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提供了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當我們獲得各種獎項或者面臨畢業(yè)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些重要的感言去發(fā)表,感言可以讓我們的心情更加溫暖和活躍,感言究竟怎么樣寫才能將它寫好呢?歡迎大家參閱本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1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兩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時期,其中的最后一個朝代——清代,最終將差點江山社稷斷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認為清朝的整體末落是從它的后期開始的,可當我讀完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后,我的觀點發(fā)生了變化:清朝就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各種各樣的壞社會風氣烏煙瘴氣地籠罩著它,其中之一就有使無數(shù)士人喪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是能讓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發(fā)財?shù)囊环N便捷路徑。《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圍繞一些士人與百姓、官宦寫的許多故事,通過故事深刻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惟利是圖的人與腐化的科舉考試。
整本書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一詞為開頭,點出了高官厚祿是蕓蕓眾生的追求,世上沒有幾個人能看得透。
全書分別介紹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孫,有憤世嫉俗的兩位婁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愛財勝命的嚴監(jiān)生等等。在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為全書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書的楔子,堪稱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不被金錢與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學識淵博,而又不迂腐。比后文婁三公子、四公子來說更明辨是非,不輕信他人的只言片語;比文中那些卑鄙齷齪、惟利是圖的偽君子來說,能看的破世事,始終都很正直。
當xx朝開國皇xx來拜訪他時,他沒有顯得獻媚討好,而是和xx促膝談國事;當假名士危素想請他會面時,王冕裝病不出,不因買辦對他使弄權(quán)勢進行恐嚇而膽怯。在這一章的最后,王冕指出“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見“忽起一陣怪風,刮得樹木都颼颼的響,水面上的禽鳥格格驚起了許多”“只見天上紛紛有百十個小星,都墜向東南角上去了”,可見此言不虛。后來xx讓人去請王冕當參軍,王冕卻早已料到,已隱居xx山去了。最終他在xx山患病逝世,王冕這一生,真可謂問心無愧、兩袖清風地離開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真實的解剖了清朝這個垂危的“病人”,以諷刺的手法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給予了有力的打擊,也對當時的偽君子、假名士嘲諷一番。在全文最后,一首《xx》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世風澆漓的無奈和傷感。
詩曰:從今后,伴藥爐經(jīng)卷,自禮空王。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2
暑假中,我讀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會飛的教室》等書,其中令我感觸頗深的是《儒林外史》中的第一章節(jié)。
第一章節(jié)寫的王冕的故事,王冕從小沒了父親,由母親拉扯大,10歲那年他不得以輟學,替秦家放牛,他白天放牛,黃昏是才回家。每逢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就拿荷葉包了帶回家,留給母親吃。
每天的工錢,王冕也舍不得花,攢到一兩個月,就去村學堂買幾本舊書。每天一邊放牛,一邊看書。
三四年后,王冕在放牛時下起了大雨,王冕在樹下歇息,雨停后,透出日頭來,照耀得滿湖通紅。王冕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果然不錯,我把這荷花畫下來,一定很有趣。
從此,王冕不再讀書,而是學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后畫得栩栩如生,王冕就成了有名的畫家,從此,他不在為生活問題擔憂,經(jīng)常用牛車載著母親到處玩耍。
王冕性情高傲,不愿為那些動不動就大呼小叫的達官顯貴作畫,他母親幾年后因年邁多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王冕守孝三年。
一天,朱元璋來了,王冕與朱元璋促膝談心,直到日暮才罷休。
幾年后,朱元璋平定了禍亂,有人說朝廷要王冕出來做官,王冕憤世嫉俗,不愿做官在山中隱居。
王冕很刻苦,邊放牛邊看書,并且很孝順,把好吃的給母親吃。不像有人一味沉溺游戲之中,我們應當向王冕學習。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3
吳敬梓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文學素質(zhì)十分豐富。他學習認真、刻苦,頭腦聰穎,不讀死書,但卻屢次科舉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潛移默化地對那個時代的親身感悟,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被扣上“吝嗇”這個別名的嚴監(jiān)生。
兩年前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老師手捧著課本,邊來回踱步邊瞄著課本,照著一行一行字念著。教室里,我們聽著老師講解的吳敬梓描寫的嚴監(jiān)生,時而交頭接耳談論,時而捧腹大笑。依稀記得老師在點評嚴監(jiān)生的片段時提到過,本文字里行間,每句話,每個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都能體會出嚴監(jiān)生吝嗇的性格,但全文都沒有出現(xiàn)過“吝嗇”二字。
