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8篇)

字號:


    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人。教師授課之前,一般都會寫好教案。優(yōu)秀的教案課堂提供養(yǎng)分和動力。你想知道關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下面由出國留學網的編輯幫大家編輯的《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感謝您的參閱。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jié)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著相互依賴的關系,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fā)出來的。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在備課時,我認真鉆研教材,并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注重直觀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首先我借助教材第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數一數、圈一圈,體會每架小飛機乘坐人數相同,再讓學生想一想怎樣用加法算式計算“一共有多少人?”通過“你說我寫”的活動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學生概括這種加法的特征是幾個幾相加。以此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為理解乘法意義打下基礎。
    1.利用情境圖,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認識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并且會把相同加數連加改寫成相應的乘法算式,感受到玩中也隱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
    2.課本上三個景圖體現不同的目標要求,層層遞進。情景一讓學生感知相同加數連加的特點,概括表述相同數連加的特征,滲透乘法的意義,情境二重在強化相同數連加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系,突出乘法的意義,情景三讓學生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3.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愛的坐過山車情景活動之中,創(chuàng)設情境,制造矛盾,這么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計算起來怎么樣,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從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有經歷、有體驗、有獲得、有發(fā)展,學生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地參與到了新知的探索過程中。這樣,使計算概念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化,層層遞進。把判斷融入到過獨木橋的活動中,增加學習興趣,體現重難點,并且有一定的梯度,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形式多樣的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通過多種表征方式間的互相轉化,溝通乘法的直觀圖形表示、語言文字表示與數學符號表示,使學生深化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雖然在備課時,有設計讓學生來讀一讀各個算式,說一說各個算式以及其中的數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實際操作時,這個過程還是有所忽略,還需加強,盡量讓孩子都來讀一讀,說一說個中意義。
    2.對于乘法算式的出現,我是先讓學生寫乘法算式,然后再來得出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雖然在板書時,我已有意識地把兩種情況分開,但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后馬上進行分類,從而得出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可能會更清晰。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1、從實物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角,改過去指角為現在的描角。描角可以人人參與到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過程,描角比指角更能在學生的作業(yè)留下角的圖形,豐富學生對角的表象,學生對角的認識更深刻。
    2、指角的過程強調了先后的順序,出于對今后學習的延續(xù),在學生第一次指角時,無論是哪一種指角的方法學生都易于接受,教師強調先指頂點,再從頂點出發(fā)指兩條邊為學生畫角做一個鋪墊。
    3、角的比較大小沒有設計重疊的比較方法環(huán)節(jié)。
    (1)生活中的角不便于重疊
    (2)借助活動角比較容易形成誤差,而差距稍大的角就可以通過觀察知大小
    (3)初步認識角重點是豐富角的表象,在下節(jié)課直角、銳角鈍角的學習中重點是借助重疊的方法比較。
    4、要不要帶一下和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的。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后,又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這節(jié)課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于一米到底有多長心里完全沒有數。所以,我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讓學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長度,讓學生說說有什麼感覺。接著老師出示一把米尺,問用這把尺量感覺怎么樣?再告訴學生這就是1米,并讓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張開兩臂比劃著1米大約的長度,親自體驗一米的長度。
    2、小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長線。每個學生都拉一拉線的長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再張開兩臂比一比。讓學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過程中體會米與厘米的關系,再通過比較1厘米和1米的長度,進一步的使學生認識到,用米做單位是量比較長的物體。
    4、在地上畫出3米、5米的長度,讓學生親自走一走,體會幾米長的長度。
    不足之處:
    1、米尺、1米長的線應該多準備幾份,這樣學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長度,也加深了學生對米的認識。
    2、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不自覺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認真聽講。對于這種情況,我覺得在今后的工作中,還應加強理論學習,學習一些如何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讓學具在課堂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后,又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這節(jié)課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于一米到底有多長心里完全沒有數。所以,我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米的概念。
