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看《百年孤獨》有感精選9篇

字號: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1)
    具體也沒計算是用了多少的時間,最終還是把《百年孤獨》這本書給看完了。首先里面的名字真是讓我覺得好糾結(jié),七代人的名字都是反反復復相同或者相似,好幾次讓我覺得自己身在凌亂的時光機里來回奔波卻無法清醒。
    “孤獨”一詞穿梭本書,不知為何,從頭到尾,只要我進入到里面的內(nèi)容,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抑包裹著我,那種壓抑有時候把我推到難受的邊緣可是我卻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還愈演愈烈。
    這種孤獨讓我覺得是距離現(xiàn)實那么的遙遠,可是忽然間在某一個節(jié)點又讓我深感此種孤獨和現(xiàn)實生活是如此之貼近。人之天性與人之欲望貫穿本書,可是里面的人卻沒有把握好度,從而讓七代人在扮演著惡性循環(huán)的角色以至于最后銷聲匿跡。
    伴侶真的是很奇妙的兩個字,兩個人要同時讓靈魂和肉體都相互依存,相互欣賞,隨時沒有鴻溝地交流真是世上的一大奇跡。但是在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沒有過多的話,沒有最基本的溝通與交流,即使是發(fā)泄欲望的時候是有多么的歡快,那這種關(guān)系也維持不了很久吧,因為無法分享或者無法分擔的孤獨一旦產(chǎn)生,那兩個人就不再屬于同一個世界,漸漸地就成了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近期肯定不會再讀這本書啦,以后若是時間和興致使然,重拾此書,我想會有不同的一番感悟。又或許我此時壓根就沒有讀懂這本書,需要待我未來的某一天從書架上的最頂端的灰塵堆里拿下來這本書,重新開始真正讀懂。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2)
    第一次讀《百年孤獨》的時候,讀到70多頁就停在那了。說實話,讀不下去。但是,這本書的各種評價其中包括余華、莫言,讓我對這本書又產(chǎn)生了興趣。開始第二次從頭閱讀《百年孤獨》又沒有堅持下去,讀了一小半。
    而這個假期我第三次從頭開始閱讀。或許是我頭腦簡單,對于作品所傳達的內(nèi)容,實在是一知半解,讀書的時候凌亂、復雜、想不通。所以,只能夠根據(jù)我的一知半解來寫一篇讀后感。
    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讀的書,百年孤獨里的情節(jié)跌宕、人物關(guān)系復雜、敘事結(jié)構(gòu)又有些反復。尤其是七代人物,名字類似,關(guān)系極其復雜。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記一下人物關(guān)系筆記。
    這本書里的人物都有些孤獨,在我看來是。我從中挑出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一代人中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個充滿幻想腦洞極大的人,在猛然感到孩子的存在以及孩子妻子在受苦后,一種強烈的情感將他拉了出來。馬孔多的傳奇由他開始。當他接觸到梅爾基亞德斯帶來的文明,他驚訝同時也對自己無知的害怕,對文化的自卑與對科學的自信,讓他逐漸執(zhí)迷不悟。對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會瘋,我也沒想太明白,還有他口中的星期一。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人應(yīng)該是梅爾基亞德斯,第一個死去的人,卻又回來,治療失眠癥的人,還有羊皮卷。
    而烏爾拉蘇我認為是這幾代人中較理性的人,一直為整個家族努力著,還是孤獨的奮斗者,一直是一個人在努力。何塞·阿爾卡蒂奧是一個身強力壯、繁殖能力……很強的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感覺他失敗的比較徹底。蕾梅黛絲認了他和庇拉爾的兒子為長子,和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的兒子,加入自由派,被暗殺。阿瑪蘭丹和麗貝卡從小一起長大,但為了一個男人互相仇恨。小何塞·阿爾卡蒂奧,回到馬孔多后發(fā)現(xiàn)了烏蘇拉爾藏起了外鄉(xiāng)人的金幣,因此而喪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隨丈夫回到馬孔多,最后與奧雷利亞諾·巴比倫相戀并產(chǎn)有帶豬尾巴的男嬰后失血而死。烏爾拉蘇的第六代孫長大后研究各種文字和羊皮卷,卻也生下帶尾巴的男嬰。奧雷里亞諾巴比倫最終譯完了羊皮卷,布恩迪亞家族自此從大地上消失。
    孤獨是這個家族的共同點,他們不斷的陷入孤獨、對抗孤獨卻離不開孤獨。最偉大而理性并且貫穿書本始終的人物是烏蘇拉爾。她很剛正,一直在做努力,但他們的子孫卻無一例外都走向孤獨。在這片馬孔多的土地上,是一個歷史的縮影,科技的發(fā)展,文化的推進,被入侵,反抗斗爭到最后的聽天由命。
