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1】
寒假期間我讀了《格列佛游記》這本書,仔細閱讀著其中搞笑、驚險的故事,仿佛真的把我?guī)敫窳蟹鹚螝v的世界。
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就是個愛好出游的人,他渴望著周游世界,此時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也許正就是他那無畏的探索精神,才讓我們也領略到了這奇特的四個國家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人國和大人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們雖然都就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們卻十分的勤奮和聰明。格列佛為這個國家出了不少力,最后卻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彈劾,被迫離開這個國家。這從某個角度體現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昏暗等等。在大人國,格列佛又從小矮人的角度仰視人類,諷刺了某些人類的一些不好的習性。
在慧嘶馬國中,格列佛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嘶馬。在慧嘶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就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就是真實的、透明的,就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那里,你不需要思考別人說話的真假,因為他們不明白說謊就是什么。我也好向往去那種地方呀!我期望我們的社會能在我們一代代的努力下,成為像慧因國那樣的社會!
這部小說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圖畫,此時同時讓我看到了社會上完美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2】
暑假里,我讀完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寫的《格列佛游記》。全書假托勒末爾·格列佛的口氣敘述其四次航海的經歷,辛辣地諷刺了當時英國政局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英國外科醫(yī)生勒末爾·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以及慧馬國的四段旅程。強烈地表現出當時英國政局的腐敗卻不失一絲絲神奇的童話色彩。作者斯威夫特將藝術虛構和現實諷刺相結合,表現了他高超的諷刺技術,也給小說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游記中大人國、小人國離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但是我對格列佛在慧馬國的故事更感興趣。
格列佛在慧馬國向慧骃們學到了眾多高尚的品德,以至于他完全融入了這個純潔的社會。在回國后竟不能立刻與人們交往!
我對格列佛能夠到慧馬國并學到這么多羨慕不已。在這本書中最有爭議的部分,作者寫出理想化的慧馬國沒有欺騙、懷疑、狡猾、陷害、陰謀、賄賂等,有力地抨擊了現實世界的虛假和丑惡,也描繪出他心中的向往之地。在現實的世界中,有著太多吻合欺騙、懷疑等惡行的事件,如: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通過賄賂做上高官的職位、有人通過陷害別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事件經常在我們身邊發(fā)生。這也使得老師、長輩經常提醒我們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
我期望著有一天我們的生活氛圍也會向慧馬國一樣,我們也會擁有像慧馬國一樣高尚品德。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這一天就不遠了。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3】
經課本推薦,我在暑假里閱讀了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
喬納森·斯威夫特是英國著名作家,當時英國政治形勢變化頻繁,各種矛盾糾結,情況極為復雜。斯威夫特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寫出了《格列佛游記》這本優(yōu)秀的極具諷刺意味的小說。
書中的主人翁格列佛是一個天生愛冒險,不甘于寂寞的人。這種類似于魯濱遜的人物性格的設定給讀者以熟悉感,作者寫了四次不同的旅行經歷以四種不同的視角描寫了人情世故。作者以童話的形式引起讀者興趣,以大膽夸張的語言為我們揭露了一個可悲的世界。
作者通過描寫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不羅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罪過,揭露了英國社會、人類社會的黑暗現實,尤其對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無能、毒辣、荒淫、貪婪、自大等進行了痛快淋漓的鞭撻。諷刺了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歌頌了進步和勞動人民的正義斗爭。
文中寫法有很多可以借鑒,大膽的想象給文章帶來趣味,夾雜著的幽默語言讓小說顯得十分生動。對于孩子來說,它是一部有趣的童話故事;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它是一部辛辣真實的歷史實錄。
《格列佛游記》彰顯了那個年代英國的丑惡現實,并以此來告誡全人類我們所不應有的惡習。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4】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杰出的游記體諷刺小說,里面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了周游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離奇古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骃,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等美德的慧骃。在慧骃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那里的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骃國度過了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至于與暗喻人類的野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目光看待一切,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的行為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骃國一樣,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tǒng)一的。我愿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楊子宸)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5】
