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jié)氣傳統(tǒng)習俗39句

字號: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qū),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xiàn)象也成為該時節(jié)的獨特景觀。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也許你也在收集類似的句子?根據(jù)你的需要,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精心整理了芒種節(jié)氣傳統(tǒng)習俗39句,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芒種節(jié)氣傳統(tǒng)習俗(篇1)
    1、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jié)”。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2、南方谷雨摘茶習俗,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這天不管是什么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3、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這日的很多習俗與郊游踏青有關: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插柳。清明這個節(jié)氣很糾結,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
    4、白露,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zhuǎn)涼。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5、除了上面這些習俗之外,在芒種時,民間還有曬蝦皮、接嫁樹、安苗等一些習俗。
    6、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
    7、當?shù)亓鱾髦@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8、景的好時節(jié)。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
    9、雨水節(jié)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xiàn)。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diào)養(yǎng)應側重于調(diào)養(yǎng)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于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shù)剡M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jié)氣的補品。
    10、大寒是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這一節(jié)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卜,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11、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一般已開始降雪。
    12、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人紫蘇。我國北方產(chǎn)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13、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巴蜀等地開始下起夜雨。除了農(nóng)作,古人們在谷雨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年婦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傳說可以清火、明目,還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14、小暑,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nóng)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jù)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15、小寒,一般在公歷1月5日或6日。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jīng)很冷。民間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諺語。從字面上似乎是大寒冷于小寒,其實在氣象記錄中,小寒期間要比大寒冷,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三九天”就在小寒的節(jié)氣內(nèi),所以說小寒才是全年最冷的節(jié)氣。
    16、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這一天后,草木復蘇,萬物始生,春天到來。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17、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⒍鞘碌拇蠊?jié),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御外故或餓寇的掠奪與侵襲。
    18、秋分節(jié)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jié)氣起才始入秋。按農(nóng)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在秋分時節(jié),我國很多地區(qū)都要舉行“豎蛋”的民俗活動。
    19、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shù)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節(jié)。
    20、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芒種時節(jié)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jīng)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
    芒種節(jié)氣傳統(tǒng)習俗(篇2)
    21、用彩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孩子們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戲,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别嫦氖窍娜粘R姷母?jié)q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尚有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22、小雪,是反映天氣現(xiàn)象的節(jié)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jié)氣的原本之意。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jié)氣后,一些農(nóng)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jié)時正好享受美食。
    23、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江南地區(qū),俗呼牡丹花為“谷雨花”,以其在谷雨節(jié)開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諺。凡有花之處,士女游觀,宴飲賞花,號曰“花會”。對于漁家而言,谷雨節(jié)流行祭海習俗。
    24、這個節(jié)氣年輕人注意不要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長出痤瘡。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nèi)容并不相同,但都是菜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廣州傳統(tǒng)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
    25、大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最后一個節(jié)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300°時為大寒。表示天氣嚴寒,最寒冷的時期到來。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nóng)村,每到大寒節(jié),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
    26、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
    27、小滿,華南地區(qū)有“小滿大滿江河滿”的民諺,反映了這一地區(qū)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征。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
    28、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qū)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qū)︻^人和驅(qū)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29、秋分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30、天氣漸轉(zhuǎn)涼,會在清晨時分發(fā)現(xiàn)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間,各地的習俗也有不同。例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而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jié)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31、“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氣溫逐漸下降。處暑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
    32、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極端天氣如旱、澇、風災也十分頻繁,因此,農(nóng)民們要看準時機,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不過,他們也會忙里偷閑,用吃來犒勞自己。浙江臺州人吃姜汁來去除體內(nèi)濕氣,而福建莆田人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熱性的荔枝、羊肉來以毒攻毒。
    33、立冬,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nóng)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
    34、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廣東流行“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BR>    35、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
    36、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jù)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jié)氣,只有少數(shù)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lián)、剪窗花,購置年貨,為春節(jié)做準備。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37、正如其名中的“驚”,轟轟轟,冬眠的小動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為莊稼防蟲,這一天,還要“打小人”驅(qū)走霉運。因為“梨”與“離”同音,驚蟄這天,吃梨成了保留節(jié)目。
    38、到了芒種時,天氣變得越來越熱,出現(xiàn)了許多的蒼蠅和蚊子,為了驅(qū)趕蚊蟲,并且這個時候端午節(jié)也要到了。因此人們就有了在芒種時掛艾草的習俗了。
    39、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qū),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xiàn)象也成為該時節(jié)的獨特景觀。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到了大雪節(jié)氣,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