    書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抗孤獨的辦法,有的人參加革命,有的人遠航,有的人暴政,有的人沉溺于情愛……所有人都在對抗,卻沒有人能夠讓孤獨消失,就連我們自己本身也是這樣。總有一些時刻讓你感受到孤獨。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3)
    很多人可能認為《百年孤獨》人物關(guān)系混亂,難以讀懂,但實際上,這是一本值得多次讀,反復讀的名著。
    第一次讀時,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書中有著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jīng)典特點——時間、空間上的混亂。例如:書中第一段“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钡诙巫x時,就能明白其實整個布迪恩亞家族就像一個車輪,不斷的前進,不斷的重復,不斷的磨損,最終走向覆滅。他們族中人不斷重復前人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羊皮卷中的秘密,暗示著他們重復的命運,重演著相同的悲劇。第三次讀時,就可看到書中各件事中和他們各個人身上的悲劇色彩。例如:他們家族初到馬孔多時,馬孔多鳥語花香,充滿活力;后來,阿瑪蘭塔·烏蘇娜帶來的每對黃鸝鳥在被放生在馬孔多后,都毫不留情地飛離。這不僅僅是指馬孔多的逐步消亡,更多的是指布迪恩亞這個家族的改變,從新生般的活力四射到老去般的暮氣沉沉,最終無可抑制的走向覆滅。還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最美的姑娘——梅梅(雷納塔),她的結(jié)局頗具奇幻色彩,書中寫她和白床單一起飛向了天空。就我的理解而言,有兩種可能,一是加西亞真的給了梅梅一個奇幻的結(jié)局,她因過于美麗,在曬床單時,被上帝帶走,和白床單一同飛離。二是暗指她死了,美人早消。白床單就暗示死亡。無論是哪種可能,這樣的描寫都是美麗的,為她的離去渲上了一種神秘美麗的奇幻色彩。美麗而單純的她走了,和潔白的床單一起飛向天空,這又給書多添上了一抹感傷。
    一直喜歡《百年孤獨》,一次又一次地讀,每一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讀這本經(jīng)典。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4)
    我的第一本《百年孤獨》是考上高中時表姐送我的開學禮物,一頁都沒讀,就再也沒見過那本封面是個老頭子的《百年孤獨》?,F(xiàn)在想想,那時的我何來孤獨,又怎么能看懂,縱使現(xiàn)在的我也不敢妄言理解孤獨。
    后來聽說馬爾克斯他老人家仙逝了,才像富豪死了后代們搶遺產(chǎn)一樣,搶購了我的第二本《百年孤獨》。那一次我看了三分之一,便束之高閣。不是情節(jié)不吸引我,也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剛剛離開校園獨居不久的我,看到這貌似子孫滿堂實則無一人懂我的文字,腦補給我的都是我晚景凄涼的畫面,使我有點害怕。加之我讀書和看電視劇有點像,經(jīng)常"出畫",看到"煉金術(shù)"幾個字我腦子里就一直在想:如何煉金呢?如何煉金呢?到底如何煉金呢?看到后來發(fā)現(xiàn)煉金術(shù)不是重點,我就去找關(guān)于煉金術(shù)的書看去了。
    現(xiàn)在手里這一本是我的第三本《百年孤獨》,這樣魔幻的緣分,促使我還是安安靜靜的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好宏觀的評價呀!然于我而言,歷史知識僅源于高中歷史課本和一個叫高曉松的胖子做的一檔說話節(jié)目。讀書不多的我也基本不區(qū)分作家流派,從瓊瑤奶奶的言情小說再到神魔小說西游記,我更不關(guān)心一本書是如何推動社會、政治、經(jīng)濟、人類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
    讀這本書我是做著筆記讀完的,書中男人們的名字相似度極高,以至于后來我把他們想成一個人,這樣就不去想誰是爸爸,誰是兒子,叔叔和二大爺是哪一個奧雷里亞諾或者全是。而且全書無章節(jié),不管看到哪里停下來回想,都有一種站在沙漠的感覺,眼前荒蕪,內(nèi)心更是有種被擰干的感覺。最后被螞蟻吃掉的是肉體,被孤獨吃掉的是靈魂。
    書開始的時候,看到癡迷于吉普賽人帶來的新鮮事物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我的感覺是他荒謬的有點可愛。等讀到他的大兒子時,我覺得他太過生性魯莽,不那么可愛了,二兒子對小金魚的癡迷很像他的父親,我喜歡這腦子發(fā)達的家伙。從第三代開始我就不太注意分清楚他們的繼承關(guān)系了,而且有點作者是不是在中國生活過的錯覺,因為這些子孫有點某二代的代入感,無厘頭的有點討人厭。再到后來,整個家族的衰落,有點《紅樓夢》的感覺,猢猻都死了,樹葉也枯萎了,都是命運吧。