這幾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對它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嚴監(jiān)生的片段,也不難想象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一番場景了。
嚴監(jiān)生在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不為錢,不為地,就只是為了那區(qū)區(qū)兩莖燈草!恐浪費了油。直至趙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氣。這一個行為實在是讓讀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爛在倉庫里了。這種行為往好的方面說可以是節(jié)約,但更好的表達方式應為“吝嗇”,似乎更合理。
吳敬梓靠一行行生動的文字構(gòu)造成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畫面,為了一盞燈莖,他居然始終不忍這么咽氣,讓讀者瞪大了雙眼。
中國的科舉制發(fā)源于隋朝,流傳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為一次中榜,頓時將自己封閉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壓力一股腦全傾倒了出來,為了能選上官而盲目跟隨大眾的腳步必然是錯的。
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又有誰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著名利而生活著。有時,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尋到嚴監(jiān)生的影子。我一直朝著自己所渴望的目標奔跑,即使目標達成,會不會抱怨,會不會變得貪婪了呢?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國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的社會面貌,揭露了封建科舉毒害人的主題。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儒林外史》的開頭用一句詩就揭示本書的主題,即功名利綠皆浮云。 這些東西經(jīng)常掛在我們嘴邊,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呢?讀書只是為了功名,所以出現(xiàn)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封建思想,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了多少莘莘學子。可以想象花白了胡子,本該享受晚年生活的人進京趕考的場景吧,《儒林外史》小說中這樣的人還少嗎?如周進、范進之流,多不勝數(shù),小說通過描寫個個鮮活的例子深刻的諷刺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讀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獲取知識,提高個人涵養(yǎng),追求功名利綠不是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上來就是為了顏如玉、黃金屋,封建的科舉制度貽害無數(shù)讀書人,古代純粹的讀書人太少太少了,連我們的圣賢孔子都說過:“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目的不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人類社會,而是去做官。但是這樣鳳毛麟角的人還有有的,比如王冕,王冕以畫荷花而聞名于世,但他早已看破官場,看破功名,一心做學問,對功名不為所動,為后人津津樂道。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5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通過講述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的故事,向讀者揭露了科舉制度的黑暗以及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此書并不像其它小說一樣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jié),但該書的中心思想“科舉制度的腐敗”卻將書中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情自然而然的串起來,構(gòu)成了一幅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民間士林百態(tài)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xiāng)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于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nèi)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贊賞。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
范進去鄉(xiāng)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yǎng)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jīng)”,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后,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zhuǎn)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zhuǎn),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tài),稱他為“文曲星”,稱贊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學而優(yōu)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xiàn)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quán)勢蠻橫鄉(xiāng)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6
我只想說一句話:諷刺的痛快!