    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jié)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3、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fā)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厘米(這把赤字的長度單位);
    (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yè)、解惑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二年級數學下冊《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上了《千以內數的認識》第一節(jié)課,從課堂氣氛上來講,這節(jié)課比以往所有的數學課都活躍,學生看到計數器,高興地不得了。在發(fā)計數器之前,我強調了上課紀律,說誰要不聽老師的話,下一次就不發(fā)給他了。這一招很奏效,課堂紀律很好。
    我?guī)ьI學生從1數到10,讓學生感受了滿十進一,又從10數到100,一十一十的數,學生明白了90以后要進位,應是100了,這些都是對一年級的知識進行復習,學生興趣很濃。接著我讓學生一百一百的數,數到900的時候,有的同學數到1000,我感覺對以前知識的復習還是起了很大作用,學生已經接受了滿十進一。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撥了125這個數,讓他們看一看百位,是為,個位上的數字分別是幾,做了125里面有幾個一百幾個十幾個一的練習。最后撥了808和880,讓學生通過撥珠,認識這兩個數在數位上的不同,做了練習的第一題,學生自己撥珠,撥的很正確。
    二年級的,在上課紀律上比一年級強很多,他們能夠有條不紊的和老師完成一項,并且在活動中個個表現得很棒,以后在數學課中我應該多多穿插這樣的小活動。當然,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對千以內數的讀法寫法還沒有落實好,應該再通過自主練習鞏固。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角的認識》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本節(jié)課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本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導出生活中的角。并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fā)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后讓學生觸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再演示畫角的步驟,并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在畫好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并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fā)現哪些物體有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角的大小與角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時,我利用學生的活動角來教學一樣大的兩個角,先讓學生猜猜它們的大小,然后再通過演示,驗證角的大小與角的張口有關與邊的大小無關。這一情景的創(chuàng)設為后面的體驗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
    需要改進的地方。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較多,有認角、摸角、畫角、比較角的大小、數角,所以在教學中過分的注重環(huán)節(jié)的進程,而忽略了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細節(jié)的把握。如在讓學生用活動角來說明如何讓角可以變大變小,在這里教師有一個和同學比角的過程,我只是選了其中幾個同學比較,而大部分學生這時只顧玩著自己手中的活動角而躍躍欲試地想和老師來比較,并沒有將老師如何和同學比較的方法仔細聽清楚,以致于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判斷兩個角的大小時學生都不能說出比較的方法。如果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先讓同學把活動角放好,請坐地端正,聽地仔細的同學來和老師比較,那么也許學生會將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吸收,那么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也許有更精彩的表現。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它。陌生是因為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于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執(zhí)教者教學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執(zhí)教者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從而體現數學的現實性,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
    接著,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拉直前后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折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三層次,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征的認識。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一、細化過程促放。
    在高年級教師在備開放性活動時往往關注活動的目標,通過一個問題情境,加上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根據要求進行活動,最后在收的時候也自然地呈現出教師所需要的多層次的教學資源。但我發(fā)現這樣一個流程對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實在是紙上談兵,一個問題下去孩子們連你的問題問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說回答你的問題。就如當老師想通過比較兩個學生擺的小動物圖,進而強調排一排的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由于老師問的是誰擺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大多數學生都以為教師問的是誰最多,誰最少。所以一連兩個學生都是以此為問題進行回答的??梢娊處熞龑б荒昙墝W生回答問必須要精簡自己的問句,同時把一個較長的、較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如剛才的問題是否可以重建為:在學生比較兩的擺法后,教師提問:現在你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了嗎?再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學生通過數數、看象形統(tǒng)計圖的條形長短等方法進行比多比少,進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學生說到比條形長短的方法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擺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時候要注意一端對齊上。由此我想到了,對于低年學生的放應該經歷:由視覺表象逐層遞進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細節(jié)重點的突破這樣一個漸進過程中進行。這才能最終達到開放學生思維,深入學生認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養(yǎng)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導不夠細化,所以造成學生的生成性資源也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tài)。