    談?wù)勥@本書里的女人們吧,我最喜歡的是烏爾蘇拉,很多評論說她無私,偉大,這些詞語好高遠呀!這的確是我眼中的烏爾蘇拉,但是我更喜歡的是她永遠充滿活力,好像什么問題她都能解決,我愛她,因為她總能讓我想起美好的東西。如果現(xiàn)實中有烏爾蘇拉,我想和她做好朋友;如果是朋友,我想成為朋友眼中的烏爾蘇拉??涩F(xiàn)實中,我可能會覺得費爾南達的性格弱點在自己身上更突出,對現(xiàn)狀不滿卻沒有改變的勇氣。
    全家族的人都是孤獨的,其實真實的世界里每個人也都是孤獨的,每每想到孤獨面前人人平等,我想對這個世界好一點,想微笑,想說謝謝。這就是所謂好作品給人的感覺吧,先把你心掏空,然后再填滿。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5)
    就在上個周末,我將《百年孤獨》看完了。百年孤獨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讀它的時候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劇情等,都要用一個外國讀者地方身份去翻譯,下面常常備注著他國語言,風俗習慣的,實在是難懂,所以我只能細嚼慢咽,慢慢品味這本經(jīng)典名著了。
    作家馬爾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現(xiàn)代主義作家,這本書所表達的孤獨,一個家族的百年歷史,讓人不寒而栗,每一個叫孤獨的字眼不斷從書本里面涌現(xiàn)出來,我看著也跟書里的故事一樣糾結(jié),一樣想從情節(jié)中解脫,但是我不能,書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為生命中的故事是注定發(fā)生的,被故事選中,沒資格懵懂。
    書里最深切的是考驗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愛,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用冷漠,無畏的姿態(tài)將它表現(xiàn)出來,甚至是宣泄著自己的孤獨來索取愛,索取他人的關(guān)愛,這似乎應(yīng)該稱之為憐憫,觸及人們心靈最脆弱的地方,最溫柔的部分,都是這些東西會被現(xiàn)實的物質(zhì)所磨煉,到最后也許什么都不剩下,誰也沒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內(nèi)心應(yīng)該具備自我溫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動去溫暖他人,關(guān)愛他人。
    看完這本書的我還在書中的情節(jié)里久久不能調(diào)整過來,也許這是這本著作給予我的反思吧?!栋倌旯陋殹肥且槐局档媒馄实闹?,我將它珍藏著了,說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6)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赫爾岑也說:“書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遺言”。物質(zhì)食糧使我們存活,而精神食糧可以塑造靈魂、感悟生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
    但物欲橫流的當代,越來越多浮躁的人們忽略閱讀,閑暇時捧起手機刷劇、玩游戲、聊八卦……畢業(yè)后的我也是其中一員,早已久不讀書,但在這次學校倡議的假期讀書活動中,我又找回了讀書的快樂,在書中與有趣的靈魂相遇,體味不一樣的世界。
    20xx年的開始頗為魔幻,這個假期也是漫長而煎熬。線上課開課以來,在備課上課間隙斷斷續(xù)續(xù)完成了《百年孤獨》的閱讀。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xiàn)實與虛幻,將一個瑰麗而宏大的想象世界展示給我。
    這本書很難讀,實際上整個閱讀過程都很痛苦。但這是一本好書,我通過讀別人的故事,在其中的細枝末節(jié)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然后反省自己。當然也在書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后審視現(xiàn)實。閱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蘊藏在布恩迪亞家族歷經(jīng)七代人之多、歷經(jīng)百余年之久逃不脫擺不掉的宿命的孤獨,“比磐石更牢固恒久,比颶風更猛烈逼人,讓周邊空氣失去流動,讓世間萬物歸于沉寂?!笨赐暾緯?,雖然記不住冗長又重復的姓氏,甚至分不清哪部分描寫是魔幻、哪部分描寫又是現(xiàn)實,但心中被激蕩起了巨大的孤獨感,隨即又得到了遙遠又熟悉的慰藉。原來,人人可危。生命是段孤獨的旅程。從落地啼哭,到疼痛的消亡,都是一人來,一人去,不曾帶走一草一木。但最后我更明白了,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這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高揚起無畏抗爭的勇氣。