是的,我相信,這是對《儒林外史》最正確的評價。作為中國諷刺小說史上的杰出之作,它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且給予世人一個警示,如商偉所言:儒家言述不可靠。
這本書中人物的經(jīng)歷多取自于作者吳敬梓的人閱歷。所以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一個個都在眼前晃動。
可這些人大多都是被吳先生內(nèi)涵的學問出眾的舉人老爺們。
在這些人中,被刻畫得最為生動的,我首推范進,他本是一個窮到連衣服破了也打不起補丁的窮童生,鄰居們對他愛搭不理,天天拿他當猴耍,說他讀書中了邪,丈人胡屠戶對他又打又罵,當范進想去鄉(xiāng)試,找他借盤纏,卻一文不借;鄉(xiāng)中的士人見他躲得遠遠的??僧斔辛伺e后,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平時厭惡他的鄰居對他敬重無比,甚至來奉承他;丈人對他點頭哈腰,一口一個賢婿老爺;鄉(xiāng)中的士們一個接著一個的來賀喜。送錢、田地、房屋的不勝其數(shù)。范進成功轉(zhuǎn)為一名士人,他的經(jīng)歷,幾乎都可以說得上是一個草根逆襲的勵志故事。
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這是從暗處、細節(jié)來內(nèi)涵范進這樣的士人。當他聽到自己中舉,過度興奮瘋了,對他的瘋態(tài)描寫十分細致,又將他被丈人打醒,十分害怕的形象做了生動的描寫,體現(xiàn)了他的可笑。在打秋風的飯局上,他堅持用白筷子,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個大孝子,可他又大吃大喝,體現(xiàn)了他的沒心沒肺,與他中舉前的對***的敬愛作了對比。
范進中舉后的現(xiàn)象,全面的揭示了當時人們對功名的瘋狂追求。盡管科舉制度已成歷史,但它的亡靈功名,仍在國人心中久久不去,中考和高考分數(shù)公布時,在看它的那一刻,竟會有古人看榜時的興奮和不安,正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了,考得好的,意氣風發(fā),笑呵呵地聽著親朋的祝賀,可能還會擺上幾桌,美其名曰升學宴,無非就是把盞言歡??荚伊说?,垂頭喪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受著父母的數(shù)落,甚至會要鬧著上吊跳樓。
這樣看來,現(xiàn)今的教育與科舉沒什么區(qū)別了。其實不然,區(qū)別大了,現(xiàn)今的教育注重多重領域,多方面發(fā)展。而科舉僅僅注重那又長又腐臭的八股文。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代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之快和古代華夏對于科學一籌莫展的原因。
這也很像范進中舉前后。中舉前,積極參考,有一次考一次,中舉后卻消極落后。
希望我們能和范進中舉前一樣,面對別人的否定、奚落甚至侮辱時,堅守自己的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奮發(fā)圖強;希望我們能和范進中舉后不一樣,成功時不得意忘形,達到目標后不要迷失自我,有家人朋友和我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希望我們不要像范進身邊的鄰居、屠夫和老丈人一樣,在別人窮困潦倒時,能給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至少不要落井下石,在別人飛黃騰達時,我們不要逢迎諂媚,只需要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7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成功的諷刺小說之一,共五十六回,成書于清乾隆時期,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官場十分有趣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的是范進中舉。范進考了一輩子官,直到年老時才考上舉人,這個故事從基本現(xiàn)象上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存在的弊端,一方面教育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普及,很多人接受不到。而另一方面,在當時靠考取功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科舉制度選拔的人數(shù)又十分有限,被有權(quán)有勢的人控制,老百姓家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考取的可能。而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更是一個潑皮無賴、滿眼勢力的小人,人家范進沒中舉人時,對范進是又打又罵,而中了之后,對范進是畢恭畢敬,這充分顯示出一副小人嘴臉,也表明當時社會底層人們在科舉制度折磨下的精神面貌。
科舉制度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像高要縣知縣湯奉,舉人張靜齋,監(jiān)生嚴致和,貢生嚴致中,這些人為非作歹,胡亂非為,殘酷剝削貧苦的老百姓,卻因為上邊有人撐腰,而不能受到法律的懲罰。這本書中對這些人做了細致的描寫,把他們的所作所為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讓人們更直接的認識到了古代貪官污吏的丑陋。這是這部小說的一大特點。
這部小說在結(jié)尾的部分寫了一些生活在腐朽勢力之外、不諳世事的奇人,他們都身懷絕技,卻都淡泊明志,不為丑陋的社會風俗所污。比如很會寫字的季遐年,不學古人的法帖,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風格,一個很有富有的員外請他寫字,他卻認為這是侮辱他,而對員外破口大罵,而當他高興時卻又十分愿意為窮人寫字。像這樣的人,作者寫了很多,其實這些人身上都寄托著作者的某種愿望,是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中那些有著丑惡嘴臉和行為的人們的嘲笑和蔑視。作者在追求一種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社會行為底線,其實這也是在追求一種干凈的社會心里。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
這本小說是吳敬梓耗盡二十年的心血寫出來的,這里面的故事每個都十分活潑,即使通過樸實的語言表述出來,仍好像就發(fā)生在我們的眼前,其實,這里面的故事都是作者親眼見到過的或者是確實發(fā)生過的,這與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
作者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但他本人卻從小養(yǎng)成了揮霍無度,而又蔑視官場的性格。后來他的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作者更是品嘗到了人世間的艱辛,同時也看到了官場的陰暗和腐敗,科舉制度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有才學有道德的謙謙君子,而是一幫榨取老百姓血汗、整天投身在陰謀詭計之中的社會寄生蟲,這深為吳敬梓痛恨,可能這就是作者寫這部小說的最初緣由。而他過去的經(jīng)歷正好為他的寫作提供了素材,每一個現(xiàn)實中的官宦人物都成了他筆下的無惡不作的封建官僚。
