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的發(fā)達,感言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在我們參加非常重要的場合比如畢業(yè)典禮時。都會產生一些感悟心得,將這種表達出來的就是感言,感言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表達情感,怎么才能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感言呢?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實踐論》讀后心得,希望您分享本頁內容與您朋友!
《實踐論》讀后心得(篇1)
《實踐論》的命名主要是毛澤東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而這篇文章也很好的闡述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我在讀這篇文章時,也讓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中國的發(fā)展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具體國情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列寧也曾說過:“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BR>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出真知,這些話都是得到了證實,而不是隨意編造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出現,發(fā)展與完善也是經過了實踐的錘煉。把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到實踐上去的是巴黎公社,由于封建勢力過于強大,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夠完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原理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完善修改。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與恩格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而寫出的理論。他們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次使用到這一原理的便是俄國的十月革命,在各方面都相對成熟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發(fā)揮了指導作用。讓俄國成功擺脫了封建沙皇的統(tǒng)治,贏得了勝利。這一事例無不向我們證明社會的實踐對真理產生的影響。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能互相分離,它們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的。任何領域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實踐的指引,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的建造是由程開甲、錢學森、鄧家先等人在無人指導的條件下,對照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到正確的方法。
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了更好的去適應環(huán)境,中國也在探索,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依據客觀規(guī)律,運用主觀能動性更好的去造福世界,造福人類。許多時候需反復失敗過多次,才能達到和客觀過程的規(guī)律性相符合。才能夠改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即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
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理。在歷史上有右傾機會主義,他們的思想離開了社會的實踐,他們不能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充任向導的工作,他們只知跟在車子后面怨恨車子走得太快了。企圖把它向后拉開倒車。中國從成立到至今,指導理論仍在不斷的發(fā)展完善,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到現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都是隨著時代的需求而不斷地加以完善。我們應該堅持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
通過實踐而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檢驗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指導實踐,改造主客觀世界。這便是《實踐論》的大致內容。而我們需要的是從前人的實踐經驗中汲取教訓,更好的運用在我們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好地運用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中。少走彎路、分叉路、歪路。
《實踐論》讀后心得(篇2)
毛澤東的《實踐論》寫于一九三七年七月,那時正處于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日本侵略者正瘋狂地踐踏著中國的土地,而此時中國共產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錯誤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為了批判這種不好的現象,毛澤東便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文章。
這篇文章從多個角度深入地剖析著當時中國的國情,縱觀全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哲學的光芒。它以知與行、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的統(tǒng)一為核心線索和基本原則,深入淺出的闡明了辯證發(fā)展的過程,關于認識的相對論和絕對論即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問題,以及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相互關系。這些重大的哲學問題最后將會為中國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篇哲學論文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既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在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guī)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沒有出現,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guī)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只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任務。”就正如新中國成立之初時我們將其稱之為社會主義國家,而非資本主義國家,就是因為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只能跟尋蘇聯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還沒有具備資本主義國家的條件。由于中國走了正確的道路,才會有今天中國的繁榮與富強。