這時如果教師有一個較好的利用資源、加工資源、逐層提升的意識的話。至少對學生來說還會有一些收獲。但這收比放還要難,這一過程充分地體現了教者的一個數學素養(yǎng)與教學水平。本節(jié)課至少有三處教師的處理是不當的。第一,統(tǒng)計表的出示誤導認知。在學生對教師排的進行完調整后,教師就板書進行隨手的統(tǒng)計表繪制。這時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個動物圖作為統(tǒng)計表的分類項目。這就會造成學生在今后的填表時把表中的項目也作為一個個體參加統(tǒng)計的錯誤,教師的一個隨手拈來往往造成的是無法估計的損失。第二,分組統(tǒng)計出錯訂正隨意。當兩次統(tǒng)計結束后,有一個小組發(fā)現多小組人數與統(tǒng)計總人數不符時,教師輕意地用拿掉幾個作為改正錯的手段。這樣一方面造成學生對問題的產生與解決的茫目跟從性,更深一層次是對科學方法的褻瀆。統(tǒng)計是一個十分規(guī)范與嚴謹的工作,對于錯誤的結果我也應該也必須進行有效性的彌補,彌補不行就必須重新進行統(tǒng)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在放的階段教師指導與教具準備的不科學,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錯誤的結果,此時教師不應該只考慮自的教學進度,而應該與學生一起采用恰當的方法改正錯誤,這將影響學生今后的治學態(tài)度也將影響學生的終身成長。第三,貼近生活卻遠離學生。教師考慮到對學生統(tǒng)計的整體認知,因而設計了把各種不同的統(tǒng)計圖(條形、折線、餅式)都向學生進行介紹,但卻忽略了學生個體對于這些知識的認知基礎與本身對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沒能拉進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反而把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拉遠了,進而在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時學生便無話可說了。
    由此可見教學放環(huán)節(jié)后的收是對一位老師綜合素養(yǎng)以及教學機制的全面考驗。教師一方面要對所教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同時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與理解能力,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提升;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教學,還應關注到知識背后所應體現的育人價值以及與之相聯的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起到深刻影響的思想、方法等。
    三、合理活動促思
    本課我設計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旨在進行統(tǒng)計方法的指導,第二個活動旨在體驗統(tǒng)計的全過程,深入理解統(tǒng)計的意義與價值。對于第二個開放活動,表面上看學生活動熱情高漲,活動過程也很投入,但細仔想想是其實是活動情境內容吸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并不是活動的思維挑戰(zhàn)性吸引了他們。孩子們在參與時腦子里想的是到底去哪里秋游而不是怎樣通過統(tǒng)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看上去學生們很活躍,但活躍的是學生們的情緒,而不是思維,這樣必將影響了本活動對學生提升。由于我想到了平時我們往往想通過一個學生喜歡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活動,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活動的設計教育價值?
    在全面學習了新基礎一系列地理論體系后,第一次如此直接、深入地探究實踐,才發(fā)現自己與理想還很遠很遠。而僅借助于書面理論上路的我,自己在許多方面還準備不足。但我將努力地改進自己、完善自身,繼續(xù)地在新基礎的探究之路上餞行!
    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由于同年級老師十一過后要講公開課用我們班學生試講,我將此部分內容進行前置教學。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jié)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于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jié)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后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來源于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通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游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為認識乘法作準備。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jié)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本節(jié)課是初次認識乘法,所以我們這節(jié)課的設計就要從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圖,根據發(fā)現的信息來提問題,分別從開小火車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車的有多少人及跳繩的有多少人,這些問題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來,教師板書,繼而同學們來觀察這幾個加法算式有無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主要注重對孩子們語言表達上的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上的養(yǎng)成。另外,在總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利用我們之前的發(fā)現使學生們意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計算。換句話說,只有有著相同加數的算式才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在學習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使學生們認識到如:4+4+4+4+4這5個4相加既可以寫成54也可以寫成45,因為之前老師在暑假作業(yè)上有一項要求整理背誦99乘法口訣表,有的學生知識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讓轉換其他的加法算式為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出現了濫用乘法口訣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首先向同學們解釋了何為乘法口訣:為了方便人們記憶9以內的乘法整理編排出來的一個便于記憶的口訣,他并不能代替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會分不清加數和個數,比如3+3寫成乘法算式,有個別同學會寫成33,針對這一情況,我會重新讓學生去回憶并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這一節(jié)課是認識乘法的起始課,使學生學習并運用乘法口訣的基礎,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在平時計算過程中經常見到幾個幾相加,卻并未真正的運用過。所以,這一節(jié)課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加法與乘法關系的一個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學生們的掌握總體不錯。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