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菁山出,先須問老師。當要講新課程的時候,老師都會帶好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充分實現教學意圖,如何讓教案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更系統(tǒng)化呢?以下由出國留學網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班科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1)
《試一試》這一科學活動是讓幼兒能大膽嘗試,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并初步會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及結果?;顒忧拔覝蕚淞他}、果珍和沙子三種材料,讓幼兒自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在活動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沒能很好地讓幼兒感知什么是溶解現象。
一、材料準備不周全
在幼兒操作的時候發(fā)現了一些問題,雖然操作前強調了只能選擇一種材料,但是幼兒選擇一種材料試過之后并沒有特別注意觀察這種材料是否溶解了,而是又另外再選擇了一種材料放到剛才的杯子里,導致了材料的溶解現象不是很清楚。幼兒的重點都放在了攪拌材料和嘗味道上了。
因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所以可以選擇兩種材料(一種是溶解的、一種是不溶解的),因為材料多了之后會讓幼兒觀察的針對性不強。在提供孩子操作時用的杯子也可再增加一個,這樣讓幼兒能夠對溶解和不溶解的現象觀察地更加仔細。
二、觀察記錄表不熟悉
活動前我也設計了一張總的觀察記錄表,表格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先讓孩子猜測物體是否會溶解在水中;另一部分是讓幼兒通過實驗來驗證物體是否會溶解在水中。在幼兒猜測物體是否會溶解在水中時,由于我的提示他們基本能在記錄表中把自己的猜測記錄下來。但是等到他們自己嘗試過之后再來記錄就發(fā)現問題了:有的孩子明明用的是食鹽,但是他卻記錄在了沙子那一欄里;有的孩子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記錄,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記錄;有的孩子走上來直接把標記貼上去,問他為什么貼這里,他也回答不出來。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在今后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們多使用記錄表,在使用記錄表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了解記錄表中的各項內容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在孩子們了解了記錄表的作用之后他們就能夠正確地使用記錄表了。
三、幼兒對溶解的概念不清楚
選擇嘗試沙子的幼兒應該很容易就能夠發(fā)現沙子是不溶于水的,它是不能溶解的物體,但是由于所提供的沙子里面有一些土,以至于孩子們在攪拌的時候出現了水變渾濁的現象,一方面誤導了孩子,使他們認為沙子也是溶于水的;另一方面孩子們沒有進行同伴間不同材料的對比,就很難分辨出溶解和不溶解的區(qū)別。
正是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孩子們一開始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溶解的。到后來完全靠老師的示范和講解大部分孩子才能感知到溶解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活動中提供孩子每人兩個杯子是非常重要的。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2)
秋風起,天氣涼,一片片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在風中翩翩起舞……小班科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正是在這樣一個樹葉飄落的美麗環(huán)境下開展的。我們把1、認識、區(qū)別綠色、黃色,能一一對應找到相同的顏色;2、體驗媽媽和孩子的
親情
;作為本次活動的目標。雖然,事先孩子們也撿了不少落葉,也有綠色和黃色的樹葉,但樹葉的顏色偏差較大,既然為科學活動,為了孩子們能正確的認識綠色和黃色,我們就制作了綠、黃兩種樹葉。而為了讓第二個目標達成的更好,一開始就讓孩子們進入樹葉寶寶這個角色,而我就扮演尋找寶寶的樹葉媽媽。孩子們很喜愛這個角色,也很想回樹葉媽媽的環(huán)抱,努力的按要求尋找著媽媽。
活動一開始,我就帶著孩子們唱著《秋天》的歌,自然的進入活動,秋天呀秋天呀,樹葉到處飛呀飛,樹葉到處飛呀飛……在這樣一個情境下,孩子們以歡快的情緒唱著跳著,仿佛自己也是一片秋風里飄舞著的小樹葉。然后把綠黃兩種顏色的樹葉一片片在手中飄落到孩子們眼前,很有落葉飄飄的感覺,再讓孩子們自由的撿起一片,放在手中觀察著,孩子們都很興奮。接著以我扮樹葉媽媽找寶寶的情境,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成了樹葉寶寶。然后引導孩子們觀察樹葉的顏色,并區(qū)分開來。以一個、兩個、四個、一片的方法以:我(我們)是綠(黃)色樹葉寶寶的句式再次認識區(qū)分兩個顏色。最后,以大風來的游戲結束活動使樹葉媽媽和孩子的情感升華。這樣有情境又有游戲的活動孩子們興趣較濃,學習的參與性積極性也較高,但在最后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找自己顏色的樹葉媽媽還是有個別幼兒找錯,還有個別幼兒剛剛開始還能叫清自己的顏色,可到活動結束時就忘記自己叫什么顏色的樹葉寶寶了,我想出現這一現象也屬于正常,與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關吧。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3)
[幼兒分析]
