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教師為了上好課需要撰寫教案和課件,而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認真地編寫所負責的教案和課件。教案和課件的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聲譽。假如你正在尋找關于“伯牙鼓琴課件”方面的建議,請務必讀完本文并分享給你的朋友!
伯牙鼓琴課件 篇1
一、教學目標:
1、會寫“哉,巍,弦”等三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jù)注釋的內(nèi)容理解最后一句話,結(jié)合資料袋說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二、重點:憑借注釋理解詞句,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
三、教學設計
課前游戲
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詞語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詞的組成結(jié)構(gòu),(板書:楊柳依依)你能照樣說一個這樣的詞語嗎?
白雪皚皚,流水潺潺,其樂融融,書聲瑯瑯……
師出示:清風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煙裊裊、云霧蒙蒙
有沒有注意到,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美麗的景物)
(一)導入
1、有一個故事,流傳千古,令人吟誦至今,他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伯牙鼓琴》,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們也把他簡單的成為古文。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爭取讀通課文。有個別字不流利的多讀幾遍。
2、請一個同學讀。(真是不簡單那,不同于白話文那么順溜卻讀的如此嫻熟,我最欣賞他的是把這些詞都讀對了?。?BR> (跟我們白話文還是有些區(qū)別,不難順利,那我們先來看看這些難讀的詞語)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選,湯湯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絕弦,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誰再來讀讀。不僅讀正確,還能讀流利。(不錯,一字不差)
4、請你讀給同桌聽,有錯誤的馬上請你幫他糾正。
5、文言文啊,不僅要讀正確,更要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你先試著用上鉛筆劃一劃節(jié)奏讀一讀。
6、想不想聽聽老師怎么讀,看看你的節(jié)奏跟上了沒有。
你來瞧一瞧,你的停頓對了么?趕緊跟著劃一劃。
7、請你根據(jù)斜線試試讀?,F(xiàn)在齊讀課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二、
1、讀的越來越有味道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雖然我們沒有讀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這篇古文寫了誰?(俞伯牙和鐘子期)他們是什么關系?(知音)
2、思考:伯牙為何視鐘子期為知音?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課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這個善就是好啊,哉是一個感嘆詞,善哉就是對別人表示贊嘆,既然這樣,我們變通一下,用現(xiàn)在的表達方式,肯定不止好啊這一種方式來贊嘆,我們還可以怎么說?
(真棒啊,真行啊,不錯啊,了不起啊,真厲害?。?BR> 4、妙極了,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說:好啊,就像泰山一樣高大,像泰山一樣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師也忍不住對你說一聲“善哉”)同樣,伯牙志在流水,你們應該也能讀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說: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樣浩蕩。)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鐘子期,志在高山,透過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于是乎你怎樣贊嘆——(用文中的話來)
你呢?請你也來贊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請不要吝嗇你的贊美——(文中的話)
6、作為“琴仙”的伯牙,會用琴聲表達他的見聞、思緒、情感。可見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課件 篇2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表達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內(nèi)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達方式與學生日常使用的白話文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對于文言文仍有著初學的新鮮感與認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以指導朗讀和引導想象為主,滲透學法的指導。在課堂上以“讀”為本,體會人物形象,在瑯瑯書聲的浸潤陶冶中,讀出古文特有的韻味。在教學中注重滲透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通過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增補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誼,感受藝術的魅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讀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誼。
3.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讀好文言文。
2.通過注釋、已有文言基礎,讀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誼。
(教學難點)
1.感悟課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興奮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絕。
2.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聽一段樂曲。播放樂曲《高山流水》
2.導入:大家現(xiàn)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旋律優(yōu)美,還因為它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板書課題)
3.理解課題:強調(diào)“鼓”的古今異義?!肮摹笔恰皬棥钡囊馑??!扒佟敝傅氖枪徘?。
(設計意圖)本單元主題是藝術的魅力,本課講述的也是關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樂曲導入,既契合本課的內(nèi)容,又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文言文。
2.指生讀。
3.正音。
4.師配樂范讀。
5.借助停頓線,指導學生朗讀:“哉”和“乎”都是語氣詞,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啊”,朗讀時要適當延長后再停頓,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
6.師生合作朗讀
(設計意圖)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通過學生自由讀,指生讀,教師示范讀,師生合作朗讀等形式,層層推進,扎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理解文意,復述故事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
方法:(1)梳理層次
(2)想象畫面
(3)聯(lián)系背景
(設計意圖)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xiàn)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標落到實處。
四、細讀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師補充人物背景知識。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讀課文前三句話,思考:伯牙為何視鍾子期為知音?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2)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BR> 師補充:伯牙不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板書:知音)
(3)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會對子期說什么?