同時,這篇哲學論文也具有時代的意義。在《實踐論》一文中他提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就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在現代世界的生活與實踐仍然必須加以發(fā)揚光大的哲學精髓。在當時的年代里這篇文章運用獨特的見解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以及破除錯誤的思想觀念。
我認為毛澤東的很多思想觀念確實具有先進性,在當今的時代里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他將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表達的非常好,同時,書中也系統(tǒng)而深刻地闡發(fā)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他向我們灌輸這種先進的思想觀念,帶領中國革命走向成功,他因此也成為一代偉人,被一代代的后輩所銘記和謳歌。其實我是十分的敬佩他的,不僅在于他獨特的軍事理論,更在于他深厚的寫作功底和文學水平。從小就學習毛爺爺的作品,見證著中國革命的艱苦與不易,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后的所思所感。
《實踐論》讀后心得(篇3)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qū)別聯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對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結論。具體的操作過程可以是:
1)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
3)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4)觀察手段:從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記錄。提取過程中,保持客觀態(tài)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帶有推斷性、結論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觀察事物內在聯系:描述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
6)觀察事物外在聯系:描述事物與周邊相關的聯系:是如何區(qū)別與聯系的,整體與局部是如何互動的。
7)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反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摸索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事物的發(fā)展做出合理預測。
實踐論的提出根本意圖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依據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來改造世界。
《實踐論》讀后心得(篇4)
在老師的要求下讀了毛澤東主席的《實踐論》。感覺真是半暈半懂,大約是個人水平實在有限吧,在這里我就隨便說說第一感想好了,請讀者多多包涵?!秾嵺`論》,顧名思義以實踐為中心展開論述。開篇先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然后又詳細的從各方面分析實踐這個詞語。全篇當中引用了許多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論證更為具體。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網搜索便可知道這篇文章還有著很強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導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幾十年過去它依舊被人們傳送著,以科技的手段出現在我面前的電腦上供人研讀,自然也是對它價值的無聲肯定。
但是對于我來說,假若沒有人告訴我它的價值,可以確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這么高的社會地位的,因為我很少接觸這么專業(yè)的哲學,通俗的說,就是不懂行情,所以發(fā)現不了它的價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卻不是鐘子期;它是千里良駒,可我卻不是它的伯樂。讓人有一種悲哀的感覺啊。
人世間千千萬萬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過客,匆匆的來,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實踐論讀后感不過,幸好,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會有那么多人稱頌這《實踐論》呢?《實踐論》也不會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過頭來,談談我對實踐的看法吧。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實踐。所以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辨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 階級性,公然申明辨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 就 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 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可見實踐的重要性。
然而面對不同的事,實踐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難也不同。我們應當理性、智慧地實踐。實踐前先考慮一下執(zhí)行之后是否會帶來傷害和不必要的損失,不可為了好奇心而實踐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煙吸毒等是萬萬不能嘗試的;實踐過程中還要細心謹慎,認真執(zhí)行,不要因為細小的疏忽而使得結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廢,堅定了目標就沒有放棄的道理;實踐完成后,應該認真總結,讓這次實踐發(fā)揮它應有的價值。
實踐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不如意,但是,應該盡力去克服解決,才能有所收獲。請大膽的去實踐吧!
《實踐論》讀后心得(篇5)
《實踐論》是毛澤東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寫作的,主要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毛澤東曾以這篇論文的觀點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他寫作這篇文章及他的演講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黨內教條主義和機會主義的錯誤,尤其是機會主義。而機會主義的錯誤是導致中國共產黨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擊的主要原因。因此,雖然這篇文章所論及的主題是哲學上的認識論,但也有著重要的現實的目的。理論論述的同時有著強烈的現實目的和現實意義是這篇文章的一大特點。