這幾天,學校里的一本漂流書令我著迷,這本書是出自于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寫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勒梅爾·格列佛。這本書具體講了格列佛想當一名航海家,于是,他登上了“羚羊”號,和船長、船員們一起去世界的南太平洋旅行。
一開始,海上旅行還挺順利的,不過,好景不長,在去東印度群島的途中,刮起了強大的風暴,風暴把他們直接刮到了澳大利亞的南太平洋,這時,已經有十幾個船員去世了。時間飛逝,一眨眼就過了幾個月。一天,船一不小心撞到了一塊礁石,所以只好讓全部船員都跳到了救生艇上。過了一會兒,一陣狂風吹來,把船給吹翻了,主人公和船員們分散了。忽然,他踩到了地面,它安全了。之后,格列佛又光顧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最后,格列佛終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見到了自己的親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真誠、友愛、團結、無畏、愛國等這些美德。這樣才能讓罪惡遠離我們。我還應該永遠嚴格遵守事實,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說假話。
相信只要這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文明起來。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6】
當我翻開了《格列佛游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歷險、大人國歷險、會飛的國家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這些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了解怎么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家又怎么會飛。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地讀起了第一章。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隨同一艘船出海,后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后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入迷了,從心里佩服他的機智勇敢,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艱險后從新踏上自己的國土的主要原因,若我以后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說不定早已經一命嗚呼了呢。
作者游經的地方,每一處都有人熱情地接待他,而且他們的交談也很投機。每一頁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情況,和他對人性的很多看法,我非常贊同。
為什么人與人之間存在那么多的邪惡呢?看了第四部分我不禁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要搶劫、偷盜、欺騙、偽造、撒謊難道這些不能排除嗎?難道真的不能像慧嘶馬一樣嗎?中國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美德的國家。可是這種美德傳來傳去,現在還剩多少?假如生活多一些像慧嘶馬一樣的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和諧、美好、幸福。
美德是從現在培養(yǎng)起來的。讓我們培養(yǎng)美德、發(fā)揚美德吧。讓中國的美德重新在中國大地上傳播!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7】
格列佛,一個多么勇敢的人??!奇遇再多,艱險再多,沉著冷靜,仍處變不驚。有君子翩翩風度 ,亦客觀看待天下事,作者應是想把他塑造成18世紀一個十全十美的男同志吧!
我并不知道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我從書中的介紹便可以得知,他是18世紀前期最優(yōu)秀的諷刺家和政治家。我對寫作背景一無所知,讀不出當時讀者的那種心中的澎湃之感, 處處“影射”,借此說彼,諷刺的味道彌漫在書中的每一處,我卻只能淡淡地聞到些許,也許“不在其中,不解其味”吧。所以,我把它當做兒童讀物來讀,體驗主人公的冒險精神,到各國的奇妙之旅,不也是飽含著期待和驚險嗎?不也能從中找到頗具教育意義的東西來嗎?
無論是從極力的諷刺、批評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兒童讀物的角度來說,此書都精湛不已。我不太會用華麗的辭藻給它形容一番了,因為后世的精彩點評不斷涌現,已是成千上萬,不計其數了,我又怎會勝過他們呢?所以我還是要好好地講講我閱讀的感受了。
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我似乎被帶上格列佛(主人公)的船,跟隨他闖蕩著,我卻殊不知該書的內容是虛構的,只是越到后頭,越不可思議的時候,我才越懷疑自己,越對內容的真實性懷疑。這類書和之前了解過的《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一樣,把故事記錄得很真實,和生活聯(lián)系性很強,《格列佛游記》更是在文中反復強調自己的旅途是真實的,只是世人不會愿意相信罷了,與我讀過的許多兒童冒險的讀物對照,相差甚遠。但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想就只有我們這種孩子會留意的吧。但我認為,故事里的人“真實感”越強,那么后面發(fā)生的那些事件的諷刺味道便越濃。
這一篇“游記”分了四個部分,分別是去四個不同的國家,給了他們國家及其君王很長很難記的名字,但無非就是小人國、大人國,和最后一個由馬統(tǒng)治的國家。你肯定會問:“第三個國家去哪兒了?”而關于這個國家,里面夾雜著太多故事,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只能說是個漂亮的諷刺小品。
小人國的人身高是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他以一種巨人的形象出現在身材矮小的人前,那股威風勁,人們哪個不畏懼?哪個膽敢不從?作者享受了一番“至高無上”的滋味,在那兒看到了黨派紛爭,奮力爭寵,毫不講理的戰(zhàn)爭,也就看到了自己那個引以為豪的國家。小人的勾心斗角愈演愈烈,難怪是“小人”國。
在大人國面前,他只能做討好人的工夫,他由“俯視天下蒼生”轉為“仰望頭上百姓”。他的身高是當地居民的十二分之一,他頓時淪為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在介紹自己國家時,被連連質問,那不就和作者對國家,對政府的連連質問不是一樣的嗎?作者敢如此大膽變相批評一個國家,一個自己所生活的國家,不是值得我們對他連連敬佩嗎?