(4)指導朗讀
①“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此時伯牙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喜,用一個四字詞語來形容——欣喜若狂。指導朗讀:讀出欣喜。
②讀了這個句子,你腦海中浮現(xiàn)初怎樣的畫面?指導朗讀:讀出氣勢。
(5)想象拓展,說話訓練。
過渡:作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聲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湯湯流水,那么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他的琴聲中還會出現(xiàn)哪些動人的場景?
①出示圖片:楊柳依依清風徐徐白雪皚皚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訓練。
以此方式練說出示的詞語之后,嘗試放手,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還可能志在哪兒?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BR> 小結(jié):只要同學們借助語言、借助圖片給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讓靜態(tài)的文字變得更加生動起來。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補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對這座墳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視琴為命。可此時他卻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是什么原因讓他做出如此決定?他絕的僅僅是琴嗎?
(4)指導朗讀:此時伯牙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悲,用一個詞來形容——悲痛欲絕、撕心裂肺、肝腸寸斷。
(5)古書中記載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寫下這樣一首短歌,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出示短歌,師生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借助資料、故事補白、視頻和詩句進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借助圖片、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落實語文要素的訓練。
五、背誦積累,深化主題
1.和著音樂,齊背《伯牙鼓琴》
2.我國古詩常提及伯牙、鐘子期的傳說,出示資料袋。
3.讀完詩句,你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鏈接《叢書》,主題閱讀
閱讀《主題叢書》6中的《月夜聽盧子順彈琴》(第9頁)
1.借助注釋,讀懂詩意。說說讀了這首詩你腦海中浮現(xiàn)出哪些畫面?
2.想想詩人為什么會發(fā)出“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這樣的感慨?
(設計意圖)主題閱讀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訓練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文字想象畫面。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知音難覓”的理解。
七、布置作業(yè),課后延伸
1.發(fā)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jié),用現(xiàn)代漢語改寫這個故事。
2.收集體現(xiàn)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鼓琴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正確朗讀并背誦《伯牙鼓琴》,通過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藝術之美。
3、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欣賞,知音難覓以及音樂的魅力。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體會朋友間知音難覓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曲入題
1、播放《高山流水》
2、上課
3、音樂能蕩滌我們的心靈。它本身就是一種美,能提高我們對美的欣賞能力,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就是音樂藝術的魅力。今天,我們就走進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板書課題,齊讀。)
二、解題
1、誰來說說“鼓”的意思呢?課題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彈琴》,讓我們再次齊讀課題。)
4、這是一篇文言文,還記得在五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學習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別是讀通文言文;讀懂文言文;讀好文言文。什么是讀通、讀懂、讀好呢?(預設:讀通是把課文讀順,讀出節(jié)奏;讀懂是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讀懂文言文的意思;讀好是帶著感情去讀。)
5、這是我們學好文言文的“三部曲”。今天,就讓我們用上這些方法繼續(xù)學習文言文。
三、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首先,我們要讀通文言文,請你們打開書,認真傾聽視頻朗讀,給容易讀錯的字音做上記號。
2、出示字音容易讀錯的字:
少選湯湯乎以為復為鼓琴者
過渡:“為”字是多音字,我們應該根據(jù)意思去選擇讀音,這叫“據(jù)義定音”。(板書:據(jù)義定音)
3、現(xiàn)在,我把這些易讀錯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試著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4、文言文的朗讀要注意停頓,讀出節(jié)奏。請看大屏幕,先試著自己讀一讀。
指名讀,齊讀。
四、讀懂品情
1、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請看插圖,圖上畫了什么?
1、齊讀
2、它是什么意思呢?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
3、一個善鼓,一個善聽。
過渡:老師帶來了一則資料,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的身份吧。出示背景:伯牙子期,一個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讓這兩位身份不同,地位懸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預設:音樂、古琴
過渡:對音樂的共同理解使得伯牙和子期走在了一起。那么你是從哪里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聽的呢?快速默讀課文,找到相關句子畫下來。
1、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針對第一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并訂正。
2、看你們討論得很認真,哪個小組愿意來分享下你們的成果呢?