這本書用最樸實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科舉制度充當封建禮教的幫兇,使人墮落,造成很多無辜生命遭受苦難的折磨。它把知識分子培育成一個又一個恪守封建禮教的迂腐的人,讓整個社會失去光彩。所以這本書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作品。
總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很好的小說,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而又發(fā)人深省,我讀了之后有很多收獲。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8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xù)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shù)墓适隆?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于進學,做了相公!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xiāng)試,結(jié)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jié)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于對于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tǒng)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jié),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后商人給他捐了個監(jiān)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來終于上榜了,發(fā)榜的那天家里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后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后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zhuǎn)眼間房屋田產(chǎn)、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這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考,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huán)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里體現(xiàn)出了清滅亡的實質(zhì)漏洞。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9
《儒林外史》的現(xiàn)實意義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會,保持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我國近幾年的反腐活動提倡“老虎蒼蠅一起打”也是為了抵制某些人為了功名富貴而做出有損他人利益的行為。還有曾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講到的一連串利益集團一網(wǎng)打盡的故事一樣,反腐反俗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點。的卻,作為一名學生,我們不應該為了功名富貴才致力于學習當中,應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yǎng),像屠呦呦一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科研行業(yè),不應為外在的困難使得內(nèi)心有所動搖。
現(xiàn)今眾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錢至上”為原則,用物質(zhì)享受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里。有的明星也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惡意炒作,在社會上造成不良風氣。這些人,他們在物質(zhì)上是得到了滿足,可精神生活卻如此的迂腐,這些令人嘲諷的行為不應該早日杜絕嗎?
唐朝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人民錢財,他的住宅和家里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當官以后,縱使身份高貴,但妻子和兒女仍然免不了經(jīng)常挨餓受凍,他也不會為此而貪污國家的一分錢。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深得人民愛戴。陶淵明看透官場迂腐,離官歸隱,向往山水田園的生活。他們不曾渴望功名富貴,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為世世代代所流傳。所以,功名富貴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痹甘廊松贋楣γ毁F而忙碌,靜下心來保持職業(yè)操守。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做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祖國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10
《儒林外史》是一部清代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身在官場,看透了人生浮沉,糾葛厭惡世俗的虛偽,社會的腐敗黑暗,由此作出了《儒林外史》這篇千古名篇,讀完這本書后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虛假,腐朽和現(xiàn)在生活,社會的美好。
在這本書里當時人性的丑惡被描寫了出來,孝子還是逆子,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是學士還是侍讀。有善有惡。其中嚴監(jiān)生是令我影響最深的人物。
嚴監(jiān)生是一個家財萬貫卻很吝嗇的人,他外柔內(nèi)奸、心狠情?。涸谄拮硬∥r他便立馬賄賂王德王仁,與趙氏完婚。他還是個十分“節(jié)約”人:當王氏死后,趙氏提起要送與兩位舅爺趕考盤程銀子時,嚴監(jiān)生聽而不言,桌子底下一個貓就扒在他腿上,嚴監(jiān)生一靴頭子踢開了。這體現(xiàn)出了嚴監(jiān)生對財?shù)膽z惜和對兩位舅爺?shù)脑鲪盒睦?。在文中還有一個很經(jīng)典的部分,是嚴監(jiān)生臨終之際,伸著兩個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最后還是趙氏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他的行動解釋了愛財如命這個成語,在臨終之際還在想著油錢。