印象最深的,最有意思的便是在馬國的生活,用一種兇殘的受“慧骃”(當地對“馬”的叫法)奴隸的動物“耶胡”(外表、陋習像人的虛構動物)影射人,“人”和馬的地位徹底地翻轉了。馬兒們善良、正直、單純、有理性,正像一位位隱退的高人,能夠平平靜靜、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在那種強烈對比的環(huán)境中,聰明的馬兒們就像是上帝,品德至高無上,不存任何私欲;而人類呢,微不足道,殘忍邪惡,只為私利。在那兒的生活使格列佛厭倦了自己,是不是說作者厭倦了自己生存的國家了呢?
作者在書中看似反國家、反人類,其實更像是上帝派來提醒國家,提醒人類的。人們只喜歡被別人對自己或本性的優(yōu)秀之處大力贊美沖昏了頭腦,而不愿意理性地聽一聽別人客觀地批判自己身上的不足。我想,之所以這么強烈地抨擊國家,自然最看不慣的就是當時人們的這種“只看到長處,看不到短處”的想法,還有為了“私欲”不顧后果的人。但我相信,只有后者能孕育出“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欲、陰險和野心”這些令人感到十惡不赦的果實;也只有后者能教唆人們成為“金錢”忠心耿耿的奴隸,爆發(fā)那些不該有的戰(zhàn)事,攪亂天下太平?;蛟S,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要我們引以為戒的呢!
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當年那些因“私”而出現的那一幕幕令人感到罪惡的事情,讓我懂得何為墮落的人性,更讓我明白了諷刺小說的真正意義何在!難怪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還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中,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可見這本書在名作家的心里占據了不少的位置。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8】
在中國古代,百姓飽受折磨,戰(zhàn)爭與壓迫讓他們民不聊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理想社會,是無戰(zhàn)亂、無壓迫的。而在國外,在英國,在美國,人民心中的“世外桃源”就是沒有貪婪,沒有剝削與壓迫。但這一切只是空想。作者憤懣不平,將情感全部砸在紙上。
小說寫于18世紀,身在美國的他親眼目睹了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痛苦生活的百姓被一直折磨。他一歲被拐去英國,就如小說格列佛漂流到小人國,目睹小人國的一切——表面的和平、富貴、安定,背后的腐敗、野心和狂妄。這不就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真面目嗎?小說中,小人國以跳繩的方式選拔官員,這是何等可笑,僅憑體能就選定官員?這社會該如何被治理?當時英國的社會現狀可見一斑。在小人國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是何等的艱苦窘迫,在這一卷的結尾,我們似乎能看見作者無奈而憤怒的臉浮于紙上,刻在我們心間。
與小人國不同的是大人國。是作者心中最為安定,簡直是歐洲的“世外桃源”。那里和平、沒有戰(zhàn)亂、剝削,政府、統(tǒng)治階級體桖百姓,不愿沾惹世俗與侵略的國王讓讀者們眼前一亮,以國王的話諷刺了英國統(tǒng)治集團為了海外殖民的意圖,強行擴充軍備,人民慘遭剝削。作者更借國王之口,表達自己的反戰(zhàn)思想,痛斥制造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災禍的極端統(tǒng)治者。那些慘受折磨的百姓如果看到這個社會,會不會想跳入書中,漫步紙上,享受這安定,祥和的世界。
資產階級發(fā)展需要經濟與科技上的支持,這在飛島傳記中有很好的體現,政府的行為影響人民發(fā)展,更有各種荒唐無理、脫離實際的科學研究,作者以此表達對那些無理取鬧的偽科學家的譴責、厭棄。
但或許,人性總是會有陰暗的一面。在馬國中,人類被描繪成視金錢如命、好吃懶做、貪得無厭的混蛋。沒錯,這就是人性,人比動物多了思想,沒有動物那么純潔,作者的經歷與眼前,讓他對人性有了更高的理解,人終有兩面,光與暗,光代表純潔善良,暗代表各種邪念,光與暗的表現,只在誘惑出現的那一瞬間。
此時此刻,紙間的字已不再是字了,是受苦的人民那憤怒的雙眼。作者理想的世界與現實是天與地的差別。沒有腐敗的社會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去減少,用諷刺去喚醒人內心黑洞深處那善的奇點。
我們合上書,手重重砸在了紙上,憤懣不平,只想讓這個社會安寧一些。
寒假期間我讀了《格列佛游記》這本書,仔細閱讀著其中搞笑、驚險的故事,仿佛真的把我?guī)敫窳蟹鹚螝v的世界。
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就是個愛好出游的人,他渴望著周游世界,此時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也許正就是他那無畏的探索精神,才讓我們也領略到了這奇特的四個國家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人國和大人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們雖然都就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們卻十分的勤奮和聰明。格列佛為這個國家出了不少力,最后卻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彈劾,被迫離開這個國家。這從某個角度體現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昏暗等等。在大人國,格列佛又從小矮人的角度仰視人類,諷刺了某些人類的一些不好的習性。
在慧嘶馬國中,格列佛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嘶馬。在慧嘶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就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就是真實的、透明的,就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那里,你不需要思考別人說話的真假,因為他們不明白說謊就是什么。我也好向往去那種地方呀!我期望我們的社會能在我們一代代的努力下,成為像慧因國那樣的社會!
