不然,就算你殺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會被天下人恥笑,原來秦國是這么不講信用。
④ 朗讀訓(xùn)練: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⑤ 藺相如和秦王據(jù)理力爭(板書:據(jù)理力爭),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的送藺相如回國。
㈣ 朗讀描寫秦王的三句話
1、朗讀訓(xùn)練:藺相如的言談舉止,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隨機應(yīng)變和敢作敢為。而他的勇敢機智也讓因貪婪而理虧的秦王處處表現(xiàn)得很被動,總是被藺相如牽著鼻子走。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秦王無可奈何的句子,再讀一讀,相信你能讀得很好。
自由讀——指名說(出示)——指名讀——男女分讀——齊讀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⑶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送藺相如回國。
2、作者通過描寫秦王處處受制于藺相如來表現(xiàn)藺相如勇敢機智的寫作方法叫做,(引生齊說:側(cè)面描寫)。
㈤ 第10自然段
這場斗爭的結(jié)果如何呢?
(引讀)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參照板書,詳細復(fù)述
1、 學了這個故事,我們都為藺相如的勇敢機智而折服,相信同學們也都希望能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有條有理地講給別人聽,那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試一試。
2、藺相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經(jīng)過,大致上可以分為這么幾步(指板書):進宮獻寶→設(shè)計取回→完璧歸趙→據(jù)理力爭。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板書和自己制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試著說說看,自己練完之后,講給同桌同學聽一聽。
3、指名說
四、小結(jié)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yīng)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機智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將相和課件【篇10】
教學內(nèi)容:
解題導(dǎo)入新課:學生自學課文;檢查預(yù)習情況;質(zhì)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lián)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3)給文章分段;(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注意:
廉頗 藺相如 膽怯 抵御 上卿
(2)組詞
秦 璧 擊 協(xié) 澠
泰 璧 缶 脅 淹
(3)解詞:
完璧歸趙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 負荊請罪 同心協(xié)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并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五、質(zhì)疑問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