小班孩子,年齡小,對于生活中見到的圓的東西太多了,但是需要有條理的說出來,還不是太容易,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相關情境,讓幼兒感覺到就在自己的身邊,容易為幼兒所接受。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了解生活中的圓。
2、喜歡聯(lián)想,發(fā)展幼兒擴散思維品質,大膽想像。
3、喜歡探索,在體驗中體驗創(chuàng)新思維的樂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喜歡繪畫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圓圓樂園的圖片,羊角球,皮球、鐵環(huán)、陀螺、呼啦圈、小籃球架等,添畫示范畫:花,太陽等,圓形拼圖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講述故事《圓圓樂園》
(二)擴散思維活動: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像力,近距離地感知生活中的圓。
“孩子們,剛才我們看到了圓圓樂園里有好多東西是圓形的,動動小腦筋想一想,你還見過什么東西是圓的?
(三)逆向思維活動:提出假設:寶寶們想一想,如果把汽車的車輪變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為什么呢?引出圓的特性。
(四)讓孩子動手操作:添添畫畫,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的大膽想像和繪畫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
孩子們,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魔術師,他有一塊神奇的魔板,能讓一個圓變成一樣東西,他會變出什么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師操作電腦繪圖)
孩子們,你能把一個圓變成什么呢?幼兒自由說,那讓我們也來做魔術師,看看能把一個圓變成什么,好不好?讓幼兒動手操作,發(fā)現。
(五)教師出示多圓的拼圖。
看,孩子們,剛才我們用一個圓變成了好多東西,老師用好多個圓,變成了什么?(蝴蝶、毛毛蟲、小雞等)
(六)活動體驗:玩一玩,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新圓的各種玩法,看誰玩的花樣多,讓孩子在玩過程中,認識圓的特性。
剛才我們認識了好多圓的東西,它們可好玩了,今天老師準備了好多圓形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看誰玩的花樣多?與幼兒一起活動。
[活動延伸] 室外游戲
在活動室里地方太小了,讓我們到院子里一起玩,好不好?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緊扣教學目標開展活動,設計結合動靜交替的方式,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多種方式展開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主動參與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添畫,放手去玩,使幼兒從不同角度發(fā)散思維,體驗發(fā)散思維的樂趣。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4)
《雞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學活動,活動以故事“雞媽媽和她的寶寶”作為引子,讓幼兒產生探索的興趣。了解雞蛋的外形特征和內部構造,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本來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說一遍,結果孩子們在講述中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沒有嘴巴,沒有手,是一個怪物!我決定把故事一分為二,讓孩子們先討論,也是對已有經驗的一種表達。我問,這個寶寶是雞媽媽的孩子嗎?孩子回答后,我馬上接著說;雞蛋真神奇,它的里面會鉆出小雞,我們來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動較為自然。
在讓幼兒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時,滑滑的,涼涼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幾個孩子,我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用光溜溜,圓圓的,白的,黃的等詞語描述雞蛋的特征。有幾個孩子觀察的很仔細:上面有一個個小的洞洞。通過雞蛋的圖片孩子們認識了蛋白,蛋黃和蛋清,我又給每一組都準備了一個打開的雞蛋,讓他們去觀察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來了,我也給了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的機會,最后我總結了生雞蛋和熟雞蛋的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并沒有講的很深入但是也讓孩子們有了兩者不同區(qū)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注意隨機教育,適當保留一些有難度的內容讓幼兒自己去嘗試、探索,這點很重要。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小汽車的外形特征。
2.探索小汽車各種各樣的玩法。
3.學習與小朋友友好地玩游戲。
4.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汽車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精神。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玩具小汽車若干,小汽車圖片若干。
2.彩色筆、顏料、顏色盤、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觀賞小汽車:
引導幼兒認識小汽車的外形特征。
提問;小汽車是什么樣子的?