這部小說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圖畫,此時同時讓我看到了社會上完美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2】
暑假里,我讀完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寫的《格列佛游記》。全書假托勒末爾·格列佛的口氣敘述其四次航海的經歷,辛辣地諷刺了當時英國政局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英國外科醫(yī)生勒末爾·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以及慧馬國的四段旅程。強烈地表現出當時英國政局的腐敗卻不失一絲絲神奇的童話色彩。作者斯威夫特將藝術虛構和現實諷刺相結合,表現了他高超的諷刺技術,也給小說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游記中大人國、小人國離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但是我對格列佛在慧馬國的故事更感興趣。
格列佛在慧馬國向慧骃們學到了眾多高尚的品德,以至于他完全融入了這個純潔的社會。在回國后竟不能立刻與人們交往!
我對格列佛能夠到慧馬國并學到這么多羨慕不已。在這本書中最有爭議的部分,作者寫出理想化的慧馬國沒有欺騙、懷疑、狡猾、陷害、陰謀、賄賂等,有力地抨擊了現實世界的虛假和丑惡,也描繪出他心中的向往之地。在現實的世界中,有著太多吻合欺騙、懷疑等惡行的事件,如: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通過賄賂做上高官的職位、有人通過陷害別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事件經常在我們身邊發(fā)生。這也使得老師、長輩經常提醒我們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
我期望著有一天我們的生活氛圍也會向慧馬國一樣,我們也會擁有像慧馬國一樣高尚品德。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這一天就不遠了。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3】
經課本推薦,我在暑假里閱讀了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
喬納森·斯威夫特是英國著名作家,當時英國政治形勢變化頻繁,各種矛盾糾結,情況極為復雜。斯威夫特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寫出了《格列佛游記》這本優(yōu)秀的極具諷刺意味的小說。
書中的主人翁格列佛是一個天生愛冒險,不甘于寂寞的人。這種類似于魯濱遜的人物性格的設定給讀者以熟悉感,作者寫了四次不同的旅行經歷以四種不同的視角描寫了人情世故。作者以童話的形式引起讀者興趣,以大膽夸張的語言為我們揭露了一個可悲的世界。
作者通過描寫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不羅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罪過,揭露了英國社會、人類社會的黑暗現實,尤其對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無能、毒辣、荒淫、貪婪、自大等進行了痛快淋漓的鞭撻。諷刺了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歌頌了進步和勞動人民的正義斗爭。
文中寫法有很多可以借鑒,大膽的想象給文章帶來趣味,夾雜著的幽默語言讓小說顯得十分生動。對于孩子來說,它是一部有趣的童話故事;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它是一部辛辣真實的歷史實錄。
《格列佛游記》彰顯了那個年代英國的丑惡現實,并以此來告誡全人類我們所不應有的惡習。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4】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杰出的游記體諷刺小說,里面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了周游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離奇古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骃,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等美德的慧骃。在慧骃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那里的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骃國度過了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至于與暗喻人類的野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目光看待一切,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的行為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骃國一樣,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tǒng)一的。我愿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楊子宸)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5】
這幾天,學校里的一本漂流書令我著迷,這本書是出自于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寫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勒梅爾·格列佛。這本書具體講了格列佛想當一名航海家,于是,他登上了“羚羊”號,和船長、船員們一起去世界的南太平洋旅行。