    當然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它讓我重拾了閱讀的樂趣,在人人都在追趕潮流當下,沉淀內(nèi)心、尋求更為純潔而明凈的幸福。重新拾獲的閱讀這個人生最大的幸福,使我的心靈不再寂寞,靈魂不再孤獨。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修行,讓每個有趣的靈魂都在書里相遇。好的書籍可以讓人有非凡的夢想,讓人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世界因閱讀而和諧,文化因閱讀而交融,生活因閱讀而充實,生命因閱讀而精彩!讀書也許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是多讀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開更多的門,找到更多的方向。以后我會將讀書作為常態(tài)化的生活方式,繼續(xù)多讀書、多思考,當然也會多寫作。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7)
    Cien anos de soledad 《百年孤獨》讀的時候感覺在讀一些生活瑣事,這些事情快速發(fā)生快速發(fā)展快速結(jié)尾。就我的感受,像一部黑白影片濃縮了一個家族百年的歷史,用這些一件件發(fā)生在家族成員身上的故事來表現(xiàn)家族的百年,百年的經(jīng)過,有貧窮有榮光有豐饒有輝煌有墮落有奇遇有平淡有墮落有無跡。
    被人敬仰的這本書,的確有其值得敬仰之處。以上及以下也全是本人的見解,不代表大眾點評。
    不管怎樣,讀過這本書的人,大都有前面枯燥乏味之感,而我正覺得這是偉大之處。通過這本書前面的演繹,包含了跨世紀,科學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渴望知識的精神,這些偉大的精神都藏在那些瑣碎細小甚至令人反感的生活里。孤獨,渴望,反對,順從,這些種種都隱藏在百年家族的歷史里。
    一輩又一輩人,他們叛逆,她們溫柔,他們熱情,所有的一切,甚至讀者以為的偉大以為的不朽,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消失不見,無影無蹤。
    一個女人,見證了家族的榮衰,也最終離去,偉大的開創(chuàng)者也在夜壺的籠罩下離去。偉大的功績,偉大的創(chuàng)新,都有一個平凡甚至不堪的終結(jié)。
    在我看來,讀書的過程連綿不斷,《百年孤獨》和現(xiàn)在的青春勵志文學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有所感悟,后者在力求每字每句都是能讓人喝的雞湯。然而讀完整本書后,后者強加給讀者的感悟并不能記得多少,而前者讓讀者在讀完之后,串聯(lián)起整本書的脈絡(luò),從中收獲自己的感悟。
    這種感悟會一直不停地更新,隨著年齡,隨著閱歷,每每品味,每每獲益。這就是我讀百年的感受,目前,我的感悟是不管再偉大的人做再偉大的事,都將灰飛煙滅,所以,大可不必在意現(xiàn)世人的眼光,因為,你,就是孤獨,沒有誰再能替你品味人生。做自己想做的,因為,也許你的百年,在別人的眼里什么都不是,如果是什么的話,那就是孤獨,是空洞。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8)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后的感受?!栋倌旯陋殹繁蛔u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復,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積極都無法擺脫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huán)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tài)。
    我無法像他們一樣,那么深切的去歌頌《百年孤獨》。任何一本書,在我這里,就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同時,也照見了我們習慣漠視不見的事實。我在想,那些人他們悲戚的命運。他們曾經(jīng)那么努力執(zhí)著、那么奪目,卻有一個那么荒誕和無聊的晚年。我由此又產(chǎn)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來不及真真切切的保護我的父母,在物質(zhì)上滿足他們,在精神上支撐他們。
    我也深深的了解到一個現(xiàn)實。一個人,在有了愛和理想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我們愈愛,便愈發(fā)孤獨。
    那么,今天這個日子,于我,雖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終歸不會圓滿?!栋倌旯陋殹返牟级鞯蟻喖易宓拿恳粋€人,他們的人生全部由童年決定,某一幕某一瞬間,就已經(jīng)影響到了他們這豐富而漫長的一生。走到最后,能憶起來的,也不過是那一瞬間的景象,只不過那一刻,已不帶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邊,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們一樣,在生命的進程中,執(zhí)著于最初的不圓滿,一直迷失下去。