它什么地方漂亮?
2.談話活動:
你們玩過哪些小汽車?你們又是怎樣玩的呢?
(讓孩子大膽舉手,教師提問,引導幼兒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車的名稱以及特征、用途。)
3.探索活動:
老師拿出各種各樣的小汽車,(木頭做的電動的、手推的、遙控的、聲控的)讓幼兒探索小汽車的不同玩法。(.教案來自:教.案網)
4.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玩具車在顏料盤里蘸上色彩,在白紙上滾動,車輪就會留下道道印痕,組成一幅五彩的圖畫。
5.用各種大小不一的幾何圖形,拼成外形不同的小汽車,并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拼的是什么汽車,是怎樣拼的。
6.游戲《開汽車》(要讓幼兒做開汽車的動作,聽著音樂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在區(qū)域中,讓孩子們玩各種各樣不同用途的汽車,教育幼兒在乘車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題材比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大多數孩子興趣濃,尤其是男孩探索的欲望很強。只有三五名幼兒參與不夠積極,原因有兩個。1.他們今天入園時情緒不太好,整個教學過程這幾個孩子都很沉悶;2.有個別孩子能力較弱,在活動中我忽視了對他們的引導與關注。就是在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用顏料印車印時,孩子們有些亂,弄的到處都是顏料,以后需改改。希望各位專家老師給我的活動提一些指導性的意見,謝謝!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6)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動我是圍繞預設的目標:一是通過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蘋果和梨的名稱、外形特征及顏色;二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而開展的。
一、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兩種顏色的水果圖卡讓幼兒玩“摘果子”,然后把手中的圖卡貼到在班級的墻壁上相對應的蘋果樹和梨樹上的游戲,鞏固幼兒對黃色和紅色的認識與顏色的分類。這時,孩子的個體差異便被顯露出來,有的幼兒能夠把采摘到的水果送回貼到各自的果樹媽媽身上,有的幼兒摘到了圖卡卻不懂得貼在相應的果樹媽媽身上。我及時利用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使幼兒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認識水果”主題活動的預設中,我以為認識蘋果和梨對于小班孩子來說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fā)現,很多幼兒把形狀說成顏色,他們有的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還有的則跟著前面的孩子怎么說就怎么說。于是我根據小班幼兒具有直觀形象的年齡特點,采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首先組織游戲“摘果子”,幫助幼兒認識紅、黃兩種顏色。其次出示蘋果和梨兩個實物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水果的顏色、名稱和外形特征。最后讓幼兒品嘗蘋果和梨,感受兩種水果的味道。在活動過程中,我班幼兒都能夠說出蘋果形狀圓圓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蘋果是紅色的,梨是黃色的。
三、活動結束了,幼兒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在活動中,孩子的愉悅情感得到了滿足,多數孩子能說出兩種水果的顏色、形狀以及味道,但給予我思考的卻還有:
1、小班孩子對普通話還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給予孩子普通話語言環(huán)境的熏染。因為普通話與家鄉(xiāng)方言之間的轉換總會浪費老師課堂上較多的時間。
2、在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語言和評價語言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推敲,這樣才能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機智自如地應對。
小班科學教學反思(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發(fā)興趣
(出示一杯白開水和奶粉、細鹽、蘋果、各種豆豆)
孩子們,你們看,這是什么?
(認識蘋果、奶粉、細鹽、各種豆豆)
這里還有一杯白開水。如果我把這些東西都放到水里去,會怎么樣?(請幼兒回答)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試一試,好嗎!
二、動手試一試
1)觀察教師實驗: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看不見了、溶化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
(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3、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4、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xù)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課后反思:
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一直很高,出樂于參與活動,并把自己的收獲能夠和同伴分享,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孩子喜歡去動別人的實驗,小組規(guī)則意識不強等現象。
小編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