一開始,海上旅行還挺順利的,不過,好景不長,在去東印度群島的途中,刮起了強大的風暴,風暴把他們直接刮到了澳大利亞的南太平洋,這時,已經有十幾個船員去世了。時間飛逝,一眨眼就過了幾個月。一天,船一不小心撞到了一塊礁石,所以只好讓全部船員都跳到了救生艇上。過了一會兒,一陣狂風吹來,把船給吹翻了,主人公和船員們分散了。忽然,他踩到了地面,它安全了。之后,格列佛又光顧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最后,格列佛終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見到了自己的親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真誠、友愛、團結、無畏、愛國等這些美德。這樣才能讓罪惡遠離我們。我還應該永遠嚴格遵守事實,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說假話。
相信只要這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文明起來。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6】
當我翻開了《格列佛游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歷險、大人國歷險、會飛的國家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這些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了解怎么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家又怎么會飛。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地讀起了第一章。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隨同一艘船出海,后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后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入迷了,從心里佩服他的機智勇敢,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艱險后從新踏上自己的國土的主要原因,若我以后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說不定早已經一命嗚呼了呢。
作者游經的地方,每一處都有人熱情地接待他,而且他們的交談也很投機。每一頁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情況,和他對人性的很多看法,我非常贊同。
為什么人與人之間存在那么多的邪惡呢?看了第四部分我不禁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要搶劫、偷盜、欺騙、偽造、撒謊難道這些不能排除嗎?難道真的不能像慧嘶馬一樣嗎?中國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美德的國家。可是這種美德傳來傳去,現在還剩多少?假如生活多一些像慧嘶馬一樣的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和諧、美好、幸福。
美德是從現在培養(yǎng)起來的。讓我們培養(yǎng)美德、發(fā)揚美德吧。讓中國的美德重新在中國大地上傳播!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7】
格列佛,一個多么勇敢的人??!奇遇再多,艱險再多,沉著冷靜,仍處變不驚。有君子翩翩風度 ,亦客觀看待天下事,作者應是想把他塑造成18世紀一個十全十美的男同志吧!
我并不知道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我從書中的介紹便可以得知,他是18世紀前期最優(yōu)秀的諷刺家和政治家。我對寫作背景一無所知,讀不出當時讀者的那種心中的澎湃之感, 處處“影射”,借此說彼,諷刺的味道彌漫在書中的每一處,我卻只能淡淡地聞到些許,也許“不在其中,不解其味”吧。所以,我把它當做兒童讀物來讀,體驗主人公的冒險精神,到各國的奇妙之旅,不也是飽含著期待和驚險嗎?不也能從中找到頗具教育意義的東西來嗎?
無論是從極力的諷刺、批評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兒童讀物的角度來說,此書都精湛不已。我不太會用華麗的辭藻給它形容一番了,因為后世的精彩點評不斷涌現,已是成千上萬,不計其數了,我又怎會勝過他們呢?所以我還是要好好地講講我閱讀的感受了。
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我似乎被帶上格列佛(主人公)的船,跟隨他闖蕩著,我卻殊不知該書的內容是虛構的,只是越到后頭,越不可思議的時候,我才越懷疑自己,越對內容的真實性懷疑。這類書和之前了解過的《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一樣,把故事記錄得很真實,和生活聯(lián)系性很強,《格列佛游記》更是在文中反復強調自己的旅途是真實的,只是世人不會愿意相信罷了,與我讀過的許多兒童冒險的讀物對照,相差甚遠。但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想就只有我們這種孩子會留意的吧。但我認為,故事里的人“真實感”越強,那么后面發(fā)生的那些事件的諷刺味道便越濃。
這一篇“游記”分了四個部分,分別是去四個不同的國家,給了他們國家及其君王很長很難記的名字,但無非就是小人國、大人國,和最后一個由馬統(tǒng)治的國家。你肯定會問:“第三個國家去哪兒了?”而關于這個國家,里面夾雜著太多故事,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只能說是個漂亮的諷刺小品。
小人國的人身高是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他以一種巨人的形象出現在身材矮小的人前,那股威風勁,人們哪個不畏懼?哪個膽敢不從?作者享受了一番“至高無上”的滋味,在那兒看到了黨派紛爭,奮力爭寵,毫不講理的戰(zhàn)爭,也就看到了自己那個引以為豪的國家。小人的勾心斗角愈演愈烈,難怪是“小人”國。
在大人國面前,他只能做討好人的工夫,他由“俯視天下蒼生”轉為“仰望頭上百姓”。他的身高是當地居民的十二分之一,他頓時淪為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在介紹自己國家時,被連連質問,那不就和作者對國家,對政府的連連質問不是一樣的嗎?作者敢如此大膽變相批評一個國家,一個自己所生活的國家,不是值得我們對他連連敬佩嗎?