不過這樣的他又是因為什么變成了這樣?他是一個被統(tǒng)治階級徹底控制的人,思想被禁錮住的人。他曾說過:“我死后,二位老舅照顧你外甥長大,教他讀讀書,掙著進個學,免得像我一樣終日受大房的氣?!彼芟窭弦惠吶藢ψ优膼邸K麗圬?,但有時不乏慷慨。他沒有家族優(yōu)勢,沒有功名地位,但是他并不甘心屈從別人。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錢之外,還要有功名權(quán)勢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風。這揭露的是在封建的社會制度下,人們的心里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的腐朽事態(tài)。吏治的腐敗和科舉制度的弊端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社會黑暗腐敗的氣息影響了許多人。
我們生活在的是一個和諧平等的社會,人們生活幸福安康,我們生活在當下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從封建制度的廢除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再到國家社會發(fā)展起來,富強起來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踐行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做起做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才能推動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11
《儒林外史》是我國杰出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夸張辛辣的手法描寫了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心態(tài),展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窮極一生只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飛黃騰達,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吳敬梓出自書香世家,本來是極其相信科舉制的,但死板木訥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經(jīng)歷讓他漸漸失望,原來所謂的科舉制只是幫助讀書人構(gòu)建自己的關系網(wǎng),腐敗不堪,到了晚年,吳敬梓從絕望走向清醒,寫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過辛辣的諷刺,以筆為刀,刻畫了一系列丑惡的人物。如范進,從黑發(fā)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終于他中舉了,卻又因為過度興奮“痰迷心竅”發(fā)瘋,丑態(tài)百出。如匡超人,他原來孝順勤快,是個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淳樸青年,但在瘋狂追逐名利富貴的世風和腐朽科舉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賣友求榮,忘恩負義,甚至停妻再娶,漸漸從一個老實淳樸的青年變成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
但在諷刺之余,吳敬梓還包含了對灰暗社會的期望,如開篇描寫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傲岸的情操,官府讓他當官,他卻躲了起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再比如“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輕財仗義,不滿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禮教的約束。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唐代發(fā)展到巔峰,到明清時漸漸衰落,最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婆e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維系了傳統(tǒng)文化,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的弊端顯現(xiàn)了出來,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jīng)成為文化發(fā)展的桎梏,變?yōu)槎髿⑷瞬诺墓ぞ摺?BR>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以史為鑒,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明白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最終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初中 篇12
俗話說:“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本是贊揚一個人勤勉的話,但如果說某個人為了錢財而讀書,那就含有貶義了。
《儒林外史》是諷刺這些人的小說。有的人做的某些事情并非完全是正確的。作者一開頭就寫王冕,贊揚他孝順母親,勤奮學畫,不愿為官,其原因是因為害怕官場的黑暗,看不慣官員欺壓百姓,所以不愿為了錢而為官。做官并非什么不好的事,只要他自己不收賄賂,兩袖清風,造福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他從小就看慣了官員跋扈,便認為無官不貪,但是我認為,國家對他恩重如山,是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所以,他如果做官還可以為國效力。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當時國家想招攬人才,所以規(guī)定只有參加科舉才能進入仕途。才華橫溢的當大官,才華稀疏的當小官。有些考生想發(fā)財,便“衣帶漸寬終不悔”。國家的用意并非不好,只是方法不對。我認為國家應該廢除八股,號召考生都來當官。如果為官不能做到清廉,就像秦王對商君那樣,保其法而殺之,但對國家有益的思想依然要保留并發(fā)揚光大。清廉的官應受賞,但不宜過分倚重,免得其終有一日權(quán)傾朝野。
以上就是我對《儒林外史》這本書的看法,因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絕對的,可以變通著來解決。但如果你真的沒有才華去做你做不到事情,也別“衣帶漸寬終不悔”,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后感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