    打開那顆心,擁抱這世間的好,做個注定不圓滿,卻滿足幸福的人。
    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樂,卻祝自己豁達知足。
    看《百年孤獨》有感(篇9)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得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然后上網(wǎng)找了幾篇讀后感想找找靈感,但是看完幾篇讀后感后我發(fā)現(xiàn),我好想看了本假書。原來這些亂七八糟的人際關(guān)系里還有這么多深奧的道理,再一次懷疑我看的是本假書。 不過沒有像他們那樣的深刻感受也未必是件壞事,這樣說明我還沒有過上類似他們那樣的孤獨的日子,沒有感同身受,我還是幸福的。這樣一對比,我生活中的種種自認為的不幸,都是那么的渺小與不過如此。不過即便沒有像他們那樣深刻的感受,我也有我喜歡的人物,即便他不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不是這個龐大的布恩迪亞家族的其中一員,但我依舊被他吸引。
    他就是來自意大利負責安裝和調(diào)試自動鋼琴的琴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
    我不止被他的金發(fā),他的教養(yǎng),他的端莊,他的禮貌,他的善良,他的認真吸引,還被他正直可靠,為愛割腕而死所吸引。我大概可以想象出他初來乍到時出于禮貌與主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彬彬有禮的模樣,將自己關(guān)在客廳,心無旁騖的裝好自動鋼琴的認真的模樣,還有對待自己未婚妻的紳士模樣,即便他曾經(jīng)在麗貝卡沖動的糾纏中錯生激情,但最終找到了真愛,那就是阿瑪蘭妲。在經(jīng)歷了婚禮因為各種原因一直被推遲,看著親愛的未婚妻就在眼前但還是要保持紳士風度,沒有與她有什么肢體接觸,到之后與難以忍受等待的麗貝卡在不在為何熄滅了的燭火里接吻,相擁,在自己衷心不移等待婚期時卻接到何塞·阿爾卡蒂送來的一句“我和麗貝卡就要結(jié)婚了”這些種種之后,在烏爾蘇拉充滿歉意的周二聚餐中與阿瑪蘭妲相愛,并在一個星期二向阿瑪蘭妲求婚。這一切似乎驗證了何塞·阿爾卡蒂說的那句“如果您真喜歡我們家,那還有阿瑪蘭妲呢”。但最后阿瑪蘭妲還是拒絕了他,這樣的打擊與內(nèi)心的崩潰,他最后選擇了割腕自殺,遠離了這個帶給他一次又一次傷害的布恩迪亞家族。
    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一生也是孤獨的。在無盡的愛與愛中輾轉(zhuǎn),受挫,到最后逝命。就像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麗貝卡就是那兩條相交后愈行愈遠的兩條線,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阿瑪蘭妲就是那兩條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的線。真愛明明就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
    反正我們終究會孤獨,與其和孤獨爭個你死我活,不如與孤獨為伴。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不過,對于現(xiàn)如今的我們來說,所謂的孤獨不過是對著無情感的屏幕,手指習慣性的上下滑動,看著不痛不癢的內(nèi)容,無所事事的孤獨感罷了。對于這些孤獨感,能做到不過于晚上少熬夜,躺在床上了不要來回刷手機,越刷越孤獨,胃不好就少吃辣椒冷飲過熱食物,容易發(fā)胖體質(zhì)管不住嘴就多運動,一個人待著時就看看書,好東西都值得花時間,所以無論你現(xiàn)在多辛苦也別放棄,想想已經(jīng)堅持了多久才到這里。再想想那些每天不足六個小時的睡眠,兩天用完一支的中性筆,無數(shù)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亂跳繼續(xù)沖刺的日子,我們不是在透支著生命,只要你想贏,這些都不算什么,有何況區(qū)區(qū)孤獨呢.
    其實人的一生,真正合適的對象,真正有幸福感的瞬間,配額該是大體相當,誰也不會更多,誰也不會更少,全在于一念之間。因此,如果恰好有這樣一個人,他愿意與你一同挨過這漫長的黑夜,也愿意傾聽你的滿腹牢騷,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拉住她的手,別讓她撲個空——那么,為什么不呢.不過在緊緊抓住她的手之前,你需要更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yōu)秀,更加的有資本可以留住她,同時你也需要更努力的克服在前進時一直圍繞在你身邊的孤獨。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所走過的那么多個孤獨的夜晚,痛苦的時刻都是值得的,為了更好的。希望以后的你會感謝現(xiàn)在的你的努力與堅持,會驚訝與現(xiàn)在的你的毅力與忍耐力。為了以后的日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