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的由來故事和風俗(精選)

字號:


    臘八節(jié)到了,你知道臘八節(jié)的由來故事和相關的風俗習慣嗎?一起了解臘八節(jié)的相關內(nèi)容嗎?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臘八節(jié)的由來故事和風俗(精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臘八節(jié)的由來故事和風俗(精選)
    臘八粥的故事
    1、“赤豆打鬼”的傳說
    傳說上古時期,有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而人們生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jié)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臘八這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
    2、紀念修長城的民工
    相傳,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民工們長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糧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糧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一些少糧的民工們把各自剩下的五谷雜糧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饑寒。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3、懷念岳飛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jié)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4、牢記祖先勤儉之美德
    傳說,西晉時有個青年人很懶,游手好閑,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沒糧了。饑餓難熬的年輕人,遍搜家里的壇壇罐罐,將殘余的五谷顆粒連同可食的殘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從此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勤勞過日。人們借此教育子女,臘八喝粥,牢記祖先勤儉美德。
    臘八節(jié)吃什么?
    1、臘八粥
    說起臘八節(jié)的食俗,最為人所知的是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它是以大米、糯米、紅棗、花生、紅豆、小米、蓮子等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佛粥”等,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最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慶祝豐收的。各地臘八粥做法各異,有咸有甜,品種繁多。
    2、臘八面
    在陜西渭北一帶,臘八節(jié)這天一般不喝臘八粥,家家戶戶都要在早上吃一頓面條,即臘八面。臘八面,俗稱臊子面,將手搟面條煮熟撈入碗里,再淋上兩勺用豬肉、豆腐、黃花菜、木耳、胡蘿卜、蒜苗等食材熬煮的臊子,豈是一個香字了得……
    3、臘八蒜
    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臘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泡出來的蒜就叫“臘八蒜”。相較于臘八粥的烹煮過程,泡臘八蒜就比較簡單了。把剝了皮的蒜瓣,放入透明、干燥的玻璃容器中,倒入剛好沒過蒜瓣的米醋,蓋上蓋子密封儲藏10天左右,待到蒜瓣變得通體碧綠,如翡翠碧玉一般,就可以食用了。
    4、臘八豆
    臘八豆是湖南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是用黃豆、花椒、鹽、生姜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一般是立冬之后開始腌制,等到臘八節(jié)后食用,故而稱為“臘八豆”。將黃豆洗凈泡發(fā),泡好的黃豆煮熟撈出瀝干水分、晾涼,放入干燥的容器中靜置進行第一次發(fā)酵;待黃豆起涎發(fā)粘時第一次發(fā)酵完成,生姜切沫、辣椒切碎、鹽炒黃出鍋,把這些調(diào)味料放入黃豆中拌勻,拌好的黃豆裝入壇子中密封進行第二次發(fā)酵;大約10天后即可取食。臘八豆異常鮮美,很受人們喜愛。
    5、臘八豆腐
    在安徽黟縣地區(qū),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叫做“臘八豆腐”。當?shù)厝似綍r習慣把臘八豆腐用草繩掛在通風處,食用時摘取。有些人還會把臘八豆腐雕刻成動物、花卉等,切好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又鮮又香,是不可多得的下酒小菜。
    6、粘火勺
    粘火勺,又叫粘干糧、粘火燒,是北方一些地區(qū)臘八節(jié)的特有食品。
    粘火勺是以糯米粉為原料,再添加一些大米粉中和黏性,揉成面團,中間包上紅豆沙餡,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烙好的粘火勺外皮酥脆粘牙,內(nèi)餡香甜軟糯。臘八節(jié)天氣太冷,會凍掉下巴,需要吃一些黏性食品把下巴黏住。于是,人們在臘八這天一次性烙上數(shù)百個餅,放入大缸中用雪凍起來,食用時取出放鍋里面蒸一下就可以吃。
    7、煮五豆
    一些地方臘八節(jié)要吃“煮五豆”,即用籽粒飽滿的黃豆、豌豆、綠豆、豇豆、蠶豆洗凈泡水,泡好后放入鍋里,加幾塊紅薯一起燜煮,快煮好時撒一把苞谷糝兒,煮至五豆開花兒即可。“煮五豆”預示新年生活圓滿、幸福,同時也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8、臘八糕
    臘八糕,很陌生的名詞,很多人都不曾聽說過。它也是北方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類似于八寶飯,里面有葡萄干、瓜子仁、核桃、黏米、紅棗等食材,口感軟糯香甜,是難得的美味,如今也只有在北京一些老字號飯館才能尋到它的身影了。
    9、麥仁飯
    青海西寧地區(qū)臘八節(jié)的習俗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一起,再加上姜皮、草果、食鹽、花椒等佐料,用文火熬煮一夜,肉與麥仁交融成乳糜狀,初八早晨接鍋,飯香撲鼻,異??煽凇?BR>    臘八粥詳細介紹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以下列舉幾種有名的配方:
    《雞肋篇》所記配方:“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BR>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周)粳米投著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BR>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nèi))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園樹、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BR>    《清嘉錄》所記配方:“(蘇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調(diào)之臘八粥;或有債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紅樓夢》所記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種菜果(紅棗、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jīng)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币舱f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BR>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nèi)國子監(jiān)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nèi)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僧人誦經(jīng),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jié)日?!豆饩w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jiān)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江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jīng)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并用紅棗、桃仁等制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蕓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yǎng)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qū),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陜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nèi)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qū)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nóng)業(yè)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陜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diào)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qū),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guī)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江蘇地區(qū)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摻入?!?BR>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jù)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nèi)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nóng)村人吃咸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xiāng)人來此品嘗,雖入鄉(xiāng)隨俗,但很難習慣,現(xiàn)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制作方法:將大白云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fā)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fā),去綠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鐘,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nèi)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鐘,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