預設:①學生解釋字詞(你能借助注釋或詞語手冊理解詞語的意思,真好?。?BR> ②學生解釋第一句時(單單根據(jù)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釋,句子不通順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語境去展開聯(lián)想或想象理解句意。板書:根據(jù)語境展開想象)
③生讀
3、(出示句子)當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子期的思緒飛向了那巍巍的泰山之巔。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太山……)于是,你贊嘆道————(生讀)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仿佛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太山矗立在我眼前。下面有請男生來讀讀這句話。
師評: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
4、(出示句子)少選之間志在流水,湯湯的流水仿佛從他的指間浩蕩而出——子期,此時的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廣闊無邊的江河。)于是,你脫口而出——(生讀)
過渡:男生已經(jīng)給我們展示了太山的巍巍,下面有請女生來讀讀這句話。
師評:真是“巾幗不讓須眉”,你們的朗讀,仿佛讓老師看到了汪洋的流水。
5、小結(jié):子期就是用這種聯(lián)想的方法來點評伯牙的琴技。你們看,不管伯牙彈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此了解自己的人,我們可以稱作“知音”。(板書:知音)
師評:聽著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已是伯牙,你們是子期,我們也成為了知音?,F(xiàn)在我來讀伯牙,你們來讀子期,看看我們的默契吧。(齊讀)
五、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伯牙是個技藝高超的琴師,他的琴聲不僅能表現(xiàn)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還可以表現(xiàn)哪些動人的景色呢?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聚焦第二題,一起來交流下吧。
2、出示詞語:請同學們照樣子寫詞語。
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xiàn)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
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清風,你會怎么贊嘆?
指名學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BR> 小結(jié):來,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感悟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吧!
3、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那還是什么呢?
(預設答案:看來善聽的子期不僅聽懂了琴聲,還聽懂了伯牙傾注在琴聲里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一樣的胸懷,他們還是人生的知音。)
六、悟痛——摔碎瑤琴鳳尾寒
師:孩子們,伯牙和鍾子期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無奈世事難料,
1、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吧。誰讀懂了這句話呢?(生交流)
2、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jīng)]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這種無人能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xiàn)了出來—那就是—破琴絕弦--(讀)
3、伯牙為什么要破琴絕弦呢?
(因為子期死,再也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了。)
4、文言文的學習需要資料來幫助我們加深理解,(板書:查閱資料)請看(出示資料):伯牙一直在尋覓知音,可見知音難覓??!他們兩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因為伯牙在彈《高山流水》,而子期聽得如醉如癡。就這樣,兩人相知相惜,成為知音。所以,當伯牙聽到子期死的消息,悲痛欲絕,作了一首短歌(出示):
(指名讀)
5、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用“破琴絕弦”來告別知音,也是在謝知音。(板書:謝知音)
6、伯牙斷了琴弦,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之后,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后一句。)
七、配樂誦讀
師小結(jié):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絕弦謝知音,這個故事蕩氣回腸,令人動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這個詞語形容樂曲高妙或知音難覓,讓我們伴著《高山流水》這首動聽的音樂,去體會這個故事,一齊試著背一背吧!
伯牙鼓琴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準節(jié)奏
2、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為紀念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學生收集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知音”這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過渡:伯牙為什么要斷弦?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找尋問題的答案。
1、自由讀文,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2、指名讀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指導讀好語氣詞“哉、兮”。
3、生齊讀課文
三、再讀釋義
過渡: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所以要學習有法,一般是——讀古文,釋字義,連詞句,說大意。
1、默讀課文,借助注釋或者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大意。
2、同位之間互相說給對方聽。
3、指名說。教師隨機指導個別字的含義,如“善”的含義等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5、反復讀文,讀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課文中誰是誰的知音?知音
2、學生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說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學生匯報,師板書:善鼓善聽
4、師生共同讀文,體會知音的含義所念必得之
5、拓展思維:伯牙的琴聲還能描述什么?想象畫面,課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鐘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鐘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學生練習說話
6、配樂朗讀課文
五、相遇相知
1、師介紹伯牙與子期相遇的經(jīng)過
2、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學生思考回答,師生共同解疑:
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3、伯牙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時,什么心情?在他的內(nèi)心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六、深悟絕弦
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BR> 1、面對著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相傳他寫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師配樂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死了,伯牙這種無人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xiàn)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摔斷的僅僅是琴嗎?他還摔斷了什么?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夠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再次配樂讀文。
5、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該怎樣安慰他?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將你的想法下下來。
七、回味絕弦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八、作業(yè)布置
搜集有關知己、朋友之間情誼的名言名句
九、板書設計:
伯牙鼓琴
伯牙(知音)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qū)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鬃铀淌诘恼n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
三、調(diào)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3、調(diào)動“五覺”,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分別說一說“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jié):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jié)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nèi)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