按照我的理解,《實踐論》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理解的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首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先于認識,這是一種符合唯物主義的觀點?!秾嵺`論》指出,在所有的實踐活動中,人的生產活動是人認識的基本來源。人的活動首先是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產物資生活資料的活動,這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產過程中必然會與外界的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聯系、與自然發(fā)生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人獲得了關于自然的認識,了解了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guī)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之間發(fā)生聯系,從而使人獲得了關于人和社會的認識。
在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爾現象學的觀點,毛澤東論及的人類獲得認識的過程,其實就是人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關聯和互動中實現的,如果用海德格爾的觀點解釋,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通過實踐),事物充分的展開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質,自己解釋自己,從而使人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在這個層面上這兩種觀點似乎是相同的。但毛澤東的認識論由于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所以對認識的過程的闡述更加的簡潔,賦予了人理性認識世界的能力,賦予了人唯一主動的地位。
除了闡述生產實踐的重要地位外,毛澤東的《實踐論》也界定了“實踐”的范圍。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包括所有的物質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而在這些活動中,階級歸屬和階級斗爭是最重要的。每個人的思想都有階級特征,階級斗爭給人的認識以最深刻的影響。因為人的生產活動是有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所以主要來源于生產活動的人的認識亦然。在馬克思主義之前,因為階級偏見和生產規(guī)模的狹小導致了對社會歷史的片面的認識,這兩個因素被打破后,人類就產生了對社會歷史全面科學的認識,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
對這一部分的內容存在的疑問:第一,其關于實踐的定義是非常廣的,這就導致了其可證偽程度的降低,也會導致牽強附會更加容易。無論實踐是不是產生某種認識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寬廣的實踐的定義中找到一種可以解釋這種認識產生的實踐,然而這種牽強附會對于發(fā)現真相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這部分對階級和階級斗爭地位的強調,在現在看來是與當時的政治目的有關的。人并不只是在階級中生活,人的現實生活是多種層次中生活綜合的結果,很難確定哪一種因素就是主導性的。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愛吃雞肉這種愛好,很難說是男生這個因素導致的還是北方人這個因素導致的。將所有的思想都與階級掛鉤是牽強的,現在社會中所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已經比較模糊了,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后,意識形態(tài)本身對于社會的作用也已經大大降低,思想和認識的發(fā)展更難以用這種方式解釋。馬克思主義“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概念是時代的產物,在現在來說已經不是一個解釋事實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對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學術的貶低(認為是片面的),雖然是可以自圓其說之舉,但總有循環(huán)論證和為政治目的綁架之嫌。
第四,關于生產的發(fā)展導致生產關系的變化從而引發(fā)人對社會和人的認識的發(fā)展這一過程。生產活動通過生產關系來產生人對社會方面的認識,但生產關系的變化并不是技術和物質是累積的關系,只是由一種生產關系變化到另一種生產關系。而且,社會的認識,或者說除了自然認識之外所有的認識,其產生以后就會有自身的傳承和演變,即使這個因素不能說是認識發(fā)展根本的因素,起碼也是不輸給生產發(fā)展的因素。
還有一個問題是,認識的變化發(fā)展只能依賴于實踐的變化嗎?認識只能亦步亦趨的跟在實踐之后嗎?認識,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認識,一旦產生之后就變成了一種客觀的存在,有著自己獨立的發(fā)展能力,有著自身的傳承、演化、發(fā)展的邏輯,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實踐的發(fā)展。認識按照自身的邏輯未必不能夠超越實踐的發(fā)展。邏輯、想象、類比的力量是偉大的。認識本身也是在指引這實踐的發(fā)展的,所謂知難行易也。美國等國家現代政治制度的實踐完全就是在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的指引下發(fā)展起來的。當然,這可以解釋為啟蒙思想家的認識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確立擴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本質上還是基于實踐的。我承認啟蒙思想的創(chuàng)見確實是一種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互動,是對社會問題、社會危機的一種學術上思想上的回應。但這樣的回應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和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運動的結果,而且,此后的政治實踐是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而非完全由于生產發(fā)展的結果。起碼在這個制度的創(chuàng)制上,也可說是人的認識的自我發(fā)展是主要的因素。
接下來,毛澤東論述了實踐才是人們對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在實踐中檢驗錯誤、認識錯誤,從而按照實踐的結果不斷的糾正錯誤,以致得到正確的認識。這簡潔卻深刻的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認識過程的實質,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比如改革開放的實踐,鄧小平說過,“允許看,但要堅決的試”,這就體現了這種觀點。改革開放的成功就充分說明了這樣一種觀點和態(tài)度的強大力量。
第二部分,闡述了認識的發(fā)展過程。