印象最深的,最有意思的便是在馬國的生活,用一種兇殘的受“慧骃”(當地對“馬”的叫法)奴隸的動物“耶胡”(外表、陋習像人的虛構動物)影射人,“人”和馬的地位徹底地翻轉了。馬兒們善良、正直、單純、有理性,正像一位位隱退的高人,能夠平平靜靜、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在那種強烈對比的環(huán)境中,聰明的馬兒們就像是上帝,品德至高無上,不存任何私欲;而人類呢,微不足道,殘忍邪惡,只為私利。在那兒的生活使格列佛厭倦了自己,是不是說作者厭倦了自己生存的國家了呢?
作者在書中看似反國家、反人類,其實更像是上帝派來提醒國家,提醒人類的。人們只喜歡被別人對自己或本性的優(yōu)秀之處大力贊美沖昏了頭腦,而不愿意理性地聽一聽別人客觀地批判自己身上的不足。我想,之所以這么強烈地抨擊國家,自然最看不慣的就是當時人們的這種“只看到長處,看不到短處”的想法,還有為了“私欲”不顧后果的人。但我相信,只有后者能孕育出“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欲、陰險和野心”這些令人感到十惡不赦的果實;也只有后者能教唆人們成為“金錢”忠心耿耿的奴隸,爆發(fā)那些不該有的戰(zhàn)事,攪亂天下太平?;蛟S,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要我們引以為戒的呢!
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當年那些因“私”而出現的那一幕幕令人感到罪惡的事情,讓我懂得何為墮落的人性,更讓我明白了諷刺小說的真正意義何在!難怪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還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中,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可見這本書在名作家的心里占據了不少的位置。
看格列佛游記有感【篇8】
在中國古代,百姓飽受折磨,戰(zhàn)爭與壓迫讓他們民不聊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理想社會,是無戰(zhàn)亂、無壓迫的。而在國外,在英國,在美國,人民心中的“世外桃源”就是沒有貪婪,沒有剝削與壓迫。但這一切只是空想。作者憤懣不平,將情感全部砸在紙上。
小說寫于18世紀,身在美國的他親眼目睹了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痛苦生活的百姓被一直折磨。他一歲被拐去英國,就如小說格列佛漂流到小人國,目睹小人國的一切——表面的和平、富貴、安定,背后的腐敗、野心和狂妄。這不就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真面目嗎?小說中,小人國以跳繩的方式選拔官員,這是何等可笑,僅憑體能就選定官員?這社會該如何被治理?當時英國的社會現狀可見一斑。在小人國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是何等的艱苦窘迫,在這一卷的結尾,我們似乎能看見作者無奈而憤怒的臉浮于紙上,刻在我們心間。
與小人國不同的是大人國。是作者心中最為安定,簡直是歐洲的“世外桃源”。那里和平、沒有戰(zhàn)亂、剝削,政府、統(tǒng)治階級體桖百姓,不愿沾惹世俗與侵略的國王讓讀者們眼前一亮,以國王的話諷刺了英國統(tǒng)治集團為了海外殖民的意圖,強行擴充軍備,人民慘遭剝削。作者更借國王之口,表達自己的反戰(zhàn)思想,痛斥制造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災禍的極端統(tǒng)治者。那些慘受折磨的百姓如果看到這個社會,會不會想跳入書中,漫步紙上,享受這安定,祥和的世界。
資產階級發(fā)展需要經濟與科技上的支持,這在飛島傳記中有很好的體現,政府的行為影響人民發(fā)展,更有各種荒唐無理、脫離實際的科學研究,作者以此表達對那些無理取鬧的偽科學家的譴責、厭棄。
但或許,人性總是會有陰暗的一面。在馬國中,人類被描繪成視金錢如命、好吃懶做、貪得無厭的混蛋。沒錯,這就是人性,人比動物多了思想,沒有動物那么純潔,作者的經歷與眼前,讓他對人性有了更高的理解,人終有兩面,光與暗,光代表純潔善良,暗代表各種邪念,光與暗的表現,只在誘惑出現的那一瞬間。
此時此刻,紙間的字已不再是字了,是受苦的人民那憤怒的雙眼。作者理想的世界與現實是天與地的差別。沒有腐敗的社會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去減少,用諷刺去喚醒人內心黑洞深處那善的奇點。
我們合上書,手重重砸在了紙上,憤懣不平,只想讓這個社會安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