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人對事物認識的第一階段是對事物的現象方面的認識,看到的是各個事物的片面,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第二個階段,人在這種感性的直觀的認識基礎上產生概念,作出合乎邏輯的結論。這是理性的抽象的階段。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產生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從而使認識達到了較高的階段。人的認識運動是基于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產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運動,是在實踐基礎上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文中列舉了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的例子、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認識的的例子和戰(zhàn)爭(指揮作戰(zhàn)的實踐和經驗)的例子以及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時表示不了解情況而不敢接手的例子。后兩個例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針對的都是當時的現實情況,對現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該部分還闡述了人的認識的兩種不同類型,即直接認識(來源于自身的實踐)和間接認識(來源于他人的實踐)。
這一部分在總結了其觀點之后,批評了與之相對的“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的觀點。唯理論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認為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兩種正好相反的觀點都只是說明了認識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毛澤東在《實踐論》里論述的認識論同時強調了經驗認識和理性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論的基礎上,這種認識是清晰簡潔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確認識的過程。在邏輯上也同樣可以得到結論,如果得到的認識最后是正確的,那必須是認識的材料(經驗得到的)和認識的過程(理性推理)都是正確的。
第三部分,強調利用認識的能動作用改造世界。
認識的能動的作用包括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由感性認識到理論的過程,也就是通過經驗的感性的材料得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第二個飛躍是以理性的認識來指導實踐的發(fā)展,即由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第二個飛躍是第一個飛躍的延續(xù),可以驗證第一個飛躍是否是正確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性認識的唯一標準。只有在認識與實踐的多次反復運動中才能到達正確的認識。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的特點。這是由于現實中客觀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基于實踐的認識也必然隨著不斷發(fā)生變化。因為實踐是無限的,所以認識也是無限的。
通過最后一點,毛澤東批評了當時的頑固派、右傾機會主義者和左傾冒險主義者。前者的錯誤在于沒有認識到認識是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認識落后于實踐的變化;后者的錯誤在于認識超越了現實情況的限制。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遵循認識緊隨客觀現實的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的結果。
這一部分還論述了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有前提條件的,是與當時的客觀情況緊密相關的,真理是沒有盡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知行統(tǒng)一觀,反對將實踐和認識的分離。
總結起來,我的感想是,毛澤東的《實踐論》說出了人類認識的大部分的事實,對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有著深刻而清晰的揭示(這兩者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對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大的指導作用,令人受益匪淺。但任何的正確的觀點、理論,任何真理都是有前提的、有它的適用范圍的。這也是毛澤東《實踐論》中的觀點。因此深刻的理解《實踐論》的觀點在解釋哪些認識時是適用的、是最有力的解釋,而在哪些方面的解釋上卻是不合適的、牽強的甚至是錯誤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實踐論》。然而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這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xù)努力的。
《實踐論》讀后心得(篇6)
作為文科生的我對于實踐和認識是統(tǒng)一的這一觀點是在熟悉不過了,鄧小平就提出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可見實踐的重要性。齊白石出身寒門,但自小酷愛畫畫,每天抽空臨摹或寫生,為了達到形神兼?zhèn)涞木辰?,他時常在野外認真觀察各種動植物的形態(tài)和習性,晚上躺在被窩里還在用手指畫草稿,經過十年的實踐磨練,他終于成為一代宗師。司馬遷寫到魏國歷史時,聽說秦為了滅掉魏國,曾引黃河水來淹魏都城大梁,為了弄清史實,他親自到大梁的城墻上,爬高走低,尋找當年的痕跡,又找當地的老人耐心調查,終于掌握了大量資料,證實當年秦國確實水淹大梁,才把這一史實計入《史記》。這兩個例子足以證明實踐的重要性。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也進行了實踐,搜尋了許多例子,當然也少不了用來說服大家的反面例子。英國人亞克敦一生酷愛讀書,他所讀過的書多達7萬卷,卻連一篇像樣的文章都寫不出來,一位學者很是惋惜:“就像沙漠吸收流水,雖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卻連一泓清泉也沒有噴涌到地面上。”事實看來,反面例子似乎更能比正面例子令人信服。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需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qū)別聯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做出任何結論。
文章以認識和實踐即“行”與“知”的辯證關系為中心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對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闡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實踐論》是毛澤東對于實踐的正確而系統(tǒng)的見解,對于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好處。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